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命好不如習慣好
滿額折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命好不如習慣好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總有起落不平,災難無法避免,
可以控制的是我們對待生活的習慣,
而我們每個人需要做的就是經常問問自己:

「我的習慣使我得到了什麼?
既然這種壞習慣對我不利,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

序:習慣決定人生,真的比算命看相的還準 

成功,取決於你對生活的態度;習慣,則是這種態度的延伸;改變了習慣,就改變了你生活的態度;改變了態度,生活也從此改變;改變習慣,成功將接踵而至。
人每天的行為,百分之三十是有意識的,百分之七十是無意識的。控制著人們百分之七十無意識行為的,就是習慣,人的一生,百分之七十都被習慣控制著。習慣,英語為habbit,是習和慣的總稱。習,是人生閱歷點點滴滴的積累,經歷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慣,是經驗積累後,對未來生活潛移默化的指導作用。如果把人生比成一場長跑的話,那麼習慣就像是跑步者對最短路線和正確方向的判斷能力。長跑開始時你也許對一切都很生疏,也許會跑一些彎路,養成一些壞習慣。但請不要著急,長跑過程中你不斷在學習:學習方位感、跳躍力以及如何合理分配體能。當你學會這一切時,恭喜你,你已經離勝利的桂冠不遠。因為這些能力,不但已經在你腦海裡根深蒂固,而且已經取代那些阻礙你成功的壞習慣,成為潛意識裡指導你走向成功的好習慣。
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程,當我們沿著地平線向遠處的綠洲航行,速度和力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前行的方向,是不是瞄準了綠洲。這個對或不對的方向,就是主宰著我們行為,對或不對的習慣。
習慣是從環境中成長出來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事相同的事情——不斷重複——不斷思考同樣的事情——而且,當習慣一旦養成之後,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塊——很難打破了。
習慣的養成有如紡紗,一開始只是一條細細的絲線,隨著我們不斷地重複相同的行為,就好像在原來那條絲線上不斷纏上一條又一條絲線,最後它便成了一條粗繩,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給纏得死死的。
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習慣能載著你走向成功,也能馱著你滑向失敗。如何選擇,完全取决於你自己。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所以,在實現成功的過程中,除了要不斷激發自己的成功慾望,要有信心、有熱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還應該搭上習慣這一成功的快車,實現自己的目標。
巴爾扎克說得好:「要斷送一個人,只消叫他染上一種嗜好。」仔細琢磨,這話實在深刻。只要你是一個神智清醒的人,就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我的習慣使我得到了什麼?既然這種壞習慣對我不利,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如果你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心時,就馬上行動起來,既不要找藉口,也不要等待別人來動員督促你,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固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這個門只能由我們自己去打開。
哲人說:「種下行動便會收穫習慣,種下習慣便會收穫性格,種下性格便會收穫命運。」習慣的力量往往是強大而無形的,一個好的習慣一旦定型,它所產生的影響是很難想像的。好習慣的報酬是成功,成功的人生和成功的事業就是好習慣延續的必然結果;而失敗的人生和失敗的事業,則是壞習慣導致的惡果。
在這本書裡,筆者列舉了五十多個關於習慣的活生生的例子,力求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小故事,來說明壞習慣帶來的潛在危害是什麼,而改正習慣後又能給你人生帶來怎樣長足的進步?讓你在壞習慣的危害和好習慣的利益之間感到巨大的反差,從而幡然醒悟,改正壞習慣,在好習慣的慣性中獲得你收益最大化的人生。

作者簡介

現任職於某世界五百強企業的銷售總監,對銷售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定義,在此分享此書。

目次

目錄

PART 1 性格上不可不改的小習慣,對你的評價都看它

1.杞人憂天的個性:總習慣擔心著還沒發生的事情/018
2.死愛面子的個性:輸不起,死都不承認自己的錯/025
3.容易衝動的個性:容易暴躁,習慣性的亂發脾氣/031
4.心猿意馬的個性:凡事無法專注,習慣三心二意 /037
5.太過軟弱的個性:習慣畏縮,沒有勇氣面對挫折/043
6.太過急躁的個性:急功近利,遇事很容易不耐煩/048
7.貪婪不止的個性:不滿足的習慣,無止境的慾望/053
8.個性脆弱,思想偏激:不順心時,想法易走極端/058

