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雜食者的詛咒:肥胖,正在蔓延:現代食品工業生態如何毀了你的身材和健康
滿額折

雜食者的詛咒:肥胖,正在蔓延:現代食品工業生態如何毀了你的身材和健康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關於肥胖、運動和飲食法的種種,
沒讀過這本書,先別急著照單全收!
因為,胖已經和你想的不一樣……
讓本書告訴你:
◎肥胖在人體的形成機制和過程為何?
◎日常加工食品有哪些致胖陷阱?
◎健康飲食法五花八門,如何評估與選擇?
◎控制環境才是根除肥胖之道,但要怎麼做?

★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 羅福松醫師 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
★《今日美國報》暢銷書
★《芝加哥論壇報》專文專訪
★ 亞馬遜讀者五顆星好評


你家也有胖小孩嗎?你可能已經發現,現代人不但愈來愈胖,而且胖得愈來愈早。但是,你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的肥胖,成因並不單純,不能全部歸咎於個人責任,如好吃懶做、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制力或行為失常等;此外,想要對抗肥胖、搶救健康,早就不是單純的「少吃多動」就能解決。因為,文明的發展已讓我們的環境充滿致胖因素,而食品工業就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什麼都能吃,是造物者的恩典?
喝水也會胖,是雜食者的詛咒?
看醫學研究用科學證據說話:
戳破食品工業的甜蜜陷阱,揭開肥胖的赤祼真相!

食品工業為何成為現代人的詛咒?一般而言,為了讓食品可口,業者會在食品裡添加過量的糖;為了讓食品耐放,業者會抽光食物原有的纖維質。但是,營養空洞還不是加工食品最糟糕的問題,最可怕的是,高糖零纖維的食品進入人體,在生化機制作用下,會造成荷爾蒙失衡,改變大腦的運作,釀成摧毀健康和身材的完美風暴。簡單說,我們都中了現代食品工業的毒,才會不由自主地飲食過量,又慵懶怠動,一個個變成了沙發馬鈴薯。現代食品工業的弔詭就在於:它會危害人體、讓人上癮、造成肥胖,進而誘發新陳代謝疾病,但它卻完完全全是合法生意!
世界又平又熱又擠,也愈來愈胖!在全球各國,肥胖引發的慢性病已是生命健康的嚴峻威脅,更是醫療體系的沉重負擔。美國甚至宣示,國民肥胖是等同國家安全層級的危機。而我們,活在食品工業的天羅地網裡,要如何打贏這場肥胖戰役,守衞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本書就是最好的解答和指南。

 


各界盛讚

在本書中,魯斯提博士不僅提出諸多糖具有毒性的具體證據,也詳述現代的工業化食品對人體造成的災難性影響。他不僅提供寶貴建言,同時也呼籲政府該採取何種公共政策,以防止問題不可收拾。《雜食者的詛咒》是我讀過探討肥胖流行病中,論述最詳盡的一本。
──美國知名健康書作家 安德列.威爾(Andrew Weil)

一本了不起的著作。關於肥胖的成因、對健康的影響、預防方式等都非常複雜,但魯斯提博士這本極富洞見與字裡行間不乏幽默的作品,對以上問題都有一番獨到且高明的見解。如果你想了解這場肥胖流行的演變與解決之道,絕對不能錯過本書。
──美國艾莫瑞大學放射與人類學教授 鮑伊德.依頓(S. Boyd Eaton)

《雜食者的詛咒》告訴我們肥胖是如何流行,又該如何自救。無論你是政治人物、老師、一般讀者甚至企業領導者都該讀這本書,因為這關乎你我的未來。
──美國知名代謝疾病醫生、醫學博士 馬克.海曼(Mark Hyman)

魯斯提博士從科學角度檢視肥胖,並提出是因為我們的飲食(太多糖,太少纖維質)才讓人們體重增加和罹患疾病。他提議我們應從個人改變做起,接著擴展到公共領域,並強力呼籲政府提出對策來因應這場苦難。
──CNN特派醫療記者、神經外科醫生 山捷.顧普塔(Sanjay Gupta)

