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無機化學(簡體書)
滿額折

無機化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無機化學》(第二版)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化學系列教材之一,本書根據大學理科無機化學的要求,結合無機化學學科的發展編寫而成。全書共23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化學原理,為學生深刻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做前期鋪墊,從物質的聚集狀態開始,然後是化學熱力學、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溶液、電解質溶液、難溶性強電解質的沉澱-溶解平衡、氧化還原反應,再到微觀物質的結構理論,即通過原子結構及元素性質的週期性、化學鍵與分子結構、配位化合物揭示物質化學變化的本質;下篇為元素及化合物,包括氫和稀有氣體、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鹵素、銅鋅副族、過渡金屬(一)和過渡金屬(二)、f區元素、放射化學,圍繞元素及化合物性質變化的週期性規律,突出了原子結構決定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這一本質,在基本無機反應和性質介紹中加強與當前科技發展和實際應用的聯繫。
《無機化學》(第二版)可作為高等學校化學類各專業的無機化學教材或普通化學教材,亦可作為化工、材料、環境、生物及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目次

上篇化學原理
第1章物質的聚集狀態1
1.1氣體1
1.1.1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式1
1.1.2氣體分壓定律2
1.1.3氣體擴散定律3
1.1.4氣體分子的速率分佈和能量分佈3
1.1.5實際氣體狀態方程式5
1.2液體6
1.2.1氣體的液化6
1.2.2液體的汽化7
1.3固體9
1.3.1晶體與非晶體9
1.3.2對稱元素和對稱操作10
1.3.3晶胞和點陣單元11
1.3.4晶系與點陣型式15

第2章化學熱力學18
2.1熱力學第一定律19
2.1.1基本概念及術語19
2.1.2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22
2.1.3焓――恒壓條件下的熱效應24
2.2化學反應的熱效應25
2.2.1反應進度25
2.2.2標準摩爾焓變26
2.2.3標準摩爾焓變的計算28
2.3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函數31
2.3.1可逆過程和最大功32
2.3.2自發過程的共同特徵――不可逆性35
2.3.3熱力學第二定律描述37
2.3.4熵函數38
2.4吉布斯(Gibbs)自由能與化學反應方向41
2.4.1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的聯合表達式41
2.4.2吉布斯自由能和過程自發進行的方向與限度41
2.4.3標準態下反應摩爾吉布斯自由能的計算42

第3章化學反應速率47
3.1反應速率的定義47
3.1.1平均速率47
3.1.2瞬時速率48
3.2反應機理50
3.2.1基元反應50
3.2.2反應機理探討51
3.3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52
3.3.1速率方程52
3.3.2反應級數52
3.3.3速率常數k53
3.4反應物濃度與時間的關係54
3.4.1零級反應54
3.4.2一級反應55
3.4.3二級反應56
3.4.4三級反應56
3.5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57
3.6反應速率理論簡介59
3.6.1碰撞理論59
3.6.2過渡態理論61
3.7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62

第4章化學平衡66
4.1化學反應的可逆性與平衡態66
4.2平衡常數67
4.2.1經驗平衡常數67
4.2.2標準平衡常數68
4.2.3標準平衡常數與吉布斯自由能的關係69
4.2.4各種平衡常數的計算69
4.3外界因素對平衡的影響71
4.3.1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71
4.3.2壓力對化學平衡的影響72
4.3.3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72
4.3.4兩個需要說明的問題73

第5章溶液77
5.1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77
5.2非電解質稀溶液的依數性78
5.2.1蒸氣壓下降――拉烏爾(Raoult)定律79
5.2.2沸點升高和凝固點降低79
5.2.3依數性的應用81
5.3溶膠82
5.3.1溶膠的製備和淨化82
5.3.2溶膠的光學性質83
5.3.3溶膠的電學性質84
5.3.4溶膠的穩定性和聚沉84

