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美麗島紀行
滿額折

美麗島紀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日本直木獎作家乃南亞沙首部中文版作品
考察史蹟風土,探訪耆老故舊
挖掘台日間的歷史情感與羈絆
繼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後
又一深入探索美麗島的傾心力作

「台灣是一座非常複雜又困難的島嶼,
包含了各種不同的種族與歷史……
我認為關於過去的事,
不論好壞,我們都應該好好去面對。」
──乃南亞沙
「台灣究竟是什麼?
為了找到答案,乃南女士大步往前邁進,
簡直像是猛然掀開了蒸籠蓋,
她對台灣的愛如同熱氣般蒸騰而出。」
──2015年直木獎得主東山彰良好評推薦

乃南亞沙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寫實派小說家,不僅著作等身,作品更多次被改編為電視劇與電影,而原本對台灣一無所知的她,在311東日本大地震後徹底改變了。「台灣究竟是座什麼樣的島嶼?」「台灣人究竟是怎麼樣的民族?」為了尋求答案,她至今來台30餘次,從北到南,足跡遍及基隆、台北、宜蘭、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與屏東,《美麗島紀行》即收錄她這2年來的旅台見聞,搭配親自拍攝的照片,鉅細靡遺記錄了她在台的點滴心得。

乃南亞沙對台灣歷史多所關注,就像要在短短的時間內把前此不曾好好認識的台灣樣貌、在日本被隱蔽的台灣歷史梳理清楚,她以感性細膩卻又條理分明的文筆真誠記錄下她的台灣考察,字裡行間可以讀到她對台日歷史羈絆的深刻感懷,彷彿有條看不見卻綿延不斷的繩索將兩者牢牢牽繫。她回顧台灣的歷史事件,前往前身是「新竹神社」的「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新竹收容所(靖廬)」,看見殘破不堪、由鐵皮屋頂與梁柱保護的繪馬殿,以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王妃當年親手種植的老松,不禁感慨數十年來島嶼上的波濤洶湧不知淹沒了多少歷史遺跡,台灣人卻還是努力加以保存;她又造訪位在台南、主祀日本海軍飛行員杉浦茂峰的飛虎將軍廟,看著祭壇左側擺著日本國旗,右側則擺著中華民國國旗,想到這位日本青年竟成了披著亮麗衣衫的「飛虎將軍」,受到台南人永遠的愛戴,也深感台日之間溫厚的人情。

《美麗島紀行》並非只是一般日本作家的台灣遊記,從書名即可看出乃南亞沙師法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的企圖,因此書中不只記述旅行見聞,更有意識地探究台灣歷史、人文發展與政治局勢,她一一爬梳在日本鮮為人知的台灣樣貌,讓日本人得以深入了解台灣,台灣人也能一探日本作家的考察心得,時隔20餘年,或許足以接續90年代所寫就的《台灣紀行》,成為21世紀日本人台灣學的範本。

我的《美麗島紀行》緣起──乃南亞沙
我之所以寫下《美麗島紀行》,主要是因為日本的311大地震,地震當時我人在仙台出差,後來回到東京,發現東京看起來一副什麼事情都沒發生的樣子,讓我感到相當吃驚。
儘管我身邊的朋友對我說當時東京也是搖晃得很厲害、非常恐怖,但他們還是沒有辦法體會東北的慘狀。地震發生後,接連出現了輻射外洩、停水停電、食物匱乏等問題,受到這麼大驚嚇的日本人似乎第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處置,但與此同時,台灣方面的善款也慢慢湧入。

我相信大多數日本人無法理解為何台灣人會這麼關心我們的地震,會願意為了救災捐出那麼多錢,其實這些日本人對台灣的印象大多是觀光勝地,很多人不知道台灣過去是日本的殖民地,這樣的歷史以前在學校都沒教過,因此我想大部分的日本人都覺得台灣很好玩、有些地方跟日本很像,卻不知道原來我們過去有這樣的淵源,所以我才想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