魯斯提博士讓我們開始警覺隱藏在飲食中的糖的潛在危險,堪稱半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科學成就。
──美國科普書作家 蓋瑞.陶布斯(Gary Taubes)

為了因應目前的健康威脅,所有人都要從減少吃糖開始。
──美國知名演員 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

 

作者簡介

羅伯.魯斯提(Robert H. Lustig, M.D.)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享譽國際的小兒內分泌醫師。魯斯提醫師的專長為兒童肥胖症的診治,並長年致力於研究糖對中樞神經系統、新陳代謝及疾病的影響。他的90分鐘演說「糖:苦澀的真相」(Sugar: The Bitter Truth)影片在YouTube上的點閱超過六百萬人次,引發各方熱烈迴響,《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並稱這段影片為「糖的『菸』名化時刻」。

譯者簡介 
連緯晏
自由譯者、作者、英語教學工作者。譯有《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拼湊夢想》、《一枝鉛筆就能畫》、《是很酷,但又如何?》、《牆面的無限創意》等書。

目次


推薦序 病媒敬而遠之,獨人類掉進的「甜蜜陷阱」 
前 言 胖,和你想的不一樣

第1部 胖是文明造成的,不是好吃懶做 
第1章:瘦瘦的等於健康? 
第2章:吃進多少就要減掉多少?卡路里可不能這樣算! 
第3章:6個月大的嬰兒,就得學會負責? 

第2部 吃或不吃?問題不在這 
第4章:老是吃不停? 也許是荷爾蒙失調 
第5章:人除了有酒癮、菸癮,還會有食物癮? 
第6章:想減肥,你得先試著減壓 

第3部 有內臟脂肪怎麼辦? 
第7章:脂肪細胞多寡天註定,胰島素才是關鍵 
第8章:別再看體重計了,當心自己外瘦內肥 
第9章:因為代謝症候群,肥胖才變成一場苦難 

第4部 少吃多動就好?我們的環境充滿致胖因素 
第10章:低脂更健康⋯⋯嗎? 
第11章:小心! 這種毒,甜又可口 
第12章:多吃蔬菜、水果,真的能幫你「解毒」 
第13章:不保證讓你瘦,但你有動起來的理由 
第14章:營養品的最大功用──讓你心安 
第15章:高度文明的環境下,真的「喝水就會胖」 
第16章:「放心,沒事的⋯⋯」──食品業者的回應 

