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荷馬3000年(簡體書)
滿額折

荷馬3000年(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2 元
定價
:NT$ 312 元
優惠價
87271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英國作家亞當•尼科爾森給新一代人重新詮釋了荷馬,詳盡地記敘了荷馬的生平,以及他的兩部史詩誕生的過程,從《伊利亞特》的粗獷雄奇到《奧德賽》的溫謹綿密。
從尼科爾森詩一般的文字中,你可以看到《荷馬史詩》對詩人——雪萊和濟慈的影響;對哲學家——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影響,對城市、對草原的影響。簡而言之,荷馬存在於歐洲的每一處海灘。
尼科爾森說:就某種角度而言,荷馬檢視了人生最糟糕的層面,尤其是《伊裡亞德》,這會讓人嚴肅起來。而且他不提供任何撫慰。戰士大部分都死得淒慘,而他們死後也沒有天堂,他們全都下了冥府。
但荷馬想表達的重點是:在這充滿困境與磨難的世界,真正美麗的東西是愛——儘管暴力很真實,人們還是有愛人的可能。

作者簡介

(英)亞當•尼科爾森
英國歷史學者和作家。出身文壇世家,曾在劍橋伊頓公學接受教育。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上帝的大臣》 《海的房間》《西辛赫斯特》等。其中《西辛赫斯特》獲得2009年“英國皇家翁達傑文學獎”。他還曾獲毛姆文學獎、海涅曼圖書獎、英國地形學獎,是英國皇家文學協會會員、蘇格蘭考古學會會員。
譯者
吳果錦,英語文學翻譯。主要譯作有《國王的演講》、《預見力》、《誰拯救了農場》、《伊莉莎白女王傳》等。

名人/編輯推薦

★1.作者亞當•尼科爾森是紐約暢銷書排行榜最受歡迎的作家。
★2.本書是一部複雜的、個人的、深刻的作品,充滿了伊利亞特大屠殺的的刀槍劍影,它能改變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讓我們反思社會和自己的行為。
★3.本書獲得多個國際大獎:《經濟學人》年度最佳書單; “撒母耳• 詹森”入圍獎;《每日電訊報》年度最佳圖書。
★4.《荷馬史詩》是人類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古希臘最早的傳世文學作品。歷史總是相似的,重讀經典必然能給現代人新的啟迪。
★5.《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耶魯大學必讀書目。大中學生可通過讀經典開拓視野。

