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奇蹟之屋
滿額折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奇蹟之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800 元
優惠價
75599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商品簡介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小天下隆重巨獻!
美國凱迪克金牌獎得主最新力作 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全世界最難得的說故事奇才 擅長以文字與圖像呈現書中世界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雨果的冒險》原著作者 布萊恩‧賽茲尼克
繼暢銷巨著《奇光下的祕密》 再創第三種嶄新的閱讀形式
又一趟令人屏息的奇想之旅!

★ 美國凱迪克金牌獎得主最新力作!
★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年度選書

作者此次獨創的嶄新敘事形式,充滿了壯麗動人的想像力,兩個獨立的故事──第一個故事以將近400頁的連續圖畫呈現,第二個故事單純以文字敘述──交織出某個戲劇家族跨越兩世紀的命運謎團,吸引讀者一探究竟。
隨著一個名叫比利‧奇蹟的十二歲男孩身影,這趟書中之旅於西元1766年的大海上展開。比利僥倖的逃過一場船難,輾轉來到倫敦的劇院工作,他的後輩子孫皆為傑出演員,家族世世代代在此不斷傳承,直到西元1900年年少的里奧‧奇蹟被逐出劇院舞台為止。
大約一世紀之後,十三歲的男孩約瑟從寄宿學校逃到了倫敦,冀望能和舅舅亞伯特‧夜鶯一起生活。他舅舅居住的那棟維多利亞老屋既古怪又華美,屋裡掛著一幅幅神祕的畫像,似乎隨時有幽靈出沒。這一切深深吸引著約瑟,引領他探索有關這棟華宅、他的家族歷史的線索……
一本迷人的新奇之書,一趟引人入勝的冒險,邀請讀者破解書中兩個獨立故事之間到底有何關聯;莎士比亞的傳世劇作,更是貫穿全書的重要線索。
故事的力量,足以穿透時空,感動且影響不同世代的人生與價值觀。《奇蹟之屋》,正是一位充滿頂尖創新力的藝術家對「故事力」的致敬之作!


作者簡介

美國凱迪克金牌獎得主,《紐約時報》排行榜第一名暢銷書《奇光下的祕密》作、繪者。
2008年以《雨果的祕密》(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榮獲美國凱迪克金牌獎,並曾以《霍金斯的恐龍世界》(The Dinosaurs of Waterhouse Hawkins)榮獲凱迪克銀牌獎、《惠特曼:寫給美國的詩句》(Walt Whitman: Words for America)榮獲美國《紐約時報》最佳插畫獎、《勇者的歌聲》(When Marian Sang)獲頒美國希伯特銀牌獎……其筆下諸多知名繪本與小說獲獎無數。擔任過舞台設計和操偶師。如果他沒有飛到世界各地蒐集創作資料、談論自己的作品,就會住在美國加州的聖地牙哥,或者紐約市的布魯克林。

