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曾仕強詳解道德經:德經(簡體書)
滿額折

曾仕強詳解道德經:德經(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價
:NT$ 252 元
優惠價
8721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他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經》要我們遵道而貴德,所以它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這本書中,增教授娓娓道來,使讀者能輕松地修習《德經》。.
本書共二十二集,全面而生動地講述了《德經》的主旨、概念和內容。增教授在本書中指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表現,道是本體,德是用體。同時,他還認為中國人的幸福依賴于中國文化傳統的恢復,并在每一個人的行動中體現出來。追求物質的滿足,獲得心靈的安寧,是現代人永恒的追求。本書,正是為處于憂慮和迷惑中的人們指出了幸福之道。

作者簡介

曾仕強
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人類自救協會創會理事長,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首任校長。著有《中國管理哲學》、《中國式管理》、《大易管理》、《胡雪巖的啟示》、《如何在36歲之前成功》、《論語的生活智慧》、《曾仕強剖析胡雪巖的商道》、《易經的奧秘》、《易經的智慧》等數十種。

名人/編輯推薦

曾仕強
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人類自救協會創會理事長,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首任校長。著有《中國管理哲學》、《中國式管理》、《大易管理》、《胡雪巖的啟示》、《如何在36歲之前成功》、《論語的生活智慧》、《曾仕強剖析胡雪巖的商道》、《易經的奧秘》、《易經的智慧》等數十種。

目次

第十六集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為什么老子卻認為“禮”是“亂之首”?

第十七集

身份高貴的君王,為何要以賤名自稱?

第十八集

“道生萬物”究竟該如何解釋?

第十九集

人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足”呢?

第二十集

是為什么不知足會有大禍,欲得會有大錯?

第二十一集

老子為什么要善待不善之人,信任不誠信之人呢?

第二十二集

老子認為什么樣的德行,才能稱之為“玄德”呢?

第二十三集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

第二十四集

為什么骨弱筋柔,情智未開的嬰兒在老子眼里卻是大智慧的象征呢?

第二十五集

我們認為相互對立的生與死、有與無、黑與白、善與惡等等,在老子看來,其實都是相同的,這是為什么呢?

第二十六集

禍中為什么會有福?福中又為什么隱藏著禍呢?

第二十七集

治理一個大國是件很復雜的事,而烹飪一條小魚是件很簡單的事,為什么老子會把這兩件事相提并論呢?

第二十八集

老子所說的“報怨以德”應該如何理解?

第二十九集

老子真的是提倡愚民政策嗎?

第三十集

“不敢為天下先”到底應該怎么理解呢?

第三十一集

大家都懂得哀兵必勝、驕兵必敗的道理,也都知道輕敵的危害,但老子說“輕敵幾喪吾寶”所指的“寶”是什么呢?

三十二集

為什么老子覺得,自己說的道理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做,而天下人卻莫能知,莫能行?

三十三集

然而現代人喜歡說“難逃法網”,法網和天網有什么不同?究竟什么是“天網”呢?

三十四集

為什么老子在幾千年前,就能夠預言到后世所發生的事情呢?

三十五集

人們為什么總是喜歡爭強好勝?

三十六集

為什么老子認為,天下人明明知道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但沒人能夠依此而行?

三十七集

老子在《道德經》最后一句說道:“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為什么要用這八個字來結束《道德經》呢?

書摘/試閱

第十六集

 為什么只有上仁、上義、上禮,那下仁、下義、下禮跑到哪里去了?老子告訴我們,仁、義、禮這些東西,只有上仁是在上下德之間,還可以談。如果到了下義、下禮,那根本就不必提了,所以他沒有說,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仁跟上德有一部分一樣,都是無以為。它沒有用意,沒有認真,也沒有一定要達到什么目的。其實老子是非常了解孔子的,孔子為了有教無類,為了讓廣大的人都能夠了解道理,他提出一個仁。因為他感覺有很多人,直接跟他們講道,他們不一定聽得懂,當然這是孔子的好意,所以他直接說,你能夠有仁心,就很好了。仁心就是你不能有目的,不能有功利性,我們今天叫目的性。功利性太強,是不可以的。你是人,我也是人,我要用仁心對待你。我不僅對待人要有仁心,對待動物也要有仁心,這就叫作人性。