本書的核心內容包含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荷馬史詩》從何而來?其重要性何在?我知道,宏偉的《荷馬史詩》卷帙浩繁、令讀者望而生畏;但我深信,時至今日,其對戰爭和苦難的描述仍響徹人類耳際——天命、暴虐行徑、人性、人性之弱點、宇宙蒼生……如此種種各有其旨,其相互作用的結果卻神秘莫測。《荷馬史詩》裡的內容,就像達雅克人(譯注:Dayak,東南亞加里曼丹島的古老民族,分佈於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3國。)一樣陌生,像瓦努阿圖(譯注:Vanuatu,瓦努阿圖共和國,位於南太平洋西部,屬美拉尼西亞群島,由83個島嶼組成。)一樣遙遠;然而,為什麼,這些4000年前青銅時代(譯注:考古學上指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世界各地進入這一時代有早有晚 。伊朗南部、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在西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銅器,歐洲在西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西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銅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銅較晚,大約不晚於西元前1000年~西元初年。)地中海東部地區的人和事仍然對我們影響至深?大家為何對如此遙遠的事情如此割捨不下?
在陳述發問之前就給出答案也許稍欠妥當,但這些問題的背景過於複雜,所以,首先交代答案也算明智之舉。何況,未風先雨也符合荷馬的敘事風格。所以,如果大家要問——《荷馬史詩》如何應運而生?為何時至今日仍然意義深遠?那麼我就告訴大家: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同一個——因為荷馬要講述的,是為什麼我們會變成今日這番模樣。
可惜這個答案並不符合現代人的學術標準。現下正統的說法是這樣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均為西元前8世紀左右的作品;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史詩中所描述的世界應是希臘的鐵器時代,亦被稱為希臘的文藝復興時期。西元前一千紀上半葉(即西元前1000年至西元前500年)的希臘文明散佈於諸多相互隔絕的貧窮島嶼上,愛琴海(譯注:Aegean,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大海灣,位於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上的很多島嶼已經破落不堪。雖說其中有一兩座島嶼仍然富饒,並且與近東地區(譯注:“近東”一詞,過去主要指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亞洲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和地區(如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等)和東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還包括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亞。)聯繫密切,但早期宏偉華麗的希臘宮殿已經坍塌,希臘文明陷入了低谷。儘管如此,到了西元前8世紀,希臘文明迎來了大範圍的復蘇(原因後表)。希臘及諸島上的人口上漲,生活節奏加快;依靠進口而來的錫,希臘的鑄銅技術在400年時間裡第一次得到提升。殖民地、貿易、改良的船艦、競技場、鑄幣、廟宇、城市、在奧林匹亞舉行的希臘運動會(首屆古代奧運會舉辦於西元前776年)、文字、陶器及圓柱體上描繪的人物、首部成文法、編年史、城邦制的雛形……這些文明復興的火種在西元前8世紀愛琴海上諸島嶼之間迅速蔓延開來。如此看來,《荷馬史詩》誕生於希臘歷史上一個活力四射、政興人和、文明繁榮的新時期;而荷馬,是一位盛世詩人。
