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通史(精裝珍藏版)(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通史(精裝珍藏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5 元
定價
:NT$ 510 元
優惠價
87444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我國歷史學家陳恭祿先生著作中影響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顧頡剛先生譽為“較近理想”的中國通史版本。全書共60篇,由史前寫至清代,是一部持論公允、史料豐富、詳略得當的中國通史著作,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疆域、人口、經濟、民族、思想、宗教、藝術方方面面的繁複演變做了清晰梳理和深刻分析,是瞭解我國歷史的經典之作。此次做精裝出版,具有實用意義和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陳恭祿(1900—1966年),中國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專家。1900年生於江蘇省丹徒縣。1916年考入美國教會辦的揚州美漢中學。1921年考入金陵大學,由化學而農科,後又入歷史系學習。1928年開始任金陵大學歷史系助教。1933年到武漢大學任教。1936年重回金陵大學任教,由助教晉升為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南京市第二、第三屆政協委員,南京歷史學會理事。代表作有《中國近代史》《中國通史》《日本簡史》《中國近百年史》等。

名人/編輯推薦

史學大師經典之作,獨特視角解讀中國史 梳理中華文化的源流,解讀歷史政教之得失 通俗好懂且影響深遠的史學入門經典讀物

目次

自序
篇 我國地理及其影響
地理之重要—疆域之逐漸開拓—謬誤之實例—自然區域—河流—土壤與氣候—礦產—治亂之一解釋—耕地之估計—地理與職業—地理與政治—對外觀念—經濟情狀—建設路徑
第二篇 史前社會
史前之說明—老北京人—舊石器人—新石器人—新石器人之體質—推定年代之標準—新石器人之生活—苗人—蒙古人等
第三篇 商
商名之由來—先祖—湯之故事—大甲—祖乙—盤庚—武丁—商季諸王—紂之故事—王之—傳位制—官制—疆域—鄰國—生活情狀之一斑—迷信之深痼—文字—年代
第四篇 西周
周之先祖—文王—周強之原因—武王伐商—周公東征—封建制度—諸王—西周之覆亡—王之地位—疆域—東方—東南夷—社會情狀
第五篇 東周
王之地位—五國疆域—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楚之爭—晉悼公—弭兵之會—小國擔負之一斑
第六篇 東周(續前)
大夫—公孫僑—楚靈王—晉宋諸國—吳之興亡—越之崛興—文化區域之擴大—封建之破壞—享受之不平—戰爭情狀之一斑—農民之苦—工商—社會之不安—家庭生活
第七篇 戰國
戰國—三國之疆域—變法之趨勢—魏文侯—韓昭侯—吳起相楚—商鞅之變法—田氏篡齊—燕之形勢—中央集權—稱王—臣下之地位—土地之開拓
第八篇 戰國(續前)
秦惠王—齊之強大—合從—連橫—秦昭王—養客之風氣—列國之情狀—秦滅六國—文化區域—武備之進步—人民之生活—家庭生活
第九篇 先秦學藝
學藝之發達—孔子略傳—孔子學說—子思—孟子—荀子——莊子—墨子—法家—文學
第十篇 秦
始皇為人—皇帝之尊嚴—官制—疆域—關中之經營—馳道—法令制度—文字—思想—安寧人民—北築長城—南征—興土木—始皇死—秦之覆亡—覆亡之主因
第十一篇 漢高祖
劉邦入秦—項王之—禍亂之複起—社會制度之變更—漢郡—諸侯王—列侯—天子之尊嚴—三公—九卿等官—法令—南方諸國—匈奴
第十二篇 惠帝至景帝