第6章電解質溶液88
6.1強電解質溶液理論88
6.1.1離子氛和離子強度88
6.1.2活度和活度係數89
6.2弱酸、弱鹼的電離平衡90
6.2.1一元弱酸、弱鹼的電離平衡90
6.2.2解離度α91
6.2.3同離子效應和鹽效應92
6.3水的解離平衡和溶液的pH值93
6.3.1水的離子積常數93
6.3.2溶液的pH值93
6.3.3酸堿指示劑94
6.4多元弱酸的電離平衡95
6.5緩衝溶液98
6.6鹽的水解101
6.6.1各種鹽的水解101
6.6.2影響水解的因素106
6.7酸堿理論的發展107
6.7.1酸堿電離理論107
6.7.2酸堿質子理論107
6.7.3酸堿的強弱108
6.7.4酸堿電子理論109

第7章難溶性強電解質的沉澱-溶解平衡112
7.1溶度積和溶解度112
7.1.1溶度積常數112
7.1.2溶度積原理113
7.1.3溶度積與溶解度的關係114
7.1.4鹽效應對溶解度的影響114
7.1.5同離子效應對溶解度的影響115
7.2沉澱-溶解平衡的移動115
7.2.1沉澱的生成115
7.2.2沉澱的溶解116
7.2.3分步沉澱117
7.2.4沉澱的轉化121

第8章氧化還原反應124
8.1基本概念124
8.1.1氧化數和氧化還原反應124
8.1.2氧化還原電對126
8.1.3離子-電子法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126
8.2原電池與電極電勢128
8.2.1原電池128
8.2.2電極電勢130
8.2.3標準電極電勢131
8.2.4電池電動勢和化學反應吉布斯自由能的關係133
8.3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135
8.3.1Nernst方程135
8.3.2濃度、酸度、生成沉澱、生成配合物對電極電勢的影響137
8.4電極電勢的應用139
8.4.1判斷氧化劑、還原劑的相對強弱139
8.4.2判斷反應進行的方向;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順序;選擇合適的氧化劑和還原劑140
8.4.3求平衡常數及溶度積141
8.5元素電勢圖解及應用142
8.5.1元素電勢圖142
8.5.2氧化態圖144
8.5.3電勢-pH圖145
8.6電解147
8.6.1原電池與電解池147
8.6.2電解定律148
8.6.3分解電壓148
8.7新型化學電池148
8.7.1燃料電池148
8.7.2鋰離子電池149
8.7.3鎳-金屬氫化物電池150
8.7.4全釩液流電池――新型儲能電池150

第9章原子結構及元素性質的週期性155
9.1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156
9.1.1氫原子光譜156
9.1.2Bohr原子結構模型158
9.2微觀粒子運動的特殊性159
9.2.1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159
9.2.2測不准原理159
9.3波函數和原子軌道160
9.3.1Schrdinger方程――微粒的波動方程160
9.3.2波函數和原子軌道160
9.4概率密度和電子雲164
9.4.1概率密度164
9.4.2電子雲164
9.5波函數和電子雲的空間圖像165
9.5.1角度部分166
9.5.2徑向部分168
9.5.3電子雲的空間形狀170
9.6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和元素週期系170
9.6.1多電子原子的原子軌道能級170
9.6.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電子結構)172
9.6.3原子的電子層結構和元素週期性173
9.7元素基本性質的週期性176
9.7.1原子半徑176
9.7.2電離能178
9.7.3電子親和能180
9.7.4元素的電負性181

第10章化學鍵與分子結構186
10.1離子鍵186
10.1.1離子鍵的形成186
10.1.2離子鍵的特點187
10.1.3離子的特徵187
10.1.4離子晶體188
10.2現代共價鍵理論190
10.2.1價鍵理論190
10.2.2雜化軌道理論193
10.2.3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197
10.2.4分子軌道理論201
10.2.5金屬鍵理論207
10.2.6鍵參數208
10.3分子間的作用力、氫鍵、離子極化作用211
10.3.1分子間的作用力211
10.3.2氫鍵213
10.3.3離子的極化作用214

第11章配位化合物219
11.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19
11.1.1配位化合物的定義219
11.1.2配位化合物的組成220
11.1.3配位化合物的命名223
11.1.4配位化合物的類型224
11.1.5配合物的立體構型和幾何異構226
11.2配位化合物的化學鍵理論227
11.2.1價鍵理論227
11.2.2晶體場理論230
11.3配位化合物的穩定性241
11.3.1配位化合物的穩定常數241
11.3.2影響配位化合物穩定性的因素243
11.3.3軟硬酸堿理論與配離子穩定性244
11.4配位平衡的移動246
11.4.1配位平衡與酸堿電離平衡246
11.4.2配位平衡與沉澱-溶解平衡247
11.4.3配位平衡與氧化還原平衡249
11.5配合物的取代反應與配合物的“活動性”250
11.6配位化合物的應用252

