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唐浩明點評曾國藩家書(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唐浩明點評曾國藩家書(全二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太平天國運動時,在家守制的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善於識人用人,堅毅不屈,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最後攻滅太平天國。
晚年倡導洋務運動,建造兵器廠、輪船廠、翻譯館,籌劃學童留洋,是中國現代化的開拓者。
曾國藩恪守理學,嚴于修身,被人推崇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鎮壓太平天國和處理天津教案飽受非議。
曾國藩流傳最廣泛的著作是《曾國藩家書》,集結了曾國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寫給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輩的家信1500余封,從修身、齊家、為學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包。
本書由著名作家及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先生從1500余封家書中精選出四百篇有代表性家書,做了評點,既交代了寫作背景及事件的來龍去脈,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和精髓,是瞭解曾國藩家書的最好讀物,也是我們進學、修身乃至建功立業的最佳參考書,很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唐浩明,1946年生,湖南衡陽市人,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就學于河海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入嶽麓書社工作,任編輯室主任、總編輯等職。著有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楊度》、《張之洞》、《唐浩明點評曾國藩家書》、《唐浩明點評曾國藩奏摺》、《唐浩明點評曾國藩語錄》、《唐浩明點評曾國藩日記》等,整理出版《曾國藩全集》。
《曾國藩》被香港《亞洲週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中直機關推薦圖書第3名;《楊度》獲國家圖書獎;《張之洞》獲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名人/編輯推薦

1. 毛主席、蔣介石、朱鎔基欽佩的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曾國藩克敵制勝、功成身保的處世智慧,識人、用人、統禦人的高超技巧。
毛主席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蔣介石說: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
你們如能詳看其家訓與家書,不特于國學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為中國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時代已過而忽之也。
朱鎔基說:《曾國藩》寫得好,我在看第二遍。
我不是曾國藩,曾國藩做的我做不到。
為學,要扎扎實實,不可沽名釣譽;做事,要公正廉潔,不要落身後駡名。
2.從政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岩》

目次

京城做官(1840―1851):春風得意

稟父母(破天荒翰林)
稟祖父(一個不同凡庸的鄉村農民)
致諸弟(為學譬如熬肉)
致諸弟(讀書之要在格物致知)
致諸弟(何紹基之字與湯鵬之文)
致諸弟(戒煙、寫日記、主靜)
致諸弟(同意諸弟外出求學)
稟父母(和睦兄弟為第一)
稟祖父母(升翰林院侍講)
致溫弟(感春詩慷慨悲歌)
致諸弟(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
稟父母(清代官員的薪俸)
致諸弟(羅澤南)
致溫弟沅弟(盈虛消息之理)
致諸弟(作如火如荼之文)
稟父母(妹夫來京不能安置)
致諸弟(治學以有恆為主)
致諸弟(送妹夫王五詩)
致諸弟(詩之門徑)
稟叔父(江忠源乃義俠之士)
稟父母(以杜門謝客為好)
稟父母(祖母的福分欠缺點)
致諸弟(回家有三難)
稟祖父(連升四級)
稟父母(曾府的五個千金)
致諸弟(武科考試)
稟父母(失眠藥方與招運良法)
稟父母(接續家風的大功臣郭筠)
稟叔父母(道光末年的物價)
致諸弟(京師官員吃花酒)
稟父母(升授禮部侍郎)
致諸弟(不存做官發財之念)
致諸弟(官宦之家與孝友之家)
致諸弟(以“甲科鼎盛”排名)
致諸弟(不收賻儀與分送馬褂)
致諸弟(廣西出了大事)
致諸弟(義倉――美麗的空想)
致諸弟(直言上疏)
致諸弟(陶澍知左宗棠)
致諸弟(不可幫錢墊官之虧空)
致諸弟(誥封蓋印也得行賄)
致諸弟(妻子兇惡,丈夫才能中進士)
致諸弟(因賀女庶出而暫緩親事)
致諸弟(老父訓斥侍郎兒)

