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簡體書)
滿額折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簡體書)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簡體書)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簡體書)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簡體書)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簡體書)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簡體書)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簡體書)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38 元
定價
:NT$ 828 元
優惠價
87720
領券後再享91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是一部葉芝的典藏級詩集,全書以葉芝的詩歌為母本,33位藝術家各自選取激發他們藝術靈感的葉芝詩歌,進行以版畫為主的現代藝術創作,而後將詩歌和被詩歌點燃的現代藝術高度結合的形式創作出的一部獨特的藝術圖書作品。葉芝獻給他的繆斯茅德·岡的情詩《當你老了》《白鳥》等曾感動萬千讀者,人氣歌手李健翻唱的《當你老了》,使得葉芝和他充滿靈感的詩歌再一次撥動每個人的心弦,一部充滿詩情畫意的葉芝詩集在手,是充滿祝福的愛之禮物。

作者簡介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國寶級詩人、劇作家、散文家。一生創作不輟,其詩吸收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精華,幾經變革,*終熔煉出獨特的風格。他的劇作多以愛爾蘭民間傳說為題材,吸收日本古典能樂劇的表演方式,開創了現代西方戲劇中東方主義和原始主義風氣。

葉芝少年時興趣廣泛:曾在都柏林藝術專科學校學過繪畫;很早就顯露出詩歌創作的天賦;醉心於東方神秘主義,組織和參加過秘術研究社團;關心民族自治運動,一度加入愛爾蘭共和兄弟會。1896-1904年與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和約翰·辛格等共同籌建愛爾蘭民族劇院,發起了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當選為參議員。

葉芝

1923年,“由於他那以一種高度藝術的形式表現了一整個民族的精神、永遠富有靈感的詩”,葉芝被瑞典文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品有詩集《葦間風》(1899)、《碉樓》(1928)、《旋梯及其它》(1933),劇作《胡里漢的凱瑟林》(1902)、《庫胡林之死》(1938),哲學散文《異象》(1925;1937),短篇小說集《隱秘的玫瑰》(1894)等。

詩畫作者,33位來自愛爾蘭、英國和中國等地的當代畫家和作家。代表人物如下:

科爾姆·托賓

科爾姆·托賓是一位愛爾蘭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散文家,劇作家,記者,批評家和詩人。他生於韋克斯福德郡恩尼斯科西,求學於都柏林大學。他於1975年畢業,後遷至巴塞羅那,根據這段經歷,他寫出了兩本書《南方》和《向巴塞羅那致敬》。托賓曾在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英文和比較文學系擔任教授。他的小說《黑水燈塔船》(1999年)、《大師》(2004年)和《瑪利亞的自白》(2013年)都入圍了布克國際文學獎。托賓獲得過愛爾蘭筆獎(2011年),《洛杉磯時報》年度小說(2004年),*佳圖書獎(2004年)和柯思达小說獎(2009年)。

理查德·戈爾曼

理查德·戈爾曼(愛爾蘭皇家學會成員)被視為愛爾蘭*重要的抽象派畫家之一。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他的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包括都柏林、倫敦、米蘭和東京。他在日本度過的時光對他的藝術生涯產生了很大影響,他也因此在幾家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個人展。近來,戈爾曼與愛馬仕合作了幾個項目。作為文學藝術院和愛爾蘭皇家學會成員,他多次獲獎,包括1986年國際繪畫節金調色板獎。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機構的收藏,包括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柏林市政辦公室,紐約公共圖書館,以及阿爾斯特博物館。克林畫廊推選他作為代表。

依婉·伯蘭

依婉·伯蘭是一位愛爾蘭詩人,1944年生於都柏林,曾在都柏林聖三一學院、都柏林大學和美國緬因州布倫瑞克鮑登學院任教,目前是斯坦福大學英文終身教授和創意寫作項目主任。伯蘭的作品入圍過前進獎和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獎(1994年)的*終候選人名單,她獲得了雷南詩歌獎(1994年),並因創作的紀實文學而獲得了筆獎(2012年)。

諾曼·阿克羅伊德

諾曼·阿克羅伊德(英帝國二等勳位爵士,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成員)是英國*優秀的風景畫家之一。他於1938年生於利茲市,1961-1964年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求學。1988年,他當選成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成員,2000年,成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高級研究員。2007年,他因雕刻和版畫方面的成就而成為二等勳位爵士。芝加哥藝術學院、倫敦泰特美術館、溫莎城堡的皇室藏品、大英博物館,以及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藝術館等機構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李昶Lisa Chang Lee

李昶1986年生於中國北京,先後就讀於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和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北京和倫敦兩地。李昶的作品涉獵媒介廣泛,關注時間、圖像、經驗和記憶之間的交疊關係。李昶的作品在英國、瑞典、奧地利和中國多地展覽,曾榮獲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繪畫獎(2013年),也被中央美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書館和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處收藏。

葉芝詩作譯者,傅浩,北京大學英語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畢業。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英國學術院駐劍橋大學、香港大學等大學、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美國富布萊特訪問研究員,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榮譽客座教授,江西師範大學特聘教授。200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尤金·奈達翻譯獎、《文化譯叢》譯文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中國社科院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獎。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國寶級詩人、劇作家、散文家。一生創作不輟,其詩吸收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精華,幾經變革,*終熔煉出獨特的風格。他的劇作多以愛爾蘭民間傳說為題材,吸收日本古典能樂劇的表演方式,開創了現代西方戲劇中東方主義和原始主義風氣。

