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生活十講(簡體書)
79折

生活十講(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79227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有自信的人,充滿富足的感覺,
總是很安分地 ——做自己。
——蔣勳
 
★蔣勳經典代表作,十年心血。省思當下社會,為疲憊的現代人找回生活的信仰。
★金鐘獎獲獎作品,風靡台灣。
★蔣勳坦然溫柔的文字,稱出生活本來的重量,更引領我們看見自己。在百轉千迴的人生旅程中,尋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書中所承載的,是廣闊生活的十個側面: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內容悲憫卻不憂傷,寥寥數語,擲地有聲。
★ 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只有讓等待變成一種態度,一種心態,它才會成為生活中的信仰,成為我們作為人的新價值。

這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 ——
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舊倫理既衝突又融合,更需個人自省和文化規範;信仰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由此我們可知自己有多貪心、多賴皮、多恐懼;物質和精神的快樂都不可或缺;完滿的心靈生活需要神話;人生的過程比結局更為重要;愛是一生的功課;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與欲的真實;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緩腳步;由此我們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作者簡介

蔣勳,福建長樂人。1947 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 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 年返台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 “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自序
 
二十世紀九 ○年代,我在一家電台主持了一個名叫“文化廣場”的廣播節目。每星期一次,大約一個小時,談一些與文化有關的現象。
我當時在大學美術系任教,但是不覺得廣義的 “文化”應該局限在狹窄的藝術範圍。相反的,社會里許多與人的生活有關的現象,常常比藝術更能反映出文化的本質。
我把一星期接觸到的社會現像做話題,也許與食衣住行有關,也許是從一個謀殺案件裡看到的倫理或愛情關係,也許是價值體系裡不容易覺察的保守性與墮落性 … …
文化往往不是呈現在上層的文化禮教中,卻點點滴滴滲透在生活不知不覺的行為之中。
這個節目一做十年,得過金鐘獎,隨著電台的路況實時報告頻道,成為全島無遠弗屆的收聽節目。
十年的錄音,收藏在電台的倉庫,當年負責錄音控制室的翁先生因肝病去世,我也中止了這個節目。
許多年後,有做公益的朋友找出錄音,製作成數字光盤,我​​授權捐給監獄的受刑人,使我常常收到獄中的信,告知他們在寂寞困頓中從聲音得到的些許安慰。
二 ○○八年初聯合文學的玉昌、晴惠談到他們家多年來保留的一套錄音,詢問文字整理的可能。
我對過去的東西沒有太多眷戀,船過水無痕,不想再聽,也不想再看。
但是一年中,玉昌、晴惠真的整理出了這本《生活十講》,我沒有太多話說,只能說:謝謝!
希望當年談的事件現象,無論多麼混雜濁亂,十年過去,在一個嶄新的世紀,能夠沉澱出一種清明。
8080
二 ○○九年一月二十二日於八里

目次

自序
第一講 新 價 值
第二講 新 官 學
第三講 新 倫 理
第四講 新 信 仰
第五講 談 物 化
第六講 創 造 力
第七講 文 學 力
第八講 愛 與 情
第九講 情 與 欲
第十講 新 食 代

書摘/試閱

愛是人生的課題
愛,也是一種介入。
我相信,愛是人類最大的課題。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學、所有的文學藝術,百分之九十的主題,都在談論愛的問題。這麼大的問題,幾千年來被人類討論,還是沒有一個結論。
所以我們要探討這個主題時,應該是要懷抱著謙卑的心情,不意圖立刻下定論,這是一個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課題。我不確定每一個人在最後都能圓滿,我的意思是在臨終的時刻,怎麼看待自己這一生愛的功課,會是一個圓滿的分數,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基本上,我覺得愛有兩個部分,是常常會混淆的。一部分是愛的本質,我們對愛有一種渴望跟需求,就像柏拉圖所說,你為什麼愛,因為你欠缺。《會飲篇》是柏拉圖討論愛最重要的一篇哲學作品,內容是講很多人一起喝酒,有醫生、有詩人、有喜劇家,當然也有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們設定了一個主題,討論愛,尤其是 “愛欲”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最後由蘇格拉底做總結。這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柏拉圖提到關於“愛的本質”的問題。