但本書的觀點與之不同。本書認為,荷馬出現的時間比上文所述的還要早1000年。他的影響力和史詩並非源自西元前8世紀愛琴海地區一些零星浮現的狀況,而是誕生於一個更宏大更重要的歷史時期。那是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那時的希臘文明,是兩個迥異的世界相融合的產物——一個是黑海北部和西部地區歐亞草原上崇尚武力的半遊牧文明,另一個是地中海東部城市和地區裡服從政權的發達開化的城市文明。希臘文明——亦即歐洲文明的源頭——就是在上述兩個世界的碰撞和融合中產生的。而荷馬就是那段歷史的印記——所謂“碰撞”,體現在《伊利亞特》中所描述的特洛伊戰爭、絕望以及最終的和解;所謂“融合”,體現在《奧德賽》中各方的適應和同化。荷馬的緊迫性源於上述兩個世界碰撞所帶來的痛苦,而其直觀性則來自於危急關頭的信念和抉擇:哪個更重要——個人還是集體、城市還是英雄?人生是什麼——是一種永恆的價值、還是無可奈何的滄海一瞬?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荷馬時代的史詩都是傳奇,它們都是伴隨著一個民族的出現而成型的。這個民族經歷了上述碰撞與融合的過程,最終變成了“希臘”;而此過程所發生的地點,即希臘人的地中海故鄉。這些史詩,是講述“希臘意識”起源的神話傳說,雖然不盡完美,卻複雜而動盪。作為一種文明而言,希臘地區結出的果子,與青銅時代北方草原上的文明、與近東地區的專制政權都有不同,卻融合了二者的特質於一身。荷馬史詩是一個基礎的神話框架,它講的不是人,不是自然界,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亦即希臘人的自我定義;正是這種心境造就了希臘人,也以多種方式遺傳到今日歐美人身上。正因如此,對我們而言,荷馬所描述的混亂世界仍留有難以言表的熟悉感。
本書同樣會論及史詩及其在我們生活中的價值。史詩不是記憶的載體,不僅僅是人對過往的回顧;因為人類的記憶只能覆蓋三代人的跨度——我們多多少少瞭解祖父輩的某些事情,但從情感上,在內心而言,我們對祖父一輩之前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同理,史詩也不是歷史,因為後者的年代過於遙遠,我們已經罕有方法或無法觸及。史詩這種載體,躋身於記憶之後、歷史之前,佔據了二者之間的空檔,形成了人類追憶往昔的第三種方法:它盡力拉伸人類的記憶,使之接近歷史的始發點。史詩旨在使遙遠的過往一如發生在今生今世,使那些偉大而古老的傳說在今日仍能美麗而痛苦地綻放。
希臘邁錫尼文明時期的一幅生動的史詩壁畫保存至今。(譯注:邁錫尼文明是希臘青銅時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羅奔尼薩斯半島(Peloponnese,位於希臘南部,古稱“摩裡亞半島”。)的邁錫尼城而得名。邁錫尼文明是愛琴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展了克裡特文明。約西元前2000年左右,邁錫尼人開始在巴爾幹半島南端定居,到西元前1600年才建立王國。邁錫尼文明從西元前1200年開始呈現衰敗之勢,後多利亞人南侵,宣告了邁錫尼文明的滅亡。這是古希臘青銅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包括《荷馬史詩》在內,大多數的古希臘文學和神話歷史設定皆為此時期。)1939年夏天,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的考古學家卡爾•佈雷根(Carl Blegen)及其希臘工作隊開始發掘位於希臘伯羅奔尼薩斯西南部的邁錫尼時期的皮洛斯(Pylos)王宮。王宮的中央位置是一個宏偉的柱式大廳,在殘垣斷壁的大廳地面上,佈雷根發現了一幅意義深遠的壁畫,它是在西元前1200年那場毀滅了邁錫尼文明的大火中轟然倒塌的。
壁畫的背景較為粗糙,畫的也許是遠處的山巒。畫面上,一位元詩人——就把他稱作“荷馬”好了——坐在一塊明亮的彩色石頭上(這石頭頗有現代社會夜店裡的風格)。他身穿一件條紋長袍,半袖上衣,露出古銅色的前臂。他的頭髮編成了辮子,彎彎曲曲地搭在肩膀上,垂在背後。他似乎是剛洗過澡,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他的身姿和表情都是全神貫注的——睜著明亮的眼睛,身子繃緊而鎮定,腰杆筆直,似乎做好了演奏的準備。他懷裡抱著一個大號的五弦豎琴,右手手指扣住琴弦,琴弦則應力而彎。
他身後的背景是紅色的——不是血液幹了之後的暗紅,而是生機勃勃的赤紅色。在這紅色的背景左側,是最令人驚訝的內容——一隻灰白色的大鳥。鳥的顏色與右側吟游詩人身上的長袍顏色一致,其雙翅上繪著與背景一致的紅色條紋。它的眼睛與詩人一樣明亮而圓睜,鳥身比詩人的身體還大一些;它巨大的身形懸在壁畫上方,似要振翅而去,身後留下的,是紋絲不動的、正在吟唱的吟游詩人。
這只鳥其實就是詩的化身,卻生出了雙翅;它體型之大之強壯,勝過了荷馬梳著辮子、指扣琴弦的身形。它是翩翩的文辭,是“epea pteroenta”——“飛翔的文字”,它承載著荷馬時期史詩中英雄人物的傳奇人生。“epea”與英文“epic(史詩)”是同根詞,而“pteroenta”的意思是“有翅膀的”:輕巧、靈便、來去自如,傳遞著資訊,正如荷馬口中的詩,其美其義展翅而翔。