第5部 我們該如何自救? 
第17章:改變你的飲食習慣 
第18章:改變你的荷爾蒙 
第19章:終極武器──如果你做了改變,卻還是不夠 

第6部 公共衛生解決方案 
第20章:個人的健康,也是整體社會的健康 
第21章:監督政府,別讓它失靈 
第22章:召開全球減糖會議 

後 記 從個人做起,發起一場由下而上的行動 

書摘/試閱

【書摘1】
運動就能瘦,是種迷思

假如「一卡路里是一卡路里」,消化掉一個等於燃燒掉一個,那麼運動就應該會造成體重減輕,若是做很多運動,即便你一直吃相同的食物,應該也會讓你甩掉可觀的公斤數。但是它並不會。你吃進或喝進的卡路里也許對體重有實際的影響,但是你燃燒的能量並不會對體重有相對的影響。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證實,單靠運動能造成顯著的體重減輕,一項整合分析證明了這一點。中度運動的效果是能減少1公斤,強度運動能減少1.6公斤。以目前肥胖流行性來看,那還不足以削減流行的程度。
燃燒1磅(454公克)脂肪會釋放2,500卡路里,所以總是被誤解成如果少吃2,500卡路里,或是多運動2,500卡路里,就能夠減重0.454公斤。然而近期一項精確的分析顯示,預期增加能量支出來減輕體重,是一種謬論。
當人減輕體重,就必須更進一步降低能量攝取,以維持體重減輕的進行。平均來說,過胖的人必須少吃3,977卡路里才能燃燒那1磅(454公克)的脂肪。所以試著用運動來燃燒熱量的減重方式是極度困難,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再者,運動不會造成體重減輕,而是會增長肌肉。那對你的健康有益,但是不會減輕你的體重。
我們從第4到第9章學到,造成肥胖的原因非常複雜,因為在真實的世界裡,任何一項行為都是連動的,而且所有這些行為都受到生物化學驅使。可以確定的是,假如你維持固定的食物攝取,然後開始從事強度運動,一些體重會隨之減少,但是不多。這是為什麼每種運動計畫都提倡營養均衡,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減重課程想向你推銷他們的減肥餐。但是真正驅使你的行為的是生物化學。
如同我們在第4章學到的,是身體裡的化學作用造成我們的行為,而又是環境影響我們身體裡的化學作用。甚至《減肥達人》的參賽者們也會找來專屬的私人教練跟廚師,幫忙控制他們的環境。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一般人會提高能量攝取以配合能量支出,來維持身上的脂肪。

身體如何消耗能量?
要說明能量支出,我們將假定普通人每天需要攝取與支出2,000卡路里的熱量。這個基準是來自觀察得到的資料,以及營養學者用來製作病患專屬飲食計畫的基礎代謝率方程式(Harris-Benedict)。每個人都把能量支出等同運動。你的有氧運動教練會對你聲嘶力竭地喊:「感覺它的燃燒。」這個燃燒只表示「發熱」。
事實上,身體活動只占能量支出的少部分,約占總能量支出的5%(成天賴在沙發上看電視,大約占100卡路里)至35%(每天健身,大約700卡路里),依從事的程度和等級而定。雖然身體的運動不會占去大比例的能量支出,但卻是能改善健康的唯一要素—所以多做運動是有益的。
還有其他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也許讓人很難相信,但是卻占了最大支出比例的卡路里,那就是在你睡覺和看電視時所燃燒的卡路里(這不代表你該增加使用臉書或是玩線上遊戲的時間)。「靜態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簡稱REE,當你躺在沙發上所燃燒的能量)大約占總能量支出的60%(大約一天1,200卡路里)。
另一個稱為「食物熱效應」(Thermogenic Effect of Food,簡稱TEF,吸收、消化、新陳代謝食物所燃燒的能量),占總能量支出的10%(大約200卡路里)。然而靜態能量消耗和食物熱效應的絕大部分功能,在多數人的身上很難有所改變。

運動的真正作用:建立肌肉
那麼,如果你不會得到減重的效果,那還跳有氧舞蹈做什麼呢?為什麼運動對你有益?節食是關乎公斤數,運動卻只會帶來那麼一丁點公斤數的差別。節食是關乎體重,運動是目的是健康。
運動能辦到一件用限制飲食做不到的事:運動可建立肌肉。這是一個少有人明白的概念,因為大部分的人,包括臨床醫生都視BMI等同體脂肪。BMI並沒有把肌肉跟脂肪之間的差別列入計算,也沒計算皮下脂肪跟內臟脂肪的差別。許多研究證實,長期運動之後可使身體體脂肪降低。完全正確,不過這是因為肌肉增加的結果。而且在過程中能增進新陳代謝,因為同時有內臟的脂肪減少(一點點),以及肌肉增加(很多)。

(以上摘錄自本書第13章。本文未完,完整精采內容,請詳閱本書)

 

【書摘2】
別指望食品業為你的健康著想

在1990年代晚期,高果糖玉米糖漿開始在美國成為普遍使用的增甜劑。目前美國國產的玉米有5%會加工成高果糖玉米糖漿。其對身體造成的壞處跟其他形式的果糖沒什麼兩樣,因為高果糖玉米糖漿一直都是缺乏纖維質的狀態。然而,因為價格便宜、易於生產、供應正常,所以現在它幾乎滲入我們所有的食物中。高果糖玉米糖漿比糖的生產成本更便宜,因此各種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食品價格會維持平穩。對食品業來說,這是個雙贏的局面。
食品業有許多理由,來辯解為何食品必需添加蔗糖或高果糖玉米糖漿,以及移除纖維質。而且說實在的,有些理由在企業層面和經濟層面上確實言之成理。但是在生物化學上呢?還有我們的健康呢?