葉芝少年時興趣廣泛:曾在都柏林藝術專科學校學過繪畫;很早就顯露出詩歌創作的天賦;醉心於東方神秘主義,組織和參加過秘術研究社團;關心民族自治運動,一度加入愛爾蘭共和兄弟會。1896-1904年與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和約翰·辛格等共同籌建愛爾蘭民族劇院,發起了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當選為參議員。

葉芝

1923年,“由於他那以一種高度藝術的形式表現了一整個民族的精神、永遠富有靈感的詩”,葉芝被瑞典文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品有詩集《葦間風》(1899)、《碉樓》(1928)、《旋梯及其它》(1933),劇作《胡里漢的凱瑟林》(1902)、《庫胡林之死》(1938),哲學散文《異象》(1925;1937),短篇小說集《隱秘的玫瑰》(1894)等。

詩畫作者,33位來自愛爾蘭、英國和中國等地的當代畫家和作家。代表人物如下:

科爾姆·托賓

科爾姆·托賓是一位愛爾蘭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散文家,劇作家,記者,批評家和詩人。他生於韋克斯福德郡恩尼斯科西,求學於都柏林大學。他於1975年畢業,後遷至巴塞羅那,根據這段經歷,他寫出了兩本書《南方》和《向巴塞羅那致敬》。托賓曾在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英文和比較文學系擔任教授。他的小說《黑水燈塔船》(1999年)、《大師》(2004年)和《瑪利亞的自白》(2013年)都入圍了布克國際文學獎。托賓獲得過愛爾蘭筆獎(2011年),《洛杉磯時報》年度小說(2004年),*佳圖書獎(2004年)和柯思达小說獎(2009年)。

理查德·戈爾曼

理查德·戈爾曼(愛爾蘭皇家學會成員)被視為愛爾蘭*重要的抽象派畫家之一。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他的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包括都柏林、倫敦、米蘭和東京。他在日本度過的時光對他的藝術生涯產生了很大影響,他也因此在幾家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個人展。近來,戈爾曼與愛馬仕合作了幾個項目。作為文學藝術院和愛爾蘭皇家學會成員,他多次獲獎,包括1986年國際繪畫節金調色板獎。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機構的收藏,包括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柏林市政辦公室,紐約公共圖書館,以及阿爾斯特博物館。克林畫廊推選他作為代表。

依婉·伯蘭

依婉·伯蘭是一位愛爾蘭詩人,1944年生於都柏林,曾在都柏林聖三一學院、都柏林大學和美國緬因州布倫瑞克鮑登學院任教,目前是斯坦福大學英文終身教授和創意寫作項目主任。伯蘭的作品入圍過前進獎和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獎(1994年)的*終候選人名單,她獲得了雷南詩歌獎(1994年),並因創作的紀實文學而獲得了筆獎(2012年)。

諾曼·阿克羅伊德

諾曼·阿克羅伊德(英帝國二等勳位爵士,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成員)是英國*優秀的風景畫家之一。他於1938年生於利茲市,1961-1964年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求學。1988年,他當選成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成員,2000年,成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高級研究員。2007年,他因雕刻和版畫方面的成就而成為二等勳位爵士。芝加哥藝術學院、倫敦泰特美術館、溫莎城堡的皇室藏品、大英博物館,以及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藝術館等機構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李昶Lisa Chang Lee

李昶1986年生於中國北京,先後就讀於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和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北京和倫敦兩地。李昶的作品涉獵媒介廣泛,關注時間、圖像、經驗和記憶之間的交疊關係。李昶的作品在英國、瑞典、奧地利和中國多地展覽,曾榮獲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繪畫獎(2013年),也被中央美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書館和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處收藏。

葉芝詩作譯者,傅浩,北京大學英語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畢業。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英國學術院駐劍橋大學、香港大學等大學、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美國富布萊特訪問研究員,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榮譽客座教授,江西師範大學特聘教授。200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尤金·奈達翻譯獎、《文化譯叢》譯文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中國社科院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獎。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國寶級詩人、劇作家、散文家。一生創作不輟,其詩吸收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精華,幾經變革,*終熔煉出獨特的風格。他的劇作多以愛爾蘭民間傳說為題材,吸收日本古典能樂劇的表演方式,開創了現代西方戲劇中東方主義和原始主義風氣。

葉芝少年時興趣廣泛:曾在都柏林藝術專科學校學過繪畫;很早就顯露出詩歌創作的天賦;醉心於東方神秘主義,組織和參加過秘術研究社團;關心民族自治運動,一度加入愛爾蘭共和兄弟會。1896-1904年與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和約翰·辛格等共同籌建愛爾蘭民族劇院,發起了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當選為參議員。

葉芝

1923年,“由於他那以一種高度藝術的形式表現了一整個民族的精神、永遠富有靈感的詩”,葉芝被瑞典文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品有詩集《葦間風》(1899)、《碉樓》(1928)、《旋梯及其它》(1933),劇作《胡里漢的凱瑟林》(1902)、《庫胡林之死》(1938),哲學散文《異象》(1925;1937),短篇小說集《隱秘的玫瑰》(1894)等。

詩畫作者,33位來自愛爾蘭、英國和中國等地的當代畫家和作家。代表人物如下:

科爾姆·托賓

科爾姆·托賓是一位愛爾蘭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散文家,劇作家,記者,批評家和詩人。他生於韋克斯福德郡恩尼斯科西,求學於都柏林大學。他於1975年畢業,後遷至巴塞羅那,根據這段經歷,他寫出了兩本書《南方》和《向巴塞羅那致敬》。托賓曾在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英文和比較文學系擔任教授。他的小說《黑水燈塔船》(1999年)、《大師》(2004年)和《瑪利亞的自白》(2013年)都入圍了布克國際文學獎。托賓獲得過愛爾蘭筆獎(2011年),《洛杉磯時報》年度小說(2004年),*佳圖書獎(2004年)和柯思达小說獎(2009年)。

