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世說人語(修訂版)(簡體書)
滿額折

世說人語(修訂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精選了鄭逸梅寫民國人物風云往事的文章上百篇,擷英采華,所選皆為鄭文精粹,其中有文人,有學者,有政客,有名伶,皆為一時之俊杰。可以合而觀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編在手,盡享快樂閱讀的陶然之感。作者曾參加南社,后從事教育工作,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因擅長撰寫文史掌故類文章而被譽為“補白大王”。本書不但將作者生前已經發表的作品集結,同時作者生前未曾發表的作者也收錄其中,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同時,對于那些想要研究鄭逸梅先生的人,本書一定不能錯過。

作者簡介

鄭逸梅(1895-1992),蘇州人,本姓鞠,名願宗,後改姓鄭,譜名際云,號逸梅,筆名冷香。32歲入上海影戲公司,並參加南社,後從事教育工作,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因擅長撰寫文史掌故類文章而被譽為“補白大王”。

目次

001 馬君武

004 馬敘倫

006 葉楚傖

008 任鴻雋

010 朱少屏

012 劉季平

014 劉成禺

016 成舍我

017 李根源

019 壽石工

021 呂碧城

024 張溥泉

025 汪 東

027 沈鈞儒

030 吳 虞

031 吳 梅

034 邵力子

036 邵元衝

037 蘇曼殊

041 陳英士

043 林白水

045 經亨頤

047 範煙橋

049 郁 華

051 周越然

053 胡先骕

055 黃克強

057 黃季剛

059 黃晦聞

061 黃賓虹

064 謝無量

066 瞿兌之學有師承

070 方唯一足智多謀

072 柳詒徵妙語諷世

076 墨巢主人李拔可

079 丹陽畫家呂鳳子

081 一代藝人錢瘦鐵

085 奇人奇事湯臨澤

090 郵票大王周今覺

094 回憶老報人邵飄萍

099 憶戈公振

101 耿直成性的陸丹林

106 瑣記包天笑

117 短命詩人朱鴛雛

119 死於飆輪下的許嘯天

121 向愷然熟習武術

126 梅蘭芳的家庭生活

128 半路出家的歐陽予倩

131 一代藝人馮春航

134 李伯元推銷《官場現形記》

137 商務兩耆宿——高夢旦和張元濟

141 記上海耆紳——李平書

143 袁寒云的一生

191 秋瑾女兒王燦芝

193 胡亞光為胡雪巖曾孫

194 李公樸之死

196 女小說家張愛玲

198 網師園人物寫照

200 談沈尹默

203 周瘦鵑生平四件得意事

206 譽滿中外的史學家湯志鈞

208 校注專家錢仲聯

211 章太炎夫人湯國梨

213 致力日記文獻的陳左高

216 謝剛主二三事

219 “中國的夜鶯”朱逢博

222 一百三十六歲的奇人

224 炸死於宜昌之劉仁航

226 亡友楊度之生平

228 曲園老人外紀

230 南開大學之創辦人嚴範孫

232 劉三之風義

233 野雞大王徐敬吾

235 嚴復是預言家

236 光復上海之四烈士

238 蒙古詩人三六橋

240 金嗓子周璇

242 末代少保金息侯

245 老上海孫玉聲

247 星洲奇人王翰之

249 美國朋友林培瑞

251 緣緣堂主人豐子愷

264 翻譯權威伍光建

272 風趣老人朱孔陽

