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冷月孤燈‧靜遠樓讀史(簡體書)
滿額折

冷月孤燈‧靜遠樓讀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冷月孤燈·靜遠樓讀史》是著名歷史小說作家唐浩明三十年來絕無僅有的歷史隨筆集、十五年來的最新作品。全書共分三輯,分別為“解讀曾國藩”“時勢造豪傑”“小樓碎片”。第一輯是對曾國藩的專題解讀,這些專題大都是對曾氏愛好者的演講題目。第二輯是對傳統文化和古人的閱讀。第三輯收錄了唐浩明揭秘自己多年創作經歷和書齋秘聞的文章。

作者簡介

唐浩明,湖南衡陽人,1946年出生,編審,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長期致力於《曾國藩全集》等湖南近代文獻的整理出版與歷史小說創作,曾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三屆國家圖書獎。代表作有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楊度》《張之洞》,並著有《冷月孤燈·靜遠樓讀史》《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等。

名人/編輯推薦

在寫歷史小說與評點系列的間隙,唐浩明常以寫作散文隨筆來抒懷,這些或長或短的文字,是唐浩明30年與晚清人物神交的精華,是唐浩明30年來回眸文化、寫作、閱讀、研究的心路歷程。全書文章均初次結集,搶先閱讀的不二之選。唐浩明三十年來的歷史隨筆集、十五年來全新力作,私家揭秘晚清豪杰和自己的書齋秘聞!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開始動筆創作歷史小說。從那以後,寫作便成為我生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幾乎佔據業餘時間的全部。不知不覺間,三十年就這麼過去了,真有點杜甫所說的“丹青不知老將至”的味道。偶爾回頭一望,過去的歲月,如同逝水飄煙,一片迷離,幸而有這些文字,彷彿能告訴自己這一路是如何走過來的。
三十年來,我的寫作主要在兩個領域:一是長篇歷史小說,一是“評點曾國藩”系列。
三部歷史長篇《曾國藩》《楊度》《張之洞》花費了整整十五年的時間。為什麼要寫歷史小說?若要找源頭,可以追溯到酷愛讀書的少年時代,先是在書攤邊租看《三國演義》連環畫,後來是去圖書館借閱原著。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我認為那是天底下最好的書。若干年後,當我無意間走進晚清,走進那個三千年一大變局中,內心裡有許多衝動,有許多話要說。當思考採用何種方式來表達時,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國演義》,三部歷史小說就這樣產生了。要說宿命,這就是宿命。歷史有許多種表述方式,用文學方式來述說歷史,依舊為今天的中國人所喜愛。這三部歷史長篇多年來不斷重印,說明的正是這個事實。
時光到了二十一世紀。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國文化界有一個很突出的亮點,那就是勃興於民間的國學熱。曾國藩被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位代表,他在新世紀被重視,應該是國學熱中的必然現象。小說《曾國藩》得到持續的關注,曾氏這個人物,也引起全社會的濃厚興趣。國內書店書攤上充斥著各色各樣的關於曾氏的書籍。這些書魚龍混雜良募不齊。書越多,歷史上的那個曾國藩反而變得越模糊。作為當代重提曾氏的“始作俑者”,我有一種正本清源的義務感。我決定放下歷史小說的創作,一心研究曾國藩。值得慶幸的是,曾氏給後人留下一千多萬文字,為今人深入研究他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我熟悉這些資料,想藉助對這些資料的研究,讓世人了解一個真實的曾國藩,也希望藉助對這個傳統文化標本的解剖,來幫助尋常百姓形像地感知我們的國學,於是就有了“評點曾國藩”系列。這件事情做下來,便又耗去十五年光陰。
從去年下半年起,我開始修訂我的歷史小說。現在交給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曾國藩》,便是這個修訂本。這是該書問世二十多年來的第一次修訂。這次修訂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評點的過程中,我對這個歷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基於這種認識,我對小說某些章節做了相應修改。二是增加了一些能生動體現曾氏性格的真實故事。三是文字上的提煉、加工與修繕等。受時間的限制,另外兩部長篇這次來不及修訂,仍以原貌再版。
在寫歷史小說與評點的空隙中,我也寫過一些散文隨筆,一部分是應報刊之約而寫,一部分則是關於我的小說主人公的專題演講稿。這次結集為《冷月孤燈·靜遠樓讀史》,也是這些文章第一次結集出版。
感謝廣東人民出版社,感謝老朋友向繼東兄,沒有他們的盛情,就不會有這套作品集,也不會有散篇文章的彙編成書。
是為序。