理查德·戈爾曼

理查德·戈爾曼(愛爾蘭皇家學會成員)被視為愛爾蘭*重要的抽象派畫家之一。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他的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包括都柏林、倫敦、米蘭和東京。他在日本度過的時光對他的藝術生涯產生了很大影響,他也因此在幾家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個人展。近來,戈爾曼與愛馬仕合作了幾個項目。作為文學藝術院和愛爾蘭皇家學會成員,他多次獲獎,包括1986年國際繪畫節金調色板獎。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機構的收藏,包括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柏林市政辦公室,紐約公共圖書館,以及阿爾斯特博物館。克林畫廊推選他作為代表。

依婉·伯蘭

依婉·伯蘭是一位愛爾蘭詩人,1944年生於都柏林,曾在都柏林聖三一學院、都柏林大學和美國緬因州布倫瑞克鮑登學院任教,目前是斯坦福大學英文終身教授和創意寫作項目主任。伯蘭的作品入圍過前進獎和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獎(1994年)的*終候選人名單,她獲得了雷南詩歌獎(1994年),並因創作的紀實文學而獲得了筆獎(2012年)。

諾曼·阿克羅伊德

諾曼·阿克羅伊德(英帝國二等勳位爵士,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成員)是英國*優秀的風景畫家之一。他於1938年生於利茲市,1961-1964年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求學。1988年,他當選成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成員,2000年,成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高級研究員。2007年,他因雕刻和版畫方面的成就而成為二等勳位爵士。芝加哥藝術學院、倫敦泰特美術館、溫莎城堡的皇室藏品、大英博物館,以及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藝術館等機構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李昶Lisa Chang Lee

李昶1986年生於中國北京,先後就讀於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和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北京和倫敦兩地。李昶的作品涉獵媒介廣泛,關注時間、圖像、經驗和記憶之間的交疊關係。李昶的作品在英國、瑞典、奧地利和中國多地展覽,曾榮獲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繪畫獎(2013年),也被中央美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書館和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處收藏。

葉芝詩作譯者,傅浩,北京大學英語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畢業。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英國學術院駐劍橋大學、香港大學等大學、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美國富布萊特訪問研究員,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榮譽客座教授,江西師範大學特聘教授。200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尤金·奈達翻譯獎、《文化譯叢》譯文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中國社科院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獎。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國寶級詩人、劇作家、散文家。一生創作不輟,其詩吸收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精華,幾經變革,*終熔煉出獨特的風格。他的劇作多以愛爾蘭民間傳說為題材,吸收日本古典能樂劇的表演方式,開創了現代西方戲劇中東方主義和原始主義風氣。

葉芝少年時興趣廣泛:曾在都柏林藝術專科學校學過繪畫;很早就顯露出詩歌創作的天賦;醉心於東方神秘主義,組織和參加過秘術研究社團;關心民族自治運動,一度加入愛爾蘭共和兄弟會。1896-1904年與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和約翰·辛格等共同籌建愛爾蘭民族劇院,發起了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當選為參議員。

葉芝

1923年,“由於他那以一種高度藝術的形式表現了一整個民族的精神、永遠富有靈感的詩”,葉芝被瑞典文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品有詩集《葦間風》(1899)、《碉樓》(1928)、《旋梯及其它》(1933),劇作《胡里漢的凱瑟林》(1902)、《庫胡林之死》(1938),哲學散文《異象》(1925;1937),短篇小說集《隱秘的玫瑰》(1894)等。

詩畫作者,33位來自愛爾蘭、英國和中國等地的當代畫家和作家。代表人物如下:

科爾姆·托賓

科爾姆·托賓是一位愛爾蘭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散文家,劇作家,記者,批評家和詩人。他生於韋克斯福德郡恩尼斯科西,求學於都柏林大學。他於1975年畢業,後遷至巴塞羅那,根據這段經歷,他寫出了兩本書《南方》和《向巴塞羅那致敬》。托賓曾在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英文和比較文學系擔任教授。他的小說《黑水燈塔船》(1999年)、《大師》(2004年)和《瑪利亞的自白》(2013年)都入圍了布克國際文學獎。托賓獲得過愛爾蘭筆獎(2011年),《洛杉磯時報》年度小說(2004年),*佳圖書獎(2004年)和柯思达小說獎(2009年)。

理查德·戈爾曼

理查德·戈爾曼(愛爾蘭皇家學會成員)被視為愛爾蘭*重要的抽象派畫家之一。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他的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包括都柏林、倫敦、米蘭和東京。他在日本度過的時光對他的藝術生涯產生了很大影響,他也因此在幾家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個人展。近來,戈爾曼與愛馬仕合作了幾個項目。作為文學藝術院和愛爾蘭皇家學會成員,他多次獲獎,包括1986年國際繪畫節金調色板獎。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機構的收藏,包括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柏林市政辦公室,紐約公共圖書館,以及阿爾斯特博物館。克林畫廊推選他作為代表。

依婉·伯蘭

依婉·伯蘭是一位愛爾蘭詩人,1944年生於都柏林,曾在都柏林聖三一學院、都柏林大學和美國緬因州布倫瑞克鮑登學院任教,目前是斯坦福大學英文終身教授和創意寫作項目主任。伯蘭的作品入圍過前進獎和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獎(1994年)的*終候選人名單,她獲得了雷南詩歌獎(1994年),並因創作的紀實文學而獲得了筆獎(2012年)。

