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那麼驕傲,那麼孤獨(簡體書)
滿額折

那麼驕傲,那麼孤獨(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價
:NT$ 228 元
優惠價
87198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那麼驕傲,那麼孤獨》她是全球仿效的“百變女王”,她說:“我仍懷有兒時的目標——我要統治全世界。”
他是商業帝國的奇才,他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
他是頗富爭議的傳奇怪才,他說:“我就是人生大贏家,我告訴別人我贏了,因為我真的贏了。”
他們是萬眾矚目的偶像,他們是天資頗高的學霸,他們是一呼百應的政商界領袖。他們自信、自戀、固執、驕傲、孤獨。他們同時也是我們。

這是一本“看見”之書。看見我們的做事風格和行為邏輯,看見我們隱秘的真實想法,也看見我們內心的衝突:有多麼驕傲,就多麼孤獨。

夠膽量,去“看見”他人;夠膽量,來“看見”自己。

作者簡介

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
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作家,經驗豐富的臨床心理治療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董事。
他在心理治療方面有著30多年的實踐經驗,持有婚姻、家庭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學治療師資格證書。
他經常被邀請參加各種知名心理雜誌和電視節目的訪談,也是很多著名廣播的常邀嘉賓。
他是《今日心理學》的專欄作家,特別擅長將乾澀乏味難懂的心理學專業知識,轉變成大眾容易接受且可讀性很強的通俗文字,並為讀者提供心理自助服務。

名人/編輯推薦

我們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兒,一個驕傲、自戀、固執、孤獨的孩子。
在內心深處,我們是一個獨行者,有著敏感的自尊和固執的驕傲。
然而,我們很少關注那個孩子,他總是在隱秘的地方,踽踽獨行……

一部美國巨嬰心理學。美國“武志紅”、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布爾戈30多年心理治療實踐經驗總結。
一本有深度的“看見”之書。看見你的自戀與驕傲,看見你的固執與孤獨,看見最真實的他人與自己。
走進自己內心的隱秘世界:你究竟是驕傲的天才,還是狂妄的魔鬼?你的內心是否住著一個驕傲的、孤獨的孩子?
《紐約時報》《科克斯書評》鼎力推薦!

最近幾年,“自戀”一詞的過多使用使得它原本的重要性和意義都被剝奪了。在今天這個自我迷戀盛行和易受社交媒體驅動的文化氛圍中,自戀幾乎成了“虛榮”的同義詞。

說某人是“自戀者”已經成了一些專家和評論員們當下最流行的外行診斷。他們熱衷於將“自戀者”這一標籤貼在那些深陷醜聞的當紅明星或者被抓包的行為不軌的政客身上。大部分人將稱他人為“自戀者”用作一種侮辱或令人難堪的手段,在他人妄自尊大的時候,用來打擊他們。我們將它貼在社會各階層的男男女女身上,從那些在聚光燈下行為不端的著名演員到在社交網站上不停曬美照的朋友們。

如今,幾乎每個人看起來都是自戀者。

當一個標籤用在那麼多人身上的時候,它的意義就變得模糊而籠統。稱某人是自戀者已經成了陳詞濫調。這個詞出現得太頻繁以至於我們都不再思考它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這本書的目標是讓“自戀”受人重視並揭示它複雜的本質。自戀有各種可能的表現,這些表現是一個連續體,一端是健康的自我欣賞,另一端則是病態的自戀主義。在第1章,我們將會探討由美國精神病學會定義的自戀人格障礙的特徵(這是一種臨床診斷,僅和美國總人口的1%有關)。書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將會關注那些被我稱作“極端自戀者”的人。

他們還未達到自戀人格障礙的標準,但他們和那些普通的有一點太自以為是的自戀者在許多重要的方面有所不同。
這不是一本關於診斷的書。貼上診斷的標籤在我看來沒什麼價值,因為這麼做會使得複雜的個性化成為一種刻板印象。診斷標籤無法告知我們極端自戀者的行為的成因,也不討論隱藏在破壞性和蓄意傷害性的行為背後的精神痛苦。
在書的後面部分,你會學到如何在朋友、家人和同事中發現極端自戀者,並且逐漸明白是什麼在驅使著他們。這一過程中,你會學到應付自戀者的有效方法。一旦你注意到別人的自戀行為並了解它如何影響你的精神,你就能夠避免促發別人產生最糟糕的自戀行為。你會掌握回應極端自戀者的有效方法,從而避免傷害他們脆弱的自尊或防止進一步刺激他們。