282 南社盟主柳亞子

293 狀元女婿徐枕亞

303 南通狀元張季直

312 且頑老人李平書

321 南社奇人黃摩西

331 先師胡石予先生

341 報壇巨子嚴獨鶴

348 醫術傳世丁福保

359 弘一法師李叔同

369 笑匠徐卓呆

379 樸學大師胡樸安

390 難忘的趙景深

393 介紹跳舞給國人的先驅者徐傅霖

397 宋教仁軼事二三

400 緬懷汪亞塵

402 梁啟超的幾件小事

405 同窗葉聖陶

407 關於末代皇帝溥儀

409 未代皇帝的師傅陳寶琛

411 國學大師唐文治

413 我所收藏的鋼筆信

415 出版說明


書摘/試閱

馬君武

馬君武,名和,廣西桂林人。一八八二年生,一九三九年卒,享年五十七歲。著述很多,有人這樣評論:“究心科學,奈端康德之倫;肆力政譚,孟德盧梭之亞。”朱少屏為他刊印《馬君武詩稿》,合歐亞文學於一爐,也和尋常吟弄風月不同。詩集首冠自敘,仿佛一篇小傳,如云:“君武九歲失怙,賴慈母之教養,親戚之扶助,繼續讀書。十二歲從戴毓馴先生學,好讀歷史古今文集。十五歲,友況晴皋、龍伯純,告以康有為讀書法。是時居外祖陳允庵家,藏書頗備,二年間略盡讀之。十七歲入體用學堂,從利文石先生學算。十九歲值庚子之變,四海鼎沸。君武乃去桂林,遊南洋,歸歷粵滬。辛丑冬遊日本,自此以後,讀中國書之時較少矣。初至日本時,頗窮困,輒作文投諸報館,以謀自給,故壬癸間作文最多。癸卯秋間,入日本西京大學學工藝化學。丙午夏返國,主教中國公學(這時,他和王云五為同事,胡適之讀書該校,具有師生關係,後王云五進商務印書館,即出於適之推薦),時端方督兩江,購捕頗急,從友人楊篤生之勸,復得高嘯桐兄弟岑云階諸公之助,西遊歐羅巴,學冶金於柏林工藝大學,辛亥冬間歸國,值武漢革命軍興,隨諸君子之後,東西奔馳。今事稍定,從友人之請,搜集舊有詩文,刻為一卷,殆皆為壬癸間所作,十年前舊物也。自茲以後,方將利用所學,以圖新民國工業之發展,不復作文矣。此寥寥短篇,斷無文學存在之價值,惟十年以前,君武於鼓吹新學思潮,標榜愛國主義,固有微力焉,以作個人之紀念而已。”君武思想很新穎,清末,他力勸母親讀書,親友認為只有父母督促子女讀書,從沒有兒子勸母親上學,傳為筆柄。民國八九年間,他和居覺生同居滬郊楊行鎮,經營種植,實行農人生活。謝無量贈君武詩:“不信堂堂馬居士,種田擔糞了平生。”他喜下棋,不多考慮,迅速得很,自稱下“革命棋”,但每下必悔子,嘗與程善之對弈,君武悔一子,善之亦悔一子,致連悔十余子至二十子。有一次,竟把所下之子悔完,成為弈林趣話。圍棋家徐潤周,有詩詠這趣事:“余興枰邊兩社翁,考工革命未全融。隨緣勝敗隨緣悔,細事真情識見通。”(原注:王安石詩:“莫將細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戰罷兩枰收黑白,一枰何處有虧成。”)他譯詩很敏捷,一面閱西文原作,一面譯為中文,同時又吸煙與友朋交談。李思純的《仙河集》謂:“近人譯詩有三式,蘇曼殊式,以格律輕疏之古體譯之。馬君武式,以格律謹嚴之近體譯之。胡適則白話直譯,盡弛格律矣。”陳子展的《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謂:“三式中卻愛馬式,如譯囂俄題其情人《阿黛兒遺札》詩云:‘此是當年紅葉書,而今重展淚盈裾。斜風斜雨人將老,青史青山事總虛。兩字題碑記恩愛,十年去國共艱虞。茫茫樂土知何在?人世蒼黃一夢知。’誦之令人蕩氣回腸,不能自已也。”晚年,他任廣西大學校長,公余喜涉足戲院。他研究化學,為中國制無煙火藥的第一人。當第一次歐戰,外貨來源斷絕,廣州石井兵工廠製造槍彈,缺乏原料,君武自制,以應急需。夫人彭蘊英,子保羅,後覺得“保羅”二字似耶穌教徒,改為保云。著述外,又編輯《翻譯世界》《世界月刊》《南華雜志》《醒獅》《建設雜志》《漓江潮》等。