湘軍初建(1852―1858):步履維艱

諭紀澤(遭遇母喪)
諭紀澤(再囑應辦事宜)
諭紀澤(孝道平衡了“三從四德”)
稟父(由侍郎變為湘軍統帥)
稟父(讓人快速致富的戰爭吸引鄉民)
致諸弟(守耕讀之家本色)
致諸弟(水勇逃逸,將官冒功)
致諸弟(百年舊檔重見天日)
稟父(胡林翼早年是個花花公子)
致諸弟(湘軍前途不被人看好)
致諸弟(前二品侍郎獲賞三品頂戴)
致諸弟(只做了七天署理湖北巡撫)
致諸弟(享榮名而寸心兢兢)
致諸弟(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
致諸弟(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致諸弟(水師大敗)
致諸弟(結怨江西官場)
致諸弟(讓兒孫一無可恃)
致諸弟(老九得優貢)
致諸弟(不置私田)
致諸弟(紀澤新婚)
致溫弟(蠟丸隱語報軍情)
致澄弟(藏身匿跡,不露圭角)
致沅弟(赤手空拳辦大事)
諭紀鴻(願子孫做君子不做大官)
諭紀澤(不可浪擲光陰)
諭紀澤(先習小學及古文)
致沅弟(分多潤寡及澄心定慮)
致澄弟(不妄取絲毫公款)
致沅弟(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
致沅弟(將才四大端)
致沅弟(李續賓的訣竅:暇與渾)
致沅弟(人才第一)
致沅弟(在江西鬱鬱不得意者)
致沅弟(去機巧,求篤實)
致沅弟(腳踏實地,克勤小物)
致沅弟(善事的三種做法)
致沅弟(耐煩為第一要義)
致沅弟(長傲多言為凶德)
致沅弟(感懷往事,多有悔悟)
致沅弟(以“平和”養德保身)
致沅弟(朝廷厚胡薄曾)
致沅弟(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

大戰贛皖(1858―1861):百折不撓

致沅弟(由程朱到申韓到黃老)
致澄弟季弟(劉蓉與郭嵩燾)
致澄弟季弟(蔬竹魚豬可覘興衰氣象)
諭紀澤(讀書之法與做人之道)
諭紀澤(讀書宜體察涵泳)
諭紀澤(作詩寫字之法及生平之恥)
諭紀澤(勤做讀書劄記)
致諸弟(三河慘敗,老六陣亡)
致諸弟(禍福由天,善惡由人)
致諸弟(李鴻章與王闓運)
致諸弟(得意之時與失意之事)
致諸弟(亂世居華屋非所宜)
致諸弟(招魂具衣冠葬老六)
致諸弟(歷代聖哲三十二人)
致諸弟(曾氏家族的一大懸案)
致諸弟(寫毛筆字握筆宜高)
致諸弟(尷尬的封典)
諭紀澤(詩文與字均宜留心摹仿)
致諸弟(“一門忠義”竟成讖語)
諭紀澤(書法的南派北派)
諭紀澤(讀書應有所選擇)
致諸弟(應酬周到)
諭紀澤(抄體面話與分類整理)
諭紀澤(歐陽夫人不是才女)
致澄弟(以身作則)
諭紀澤(《尚書》之今古文)
致沅弟(回救寶慶)
諭紀澤(顏柳之帖有敗筆)
致澄弟沅弟(以“拖”來對付朝廷)
致諸弟(改葬父母)
致澄弟(樊鎮一案)
諭紀澤(《冰鑒》不是曾國藩所著)
致澄弟沅弟(可憐的光祿大夫)
諭紀澤(分類抄記典故藻匯)
致澄弟沅弟(惜福)
諭紀澤(善讀《文選》)
致澄弟沅弟(勤洗腳)
致澄弟(治家八字訣)
致澄弟(江南大營崩潰與湘軍騰飛)
致沅弟(愛民與積德)
諭紀澤(文章當珠圓玉潤)
致澄弟(左宗棠乘時而起)
致沅弟季弟(終於有了地方實權)
致澄弟(收存片紙隻字)
致沅弟季弟(頭髮橫而盤者不馴)
致沅弟(厘金:湘軍軍餉的主要來源)
致季弟(講求將略品行學術)
致澄弟(此信當年為何不收入全集)
致沅弟季弟(不能以“命”教子訓士)
致沅弟季弟(天下似無戡定之理)
致沅弟(與人相處疏疏落落)
致沅弟季弟(由高亢漸歸平實)
致沅弟(錯用李元度)
致沅弟季弟(李元度大節已虧)
致沅弟(為何發這麼大的火)
致沅弟(庸人以惰致敗,才人以傲致敗)
致沅弟季弟(戒傲戒惰)
致澄弟(切莫玉成買田起屋事)
致沅弟季弟(深以子侄輩驕傲之氣為慮)
諭紀澤紀鴻(戒輕易)
致澄弟(坦然怡然對待生死)
致沅弟季弟(資夷力師夷智)
致澄弟(不信醫藥僧巫地仙)
諭紀澤(藥能活人亦能害人)
致沅弟(成功得名不盡關人事)
致澄弟(不輕非笑人不晏起)
諭紀澤(文章雄奇之道)
致澄弟(大字以間架緊為主)
諭紀澤(臨摹柳帖以強筆力)
諭紀澤(《左傳》解經何以與今解不同)
致澄弟(譏評人短即是驕傲)
致沅弟季弟(持以謹靜專一之氣應付危局)
致澄弟(立身處世之“八本”)
致諸弟(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諭紀澤紀鴻(文人的遺憾)
致沅弟季弟(從祁門移營東流)
致沅弟季弟(左宗棠之長在善於審幾審勢)
致沅弟(凡辦大事,半人力半天事)
致沅弟(約期打仗及觀人說話)
致沅弟季弟(莫以多殺人為悔)
致澄弟(情意與錢物)
致沅弟(暫緩奏祀方苞)
諭紀澤(以勤奮追補失落的光陰)
致澄弟(咸豐帝駕崩)
致沅弟(胡林翼去世)