這幅壁畫,是有史以來把詩歌具象化的超凡之作;化身為鳥的詩歌朝遠方粗糙的地平線飛去,其生命力蓬勃而不息。壁畫的寓意既非無法捉摸,也不含混朦朧,它是飛翔在大廳裡的另一個現實。然而,這裡卻有一個極大的悖論,也是荷馬史詩宏偉篇章裡的中心要素:詩歌的“虛無”特質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它沒有“實體”,但其精妙的整體、其人文的現實感都在歲月的侵蝕中保存下來,像這幅壁畫連同其所屬的宮殿一樣,一同掩埋於西元前1200年那場大火的厚厚的灰燼之下;可另一方面,詩歌的“真實性”也無出其右,其永恆和持久令人讚歎。荷馬就像一道神奇的光線,它從人類文明的一端射向另一端,不息不滅。
荷馬不是狂野的哥特式人物(譯注:哥特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特點是黑暗、恐懼、孤獨、絕望。)。他身上所展現的,是極致的自控力,與其所在的開化文明一樣,平靜從容、井然有序。這裡有巨大的儲藏室,有寬闊的檔案館,這裡的人衣著華麗、遍身香氣。荷馬即是端莊品質的代表。這幅壁畫完工之時,希臘人已經有了250年的文字歷史,其經濟以王宮為主體,複雜而精妙;其行政制度已有文字記錄——管理著稅收和軍務,還處理著與其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准帝王制國家的商務和外交。
荷馬也許存在於這個時代,但他史詩中吟唱的卻不是。史詩中的故事,年代更久遠,更粗糙,更原始。他吟唱的,是這座宮殿的主人身後的人和事。正因為有了這段時間間隔,大家才能以我認為妥當的方式去看待和理解荷馬時代的史詩:西元前1800年的暴虐行徑和陌生感,在平靜安寧的西元前1300年被回憶起來,然後度過希臘的黑暗時代(譯注:Greek Dark Ages,希臘黑暗時代,又稱荷馬時代(Homeric Age),指的是希臘歷史上多立斯人入侵及邁錫尼文明滅亡的西元前11世紀直到西元前9世紀最早的希臘城邦之崛起;以及西元前8世紀,荷馬史詩等最早的希臘文寫作的出現。),在西元前700年付諸紙筆(也許不是最終版本)。荷馬史詩久久籠罩在歷史上空。他的智慧,他越過傳說本體、超凡入聖般的存在,都是千百年往事的積澱和追溯、而非靈光閃現之下的即興之作。他的詩融合了時代的氣息,其內容充實豐滿,就像浪濤一般,在希臘的礁石海岸湧動了若干世紀。他的詩還受到了悲痛的驅使,那是一種因探索“存在的本質”和“死亡的痛苦”而產生的喧鬧而絕望的焦慮感。荷馬史詩是講述“起源”的傳說,而苦惱和憂慮是其永恆的驅動力。
本書將一路追溯到壁畫所描繪的年代,通過本人及他人對《荷馬史詩》的解讀,通過人生經歷,通過考古發現,通過實地探訪荷馬時代氣息奄存的地點,去尋找有關荷馬的任何蛛絲馬跡。這是一段熱情洋溢的追尋之旅,因為這些史詩通過一組獨特的鏡頭、描述了人生在世的方方面面,描述了人生的悲傷、勝利、苦難和榮耀。這些史詩,闡述的是人生有所啟迪的時刻。在這裡,大家將會讀到英國詩人克里斯多夫•洛格(Christopher Logue)筆下特洛伊海灘的樣子——“海水與陸地交接之處,一如霓虹燈的邊緣。”在這裡,大家將會讀到人類對生存的恐懼:“利刃紮入溫暖的腦殼,冒著熱氣。”——這是蒲柏(譯注:Alexander Pope(1688-1744),亞歷山大•蒲柏,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詩人,傑出的啟蒙主義者。)所譯《伊利亞特》中對一場殺戮的描述。在這裡,大家將會讀到震人心魄的陌生與不安——阿喀琉斯那雙貓頭鷹般的眼睛在微敞的頭盔縫隙中閃爍著光華,在詩人洛格看來,就如同“爐門之內熊熊的烈焰”。
在本書寫作過程的思考和奔波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在伯羅奔尼薩斯東南海岸托羅(Tolo)附近一個小型岩石半島的夜晚。此前我一直在思考喬治•塞弗裡斯(George Seferis);他是一位希臘詩人、外交家,在196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在二戰之前曾到訪過我腳下這片土地,那時考古人員剛剛證實——這個微微探進愛琴海的小地方正是阿細恩衛城(Asinē)。此前這裡已完全被歷史遺忘,只在《伊利亞特》中留下了一個地名——它是希臘士兵踏上征程去攻打特洛伊的出發點之一。
那天晚上,海灣裡的海水是淡淡的乳灰色。內陸是一片桔林,寒夜裡,果園裡為保持空氣流通而設的小型柴油機動力風扇散漫地轉著。天陰欲雨。我席地而坐,身邊的海蔥和乾草在阿爾戈利斯海灣(譯注:the Gulf of Argolis,希臘東南部伯羅奔尼薩斯半島東北部的深海灣,愛琴海西臂之一。是希臘邁錫尼文化和多利奧文化的中心地帶。)的海風吹拂下搖曳著。我讀著塞弗裡斯所寫的一段話,說的是人類與往事的關係;他如此寫道:
“荷馬史詩無處不在。有時候,我們幻想的人生會與之相伴而行。就像海豚和金色的帆船在陽光下並肩前進;片刻過後,它再度消失不見。”
這種熠熠生輝的接觸、這種與海豚短暫的不期而遇,也是本書將要談及的話題,正如塞弗裡斯所說的那樣:
“……就像風的翅膀乘風飛翔。”