馬敘倫

馬敘倫,字夷初,浙江杭縣(今余杭)人。一八八四年生。師事陳仲恕、陳介石、王會澧,詞則就正於劉毓盤、吳癯安。幼時讀於杭州宗文義塾,某晚,學侶相聚比賽書法,同作一“九”字,敘倫年最小,卻得標為第一,原來他摹臨《九成宮帖》,寒暑不輟,已有數年了。他治學很博,訓詁、詩詞和書法,都有獨到之處。他自負:“環顧宇內,尚無敵手。”他對古人書法,也少許可。論宋人書:“米虎兒親承海岳之傳,於海岳書若具體矣,海岳直欲凌唐入晉,而虎兒局促唐人轅下,仍是宋人面目,且其骨氣不清,則子不能得之於父,殆天也。”又評趙於昂:“除側媚外無所有。”評董香光:“若大家婢女,鬢影釵光,亦是美人風度,然不堪與深閨少女並肩。”他又說:“書自懸肘來之拙,是真拙,非不知書者之自然拙,亦非知書者之模仿拙,自然美不美,模仿拙反丑。”又說:“學書者,寫壁實為無上善法。茍能書壁,則案上懸肘絕無難矣。”他又自負識字多,一次宴會遇到一人,交換名片,那名片上,卻為“馬骉”三字,敘倫莫名其妙,以謂“”“骉”出於杜撰,及翻檢《康熙字典》,果有這二字,為之自愧。林畏廬評其文:“似惲子居。”又有人評其書:“似唐人寫經。”他中年已蓄須,有老氣橫秋之概。曾執教江山縣中學堂,和余紹宋同事,又很相得。一度在北京大學講老莊哲學,其時康白情讀書北大,經常遲到,敘倫嚴辭詰責,康答住居太遠,不及趕到。敘倫道:“你不是住在翠花胡同嗎?僅隔一條馬路,三五分鐘即可到達,怎能說遠!”康答:“先生不是講哲學嗎?彼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先生不以為遠,而我以為遠哩。”敘倫無以置詞。他喜制肴饌,有所謂“三白湯”,白菜、筍、豆腐,佐以二十種調味物,其味絕佳。一天,他飲於北京中央公園的長美軒,因沒有美味的羹湯,便開若干調味品,囑如法炮制。從此肆中稱為“馬先生湯”。他愛吃大蒜燒豆腐,說是:“色香味三者具備,且又價廉物美,大快朵頤。”他又審音顧曲,說:“程硯秋之歌,婉轉促頓,固別有所長。其最佳處,納音至於塞絕,而忽悠揚清曼,乃如高山墜石,戛然而止。”於花木中最喜杏花,在北京時,每逢仲春,往往賞杏於大覺寺,一再賦杏花詩,如:“山中莫道無春色,門外家家有杏花。”又:“移來小宋尚書宅,染得環山十裡紅。”又:“風景依稀似故鄉,故鄉只少杏花香。”制聯也多佳構,挽夏穗卿聯:“先生是鄭漁仲一流,乃以貧而死乎!後世有揚子云復生,必能讀其書矣。”頗自許以為恰當。他經常瀏覽說部,閱《蕩寇志》,謂:“所述戰具,如奔雷車之類,竟如現代之坦克車、機關槍、高射炮,亦奇思也。”後曾官浙江省民政廳廳長。解放後,主高教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等。晚年病廢,失去知覺。一九七〇年逝世。所藏書,全歸輔仁大學,凡二萬余冊,其中近代詞人集很多。他主編《國粹學報》《大共和日報》《選報》《政藝通報》《昌言月刊》。後人克強、龍潛。