PART 2 生活上不可不改的小習慣,因小失大都是它

1.遇到事情總是拖拖拉拉,懶惰成性/066
2.日子過的渾渾噩噩,毫無目標方向/073
3.制定一個又一個的計劃,卻沒實施/079
4.愛炫耀的虛榮心,活在別人的眼光裡/087
5.凡事由他人決定,依賴成性的「媽寶」/093
6.心胸狹隘的紅眼症,有挑剔不滿的毛病/099
7.生活就是不願意多吃苦,貪玩成性/104
8.沒時間觀念總浪費別人生命,愛遲到/109

PART 3 工作上不可不改的小習慣,成不成功都在它

1.習慣把「不急」的事,拖延變成「急事」/116
2.習慣一有事馬上做,卻不思如何做更好/121
3.做事習慣馬馬虎虎,只想著應付了事/127
4.習慣看心情做事情,完全沒有責任感/133
5.習慣做事得過且過,結果往往虎頭蛇尾/139
6.習慣的自以為是,總是把自己想的太好/145
7.事必躬親對人不信任,凡事都要自己來/152

PART 4 說話上不可忽略的小習慣,有沒有朋友都因它

1.習慣把話說得太滿,沒給自己留餘地/158
2.習慣性的隨意批評,不考慮別人立場/163
3.開玩笑不懂分寸,引起別人的反感/169
4.爭論不休,喜歡與人辯論個你輸我贏/174
5.說話習慣喋喋不休,嘮嘮叨叨的長舌婦/180
6.說話尖酸刻薄,習慣用惡語諷刺挖苦人/186
7.習慣性說大話,自以為是的口出狂言/193
8.習慣性說謊,用謊言謀求自己的利益/201

PART 5 思維上不可忽略的小習慣,它是人生的方向盤

1.習慣當個牆頭草,沒有主見隨風倒/208
2.習慣忙碌於工作,卻沒時間思考/215
3.習慣守舊的心態,想法總是一層不變/222
4.常常意氣用事,沒辦法冷靜理性的思考/229
5.習慣為昨日憂傷,不會思考明日的打算/235
6.遇事總是想不開,認為自己最不幸/241
7.喜歡異想天開,做著不實際的夢想/248

PART 6 相處上不可忽略的小習慣,人際關係全看它

1.習慣報復他人,倒不如選擇原諒 /256
2.習慣傲慢自大,倒不如虛心交往/261
3.習慣鋒芒畢露,肯定會變成標靶/268
4.習慣相信他人,但又不可盡信人/273
5.習慣溝通妥協,盡量避免硬碰硬/279
6.習慣讚美別人,不要去嫉妒他人/285
7.習慣接受批評,虛心才能夠進步/289
8.習慣冷靜忍耐,避免上激將的當/296

書摘/試閱

Part 1 性格上不可不改的
小習慣,對你的評價都看它


1.杞人憂天的個性:總習慣擔心著還沒發生的事情

我們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用在想像最壞事情的發生,這是一種杞人憂天的悲觀習慣。其實,對未發生的事,不應該心懷恐怖,要知道,最難克服的障礙不是你所害怕的事情,而是「你害怕」本身的情緒。