我希望你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更加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防禦性反應怎樣讓你偶爾成為一個自戀者。你會學到如何認識到並限制那些我們時不時展現出來的自戀傾向,尤其是那些干擾我們個人生活和給我們個人關係造成麻煩的傾向。
在整本書中,我會討論真實生活中的案例,案例中的人們表現並代表了極端自戀的特徵,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家喻戶曉的明星,諸如蘭斯•阿姆斯特朗這樣的著名運動員或者艾略特•斯皮策這樣的政治家。我會用他們的生活事例來揭示自戀心理學,但這時候某些不滿的讀者總會問我到底是怎麼去妄加診斷一個我從未見過的人。

對此,我的回答很簡單:我不會去妄加診斷任何人,尤其是一個陌生人。我從來都沒有覺得診斷標籤有多少價值。
另一方面,儘管我從不妄加診斷陌生人,但是就算從遠距離我也能夠一眼識別出自戀主義。在我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治療、閱讀並且撰寫自戀主義。在個人分析過程中和結束後,我花了好幾年時間來同自己的自戀和背後成因達到和諧的狀態。多虧了客戶的信任,我有機會去探索大量的自戀表現方式,逐漸明白了自戀能夠起到防禦痛苦的作用,儘管這些痛苦常常是看不見的。

感受客戶的痛苦是我工作的核心,也讓我充分了解了他們的自戀行為背後的動因。在書的後面部分,我會寫到許多客戶以及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為了隱藏他們的身份,他們的性格特徵以及生活的具體細節我都做了改變。我也寫了公眾人物。雖然沒有親眼見到他們,但是我會仔細閱讀像沃爾特•艾薩克森和J.蘭迪•塔拉博雷利這樣的著名傳記作家的作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感受到這些名人的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我花費很長的時間去理解那些行為充滿攻擊性的名人。對於他們中的每一個人,我都能找到至少一個讓我明白他們的痛苦和遭遇的瞬間,並在我描述他們殘酷的行為——他們對親近的人採取報復並蓄意傷害他們——的過程中牢牢記住這一瞬間。

自戀者不是毫無同理心。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去評判他們,不停地蔑視和嘲笑他們的防禦舉動,我們這樣的行為只能稱之為以牙還牙。我請大家和我一起去感受而不是評判他們。不管他們表現出還是意識到了自戀,極端自戀者都一直在逃避痛苦。在往下閱讀的時候,請謹記這一點。

某種程度上,隔著一段距離,你確實更容易去感受名人自戀者和陌生自戀者的痛苦,因為你不用和他們有來往,你不必忍受他們的敵意和蔑視,也不需要害怕不經意的怠慢招來他們的報復。周圍的極端自戀者是一個大的難題。就算你盡全力保護自己或者照顧他們的驕傲,你也難逃變成他們的攻擊對象的厄運。有些自戀者僅僅是自我陶醉,在社交中聽不見別人的聲音,但有些自戀者則是危險的,他們可能會給你的個人生活、職業生涯和財政狀況帶來不小的災難,此外,他們還不停地攻擊你的自尊心。他們對你的生活影響越大,就越能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

當一個你認識的自戀者讓你感覺自己愚蠢、自卑和低下時,你會受傷和憤怒,這時候讓你去感受一個攻擊你的人的痛苦簡直像是一個超人類的挑戰。對自戀的科學認知也許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所以你要努力獲得這一認知,而不是用反擊來保護自己和發洩自己的憤怒。正如我在書裡面寫的,應付一個極端自戀者絕大多數時候依靠的是你如何掌控自己對他們行為的反應,如何把握自己對他們攻擊自尊心的行為所採取的防禦措施。這本書的主題是你在學會如何有效應付你周圍的自戀者的同時也能慢慢處理你的自戀。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盡量避免使用理論和專業術語,盡量使用日常情感詞句,就像你我是朋友般聊聊感情問題。本書對許多重要的自戀主義理論家都沒有提到,但是他們的觀點對我影響很大。如果有讀者想更多地了解這些理論,我強烈建議用安德烈•莫里森的著作來整體了解那些自戀主義的最重要的理論和它們之間的關聯。

總之,通過閱讀本書,你會了解這類人的共同特點:那麼驕傲,同時又那麼孤獨。有多驕傲,就有多孤獨。

目次

引言
第1章“我有許多不同的面”
人人都是多面體5
他們就在周圍7
你就是那麼驕傲11

第二章孤獨的種子
羞恥感的力量20
看看你內心的衝突27
第三章“我是勝利者,你是失敗者”
“我是勝利者” 33
破碎的“正常發展的藍圖” 35
不惜一切代價要贏39
你不在我這一隊44
給他面子46

第四章“你就是我想要的一切”
“你天賦異禀” 54
他要改變這個世界57
渴求認可63
注定孤獨66
第五章“我讓你想要我”
夏娃的誘惑72
愛情殺手74
那些物慾世界裡的征服者79
難以抵擋的魅力85

