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藝術,有意思:從古典樂到流行曲,從文藝復興到現代藝術,提昇文青力的必備手冊
滿額折

藝術,有意思:從古典樂到流行曲,從文藝復興到現代藝術,提昇文青力的必備手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79236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文青注意!】
試著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的藝術Sense有幾分:

1.隨想曲、幻想曲、狂想曲有什麼不同?
2.怎麼分析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
3.被稱為莎士比亞「最黑暗的劇作」是哪部?
4.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是什麼時候?

◎歌劇中的「宣敘調」跟「詠嘆調」有什麼不同?

◆宣敘調(Recitativo)
宣敘調可稱為「說唱」,它是將語言的音調和節奏音樂化、誇張處理而形成的一種歌唱形式。十七世紀上半葉,長於敘事的宣敘調隨之進入全盛時期,早期歌劇主要由宣敘調構成。

◆詠歎調(Aria)
十七世紀末隨著歌劇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宣敘調的平淡,希望有更富於感情色彩的表現形式,從而產生了詠歎調。其特點是富於歌唱性、長於抒發感情、講究伴奏和特定的曲式(多為三段式)。
此外,詠歎調篇幅較大,形式完整,留給作曲家和演員許多發揮空間,幾乎所有的著名歌劇作品,主角的詠歎調都膾炙人口。
 
◎「藍調(Blue)」到底是什麼?

「藍調」原意為悲傷,約產生於十九世紀末,由被從非洲販賣至美國南部莊園中做奴隸的黑人所哼唱的勞動歌曲、靈歌結合而成。
 最初的藍調基本上都是歌曲,每段歌詞採用三句的結構形式,第二句重複第一句。在曲式結構上構成AAB的曲式,常用慢4/4拍。其歌曲的音階形式常使用降三音和降七音,切分節奏也較多。
藍調對西方流行音樂影響深遠,爵士樂、節奏藍調(R&B)、搖滾樂(Rock Music)、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現代的古典音樂中都含有藍調因素。

◎承認吧!其實你根本不認識名畫! 

◆莫內的《印象·日出》在哪裡畫的?
《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是莫?於1782年,在勒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筆觸隨意零亂,展示出霧氣交融的景象,給人一種瞬間定格的感受。

◆塞尚為什麼對水果情有獨鍾?
塞尚喜歡將物體幾何化變形,使普通的水果、瓶罐和桌面,完全打破習慣的透視布局,給人以質感、重量感和體積感,例如名作《廚房的桌子》。

◎說到電影流派,只認識好萊塢就太嫩了!

1950年代末,法國興起新浪潮電影(French New Wave)。反對傳統藝術表現手法,強調生活化和紀實性,有的還帶有現代派藝術的荒誕性和精神分析特點。
新浪潮電影用意識流手法揭示人的潛意識,它往往自由轉換時空,使時空錯位的電影畫面成為一種人的潛意識的外化。

作者簡介

覃子安,東部人,自小學習小提琴,雖然大學沒有選擇音樂系,仍熱愛古典樂。
雖然生性浪漫,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理工腦,除了打遊戲,最喜歡跳街舞。

目次

音樂世界
音樂是什麼
音樂語言
音樂作品
聲樂形式
歌劇
器樂形式
聲樂唱法
古典舞曲
社交舞曲
民間舞曲
流行音樂
民族樂器
西洋樂器
現代音樂流派
世界十大男高音
世界十大音樂盛會
世界著名樂曲
世界著名音樂家

美術世界
什麼是美術
繪畫藝術
中國畫
中國著名畫家與作品
西洋著名畫家與作品
書法藝術
古代著名書法家
書法藝術欣賞
書法種類
篆刻藝術
雕塑藝術
建築藝術
中國的工藝美術
影視藝術
電影的誕生
電影風格
電影流派
電影放映形式
戲曲片
美術片
故事片
國際影展
電視的崛起
影視創作手法
影視的集體創作
影視藝術的同異性
戲劇藝術
什麼是戲劇
戲劇衝突及表現形式
戲劇結構
戲劇語言
中國的戲曲語言
中國戲曲
中國國粹京劇
劇作名家
名劇欣賞
舞蹈藝術
什麼是舞蹈
生活舞蹈
藝術舞蹈
土風舞
表演舞蹈
有氧舞蹈