另外一個部分,愛也可以變成一種形式或習慣。譬如傳統中國父母會對女兒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就要從子,叫做 “三從”。對於一個女性來講,她的愛是被這三者決定的,沒有其他可能。今天我們在路上隨便碰到一個女孩子,問她:“你覺得三從是對的嗎?”她很可能是反對的,意思是說愛的形式、愛的表達方式,會隨著時空改變。我們今天講愛所引起的混亂,就是在這種形式上的混亂。
過去女人的愛那麼簡單,在家裡反正就听爸爸的,結婚以後就听丈夫的,丈夫如果死了就听兒子的,這麼簡單的三從規則,就夠用了。她從來不用去煩惱或憂傷自己的愛情如何釋放,因為社會的禮教已經全部為她設定好了,甚至她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更多的異性。
但是現在,愛的形式改變了,整個社會倫理、外在的規則都跳出原來的框架。一個職業婦女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異性,她受到挑戰與被牽連的機會變多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外在的考驗變多時,內在修行的需求度與難度都會提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應該要用最誠懇的態度,去把所有的個案做最嚴肅的整理,沒有任何嘲笑或者不好意思的問題,才可能在社會建立起新的倫理規則。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關於愛的本質,可以確定的是:人是為了幸福而活的。人永遠需要愛,需要付出愛,也需要得到愛,這是本質,可是在形式上,不同的社會法律、道德倫理,有不同的愛的形式。譬如前幾年看到報紙登一則消息,一位阿拉伯公主因為自由戀愛就被爸爸處決。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台灣,我們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太殘暴了;可是對阿拉伯人而言,他們認為這樣處理問題是對的。也就是說,阿拉伯公主自由戀愛從一個角度看,它是一個動人、偉大的愛情故事,可是從那個社會的角度看,它是不道德的。

這就是我要說的,愛的形式與道德、法律沒有辦法脫節。
愛不可能完全聖潔、完全單純到脫離人類的法律、道德,一旦發生衝突時,你就只能選擇。羅密歐與朱麗葉千古以來讓人感動的原因,就是他們衝破了法律與道德,梁山伯與祝英台之所以讓我們落淚,也是因為他們衝破了法律與道德。再提一個更有趣的例子:《白蛇傳》,這是一則非常動人的愛情故事,因為主角是人與蛇,多麼不可能在一起。這些故事就是企圖保有愛情的純粹性,可是這個純粹性要存在現實之中,非常困難。羅密歐與朱麗葉怎麼可以在一起?他們兩家是仇人啊!梁山伯與祝英台怎麼可以在一起?一個這麼有錢,一個這麼窮,有階級問題啊!那白蛇和許仙又怎麼可能在一起?一個是蛇一個是人。種種現實的聲音都是要說服你,純粹愛情的不可能性。
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你還在堅持愛情至上,堅持愛的聖潔主義,你就要無怨無悔,不管遭遇任何困難,甚至是死亡。如果有怨有悔,從一開始你就要回到法律跟道德的規範裡,一開始就不要背叛法律跟道德。

這完全是你的選擇。

其實,每一段愛情,我們都應該回過頭來問自己:我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你選擇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要震撼整個社會的道德跟法律,你應該要很清楚結局。如果不知道,糊里糊塗的,在遭到責備時才滿懷怨悔,那我會覺得是這個人自己沒有想清楚。
愛情有絕對的內在本質,也有客觀的外在層面。內在的本質可以是一個最聖潔、最崇高的東西,但它的外在則受限於許多形式:法律、道德,包括所愛的對像都是外在的現象。所以當你個人選擇無怨無悔時,可能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對方退縮、改變了。

西漢卓文君在第一任丈夫過世新寡期間,在一個非常哀傷的狀態下,遇到了才華洋溢的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也非常喜歡卓文君,所以作了一首詩《鳳求凰》, “以琴心挑之”,就是彈琴唱給她聽,卓文君就被感動了。
在這裡就有一個難題:愛可不可以被替代?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卓文君的前夫是什麼樣的人,他是不是也愛著卓文君,或卓文君是不是也愛他?可是在這個時候,在她守喪期間,她卻愛上了司馬相如,甚至跟他私奔。那她不是背叛前夫了嗎?