目次

第一章 初遇荷馬 13
重讀《奧德賽》 13
 
第二章 領會荷馬 19
19世紀文藝界關於荷馬的爭吵 19
《荷馬史詩》裡那些動人的詩句 23
蒲柏的譯本對濟慈的影響 25
雪萊:荷馬是真與美的根基 30
 
第三章 愛上荷馬 39
蘇格拉底讀荷馬 39
荷馬存在於歐洲的每一處海灘 41
《荷馬史詩》裡的離別 42
 
第四章 探尋荷馬 47
“單荷馬”和“多荷馬”之爭 47
荷馬史詩的歷代手稿遺跡 49
荷馬的本質不是優雅,而是真實 54
關於荷馬生平的爭議從未停止 59
 
第五章 發現荷馬 66
《荷馬史詩》在古雅典盛極一時 66
邁錫尼文字書寫的荷馬史詩“乙抄本” 69
在伊斯基亞島尋找英雄的遺跡 73
 
第六章 陌生的荷馬 80
荷馬研究界大咖帕裡的新見解 80
最接近荷馬的時刻——歐洲山村的誦詩人 90
遠古流傳下來的史詩可信嗎? 98
 
第七章 真實的荷馬 106
《伊利亞特》是一首讚歌 106
《荷馬史詩》的語言遺跡 109
《荷馬史詩》的考古遺跡 115
 
第八章 金屬和英雄 122
《荷馬史詩》:唯一記載青銅時代北方草原的地方 122
殺戮是《荷馬史詩》的真相 127
現存的青銅時代的遺跡 139
 
第九章 草原上的荷馬 148
阿喀琉斯的故鄉 148
荷馬時代的希臘語 155
荷馬時代,馬的地位舉足輕重 159
 
第十章 匪徒與城市 178
《伊利亞特》:戰鬥是希臘人的故鄉 178
《荷馬史詩》裡的特洛伊人 184
特洛伊為何成為被劫掠地 189
特洛伊代表對“大團圓”的渴望 201
 