另一方面,當我遇到三、四十歲的台灣人時,他們也說以前課本也從來沒有教過日治時代的歷史,教的幾乎都是中國大陸相關的歷史,曾有一位女性告訴我,她的爺爺以前會寫一些像咒語一樣的文字,後來想想我才恍然大悟,那應該就是日文吧!我認為關於過去的歷史,不論好壞,我們都應該好好去面對。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乃南亞沙(Nonami Asa)
日本著名推理及寫實派小說家。
1960年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部畢業後進入廣告公司任職。1988年以《幸福的早餐》獲得首屆日本推理懸疑大獎優秀獎;1996年,以女刑警為主角的系列首篇作品《凍牙》獲得直木獎;2011年,以《來自北方大地》獲中央公論文藝獎;2016年,以《星期三的凱歌》獲得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小說、散文著作等身、題材多元,由於擅長塑造人物角色、描寫細膩心理而獲得高度評價,多部小說曾被改編為影視作品。

譯者簡介
賴郁婷
曾任職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熱愛從翻譯中學習認真生活。譯有《狂放思考學》、《365日。》、《紅茶之書》、《不懂帶團隊,那就大家一起死!》、《夢想很近,開一家人氣麵包店!》等。

目次

目次
跨越時空的生息之島(台南)
熬過夏日與時代的一小碗麵條(台南)
不是受牛的牽引,而是被「牛舌餅」吸引(鹿港)
在台中聽到的日本歌曲(台中)
臨時改道所品嚐到的客家味(美濃)
背負著過去與未來的城市(新竹)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王妃親手種植的松樹(新竹)
宋文薰先生賢伉儷(台北)
淡水夕暮(淡水)
矛盾與摩擦之前(台北)
日治時期的開始與終結(宜蘭)
滋潤嘉南大地的日本人八田與一(台南)
「文創」的產物(台北)
在三地門鄉聽到的日本歌曲(屏東)
被稱為「不歸港」的城市(花蓮)
幾多相逢與離別的「雨港」(基隆)
與夕陽相襯的城市(台南)
手掌上的太陽
「曾是日本人」──台灣老翁的日本統治時代