葉楚傖

葉楚傖,原名宗源,以古人往往有重疊其姓名的,如明末有“沈沈”,清代有“孫孫”,他署姓名為“葉葉”,又以父親字鳳巢,便號小鳳。江蘇吳縣(今並入蘇州)人,生於一八八三年。師事劉昌熙。狀貌魁梧,有幽燕氣,為文卻很秀麗,胡樸安向他開玩笑說:“以貌求之,不愧楚傖,以文求之,不愧小鳳。”他參加南社、國學商兌會、鷗社,舂音社,歷主《民立報》、汕頭《中華新報》《大風報》《太平洋報》《民國日報》筆政。他常為《民國日報》的經濟來源,往往四處向友人借貸,或零購些白報紙以應付出版。此後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江蘇省建設廳長、江蘇省政府秘書長、建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主席等職。他有酒癖,興之所至,連浮大白。若抑塞於懷,又必借酒以澆塊壘。佳客來臨,以為酒逢知己,非醉不可,風雨連朝,杜門不出,那就銜懷展卷,罄壺乃止。醉則溫醇自克,他有句云:“酒中人是性中人,豪放恬祥各有真。”汪旭初謂:“恬祥二字,是楚傖寫照。”他的短篇小說及小說雜論,又《金昌三月記》等,合刊為《小鳳雜著》。東江王大覺評之謂:“星斗羅於胸中,風雷動於腕底,所撰諸書,輒自抒悲憤,意態至雄杰,有幽並健兒拍手橫刀之概。而《金昌三月記》一篇,則又輕蒨婉約,筆致綿緲,不脫吳兒山溫水軟之習。”後來刊《世徽樓筆記》《楚傖文存》,那《金昌三月記》,以過於風華,被芟除了。後人葉元、葉南,有聲海外。


任鴻雋

任鴻雋,字叔永,生於一八八六年。原籍浙江吳興,清季應試,著籍巴縣,便為四川巴縣人。長兄治家敦樸,次兄喜研內典,鴻雋行三,四弟季彭。他遊學日本,參加同盟會。民國初年,主四川《新中華報》筆政。袁世凱禍國,暗殺宋教仁,弟季彭痛國事無望,奔杭州,投煙霞山井中死。鴻雋師事章太炎,一九〇八年赴日本,和孫中山交往,二年後歸。辛亥光復,南都新建,他任南京臨時大總統府秘書,不數月去職。一九一三年,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攻理化,一九一八年回國。在美時,與胡明復、趙元任、周仁、秉志、楊銓等發起組織中國科學社,創刊《科學》雜志,時黃克強在美,克強為書報眉,該雜志賡續至一九六〇年才輟止,由高君賓整理全份保存。鴻雋在該雜志上發表稿件,連篇累牘,也由君賓摘出,編《任鴻雋著述年表》,其中有譯有著,也有和人合作的。中國科學社是我國最早的科學團體,《科學》雜志是我國最早的科學期刊,當時對於推動中國科學文化,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曾起了篳路藍縷的作用。而在此四十余年中鞠躬盡瘁,始終社事者,當推鴻雋。第一期發刊詞,署名“社員”,也是鴻雋手筆。自一九二五年起,至一九三五年止,他連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秘書及幹事長,達十年之久。一九三五年,和他的夫人陳衡哲聯翩入川,任四川大學校長。他一方面致力教育,一方面也留意地方政局,看到四川政客的蠅營狗茍,非常痛恨,曾撰了一篇《入蜀觀感》,寄北京《獨立評論》發刊。一班被詆的政客,大為反對,幾有群起而攻之之勢,因此鴻雋不安於位,只得辭職。離川之日,幸賴某方仗義護送,始得安全抵滬。他在報上再度揭發川省政治內幕及社會腐敗狀況,那些貪吏劣紳無法為難他了。解放後,任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科技圖書館館長、上海市科技協會副主席等職。能詩,但所作不多,僅見其作於北美紐約以色佳城的《歲暮雜詠》四首,和《嫦娥》二首,及農山《詠月球火箭》,書法亦秀逸有致。一九六一年,歿於滬寓,年七十五。