名人/編輯推薦

★ 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重點推薦

作品賞析
不一樣,原來是因為這樣

導賞人/郭強生
(知名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與所謂的童書無緣。我這樣子說,並不是在炫耀自己的閱讀能力。好像某些人會說,小學時就把《紅樓夢》看了幾遍。我也沒那麼厲害。
原因其實很單純,就是大多數那些分類為童書或青少年文庫的課外讀物引不起我的興趣。那些書好像是寫給另外一些與我完全不同的孩子看的。我內心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孤獨、懷疑與困惑,不屬於同齡孩子的。
印象中陪我度過童年的兩本「童書」,日後才明白,它們並非表面上那樣簡單。一本是《王爾德童話》,一本是琦君的《賣牛記》。這兩本書讓我讀了又讀,因為它們在講「不圓滿」,而非「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不要問我,那樣小小年紀我怎麼懂得什麼是不圓滿?兒童的感受有時遠超過成人的想像。我相信,每個小孩都有某種與生俱來的性格與氣質,他們很早就感受到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要求,就像任何家中寵物都有這樣的本能。做得好會得到獎賞,做不好會被處罰。
但是人還多了一項動物沒有的本事,那就是假裝與隱藏。早熟的我,從小一直是品學兼優,沒有人覺得我需要被擔心。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面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被發現,一方面開始大量閱讀,因為想從成人世界的作品中找尋解釋與答案:我究竟是哪裡有問題?
當被邀請為這本《奇蹟之屋》作推薦,我無法置信的反問編輯:妳確定沒有搞錯?我是個沒什麼童年的人噯!……但,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激動不已。這是一本遲來的解釋與答案。如果四十年前它就已經出現,對曾經那個孤獨的我來說,會是多大的安慰!
時代在改變了,終於有一本為了像我這樣的孩子而寫的書。
不圓滿會發生,但是除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我們是可以去面對與化解。雖然人生已過了大半,但是《奇蹟之屋》卻讓我重溫自己青少年時的掙扎與對自己的承諾:如果這是個對我不友善的世界,我只能用更多的力氣,去建立那個有愛有情的人生!
作者以一個劇場作為故事的舞台,故事主線是小男孩約瑟與神祕舅舅之間如何一步步建立情誼。一開始讀,我以為它是一本青少年冒險小說,直到故事一個大翻轉!這個在此不能透露的情節,一下子讓我重回了十八歲時瘋狂愛上戲劇的自己。沒錯,戲劇曾在我孤獨的青少年時期扮演了重要的療癒角色。我相信作者也曾有過與我類似的成長過程。不是那種兒童親子劇場喔,是那種很複雜、很沉重的經典名劇,就像《奇蹟之屋》中那樣以戲劇作為生命密碼,也曾在我人生中真實的上演。實現自己,認識自己,我們只能用想像力穿透現實。以同理心為基礎的想像力帶領我們從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觀點看待這個世界。《奇蹟之屋》用劇場概念貫穿全書,至少對我而言,就像是對自己人生的回顧,很溫暖,也帶著一點不捨。
雖然故事的結局是正面的,卻不免讓我感歎,畢竟這是一本外國作家的創作。作者布萊恩‧賽茲尼克聲譽如日中天,卻仍心心念念要用這樣的方式挑戰世俗,可見得即使在我們認為已經夠開放的歐美社會,這樣的聲音還是不夠的,所以賽茲尼克仍帶著這樣的使命感,算是冒險賭上了自己的事業與形象。
反觀台灣,有多少孩子也許仍在經歷著同樣的認同困惑?家長對於子女的關心是否仍停留在表象的品學兼優?老師對於群體中比較孤立的孩子又是如何看待?甚至於,我們要如何從幼時就教導孩子偏見的可怕?
是的,《奇蹟之屋》要講的是多元性/別。
在作者生動的文筆、以及別出心裁的圖文結構創意之下,台灣的青少年閱讀教育準備好面對這個議題了嗎?
或許,這本《奇蹟之屋》的中譯本可以成為一個里程碑。它寫出了一個理想,一種渴望,某種程度上也破解了「性/別」與「性行為」劃上等號的錯誤觀念。小男孩約瑟渴望解開家族之謎,其實是對自我認同的投射,與性意識無關。二元的對立不適用於每個人,許多孩子早在發育之前就認識到這一點,但是成人的世界總是選擇忽略。
原來「他們」不一樣是因為這樣啊?
如果,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你能有這樣的一句恍然大悟,我想這世界上的某處,就會多了一個孩子不再害怕。

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
──美國《華爾街日報》


這是本宛如發電廠般的作品,能一直帶給讀者力量。
──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重點書評


賽茲尼克再度帶給我們一本融合文字和圖畫、電影感十足的傑作。他是這種風格的先驅!
──美國《華盛頓郵報》
推薦

好看!好看!好看!難怪美國卡通漫畫家蓋瑞‧拉森(Gary Larson)的父親會跟他說:「最好的娛樂在你腦海裡。」想像力真是無遠弗屆,攻無不克!這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好書,鄭重推薦。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一本神奇、特別、圖文並茂的小說!文字張力十足,圖畫栩栩如生。一個穿越時空家族的傳奇,一場扣人心弦的冒險!《奇蹟之屋》果然是青少年小說中的奇蹟!
──陳安儀(知名親職專欄作者)


不管是看得見的劇場,或是看不見的歷史,賽茲尼克再度以超越時空的圖文敘事,巧妙將兩個神祕的故事連結在一起,創造出令人讚歎的閱讀經驗!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郭強生(知名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專文導賞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電視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 得主)
鄒駿昇(國際知名插畫家)
楊力州(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幾米(國際知名插畫家)
陳安儀(知名親職專欄作者)
張子樟(青少年小說研究專家)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林世仁(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林哲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李金蓮(知名作家‧中國時報開卷版前主編)
感動推薦
(以上按照姓名筆畫排列)