你曾經有過杞人憂天的經驗嗎?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假設有一天早晨起得太晚,你不禁心想:「糟糕!起得太晚了,一定會碰上大塞車,上班鐵定會遲到。如果到得太晚,老闆肯定會對我不高興;要是他氣炸了,搞不好會要我走人。萬一我失業了,房屋貸款、還有一大堆等著支付的信用卡帳單該怎麼辦?要是不能及時找到工作的話,不但信用破產,房子也會被查封。房子如果沒了,我要往哪兒去?沒錢又沒地方可去,我一定得挨餓,搞不好還會橫死街頭呢!而這些都是起因於今天這麼晚起!」
也許你會覺得這一路推演下來未免太誇張了點,沒錯,是稍嫌誇張了點,不過,類似這樣的杯弓蛇影你絕不會沒有過。
一個叫馬堤的人,患有長期咳嗽的毛病,連醫生也束手無策。馬堤對此很擔心,認為自己得到絕症。老是跑不同的醫院去請教不同的醫生。有一天他又要去醫院看病,而一場暴風雪正席捲整個城市。馬堤不聽家人的勸告,拒絕與醫生改約時間而硬是冒著大風雪出門。
大風雪讓道路上的車况變的很糟。車子在轉彎的時候一個不小心便發生了意外,馬堤摔了出去,壓傷手臂。「當然了我最後還是到了醫院,只不過我當時想,應該換成去掛外科門診。」他說。
結果馬堤摔斷了胳膊,在醫院用鋼板鋼釘固定並打上石膏後回家修養。在家修養幾個星期之後,他發現自己咳嗽的老毛病好了,可是胳膊仍舊裹著石膏。
經歷這件事,馬堤學到兩個教訓。
第一:大風雪時要乖乖的待著家裡。
第二:過度的擔心只會帶來更多的麻煩。
適當的恐懼感當然是促使我們奮發向上的助力;沒有了它,大多數的人就失去了激發自己向上的原動力,也就是沒了奮鬥動機。但是,過度恐懼却也不是件好事,只會讓我們成天憂心,久而久之成了習慣,甚至於內化成個人的性格,變成無事不憂、無事不慮,反而綁手綁腳,讓你什麼事也做不了。
研究發現,人會產生憂慮情緒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無法忍受對事情的不確定感,憂慮者對所憂慮的事情通常希望能夠得到一個百分百的肯定答覆或得到完美的解决之道,例如:「放心吧!你『絕對』不會有問題的」這類的答案。沒有這類答案,有些人就會朝最壞的方面考慮。正如卡內基說的杞人憂天、庸人自擾是憂慮產生的根本原因。
習慣於憂慮的人,常常會把事情想的悲觀,一味地局限在自己的思維內,腦中不斷冒出接二連三的假設情况與念頭。好比說,要搭飛機時,明知發生空難的機率只是百萬分之一,你却自顧自地猜想著:「可是,我會不會就那麼倒楣啊?」做健康檢查時,明明醫生的診斷報告是一切良好、沒有問題,你却還是杞人憂天:「醫生真的有詳細檢查了嗎?真的是這樣嗎?」像這類的煩心都是些沒建設性的煩憂,而那些問題都只是你單方面的憑空想像。「萬一……的話」這類的憂慮的想法,不具有任何正面的助益,况且,就算想要解决問題,根本也無從下手。
憂慮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大敵,處理不好會使你沮喪,悲觀,甚至一蹶不振,終日沉浸在憂慮的情緒中不能自拔。
心理學專家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精神病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教授羅伯特•里希博士提出了幾點減輕憂慮的建議:
●問問自己,接受一些合理的不確定事情有哪些好處,或許你會因此焦慮感變小,並更懂得珍惜當下、把握現在呢!
●想想接受不確定性的事情有何壞處呢?難道那就意味著你會因此而變的不負責任、處境變的危險,還是就得舉雙手投降了嗎?想一想,這些假設是否真的合理嗎?你是否過度誇大問題了呢?
●你是否想過,你在某些方面早已不自覺地接納了不確定感?像是當你在開車時、搭乘飛機時、在餐廳準備要享用餐點時、認識新朋友時、到達某個陌生城市以及接下一個新的工作案子等等事情,都存在著發生風險的不確定性,你不是早已接受了嗎?
●環顧一下四周,你有發現有哪個人活在絕對的確定性之中?他們能夠全然掌握自己生命中的任何事物的嗎?若沒有,難道這些人就因此而變的可憐兮兮了嗎?
●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不也同樣意味著,未來也許會有新奇的事物,在等著你嗎?或許生活中會出現許多驚奇與新鮮刺激的挑戰。所以,萬一你都事先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這樣一來,生活將會變成多麼地無趣且單調啊?
●試著觀察自己的呼吸。每天花個二十分鐘,挑一個安靜的環境,試著用心觀察自己的呼吸方式。不用刻意控制自己的呼吸,只要靜靜觀察,用心體會,腦袋裡什麼都不用想,靜靜地溶入自己的呼吸。這時,你將發現,你的煩憂已暫時被撇在一旁了。

反正對於未可知的事,所有猜想都是機率問題。以統計學來說,最壞和最好的情况出現的機率都是微乎其微的,同時它們的機會也大略相等。所以,你擔什麼心呢?更何况,如果最壞的結果真被你料到了,你又能怎麼辦?能夠改變它嗎?所以說,與其一顆心七上八下的,倒不如及早規劃一下如何亡羊補牢,甚至是另謀解决之道吧!



