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欲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
滿額折

欲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深入淺出地引介了蘇明思著名的奧古斯丁式洞見:塑造我們生命的,不是我們的想法或行為,而是我們最深愛的那些事物。
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
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牧師

蘇明思以其特有的輕鬆自在、活力與洞見,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不只提出我們應該要愛什麼,也探討人當如何學會去愛這些應該愛的事物。
沃弗(Miroslav Volf)
耶魯神學院教授,A Public Faith and Flourishing作者

我們是否真的愛我們以為自己愛的事物呢?對於努力誠實回答這個問題的人而言,這不是一個讓人舒服的問題。蘇明思督促我們誠實作答。
亞倫.傑考布斯(Alan Jacobs)
貝勒大學榮譽學院(Honors College)教授
《欲望的門訓》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介蘇明思的學術成果。為了重新去想像門徒訓練這項任務,這本書應該成為每位牧師、信徒領袖、父母的指定讀物。
米歇爾(Jen Pollock Michel)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
二○一五年度書籍Teach Us to Want作者

蘇明思給了我們一份具有深刻洞見的禮物,讓我們可以尋找並尋見我們真實的需要為何。
拉伯頓(Mark Labberton)
富勒神學院院長

從「腦」的門訓,進階到「心」的門訓

我們可能已經習慣了門徒訓練就是不斷地學習,一課接著一課,要學初信造就、信徒成長、查經方法,還有事奉訓練、協談諮商、敬拜領會,彷彿只要信仰的知識與技能愈多,我們與門徒的距離就愈近了。我們其實都被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給綁架了,以為門徒生命的重點是在腦袋的認知上。

作者蘇明思卻強調,門徒不能是那種只有一顆大腦袋的公仔型人物,基督的門徒得要有「心」。心雖然很抽象,但會具體呈現在所愛的人事物上,那就是我們的欲望。欲望一詞在當代看來好像很負面,其實它並不壞,因為人是目標導向的受造物,會想要探索未知,尋求方向,積極迎向目標,這些都是欲望的正面特質。欲望是神賜給人的禮物,是人類力量的來源。只是我們必須留意欲望的方向,因為如果欲望失序了,我們崇拜的目標就會從上帝,迅速地飄移到各種敵對上帝的偶像。

《欲望的門訓》指出,基督徒可以藉由教會的崇拜與禮儀,讓內心的欲望恢復到正確的方向。這方法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看似古舊過時,卻是歷久彌新。禮儀幫助我們把欲望重新定序,門徒的心思一旦有了正確的指向,生活、家庭、事業才能逐漸步上正軌,不被潮流帶著四處跑。

心之所愛,比腦中所知,更加重要;就讓蘇明思來開路,協助二十一世紀的教會,門徒訓練再升級。

作者簡介

蘇明思(James K. A. Smith)是加爾文學院的哲學教授,擔任該校應用改革神學與世界觀的講座教授。作為一名獲獎作家和著名演說家,他以獨特的轉譯與詮釋天賦成為思想領袖,在學術界、社會和教會之間架起了橋梁。
蘇明思著有多部具影響力的作品,其中Desiring the Kingdom及《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Who’s Afraid of Postmodernism?)榮獲《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圖書獎。他經常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籍與文化》和《刺蝟評論》等雜誌和報紙撰稿。他還擔任《影像》雜誌的主編。
蘇明思和妻子迪安娜(Deanna)從小學時期就認識了,目前定居在密西根州大急流市,有四個孩子。他們是堅定的城市居民,喜歡園藝、旅行、和朋友一起喝葡萄酒,以及跟他們的瑪律蒂波犬Kirby一起蜷縮在沙發上。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三
當世界搶走了「心」,誰還在聽「大道理」?
毛樂祈《讓耶穌幫你帶小孩》作者