決勝金陵(1861―1864):功高蓋世

諭紀澤(目錄分類)
致沅弟(約旨卑思)
致澄弟(官文党類太盛)
致沅弟(挽胡林翼聯)
諭紀澤(以二百金辦女兒奩具)
致澄弟沅弟(禮之厚薄與八君子輔政)
致澄弟沅弟(陳氏妾與節制四省)
致澄弟沅弟(李鴻章招募淮軍)
諭紀澤(須讀李杜韓白等八家詩)
致沅弟(朝廷著意籠絡老九)
致季弟(慰弟婦之喪)
致澄弟(皖南人吃人)
致沅弟(求助當視其力量之所能為)
諭紀澤(煩勞遠勝困苦)
諭紀澤(有常是第一美德)
致沅弟(忌妒傾軋為官場常事)
致沅弟(設厘卡抽稅)
致沅弟(駕馭悍將與密保李鴻章)
致沅弟(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諭紀澤紀鴻(讀書可以變化氣質)
致澄弟(紀鴻中秀才)
諭紀澤(以《文選》補作文之短)
致沅弟季弟(以廉謙勞三字自抑)
諭紀澤(給不上進的女婿留點臉面)
諭紀鴻(以四百兩銀賀紀鴻中秀才)
致沅弟季弟(天地之道剛柔互用)
致沅弟季弟(愧悔大負李元度)
致沅弟季弟(如何使用有才無德者)
致沅弟(面對指摘宜自修)
致沅弟(不要插手鹽務以謀利)
致沅弟季弟(對購置田宅之指摘當三思)
諭紀澤(持身可學王陶而不可學嵇阮)
致澄弟(可怕的瘟疫)
致澄弟(對父母官宜若遠若近)
致沅弟(制勝之道在人不在器)
諭紀澤(借親情療憂懼)
諭紀澤(敵軍無能平之理)
致沅弟(用兵之道全軍為上)
致沅弟(一兩參合二十余教師的月薪)
諭紀澤(詩文立意須超群離俗)
致沅弟(老么之死湘鄉早有預測)
致沅弟(挽季洪聯)
致沅弟(唐鶴九挽聯甚佳)
致沅弟(辭職乃以退為進)
致沅弟(花未全開月未圓)
致沅弟(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勵志)
諭紀澤(勸女兒耐勞忍氣)
致沅弟(凡親臨必打敗仗)
諭紀澤(讀書須記劄記)
諭紀澤(以精確之訓詁,做古茂之文章)
致沅弟(豁達光明之識與恬淡沖融之趣)
致沅弟(拼命報國,側身修行)
致沅弟(以方寸為嚴師)
致澄弟(皖南人肉每斤百二十文)
致沅弟(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
致澄弟(苦命的陳氏妾)
致沅弟(能進曾氏私室的幕僚)
致沅弟(為文宜專從簡當二字著力)
致沅弟(無形之功不必說)
致沅弟(奏摺重在主意、結構及用字)
致沅弟(蠻字為主,打字向前)
致沅弟(強字須從明字做出)
致沅弟(湘軍中的另類將領鮑超)
致沅弟(識為主, 才為輔; 人謀半, 天意半)
致沅弟(避挾長市恩之嫌)
致澄弟(富貴氣不可太重)
致沅弟(保人亦有為難之處)
諭紀鴻(不可掛大帥旗,不可驚動官長)
致沅弟(李泰國購洋兵船事)
致沅弟(解銀七萬以撫慰)
致沅弟(從畏慎二字痛下功夫)
致澄弟(鼎盛之際宜收斂)
致沅弟(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
致沅弟(太平軍降將古隆賢)
致澄弟(全家團聚安慶)
致沅弟(因奏留黃冕而上幹譴責)
致澄弟(子侄輩不能坐四抬轎)
致澄弟(公銀作私用宜少)
致沅弟(李鴻章殺降)
致澄弟(莫怕寒村慳吝,莫貪大方豪爽)
致澄弟(私鹽只禁船載,不禁路挑)
致澄弟(歐陽夫人帶頭紡紗)
諭紀瑞(勿忘先世之艱難)
致沅弟(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致澄弟(艱苦則強,嬌養則弱)
致澄弟(時時于儉字用功)
致沅弟(與沈葆楨爭奪江西厘金)
致沅弟(無應酬饋贈則不能辦事)
致沅弟(李鴻章貪財)
致澄弟(天使致祭時的禮儀)
致澄弟(不要管閒事)
致沅弟(停止賑局,送回婦幼)
致沅弟(病不在身而在心)
致沅弟(互勸互勖互恭維)
致沅弟(每日總須略有抽閒之時)
致沅弟(楊岳斌以提督授總督)
致沅弟(請不請李鴻章會攻江寧)
致沅弟(為兒子獲獎語而欣喜)
致澄弟(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致沅弟(李鴻章不敢得罪老九)
致沅弟(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
致沅弟(八百里馳奏打下金陵)
諭紀澤(成為階下囚的李秀成)
諭紀澤(驗洪秀全之屍)
諭紀鴻(進身之始,務知自重)
諭紀澤(兄弟同日封侯伯)
致沅弟(老九遭各方攻擊,鬱鬱不樂)
致沅弟(收回金陵後的三樁大事)
致沅弟(曾氏是否也有過狎邪遊)
致沅弟(壽弟詩)
致澄弟(老九開缺回籍)
致沅弟(左宗棠奏報幼天王已逃)
致沅弟(新的使命)
致澄弟沅弟(甲子科江南鄉試)