糖把食物變好吃 我們的舌頭能分辨五種味覺:甜、鹹、酸、苦、辣,而糖能夠蓋過其他四種味覺。糖能蓋過鹹味(蜂蜜碳烤花生)、酸味(蕃茄醬的酸味)、苦味(牛奶巧克力)、辣味(糖醋排骨)。糖掩飾食物的不足之處,讓原本沒那麼可口的食物,也變得似乎值得一嘗。只要加得夠多,你幾乎能用糖把每樣東西都變好吃。這就是食品業的作法。

糖把食物變好看 食物的褐變對視覺及味蕾有動人的魅力。我們先在肋排上塗抹厚厚一層烤肉醬再放入烤箱,就是想要食物呈現烤到焦褐色的效果。所有的食物用糖烤至焦褐色是最為美味的。肉類的焦褐色則比較會有焦味且味道強烈。如第11章所述,食物的褐變就是梅鈉反應。食物在盤子上看起來的樣子、味蕾嘗起來的滋味,都是如此地有魅力,不過這對你的動脈來說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糖為食物添口感 烘焙食品若沒有添加糖,就幾乎不會讓人想吃。威化餅若是沒有添加糖,就不會酥脆。糖提供各式食物的黏質(厚度),像是熊熊維他命軟糖。糖也提供硬糖果的脆感與「玻璃」外觀。除此之外,糖會降低食物的冰點(冰淇淋濃郁乳質口感的要素)、提高沸點。

糖能防止食物敗壞 糖能減少水分的活動,水分活動力愈高,細菌和黴菌就愈可能在食物上孳生。食物愈容易發黴,就代表愈快變質。不過糖(在保存食物的情況下,鹽也有這種效用)會減少水分活動,而且比較不會糟蹋食物。這是食品業使用糖當成防腐劑的原因。你最近一次喝到的飲料嘗起來有腐臭味是什麼時候?大概一次都沒有。食物加入糖的同時,也代表添入濕潤劑(humectancy)以保住水分。要防止你最愛的食物腐壞,這是極度重要的一個成分。有一個方法來判斷糖的濕潤效果,就是看麵包的腐壞速度。你在麵包店買的吐司大概多久會腐壞?差不多兩天。你在超級市場買的大量生產吐司多久會腐壞?差不多二至三個禮拜。這招對消費者十分奏效,因為如此一來便能減少食物的糟蹋跟浪費。食品業與超級市場相關企業很開心,因為這也降低了退貨率,因此獲利更多。

除去纖維質,食物更耐放 我查看了一下我居住地區附近的超級市場:總共有32種大量生產的吐司,其中就有31種是用高果糖玉米糖漿製成,用來產生褐變與濕潤效果。這些吐司都缺少了什麼呢?纖維質。目前美國人纖維質攝取量的平均值是每日12公克。食品業刻意把纖維質從食物中移除,因為纖維質會限制食物的耐儲時間。吐司移除纖維質,就能在你的食品儲藏室裡擺得比你在農夫市集買的新鮮吐司還要久。食品業就是利用了這一點。速食食品的定義為何?不含纖維質的都算!因為你無法在冷凍纖維質之後還能維持食物的口感。無纖維質的食物可以冷凍、運輸至全世界、很快煮熟。不過,除去纖維質就消除了飽足感,使碳水化合物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惡化,促使高胰島素血症、肥胖、代謝症候群產生。