第十一章 再思荷馬 204
《辛奴亥的故事》:荷馬史詩的鏡像 204
《辛奴亥的故事》:對荷馬式英雄的重新定位 214
 
第十二章 荷馬的《奧德賽》 222
無法捉摸的奧德修斯 222
《奧德賽》與一帆風順無緣 225
 
結束語 241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初遇荷馬
 
十年前的某個夜晚,我第一次讀到英文版的《荷馬史詩》。此前我跟老友喬治•費爾赫斯特剛剛經歷了一次遠航。我們從英國的法爾茅斯(Falmouth)出發,目的地是愛爾蘭西南部的巴爾的摩(Baltimore),橫跨凱爾特海(譯注:Celtic Sea,大西洋的一個海域,位於愛爾蘭南方。),全程250英里。我們於3天前出發,駕駛的是一艘木質雙桅帆船“海雀號”。這艘船全長42英尺(譯注:約合12.8米。),其大小足以勝任法爾茅斯海港的航行,可到了大西洋上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這次航行很不順利。剛駛出法爾茅斯港口1英里左右,船上的儀錶就壞了;可是,我們為此次遠航籌備了太久,兩個人都渴望成行,不願就此打道回府。當天晚上,風暴來襲,開始時的8級大風又升級到9級、10級。當時我們是在錫利群島西部(譯注:Scilly,位於英格蘭康瓦耳郡西南方群,由50座小島和許多礁石組成。),天氣晴朗時我們根據天上的星星辨別航向,陰雨天裡就用指南針。在接下來的一天半時間裡,我們倆輪流駕船,每4小時換一次班。海浪有時很大,整個船首都紮進浪濤裡面,船首的斜桅都淹在水裡,一直沒到斜桅的梁座。海水漫過前甲板,沖到舵輪位置,舷邊甲板就像磨坊的水槽一樣,任大西洋的海水進進出出。
重讀《奧德賽》
40個小時之後,我們抵達巴爾的摩。喬治的臉色暗紅,伴著青腫,眼窩下陷,就像剛剛經歷了一場生死大戰一般。我們在巴爾的摩海灣中心位置拋錨停船以作休整。平靜的水面上,倒映著碼頭周圍地區的亮光,我們的到來稍稍打破了這份靜謐。我一口氣睡了16個小時。第二天晚上,我們把“海雀號”停靠到碼頭上。我躺在床鋪上,翻看著美國著名詩人學者羅伯特•菲格爾斯(譯注:Robert Fagles(1933-2008),美國教授、詩人、學者,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長期教授英語和比較文學。因翻譯許多古希臘經典作品而聞名於世,他的荷馬史詩的現代英語譯本廣受稱讚。)所譯的《奧德賽》。
小時候我曾讀過《荷馬史詩》,卻怎麼也看不懂。學校講授的是希臘文原著,對我而言如同天書一般。老師在黑板上寫著鬼畫符一樣的希臘文,我們在下面像剔魚刺一樣一行行記錄著每句詩的意思。《荷馬史詩》裡的古代詞彙,詩節裡長音短音的格律,遙遠而枯燥的希臘諸神……聽這樣的課,就像午飯時間聽別人講述他昨晚的夢境一樣。這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學這個有什麼用?跟眼前的人生現實、跟我們的欲望和焦慮相比,這些古老的異國文字有什麼值得研究的?艱澀的文字,陌生的背景,對我而言就像陰暗的地牢一般;考試剛過,我就如釋重負地將其束之高閣了。那時的我認為,荷馬與我毫不相干。
現在,菲格爾斯的譯文就在我的面前。當初我把這本英譯本的《奧德賽》帶上船來,為的是在北大西洋裡航行無聊時隨便翻翻。可是,真正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已到中年的我突然發現,詩裡所寫的,不是“往時別處”,而是“此時此地”。詩裡描繪的,是任何一個讀詩、聽詩的人的內心世界。這首長詩的每個部分,都是一則宏大的暗喻。奧德修斯的遠航所穿越的,並不是地中海,而是人之一生中的恐懼和渴望。書中諸神並非高高在上的造物主,他們的冷酷,他們的薄情寡義,他們的冷漠,他們的自私,他們的欺詐手段,他們驚天動地的腳步……對應的,都是普通人的性格特質。
當天晚上我讀完了菲格爾斯的《奧德賽》;在“海雀號”沿愛爾蘭西海岸一路向北航行期間,我又讀了第二遍。我漸漸覺得,荷馬可謂人生的領路人,《荷馬史詩》的意義與《聖經》經文不相上下。《奧德賽》中的大海吞噬著生命——赫爾墨斯是奧德修斯人生的主神,他曾一度說道:“有誰願意越過無邊的海水來到這裡?附近沒有凡人的城市。”(譯注:本書所引《奧德賽》詩文,借鑒了王煥生所譯《奧德賽》(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及陳中梅所譯《奧德賽》(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本書所引《伊利亞特》詩文,借鑒了陳中梅所譯《伊利亞特》(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及羅念生所譯《伊利亞特》(上海出版社,2004年版)。);但其中卻掩藏著各種各樣迷人的島嶼,充盈著不可思議的愉悅之源——美女如雲,果實鮮美,風景宜人,無需勞作,猶如人間仙境;每到一處,都有其各自的誘惑和兇險。但任何一處都不是奧德修斯的好歸宿。