政治現狀—呂後—諸呂之亂—文帝與大臣—重農業—減刑罰—禮遇大臣—短喪—七國之亂—政治上之改革—封建制度之失敗—戶口之激增—游俠之風—對外之關係
第十三篇 武帝
養士風氣之丕變—取士之方—漢與匈奴之關係—西域之經營—通西南夷—滅南越—徙越人—並朝鮮—十三州—農民生活之一斑—財政之困難—之收入—刑罰與叛亂—晚年之境遇
第十四篇 昭帝至平帝
昭帝—廢立之變—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政治現狀之一斑—人民之疾苦—禍亂之主因—匈奴之降服—西域之歸順—羌亂之平定—烏桓之臣服—向外經營之影響

書摘/試閱

第二篇 史前社會 史前之說明—老北京人—舊石器人—新石器人—新石器人之體質—推定年代之標準—新石器人之生活—苗人—蒙古人等 史前之說明史指文字記錄而言。我國信史起于商代,其前未有文字記錄,所謂史前也。史前之材料,一為地下發掘之古物;一為社會學者調查或研究原始社會所得之結論。二者皆為專門學問,學者以畢生之精力時間為之。吾人研究歷史者,敘述史前社會,不過據其發表之報告,或接受其意見,自不易有新貢獻。歷史家或認為非其範圍,置而不論。著者言之,乃欲讀者明知現時知識之進步,而改變其對於古史之觀念也。二十年前,中外學者一致以為我國未有石器時代。好事者創為中國民族來自西方,或言埃及,或言巴比倫,或言印度,或言印度半島。識者斥為人類無知與科學未備所發生癡愚之罕見實例。茲據報告,分言我國史前社會於下。 老北京人人類同祖,或言其始祖住于亞洲,或言住於非洲,皆無確證。地質學者見得化石,有謂早人類住於中國者。然其根據薄弱,不為學術界所接受。後石器時代之遺物繼續發現,樂觀者以為早人住於中國之可能性益大。民國十五年,瑞典地質學專家安特生,發表周口店發現之二齒,為早人所遺之報告。周口店在河北房山縣,距北平一百二十裡,有豐富之石化動物,掘獲之古物,送往瑞典研究。其中二齒,專家定為早人之臼齒,安特生乃宣佈其結論。後複採掘,獲有一齒,剖解學專家步達生研究報告盛稱臼齒之重要,以為人類始于亞洲。其地發掘繼續進行,又獲人齒及破碎頭骨。十八年冬,發現二洞,於深洞中得一人猿頭骨,送往北平,科學家稱為“老北京人”。步達生審其形狀,疑為少年女子之頭骨,腦部頗為發達,視歐洲所發現之原始人骨為早,此其初步研究之報告。後繼續發掘,有重要之收穫,尤以二十五年所得之人頭骨為重要。二十六年春,世界生物學學者于美國費城開會,我國代表攜新發現之頭骨赴會,專家推定其年代距今約一百萬年。 老北京人之時代,華北氣候較今溫和,其生長之動植物與今不同。動物居於無人斬伐之草木中,其種類有野水牛、象、兕、虎、豹、大狼、狗、貓、熊、馬、鹿、駱駝、山羊、海貍等。其中有為今華北所無之動物,亦有逐漸馴服而為飼養之家畜。大體而言,野獸多兇猛也。于斯環境之中,老北京人勢力單弱,防禦攻擊之具笨拙;幸其腦部發達,能運用其智力以避免猛獸之害。其藏身或居住之所,則為天然之洞穴。其洞常鄰近水邊,水為天然阻礙,猛獸隔水不能前進,而老北京人且便於飲水止渴。其洞亦可貯藏食物與用具。器物則以石造成,至為簡陋。老北京人漸知用火。燃火非為煮熟食物,乃以之保護其安全也。其食物或為果實,或為獸肉,或為同類之肉。其禦寒之衣,則為獸皮。老北京人是否進至真人狀態,為一問題。科學家之答覆則稱:老北京人備具真人之形態,為人類種族中之一種代表。近時學者稱其有二特徵,即下顎骨之瘤狀及上門牙之勾狀,與蒙古族相近。吾人所知者,唯此而已。 舊石器人由人猿進至舊石器時代,經歷極長之時期。舊石器之末期,距今蓋四萬年。其在華北之區域,頗為廣大。廣西西藏亦有發現。其首先發現而有較詳之報告,當推法神父德日進、桑志華。民國十一、十二年,二人在我國北部調查地質,周曆廣大之區域,發見舊石器遺址三處:一、寧夏之水洞溝。二人獲有數百石器,系以石英及砂質石製造而成,頗為精美,形狀較大,與碎斷及燒過之骨混在一處;化石有犀牛、土狼、馬、蛇等。二、陝北無定河、榆林河上游。其地有極豐富之斷骨,化石之動物有土狼、犀牛、驢、駱駝、鹿、黃羊、水牛、牛、象等;其石器則限於石料,形狀甚小,同於雞卵。三、榆林。舊石器人所用之石器,多以石英造成,化石亦不少。