諾曼·阿克羅伊德

諾曼·阿克羅伊德(英帝國二等勳位爵士,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成員)是英國*優秀的風景畫家之一。他於1938年生於利茲市,1961-1964年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求學。1988年,他當選成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成員,2000年,成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高級研究員。2007年,他因雕刻和版畫方面的成就而成為二等勳位爵士。芝加哥藝術學院、倫敦泰特美術館、溫莎城堡的皇室藏品、大英博物館,以及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藝術館等機構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李昶Lisa Chang Lee

李昶1986年生於中國北京,先後就讀於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和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北京和倫敦兩地。李昶的作品涉獵媒介廣泛,關注時間、圖像、經驗和記憶之間的交疊關係。李昶的作品在英國、瑞典、奧地利和中國多地展覽,曾榮獲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繪畫獎(2013年),也被中央美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書館和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處收藏。

葉芝詩作譯者,傅浩,北京大學英語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畢業。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英國學術院駐劍橋大學、香港大學等大學、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美國富布萊特訪問研究員,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榮譽客座教授,江西師範大學特聘教授。200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尤金·奈達翻譯獎、《文化譯叢》譯文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中國社科院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獎。

名人/編輯推薦

《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迴聲》被譽為關於葉芝詩歌*美的書,它讓讀詩幾近成為一種*。現代藝術家們把葉芝的詩做成了畫,並向我們講述這些詩歌如何促成他們在百年後用另一種藝術表達與葉芝對話。這迴聲促成了詩與畫的相遇,讓耳朵與心靈共同聆聽這世上*美的聲音。

——新京報

這本《寂然的狂喜》,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詩集,是關於詩意的文字與繪畫的綜合表現,而它們在一起又形成了關於一本書有可能達到的美學意境,換言之,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

——歌手李健

收到“*美的詩”。讀葉芝已是早年的記憶,如今再找不回當年的感覺。吸引人的是這本書的形式感,詩意藏在每一個細節裡,耐得反复端詳。畫與詩,詩與畫,便“彷彿讓一個房間有了片刻的黑暗,好讓我們清晰看到一部在牆壁上播放的並不清晰的影片”。

——揚之水

印象裡的好詩集都樸實而漂亮,這本“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迴聲”很接近,封面的質感讓人拿在手上就捨不得放下,詩頁和圖都選了很合適的紙張。

——王小妮

一些心靈對一個偉大的原創心靈的理解和閱讀,一種藝術形式對另一種藝術形式的再現和重造,這是真正寂然的狂喜。

——楊慶祥

我多想未來也有這樣一本幾近*品的圖書:一邊,自己的詩;一邊,藝術家的作品。而令人激動是這些作品並非圖解,它正與詩共同渡河。

——車前子

從沒見過這麼美的詩集。讀葉芝的有福了!

——施戰軍

被葉芝點燃的藝術

羅伊·福斯特Roy Foster

葉芝曾說斯威夫特無處不在,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

葉芝存在於仰慕者的想像之中。奧登在寫給葉芝的《輓歌》中稱,他“成為了他的崇拜者”。

葉芝是愛爾蘭凱爾特復興運動的領袖,年輕英俊、天賦異禀,很早就綻放出引人注目的光芒,?成名於19世紀90年代,此後,他那無與倫比、充滿疑問的聲音就一直在全世界迴盪。他的藝術個性魅力無窮,富於強大的感染力,遠遠超出了文字的界限。他一直都是藝術家刻畫的對象,?近一個世紀以來有很多關於他的偉大畫作誕生,而他自己也曾把自己當成描述對象:他的父親約翰·巴特勒·葉芝就曾給他畫過無數幅素描,還畫過一幅肖像。奧古斯都·約翰、威廉·斯特朗、約翰·羅森斯坦、肖恩·奧沙利文、奧倫西亞· 賈爾斯、阿爾伯特·鮑爾等人都曾為他畫過蝕刻畫和肖像畫,還為他製作了雕塑,阿爾文?·蘭登·科伯恩還為他拍攝過精彩的照片。

有一點應該記住,那就是葉芝和他的所有兄弟姐妹一樣,也學習過繪畫。他畫過水彩畫和彩色粉筆劃,經常參加畫家聚會,寫作的題材也一直離不開藝術。在《異象》一書中,他就世界歷史和人類命運中的循環模式進行了晦澀難懂的哲學研究,經常提到藝術的發展對文明影響頗深。古典雕刻家、拜占庭的鑲嵌細工師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經常出現在他的詩作中。詹姆斯·喬伊斯稱,葉芝想像力豐富,超現實主義詩人無人能望其項背。直至今日,他的想像力依然在為藝術家提供豐富的靈感。本書力求詮釋的正是這一點。

本書的部分藝術作品中,葉芝的詩句或展開想像的翅膀,或發生了蛻變;在另外一些藝術作品中,葉芝詩歌的核心或精髓則提供了主導意象。本書標題《寂然的狂喜》英文原為“A Lonely Impulse of Delight”,選自詩作《一位愛爾蘭飛行員預見自己之死》;理查德·戈爾曼那閃耀與新穎獨特的螺旋槳不僅昭示著飛機在意大利蔚藍天空中旋轉下墜,還體現出了在這首詩歌創作的時代中未來主義者的審美觀。關於葉芝的早期作品,即便是在《凱爾特的薄暮》時期樹立的淡淡的藍銀色審美標準,也激發了其他藝術家的靈感。芭芭拉·瑞伊的《灰色暮光》就充滿了灰色色調。日本藝術主題貫穿於葉芝的很多作品,本書中提到的幾位藝術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對於葉芝的詩句“兩個少女,都很美,一個好像羚羊”,斯蒂芬·勞勒的再現令人難忘,不光錶現出時間的破壞力,還表現出自從葉芝知道日本能劇之後,心中念念不忘的日本之美。此外,珍·巴登以《仿日本詩》為主題,創作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圖像,凱爾文·曼恩的絲網印刷畫《魚》則是在向北齋致敬。