這裡面是有矛盾的,不只是說她震撼了舊的社會倫理價值,跟一個男人私奔,同時也包括卓文君是不是相信有所謂永恆、不朽的愛情?如果她相信的話,那她自己本身就很矛盾,因為在她遇上司馬相如之後,就背叛了與前夫的愛情。
後來司馬相如也變心了,卓文君寫了很有名的一首詩《白頭吟》,說夫妻情分如溝水東西流時,她除了悲傷還是悲傷,但既然司馬相如有二心,她也只好做個了斷。其中一句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道盡古今中外男女對愛情的最大渴望。

而這種被遺棄的心情,在班婕妤的《怨歌行》中有更貼切的描寫。她把自己比喻成秋天的扇子;夏天很熱時,扇子不離手,但是到了秋天,不用扇子了,就把它丟在一旁,所以說 “秋扇見捐”。我想我們社會裡,不管女性男性都有過這樣的憂傷。

在這個時候,我個人覺得應該要重新考慮自己愛情的聖潔性與崇高性,愛情的本體是在我,或是對象?如果是在我,那麼在我的生命裡面,愛情已經完成了,我所得到的歡悅、圓滿的部分,都將隨著我的一生永遠不會褪色,至於結局是什麼,我不太在意。

常常會有朋友或是學生來找我,訴說他們因為戀愛而哭泣、哀傷,覺得活不下去,我就會問他們: “你覺得你跟這個人在一起,曾經快樂過嗎?”有時候他們生氣到極點時,會說:“我從來沒有快樂過。”我就會提醒他:“你是不是說謊了?你會不會沒有註意到?因為你如果沒有快樂過,現在就不會這麼難過。”
我想,在很多時刻,我們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愛的這個人,他真的愛過我,對我善良,疼愛過我,難道要因為一些小失誤,或者他離開我了,我就要開始憎恨他、報復他,讓他從百分之百的好,變成百分之百的壞?

很多人會在愛情結束時產生憎恨,是因為他覺得愛情的誓言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談戀愛時說的海枯石爛,就應該是要到海枯石爛才能變心,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回到古代的婚姻倫理,回到法律允許一個男人可以同時娶好幾個妻子的時候,法律可以規定他要把愛平均分給不同的妻子嗎?還是他也會有特別寵愛,特別不寵愛的?這就是說,愛的表達本來就是在一種習慣和形式當中。就像現在一夫一妻的製度被建立起來了,我們也習慣用這個制度去思考愛情,可是我們要知道,人永遠不是製度。
千萬不要覺得有一紙婚約就能保障愛情,只有愛情能保障愛情。
婚姻是法律,它可以保障一夫一妻制,如果有一方沒有履行,另一方可以告他,可以要求他賠償,法律可以判他有罪。可是你沒辦法以法律要挾另一方愛你。

婚姻與愛情不同,法律對愛情是無效的。可是我們常常把它們混淆了。
薩特和西蒙 ·波伏娃這兩個法國哲學家是一生的伴侶,可是他們不要結婚,他們不要法律的那張紙。他們對自己的愛情很有信心,所以不需要婚姻那張紙來保護。

愛情選擇常兩難

談論愛情這個主題,我常要很小心,因為我自己對於愛情有不同的角度和形式,也比較不會從世俗的層面去考慮,但我想大部分的讀者,還是比較接受世俗的觀念,譬如說到了某個年齡就要結婚,結婚是要昭告諸親友,得到法律的保障,婚後雙方都不可以有外遇,這就是愛情最圓滿最順利的結局。
我不是說這樣不好,也不是要鼓勵任何一個人去學習薩特和西蒙 ·波伏娃,事實上他們是在做一種實驗,實驗人性有沒有可能不要靠法律的保障,靠人真正內在的吸引力去維持關係。譬如說兩個人願意住在一起,不是因為法律,也不是道德的約束,而是因為愛。
但他們的愛是很複雜的。因為這兩個人都是法國社會裡有名的哲學家,所以社交圈很廣,他們各自有很多同性的、異性的朋友,當然也會碰到被其他人吸引的時候。譬如說薩特去美國開會時,就曾經碰到同樣也是很有才華的人互相吸引,這時候他可能就忘了在家的西蒙 ·波伏娃。同樣的,當薩特不在家的時候,西蒙·波伏娃也會因為召開文學會議,
遇到吸引她的男人。