朱少屏

朱劍芒所撰《我所知道的南社》一文,提到南社有四位創始人,就是陳巢南、柳亞子、高天梅外,再加一位朱少屏。這個提法有相當的理由,原來少屏在南社未成立之前,便和陳、柳、高三位相求相應,很是密切。一自南社成立,他更為亞子的最得力助手。少屏原名葆康,以字行,生於一八八一年,上海市人,行三,有朱三之稱。中國同盟會會員。時任《民立報》記者,南社的通訊處,即借用《民立報》社,後來少屏在滬軍都督府當過三天總務科長,即出了亂子,從此凡二十多年,不任政府機關工作。曾主辦寰球中國學生會,把學生會作為南社通訊處。少屏美風姿,濯濯如春日柳,西裝革履。精通英文,辦事又幹練,舉凡南社的收支款項,印行刊物,聯絡宣傳,都由他一手包辦。南社每次雅集,也歸他發柬通知,因有“聖手書生”之號。南社社友,數以千計,他接觸最多,幾乎普遍認識,雖陳、柳、高三位也不及他。且有若干位蓄道德能文章而具氣節的人士,都由他介紹入社。當時有申睨觀其人,為朝鮮獨立黨巨子,和少屏過從甚密,南社有外籍社友,即從睨觀開始。少屏娶同邑周湘云為室,其弟亦同日結婚,胡寄塵題其攝影:“一奩秋水澄如許,印出鴛鴦雙復雙。”周為務本女塾高材生,頗識大體。少屏和高天梅等興辦健行公學於滬西,凡百草創,費用孔殷。少屏拮據摒當,奔走勞瘁,湘云慨然斥金飾為助。越年,少屏遊學日本,尚擬渡洋赴美,以事阻歸國,而湘云患病逝世,年僅二十有三。少屏以中饋乏人,續娶岳麟書。岳嘉興人,畢業松江景賢女學,嫻文史,善治家。少屏襄理南洋中學,繼復經營《民呼》《民吁》報事,不遑顧家,麟書一身支持門戶。操勞之余,猶不廢吟詠,請少屏介紹入南社。某歲秋,麟書歸寧,少屏赴禾探之,以正謀《民立報》出版,匆匆返滬,旋大病幾殆,而麟書同時亦病,竟致不起,家人秘而不告,及少屏得知,麟書死已匝月了。少屏草行述,載之《南社叢刻》。少屏文章,見於《叢刻》,僅此一篇。少屏一度為《南社社友通訊錄》題簽,書法亦屬僅見,又鑄版印麟書遺像於卷端。此後《叢刻》一再登載亡友小影,此亦首開其例。當太平洋戰爭,少屏任副領事於菲律賓,和總領事卓還來同時被敵所殺,時為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壽六十。子二,鴻杰、鴻俊,女青。


劉季平

劉季平,原名鐘龢,行三,又取龔定盦詩意:“劉三今義士”,別署江南劉三,上海華涇人。一八九〇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生。廉卿子。畢業日本成城學校,歸國後,在陸軍小學當教官。仗俠好義。蜀人鄒蔚丹以著《革命軍》一書,被逮入獄,瘐死獄中,季平為之埋葬華涇。章太炎作墓志,如云:“鄒君諱容,字蔚丹,四川巴縣人。以著書稱《革命軍》,為清廷所訟,與炳麟同囚於上海,歲余瘐死,年二十一,時清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也。上海劉三,葬之華涇。民國興,贈大將軍。於是海內無不知義士劉三其人。”他的華涇家中,曾辦麗澤學院,和劉東海、費公直、秦毓鎏、吳欽業,一同主持院事,但不久即停辦。他和岐黃家陸士諤為葭莩親,夫人陸靈素,即士諤妹,雙棲華涇黃葉樓,人比諸趙明誠和李清照。靈素擅昆曲,季平每逢宴客,陸唱曲,季平吹簫,歡騰一室。一度在家園種植梅花,花時出售。他擅寫隸書,摹《石門銘》功力極深。他寫字,從不對客揮毫,認為這是惡俗的海派表演,但如二三知己在座,那就破例為之,無所謂了。他嗜飲成癖,家中貯有佳釀,蘇曼殊常往飲啖。曼殊窘困,資助無吝色,因此曼殊貽劉三畫特多。姚鹓雛有一短文,涉及劉三飲酒,有云:“與季平交二十余年。民元,相見於滬上太平洋報社。二三年間,各裡居,時相過從。嘗聚飲松江酒家,君偶遺其束帶,明日復過,曰:‘昔龔定盦與人劇談,輒飛其靴,人題其室曰:定庵飛靴處,此則劉三解帶處也’,相與大噱。”鹓雛且有詩,“閉戶樹梅如種菜,引杯解帶比飛靴”,很為貼切哩。民國二十年,季平為監察委員,病衄假歸,目睹旅滬西僑,常赴四郊賽馬,田畝被馬蹄踐踏,莊稼頗受損失,上海縣長不敢抗議。季平無所顧忌,向監察院提案,以縣長溺職,請予撤辦。案文很長,其末云:“縣長縱容外騎,不恤農功,溺職喪權,已無可諱。大抵外人覬覦領土,其先托於般遊,迨至裡道周知,然後肆其蠶食,上海租界之擴充,其先例殆無不如是,是則可為太息者也。”季平於一九三八年夏大病,不久即逝世。他的詩有油印本,名《黃葉樓遺詩》,名句有:“一天風雪藝黃精。”又送曼殊至印度:“早歲耽禪見性真,江山故宅獨愴神。擔經忽作圖南計,白馬投荒第二人。”他參加南社,《南社叢刻》第一集,曾載詩幾首,馬敘倫為作一傳。他的後人緗、,女婿唐敬皋,編有《日文辭典》。