書摘/試閱

器樂形式
器樂形式包括奏鳴曲和交響曲、交響詩、音畫、協奏曲、套曲和組曲、前奏曲和序曲、夜曲、幻想曲、隨想曲和狂想曲、軍樂和進行曲、圓舞曲、變奏曲、改編曲、創意曲、敘事曲、詼諧曲、幽默曲、練習曲、觸技曲、重奏和獨奏曲等。
隨想曲、幻想曲、狂想曲:這三種形式形式的樂曲相似之處較多,多半採用民歌旋律或現成的主題加以發展,是曲體結構更自由的單樂章交響音樂作品。
隨想曲(Capriccio)中的「隨想」原意是奇想、異想,也就是帶有隨意性。隨想曲的樂曲結構形式較自由,通常以民歌旋律為基礎,發展成演奏技巧艱深的樂曲。著名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Capriccio Italien)》,是作者在訪問義大利期間根據所得印象,以義大利民歌為素材寫成,它描繪了義大利的風俗生活,各段落之間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
狂想曲(Rhapsody)源於古希臘民間敘事詩片段,一般由流浪藝人演唱。狂想曲常指對英雄事蹟、民間傳說、風土人情的自由幻想。它也是一種根據歌曲、舞曲等主題改編發展而成的演奏技巧較難的樂曲,有時也指一種類似敘事性的器樂曲。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ies)》、安奈斯可(George Enescu)的《羅馬尼亞狂想曲第一曲(Romanian Rhapsody No.1)》、拉威爾的管弦樂《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德弗札克的管弦樂《斯拉夫狂想曲(Slavonic Rhapsodies)》、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等。
幻想曲中「幻想」的原意為想像、空想或夢想。幻想曲是一種形式自由灑脫、樂思浮想聯翩的單樂章樂曲。它是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由技巧高深的即興演奏而形成,內容豐富、性格奔放。後來幻想曲常作為賦格曲和奏鳴曲的前奏,與結構嚴謹的賦格曲和奏鳴曲本身形成對比,如格林卡的《卡瑪琳斯卡亞幻想曲(〈Kamarinskaja)》。
奏鳴曲(Sonata):奏鳴曲是由好幾段音樂構成的樂曲,一般由一件(或少數幾件)樂器演奏,只用鋼琴伴奏,最常見的是小提琴奏鳴曲和鋼琴奏鳴曲。
奏鳴曲一詞源於義大利語,意為演奏樂器,無形式意義。現在說的奏鳴曲是指形成於十八世紀的一種形式,其組織規則嚴密,一般由四段組成:第一段為奏鳴曲式,快板;第二段為三段式,慢板;第三段為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第四段為奏鳴曲式或迴旋曲式,快板。其中的每一段為一個樂章,各樂章間在速度、情緒、主題、調性等方面產生對比,用不同的方式發展音樂材料,使作品整體結構豐滿且富於變化。
奏鳴曲形式形成於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因此被稱為「古典奏鳴曲」,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作品是古典奏鳴曲的典範,但他們的作品通常分為三個樂章。
在古典奏鳴曲形成之前,存在巴洛克奏鳴曲,它同古典奏鳴曲的區別在於:結構較鬆散,對比因素較少,分為莊重、嚴肅的教會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和由舞曲組成的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前者各樂章的速度為慢—快—慢—快,後者較自由,視具體舞曲而定。巴洛克奏鳴曲是古典奏鳴曲的前身,韋瓦第、韓德爾、巴哈等人的作品即屬此列。 
奏鳴曲的原則是,由數個樂章組成,在各樂章間盡可能使用多種對比手法;一般是一件樂器的獨奏,但有時也用四、五件樂器的小型室內樂隊,通常是無標題的「純音樂」,各樂章有慣用的特定曲式。在許多大型作品的結構中,都可看見奏鳴曲結構的影子。
交響曲(Symphony):交響曲被稱為「樂隊的奏鳴曲」,它與古典奏鳴曲大致產生於同一時期,其結構原則脫胎於奏鳴曲。它由四個樂章構成,各樂章的順序為快—慢—舞曲—快,每樂章慣用的曲式與奏鳴曲相仿。