剿撚失利(1865―1867):英雄遲暮

致澄弟沅弟(老九借病拒不應詔)
致沅弟(慈禧與恭王矛盾的初次暴露)
致澄弟沅弟(替代僧格林沁北上打撚)
致澄弟沅弟(不望富貴,願代代有秀才)
諭紀澤(夜飯不用葷為養生之道)
諭紀澤紀鴻(氣勢、識度、情韻、趣味)
致澄弟沅弟(老九拒絕北上為晉撫)
諭紀澤紀鴻(少年文字,總貴氣象崢嶸)
諭紀澤(炒老米粥可醫脾虧)
諭紀澤紀鴻(二十四歲即守寡的紀純)
諭紀澤(刻印船山遺書)
諭紀澤紀鴻(宰相府起因于歐陽夫人)
諭紀澤(聽天命亦是養生之道)
諭紀澤紀鴻(借花竹山水以養身心)
諭紀澤紀鴻(請吳汝綸之父為西席)
致澄弟沅弟(沅甫出處大計:行四藏六)
諭紀鴻(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致沅弟(曾國荃調任湖北巡撫)
諭紀澤紀鴻(養生之法在順其自然)
諭紀澤紀鴻(不宜過於玲瓏剔透)
諭紀澤紀鴻(可悲的侯門長女)
致澄弟沅弟(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
諭紀澤紀鴻(一百四十年前的高考輔導書)
致澄弟(養生五事)
致沅弟(不能視文章太重)
諭紀澤紀鴻(貪利而成居半,激逼而成居半)
諭紀澤紀鴻(思路宏開為文章必發之品)
致澄弟(不必曲為搜求哥老會徒)
諭紀澤紀鴻(風流名士曾廣鈞)
致沅弟(曾老九參劾官文)
致沅弟(《湘軍志》與《湘軍記》)
諭紀澤紀鴻(人但有志氣即可獎成之)
致沅弟(求強在自修處,不在勝人處)
致沅弟(進駐南陽略作回避)
諭紀澤(大家名作自有一種面貌神態)
致沅弟(自請開缺辭爵)
致沅弟(兄弟私議李鴻章)
致歐陽夫人(做各房及子孫的榜樣)
致澄弟(再四辭職苦衷何在)
致沅弟(人心日偽,大亂方長)
致沅弟(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致沅弟(貪色貪財又豪氣的郭松林)
致沅弟(悔字訣助老九過難關)
致澄弟(雖處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
致沅弟(波平浪靜與掀天揭地) /
致沅弟(湘淮兩軍、曾李兩家聯為一氣)