葉芝的政治詩和哲學詩所具有的堅硬邊緣亦留下了痕跡。約翰·貝漢的雕塑《一九一六年復活節》不光有代表勝利的火炬,還有荊棘冠。阿梅利亞·斯泰因那堆即將倒塌的祈禱書讓我們聯想到,《都尼的提琴手》也傳遞著具有顛覆性的中心思想:藝術家的重要性高於牧師。保羅?·馬爾登允許《再度降臨》中不可思議的獅身人面怪物逃脫命運,*後卻進了一個馬戲團。約翰·班維爾為勒達和化身天鵝的宙斯的故事增添了新花樣。其他作家選擇了葉芝不那麼為人所熟知、卻更為標新立異的作品。科爾姆·托賓闡述了《輪》背後的技巧,探究了這首詩是如何一點點寫到令人膽寒的*後一句,而這不僅表示所有生命都在為死亡做準備,而且對死亡懷有憧憬。埃德娜·奧布萊恩准確地描述了葉芝筆下的聖母,在這首作品中,母愛與聖母懷有的深刻恐懼形成了對比:恐怖這個主題還影射出葉芝關於早期基督教的戲劇《基督復活》(並且讓人聯想到托賓的《瑪利亞的契約》)。關於葉芝的思想巨輪,依婉·伯蘭創作出了精美且造詣頗深的詩作,使人聯想到在謝默斯·希尼的《雷電》中,盤旋在中世紀修道院上方的那艘令人驚嘆的空中巨輪。這些見解表現出葉芝的聲音和思想在錯綜複雜的愛爾蘭文學作品中產生的影響,他的影響力“無處不在”,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再次與你邂逅。

在這些作品中,充滿想像風景的世界與斯萊戈、戈爾韋熟悉的地標交錯在一起,而葉芝將這些地方刻畫成了神話:凱門海灘之上的荊棘樹(拉爾斯·尼伯格)、布爾本山的輪廓(諾曼·阿克羅伊德)、科爾的七片樹林(艾德·米利亞諾)、因尼斯弗里的湖島(尼亞姆·弗拉納根,?利奧·希金斯,文森特·謝里丹)。作品的範圍和熱切的情感令我們想到葉芝擁有出色的天賦,?可以在他的詩歌中創造出具體和栩栩如生的畫面,突然爆發出豐富的幻象:那被海豚劃破、鑼聲折磨的拜占庭大海,聖賢的面孔“如同雨打的石頭”;《祖屋》中滿溢的噴泉里充滿了生命之雨,?聖山梅魯那白雪皚皚的山間洞穴;《漁夫》中,“泡沫下”的石頭是“黑色”的;在《人與迴聲》中,兔子受到了鷹的襲擊。正如在他弟弟傑克充滿幻想色彩的後期畫作中,在葉芝的詩作中,?神秘的幻想世界與理想化的愛爾蘭也交織在了一起。葉芝的詩句在數年裡迴盪著,引人共鳴,他所想像出的心靈畫面亦是如此。正如他妻子經常驚訝地發現的那樣,他知道,“後世之人看到的會是怎樣一番情景”。他天生就能創造“象徵”,表現出永恆的感情和不變的真理;但他還知道(並且宣稱),完美無缺、造詣高深的想像背後隱藏著啟示,這使得《馬戲團馴獸大逃亡》這樣的詩作熠熠發光,而這些啟示均是從“心的污穢破爛商店”裡挖掘出來的。超然與具體的結合隱藏於葉芝的作品背後,使“新影像的影像”充分發揮價值,而且,只要人們還在閱讀詩歌,便會一直如此。