薩特和西蒙 ·波伏娃有個共同的約定,任何事情絕不隱瞞,所以如果真的發生了外遇,他們就會告訴對方。他們兩個不斷地在實驗,如果聽到對方外遇,會不會嫉妒?會不會很傷心?會不會憤怒?怎麼樣通過這些嫉妒、憤怒、傷心,然後更確定彼此的選擇?

愛情的選擇常常是兩難的,愛誰多愛誰少,那個比重很輕微,我的意思是,不可能有全部愛或全部不愛這麼絕對的事。如果不是兩難就沒什麼好談的了,如果我全部愛這個人或全部不愛這個人,結局很簡單,大家都知道應該怎麼做,又何必要吵架?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緋聞案,一個男子身邊有三個女性,或是一個女性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我想,他們之間都不是全愛或全部不愛的問題,也不是因為愛了這個人,就不愛那個人。愛情是很複雜的,裡面有很多微妙的東西,連當事人都不容易搞清楚,只有從一個非常寬容的角度,你才能夠了解到在這樣的事件當中,每一個人是如何在努力調整自己,使自己進步,增加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比重。

薩特和西蒙 ·波伏娃都已經過世了,他們一直到老死都住在一起,所以被歌頌成為二十世紀偉大的愛情。可是我不知道,如果他們繼續活下去,會不會發生某些意外?會不會遇到一個人,讓他們決定放棄對方?
這種愛情的形式是讓自己每一天都在面臨挑戰,當然很艱難,所以我不鼓勵任何一個人去學他們,但同時我也要提醒,千萬不要認為婚姻那一張紙就有用。

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婚姻可不可能繼續保有愛的持續性?因為我看到一些朋友本來很愛讀書、很上進、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結了婚之後卻開始發胖 ……我不知道該用什麼字去形容,我的意思是婚姻好像讓兩個人開始自我放棄了。
我真的覺得,當你開始每天睡覺十二個小時,不上進、不讀書,然後發胖、不在意自己的衣著時,你就是不愛對方了。因為你已經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吸引對方,不怕對方覺得你是不好的。
我相信我可以跟一個人在一起二十年,他都是新鮮的、迷人的,而且我也會自然而然地覺得,在他面前我不可以太差,我不會讓自己發胖,讓自己講話言不及義。我想如果因為跟一個人結婚而變得庸俗,或是對方變得庸俗,我真的會覺得厭煩。

我的意思是,千萬不要讓婚姻變成戀愛的句點,它應該是可以延續的。
很多人會說,好像古代的相親比較好,因為結婚那天就是戀愛的開始,彼此是互相吸引的。而我們現在的戀愛形式,是戀愛談到快膩了,就說結婚吧,然後就真的走進墳墓,把愛情葬送了,最後維繫兩人關係的常常是孩子。對於女性而言,至少孩子還有很大的吸引力,她可以把對孩子的愛取代了對丈夫的愛。可是那個男子就很寂寞了。有時候我會很同情這些男子,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孩子替代了,而且女性對孩子的愛是很強的,有一些女性甚至是完全在孩子的愛里得到滿足,根本不在意丈夫會不會回來。

給對方海闊天空的自由

愛情的問題真的很複雜,如果要下一個結論,我想,真正的愛是智慧。
一張法律見證、雙方蓋了章的婚約是一種限制,兩個人一起發誓說海枯石爛也是一種限制,但是這兩種限制都不是真正的限制,因為在現實中,有人背叛了婚約,有人背叛了誓言。真正能限制愛情的方法,就是徹底拿掉限制,讓對方海闊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量,你的愛,你的才華,你的寬容,都是讓對方離不開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讓他出去,他都不想跑,這真的需要智慧。
我今天不只是在講男性與女性的關係,父母對子女也是如此。我聽到很多爸爸媽媽說: “為什麼我的孩子老是不回家?”我不敢告訴他,他的孩子常常打電話給我,要到我家來。我想在這裡面是有問題的,他為什麼不回家?因為他回家只會受到限制,他是不被了解、不能溝通的,他在家裡感到痛苦,所以逃掉了。如果不能改善這個部分,讓家對孩子產生吸引力,那他永遠都不想回家。
我常常覺得,愛應該給對方海闊天空的自由,然後讓他願意回來、喜歡回來。你要把愛人當做鴿子,每天放他出去飛,等著他回來,絕對不是當做狗,在脖子上加項圈、加繩子,時時刻刻拉在手上,怕他跑掉。而愛情的本體是自己,自己永遠不應該放棄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進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來,別人會離開你嗎?
不會的,趕都趕不走的。