目次

輯一 解讀曾國藩



為什麼不做皇帝

忠而不愚與用而有疑

強者性格與求闕心態

一生三變

治軍方略

不是漢奸賣國賊

家教家風

拙誠

怯弱:內心世界的另一面

含雄奇於淡遠之中

本色是文人

兩部詩文選本

三夢劉墉

遊子的故園情結

識人用人

保皇派與掘墓人

曾國藩與左宗棠

曾國藩與李鴻章

梁啟超向曾國藩學什麼

一個負載沉重的生命



輯二 時勢造豪傑



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

從治亂史看和諧社會的要素

厚重與和諧

湖湘文化與湖南人

忠誠:湘人品格的最亮點

回雁孤峰喚船山

千金不換的回頭浪子

古今難尋彭玉麟

九帥曾國荃:時勢造就的豪傑

亂局清醒客

從清流名士到國家重臣

時代釀造的悲劇角色

從詩歌創作看張之洞的真性情

一個率真的熱血男兒



輯三 小樓碎片



帝王之學:封建末世的背時學問

晚清大吏的文人情結

歷史人物的文學形象塑造

敬畏歷史.感悟智慧

我看歷史小說

從編輯《曾集》到寫曾國藩

富厚堂的藏書樓

父親的兩次流淚

鐵畫銀鉤憶秦孝儀

《曾國藩》的三個抄稿人

政敵與親家

事業與胸襟

符號與本體



跋:孤冷是一種意境

書摘/試閱

為什麼不做皇帝

自從小說《曾國藩》問世以來,十多年間,常有熱心讀者問我:曾國藩為什麼不自己做皇帝,甘心充當清王朝的鐵桿保皇派呢?也有讀者為曾國藩惋惜,認為他放棄稱帝,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甚至有人據此批評曾氏,說他太自私,因為自私而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損失。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也很有興趣跟大家一起來探索。

一、曾氏有過四次被人勸做皇帝的經歷

咸豐三年八月,曾氏由長沙遷往衡州府。這次南遷,名義上是“就近搜捕”湘南土匪,實際上是他在長沙城裡待不下去了。曾氏奉旨在長沙辦團練搜查土匪安定地方,本是地方文武的幫同者,即協助者,但曾氏一則出於高度的責任心,二則仗著多年侍郎的資歷和眼下欽差大臣的身份,反客為主,變幫辦為主辦,又奉行法家宗旨,以重典治亂世,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他所製定的“就地正法政策”,侵犯了地方政府的職權,強迫綠營與團練一道嚴格訓練、參劾長沙協副將清德、嚴辦與湘勇械鬥的綠營兵,又因而與軍方結怨。文武兩方都討厭曾氏。曾氏不得已,退出長沙,將衙門搬到衡州府。趁著戰局緊急、朝廷命他救援湖北的機會,招兵買馬,擴大湘勇,來衡州不滿四個月,便將湘勇迅速擴大,組建陸師十營、水師十營共一萬人,加上近八千輔助人員,號稱二萬,曾氏成了名副其實的三軍統帥。這時有一個名叫王闓運的湘潭秀才,正在衡州東洲書院求學。此人雖習孔孟之道,心中嚮往的卻是戰國縱橫家們的帝王之學。他那時剛二十出頭,很有膽量,居然敢於一個人闖曾氏設在衡州城裡的湘勇指揮部,面見曾氏。勸曾氏既不助朝廷,也不助太平軍,擁兵自重,蓄勢自立,要以韓信為前車之覆,莫使悲劇再次重演。王闓運實際上是在充當第二個蒯通。當年蒯通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為劉、項之外的第三方。所謂“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韓信未聽,結果被呂后所殺。曾氏未採納,但也未斥責他,留他在營中。大軍北上時,王藉口身為獨子,不能長住軍營,於是離曾氏而去。這應該是曾氏所遭遇的第一次勸進。

咸豐十年四月,曾氏被任命為兩江總督,當即整軍東進;六月,將兩江總督衙門駐紮在安徽祁門。就在這時,王闓運又來到曾氏軍營。這幾年,王闓運積極推行他的縱橫之術。他做的最大一件事是來到肅順家做家庭教師,與肅順關係密切。但不久,他又離開北京,在山東巡撫文煜衙門過完年後又轉回北京,聽說曾氏放了江督,遂南下特為拜訪。王這次在祁門住了兩個多月。此時,曾氏的軍威與聲望遠遠超過當年在衡州府初建湘軍時。王再次兜售他的蒯通之計。野史上說,曾氏聽王滔滔不絕的議論,微笑不語,只用手指蘸茶水不停地在桌面上寫字。待曾氏有事暫時離開時,王走近桌面,見上面寫著一連串的“狂妄、狂妄”。王只得怏怏離開祁門,臨行賦詩二十二首,感嘆此次祁門之行是“獨慚攜短劍,真為看山來”。

