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古代戶籍:歷代區劃與戶籍制度
滿額折

古代戶籍:歷代區劃與戶籍制度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7919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夏、商、周代採取中央王朝與各部落聯盟分土而治的方式;春秋中期以後,隨著兼併戰爭的加劇,各諸侯國對疆土採取分層劃區進行管理。這一時期的戶籍制度最初處於萌芽階段,至春秋戰國時期,戶籍則與兵籍、賦籍、地籍聯結在一起,作為徵收賦稅,征發徭役和兵役的依據。
秦漢至隋唐由於經歷了幾次大的新舊王朝更替,所以在行政區劃上變化極大。不僅顯示了各個政權的疆域變化,也在建制上多有沿革,道、府、州、縣等無不納入其中,形成了層級明確的行政區劃管理體系。這一時期的戶籍制度,隨著行政區劃的變化而日趨完善。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的行政區劃前期變化不大。五代十國在前後大致五十年的時間裡,歷經頻繁戰亂,行政區劃隨戰時疆域而劃分。宋、遼、西夏、金基本沿襲舊制或相互借鑑,難脫窠臼。此間最具創意的當屬元代行省制的建立,這是中國行政區劃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明清兩代的行政區劃和戶籍制度逐漸形成了近代雛形。戶籍制度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的。明中葉以後出現的經濟結構新因素,推動了戶籍制度的變化。
戶籍與行政區域的劃分,是一國之政的重中之重,關係到賦稅、繇役等國家大計。本書分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四大篇章,依照朝代順序排列,為讀者詳解中國古代的戶政制度。

目次

序 言 古代戶籍
上古時期 裂土分茅
 夏代地理中心及行政聯盟
 商代區域劃分與人口
 周代疆土區劃和人口
 春秋戰國行政區劃
 春秋戰國戶籍制度
中古時期 建章立制
 秦代在全境推行郡縣制
 秦代比較完備的戶籍制度
 兩漢時期州郡縣三級建制
 漢代戶籍制度及演變
 魏晉南北朝的州郡縣制
 魏晉南北朝戶籍制度
 隋代地方行政的二級制度
 隋代的戶籍制度改革
 唐代行政區劃的大變革
 唐代較嚴密的戶籍制度
近古時期 鑄新淘舊
 五代十國時期的行政區劃
 宋代路州縣三級行政區劃
 宋代以財定等的戶籍制度
 遼代行政區劃與戶口類型
 西夏的行政區劃與戶籍制度
 金代的行政區劃與戶籍管理
 元代行省制的創設與完善
 元代的戶籍分類管理制度
近世時期 別開生面
 明代行政區劃設置三司制
 明代人口管理的黃冊制度
 清代的三級行政區劃系統
 清代開放的戶籍保甲制度