 


國外書評
★ 【長版書評】
《奇蹟之屋》是一趟由文字和圖畫建構而成的精彩旅程,歷經不同年代,講述一個劇場家族的命運。
這本大部頭的書述說奇蹟家族從1766年到1900年的轉變,以及他們與英國倫敦皇家劇院的興起和衰落。書的前半段,藉由插畫生動呈現了繁雜的歷史,其中有些細微的線索隱藏在畫中的節目單、卡片和信件裡。賽茲尼克傳達時光流逝和人物關聯的能力一流!人物登場,發光發熱,最後隨著光陰荏苒而退場,但不管鎂光燈聚焦在哪兒,有些主題仍一再出現。書的後半段則完全以文字來表達同樣的主題,但背景是在1990年,倫敦變得很不一樣。十三歲的約瑟象徵著來自過去的影響,他從寄宿學校逃出來,到倫敦找舅舅。他很快就見到舅舅亞伯特,不過舅舅似乎對保存過時的維多利亞老屋比較感興趣——與其說這棟老屋是家,還比較像博物館。來自過往歷史的回聲仍久久不散,使得約瑟鑽研起舅舅和老屋的祕密,卻不洩漏自己的……
一部讓人難以忘懷的傑作。賽茲尼克最後以一段插畫來具象化這個家族的座右銘:「看見或者看不見。」結尾令人心滿意足。
錯綜複雜,魅力十足,滿是令人驚豔的藝術表現和文筆。這是本宛如發電廠般的作品,能一直帶給讀者力量。

──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重點書評

「看見或者看不見。」
這句話不僅作為故事開場,更是貫穿《奇蹟之屋》全書。賽茲尼克這本充滿懸疑、十足創新的青少年小說,肯定能吸引各年齡層的讀者!再一次,賽茲尼克帶給我們一本融合文字和圖畫、電影感十足的傑作。他是這種風格的先驅,2008年以《雨果的祕密》榮獲美國凱迪克金牌獎,之後改編成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雨果的冒險》;2011年《奇光下的祕密》,賽茲尼克以石墨鉛筆作畫,並且採取實驗性的雙線敘述。然而,《奇蹟之屋》更是他至今最為創新的作品,跨越很長一段時空,來講述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中的故事。一再出現的那句格言,將激勵讀者聚精會神的仔細翻閱前半部近四百頁的圖,故事始於一場船難,接著是一個英國演員世家從1766年到1900年間的經歷。書的後半部敘述的是看似不相關的場景,1990年,十三歲的約瑟納悶自己究竟忽略了什麼?為什麼他的舅舅像是活在十九世紀末一樣?又為什麼這棟倫敦老屋常傳來鬼魂的聲音?讀者會情不自禁努力尋找線索,重新檢視前半部的插圖,一再建構、解構文字敘述,最終將得出一個令人心滿意足又奇特的結局。
賽茲尼克曾任舞台設計和操偶師,他小時候十分著迷於瑪麗.諾頓的「借物者系列」,甚至為了這部經典文學故事裡的小矮人主角,親手打造迷你家具,那個生氣蓬勃的想像世界至今仍影響他的創作。藉由交叉的細線和縝密的光影明暗,他塑造出本書終存在感十足的角色;打造出的場景充滿了動盪不安的情緒、擁擠的街道和維多利亞風格家具,就連最微小的細節——布帘的褶痕、小狗的眼睛——都細膩的呈現出來。隨著翻頁,畫面變得栩栩如生,讀者像是跟著故事一起旅行,目睹角色經歷時空轉變。
《奇蹟之屋》探討時光和家族的主題,既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具有史詩般的格局,同時能觸動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個故事是一段讓人全心投入的冒險,並且思考創造力和說故事的本質。從本書可以看出藝術如何點亮人生,以及人生又是如何啟發藝術——從賽茲尼克在後記透露的靈感來源更能證實這點。滿滿的奇蹟和悲傷,無疑是一本了不起的傑作,如同書名所暗示的,令人驚奇。
──美國《華盛頓郵報》
★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書評【摘錄】