下篇元素及化合物
第12章氫和稀有氣體256
12.1氫256
12.1.1氫在自然界的分佈256
12.1.2氫的成鍵特徵257
12.1.3氫的性質和用途258
12.1.4氫的製備259
12.1.5氫化物260
12.1.6氫能源262
12.2稀有氣體264
12.2.1稀有氣體的發現264
12.2.2稀有氣體的性質264
12.2.3稀有氣體的用途265
12.2.4稀有氣體的化合物266
12.2.5稀有氣體化合物的結構(價鍵理論,分子軌道理論討論)269

第13章鹼金屬和鹼土金屬272
13.1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通性272
13.2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單質274
13.2.1物理性質274
13.2.2化學性質274
13.2.3金屬單質的製備277
13.3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化合物278
13.3.1M+和M2+的特徵278
13.3.2氧化物278
13.3.3氫氧化物280
13.3.4鹽類283
13.3.5配位化合物285
13.3.6生物效應286
13.4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應用287
13.5離子晶體鹽類的溶解性288

第14章硼族元素292
14.1硼族元素的通性292
14.2硼和鋁的單質及其化合物293
14.2.1單質293
14.2.2硼的氫化物297
14.2.3硼和鋁的鹵化物300
14.2.4含氧化合物302
14.3鎵、銦、鉈305
14.3.1鎵、銦、鉈的單質305
14.3.2鎵、銦、鉈的化合物306
14.4惰性電子對效應和週期表中的斜對角線關係307
14.4.1惰性電子對效應307
14.4.2週期表中的斜對角線關係308

第15章碳族元素311
15.1碳族元素的通性311
15.2碳族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313
15.2.1碳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佈313
15.2.2碳族元素單質314
15.2.3碳化物和氧化物319
15.2.4含氧酸及其鹽325
15.2.5氫化物330
15.2.6鹵化物和硫化物331
15.3碳族元素的應用334
15.4無機化合物的水解性336
15.4.1影響水解的因素336
15.4.2水解產物的類型337

第16章氮族元素340
16.1氮族元素的通性340
16.2氮族元素的成鍵特徵341
16.2.1氮的成鍵特徵341
16.2.2磷的成鍵特徵342
16.2.3砷、銻、鉍的成鍵特徵343
16.3氮族元素的單質343
16.3.1氮的單質343
16.3.2單質磷344
16.3.3砷、銻、鉍的單質346
16.4氮族元素的氫化物346
16.4.1氮的氫化物346
16.4.2磷的氫化物352
16.4.3砷、銻、鉍的氫化物353
16.5氮族元素的氧化物354
16.5.1氮的化合物354
16.5.2磷的氧化物355
16.5.3砷、銻、鉍的氧化物356
16.5.4砷、銻、鉍的硫化物357
16.6氮族元素的含氧酸及其鹽359
16.6.1亞硝酸及其鹽359
16.6.2硝酸及其鹽360
16.6.3磷的含氧酸及其鹽 364
16.6.4砷、銻、鉍的含氧酸及其鹽368
16.7氮族元素的鹵化物368
16.7.1磷的鹵化物368
16.7.2砷、銻、鉍的三鹵化物369
16.8氮分子的活化370

第17章氧族元素375
17.1氧族元素的通性375
17.2氧、臭氧377
17.2.1氧在自然界的分佈377
17.2.2氧的製備和空氣液化377
17.2.3氧的結構、性質378
17.2.4臭氧380
17.2.5氧的成鍵特徵382
17.2.6氧化物383
17.3水384
17.3.1水的結構和水的物理性質385
17.3.2水的化學性質387
17.3.3水的污染與淨化388
17.4過氧化氫389
17.4.1過氧化氫的分子結構389
17.4.2過氧化氫的性質和用途389
17.4.3過氧化氫的製備390
17.5硫及其化合物391
17.5.1硫的存在和用途391
17.5.2硫的成鍵特徵392
17.5.3硫的製備、性質和用途392
17.5.4硫化氫和硫化物393
17.5.5氧化物395
17.5.6硫的含氧酸396
17.5.7硫的其他化合物402
17.6硒和碲404
17.6.1氫化物404
17.6.2含氧酸404
17.6.3用途405
17.7氧族元素的應用406
17.8無機酸強度的變化規律407
17.8.1影響無機酸強度的直接因素:電子密度407
17.8.2氫化物酸性強弱的規律407
17.8.3含氧酸酸性強弱的規律408

