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滿額折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80 元
優惠價
9052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小品建築”指區別於大型建築的小型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特殊的形態和豐富的內涵,在世界建築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本書以講座的方式,介紹中國小品建築的產生、作用及其在建築和藝術上的特點,從門樓、影壁、碑碣、堆石……引領讀者徜徉於獨特而神秘的中國古代建築之中。
近三百幅精緻的照片和線描,使閱讀直觀而又賞心悅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點,曉暢,清雅,質樸,自然。

1) 著名中國古建築研究學者樓慶西就“小品建築”作專門論述,特舉具代表性的牌樓、華表等數個項目,述其由來規制,論其人文內涵,透達表裡。
2) 《中國小品建築十講(插圖珍藏本)》是鮮有論述中國小品建築的專書,別具價值。
3) 書中共有近三百幅精緻的照片和線描,配合精煉的文字說明,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樓慶西
1953年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留校任教至今。現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歷史與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近二十餘年集中調查研究中國古代鄉土建築及建築裝飾藝術。足跡遍佈全國各地,拍攝記載和呼籲挽救了一批古村落以及鄉土建築瑰寶。近年主要著作有:《雕樑畫棟》、《戶牖之美》、《千門萬戶》、《雕塑之藝》、《鄉土建築裝飾藝術》、《中國古代建築裝飾五書》、《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國古建築二十講》、《浙江郭洞村》、《山西西文興村》、《鄉土景觀十講》等。

自序 小品,是一種文體的名稱,凡屬隨筆、雜感、散文一類的小文章統稱為小品。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之類,現代小品文因內容不同又可分為時事小品、歷史小品、科學小品、諷刺小品等。

“小品”這個名稱原指佛經的兩種譯本。東晉十六國時期,高僧鳩摩羅什翻譯《般若經》,該經分為兩種譯本,較詳細的一種稱為“大品般若”,較簡略的一種稱為“小品般若”。所以,“小品”是相對“大品”而言,是小而簡的意思。建築上借用文體“小品”之名,凡屬於小建築一類的稱為小品建築,它的含義是就其小而言的。現代建築中,公園裡的花台、花架、休息椅,馬路邊的公共電車、汽車車站,廣告牌和佈告欄,路燈和指路標,建築前的標誌等等,它們都不依附在建築上而獨立存在,皆屬小品之列。這些小品與建築本身相比,自然不是主要的部分,但在整個建築環境中確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座大賓館門前的燈柱,如果設計建造得很糟糕,就使整座建築減色。馬路上的路標、電汽車車站是否美觀也會影響到整座城市的面貌。在有的國家裡,除公用郵筒外,每一幢私人住宅前皆設有私人信箱,此類信箱,可以到商店購買,也可以自行設計建造。屋主人往往把信箱當做是自己住宅的標誌之一,所以相互攀比,出奇制勝,形式豐富多彩,使整個住宅區增色不少。因此,小品建築的設計確也大有學問,不可忽視。

中國古建築中有哪些小品呢?它們的功能是甚麼,在形態上又有些甚麼特點?這就是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的發展史中有著獨特的體系,這是因為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古代建築相比,中國古代建築有它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除了以木構架為主要的結構體系以外,建築的群體性也是重要標誌之一。就是說,中國古代建築都是以許多單幢建築組成建築群體而出現的,從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的宮殿莫不如此。我們看到,就一幢幢個體建築來說,它們的體量都不大,平面形式也很簡單。明清兩代的紫禁城太和殿,作為當時地位最重要、規模最大的建築,也就是一幢平面為長方形、內部也沒有分隔的單層大殿。但是就是這些簡單的單幢建築可以組合成為功能上滿足不同需要、形體上豐富多彩的大大小小的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除了有殿堂、廊屋、門樓等外,還有不少形形色色的小建築相配列。一座宮殿、一組寺院或者壇廟,甚至大型的住宅,我們都可以看到在建築群的最外面往往竪立著牌樓;在建築群大門的前面立有影壁、華表、石獅子;在建築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著香爐、日晷、龜、鶴等獸像;在寺廟建築中有形式不同的石碑和經幢;在陵墓建築中,有石柱、石門和石供座;在園林中還有各式各樣的堆石。大家熟悉的天安門是明清兩代都城北京城內皇城的大門,九開間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體已經夠宏偉的了,但是還不夠,在這座城門樓前又挖了一條金水河,河上架著並列的五座石橋,在金水河的前後,兩邊又各放了兩個石雕獅子,在城樓的前後更立著四根華表。正是這高聳的華表、威武的獅子,增添了這座皇城大門的氣勢。北京昌平區境內的明十三陵是埋葬著明代十三朝皇帝的龐大陵區,在陵區入口首先是一座五開間的大石牌樓,其北先後是大紅門與碑亭,再往北進入一千二百米長的神道,在神道的兩旁,立著十二對石獸和六對石人,過了神道才分別進入十三座皇陵。可以說,正是依靠這些牌樓、碑亭、石人、石獸才組成了這長達三公里的陵區入口,正是有了這些小品建築才造成了這陵區的肅穆與神聖的氣氛。所以這些建築小品在整個建築群中雖然不是主要部分,但在物質功能和環境藝術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前銅龜、銅鶴、石嘉量