愛的平衡

在一些關於愛情的抽象論述中,我們絕對不會反對 “專情”這件事情,我們最常歌頌的也是專情,一種“專一”和“專心”,愛一個人至死不渝,當我們對一個人這麼說的時候,當然就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甚至是生生世世,像“七世夫妻”的故事,海枯石爛,還要結來生緣的。
可是,所謂的 “專一”、“專心”要如何解釋?每個人在他不同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的領悟吧。就像你在春天時,到陽明山上走一走,繁花盛開,你凝視著其中一朵,這一刻是不是專一、專心?而當下一刻,你的視線轉移到天上飄浮的白雲,這一刻又是不是專一、專心?
其實我們是在很多的分心的片段中專心的,每一個片段的剎那是專心,從一個片段到另一個片段,還是專心,我的意思是說,我們要界定 “專心”、“分心”是很困難的。如果舉的例子是花和白雲,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但如果是一個女人和另一個女人呢?

很多事物在自然當中,我們可以把它講得很美,就像老莊思想所描述的自然。但如果是人就不一樣了。我常跟朋友聊,花在開,開得那麼美,香氣四溢,她的目的只有一個:招蜂引蝶。我們說,花努力地綻放出美麗的姿態,吸引昆蟲來採蜜,完成花粉的交配,讓生命可以擴大和延長,我們會覺得美極了,但其實就是一種生殖的行為。如果是一個女性或是男性,很努力地把自己弄得很美,去招蜂引蝶,我們卻會覺得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美,而且不道德。至少當我們用 “招蜂引蝶”這句成語來形容一個人的時候,就是帶著貶義的。
把人的事情放到自然規則裡去看,你會有一種更大的寬容。
我相信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當中,雖然已經稱自己是萬物之靈了,但身上植物、動物的部分仍然還在,如果能常常把人的問題,推到老莊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今天我愛的兩個人,如果是杜鵑花或云的話,也許是一種轉換的智慧吧。
我不知道這句話對於在愛情裡失去平衡的人,有沒有幫助?在現實中,哀傷很難忍得住,嫉妒很難平復下來,怒氣很難克制,可是當你回到大自然、回到宇宙,回到更大的空間裡,你會覺得愛情真的不是生命的唯一,在愛情最大的哀愁中,你還是要忍著眼淚坐公交車去上課、上班,你還是要工作,還是要面對生活中除了愛情之外,所有繁複的事情。

我不敢粗暴地說 “你不能哀傷”,因為我知道為愛情哀傷是多麼痛苦的事情,我只能說,你必須要度過這個哀傷,要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讓自己領悟:愛情不是生命的唯一,你要挾帶著這個哀傷繼續生活,並且更重要的,繼續愛人。

一直停留在哀傷的時刻,是沒有意義的事,當你能夠度過這個哀傷,並從哀傷中領悟到一些事情,哀傷才有意義。
當然,很多人在哀傷的當下,會覺得我忍不住、我過不去;我要說的是,哀傷很難過,但一定會過、一定能過的。當你度過了之後,心境就會不同,再回過頭看自己花很長時間度過的那個關卡時,就會覺得其實是鑽在牛角尖裡,只要能夠跳出來,就沒事了。

我也會建議,每個人生命裡愛的支點要多一點。支點就是你所倚靠、你的愛賴以支撐的對象。在物理學當中,物體如果只有一個支點,是很不穩定的;就像一座高大的建築物,地基要有很多支點支撐才能平衡、才會穩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7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