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作為事件的文學與歷史敘述
滿額折

作為事件的文學與歷史敘述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當代的主流論述的確是一種鮮明的「事件」,
雖然它表現為客觀的「敘述」,
其實它是時代潮流的產物,
這本書則隱隱然是以這個潮流作為質疑的對象。



本書涉及的題材相當廣泛,包括:晚清文化生產場域的新變、中國新文學如何「走向世界」、丁玲評價史的怪現象、佐爾格—尾崎秀實間諜案的詭異敘述模式、中日歷史學家對「滿蒙」問題的強烈興趣與激烈論辯等等,作者對每一個問題都有獨到的歷史認識和觀察分析的方式,經過他的重新梳理,每一個問題都能引發我們強烈的好奇心,並在閱讀之後產生很多有趣的聯想。
本書焦點:

一、 西式印刷工人啟發梁啟超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
二、 西式印刷工人創辦了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三、 魯迅如何成為日本現代文學不可或缺的外國作家?
四、 戰後日本為什麼對丁玲感興趣?
五、 亞非作家會議為何被文學史遺忘?
六、 晚年丁玲在「新时期」文學潮流中處於怎樣的位置?
七、 白鳥庫吉、內藤湖南如何介入中國史論述?
八、 傅斯年、顧頡剛為何反擊,怎樣論辯?
九、 佐爾格─尾崎秀實間諜案的詭異敘述模式


作者簡介

王中忱
1954年生於吉林省農安縣,曾先後就讀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語言社會研究科,現任教於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兼任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日比較文學、中日近現代區域文化史。著作有《越界與想像: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走讀記──中國與日本之間:文學散札》,主編論文集《重審現代主義──東亞視角或漢字圈的提問》。另有論文多篇,譯著多部。

名人/編輯推薦

呂正惠──作序
 
柳書琴(台灣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林少陽(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副教授)
梅家玲(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陳光興(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賀照田(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人鵬(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趙京華(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聯合推薦

目次

序 關心現實與關心歷史 呂正惠

第一輯 晚清新型文化場域的形成

新型媒體、文化生産場域與小說作者的「有名」存在

「聲口」與視點:「新小說」敘述者位置的變移
以《新中國未來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例

新式印刷、租界都市與近代出版資本的形成
商務印書館創立的前前後後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商務印書館

第二輯 「走向世界」的中國新文學

《改造》雜誌與魯迅的跨語際寫作

自我與他者的再確認
日本作家堀田善衛的魯迅閱讀與接受

日本中介與穆木天早期文學觀雜考

自家風景他山石
戰後日本思想文化脈絡中的丁玲

亞非作家會議與中國作家的世界認識

第三輯 後衛的意義:晚年丁玲與「新時期」

「新時期」文學體制的建構與丁玲的復出

「新時期」的文藝與政治
重讀晚年丁玲

作家生活史與文學史的交集
從幾封作家書簡談起

丁玲:一個在新詩裡生長的母題

第四輯 「滿蒙」言說與「間諜案」敘述的政治

佐爾格─尾崎事件的敘述與檔案解密的政治
以1940~1950年代日文文獻爲中心的初步檢證

「滿洲國」事件與中國新考據史學的「借喻」書寫
以傅斯年的《東北史綱》(第一卷)爲中心

民族意識與學術生產
試論《禹貢》派學人的「疆域」史觀與日本的「滿蒙」言說


附錄:學術札記
「美術革命」通信發表時間考

托洛茨基的《文學與革命》
魯迅外文藏書研究之一

語文學與人文主義的實踐
重讀朱自清

如果「世界文學」是一種閱讀方式 

 

書摘/試閱

後記

本書收錄了長短文章二十篇,依照所涉內容分輯排列。
第一輯四篇,主要討論新型印刷媒體、新型出版機構的興起和中國新文化生產場域形成之關係,以及由此促生的新的小說敘述形態。
第二輯五篇,所論內容為中國現代作家與外國文學的交涉。「走向世界」在1980年代中國大陸是帶有特殊音響和意味的詞語,晚清以降知識人如何「開眼看世界」、怎樣汲取異域的思想資源和文化營養,曾是人們熱烈關心的話題,而描述和分析中國作家如何「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也成為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最常見的模式。另一方面,中國新文學在域外被翻譯和被接受的狀況,中國新文學作家的跨語際寫作活動,卻較少被關注和討論。本輯所收論文,側重在後一方面進行了探討。限於作者的知識視野,提起的事例僅為魯迅、丁玲在日本和日語脈絡裡的「接受」,但潛在的問題意識則是通過這幾個事例,討論中國新文學主動參與現代「世界文學」構築的過程。
第三輯四篇,都是有關丁玲在一般所謂「新時期」的文章。1980年代我曾寫過丁玲的傳記,關於她的晚年部分卻寫得很簡略。我曾在丁玲主編的《中國》文學雜誌工作兩年,對晚年丁玲算是有一些直接了解,但自丁玲逝世至今,我甚至沒有寫過一篇回憶文章,收在這裡的幾篇文章,也都是被動地應邀寫下的。對我而言, 「晚年丁玲」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沉重到讓我一直在有意無意地迴避。但收錄這幾篇文章並非想作為了結,而是想以此提醒和督促自己在今後做更系統的思索和探討。
第四輯收錄三篇,所涉內容為中國和日本現代史或學術史上的事件,已經不屬於一般所說的「文學」範圍,但因為我所關心的重點在於歷史事件的「敘述」,也就是這些「事件」是怎樣被講為「故事」的,面對這樣的個案,「文學」分析的方法似乎更為適用。
附錄所收札記四則,內容和前面各輯多有交叉,只是篇幅較短,寫法也比一般所謂論文更為隨意。放在附錄,並非表示輕視, 在我個人,毋寧說更認為文章本不應只有正襟危坐的論文一型。
本書所收文章,在寫作時並未想會彙印在一起。寫每篇文章只想著要討論的問題,寫完之後又有新的問題要去探索,如同一位詩人曾經描述過的那樣,感覺總有湖光在前,吸引你一路疾行,很難有回頭收拾舊文的心境。所以,本書得以彙集出版,無論從哪個意義上,都應該感謝呂正惠先生。2011年秋徐秀慧教授邀我去集中講課,我有意不去打擾台北和新竹的朋友,獨自在彰化「宅」了兩個月,呂老師居然專程從台北來晤,讓我意外感動。那次聚會秀慧提到我以前的一本論文集《越界與想像》,說在書店裡已經買不到,呂老師當即表示可由人間出版社重印,但我自己有些猶豫,覺得不應以舊作浪費紙墨,最後決定:還是交一本新書。話雖然說了,卻遲遲沒有兌現。這中間,呂老師曾間接提醒過幾次,我雖佯作不知,心裡還是很在意的,2015年暑期終於抽出一段時間,把已經發表的論文搜羅出來,加上為研究生授課的講稿,選出了現在這樣一本。每篇文章的出處,都記在了文末,但收入本書時,有的文章做了修訂和補充,這是應該說明的
書稿交給人間出版社後,鈺淩就負起了編校之責。每想到她和她的同事在超常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閱讀拙文,細心查核那些中日文夾雜的注釋,並對各輯的編排提出建議,我內心裡充滿感激。同時也深深感謝瑪琍為本書所做的設計。

王中忱
2016年3月10日北京清華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