女神卡呂普索(Calypso)美豔不可方物,7年時間裡夜夜與他同床共枕;喀耳刻(Circe)用美味佳餚挽留了他1年時間。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位夥伴勸他道:“看你現在是什麼模樣?我們不可如此生活下去。如此以往你會沉淪至死。”(譯注:此處為菲格爾斯從希臘文譯出的英文;在王煥生譯本中,此段譯為“糊塗人啊,現在是考慮回鄉的時候,如果你命裡註定得救,能夠返回到那座高大的宮宅和你的故鄉之地。”)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奧德賽》講的其實是一個人在自己的死亡路途中航行:大海是致命的,島嶼是致命的;在長詩的中段,他甚至遇見了冥王哈迪斯;故鄉的親人以為他已不在人世,早已化作天際海灘上的一堆白骨。他渴望正常的生活,卻苦苦尋覓不得。在聽到有人講述他的生平時,他無法忍受這種悲傷煎熬,於是“提起寬大的紫色外袍”,遮住臉面,為失去的一切而哭泣流淚。
那個夏天,我們駕船一路北上,經過了赫布裡底群島、奧克尼群島、法羅群島;在此期間,我真正愛上了奧德修斯這個足智多謀、狡猾靈巧的人,亦即《奧德賽》首句所說的“那位聰穎敏睿的凡人”。此處的“聰穎敏睿”,希臘原文中所用的詞是“polytropos”,菲格爾斯的英譯本中用的是“the man of twists and turns”。他四處漂泊,經受苦難,在廣袤的大海上肝腸寸斷。他的人生是曲折的。我想,也許這正是他的天命:在任何一個故事情節裡,他總是波折不斷,從未有過消停的時刻;而他漂泊途中的那些島嶼,正是他的弱點。故鄉,伊薩卡島,是他久久期盼的地方;而只有在最後,當他克服了弱點之後才能抵達。所以,奧德修斯的困惑正是其角色的魅力所在。
但奧德修斯並不是弱者。他苦難加身,卻並不垂首認命。他的美德在於其韌勁和彈性。逼迫之下,他會彎曲,但隨即他會反彈;在我看來,這種能屈能伸、借力反彈正是陽剛之美的模範。他在海上漂泊了十年之久,他狡猾多變,閃避暗礁,說謊騙人,並最終生存下來。只要形勢所需,他可以表現得決絕、狂躁、暴虐,也可以是機靈、滑稽、慈愛。而這些性格特徵並非水火難容、非此即彼,奧德修斯將其兼具一身,毫無衝突。
就像莎翁戲劇和聖經典故一樣,《奧德賽》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在那個夏天,在乘著“海雀號”遠航期間,《奧德賽》的一段情節深深打動了我。前一天晚上,我們離開了愛爾蘭西岸的阿倫郡島(Arans)。深夜裡,喬治駕船沿著哥爾韋市海岸向北駛去。拂曉時分,我們倆換班。清晨,我掌著舵,手裡拿著一杯茶,看著朝陽從愛爾蘭陸地冉冉升起。我駕船向北,朝著伊尼什凱群島(Inishkea)和梅奧郡方向駛去,然後掉頭,轉向蘇格蘭方向。
從梅奧郡山地吹來強烈的東風,太陽白刷刷的,氣溫卻不高。喬治、我兒子本(他在中途上了船)都在下麵船艙裡睡覺。海鳥在波濤頂端伴著帆船飛行。這些黑色輕靈的海鳥就像海浪在空中的化身。一只管鼻藿(譯注:一種海燕。)乘著氣流伴著我們前行,不時地在前桅帆和主帆之間穿過。這天早上,“海雀號”乘著風勢破浪前進,從大西洋裡一路向北駛去。我感覺從未如此愉快。
我把握著船舵,隨著海浪的來去或控或松。我把羅伯特•菲格爾斯版的《奧德賽》放在羅盤箱上,用彈力繩將書頁綁定,以防被風吹亂。當天早上,我讀到了塞壬(Siren)的故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奧德修斯明白——自己即將面臨這種鳥身人首的生物的歌聲。塞壬用美妙的歌聲引誘過往船隻上的水手,使船隻在海灘擱淺,隨後吃掉他們。奧德修斯唯一能做的,就是將蜂蠟切開,在手中揉捏,借陽光的熱度使其軟化,然後塞進水手們的耳朵裡。在確定水手們都聽不見聲音之後,他又指使水手將自己綁在主桅杆上。如此一來,哪怕他受到了歌聲的蠱惑、想要將船駛向塞壬的方向,船員們也不會聽從他的命令。(譯注:據《奧德賽》所述,女神基爾克曾向奧德修斯預言,說只有他可以聆聽塞壬的歌聲,但須被繩索捆緊;所以奧德修斯事先吩咐水手們,如果他懇求、命令他們為其解綁,他們反而要將其捆緊。)只有他失去了行動能力,才能聆聽妖女塞壬從“繁花爭豔的草地”上傳來的美妙歌聲。
塞壬們棲身的草地,是男人的夢想樂園;但這個海島,是船毀人亡的死亡陷阱。海面上籠罩著死一般的沉寂。水手們卷起風帆,坐到各自的槳位上。他們的船正在塞壬歌聲所及的範圍之內。她們逗弄著路過的奧德修斯。她們說,只要他肯去到她們身邊,聆聽她們的訴說,她們就能使他的見聞更加淵博;只要他願意,她們會令他通曉一切;她們會為他奉上舒適的生活和諸多美女。她們用歌聲引誘奧德修斯,後者心中湧起了渴望;在此,菲格爾斯的譯文說的是——他的心臟為她們而“悸動”。奧德修斯朝水手們使眼色,讓他們給自己鬆綁,但他們只是躬身劃槳,很快將船駛離了海島。
這段故事是《荷馬史詩》中講述速度最快的一處。就像奧德修斯那“乘風破浪”的帆船一樣,整段故事只用了40行詩就講述完畢了。如此簡短的敘述極少會激起巨大的漣漪,但問題在於:塞壬的歌並非流傳已久的勾魂攝魄的淺唱低吟,她們所唱的,恰恰是《伊利亞特》的傳說:
 