“為之”,是主張你要有為,因為很多人聽到無為,就認為什么都不做,這又是誤解。把上仁跟上德做比較,可以發現,兩個都是無以為,但是上德是無為,上仁是為之。儒家主張你要大有為,道家主張你不要違反自然,這樣你才可以有為,他加了個前提。其實如果從仁的角度來揭示的話,兩家在這方面觀念是一樣的。

 

第十七集

 高高在上的人,你要注意下面才是你的群眾基礎。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所以歷朝歷代那么了不起的君王,都用最低賤的名稱稱呼自己,叫作孤、叫作寡、叫作不谷。

歷史上的帝王,常常自稱“孤家”或“寡人”,很多人錯以為,這種稱呼代表著帝王是獨一無二的。而其實,孤寡是最低賤的稱呼,地位至高的帝王為何要自稱低賤?而“不谷”又是什么意思呢?

“不谷”就是沒有辦法去生養萬物。生養萬物叫作谷,誰都養不起,就叫不谷。以前的帝王都自稱孤、寡、不谷,這些名詞是最低賤的,但是他的身份,卻是最高貴的,這就證明了老子說的:此非以賤為本邪?意思是這不就是拿賤當作根本嗎?

非乎?故至譽無譽。“至譽無譽”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稱譽。因為無論你給他什么稱譽,都是有限的,而真正好的東西,是無法形容的。這只是一種比較表面的解釋。深層的解釋是說你沒有得到好的稱譽,還比較好過日子,一旦出了名,就很傷腦筋了。比如現在的公眾人物,到處受檢驗,到處受批評,就是因為既然有稱譽,那就有人要誹謗,這是必然的。當有人說你好的時候,一定有人要說你壞,譽接著就是謗。謗就是誹謗,隨便給你造謠生事,說你這么壞那么壞,但它不一定是真的。現在網上到處可以看到,只要有人辦了一件事情,馬上就有人唱反調

第十八集

我們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就是靠著“士”字。“士”,就是以前所講的讀書人,現在叫作知識分子。其實,這兩個是有區別的。以前我們說讀書人,一定是說他懂得道理。不懂道理,是沒有資格叫讀書人的。現在的知識分子,只懂得技術,懂得專業,反而不懂得道理,所以說這是非常大的遺憾。“士”這個階層的衰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令人擔心的事情。

老子當年把士分成三等,叫作上士、中士、下士。這跟孔子把人分成三等,是一模一樣的,叫作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也是三。因為《易經》告訴我們,數成以三,無三不成禮。分成上、中、下是由于道很深,不是一般人通通都能夠了解的。當然你最后可能了解,但是剛開始時,卻不能完全了解。因為如果人一生出來,就能把道弄清楚,那他很難生存。因為所有人都看他很奇怪,甚至認為他是異類,不正常。一個小孩生出來時不會說話,慢慢才會說話;很多事情都不懂,慢慢才會懂,這是非常好的安排。

上士聞道,他的反應是勤而行之,他不會去批評道。我們原來很喜歡講“論道”,如果讀了《道德經》,你就會覺得,原來這個已經不是上士了。上等智慧的人,聽到道,是跟他的內心相通的,他會非常勤勞,不斷地用實踐來增強對道的感悟。他不但不會懷疑、不會評論,更不會到處講給人家聽。

第十九集

道貴柔弱,不貴剛強。道所重視的是柔弱,但是我們一般人,都很喜歡剛強。所以本來人可以活一百二十歲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活不到,就是因為你要剛強,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老子再三告訴我們,柔弱勝剛強。大部分人讀書歸讀書,但還是時時刻刻都要剛強,那就只有靠自己,別人是沒有辦法的。老子只是在盡他的責任,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各種現象分析給我們做參考。

所以第四十三章,老子又告訴我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的東西,可以駕馭最剛強的事物。水跟氣是最柔弱的,但沒有人打得過它們,沒有人能夠戰勝它們。水碰到鋼板,能夠水滴石穿;只要有個小縫,氣就能慢慢吹過去,讓縫慢慢變大,最后整片都裂開。從實際狀況,我們應該很快可以了

解,積柔可以勝剛。當然一滴水是不可能穿透鋼鐵的,但是它積累長期的柔,最后就會把鋼化掉。積弱可以勝強,強無法勝強,只有弱才能勝強。鋼跟鋼硬碰硬,最后只會兩敗俱傷。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叫作以虛控實,車輪跑得很快的時候我們要剎住車,就是用很柔軟的剎車片來剎住最硬的輪子,道理是一致的。