無法用言語形容我有多愛這本書!我喜歡賽茲尼克的所有作品,這一本可能是最棒的。同樣是文字和圖畫雙線並進,但故事進展完全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我說真的!令人出乎意料、既氣派又細膩、關於愛的故事。(亞馬遜讀者坎德拉)

賽茲尼克寫出一個榮耀我們的歷史和未來的故事,探索了那些出現在我們人生中的事物的意義,以及想要如何、為了什麼過這一生。無疑是本經典傑作!(亞馬遜讀者詹姆斯‧西勒)

身為一個原本只看漫畫和樂高雜誌的十歲男童家長,我要給賽茲尼克六顆星!他讓我兒子學會如何閱讀圖文中的故事,並且樂在其中。謝謝賽茲尼克,請繼續創作!(亞馬遜讀者無名)

《奇蹟之屋》整體的美感和巧思遠勝過圖文雙媒介的創新敘事結構,以及引人入勝的情節。這本書激勵讀者思考人類不可或缺的經驗和表達方式——說故事的本質。賽茲尼克深信,創造力,尤其是故事,可以帶來喜悅和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甚至能成為情感上的救贖。(亞馬遜讀者莎拉‧瑞秋‧伊格曼)

《奇蹟之屋》是賽茲尼克第三次以創新方式結合圖文,很明顯超越以往的作品。這一次無字插畫和文字分別述說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故事,最後再以令人出乎意料的手法交融成一個錯綜複雜的迷人故事。絕對是年度必讀!(亞馬遜讀者普林特小姐)

後記
這本書大體上是根據兩位真實人物的生命故事而寫的:丹尼斯.色孚思(Dennis Servers)和大衛.米恩(David Milne)。丹尼斯.色孚思在英國倫敦富爾蓋街18號創造了如今大家所謂的「丹尼斯.色孚思之屋」(www.dennisservershouse.co.uk)。多年來它不斷被票選為倫敦最受歡迎且最令人難忘的旅遊景點之一。
在我有機會認識丹尼斯之前,他就已經去世了。可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丹尼斯.色孚思之屋」現任管理者大衛.米恩,卻成為我的好友。1980年代的某天晚上,他在史彼特區的一條荒廢街道上發現了自己的天命。當時他意外撞見一扇燈光燦爛的窗戶,等他望入窗內時,竟目睹了一場燭光照耀下的十九世紀盛宴。透過大衛.米恩的介紹,我彷彿親身認識了丹尼斯.色孚思。大衛慷慨的向我分享丹尼斯和他自己的生命故事。在他的善意應允下,我借用了很多他的私人回憶來創作這本書。在丹尼斯的真實人生中,他創造出一個虛構家族,來居住在他那棟神祕的屋子裡。他將他們取名為杰維斯家族(the Jervises)。在我的故事中,我把這個姓氏給了主角約瑟,因此,丹尼斯的虛構家族就變成了我故事當中的真實家族。
為了製造更多懸疑,我把丹尼斯.色孚思和大衛.米恩的許多真實生命故事,以及書中亞伯特.夜鶯與約瑟.杰維斯的故事重疊。但這些故事在很多地方又有許多差異。在丹尼斯和大衛的真實傳記中決不會看見奇蹟家族(the Marvels)。我的故事是架構在他們真實人生上的虛構故事,就像在《奇蹟之屋》故事當中的故事,有很多是根據亞伯特和約瑟的真實人生所鋪陳的。可是,我非常樂意承認,如果沒有丹尼斯和大衛的生命故事作為藍本,我的故事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不打算在這裡詳細說明書中哪些部分是直接取材自丹尼斯和大衛的,可是我想跟你們分享一個故事……
時間拉回幾年前的一個寒冷冬夜,大衛.米恩邀請我去「丹尼斯.色孚思之屋」,當時那棟屋子並未對大眾開放。他在餐廳裡升起了爐火,我們在裡面聊了一兩個小時。整個談話當中,大衛都在擦拭那張黑色餐桌;他雙膝跪地,從那張桌子的水平線檢視,直到確認桌面每一寸都光潔無瑕。我很確定大衛做那些動作時並不是刻意的。對他來說,只是在擦拭桌子而已。可是我後來回憶時,卻覺得那是我此生見過最美麗的景象之一。看著他如此憐愛的呵護著那桌面,我心裡想著,愛和奉獻應該就是像這樣。我始終沒忘記當時那幅畫面,而我在這本書結尾時也安排約瑟這麼做,來表現他有多麼愛他舅舅的屋子。
我想在此感謝「史彼特區歷史建築信託」(Spitalfields Historic Building Trust)在丹尼斯去世之後,確保了「丹尼斯.色孚思之屋」的存續與維護。這棟屋子的工作人員奉獻生命讓這棟屋子活著,我深深感激他們所做的。
我故事裡的皇家劇院,幾乎是以典雅壯麗的皇家乾草劇院(Theatre Royal Haymarket)為藍本。我的朋友哈利.洛伊德(Harry Lloyd)是一位傑出青年演員,他曾在這家劇院演出,很多年前他曾帶我去後台觀看舞台的升降裝置,他也是第一個告訴我十八世紀時有很多船員來到倫敦幫忙搭鷹架、建造劇院,當時那席談話直接促成了比利.奇蹟和克拉肯號的誕生(奇蹟家族許多書信與文件都是取材自皇家乾草劇院的真實檔案)。
雖然書中奇蹟家族所演出的許多劇碼名稱是我捏造的,但故事中所提到的書名、作者名和詩歌全部真實可考。帶領亞伯特來到史彼特區的《賈戈的小孩》(AChild of the Jago),也是真實生活中引導大衛.米恩來此的那本書。它的作者是亞瑟.莫里森(Arthur Morrison),而且這本書至今仍持續出版中。
美寶.哈奇的出生故事,是根據我所讀過的某位女演員訃聞所改寫,可惜如今我已經想不起她的名字了。不過,之後美寶的故事就純屬虛構了。
想更進一步認識史彼特區的讀者,請上網點閱「史彼特區生活誌」(Spitalfieldlife.com),這是一個很精彩、讓人讀來欲罷不能的部落格,網誌的撰寫者身分神祕,只知道名叫「儒雅的亞瑟」(Gentle Arthur)。對我來說,這個部落格真是個無比珍貴的資源,幫助我重塑了199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的史彼特區樣貌。
最後,我要附上丹尼斯.色孚思的完整訃聞,它刊登於2000年1月10日的《衛報》(the Guardian)。你們也許會注意到,我借用了此文的一些句子來完成故事中亞伯特.夜鶯的訃聞。
這是我讀過最能捕捉真實世界中那棟屋子神髓的一篇文章了。