自然,所謂小品建築,只是相對大建築而言,二者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線。例如在重要建築群中,作為大門或者作為標誌的牌樓應屬小品,而一般建築群的一些院門,雖然形體並不大,但沒有歸入小品類,因為這類院門都附在院牆之上而並非獨立存在。園林中只把獨立的小型山石算做小品,而成片或者大型的堆山就沒有歸入。在以往古代建築的相關著作中,對整體建築群,對宮殿、寺廟、陵墓、園林、住宅等各種類型的建築,乃至對建築的結構、裝飾、色彩等等方面都有過專門的介紹和論述,但這類建築小品卻往往被忽略了。現在,我們將它們集中起來加以分析介紹。因為這類建築雖小,它們也都有各自的特殊形態和特定的文化內涵,它們在中國古代建築發展中也是相當有成就的。

我們介紹的次序大體按這些小品在整個建築群中所佔的位置,由外到內、由前到後,就好像我們遊覽參觀一座宮殿或陵墓、一組寺院壇廟一樣,由近而遠,一路看來,見到甚麼說甚麼。這些建築小品,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它們在建築群中起到甚麼作用?它們在建築技術和藝術上又各有些甚麼特點和成就等等。既然是講建築小品,因此也和小品文章一樣,無一定的格式。既有專業論述,也包含一般的知識,既有敘述,又有議論;有話則長,話少則短,不追求一定的篇幅,力求做到簡明而且自然。



後記 十多年前,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組織編寫一套“中國古建築知識叢書”,共計十多冊。除了古代城市、宮殿、宗教建築、陵墓、園林等常見的題目外,還增加了建築彩畫、裝修、傢具、工匠、建築小品等一些不常見的專題。尤其是建築小品,過去在古建築研究中幾乎還沒有被作為專項進行研究過,也沒有見過這方面的專著。當時我對這個專題產生了興趣,大膽地應承了編著的任務,於是開始收集資料,進行綜合研究,於1993年寫完並出版了《中國古建築小品》。如今,十年過去,在這期間,我集中時間進行了鄉土建築的調查研究,每年下鄉多次收集資料,在全國各地的農村中也經常見到不少牌樓、獅子、影壁、石碑等等這類建築小品,使我對它們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2001年,我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之邀寫了《中國古建築二十講》,特別將牌樓、華表、影壁等建築小品集為一講。去年,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的景觀環境專業要我講有關中國古建築方面的課程,我根據他們專業的特點,專門講了古建築小品,講這些小品的產生,它們的形態,它們所具有的人文內涵等等。聽課的學生,不但對這些內容感興趣,而且認為對於今日新的景觀環境設計創作也有啟迪和借鑒作用。今天,我看到從北京到各地,一座座新的牌樓又被竪起,曲陽和惠安的石獅子更多地行銷全國,古園林的堆石更廣泛地被應用,於是,我想,把這些古代建築小品加以整理,補充新的材料,增添新的認識,重新編著出版也許是有意義的。有關牌樓、獅子、影壁等部分的內容與《中國古建築二十講》的相關章節有些重複,但在文字與照片上都有新的內容和補充。

 

目次

自序
第一講 牌樓
第二講 華表
第三講 獅子
第四講 須彌座
第五講 香爐、日晷、嘉量及其他
第六講 影壁
第七講 碑碣
第八講 闕、墓表、五供座
第九講 石幢
第十講 堆石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講 牌樓