2.死愛面子的個性:輸不起,死都不承認自己的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你肯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不僅僅可以滿足對方強烈的自尊心,而且也會為自己品格的高尚而感到快樂。切記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是恥辱,而且是真摯和誠懇的表現。

一個有勇氣承認自己錯誤的人,也可以得到某種滿足感。這不僅只是消除罪惡感和自我辯護的氣氛,而且有利於解决實質性問題。
假如你常常犯錯,却又一點也不肯承認,那麼產生的問題就已經不限於「認錯」而已了。人都會犯錯誤,為什麼不勇於承認錯誤呢?犯了錯就要承認,尤其在你明白自己犯錯的時候,就要馬上認錯,因為你犯的錯誤可能正影響其他人,而一再遲疑只能顯出你一味將責任推卸給別人。你應該勇敢告訴受影響的那一方,你可以,或者願意做什麼樣的補償以更正錯誤;假如損害實在無法彌補,道歉是你唯一能做的。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澄清事實,消除誤解,讓人知道你有責任感。
錯了就是錯了,要有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真誠地承認。這樣做,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即使你沒有錯,有時主動先認錯,不僅會顯示出你的胸襟,還會使你贏得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個人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這不僅可以有效地消除內疚感和自我衛護的氣氛,而且有助於解决因這個錯誤所製造的麻煩和問題。
布魯士哈威是新墨西哥州阿布庫克市一家公司經理,他在給一位請病假的員工核准薪水時犯了個錯誤,給了他全薪。他發現這個錯誤之後,立刻找總經理請求分期扣除多發的工資。「我知道這樣做,會使老闆大為不滿。」哈威說,「當我考慮如何更好地處理這個問題時,我意識到這一切都是由我的粗心造成的。因此我必須向老闆承認錯誤。我走進老闆的辦公室,把這錯誤告訴了他,但他大發脾氣地說這應該是人事部門的錯誤,是財會部門的錯誤,責怪辦公室另外兩個人,而我堅持說這是我的錯誤。」最後,他對我說:「那你就去改正這問題吧!」結果,這個錯誤改正過來了,而且沒有給任何人帶來麻煩。從那以後,老闆反而更重視哈威了。
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人,都會獲得別人的諒解,給人以謙恭而高尚的印象。
例如,美國歷史上記載的一個極好的例證,便是關於李將軍的一件事——他把畢克德進攻蓋茨堡的失敗完全歸咎於自己,並為此而自責。歷史上所有的將領中,很少有人具有他這種勇氣和情操,承認自己的過失。
如果你錯了,迅速坦誠地承認。智慧而聰明的人是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人,愚蠢的人則會極力為自己的錯誤辯護。
你失誤了,就證明你不是十全十美。為什麼不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失敗和不足呢? 尋找藉口的人生,是失敗的人生。藉口越多,敗得越慘。與其找一大堆藉口,不如坦誠地剖析自己的失誤,為一次錯誤總結出有用的經驗。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人們敢於在大眾面前堅持真理,但往往缺乏勇氣在大眾面前承認錯誤。」有些人一旦犯了錯誤,總是列出一萬個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錯誤,這無非是「面子」在作怪,他們以為一旦承認自己的錯誤,就傷了自尊,丟了個人面子。這種想法,無異於在製造更多的錯誤,來保護第一個錯誤,真可謂錯上加錯。
投資大師索羅斯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基本上,別人認為我不會犯錯,這樣的看法被誤導了,因為我一點不介意強調這點——其實我和旁邊那個傢伙犯同樣多的錯誤。但是我覺得自己最拿手的地方,就是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我的成功秘密,我學了一個重要的洞察力,就是認清人的思想有與生俱來的謬誤……
卡內基說:如果你錯了,迅速、鄭重的承認下來。假如我們已知道一定要受到責罰,那我們何不先責備自己,找出自己的缺點,那是不是比從別人嘴巴說出的批評,要好受得多?
因此,在犯錯誤的時候不要擔心,不要害怕,更不要推卸責任。堅定地說一句:我錯了!別人會對你刮目相看的。
年輕的朋友們,假如你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你就應儘快地承認自己的過錯,這不僅絲毫不會有損於你的尊嚴,反而會提升你的品格魅力。