若要說這本書的重點,那就是食物即健康。然而,很明顯的你就是負責自己健康的人,不過卻不是負責食物的人。事實上,那些負責你吃什麼的人,都在他們崗位上盡可能地賺你的錢。食品公司在2010年的銷售額將近1兆美元。而且如果你的健康走下坡,那是你自己的問題和業者無關。
可是這不只是你的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香菸製造業因為其不合情理的商業模式而受責難:毒害你的客人,不是企業經營的好方法。不過要是能在初期就吸引到許多人上鉤,客源只要夠多、夠大,即使失去一點客源也不會有太大影響。食品業也有樣學樣:壟斷食品市場,所以有客源的保證。

(以上整理自本書第16章;本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詳閱全書)

【推薦序】
推薦序
病媒敬而遠之,獨人類掉進的「甜蜜陷阱」
──食品安全專家、前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技正 文長安

民國75年,筆者進入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現在已更名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服務,同年獲邀參加一場與食品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一同與會的某位學者,在會中大力推廣食品工業研發成功的「人工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之後果糖工業迅速發展,造成台灣糖業公司業績年年衰退,在商業競爭之下不得已改成如今的多角化經營模式。
由於人工果糖有製造方法簡單、價格便宜、高水溶性及高甜度的特性,使得台灣人工果糖愈來愈普及,想必許多人都還對一句電視廣告的台詞有印象:「○○果糖是好糖」,然而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果糖是造成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痛風等疾病的「甜蜜陷阱」。
根據筆者的稽查經驗,餐飲業幾乎每一個廚房內都存有果糖,一桶50公升的果糖價錢便宜得不得了,街上的飲料店更是堆滿調味的果糖,便利商店內的飲料,也幾乎都是以果糖做為甜味劑的唯一來源。我的住家樓下就有一家手搖沖泡式冷飲店,店裡更是隨時備有15桶的果糖,雖然生意好得不得了,但這家沒有窗戶也沒有門的冷飲店,從未見過蚊蠅飛舞與蟑螂進出,可見病媒也蠻愛惜自己的身體健康。

果糖,戒不了甜的聖品?
果糖是一種單糖,而人工果糖主要從玉米或甘藷澱粉酸化水解而製成。依照過去學者專家的看法,因為果糖甜度較高,故自然會斟酌用量,進入人體代謝循環時胰島素需求量一定少,所以果糖是糖尿病人擋不住甜食誘惑時的救星,也是想減重又戒不了甜的人的調味聖品。
不過近年研究發現,果糖會擾亂人體的正常代謝,對健康危害不淺,當我們吃進果糖,人體會開始啟動一連串的代謝機制,首先須先經酵素轉化為葡萄糖後方可在肝臟進行能量代謝反應,因此吃愈多果糖就會使肝臟的負擔愈大。
根據「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金惠民的彙整與研究,果糖雖不刺激人體分泌胰島素及瘦體素(leptin),卻會增加類生長激素(ghrelin)的濃度,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及暴飲暴食,提高第二型糖尿病的罹病風險;另外也會促成三酸甘油脂的合成,導致血脂、體脂都上升。不僅如此,常吃果糖的年輕人血壓會明顯升高。如果每天攝取高果糖糖漿超過74公克,高血壓風險將增加30%;另外高糖飲食也使產生痛風、腎結石的機率上升,更有人懷疑會提高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人工果糖已逐漸危害台灣的國民健康,負責國民健康業務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前身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應負起責任加強宣導,呼籲台灣人減少化製果糖的食用量;教育部更應修訂〈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規定果糖在食品中之含量,以保障學童之健康,並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雜食者的詛咒:肥胖,正在蔓延──現代食品工業生態如何毀了你的身材和健康》是一本相當好的翻譯書,書中明確指出導致現代人罹患文明病的真正原因:內臟脂肪與果糖的關聯性,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詳加閱讀,確實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