寫於2015年

目次

目錄

諾曼·阿克羅伊德

秋野暢子

約翰·班維爾

珍·巴登

約翰·貝漢

依婉·伯蘭

麥克爾·坎寧

戴安娜·庫伯懷特

邁克爾·卡倫

尼亞姆·弗拉納根

保羅·加夫尼

馬丁·蓋爾

理查德·戈爾曼

利奧·希金斯

斯蒂芬·勞勒

路易斯·倫納德

凱特·麥克多納

凱爾文·曼恩

詹姆斯·麥克里瑞

艾德·米利亞諾

保羅·馬爾登

尼爾·拉伊桑

麗娜·諾登斯特姆

拉爾斯·尼伯格

埃德娜·奧布萊恩

休吉·奧多諾霍

芭芭拉·瑞伊

奧伊弗·斯科特

文森特·謝里丹

阿梅利亞·斯泰因

唐納德·特斯基

科爾姆·托賓

李昶

被葉芝點燃的藝術

不朽的愛爾蘭詩魂

藝術家小傳

書摘/試閱

不朽的愛爾蘭詩魂

傅浩

踏上愛爾蘭綠色的國土,幾乎處處都能感覺到一個詩魂的存在。在那裡,葉芝這個名字家喻戶曉,幾乎人人都能背誦這位詩人的作品。西部的斯萊戈郡被命名為“葉芝之鄉”。古風猶存的郡府所在地斯萊戈郡中心矗立著一尊青年葉芝的全身銅塑立像,立像上鑄滿他的詩句,被風鼓起的衣襟彷彿夢想的翅膀。不遠處一幢古舊的紅磚建築是葉芝紀念樓,內設葉芝博物館,裡面有不少有關葉芝的文獻和實物資料,包括他的諾貝爾獎證書和金質獎章。鎮東有風景幽美絕倫的吉爾湖,湖中有葉芝嚮往的人間仙境——因尼斯弗里島。湖水流經鎮中瀉入斯萊戈海灣,那裡有另一處仙境羅西斯岬角。鎮北數英里處有一座被參天大樹蔭蔽的孤獨的教堂,旁邊是古老的石雕十字架,對面是諾曼征服時期的圓塔,近臨來自格倫卡瀑布的湍急溪流,遠望勢如奔馬又似橫劍的布爾本山。這裡是葉芝的曾祖父曾住持的脊崖教堂,大門右側的墓園就是詩人葉芝的長眠處。每年都有大量世界各地的文學愛好者來這裡朝聖。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散文家。他少年時興趣廣泛:曾在都柏林藝術專科學校學過繪畫;很早就顯露出詩歌創作的天賦;醉心於東方神秘主義,組織和參加過秘術研究社團;關心民族自治運動,一度加入愛爾蘭共和兄弟會。1896 年至1904 年與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約翰·辛格等共同籌建愛爾蘭民族劇院,發起了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1922 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葉芝當選為參議員。葉芝一生創作不輟,其詩吸收浪漫主義、 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精華,幾經變革,最終熔煉出獨特的風格。他的劇作多以愛爾蘭民間傳說為題材,吸收日本古典能樂劇的表演方式,開創了現代西方戲劇中東方主義和原始主義風氣。1923 年,“以其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葉芝被瑞典文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品有詩集《葦間風》(1899)、《碉樓》(1928)、《旋梯及其他》(1933),劇作《霍拉漢的凱瑟琳》(1902)、《庫丘林之死》(1938),哲學散文《異象》(1925;1937),短篇小說集《隱秘的玫瑰》(1894) 等。

葉芝誕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是一位畫家的長子。雖然他的家庭傳統上說英語,奉新教,祖先是英國移民,他本人所受的也是正規的英國教育,但他自小就有很強的民族意識。這也許與他在倫敦上小學時受英國同學歧視和欺負的經歷不無關係。作為英裔愛爾蘭人,他對宗主國英國的感情是愛恨參半的:他恨英國人在政治上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和壓迫,同時又愛使他得以直接研讀莎士比亞等大師,並且使他自己的作品得以更廣泛流傳的英語。正是處於這樣一種尷尬地位,他才在從事文學創作伊始就感到確定身份的迫切需要。

作為使用英語的創作者,葉芝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題材。這與19 世紀中葉以來研究、翻譯蓋爾語文學的學者和翻譯家們所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他既要背離英國文學的傳統,退回到愛爾蘭的本土風景中去尋找靈感,又必須把所獲素材納入英語的包裝。1886 年,葉芝結識了芬尼亞運動領導人、愛國志士約翰·歐李爾瑞。在他的影響下,葉芝開始接觸愛爾蘭本土詩人具有民族意識的作品,他自己的創作也開始從古希臘和印度題材轉向愛爾蘭民俗與神話題材。1889 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烏辛漫遊記及其他》就反映了葉芝早期創作方向的轉變和確定。

同年,葉芝結識了狂熱的民族主義者茅德·岡。由於受她美貌的吸引,年輕的葉芝多少有些身不由己地進一步捲入了爭取愛爾蘭民族自治的政治運動旋渦之中,就好像他筆下的詩人烏辛被仙女尼婭芙誘引到了魔島上一樣。但他畢竟不是政客,而是詩人。他不可能採取任何激烈的實際行動,只能盡詩人的本分:

 

知道吧,我願被視為

一個群體的真兄弟,

為減輕愛爾蘭的創痛,

把謠曲和民歌唱誦;

而不願比他們差毫分,

……

《致未來的愛爾蘭》

 

葉芝的第二本詩集《女伯爵凱瑟琳及各種傳說和抒情詩》(1892)繼續且更集中地以愛爾蘭為題材,以像徵的手法表現詩人的民族感情,愛爾蘭被“想像成與人類一同受難”的“玫瑰”。他幻想通過創造一種建立在凱爾特文化傳統之上的英語文學來達到統一兩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愛爾蘭的目的。他相信,如果現代詩人把其故事置於自己的鄉土背景中,他的詩就會像古代的詩一樣更細密地滲入人們的思想中。早在1888 年,葉芝就曾說過,偉大的詩人視一切都與民族生活相關聯,並通過民族生活與宇宙和神聖生活相關聯:詩人只能用戴著“他的民族手套”的手伸向宇宙。他還認為,沒有民族就沒有偉大的詩,猶如沒有像徵就沒有宗教。在他眼裡,愛爾蘭貯存著比英格蘭的歷史更為悠久的“大記憶”,是一個充滿了詩的象徵的倉庫。

世紀之交的愛爾蘭雖民族情緒高漲,但社會形勢複雜。在目睹了政客的背信棄義,黨派的鉤心鬥角,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民眾的互相仇恨和愚昧無知等現像後,葉芝意識到自己所崇尚的以18 世紀愛爾蘭社會為代表的新教貴族政治理想與現實的發展是背道而馳的,而茅德·岡等共和黨人所熱衷的暴力行動也令他反感,因此不久他便對政治產生了幻滅感,又回到了他的藝術王 國:

 

凡事都能誘使我拋開這詩藝技巧:

有一回是一張女人的臉,或更糟——

我那傻瓜治理的國土貌似的需要。

《凡事都能誘使我》

 