書摘/試閱

內文選摘
超越時空的生息之島
晚餐後無聊地閒逛著。
的確,比起外頭日落後仍絲毫不減的悶熱,往來人群相對較少的大樓裡不僅明亮整潔,還有冷氣空調,感覺舒服多了。細絲般的瀑布自通風天井垂直落下,幾層樓下流水墜落的池子裡裝飾著色彩鮮豔的水鳥外形藝術品,令人感到一陣沁涼。
我們從八樓漫步而下,直到一樓。同行友人就這麼站著聊起天來,我感到無趣,於是一個人步出了大樓。才走出玻璃大門,一股窒息的熱氣立刻撲了上來。雖然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大樓外馬路上往來的人潮、汽車和摩托車卻完全沒有減少,依舊擁塞。才這麼一會兒,我已經汗流浹背了。
我茫然地望著往來的行人,突然,目光被對街的某個景物吸引了過去。那些停在內縮停車格裡、看起來彷彿開上人行道的汽車和摩托車後面有一面牆,牆上張貼著在夜晚看來仍顯花俏而清晰的海報。圍牆後是一片茂密如山丘般的樹影,這些樹長得還真高大吶。我邊想著眼神不斷地四處搜尋,就在樹影與周圍的一片黑暗裡,兩棟房子靜默隱身其中。當我看到房子的懸山頂式屋頂(譯註:外觀如山形般的屋頂,日文稱為「切妻造」,為最傳統的日式建築造型)和燒杉板(譯註:經過炭化和打磨拋光等程序的杉木板,呈現清晰的木頭天然紋路)外牆時,頓時全忘了方才還感到無趣的心情,以及甩不掉的悶熱和不斷冒出的大汗。
找到了!
我興奮地幾乎就要直接穿越馬路,但隨即又想到了什麼,急忙跑回大樓裡。
「我去一下對街就回來,我一個人沒問題的!」
我向同行的友人打了聲招呼,沒等他們反應就又衝出大樓,往正前方的紅綠燈跑去。此刻我的心情早已焦急而無法冷靜。
如果這些古老木造房是像山谷般靜靜挾座在新穎的辦公大樓或社區大樓中,我應該也不會發現吧。仔細察看,玄關的雙扇拉門上有著簡單造型的竹格子透氣窗,房檐下的玄關燈造型相當別緻講究。凸格子窗上鑲著毛玻璃,採光充足,就連二樓女兒牆面的木紋都清晰可見。只是,這些所有的一窗一瓦,在長年風雨的摧殘下都已損壞、腐朽。如此老舊的日本傳統房屋就這樣宛如時光破洞般,隱身在周遭全然不同的現代建物景色中。
更別說那一晚,我所在的地方正是台灣南部的城市——台南。經過一整天炙熱的八月豔陽曝曬,好不容易吃過晚餐,趁著夜晚的涼爽在方才的大樓裡邊散步邊幫助消化。這棟大樓是新光三越小西門店,外牆上的霓虹彩燈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色彩,是棟最新時尚設計風格的複合式大樓。而就在大樓的正對面,突然出現這麼一幅「昭和日本」的景象。
「現在新光三越所在的這個地方,聽說在當時可是監獄呢。」
不停擦著汗追上來的陳旭慶這麼告訴我,他也是從吳翰周建築師那邊聽來的。吳建築師是台南當地人,根據他的說法,這一帶的日本傳統房屋在日治時期是司法院官員的宿舍。以當時的台灣總督府行政組織來說,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法務局」或「法務部」吧。也是,監獄的正對面就是法務局宿舍的確說得通。這些類似一樓作為買賣或辦公之用的兩層樓式獨棟建築,以前應該就是住著政府基層官員吧。過去種在庭院裡的榕樹如今肆意伸展,樹根攀上了磚瓦外牆緊緊纏繞,完全侵附整個牆面。就在繁茂的枝葉的另一頭,還看得見方才散步納涼的新光三越外牆的霓虹燈彩。
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房子。
我靜靜站在如今只剩一片黑暗的房子裡,幻想著緊閉的門扉敞開,窗邊亮著一盞燈,房裡頭飄來晚餐的飯菜香。我專心側耳傾聽,試圖重拾那些隨著時間流逝消失而去的生活的聲音,孩子遊戲和洗澡的聲音、淘米聲、木屐跑過木廊的嘎答嘎答聲,還有收音機流洩而出的流行歌曲。
事實上,那一天白天,甚至是之前拜訪台南時,我都在吳先生一行人的帶路下看了許多建築和設施,但總有一股無法消化的感覺。現在我終於知道原因了,我真正想看、想感受的,其實是這種還嗅得到生活氣息的、一般人家的房子。