總督南北(1867―1871):功成身遂

致澄弟(富貴常蹈危機)
諭紀澤(世上幾無真正的清官)
致沅弟(亂世處大位,乃人生之大不幸)
諭紀澤(二十三四聰明始小開)
致沅弟(咬牙勵志,勿因失敗而自餒)
致沅弟(逆來順受面對百端拂逆)
致沅弟(平生四次受人譏笑)
諭紀澤(曾紀鴻的肺病起於十九歲)
諭紀澤(襟懷高淡勝過南面王)
諭紀澤(變柔為剛,化刻為厚)
致歐陽夫人(有盛必有衰)
致澄弟(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諭紀澤(制造船炮為自強之本)
諭紀澤(散財最忌有名)
諭紀澤(小兒女愈看得嬌愈難成器)
諭紀澤(備三百兩銀子買一妾)
諭紀澤(病因可能在心血管上)
諭紀澤紀鴻(安排後事)
諭紀澤(撤天津地方官以全大局)
諭紀澤(內疚神明,外慚清議)
諭紀澤(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案)
諭紀澤(治目神藥空青石)
致澄弟沅弟(張文祥為何殺馬新貽)
致澄弟沅弟(空青石回天無力)
致澄弟沅弟(理學家亦看雜書)
致澄弟沅弟(安置故舊,追悔往日)
致澄弟沅弟(精力太衰,不再納妾)
諭紀澤紀鴻(與王闓運相見於徐州)
諭紀澤(視察江南機器局)
致澄弟沅弟(養生六事與為學四字)
致澄弟沅弟(曾廣銓出撫伯父)
諭紀澤紀鴻(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四課)

書摘/試閱

致沅弟(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

沅弟左右:
水師攻打金柱關時,若有陸兵三千在彼,當易得手。保彭杏南,系為弟處分統一軍起見。弟軍萬八千人,總須另有二人堪為統帶者,每人統五六千,弟自統七八千,然後可分可合。杏南而外,尚有何人可以分統?亦須早早提拔。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節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點評: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曾氏十分重視人才的作用和對人才的培養。領袖,說到底便是人才的頭兒。領袖的最大本事便是集聚人才,使用人才。集聚于門下的所有人才都能發揮出其最大的才幹,這樣的領袖便是最成功的領袖,因為每個人才所創造出的最大成果都被他所整合為自己的成果了。曾氏以一介書生而成就彪炳史冊的武功,其成功的最重要訣竅,便是在識人用人上。他清晰地懂得:“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中興在乎得人,而不在乎得地。”“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作為湘軍的統帥,他深知“舉天下之才會於一,乃可平天下”的道理。曾氏的人才思想是人類文化的一筆重要的遺產,我們將在相關點評中再來談及。在這封信中,曾氏傳授給老九一個訣竅: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什麼是替手?替手就是能夠替代自己的人才。替手至少有兩層意義。一為能全面替代自己,甚至可以超過自己的,這種人可選為接班人,先讓他做副手,然後再將全副重擔交給他。晚年的曾氏對待李鴻章,便是抱著這種態度的。二為能部分替代自己的,這種人可任命為中層領導幹部,讓他們去單獨管理一個部門。曾氏信中所說的“分統”,指的便是這層意義上的替手。大事業總是頭緒很多、方面很多的,一把手決不能事事躬親,多多選拔能部分替代自己的人,猶如孫悟空的分身一樣,讓他們代替自己去把守各個部門、各道關口,這實在是一把手最大的領導才幹。