關於王闓運兩次勸曾氏自立的事,可從他的真傳弟子楊度的詩中覓到蛛絲馬跡。楊度在他的長詩《湖南少年歌》中寫道:“更有湘潭王先生,少年擊劍學縱橫。遊說諸侯成割據,東南帶甲為連衡。曾胡相顧咸相謝,先生笑起披衣下。”

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一日,湘軍吉字營打下安慶。這是湘軍的一個大勝利。初八日,曾氏將兩江總督衙門由東流縣移到安慶府。從祁門到東流,曾氏的江督衙門一直處於流亡狀態,進了安慶城,算是有了一個體面的辦公場所。不料十天后,曾氏忽接咸豐皇帝駕崩的哀詔。咸豐帝才三十一歲,他的去世,是曾氏及所有湘軍高級領導層所不曾料及的。繼位的載淳才六歲,由咸豐臨終所託的以肅順為首的八個顧命大臣輔佐政務,這八個人中卻沒有小皇帝的親叔父且在朝廷有很高威望的恭親王奕

。這正是史書上所說的“主少國疑”的非常時期,不測風云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就在這個時候,不少野史都記載,當時湘軍集團高層,曾有過一次醞釀推曾氏為頭自立東南的過程。

先是胡林翼打發人送來一封信,信中說左宗棠近日回了一趟湘陰老家,遊境內神鼎山時,做了一副嵌字聯,道是:神所依憑,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胡在信中問曾氏,左的這副聯語做得如何?顯然,左的這副聯語化自《左傳·宣公三年》中的如下這段話:“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週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焉。”這段話也是後世“問鼎”一詞的出處。

曾氏明白胡與左的用意,將聯語改動一個字後,原信退回。這個改動是將“似”改為“未”。

又,彭玉麟也在這個時候,悄悄遞給曾氏一張紙條,上面只寫了一句話:“東南半壁無主,滌丈豈有意乎?”野史上說,恰好此時有人進來,曾氏將這張紙條吞進肚子裡。

這應是曾氏所遇到的第三次勸進。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南京被吉字營攻下。湘軍與太平軍的角逐,至此以前者的全勝而結束。因放走幼天王、李秀成以及搶掠城內金銀財貨,吉字營受到朝廷的嚴厲譴責,並責令其統領曾國荃上繳已落入私人腰包的全部金銀財貨。此令激怒了曾國荃和吉字營的所有官勇。以曾國荃為首的吉字營高官們一齊來到曾氏身邊,勸曾氏效法趙匡胤黃袍加身。曾氏一言不發,只寫了一副聯語送給他的九弟曾國荃: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我自知。曾國荃知乃兄無造反之意,遂作罷。這是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

二、大家都會問,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曾氏一次又一次毫不猶豫地拒絕勸進,到了最後,他甚至以自剪羽翼即將湘軍十裁其九,來表示他對朝廷的忠誠呢?我想,此中原因大概有如下幾點:

(一)曾氏是一個家世寒素的農家子弟,他說過他們曾家是“從衡陽至湘鄉,五六百載曾無人與於科目秀才之列”(《台洲墓表》),也就是說五六百年來,他們曾家沒有人得過秀才以上的功名,當然,也沒有人做過官,直到他父親四十三歲那年經過十七次考試,才得中秀才。可見功名富貴對曾家來說,是多麼的艱難。但曾氏卻二十三歲為秀才,二十四歲為舉人,二十八歲中進士點翰林,三十七歲即為二品大員,其功名富貴之順,遠非常人可比。平心而論,他一個偏遠鄉村的農家子弟,若不是朝廷所推行的科舉考試及破格提拔,怎麼會有此等命運!曾氏對朝廷的恩德,真可謂淪肌浹髓,刻骨銘心。從情感上來說,他是決不可能背叛皇家的,更遑論起兵造反,推翻這個於他恩重如山的朝廷!