第18章鹵素411
18.1鹵素的通性411
18.2鹵素單質及其化合物414
18.2.1鹵素的成鍵特徵414
18.2.2鹵素單質及性質414
18.2.3鹵素的存在形式、製備和用途417
18.3鹵化氫和氫鹵酸420
18.3.1鹵化氫的物理性質420
18.3.2鹵化氫的化學性質421
18.3.3氫鹵酸的制法422
18.4鹵化物、鹵素互化物、擬鹵素和擬鹵化物423
18.4.1鹵化物423
18.4.2鹵素互化物424
18.4.3擬鹵素和擬鹵化物424
18.5鹵素的含氧化合物425
18.5.1鹵素的氧化物425
18.5.2鹵素的含氧酸及其鹽426
18.6鹵素的應用430
18.7無機含氧酸的氧化還原性431
18.7.1含氧酸氧化還原的週期性431
18.7.2影響含氧酸氧化能力的因素432

第19章銅、鋅副族437
19.1銅副族元素438
19.1.1銅副族元素單質438
19.1.2銅的化合物439
19.1.3銀的化合物442
19.1.4金的化合物443
19.2鋅副族元素443
19.2.1鋅副族元素單質443
19.2.2鋅和鎘的化合物444
19.2.3汞的化合物445
19.2.4Ⅱ-Ⅵ族化合物半導體簡介 448
19.2.5ⅡB族元素與ⅡA族元素性質的對比449

第20章過渡金屬(一)452
20.1鈦副族元素452
20.1.1鈦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52
20.1.2鈦453
20.1.3鈦的重要化合物455
20.1.4鋯與鉿456
20.2釩副族元素457
20.2.1釩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57
20.2.2釩457
20.2.3釩的重要化合物458
20.2.4鈮和鉭460
20.3鉻副族元素460
20.3.1鉻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60
20.3.2鉻460
20.3.3鉬和鎢465
20.4錳副族元素467
20.4.1錳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67
20.4.2錳467
20.4.3鍀和錸470
20.5二氧化鈦――高功能化新型無機材料470

第21章過渡金屬(二)474
21.1鐵系元素474
21.1.1鐵系元素概述及通性474
21.1.2鐵476
21.1.3鈷和鎳481
21.2鉑系元素482
21.2.1鉑系元素的單質482
21.2.2鉑系元素化合物484
21.3過渡金屬(二)的應用487

第22章f區元素490
22.1鑭系元素490
22.1.1鑭系元素的通性490
22.1.2鑭系元素的單質494
22.1.3鑭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495
22.2稀土元素501
22.2.1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分佈501
22.2.2稀土元素的分組502
22.2.3稀土元素的分離502
22.2.4稀土元素的用途504
22.3錒系元素507
22.3.1錒系元素的通性507
22.3.2錒系元素的單質509
22.3.3釷及其化合物509
22.3.4鈾及其化合物511

第23章放射化學514
23.1原子核的基本性質515
23.1.1原子核的半徑與密度515
23.1.2原子核結構模型515
23.1.3亞原子粒子518
23.1.4原子核的結合能518
23.2核轉變化學519
23.2.1核衰變519
23.2.2原子核衰變的一般規律520
23.2.3核反應521
23.2.4核裂變522
23.2.5核聚變523
23.3放射性化合物的合成及應用523
23.3.1放射性化合物的合成523
23.3.2放射性化合物的應用524

附錄526
附錄1常用單位換算表526
附錄2一些化學物質的熱力學數據527
附錄3凝固點降低常數529
附錄4沸點升高常數529
附錄5弱酸的電離常數530
附錄6難溶化合物的溶度積531
附錄7配離子的不穩定常數532
附錄8標準電極電勢(25℃)532

參考文獻54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