丹尼斯.色孚思
以紅磚與燭光,在史彼特區寫下了一部3D立體歷史小說
文/嘉文.史丹普(Gavin Stamp)
《衛報》,2000年1月10日,星期一

丹尼斯.色孚思,享年五十一歲。長久以來他一直努力讓歷史光影在一棟幽暗奇異的屋子裡復活,使得這棟屋子成為一座有生命的博物館,這棟屋子位於倫敦東區邊緣的史彼特區富爾蓋街18號。
正如他所形容的,這棟屋子最終成為「一架完美的時光機器」,那些放下疑慮(別去管世俗對於歷史真相的看法、傳統上博物館如何運作,或者古蹟保護原則等),而進入他所布置之短暫歷史幻景的人,會發現自己被轉移到一場夢境裡,置身於古代倫敦一隅,體驗了當時複雜而深刻的社會史風貌。
儘管有許多人嘲笑這棟屋子是具有創意的「天才鴿窩風格」,但色孚思對於那些譏諷並不在意。他確實是一個具有原創力、擁有天分的藝術家,僅憑著紅磚、燭光、原木,以及許多他從無數小商攤挑選來的廉價物品,就創造出一部3D立體的歷史小說。
社會史學家拉斐爾.山繆(Raphael Samuel)認為它是「一趟魔幻的神祕旅程,以一連串場景和目不暇給的驚喜,令訪客為之神迷,它比博物館裡某些時代展覽室裡的單純複製品,更令人難忘。」
色孚思是眾多住在英國卻身世成謎的美國人之一,看似不知來自何方,過往底細如何,祖籍何處,家中有誰,所以讓人有些惱火,不知道該把他們擺在哪個社會脈絡裡。我第一次遇見色孚思是在1960年代末期,當時只是把他當成某個劍橋朋友的外國友人,那時他從事觀光業,駕著無門馬車,帶觀光客漫遊海德公園(Hyde Park)和西區(the West End),也就是「用優雅的方式讓你開開眼界」。他似乎非常迷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文物,當時連我都覺得太過了。然而,色孚思並不是那種穿著彩色運動衫或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成衣的崇英派美國佬;他言談幽默、個性寬厚、待人熱情,整體來說,就是一個謙遜、讓人喜愛的人。
如今我才知道,他來自加州,父母親是厄爾和海倫.色孚思(Earl and Helen Servers),母親後來改嫁給艾斯康迪多(Escondito),繼父在之前幾段婚姻裡已經有了四個兒子。有一本關於「色孚思之屋」的未出版導覽書,名為《中間地帶》(The Space Between),色孚思在書中回憶說,他童年時是一個愛做夢、愛幻想的孩子,輾轉就讀過許多學校,其中有一所學校認為他是介於「異常」與「智能不足」之間。
他很會說故事,這讓他在同儕之間備得愛戴,同時,收集東西的狂熱也開始得很早。「在我的內心深處始終相信,」他回憶說:「有一天我將會穿越畫框,進入某種被時間浸泡得更加溫暖、更加軟綿、更加羅曼蒂克的靈光裡。對我來說其中有一種靈光最為特別,我曾經在古老膠漆與顏料的組合裡見過它,它深深吸引我,成為我追求的典範。在十一歲那年,我將它具體化為英國。」