(二)曾氏是一個理學信徒,不是趙匡胤、袁世凱一類的強權政客。漫長的中國歷史舞台的上層,活躍著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強權政客,差不多人人都想做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代清自立的袁世凱,許多人沒有做成趙、袁,只不過是缺乏足夠的實力與合適的環境罷了。這些人的眼中只有權力與利益,他們也會講信仰、道德等等,但這些話無非是欺矇世人,或箝制別人而已,“信仰”“道德”云云,純為達到其個人目的的工具。但是,世上也有另外一類人,他們是把信仰、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權力與利益都要在符合信仰與道德的範圍內去考慮。前一類人可稱之為豪傑,後一類人的楷模通常被稱為聖賢,所以,世上便有豪傑事業與聖賢事業之分。

豪傑事業重在功利,聖賢事業重在德行,兩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很難統一。立德立功之所以難得兼顧,其原因就在這裡。曾氏雖然建立了巨大的事功,但他本質上是一個理學信徒。他的人生榜樣是聖賢而不是豪傑。曾氏一向推崇“誠”,他若舉兵反朝廷,便是徹底背叛了過去,是最大的不誠,最大的欺人欺世。對於曾氏這種理學家而言,寧願死,也不會那樣去做。所以,要曾氏接受勸進,從根本上說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對於戰爭所帶來的災難,他有最深切的認識,他不忍心再挑起戰爭。戰爭是給人類帶來最大摧殘最大傷害的活動,它可以在頃刻之間摧毀千辛萬苦所獲得的成果,毀滅人所最為寶貴的健康與生命,故而從古以來人類都是希望和平,反對戰爭。

曾氏出身農家,在純樸的鄉村長大,珍惜勞動成果與生命這種農人意識,對他來說可謂與生俱來。他帶兵十多年,轉戰十餘省,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創傷,他的感受自然比別人深刻。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他在日記中寫道:“皖南到處食人。人肉始賣三十文一斤,近聞增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荒亂如此,今年若再兇歉,蒼生將無噍類矣。亂世而當大任,豈非人生之至不幸哉!”

這種沉重的感受是發自內心的,它既有一個普通人的心靈上的傷痛,又有一個擔當大任者的道義上的愧疚。

同治三年六月,南京城堅固的城牆被湘軍炸開。這座被太平天國當作都城的江南名城,重新回复它的兩江總督衙門所在地的原身份,戰爭所摧毀的城牆很快被修復。曾氏為此事立碑銘文:“窮天下力,复此金湯。苦哉將士,來者勿忘!”作為湘軍的統帥,這裡沒有絲毫勝利者的得意與張揚,有的只是對生命和物力在這種一失一複戰爭中的損耗,所表現出的沉痛的惋惜。我們只要將目光稍稍從功利二字離開一點,便會看到:南京的一失一得,與為此丟失的十餘萬生命比起來,簡直毫無意義可言!正是因為對戰爭殘酷性的認識太深切,所以他多次對兩個兒子說打仗是造孽的事,要他們今後絕對不要從軍。倘若曾氏造反,帶來的後果必定是戰爭的危害面更擴大,戰亂的時間再延長。一個認為打仗是造孽事的人,能會由自己的手去挑動新的戰爭嗎?

(四)受道家功成身退思想的影響,勝利後的曾氏也不可能會去再舉反旗。

曾氏的好友歐陽兆熊,曾經以“一生三變”來總結曾氏一生的成功要訣。所謂的“三變”,指的是,早年從詞賦之學一變為程朱之學,中年從程朱之學二變為申韓之學,晚年從申韓之學三變為黃老之學。程朱之學即儒家,申韓之學即法家,黃老之學即道家。道家學說同樣博大精深,然其要義一在順其自然,二在以柔克剛。正是基於這些理念,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又說:“聖人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曾氏在咸豐七年守父喪期間,認真地總結出山五年來所經歷的一切,痛定思痛,決心改弦更轍,以道家的學理作為思想和行為的指導方針。果然,周邊環境大為改善,軍事也逐漸進入坦途。歐陽兆熊說曾氏即便麵臨收復南京這樣的天下第一大功,也無一點沾沾自喜之色。我們看他此時送給其九弟曾國荃的四十一歲生日賀詩,十一首詩幾乎都貫穿著這種“功成身退”“成功而不居”的道家思想: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已壽斯民複壽身,拂衣歸釣五湖春。”

“與君同講長生訣,且學嬰兒中酒時。”

顯然,一個想“拂衣歸釣”的功臣,怎麼可能又會去想黃袍加身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