第六章“我是世界之王”
成為耀眼的明星90
我什麼也不缺94
為普通人撐腰98

第七章我的驕傲“無可救藥”
“我可不像他們” 109
自我膨脹的預言家111
蔑視一切的成功者115
從雲端回到地面118

第八章“要么支持我,要么走開”
“你想過我的需要嗎?” 125
成為贏家126
孤獨的勝利128
脆弱的自尊132
第九章不要對 說“不”
霸道上司137
傲慢的伴侶141
意見不同的“敵人” 144
走向孤獨150

第十章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
在那裡,我可以成為我想成為的人155
戒不掉的癮159
鏡中人163
自戀會上癮,怎麼破?168

第十一章勝利是一個人的狂歡
劃清界限174
克制衝動176
有限的同情177
離開179
寶貴的驕傲180
終將面對182
想過改變嗎?183
自言自語:你有多驕傲?184

致謝189

書摘/試閱

早期悲慘的喪母經歷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位名人被稱為自戀者。
歌手麥當娜5歲的時候失去了母親,此後,她開始引誘那些對她有利用價值的人,在利用完之後又無情地拋棄他們。
成名後,麥當娜總說:“我們一生中總是或多或少要受傷,然後用餘生來解決它,或者將它化為其他東西。”對麥當娜來說,失去母親的痛苦“讓我充滿孤獨和對某種東西的強烈渴望”。她還說:“如果我未曾感到如此空虛,就不會如此充滿動力。克服失去她的痛苦後,她的死使我意識到,如果我沒有母親,我必須變得格外堅強。我得照顧自己。”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自戀者認為需求和依賴令人無法承受,因此他們發展出一套極端的反依賴心理防禦機制。“我不需要其他人。我能照顧好自己因為我沒有可缺的。”在文章前面,麥當娜似乎承認了失去母親令她無法承受,激發了她攫取功名的野心。我們可以想像,5歲失去母親的她承受了多麼巨大的痛苦,有多麼無助。痛苦之下,麥當娜發誓要“統治世界”,以此來逃避自卑和無助。

儘管客體關係理論用需求和依賴來解釋自戀,我們仍然用羞恥感來解釋。引誘型自戀者將需求或渴望的感情當作羞恥感的根源。在無意識層面(有時在有意識層面),他們害怕情感依賴。他們努力讓別人依賴他們,自己卻不產生依賴和需求,以此來擺脫令人無法承受的渴望並操控他人。
我的客戶茱莉亞利用約會對象過上她遠遠承擔不起的生活。麥當娜利用別人,主要是男人,一步一步實現她巨大的野心。只要一個男人的事業有助於她往前發展,她就和他發展戀人關係。早在1980年,在麥當娜放棄當舞者的夢想後不久,丹•吉爾羅伊愛上了她並邀請她加入樂隊。在丹那裡,麥當娜獲得了一些樂器的基礎知識,懂得瞭如何帶著樂手們在觀眾前展開歌喉。然後她拋棄了他,組成了自己的樂隊。
“退一步說,做她的男朋友很艱難,”吉爾羅伊後來說道,“大部分是因為你知道她不可能對你忠心不二。她有大批的追求者,每個人對她都有所助益。當她和我結束了,我們就永遠結束了。”後一任男友馬克•卡明斯將麥當娜介紹給華納兄弟唱片公司的一個年輕製作人,幫她簽了第一份唱片合同,以為他會負責這張唱片的製作。但是,麥當娜拋棄了卡明斯,找了一個更有名氣的製作人。

艾麗卡•貝爾直言不諱地道出麥當娜的行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言出自麥當娜的老朋友而不是前男友或者對手。“她引誘別人,”貝爾說,“她會說你想听的話,奉承你,讓你覺得自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很聰明,知道如何達到她的目的,在你陷入她的圈套後,她就把你榨得一干二淨。”拋棄吉爾羅伊和卡明斯後,麥當娜遇到了約翰•本尼特斯。他是曼哈頓一位有影響力的DJ,為她的第一張唱片做了最後的潤色並添了一首曲子《假日》。最後,他們成了情侶,並訂了婚。

麥當娜訂了婚卻開始約會史蒂夫•紐曼。他是紐約一家小型但有影響力的雜誌的主編。當紐曼說如果她不能與他確立正式關係,他不想與她有感情糾葛,麥當娜保證他可以如願以償,但那時候她還是本尼特斯的未婚妻。“噢,當然可以的,”她說,“這個世界上我最渴望的便是和你在一起。”充滿嫉妒和憤怒的本尼特斯花了整晚跟踪他的未婚妻,最後在紐曼的公寓裡找到了她。他破門而入,大打出手。

據紐曼描述,三人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她衝本尼斯特喊道:“如果不是我,你今天什麼也不是。我成就了你。如果不是我的到來改變了你的生活,你還是一個無名小子。”本尼斯特好不容易離開後,麥當娜請求紐曼的原諒,說她只愛他。然而,幾個月後,麥當娜成功出名,她告知紐曼,兩人的關係結束了。“你只是個無名的窮作家,對吧?我可是麥當娜。我能賺多少錢呢?一年25萬美金?明年我可以掙10倍那麼多的錢。”

“這就是你想要的一切嗎?”紐曼問,“成功和金錢?”