台灣從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長達五十年的時間都是日本的殖民地。
對於這件事,我完全沒有印象過去曾在學校學習過。雖然從小就聽過「台灣」這個地名,但只知道那是個「香蕉」王國,還有些藝人和運動選手也來自那裡。至於「那裡」跟日本究竟有著什麼關係,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我也曾聽過蔣介石的名字,但對於他和日本的關聯也只是稍有耳聞,真要說這個人對台灣有何貢獻,我一無所知,也從來沒有興趣知道。
還記得二○○一年第一次造訪台灣時,同行的出版社編輯告訴我:「台灣很多人都會說日文,溝通上很方便!」當時我還問對方「為什麼」。
「嗯,應該是因為二戰前台灣和日本之間發生了很多事吧,再加上台灣一直以來哈日的人就比較多。」
原來是這樣吶。
當時我們的對話就這麼結束了,我甚至沒有詳細追問「二戰前發生了很多事」指的是什麼事,而「一直以來」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方也沒有再說什麼。
我們這一輩的人通常不怎麼談論關於「那場戰爭」的話題,一方面因為從小就清楚感受到實際經歷過那個年代的父母那一輩的人並不太想談論,再者,學校課堂上針對日本近現代史的講解也非常少,只是匆匆帶過。我甚至覺得在這些沉默中我們學到的是,談論「那場戰爭」不過是在撥弄過去的傷口,重新再提起過去最慘痛的失敗罷了。所以那時候我才會只是一句「原來是這樣吶」輕輕帶過。在那之後,我因為寫作取材所需,又好幾次到台灣,但每次都只是直接到目的地採訪,工作結束後就馬上回日本。對於台灣的瞭解,完全沒有因此變得更深入或更廣泛。
而這個我不瞭解的台灣,卻在二○一一年的三一一大地震後捐了二十九億日圓的募款給日本(以寫作當時二○一三年四月的日本紅十字會所提供的數字為參考),金額高居世界其他國家,僅次於美國的三十億日圓。光是單從美國(到二○一○年為止約三億一千萬人)和台灣(到二○一○年為止約兩千三百萬人)的總人口數來相比,甚至再考量到兩國的國民平均GDP(以二○一○年來說,美國約五萬美元,台灣約兩萬美元),在在能看出台灣人對日本的深切關心與熱情的善意。就在這時候我才突然驚覺,為什麼台灣人要對日本人這麼好?就算作為禮貌的回應,日本人對台灣的瞭解實在太少了。
台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簡單來說,台灣是個命運坎坷的島嶼。根據伊藤潔(譯註:一九三七—二○○六。日本學者、評論家。台灣宜蘭人,本名劉明修,大學畢業後赴日,取得日本國籍改名為伊藤潔,取自最尊敬的伊藤博文的姓氏)的《台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暫譯,中公新書)一書,這個面積比日本九州還小的島嶼「發現」於「葡萄牙船隻漂抵種子島的隔年,也就是一五四四年」。當時船員看到這個島時不禁讚歎說出“Ilha Formosa!”,於是這個島便被稱為“Formosa”(福爾摩沙),意思是「美麗之島=美麗島」。那時候島上主要的族群的是馬來—玻里尼西亞(Malayo Polynesian)等其他幾個部落,而「Taiwan」一詞的由來,「過去居住在台南附近一帶的原住民平埔族稱外來者或客人為『Taian』或『Tayan』,之後傳著傳著便成了『Taiwan』。」(出處同前)
雖然讚歎這個島是“Formosa”的是葡萄牙船員,但第一個登上這塊土地的其實是荷蘭艦隊,後來西班牙人也注意到了這個島嶼。當然,中國更不可能默視不管,就連日本人也不時出手干涉這塊土地的動靜,最後演變成近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二次戰敗後,日本退出台灣,緊接而來的是「蔣介石帶領國軍占領這塊土地。當時在中國已經發生國共內戰,主掌國民黨政權的蔣介石所帶領的國軍實質上就是國民黨軍隊。」(出處同前)就這樣,國民黨政權一直延續到了現代。
透過這段歷史可以知道,台灣這個島嶼過去從來不曾是個獨立的國家。隨著時代變遷,這個小島不容異議地被迫接納不同的外來人種與文化,造成島上呈現多重民族、多重族群與多重文化交織複雜的現象,直至今日。

其中,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對台灣來說是個相當大的轉捩點。
日本在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在台灣設立了總督府,而就在這不久前的四十年、也就是一八五四年(嘉永七年),日本才和美國簽下《日美和親條約》。也就是說,當時日本本身處於大開國家之門,拋棄髮髻與傳統服裝,如同字面般拚死奮力朝現代化邁進的時代。正因為如此,當甲午戰爭結束簽定《馬關條約》,日本接過清廷的割讓、開始在這個南方島嶼上展開一段全新統治時,當時的大日本帝國政府肯定動員投注了所有「最頂尖」的資源在這塊土地上,包括可與西歐列強並駕齊驅的所有知識、技術,以及人材。每當看到台灣如今殘留下來的日治時期建築和街景,我都能感受到那時候日本人的強烈意圖。過去的日本人,真的是打從心底心繫著這個島嶼。
從基礎建設到都市計畫、公共建設,甚至是教育等,如今台灣各方面的基礎,全是當初日本人建構起來的。現在對日本仍抱持友好態度的台灣人,很多人也都十分瞭解這個事實與並認同它的價值。
當然,大家並沒有因此就容許過去日本的殖民統治。在那些經歷過日治時代的人當中,不少人至今仍記得過去深受歧視的痛苦。而日本人後來也被迫經歷了「那場戰爭」。在那場戰爭中,台灣同樣遭受空襲,同樣有人因此戰死。我曾遇到一位已經八十幾歲的台灣男子,當他回想起過去那段被迫成為殖民地之子的年少過往時,他遙望遠方的神情中帶著濕潤的雙眼告訴我:「真的好懷念那時候,可是我也好恨、好恨那時的日本人。」
在過去的某個時代,台灣和日本同為一個國家,雖然後來分開了,但直至今日仍維持著友好鄰國的關係。我這回以此趟旅程展開的「美麗島紀行」,目的就是為了觀察、記錄這麼一個台灣的「現在」,同時也寫下那個時代「殘留至今」的記憶,以及過去生存、生活在這個島上的人們的氣息。我想,透過這樣的紀錄,我就能像持著一面對照鏡般更清晰地完整看透現今的日本。