許多年輕人從教會出走,早已不是新聞了。可以簡單談兩個原因。第一是對教會失望。講台上呈現出很好的道理,或是會友把感謝讚美主掛在嘴邊,但是在實踐層面上,被看出有落差。其實信徒大都和善,也熱於助人,只是當把理想說得極高、行為卻沒有跟上時,反而讓人覺得反差太大。
第二是無力面對文化潮流的蠶食鯨吞。教會致力於強調讀經、禱告、出席聚會,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年輕人出社會後,面對資本巨獸的結構性壓迫、層出不窮的政治亂象,網路世界的多元善變,教會仍舊三令五申「不變的真理」;講台也一如往昔對爭議的政治、經濟議題冷處理,試圖保持中立和屬靈,卻不免暴露出固有的意識型態。簡單來說,教會無力辨認出政治與經濟結構所帶來的強大「塑造」,讓年輕人獨自面對教會與社會之間的張力;當張力過大,力不能勝的時候,索性就離開了教會,少點掙扎。
點出以上問題,並不算太難;但是若能看到更根本的問題,並指出一個可以邁進的方向,則是另一個層次。當我在二○一○年讀到《欲望的門訓》這本書的前身Desiring the Kingdom 時,就有茅塞頓開之感,蘇明思不僅診斷出最深層的病灶,也開出了藥單。最棒的是,《欲望的門訓》改寫了之前的學術著作三部曲,少了許多讓人昏昏欲睡的哲學詞彙,反而增添不少故事和例子來幫助讀者理解。
蘇明思在第一章就破題指出,並非是社會太世俗,而是教會的「人論」在本質上也世俗化了—我們按照現代的人論,把「思考」看作是人的核心,而忽視了在猶太-基督宗教(Judeo-Christian Religion)中「欲望」才是根本。我們其實不是「思考者」,而是「愛者」。不管是門訓還是教育,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問「知道什麼」,而是「愛什麼」。正如耶穌復活後,不是問彼得「你搞懂了嗎?」,而是三問「你愛我嗎?」。
我們需要認識,真正想要的(欲望)和我們所知道的(知識),有很大的落差(第二章)。教會如果沒有體認到人是欲望的動物,就會以為「有聽道」就是「真知道」,以為查了經、上過各種真理課程,就更聖潔、成熟了。但我們若沒有意識到自己最深層的渴望,常常跟我們表面的「知道」有落差,就容易就落入知行不一的困境,甚至掉進偽善的陷阱。與此同時,世俗社會透過電影、韓劇、遊戲與網紅等等,從不向我們說教,也不叫我們誦讀信條,卻反而緊緊抓住了我們的「心」,輕易地以他們的意識型態對我們「洗腦」。我們任憑世界透過各種「儀式」塑造我們的欲望,攫取了我們所愛;而教會的回應,只是更加努力地教導基要真理、查經,灌輸信仰知識。這樣的仗,很難打贏,年輕人出走教會,就已說明了結果。
契機在於認識到聖靈不只出現在神蹟奇事中,更在平凡的習慣中與我們相遇(第三章)。如果愛/欲望是人的核心,人要改變就不只是靠著反思,而是透過儀式來改變習慣。就像父母哄幼年的孩子入眠,不是講大道理,而是需要建立一套儀式,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入眠習慣:晚安曲,刷牙,講個故事,一起禱告,親吻額頭道晚安。儀式開始,孩子就會不吵不鬧乖乖就範。真正屬靈的生命,基本上就是在各方面養成討神喜悅的好習慣。
那麼該如何去抵抗世界的塑造、訓練門徒的「心」呢?蘇明思給的藥方不但不新穎,反而很傳統,他指出,要回到聖經的宏大敘事,並且著重在教會的崇拜(第四章)。在傳統的禮儀中,按照「聚集、聆聽、共融(主餐)、差派」的軸線來進行,周而復始,讓信徒知道自己所在的故事和所領受的使命,不是為了內聚,而是要受差遣進入世界,帶來神的shalom(平安)。福音派教會對於「禮儀/儀式」或許抱有懷疑和恐懼,但禮儀其實無所不在,重點在於讓好的禮儀來形塑我們。而這基督教的大敘事,不只停駐在教會中的崇拜,更含括了家庭(第五章)、工作(第七章)和青年事工(第六章)。
蘇明思提醒我們回到那個起初的「愛」,不是反智、濫情,而是以「心」為基礎,重新思考家庭教育或門徒培育。信仰教育不再只是關注真理的灌輸,而有太多新的可能性,比如探索和疏導欲望、操練好習慣,重塑想像力,創造有神學底蘊的儀式⋯⋯。
社會已經談了很久的翻轉教育議題,基督徒若也想探索翻轉教育,《欲望的門訓》絕對是必讀的書。

目次

推薦序一:為我們的愛重新定位╱周學信i
推薦序二:經歷基督徒生命的重塑和反向形塑╱陳冠賢ix
推薦序三:當世界搶走了「心」,誰還在聽「大道理」?╱毛樂祈xii
前言001