1965年色孚思來到英國,兩年後高中畢業,搬到倫敦。因為熱愛乘馬車旅遊,於是放棄原本想當辯護律師的生涯規劃,轉而經營起馬車導遊的生意,但後來他位於格洛斯特路(Gloucester Road)附近的馬廄,被一名土地開發商剷平。1979年他買下那棟喬治一世時期的磚造排屋,並奉獻餘生呵護它。
他買下的時機剛剛好:鄰近的霍克斯莫爾(Hawksmoor)大教堂修復運動正好開始推動,而史彼特區歷史建築信託也大力呼籲,應該要修護近郊那些傾圮的老建築,使它們不再繼續腐爛。那時藝術家吉伯特與喬治(Gilbert and George)已經進駐傅尼葉街(Fournier Street),另一個更引人矚目的先鋒住民或許是已故的拉斐爾.山繆,他在《記憶劇場》(Theatre of Memory)一書中,對於「復古時尚」(Retrochic)這種當代現象進行分析,並大力頌揚骨董藝術品的修復工作;這些都讓丹尼斯非常感動。
當丹尼斯開始著手修護老屋時,他想做的其實並不是去「復原」老屋和排屋裡面的房間,「而是讓這棟屋子復活成為我的家。當時我帶了蠟燭、水壺和睡袋,輪流在屋內十個房間裡打地鋪,好喚醒我的直覺,來探尋每個房間的靈魂。
「然後,當我能接近那個房間的靈魂,我就從裡面往外精工細做,創造出一種最終變成氛圍的總和:棲息著時光中各種年齡之靈光與精神的情緒。」
丹尼斯所居住的史彼特區,比較像小說家彼得.艾克洛伊德(Peter Ackroyd)筆下的世界,更勝於歷史學家約翰.夏默生(John Summerson)所描述的。而為了讓付錢來參觀的訪客能夠察覺其中的氛圍,丹尼斯創造出一個住在這棟屋子裡的家族,稱之為杰維斯,他聲稱他們已經在這裡居住了數百年,只不過當訪客前腳進入某個房間時,他們恰好後腳剛離開。
丹尼斯秉持著開放的心胸(這是美國人最大優點),聰明的融合了古老工藝與高科技:他在房屋內燃著真實的蠟燭,同時又裝設隱藏式的卡帶音響設備,而且內容經常更新。如果有訪客咯咯笑,或者因為某種原因無法認同他的經營理念,立刻就會被請出門外:這一堅持並不是因為拘泥小節或憤世嫉俗。
色孚思的成就完全不像新工黨(New Labour)的主張;對他來說,懷著熱情去理解過去是必須的,而且他的視野很全面又具有療癒性,幾乎可說是精神層次的。他覺得,要召喚過往歲月不必透過歷史書籍,而是要藉由對於物件、場所的移情作用,來講述一個虛構的真實故事,「給那些希望能完整而全面感受歷史是活生生的人」。
長久以來,色孚思一直頑強的對抗愛滋病(HIV陽性)的威脅,最後不敵癌症的蹂躪,於耶誕節過後兩天撒手人寰。在他去世前不久,史彼特區歷史建築信託買下了他的屋子。不過,這棟屋子是否能被妥善維持,目前還很難斷言。
「很哀傷,」丹尼斯寫著:「我最近已經逐漸接受了一件長久以來始終拒絕面對的事:那就是,這棟屋子終究也只能如蜉蝣般短暫;那就是,沒有任何人能夠下指令叫氛圍永遠持續。」現在當然不能,畢竟丹尼斯.色孚思已經去和杰維斯一家團圓了。
★ 丹尼斯.色孚思,博物館的創建者,生於1948年11月16日,卒於1999年12月27日。