戈壁沙漠近有舊石器遺址發見,其代表之時期與水洞溝之時代相近。他地之發見,則少詳細之報告。 舊石器人所用之器物以石或骨製成。住于水洞溝及無定河上流者,皆有爐灶器物及廚房遺物,其人當知熟食。其遺址未有人骨發見。唯於一處獲得一齒,但距遺址有五百公尺。步達生據之研究,結論稱,綜合事實,可視為亞洲舊石器人骨之次發見。然非出於一處,終難定為同時之遺物。周口店之採掘,獲有舊石器人骨,當改變吾人之觀念。人骨發現不多,蓋由於不知尊親,人死之後,棄其屍於野,而為動物所食也。現時,西康尚有此習慣俗,所謂“天葬”。古代詩人曾以之為言。舊石器人之知識技能,較老北京有進步,日間獵逐野獸,食其肉以充饑,冷時則以獸皮為衣。爐灶附近有大批獸骨,當為其食後所棄。晚間棲於洞穴。其人日與野獸相鬥,深知其性質、行動與嗜好,乃利用其弱點而殺之。其時,兇猛巨大之野獸尚多,不能一一與之角力爭勝也。舊石器人既深知野獸,漸而與其性情溫和者相近。野獸變為家畜,蓋始於此時。其所食者,除獸肉外,尚有魚及果實。取魚系逐漸發明;果實之為食料,為時已久。經歷數萬年,進至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人新石器時代之開始舊以為在一萬二千或一萬年之前。事實上,民族居住之環境不同,工作之勤惰及智力之發達,亦各有別。試以我國而論,黃河流域開闢早。長江流域次之,漢時,其地猶為部落社會,西元三世紀,吳以兵力攻取其地,收撫其人民。西江流域之開闢,又次之,今西南一部分土地,尚有原始部落社會,則其明例。華北新石器時代始於何時,殊難確定。其早於華中、華南,則為事實,距今大約一萬年。近二十年來,新石器遺址之發見,遍及全國。其為科學發掘,並有較詳之報告,仍以華北為主。其首先發掘,確定我國有石器時代,而改變中外人士觀念,外學術團體起而發掘者,當為安特生之發掘報告。其工作雖或為人所指摘,推論並為人所懷疑,然其於學術上之有貢獻,則為不可否認之事實。茲略述其發掘工作於下: 安特生次發掘,在奉天錦西縣沙鍋屯,系據採集員之報告,乃視察其遺址,指導發掘事宜。民國十年夏,開始發掘,其遺址為一洞穴,為史前人之住所。其所獲之遺物,一曰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鏃,中有精緻之品,亦有製造粗糙未經琢磨者。器物作裝飾品用者,有石環、石扣、石球、雕刻等。其材料多為大理石,狀頗精美,手藝有精巧之進步。二曰陶器。其所獲者,幾盡陶片,中有湊合而成原器者,花紋殊為精美。其器多以手製造,花紋之種類不一。三曰骨器。有鑿刀、錐針、縫針等,皆甚美麗。其可附言於此者,尚有以貝製成之環,然多破碎。四曰骨骸。其發現之骨,以人骨為多,而獸骨較少。人骨破折淩亂,其中可辨識者共四十余體,蓋為祭祀之地。安特生稱其時代遲于河南仰韶村所發見者。 仰韶村在豫西澠池縣,於民國十年冬發掘,亦據採集員報告,其所獲之器物頗為豐富。安特生以仰韶代表新石器之末期,距今約五千年。他地所獲器物與之相似者,亦往往以仰韶稱之。仰韶村之發掘,有石斧、石刀、石環、石杵、石鏃,並有以石製造之農具。石制之武器多不尖銳,其用獸骨及鹿角製成者,則為利器。箭鏃有用貝殼造者。其遺址發見之陶片,散佈廣而量數多。其較完整之器物,形狀常與商周之青銅器相類。銅器由陶器演進而成為一事實。仰韶期人日常用物,多為陶器,乃多以手製成,上有花紋,其精品則色多紅,所謂彩陶也。其為仰韶期人所住遺址,頗足以見其時之生活情狀。所獲之人骨,專家可決定其人種,皆寶貴之史料也。 河南所發見之彩陶,安特生謂其同于西亞之發現,進而謂甘肅有肥沃之河谷,若加搜尋,可發見其人自西而東遷移之明證;乃於民國十二、十三年西往甘肅,訪求遠古村落遺址及其人民葬地,作大規模之發掘。安特生據其所獲之物,分其地遠古文化為六期:一齊家期;二仰韶期;三馬廠期;四新店期;五寺窪期;六沙井期。其所定之名稱,系於其地發掘,而以地名稱之也。分期之主要標準則以金屬器物之有無與多寡為決定。前三期遺址未有銅器發現,後三期則以銅器之多寡而定其先後。六期代表之年代,據安特生之初假設,每期平均三百年,甘肅文化蓋起於西元前三千五百年,終於西元前一千七百年。