1899 年,詩集《葦間風》問世,獲當年最佳詩集“學院”獎,確立了葉芝作為第一流愛爾蘭詩人的地位。有評論者認為這部詩集標誌著現代主義詩歌的開端,猶如一百年前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謠集》標誌著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端一樣。其實葉芝深受浪漫主義詩人布雷克、雪萊等人的影響,是主張“向後看”的:

 

我們是最後的浪漫主義者——曾選取

傳統的聖潔和美好,詩人們

稱之為人民之書中所寫的

一切,最能祝福人類心靈

或提升一個詩韻的一切作為主題。

《庫勒和巴利裡》

 

在這首詩裡,葉芝把格雷戈里夫人(也包括他自己)看作貴族文化傳統的“最後的繼承人”, 她(他)們所居住的庫勒莊園和巴利裡碉樓成了古老文明的象徵。在另一首詩《紀念羅伯特·格雷戈里少校》裡,格雷戈里夫人的兒子羅伯特則被視為文藝復興式“完人”的一個現代樣板。在葉芝眼裡,貴族是人類精華知識的保存者和傳承者。與此相對的是保存和傳播口頭民間知識的乞丐、浪人、農夫、修道者,甚至瘋人們。葉芝有許多詩作就是以這些人物為角色,或者乾脆是他們所說、所唱的轉述。這些構成了葉芝的智慧來源的兩個極端。然而,在現代風雲的衝擊之下,這一切都在漸漸消亡。巴利裡碉樓前的古橋在內戰期間被毀;庫勒莊園也在格雷戈里夫人逝世後被迫出賣,後來被夷平;羅伯特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劇變。葉芝不禁哀嘆:

 

浪漫的愛爾蘭已死亡消逝,

與歐李爾瑞一起在墳墓中。

《一九一三年九月》

 

但是,1916 年復活節的抗英起義震驚了對政治和現實失望的詩人。葉芝沒想到從他平素看不起的城市平民中產生了他理想中古愛爾蘭的庫丘林式的悲劇英雄,他看到了一種崇高精神的爆發:

 

一切都變了,徹底變了:

一個可怕的美誕生了。

《一九一六年復活節》

 

感奮之餘,他及時做出了一位詩人所能做的最好的反應:“我們分內事/是低喚一個一個名姓 /像母親呼喚她的孩子/當睡意終於降臨已經/跑野了的肢體之上時。”他還在《十六個死者》《玫瑰樹》以及晚期的《歐拉希利族長》等詩篇中以他特有的語調謳歌了死難的起義者。

此後,他似乎又恢復了對現實世界冷眼旁觀的態度,不輟地在變化中尋求永恆。然而他對社會現實的敏感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深刻。中晚期的組詩《內戰期間的沉思》和長詩《一九一九年》反映了他在內戰的背景下對人類文明和心理的沉思。他更關心的是人類文明的創造,因而譴責任何形式的破壞。

總之,是“她的歷史早已開始/在上帝創造天使的家族之前”的“這盲目苦難的土地”——愛爾蘭——造就了葉芝和他的詩。他在去世前一年所作的《布爾本山下》一詩中,總結了畢生的信念,並告誡後來的同志:

 

愛爾蘭詩人,把藝業學好,

要歌唱一切優美的創造;

……

要歌唱田間勞作的農民,

要歌唱四野奔波的鄉紳,

要歌唱僧侶的虔誠清高,

要歌唱酒徒的放蕩歡笑;

要歌唱快樂的侯伯命婦——

……

把你們的心思拋嚮往昔,

我們在未來歲月裡可能

仍是不可征服的愛爾人。

 

 

葉芝是個自傳性很強的詩人。他主張寫自己主觀的切身體驗,而非對外界的客觀觀察。他在《拙作總序》(1937)一文中開宗明義地說:“一個詩人總是寫他的私生活,在他的最精緻的作品中寫生活的悲劇,無論那是什麼,悔恨也好,失戀也好,或者僅僅是孤獨;他從不直話直說, 不像與人共進早餐時那樣,而總是有一種幻覺效果。” 這決定了他的詩是像徵主義的,而非寫實主義的。他認為,他的一生是一種生活實驗,後來人有權利知道。抒情詩人的生活應當被人了解,這樣他的詩就不至於被當作無根之花,而是被當作一個人的話語來理解。他的詩以大量的篇幅與坦誠的筆觸記錄了他個人的經驗和情感,尤其是他對友誼和愛情的珍重。女性在他的生活和藝術中都佔據了顯要地位。在《朋友》一詩中,他寫到了三位對他一生影響重大的女友:“現在我必須讚揚這三位/三位曾經造就了/我生活中的歡樂的女士。”

其一是奧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1852—1932)。葉芝認為她使他得以專注於文學。她不僅在精神上給他以理解和支持,而且在物質上為他提供理想的寫作條件,照顧他的起居。他在她的庫勒莊園度過了許多個夏天,“在凱爾納諾在那古老的屋頂下找到 /一個更嚴厲的良心和一個更友善的家”(《責任·跋詩》),在那裡寫出了《在那七片樹林裡》《庫勒的野天鵝》《庫勒莊園》等大量詩作。她還與他一起蒐集民間傳說,從事戲劇活動,在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中起到了骨幹作用。她翻譯的蓋爾語神話傳說被認為是上乘之作,為葉芝的詩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她的劇作也深受愛爾蘭觀眾的歡迎。