第1章 成你所愛:崇拜是人的天性003
習慣的力量008╱給當代基督徒的古老智慧011╱為欲望定向:身而為人的探求015╱情欲的指南針:愛是一種習慣020╱校準心的方向:愛需要練習026╱你所敬拜的事物定義了你是誰030

第2章 你所愛的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學習閱讀「世俗」崇拜禮儀035
影戲:兩部探討欲望的大螢幕巨作036╱在雷達的偵測之外:我們無意識的愛戀043╱練習戴上天啟文學的眼鏡:看清敵對崇拜禮儀的真貌051╱如何閱讀世俗的崇拜禮儀:消費者福音釋義061╱對生活進行禮儀性的審查070

第3章 聖靈將在你的現況中與你相遇:傳統崇拜在後現代的價值073
飢渴的心與後天養成的品味:重新培養習慣讓渴望歸正074╱聖靈在習慣中與我們相遇085╱誰的崇拜?誰是主動者?089╱從表述到重塑095╱形式很重要099

第4章 你在哪個宏大敘事裡?:具形塑力的基督教崇拜敘事脈絡105
用你的本能直覺去體悟福音106╱崇拜決定我們生命的品格109╱崇拜重新修復(陳述)我們是誰117╱劇情發展:基督教崇拜的敘事脈絡121╱插曲:一些難題127╱認罪悔改這份禮物131╱認罪告解的詩歌135

第5章 護衛你的心:家的禮儀143
給成家者的禮儀課程148╱守護你們的心162╱在家中蓋起主教座堂169

第6章 教養小孩的成功心法:「心」領神會學習法175
上帝喜悅真實的敬拜者178╱為禮儀性動物所設計的青年事工183╱想像力的教育之路196╱重塑形塑者:靈命塑造的教育培訓201╱通過禮儀208

第7章 你的欲求會成為你的事業:召命禮儀217
所有的事情都很重要218╱這是(委託)你的任務(你有權選擇接受與否)219╱保有傳統是為了創新227╱約束是份禮物231╱召命禮儀236

祝禱241
進深閱讀245
致謝辭249
附註253
索引267

書摘/試閱

Chapter 1
成你所愛:崇拜是人的天性

你想要什麼?
這個關鍵的問題,是基督教門徒訓練裡最首要的基本問題。這也是耶穌在約翰福音中向祂的跟隨者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當兩位準門徒在施洗約翰真摯的感召下,決定要跟隨耶穌時,耶穌轉身直接問他們:「你們要什麼?」(約一38)

這個關鍵的問題常被埋在其他耶穌對我們所提的問題之中。「你是否願意來跟從我?」是「你想要什麼?」的另一種說法,其實也就是耶穌對彼得這位迷失的門徒所提的根本問題:「你愛我嗎?」(約二十一16)

耶穌並沒有在遇到馬太、約翰或你我的時候,問:「你到底知道些什麼?」或「你到底相信什麼?」他問的是:「你要什麼?」這是耶穌對我們最尖銳且刺耳的提問,因為我們這個人正是我們所渴望之物的集合體。我們的渴望、願望、欲望,正是我們身分的核心,也是觸發我們一切行動與行為的泉源。我們的欲望是由我們的心,也就是人的中心,所迴盪出來的。因此,聖經勸告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我們可能可以這樣描述門徒造就:一套管理自己心的方法,包括刻意留心我們心中所愛的。

因此,如果要成為門徒,「渴望」比起知道與相信來得更為重要。耶穌要求我們來跟隨祂,是要求我們在所愛與所盼的事上變得與祂一致:去要上帝所要的,去渴求上帝所渴求的,去切慕上帝與一個由祂全然掌管並充滿的世界,簡言之,就是「上帝的國(天國)」的異象。

耶穌作為老師,不只增添我們的智慧,也同時形塑我們心中的至愛。祂不會僅滿足於將新的想法存入我們的腦海,若沒有抓到我們的欲望、喜好與渴望,祂是不會善罷干休的。祂的「教導」不僅能讓人在反省與默想時進入平和、冷靜、泰然自若的領域,祂的「教導」也同時會直搗人心,深入那個充滿熱力與激情的地方。祂也是神的道,「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四12)跟隨耶穌是進入仁愛的學校,成為學生,在這位教導人該如何去愛的拉比手下受教。耶穌仁愛的學校不是有名的大班課,祂也不是那些名嘴名師,在講台上一邊口沫橫飛地講述有關他自己的事情,一邊播放著被文字淹沒的投影片,而我們只是在台下被動地抄寫筆記。

然而,我們卻往往認為作門徒的重點是要努力求學,彷彿成為耶穌的門徒是一件主要與智性有關的工程,是關乎如何獲取知識。為何會如此呢?