其所掘之古址,有未獲得實物而出款購買者,遂為人指摘,此實偏於枝節。其根本困難則為選定之區域不足以代表遠古之文化也。甘肅舊為羌胡之地,秦漢始有經營。羌人今屬於藏族,藏人尚從事於畜牧,而仍有居於其地者,其文化發達遲于黃河流域下流之地。物之豐儉,常決定于死者生時之地位及其家人之財力,亦不足為分期之適當標準。 安特生之發掘,證明我國之有石器時代。學術團體,有起而發掘者,李濟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之發掘,則其一例,其所獲之物,以陶片為多,精細者塗有彩色。石器之種類不少,尖利之器,則有鹿角或骨製成之錐簪針等。李濟稱其遺存近於仰韶期。後中央研究院發掘山東濟南城子崖,據其發表之報告,遺址顯為兩層文化。上層為銅器時代,茲姑不論。下層為石器時代。其陶器以手制為主體,占器物百分之九十以上,石器則為精製之品,尚有骨器、角器、口器等。其時代,後於仰韶期。日人鳥居龍藏迭訪古物于東北諸省,先後發見新石器時代之遺物甚多。然無地層為證。後日人發掘遼東半島之古址,據其報告,貔子窩、牧羊城皆為史前遺址。其所獲器物,雖不盡同于河南,而其時期則同於仰韶期人。熱河、黑龍江亦有發見。其在華中、華南之新發現,時有所聞,惟無詳細報告耳。新石器之區域分佈至廣,安特生稱我國代有新石器末期之文化發現,實則時期之先後乃比較而言,未有之標準。據現時之知識而論,其分佈區域若此之廣大,常非偶爾遽然之事,乃由初期而演進至末期也。 新石器人之體質舊石器人之遺骸不多;新石器時代之人骨則有豐富之發現,沙鍋屯、仰韶村、甘肅皆有所獲。其頭骨未壞者,皆可尺量。步達生據之作精密之研究,其發表之報告略稱:新石器人與近代華北人相同,其顯然不同者,亦有數點,然其相同者多,乃雖避免沙鍋屯人及仰韶村人之體質,根本上同于近代華北人之結論。其研究甘肅人骨之論文略稱:其體質屬於東方人種,事至明顯;其相同之甚,將使吾人可稱史前人為中國原始人矣,其人同於西藏種。甘肅史前人為中國原始人之推論,乃受安特生之影響,其定為西藏種則確為事實。甘肅于秦漢時雖為我國所統治而羌人之勢力猶強。羌人屬於西藏種,今尚住於甘肅,未能全脫原始社會。漢曾大規模移民于甘肅,其戍邊之兵卒,尚用銅簇。安知古墓與村遺址,非漢人葬埋或居住之所乎?且死者家境之貧富,常為葬物豐儉之一因素,當不能據為標準而定時代先後也。 推定年代之標準外國學者依據西亞發現之彩陶,推定仰韶之時期。言者且稱:陶器易於製造,變化繁多,專家視其質料、制法與花紋,可決定其年代。事實上則非易事,試以城子崖為例。其發掘之遺址分上下二層,下層之黑陶與粉黃陶,表現之技術精巧,富於創作,而上層之工藝尚不之及。幸其同在一地,有地層次第為證,而能定其先後。設想其分在二地,將無法辨明矣。西亞與中國相距太遠,中外環境不同,文化進步亦各有別,據之推定仰韶時代,當為附會之說;更難認為彩陶系受外國影響,銅器為決定年代之標準,亦不適用於甘肅。銅在古代為貴重物,人民財力不能有之,自難以之,吾人茍不先辨別貴族平民之墓地,銅器之有無與多寡當不能為標準也。適當之解決方法,應比較出土之材料而推定之。商周大約年代,為吾人所知。安陽殷墟發掘,自小屯展至後岡等地,發現灰陶、黑陶、彩陶。觀其地層次第,可決定其先後。城子崖報告其關係如下: 上層小屯文化,灰陶,其他遺物同於殷墟。 中層後岡文化,黑陶,其他遺物同於城子崖。 下層仰紹文化,彩陶,其他遺物同於仰韶村。 城子崖在山東濟南,與安陽同在黃河流域。二地相去尚不甚遠,其掘發之遺物,當可為比較研究之資料。據上事實而論,彩陶早,黑陶次之,灰陶又次之,此山東河南新石器時代文化演進之遺跡,當可據之推定年代:殷墟文化距今約三千年;黑陶遲,當在商代中葉或中葉以前;彩陶則在其前,距今約五千年矣。歐洲舊石器時代經歷四萬年,新石器則歷時較短,我國新石器文化,蓋經歷數千年矣。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4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