致沅弟(人才第一)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夜

沅甫九弟左右:
十二日正七、有十歸,接弟信,備悉一切。
定湘營既至三曲灘,其營官成章鑒亦武弁中之不可多得者,弟可與之款接。
來書謂意趣不在此,則興會索然,此卻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它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即水軍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當以為鑒戒。現在帶勇,即埋頭盡力以求帶勇之法,早夜孳孳,日所思,夜所夢,舍帶勇以外則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讀書,又想中舉,又想作州縣,紛紛擾擾,千頭萬緒,將來又蹈我之覆轍,百無一成,悔之晚矣。
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講求戰守次之。《得勝歌》中各條,一一皆宜詳求。至於口糧一事,不宜過於憂慮,不可時常發稟。弟營既得楚局每月六千,又得江局月二三千,便是極好境遇。李希庵十二來家,言迪庵意欲幫弟餉萬金。又余有浙鹽贏餘萬五千兩在江省,昨鹽局專丁前來稟詢,余囑其解交藩庫充餉。將來此款或可酌解弟營,但弟不宜指請耳。餉項既不勞心,全副精神講求前者數事,行有餘力則聯絡各營,款接紳士。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凡此皆因弟興會索然之言而切戒之者也。弟宜以李迪庵為法,不慌不忙,盈科後進,到八九個月後,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來。餘生平坐無恒流弊極大,今老矣,不能不教誡吾弟吾子。
鄧先生品學極好,甲三八股文有長進,亦山先生亦請鄧改文。亦山教書嚴肅,學生甚為畏憚。吾家戲言戲動積習,明年吾在家當與兩先生盡改之。
下游鎮江、瓜洲同日克復,金陵指日可克。厚庵放閩中提督,已赴金陵會剿,准其專折奏事。九江亦即日可複。大約軍事在吉安、撫、建等府結局,賢弟勉之。吾為其始,弟善其終,實有厚望。若稍參以客氣,將以志,則不能為我增氣也。營中哨隊諸人氣尚完固否?下次祈書及。家中四宅平安。澄弟十四日赴縣弔喪。餘無它事,順問近好。
兄國藩草

點評:人才第一
這封信裡曾氏給九弟談了三點體驗,均于今天的讀者亦有教益。一為“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他接著以檢討自己來說明此種態度的重要。此處較為典型地表現了曾氏家書的風格,即在同輩及晚輩的面前,不擺架子,不憚於暴露自己的短處,讓對方在一種溫婉的氣氛中接受自己的觀點。
九弟比他小十四歲,此刻的社會地位更不能望其項背,但他給九弟寫信,卻從不用板著面孔教訓的口吻,總是溫溫和和地諄諄善誘。他批評自己缺乏“恒”字,以至於垂老而百無一成,望九弟引以為戒。實事求是地說,曾氏並不缺乏“恒”,他恰恰是在“恒心”與“毅力”這些方面有大過人之處,才有他一生不尋常的業績。但他並不是聖人,也有心思不穩定的時候,對此他敢於嚴格檢討。說不定他過人的“恒”、“毅”,正是他不斷嚴格檢討後的結果。他多次將“士人當有志有識有恆”的話題贈年輕學子,足見他一貫將“恒”看得與“志”、“識”同等重要。
恒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恒是通向成功的橋樑。恒的價值即是堅持。持之以恆,宏大的目標便總有實現的那一天,輝煌的成功也總有獲取的那一刻。做幾樁大事,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難;日日天天,年年月月,堅持做相同的小事,對所有的人來說都很難。恒心,可以說是人的素質中最為寶貴的一種。
二為“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講求戰守次之”。識人用人,是曾氏的第一長處,也是曾氏成就事業的第一訣竅。此事說來容易做時難。每一個負有頭領責任的人,在理論上都知道人才的重要,因為世上的一切事都是人幹出來的,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但是,理論上知道是一回事,實際上的重視又是一回事,重視後如何去察識又是一回事,察識後如何去使用又是一回事。所以“人才學”的問題,說到底不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而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曾氏不僅理論上認識得明確,技術上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這也是曾氏至今仍值得研究的原因所在。
三為“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這是曾氏的一個觀點。他一生主張“勤”:勤奮、勤快、勤勞、勤儉。他本人也的確是做到了“勤”。且不說他的事功,僅從留下的千萬言文字(其中大部分是他親手所撰的)來看,就決不是通常人所能做到的。勤則能多做事,這點世人均無異議,而他所說的“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卻帶有點一家之言的味道,不一定為眾人所普遍接受,但筆者從自己的閱歷中覺得他的這個觀點可以接受。此外,他所說的“勤”,亦是人的一種精神面貌,這卻是不刊之論。有誰願意跟一個懶懶散散、奄奄無氣的人共事?世上又有哪件事是在懶懶散散、奄奄無氣的狀態下做成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