「你知道嗎?這附近有一間供奉日本軍人為神明的祠堂。」
二○一三年十一月的某一天,我又來到台南。午餐時,吳翰周建築師開口對我說了這麼一句話。
「那個日本軍人是個零式艦上戰鬥機的年輕飛行員,二戰時和美軍飛機進行空中對戰時被擊落,墜落時他死命地閃避,差點就壓毀地面上的一個村落。當地人於是把他當成拯救自己村子的救命恩人,一直到現在都還很慎重地供奉他。」
聽說台灣的小學課本還收錄了這段「日本軍人變神明」的故事,但身為日本軍人祖國的同鄉人,我卻對此一無所知,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祠堂就位在吳建築師的老家附近,於是我當場便請他帶我去看看。就這樣,當天下午原本預定的行程因此完全改變。

我們的車子來到台南市安南區的大安街,就在距離台南火車站西北方約六公里的郊外。位於台鐵縱貫線上的台南火車站竣工於日治時期的一九三六年(昭和十一年),而安南區這一帶或許因為臨海的緣故,整個平坦的農田小鎮給人一種「空蕩蕩」的感覺。我們就在一個交通量不怎麼大的紅綠燈十字路口旁的空地下了車。
「這裡到了晚上就是夜市。」
我邊聽著介紹四處張望,就在路口對角的那一側,我看到了紅赭色屋瓦的祠堂,就緊緊依偎在一片社區住宅的前方。祠堂屋梁上裝飾著色彩豔麗、乘著風浪的飛龍和神明塑像,讓人一看就能知道這是一間中國式的祠堂。
我走過路口來到祠堂前,全身馬上起了雞皮疙瘩。我時常都會這樣,身體似乎總是比腦袋先有反應。
我的第六感告訴我,這間祠堂絕對不只是單純的祠堂,裡頭還有著某些東西。祠堂正面高掛的黃色扁額上除了海尾的地名之外,還有「鎮安堂 飛虎將軍」幾個大字。「飛虎將軍」正是以前大日本帝國航空隊兵曹長,也就是出任務時墜落在台灣領空、如今成為神明守護著這個地區的日本軍人杉浦茂峰現在的名字。
祠堂左右兩旁鎮守著石獅,正面是個飛龍盤踞的大型香爐,石牆上雕刻著文字和繪畫。步入祠堂裡,正中央厚重的祭壇為紫檀木,上面掛著燈飾,左右兩側分別立有日本和中華民國的國旗。裊裊爐煙的另一側,供奉著鮮花水果。
「來、沒關係,進來。」
我跟著往祭壇深處走去。
我看到他了。
披掛著中國式絢爛華麗皮毛斗蓬的「飛虎將軍」木雕像就坐鎮在格子門的那一頭,背後還跟隨著一隻巨大的飛龍。細長的眼睛、端正的五官,應該是仿照祠堂內掛飾的杉浦茂峰的照片雕刻而成。當年他如果沒有戰死,隔月應該就是他二十一歲的生日了。
這個出生水戶的青年肯定從來都不曾想過,自己會以這種方式被供奉為神明,以另一種形式永遠留在這個世上。就在我們參觀的期間,有個隔天即將入伍的年輕人也跟著他的母親來到祠堂祭拜。廟方早上會在祠堂裡播放《君之代》(譯註:君代,日本國歌),下午則是播送《海行兮》(譯註:海,日本軍歌),每天都是如此,從不間斷。
時節已是十一月了,但在台南的這一片臨海地方仍吹撫著陣陣暖風。我聽著耳邊傳來的《海行兮》歌聲,腦袋裡交織著千頭萬緒,台灣人的人情、「飛虎將軍」對祖國故鄉的思念,還有那段二十歲年輕生命被迫墜落的歷史。心中感到一陣痛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