交響曲的原意為「同時發音」,該詞最初泛指包含許多聲部的樂曲(包括人聲),後專指器樂合奏曲,尤其是歌劇、神劇等大型聲樂形式的序曲。這種形式與維也納古典樂派相聯繫。演奏交響曲的樂隊逐漸形成固定編制,被稱作交響樂隊。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的交響曲被視為傳世經典之作。交響曲規模宏大、結構嚴謹、音響豐富,既能充分發揮樂隊能力、包涵深刻思想內容,又能體現多樣化的戲劇衝突和對比。人們常從交響曲判斷一個作曲家的器樂創作能力,和駕馭大型曲式結構的能力。
交響詩(Symphony Poem):交響詩是一種單樂章的標題交響音樂,脫胎於十九世紀的音樂會序曲,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先使用該名稱,命名他寫的十三首單樂章的管弦樂曲。
李斯特認為,使用這種單樂章、多樂段、相對自由的結構,能擺脫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使形式與內容更緊密聯繫。作曲家在創作時,可以根據內容的需求決定作品結構。如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的《我的祖國(Má vlast)》,實際上是由六首交響詩構成的交響詩套曲;理查•史特勞斯則將他的作品稱為「音詩」;還有的作曲家用類似於交響詩的形式,刻畫自然風光、甚至美術作品,他們稱之為「音畫」或「交響音畫」。
交響詩具有描寫性,其情節背景和標題通常來自神話、民間傳說、著名文學作品或歷史事件。
協奏曲(Concerto):協奏曲,由一件獨奏樂器和一個樂隊合作演奏的樂曲。
最早的協奏曲由好幾個聲部(其中有樂器、人聲)同時演奏,競相顯示自己的技巧和魅力。十七世紀末,這種協奏曲被改造,由一小組獨奏的弦樂器擔任主奏聲部,由大型樂隊作為對比,與主奏部相呼應。主奏部的各樂器之間、主奏部與大樂隊之間時而競奏,突出於別人之上,時而協奏出和諧豐滿的音響。這種形式稱作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是近代協奏曲的前身。巴哈的《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中的第二、四、五首就是大協奏曲名作。
現在的協奏曲是指由一件獨奏樂器同管弦樂隊合作、多樂章的套曲。根據獨奏樂器的不同,分別稱為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單簧管協奏曲等。通常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用奏鳴曲式寫成;第二樂章的曲式無一定的規範,慢板;第三樂章多用快板的迴旋曲式。第一樂章臨近結束處的「華彩段」,是協奏曲的精彩處之一;此時樂隊一片沉默,使獨奏家將高難技巧和奔放的激情盡情揮灑。
套曲(Cyclic):凡由幾個獨立段落構成的音樂作品都稱套曲,像交響曲、協奏曲就都屬於套曲結構,組曲是套曲中的一種。構成套曲的各段(或各樂章)有時只是一種鬆散的聯合,有時也存在嚴格的整體結構,有的作品甚至各樂章採用同一個主題,以求效果完整。在器樂套曲中,首推奏鳴曲。
組曲(Suite):組曲是各種器樂套曲中最早出現的形式,分為古組曲(Partita)和現代組曲(Modern Suite)兩種。 
古組曲由舞曲發展而來。十五世紀,歐洲作曲家將幾首舞曲的調性統一,按對比原則、根據不同的風格和速度,將它們系統聯綴。由於它由舞曲聯綴而成,所以又稱舞蹈組曲(Dance Suite)。 
現代組曲在形式上更加自由,舞曲已不再是其唯一的材料。十九世紀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常常從芭蕾、戲劇、歌劇以至文學作品中取材,寫成標題性的交響組曲。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組曲》(出自其舞劇《天鵝湖(Swan Lake)》)、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的《皮爾金組曲》(出自其為話劇《皮爾金(Peer Gynt)》所作配樂)、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的《天方夜譚(Scheherazade)》(以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譚》為素材)、比才(Georges Bizet)的《阿萊城姑娘(L'Arlésienne)》(出自他為同名話劇作的配樂)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