訃聞裡所寫的每一件事都正確無誤,不過很奇妙的,最後兩段卻不是。藉由後見之明,如今我們知道丹尼斯的想法錯了,他的屋子並未隨著他死去。現在,在大衛‧米恩和史彼特區歷史建築信託的指導下,在一群勤勉又才華洋溢的工作人員呵護之下,這棟屋子仍然運作如常。
杰維斯一家仍然住在那裡,等候你的光臨,只不過他們通常在另一個房間裡。
隨時去拜訪他們吧!

書摘/試閱

班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閉上眼睛,他知道自己永遠去不了杜魯斯。阿姨和姨丈負擔不起旅行的花費,尤其是他們現在還得照顧他。雖然班愛阿姨和姨丈,可是跟他們在一起並沒有一家人的感覺。然而,班又能去住哪裡呢?他沒有其他的家人。班很小的時候,外公和外婆就過世了,他對自己的爸爸則一無所知。有一次,班向媽媽暗示想了解關於爸爸的事,她卻只是重複的將馬尾綁緊幾次,然後把頭髮放下來。當她把一頭烏溜溜的長髮甩落到肩膀上的那一刻,眼中充滿了淚水。班從來沒有看過媽媽流淚,他嚇壞了,從此不敢再提這個問題。就在那件事過後,媽媽拿出她最喜歡的一張唱片,播放一首叫做〈奇異太空〉的歌,歌詞描述湯姆少校這位太空人在太空中迷失了。她喜歡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聆聽。她閉著眼睛,把手心貼在喇叭音箱的布面上,用皮膚感受聲音的震動。
那一夜,班躺在床上,望著貼在天花板上的螢光星星,想像湯姆少校就是自己的爸爸,他不禁揣測:爸爸到底長什麼模樣?他知不知道班的存在?他會不會返回地球?
班睜開眼睛,看著手電筒照射在木盒上的小光環,木盒就放在他的大腿上。自從媽媽過世以後,湯姆少校總是在他的心上縈繞不去。班喜歡假裝湯姆少校乘著太空船降落在阿姨家後面,然後他就在大家面前登上太空船,消失在夜空中。他知道這個白日夢很幼稚,卻始終揮之不去。
他又從木盒裡拿出一隻貝殼黏成的小烏龜,它摸起來既清涼又光滑。這是他升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送給他的。其實那和他們常開的一個玩笑有關,因為他小時候很安靜,媽媽都叫他「烏龜」。「你知道嗎?烏龜,」媽媽在他們出發到學校前對他說:「你要當這種烏龜……記得伸出頭來……把話說出來,要勇敢。」
媽媽的手指頭從他的臉頰摸到下巴,然後托起他的臉,他們四目相對。「別人跟你說話的時候,不要害怕直視他們的眼睛,好嗎?」
「好。」他說,目光沒有離開媽媽。
「這樣好多了。」
班緊緊握住貝殼烏龜,把木盒和手電筒放在床上。他打開紗窗,把頭探出去。外面的空氣相當悶溼,他望向自己的家,它空蕩蕩的坐落在樹林間。一隻蚊子在他正常的那隻耳朵旁發出嗡嗡聲,他把頭稍稍轉向右邊,隱約聽到羅比的收音機傳來一位卡車司機說暴風雨快來了。班抬頭看天空,雲層愈來愈厚,但是烏雲間還有幾顆星星閃閃發光。
之前媽媽告訴他,只要找到北極星,就不會迷失,他深信不疑。可是現在媽媽不在了,他才體會到那句話並不是真的。
媽媽貼在布告欄上的神祕嘉言,又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我們都在溝渠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班一直靠著羅比房間的窗框,不知不覺間胸前印出了一條紅槓。他望著雲朵翻滾而來,回裡想著夜空中出現北極光的那些時光。只要北極光出現,不論是什麼時間,湖邊的居民都會叫醒彼此,大家一起觀看在天空飄動的奇異閃爍光幕。雖然班的媽媽兩年前就戒菸了,但是他還清楚記得當時一起站在屋外,她手上香菸的氣味。她會將雙手交叉在胸前,從嘴角吐出煙霧。如果空氣夠冷,班也會把雙手交叉在胸前,從嘴角吐出霧氣,媽媽看他這樣總是大笑。然後媽媽會敞開大衣,讓班和她一起裹在裡面,他們就這樣久久凝視著空中美麗的色彩。
一陣突然劃過的閃光打斷了班的回憶。他睜大眼睛,從羅比的窗台可以看到一顆流星自雲間閃過,然後消失不見。他許下一個跟媽媽有關的願望,雖然明知這個願望永遠不可能實現。
班沒有意識到自己把貝殼烏龜握得有多緊,直到它陷進了皮膚裡。他痛得差點喊出聲來,不過還是忍住了,他不想再把羅比吵醒。
這時候,班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八十三步之外的那個黑漆漆的家,竟然有一盞燈亮了。媽媽房間的窗簾透出明亮的黃色光線。
班不可置信的望著。
頭暈眼花的,他把烏龜放回木盒裡、上鎖,然後塞回床底。他的心怦怦跳,隨即穿上了套頭衫和球鞋,懶得再費心繫好鞋帶。
他抓起紅色手電筒,悄悄溜出阿姨家。