因為作門徒與形塑基督徒生命的每一種方法背後,各自都隱含了一個關於「人是什麼」的人論前設。在這個前設的內容並未言明的情況下,我們使用了其中一些重要(但未被言明)的基本人論假設內容,包含了人的學習模式為何。如果說作門徒是要成為耶穌的學習者與追隨者,那麼人的「學習」模式,就成為作門徒的關鍵。至於要如何明白人如何學習,就取決於你對於人是什麼的理解為何。換言之,儘管一個人從未想過上述這些問題,他對於作門徒的認知,仍會反映出他對於人天性的前設為何。

幾年前,有一件事讓我充分意識到這個道理。當時,我因某項議題正在翻閱一本著名的基督教雜誌,其中一頁有關背經計畫的全彩廣告令我感到震驚。這則廣告的中心是一張男人的臉,他的額頭上印了一行驚人的字宣稱:「人如其思」。這行字如此明確地陳明了我們許多人心中的前設。比起聖經的思維,這種想法更為「現代」,我們已經被教育成假定人在本質上是一個會思考的存有(thinking things)。即便我們可能不曾讀到或聽過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的名字,但仍有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接收了他把人類本質定義為res cogitans,即人是「思考的存有」。就像笛卡兒一樣,我們認為靈魂或「思想」才是一切驅動行動的來源,身體(充其量)不過像是無啥關係的臨時交通工具,負責乘載靈魂或思想前往目的地。換言之,我們將人類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搖頭娃娃:有著碩大的頭顱以及笨拙且不重要的身體。我們設想腦袋是人的「指揮中心」,而我們的意念也界定我們是誰。「人如其思」這句座右銘將人類化約為一顆大腦插在棍子上。諷刺的是,這種觀念假設了人的「心」就是人的思想。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然而諷刺的是,我們門徒訓練的方法,大多都只是不經大腦地抄襲他的想法罷了。

這種理智主義者的人論模型,將人簡化為純粹的智性生物,而學習(包含作門徒一事)就只是將思想與信念存入一個承載心思意念的容器(譯註:身體)罷了。批判性教育理論學者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呼應了保羅.弗萊爾(Paulo Freire)之言,稱這種想法為「銀行」教育模式:視學習者為知識和思想的保險箱,一個純粹存放各種信念的智能容器。然後,人的一切行動都是從這個知識銀行中「提款」,彷彿人所有的行為,都是在有意識、刻意、理性的反思後所選擇的結果,彷彿我們的行為基本上就是呼應腦中的哲學三段論(syllogism)所下的結論,也就是我們憑藉思考的能力在世界闖蕩。然而,這種論述卻讓我們忽略了習慣這個強大的力量。

因此,如果我們假設一個門徒是所謂的學習者,他可以透過聖經獲得更多關於上帝的信息,那麼認真作門徒就是指針對心思意念進行門訓。這當然是真的,聖經要求我們把每一個心思意念都奪回,順服基督(林後十5),並藉由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來改變我們全人(羅十二2)。耶穌的跟隨者終會成為上帝話語的學生,一個「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的人(詩一2)。如果你真的想跟隨耶穌,你就會把握每一個機會,讓自己更多地認識上帝,更多地了解祂的話語、祂對我們的要求,以及祂對所造的這個世界有何美意。你不會只是露個面參加崇拜和講道,你會參加成人主日學課程、小組查經班,你會每天讀經,你會儘可能參加特會, 你會瘋狂閱讀屬靈書籍,讓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上帝和祂的話語,你會努力吸收知識,因為你想要學習。

諷刺的是,同樣的情況也可見於所謂「反智」的基督教信仰中。許多對正統神學與高等教育持懷疑態度的敬虔基督徒與門訓模式,仍然使用了「知識分子」的方式來進行門徒訓練與塑造基督徒生命,狹隘地專注於用聖經知識填充我們的知識庫,確信我們可以藉思考達至完全,透過訊息的轉移成聖。事實上,這正是那個背經計畫廣告背後的信念:如果「人如其思」,那麼你的思想器官被上帝的話語充滿,這就應該能帶出基督化的品格,對嗎?如果「人如其思」,那麼只要改變你的想法,就應該能改變你是誰,對吧?
真的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