以小品建築在建築群中所佔的位置來看,牌樓最先進入人們的視線。因為它往往被安置在一組建築群的最前面,或者立在一座城市的市中心,或者在通衢大道的兩頭這些十分顯著的位置上。我們去遊覽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立在通道中央的三開間木牌樓,過了木牌樓就到了頤和園主要入口東宮門前的廣場。同樣,當人們來到北京西郊名寺臥佛寺時,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琉璃牌坊,經過牌坊才進入寺廟大門。在古老的北京城,主要的大街如前門外大街,東城、西城區中心,東、西長安街等處都可以見到木製的大牌樓立在馬路中間。所以,我們一般把牌樓當做一種標誌性的建築,它在城市和建築群中起到劃分和控制空間的作用,增添了建築群體的藝術表現力。

那麼,這種牌樓是怎樣產生的呢?它通常具有哪些形式?它在使用和藝術表現力上又有哪些特點呢?這些都是很有趣味的問題。


頤和園東門外木牌樓

牌樓的產生
不論放在建築群的前面,還是立在通衢大道上,牌樓總歸具有一種大門入口的特點,所以它的起源和建築群的門分不開。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之一是建築總是成群成組地出現,就單幢房屋來說,它的體量都不大,結構也不複雜,這些房屋之所以能滿足人們生活、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多種需要,靠的是由眾多單幢房屋所組成的群體。如一般的民居,它由正房、左右廂房、大門、走廊組成為一個院子,周圍有院牆環繞,呈“四合院”的形式;官府乃至皇帝的宮殿,也是由大大小小的單幢建築組合成各種形式的院落。所以,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組建築的院門就成為建築中的主要大門了。這種大門在早期稱為“衡門”,即在兩根直立的木柱子上面,加一條橫木組成為門,多用做鄉間普通建築的院門。所以古代將簡陋的房屋稱為“衡門茅屋”。晉人陶淵明詩“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唐代白居易有詩曰“吾亦忘青雲,衡茅足容膝”,說的就是他們自己隱居鄉間陋室與世隔絕的情景。為了擋雨雪防腐蝕,後來在這種簡單的衡門的橫木上加木板頂,如同房屋的兩面坡屋頂。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所繪汴梁城中的商戶住家,還見到這種門,只不過在門頂出檐的下面已經用上斗栱的構件了。這種簡單的院門形式在如今農村仍能見到。

公元12世紀宋朝廷頒行《營造法式》,在這本記載有宋朝建築形式與制度的專著中見到一種烏頭門的形式:兩根木柱左右立在地上,上有橫木,橫木下安有門扇。與衡門不同的是,兩根立柱直衝上天,橫木插入柱內,柱頭用一種水生植物烏頭裝飾,故名為烏頭門。不論是衡門還是烏頭門,它們都是牌樓的雛形。我們見到的一開間木牌樓和石牌樓,它們的形象與這種衡門、烏頭門基本上是一致的。

牌樓,有時也稱為牌坊,這個名稱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上面已經說明,牌樓起源於建築的院門。在古代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是里坊之門。所謂里坊,是中國古代城市居住區的基本單位,把城市劃分為方形或矩形的里坊,裡面整齊地排列著住宅。這種形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到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已經發展到十分完備的程度。整座長安城設有一百一十個坊,每個坊都有專門的名稱,坊內開有十字形或東西向的橫街,街頭皆設坊門以供出入。這種里坊之門在古代稱為“閭”。中國古代有“表閭”的制度,就是把各種功臣的姓名和他們的事跡刻於石上,置於閭門以表彰他們的功德,有時還把刻石安在閭門之上。據建築學家劉敦楨先生的分析,這種閭門上往往都書寫著里坊的名稱,而且按表閭的制度,將表彰事跡書寫於木牌,懸掛在門上比石刻更為方便,這也是完全可能的事,就是說閭門上既有坊名又有木牌,牌坊之名可能就由此而產生。後來這種牌坊模仿木構建築,形式日趨華麗,加了屋頂和各種裝飾,所以又稱為“牌樓”。


古代衡門示意圖


《清明上河圖》中的院門


農村院門


宋《營造法式》的烏頭門

劉先生這種分析是有道理的。現在的牌坊或者牌樓仍具有記載地名、表彰功德兩種功能,只不過它不一定是里坊的院門而成為獨立的一種建築類型了。從形式上講,凡柱子上沒有屋頂的稱為牌坊,有屋頂的則稱為牌樓以示區別,在本書中為簡明起見統以牌樓相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