“我們知道,在遼闊的特洛伊,
希臘人和特洛伊人按神明的意願所忍受的種種苦難,
我們知曉豐饒大地上的一切事端。”
 
塞壬吟唱的,是英雄的傳說。這就是塞壬棲身的草地的致命之處。她們想用誘人的、與奧德修斯過往經歷有關的故事將後者吸引過去。奧德修斯已經經歷了多年的苦難和漂泊,還曾在卡呂普索——其希臘文名字的意思為“隱藏”,是遺忘女神——溫柔的懷抱中經歷了失落和沮喪,現在的他,渴望回到凡人的世界,那個他在特洛伊時就熟知的簡單、樸素、坦率的世界。塞壬則狡猾得多:她們洞悉他內心的渴望。奧德修斯渴望聆聽英雄的事蹟,他掙扎著要掙脫捆綁。但他的水手們,如同詩文本身一樣,比奧德修斯更明白事情的真相;所以他們把他綁得更緊了。他們不會沉迷於虛幻的懷舊情懷,不會渴望年代久遠的英雄世界;因為,正如《奧德賽》所要闡述的一樣,要想在這個世界好好活下去,就必須抵禦懷舊之情的誘惑:與船共存亡,把握現實,調整風帆,應對海浪,留意風向,小心巨浪;換句話說,就是接受人生的混亂彷徨、表裡不一和艱難險阻。英雄史詩似乎透著令人神往的樸素情懷,但你不能受其誘惑。這就是當天我從荷馬、從塞壬、從羅伯特•菲格爾斯那裡聽到的話。
直到現在,我眼前還能浮現當時的情景:那天早上,陽光照射在海浪的拱背上,海浪從我的腳下起伏而過,帶著白色的泡沫沖刷梳理著船底。每個浪頭都承載著大西洋深處風暴的記憶,它們朝東面的海灘奔湧而去,然後散滅在那裡。 “海雀號”伴著海鳥向北而行。這番情景將銘刻在我心中。而本書的創作歷程就從那一刻開始了。
感謝上蒼讓我在那個夏天與荷馬重逢。他突然之間就來到了我的身邊,成了我的同伴和盟友;他的訴說,是我此前從未聽到過的最可信賴的聲音。讀荷馬,就像探索詩之本質,亦或是聆聽死者的傾訴。我一遍遍讀著《奧德賽》的英文譯本,突然意識到其中蘊含著最為自然的真理;這裡,有人在講述“人的命運”和“何以為人”,而除他之外,其他人的理解似乎都有失偏頗。而這種直白,這種“我與本源之間毫無遮擋”的感覺深深打動了我。緊接著一個問題油然而生:“為什麼此前從未有人跟我說起過這些?”
此後,我又讀過不同的荷馬譯本,還捧著詞典啃完了希臘文原著。漸漸地我發現,《荷馬史詩》其實是人生的指南。它蘊藏的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深知犯錯、任性、虛浮在所難免,再淵博的知識也無法壓過對高尚、誠實、正派的渴望。在我讀到蒲柏為《伊利亞特》所寫的序言,以及馬修•阿諾德(譯注:Matthew Arnold(1822年--1888年),英國近代詩人、教育家,評論家。其詩作主要收集在《詩集》(Poems, 1853)、《詩歌二集》(Poems: Second Series, 1855)和《新詩集》(New Poems, 1867)中。其批評論著有《評論集》(Essay in Criticism, 1865)、《文化與無政府》(Culture and Anarchy, 1869)《文學與教條》(Literature and Dogma,1873)《評論荷馬史詩譯本》和《評論集》等。)就翻譯荷馬史詩所寫的著名文章之前,我就知道,荷馬史詩其實是一叢人文精神的火焰。它迅疾如電,如奔如流,不斷迸出啟迪,就像黑夜裡引擎的齒輪擦出的火花。它們速度飛快,數量巨大,帶著暴力和威脅,但每一粒火花都閃爍著人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