“沒錯,就是它們,”她回答道,“既然你提出來了,我也不否認。”

麥當娜的傳記作者J.蘭迪•塔拉博雷利解釋道,到此刻,“她走的每一步都是引誘手段,一個又一個人被她引誘,完成她的目的。”麥當娜引誘的對像不限於異性。卡米爾•巴爾本以前是她的經紀人,很早認識到麥當娜的無限才華並預測她會在星壇迅速崛起。她把麥當娜簽到自己的公司,每週給她薪水,給她租賃公寓,甚至可能愛上了她。麥當娜給巴爾本一個印象,就是她也是愛她的。

“她在精神方面引誘我,”巴爾本說道,“她將你吸乾榨乾後就去找下一個受害者。”巴爾本認為麥當娜“並非有意作惡,她只是無法替他人著想。她得到她要的,如果你不給她,她就與你反目成仇。”麥當娜違反合同,拋棄了巴爾本。許多年後,巴爾本的話聽起來仍舊充滿酸澀,但也富有同情心地揭示了麥當娜的動機。

“一切都和她母親有關;所有的事情都能追溯到她母親的死上。母親的去世讓她倍受打擊,她從此再也不想付出感情。因此,她在別人離開她之前選擇離開,就像她媽媽那樣——她的母親是所有事情的根源。”

客戶茱莉亞的母親在她6歲時在車禍中喪生。麥當娜的母親在她5歲時患乳腺癌去世。儘管自戀不能簡單地歸咎於一種相同的家庭背景,但是相當大的一部分極端自戀者經歷過類似的早期的創傷和喪失。正如第三章中提到的,蘭斯•阿姆斯特朗的父親在他不滿3歲的時候拋棄了他。而第七章將會提到,史蒂夫•喬布斯的父母將還是嬰兒的他送人收養,一走了之。朋友和傳記作者都提及過該事,它能解釋他的自戀性格。

在他人的描述中,麥當娜冷酷、無情和富有心機,但她認為自己確實愛上了被利用的對象。茱莉亞對和她約會的男人基本無動於衷,麥當娜則不同,她會輕易地愛上一個新男人,但也會很快地失望或者感到無趣。不少引誘型自戀者會瘋狂地愛上一個人,認為他們是理想的對象,是成就完美自身的伴侶,但一旦他們的缺點暴露,對他們的愛也就消失了。

這樣的戀愛沒有真正的相互了解。自戀者缺乏同理心,總是強迫他人背負羞恥感和慾望,他們很難將對方看作是有自己生命的獨立個體。就算他們陷入愛情,他們將愛人當作鏡子而不是個體。他們將對方理想化,至少暫時地,希望對方也將自己理想化。

“你是完美的,你對我的愛肯定了我的完美。我們在一起簡直是太完美了。”
在戀愛初期,蒂娜•斯威森的追求者賽斯相信自己愛上了她。在他眼中,她是美麗、值得疼愛的和優秀的。她回應了他的愛,這肯定了他對自己的理想化。完美根本不存在,現實會打破一切。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早期理想化的愛戀將隨著對另一半的全面了解而演變為更為現實的愛。對於引誘型自戀者來說,缺點一旦暴露,愛便不復存在,轉而變成冷漠,嘲笑甚至仇恨。

即使到這時候,引誘型自戀者也無法用現實的眼光看待另一半,無法把他們當作獨立的個體。另一半不再是“完美無瑕”,只剩“一無是處”。他們成了可恥的失敗者,從神座上跌入垃圾堆。

你可能有這樣的朋友,他們不停地開始和結束一段關係,輕易且充滿激情地愛上某人,但是幾週後幻想破滅。一開始他們對新戀人讚不絕口,關係破裂後卻輕蔑地貶損對方。有時候他們走極端,在戀情的初期充滿瘋狂的火熱,關係結束後就陷入抑鬱。如果是對方提出分手,自戀者就會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這時他們的抑鬱有核心羞恥感的作用。勤換對象的人不總是極端自戀者,但是這種戀愛形式的確是自戀性的。一個人不停地追求完美來逃避羞恥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