其二是奧莉維婭·莎士比亞(1867—1938)。她是葉芝詩友萊奧內爾·約翰生的表妹,是一位小說家。1894 年當葉芝正陷於對茅德·岡的無望戀情的旋渦裡無法自拔時,約翰生把奧莉維婭介紹給了他。她聰慧而善解人意,與葉芝相處得很融洽。他們曾考慮結婚,只因她丈夫不同意離婚而未果。他們同居了近一年,直到葉芝再遇茅德·岡時,奧莉維婭發現他對茅德·岡仍不能忘情, 遂離開了他。“額白髮濃雙手安詳/我有個美麗的朋友/遂夢想舊日的絕望/終將在愛情中結束/一天她窺入我心底/見那裡有你的影像/她哭泣著從此離去”(《戀人傷悼失戀》)。但他們始終保持著友誼,葉芝與她通信比與任何男女朋友都更頻繁。他在詩藝、政治、個人等各種問題上徵求她的意見,而她的評論富有才智。葉芝在她去世後曾對人說:“四十多年來她一直是我在倫敦的生活中心,在所有那些時間裡我們從未爭吵過,偶爾有些傷心事,但從未有過分歧。”

其三即茅德·岡(1866—1953)。“頎長而高貴,胸房和麵頰/卻像蘋果花一樣色澤淡雅” (《箭》)。這是葉芝初見她時的印象。當時他們都二十三歲。他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征服,“我一生的煩惱開始了”。她是一個堅定不移的民族主義者,為了爭取愛爾蘭獨立不惜代價、不擇手段。葉芝追隨她參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動,一再向她求婚,並為她寫下了大量詩篇。有評論者稱這些作品是現代英語詩歌中最美麗的愛情詩。而她一直與他保持距離,在1898 年向他透露了她與一位法國政客的同居關係後,他們的關係一度降溫。但給葉芝以毀滅性打擊的,是1903年茅德·岡與麥克布萊德結婚的消息。此後,加之劇院事務的煩擾,葉芝的心情很壞,詩風也隨之大變。從詩集《在那七片樹林裡》(1904)到《責任》(1914),詩人逐漸拋棄了早期朦朧華美“綴滿剪自古老神話的花邊刺繡”的“外套”而“赤身走路”了(《一件外 套》)。

後來,葉芝又多次向離了婚的茅德·岡求婚,都遭到了拒絕。不得回報的愛昇華成了一篇篇情複雜、思想深邃、風格高尚的詩作,它們貫穿於葉芝的第二本到最後一本詩集。在這些詩裡,茅德·岡成了玫瑰、特洛伊的海倫、霍拉漢的凱瑟琳、帕拉斯·雅典娜、黛爾德等。有評論者認為,還不曾有過哪位詩人像葉芝這樣把一個女人讚美到如此程度。葉芝意識到是茅德·岡對他的不理解成就了他的詩,否則“我本可把蹩腳文字拋卻/心滿意足地去過生活”(《文字》)。茅德·岡也曾對葉芝說,世人會因她沒有嫁給他而感謝她的。

葉芝對愛情的看法一如他對宇宙的看法,是二元的。在早期的《阿娜殊雅與維迦亞》一詩中,他就表達了“一個男人為兩個女人所愛”的主題。到了晚期的組詩《或許可譜曲的歌詞》《三叢灌木》及其他幾首詩,這種靈魂與肉體之愛一而二、二而一的信念被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他對茅德·岡的愛應該說是靈肉兼有的,很可能最初還是出於對其肉體美的愛悅,但青年人耽於理想的氣質使他的愛在詩歌創作中向靈魂的境界昇華:“用古老的崇高方式把你熱愛”(《亞當所受的詛咒》);“愛你靈魂的至誠”(《在你年老時》)。中年以後,他似乎在較平和的心境裡超然把愛情抽象化,當作哲學觀照的對象了。而到了晚年,他就好像是做夠了夢的佛格斯,洞知了一切,肉體卻衰朽了,於是爆發出對生命的強烈慾望:“可是啊,但願我再度年輕 /把她摟在我的懷抱。”(《政治》)

葉芝曾說,年輕的時候,他的繆斯是年老的,而變老的時候,他的繆斯卻變年輕了。意思是說,年輕時他追求智慧,年老時卻又羨慕青春。“肉體的衰老即智慧;年輕時/我們曾彼此相愛卻愚昧無知。”智慧與青春的不可兼得,亦即靈與肉的對立鬥爭,成了葉芝“藝術與詩歌的至高主題”(《長久沉默之後》)之一。

 

有一回,一位學者問晚年的葉芝他的詩歌最大的特點是什麼。葉芝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智慧。”“哲學是個危險的主題。”葉芝還這樣認為。但他的中晚期詩作越來越向哲學靠近。對於葉芝來說, 詩的內容比形式價值更大。他認為詩若不表現高於它自身的東西便毫無價值可言, 它首先至少應該是“人可以進入其中漫遊而藉以擺脫生活之煩擾的境地”。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葉芝一生執著追求建立超乎詩歌之上的“信仰”體系,而不像一般現代派詩人那樣熱衷於詩藝技巧的實驗。

1917 年,葉芝與喬吉·海德-李斯結婚。妻子為改善他當時的憂鬱心境(婚前葉芝曾向茅德·岡之女伊秀爾特求婚而遭拒),在蜜月裡投合他對神秘事物的愛好,嘗試起扶乩活動。據她說,這是“為你的詩提供隱喻”。這果然引起了葉芝的興趣。他運用所閱讀的新柏拉圖主義及東方神秘主義等哲學對妻子“自動書寫”的那些下意識的玄秘“作品”的“散碎句子”加以整理、分析、詮釋,終於在1925 年完成了一部奇書——《異象》。這標誌著葉芝信仰體系的完成。書的內容涉及用幾何圖形解釋歷史變化的歷史循環說、用東方月相學解釋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2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