第二十集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老子用天下有道跟天下無道給我們做了一個比喻。

我們中國從軒轅黃帝開始就是道政合一的。政治很清明的時候,老百姓生活很安定,過得很快樂,我們就把它叫作天下有道。相反的,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我們通通稱之為天下無道。我們用有道跟無道來形容天下太平或者動亂不安兩種不同的情況。老子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卻”是停止的意思,我

們說請卻步,就是說你停下來不要再走了。“卻走馬”就是馬不再去跑了。馬為什么要跑?因為要戰爭。戰爭馬要跑,逃難馬也要跑,做生意很忙馬還要跑。

馬不亂跑的時候干什么呢?古代老百姓與當兵是不分的,平常你是耕農的,打仗你就是士兵。現在不打仗了,這些人都回來,就有充分的人力可以耕田,所以農田很快就擴大。農田擴大牛不夠用了,于是馬也不能閑著,也跟著來耕田。這句話告訴我們,天下有道的時候大家過太平日子不用打仗,老百姓就回家

種田,這時候馬也當作牛來用,馬的糞也用來施肥,這種境況大家很容易想象。老百姓很快樂,他們不會擔心這次出去回不回得來。可是相反,天下無道的時候,烽火四起,到處亂糟糟的,人心惶惶,你跑到哪里都不行。這個時候老子用一句話來形容,叫作戎馬生于郊。此時馬不可能留在農田上,所有馬通通出動還不夠,所以母馬懷了孕也不能休息,照樣出去打仗。

第二十一集

 現代人都非常喜歡追求知識,這就叫作為學。但是我們越來越不知道“道”在哪里,怎么去明道,怎么去行道,怎么去正道,那就叫作為道。為學跟為道都是對人有益的,可是不能偏。

我們現在來讀《道德經》第四十八章,開篇兩句話流傳非常廣,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兩句話其實有很多解釋,單獨就這兩句話來解釋,可以這樣講,一個人如果知識越多的時候,就離道越遠。

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么第二十章,老子開門見山就告訴我們“絕學無憂”,不要去學,這樣就沒有煩惱。你沒有什么知識,還煩惱什么?沒有知識,你就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去傷害別人。那難道學問都是壞的?知識都是不需要的?好像也不對。

可是事實就是這樣的,那些有知識的人很懂法律漏洞,他有辦法表面上符合國家很多標準,讓人檢驗不出來,結果害死很多人。特別是在食品安全,醫藥保健用品方面,我們看得非常之多,而且也憂心忡忡。“為學日益”,做學問有好處,但是你要小心,它會讓你走邪道,害人害己,這樣的話你就離道越來越遠了。

老子是不是完全反對我們為學呢?不是,他把這兩句話合在一起: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他是在提醒我們,當你求知識的時候,當然是越多越好,增加你的見聞,使你懂得更多的東西。可是這個時候你就要提醒自己:我除了為學以外還要為道。

 

 

第二十二集

《道德經》第五十章,老子把人分成三種: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十有三就是百分之三十的意思。生之徒,百分之三十;死之徒,百分之三十;動之死地,百分之三十。加起來只有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老子把它叫作善攝生者,即很會養生,很會保健的人。

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同樣是自然生,自然死,沒有特別去養生,也沒有自己去找死,這種人占了百分之六十,因為里面有一部分是生之徒,有一部分是死之徒。換句話說,同樣自然生,自然死,有生來就長壽的,百分之三十;也有生來就短命的,百分之三十;還有百分之三十,不動則已,一動就自找死路。另外百分之十,善攝生者,他們很會養生,很會保健,但為數不多。

我們好好地斟酌老子的原文。“出生入死”,為什么叫出生?為什么叫入死?我們中國人,從無到有就叫出,即生出來。小孩只有生出來的,沒有人說生出去的,這是從無到有的。就算在媽媽肚子里,也還是有的,只不過我們看不見。生出來活生生的一個嬰兒,當然是有,所以出生的意思,就是從無到有。入死

就是從有到無,因為老子講,一切事情都是生于無,然后復歸于無。萬物生于無,最后復歸于無,就叫出生入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