3.容易衝動的個性:容易暴躁,習慣性的亂發脾氣

憤怒的情緒往往會挑撥起衝動,而衝動的結果將會使人更加憤怒,如此這樣會形成惡性循環,一發不可收拾。遠離衝動,抑制憤怒,才能駛向開心的彼岸。

人們憤怒時就像是在喝酒一樣,一旦喝了第一杯,就會一杯接著一杯地喝下去,越喝越醉,易怒的人一旦陷入憤怒的情緒裡就很難自拔了。
十幾年前,在美國,有一位石油公司的高級主管作出了一個錯誤決策,使該公司一下子損失二百多萬美元。當時這家公司的老總正是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公司損失後,主管人員唯恐洛克菲勒先生將怒氣發洩到自己頭上,都設法避開他。
愛德華•貝德福德這家公司的合夥人,有一天他走進洛克菲勒辦公室,發現這位石油帝國老板正伏在桌子上在一張紙上寫著什麼。
「哦,是你?貝德福德先生。」洛克菲勒說,「我想你已經知道我們的損失了。我考慮了很多,但在叫那個人來討論這件事之前,我做了一些筆記。」
原來,那張紙上羅列著某先生一長串的優點,其中提到他曾三次幫助公司做出正確的決定,為公司贏得的利潤比這次的損失要多得多。
之後,貝德福德感慨道:「我永遠忘不了洛克菲勒面處理這件事情的態度。以後這些年,每當我克制不住自己,想要對某人發火時,就強迫自己坐下來,拿出紙和筆,寫出某人的好處。每當我完成這個清單時,自己的火氣也就消了,就能理智地看待問題了。後來這種做法成為了我工作中的習慣,好多次它都制止了我的怒火,如果我不顧後果地去發火,那會使我要付出慘重代價。」
其實,憤怒是一種最具破壞性的情緒,它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
那麼,怎樣才能平息心中的火氣呢?有一種理論認為:把火氣發洩一通,將會使你的感覺好受一些。但是,心理學家們卻認為,這是一種最糟糕的做法,而且根本就行不通。他們為此向人們提出了一種名為「重新判斷」的方法,即自覺地從一種比較積極的角度去看待他人對你的「冒犯」。比如,當你遇到有人超車時,你能對自己說:「這個人大概有什麼急事吧。」或者說:「也許我的車開得的確太慢了。」那麼,你就不至於會發火了。事實證明,「重新判斷」的確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控制不良情緒法,能控制許多即將暴發的憤怒。
還有,空間距離的調整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所謂空間距離法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學會「離開」。當我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忽然感到氣憤而可能失去控制時,應該馬上離去,就像俗語說的「眼不見心不煩」一樣。比如,你到商店去買東西,遇到售貨小姐愛理不理的態度,會漸漸的憤怒起來。這時,你最好不理睬她,離開這家店去另一家商店,這樣受損失的反而會是她。
我們還可以想像自己的嘴上貼了一個「密封膠帶」,反覆告訴自己當發怒的時候,千萬別立刻發洩,否則就會「傷」了自己。
製作標誌物提醒自己也不失為控制憤怒的一個好方法。比如,林則徐在堂上掛上「制怒」的字匾。這樣,在他怒氣將發未發時,看到這兩個字就及時控制住了自己。雖然我們不能掛匾,但可以寫座右銘或請旁人提醒自己,在怒火將燃時就撲滅它。
還有一個息怒的良方是「坐下來」。人坐著的時候,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頻速,都不如站著的時候。實驗表明,一個人在情緒激動時,血液中腎上腺素的含量明顯增高,這種血液成份會大大加快血液循環,使人活力倍增。於是,他就不甘於座位空間的限制。而當一個人全方位地舒展他的軀體和四肢以後,隨著活動空間的大幅度擴展,他的血液循環又進一步得到加速的刺激,從而使爭吵時所需要的生理能量獲得階段性的能量供應。發脾氣在生理上依賴於一定的能量供應,如果我們能抑制自己生氣能量的供應,憤怒的程度與幅度也會隨之下降。
心理學家認為憤怒是人的弱點,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一種勇氣。大膽和勇敢,不是動輒發怒,而是強壯和保持沉默。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在我們控制住衝動的情緒後,還要重新思考,努力打開心結,為什麼會有衝動的情緒,為什麼自己不能從一開始就看開點,為什麼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這樣才能從源頭遏制憤怒。

人們一般都是因為自己的尊嚴或切身利益受到傷害時而生氣,並且很難一下子冷靜下來,所以當你察覺到自己的情緒非常激動,控制不住時,可以及時轉移注意力等方法自我放鬆,鼓勵自己克制衝動的情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