湖水輕拍碼頭,船隻緊挨著彼此。一隻潛鳥在暗夜中鳴叫,火石湖裡的石頭泛著微光。夜晚的樹林總是很詭異,手電筒微弱的燈光照不遠。班繼續往家的方向前進,那扇發亮的窗召喚著他,就像一隻眨也不眨的眼睛在黑暗中注視著。一踏進搖曳的黑樹枝所形成的拱廊,班跑了起來。
他家的門就像湖區其他房子的門一樣,沒有上鎖。班悄悄的從後門進入廚房,用手電筒往四處照了照。喪禮的花和餐點都清理掉了,但是貓頭鷹形狀的餅乾罐還在台子上,並未蓋上頭形的蓋子,就像往常一樣。垃圾箱還是關得不嚴密,冰箱上仍然貼滿媽媽喜愛的名言,班彷彿走進了一座屬於他的昔日生活博物館。
班可以聽到遠處的輕柔樂聲。他轉過頭,想聽得更清楚一些,一陣涼意不禁順著背脊而下。

「湯姆少校呼叫地面控制中心;
我正一步一步穿越艙門,
我以最奇異的方式飄浮著。
今天的星星看起來如此不同,
因為我正坐在太空艙裡,
遠在地球之上……」

班聽到了腳步聲。他把正常的那隻耳朵對著聲音的方向……他猜那是從媽媽房間附近傳來的。
班從來就不相信鬼魂,雖然小時候媽媽講的一些故事會讓他在晚上睡不著。他踮起腳尖,慢慢穿過走廊,走到媽媽的房間,血液在他頭上竄動。隨著他愈靠愈近,一股淡淡的菸味也愈來愈濃。
班在走廊上停了一下,既暈眩又害怕。「你不要像隻縮頭烏龜。」
他緩緩的靠近,終於站在媽媽的房門外。他關掉手電筒,放進背後的口袋。
門開了一道細縫,他看到那幅裱了畫框的梵谷複製畫──一棵高大的黑樹,漩渦般的夜空中綴有金色星星。一個影子在房間裡移動。
班想起那顆流星,以及他所許下卻不可能實現的願望。他用顫抖的手慢慢推開房門。

她背對著他,穿著她最喜歡的那條裙子,隨著音樂緩緩起舞。她的左手隨意的夾著一根菸。班感覺自己的膝蓋發軟,他試著穩住自己。門突然敞得更開了,還發出響亮的吱嘎聲。
媽媽轉過身來。
班倒吸了一口氣。
根本不是媽媽。

(摘錄自《奇光下的祕密》)

得獎作品

‧第39次中小學生優良讀物評選推介-文學翻譯類
‧美國凱迪克金牌獎得主最新力作!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年度選書
‧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重點推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59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