書摘/試閱

五代十國時期的行政區劃
五代十國的疆域劃分主要決定於策略地形,使得行政區劃帶有天然形成的明顯特點。它上承高度文明的隋唐,下啟封建文化政治高度統一的宋元明清,在一定程度上比較精確地劃分了中國的地域文化。
五代十國的疆域劃分和行政區劃,促成了具有統一文化在形態、統一民族認同感的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以至於在一個大的分裂時期之後,出現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大一統時期,迎來了一個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
五代十國的疆域大抵分成五代與十國。五代諸朝的疆域大致是華北地區與關中地區,一度領有燕雲十六州、河東、蜀地與淮北地區。
南方在後周時期到達長江沿岸,其他時期均在淮河流域徘徊。東方最遠為山東沿海,西方與前後蜀地相接,北方除後唐之外,未超過河套平原。
五代時期,政治核心因為戰亂與經濟因素,由長安、洛陽過渡到開封。當時關中因戰亂而荒廢,較強的藩鎮只有歧國李茂貞,而河隴地區也持續衰退,回鶻、吐蕃等外族紛紛割據河西走廊。
開封處於隋唐大運河中樞地位,負責轉運河北、關中、江南與湖廣地區的貨物,是天下糧食、貨物的轉運站。當關中因戰亂而荒廢時,聚集天下財富的開封就成為五代的首選地位。
五代戰爭大多以開封的宣武節度使與太原的河東節度使對峙為主。
例如李克用的晉與後梁、後晉與後唐、後漢與佔據中原的遼代、北漢與後周等都是如此。
十國與其他藩鎮大多分佈在五代的周圍,如湖廣、蜀地、甘肅、河東與河北等地區,用小地域形成自立的地盤。華中、華南地區經濟強盛,所割據藩鎮繁多,是十國勢力範圍。
五代十國的行政區劃,繼承了唐代後期的形式,即道或節度使、州或府、縣三級行政區劃。
節度使成為地方行政區劃是由唐代中期才開始設置的,又稱藩鎮,主管地方軍事、行政與財政,位高權重。「安史之亂」期間,唐成立許多地方節度使以圍堵叛軍。平亂後,唐朝廷也冊封大量降將為地方節度使以安撫,以致他們擁兵自重,割據為王,形成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
五代時節度使的授任更為冗濫,有的節度使以親王遙領,或以宰相遙領。其中,權重者稱節度使,權輕者稱防禦使,「安史之亂」後的道,即是節度使的轄區。在當時,有異心的藩主往往舉兵以圖推翻中央,這也是五代十國時期動盪不安的起因。
由於節度使位高權重,五代有的以親王遙領,如後唐末帝之子李重美遙領成德軍節度使。也有以宰相遙領的,如後唐莊宗時以侍中、監修國史郭崇韜兼領成德軍節度使。
五代還在某些地方設「軍」,成為一級行政機構。「軍」作為行政區劃單位出現於五代中後期,目的是滿足軍事需要和保障重要資源供給,區劃內存在常駐的武裝部隊是軍設置的原因和特點。
衣錦軍是五代時期設置最早的軍,設於唐末西元九〇七年,它的全稱為安國衣錦軍,設置於杭州臨安縣,是吳越王錢鏐的故里。
衣錦軍的設置過程,大體上反映了「軍」從軍事建制單位演變為行政區劃單位的過程,對認識軍作為行政區劃單位的產生背景是有意義的。
錢鏐與其他割據勢力不同,他始終表示自己樂於臣服於唐王朝以及其後的歷代中原王朝,因此唐王朝以及日後的後梁、後唐等政權,都十分看重佔據吳越一地的錢氏家族。錢鏐也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來抬高自身的地位,安國衣錦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崇德軍是後梁在西元九〇七年設置於輝州碭山縣的建制。碭山為後梁朱全忠的故里,崇德軍的設置也是出於對此地的保衛,以顯示自己身分高貴。軍使由朱氏家族的朱彥讓擔任。
德清軍是後晉於西元九四一年設於舊澶州之頓丘的建制。澶州是由北向南進軍的主道之一。後晉建國依仗契丹之力並向契丹稱臣,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恥為契丹之臣,對契丹使者的態度多有不敬,且上書斥責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因此對他多有不滿,擔心他手中所握的重兵。為防止安重榮謀反,故而在此設軍,以防北來之兵。石敬瑭還在黃河南邊的胡梁渡設大通軍。
定遠軍是後周於西元九五五年設於景州的建制。景州地域狹小,但此地為交通要沖,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多場激戰。因而後周設軍於此。後周還於漢陽縣置漢陽軍,於鳳州之固鎮置雄勝軍等。
在五代所設的行政區劃單位內,採用了「軍使兼知縣事」或「知縣兼軍使」的做法,使這類單位的地方長官與軍事長官的職責由一人承擔。這也是以「軍」命名這類行政區劃單位的原因。
五代的第二行政區為州,州設刺史,第三行政區縣則設縣令。部分州因首都地位或地勢重要而升級為府。例如五代在汴州設有東京開封府,長安設有西京京兆府,魏州設有大名府,有些重要的府在宋代形成五京制。
十國與各地藩鎮也在其首都或重要州設府,如吳國的揚州江都府,南唐的升州金陵府與洪州南昌府,楚國的潭州長沙府,南漢的廣州興王府,北漢的太原府,前蜀與後蜀的成都府與興元府,荊南的江陵府等。
十國還在軍事要地設大都督府,如後梁在宋州和福州均設大都督府。後唐在全國設十大都督府。
十國州縣的數量,因為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與人口增加而增加。據宋太宗趙炅時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全國新置五十九個縣,絕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縣,吳越設五縣,閩增設十三縣,南唐新置二十六縣。
總之,五代十國時期的疆域劃分和行政區劃設置,是在勢力分裂和融合的過程中進行和完成的。分裂時期出現的種種經驗教訓都被日後的統一國家逐一吸收,各個民族也在天下一家的氛圍中相互融合,共同進步。

閱讀連結
五代時期吳越國創建者錢鏐身經百戰,先後與劉漢宏等地方主要軍閥作戰,最終建立了鞏固的地方政權。
西元八八二年七月,佔據浙東的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宏發兵西進,欲併吞浙西。錢鏐率八都軍在錢塘江邊禦敵。由於出奇制勝,加上利用江上夜霧遮掩,錢鏐突襲敵營,獲得首勝。
後來,錢鏐在蕭山西陵一帶與劉漢宏十萬大軍決戰,最後擊潰劉軍,劉本人易裝成屠戶逃跑。這一次西陵大捷,是錢鏐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戰果。從此,錢鏐將西陵改名為西興至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9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