劉成禺

劉成禺,字禺生,湖北武昌人。一八七六年生於廣東番禺,因以“禺”為名。兆霖子。容閎弟子。面有痘瘢,人們稱他為“麻哥”,他不以為忤。京師大學堂畢業,來上海,館於王培孫家。培孫家多藏書,得以博覽。後赴日本,又留學三藩市。一日,成禺從大學課罷歸寓,途中有一少女竭聲號叫,謂其母在樓上四層火場中,倘有人設法救出,願終身為伺。成禺自告奮勇,飛奔上樓,竟冒烈焰,把她的母親負之出險,於是成為佳偶。楊千裡刻了一方“火裡奇緣”印章贈給他,作為紀念。歸國後,歷任參議院議員,袁世凱籠絡他,頒給嘉禾章。癸丑,袁解散國會,成禺在通緝之列。他逋逃海上,開設一雜貨鋪,招牌為“嘉禾居”,嵌嘉禾章於招牌中,作為商標,有人勸他,這是肇禍之端,明哲保身,不宜如此,不久輟業。後又任大元帥府高等顧問,大總統府宣傳局主任,大本營參議,監察院監察委員。一九四四年,他在重慶,朋好為他祝七十壽,不久,腹病解剖,幸得轉險為夷。他信太素脈,謂“尚有十年命運”。友人勸他把從前所見所聞,記述出來,作為國故文獻的實錄,於是他每天寫《世載堂雜憶》。他生平首尾沒有完畢的著述很多,如《禺生四唱》《洪憲紀事詩簿注》《憶江南雜詩注》《容閎辜湯生馬相伯伍廷芳外交口授錄》《世載堂筆記》與《自傳》等等,盡納於《雜憶》中。於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起,排日揭載上海《新聞報》附刊,凡年余始畢。第一篇為《張南皮罷除賓師》,一九六〇年,由錢實甫整理,中華書局出版,為《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之一,內容刪去什之二三,先後次序也變動了,首冠董必武一序,略謂:“武昌劉禺生以詩名海內,其膾炙人口者為《洪憲紀事詩》近三百首。余所見刊本為《洪憲紀事詩簿注》四卷,孫中山、章太炎兩先生為之序。中山先生稱其‘宣闡民主主義’,太炎先生謂:‘所知袁氏亂政時事,劉詩略備,後之作史者可資摭拾。’《雜憶》多遺聞佚事,其中有《紀事詩簿注》所未及者,甚可喜,亦可觀也。”一九五三年卒,享年七十七歲。《雜憶》出版,未及目睹。而七十歲時,據太素脈謂“尚有十年命運”,成為托空子虛之談。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