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天下麒麟榜(全四冊)
滿額折

天下麒麟榜(全四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120 元
優惠價
90100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1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3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歷朝輩出的麒麟之才,
降於千朝百代之間,
於萬代江山之中,
各顯風華,撼動天下!

垂釣渭濱的姜太公,釣起周朝半壁江山;
制禮作樂的周公旦,定下歷代千載文化。
萬世山河,在各朝遞嬗間易主無數,遼闊社稷故然非一人能獨力治理,帝王身邊往往伴隨得力謀臣,方能令霸業終成,得以千秋長存。
在君王渴望一統天下、民間希冀盛世太平的時代背景下,只要能得一麒麟才、獲一方謀略,便能使江山風雲變色,萬里疆域於圖紙上一筆割劃。
蘊藏智慧的謀士名將們,其刻寫在歷史上的豐功偉業,流傳至今仍值得當代作為借鏡。哪個棋高一著,誰是人中之龍,在各人心中必定自有序次。躍然於紙上的智謀對決,在字裡行間,帶領讀者穿梭千古對峙時刻。

丞相李斯智併六國,始皇開創千古一帝;
留侯張良運籌楚漢,輔成高祖天下霸業。

古有名言:「創業維艱,守成亦難。」戰國時期局勢動盪,烽火連天,最終江山歸於大秦,豈知始皇後繼無人,眾將再度擁兵而起,天下轉眼間又陷入攻城掠地之中。

亂世之下誰能隨主開疆闢土?誰又能獻策協助君王一統江山?王朝之下誰又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

隨時間推移,歷史於此另闢謀略戰場,謀臣名將們跨越百家思想之屏障,綜合成嶄新的策略,各將其主推向更加輝煌的霸業巔峰。逐漸崛起的功利思想,會為這段歷史染上什麼樣的色彩?讓我們就從這些謀士們的一生見分曉。

隱士謝安縱情山水,心繫天下匡扶東晉;
諫臣魏徵剛正不阿,以鑑太宗大興貞觀。

亂世之下民不聊生,能人志士或避世於山水,或求力挽狂瀾,一心所歸,依然是天下蒼生。想要興邦固本,不外乎講求一個「定」字。為此,忠臣們無不煞費苦心,勸諫帝王偃武修文,令百姓安居樂業,方能常保江山再創盛世。

但為何大唐極盛期前後,皆為極衰的多國亂世?誰又是這紛亂局勢裡的中流砥柱?

在佛道思想盛行的朝代裡,謀士們秉持著亦仕亦隱的心境,力抗奸佞之風,輔佐帝王穩固社稷、收復山河。宛如流向涅海的一股清流,這些謀士們該如何完保自身與國家的安危?不同以往的謀劃路線就此展開。

智賽張良的劉伯溫,運籌如神助明開國。
功競諸葛的左宗棠,力守山河扶清革新。

蒙人的元朝,漢人的明朝,滿人的清朝,三朝之動盪、昌盛乃至沒落,宛如一場又一場的煙花,綻放出三朝謀士奪目耀眼的救勢奇策。

從亂世到統一,從紛繁戰爭到安邦定國,想要守住攻掠下的版圖,每一場勝利都揭開一個又一個經世濟國的新考驗。

版圖規模超越前朝的遼闊世局,是帝王更加浩瀚的社稷,也是謀士們在改朝換代、日新月異的局勢衝擊中,洗鍊而出的睿智鋒芒。歷代謀士的智慧精華,透過這些江山代出的麒麟才,在元明清的歷史上刻劃不朽的功業。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晁中辰

1982年於山東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過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外關係史和明清史的教學與研究。

主要著作有《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明朝對外交流》、《明成祖傳》、《崇禎傳》、《李自成大傳》、《明代海外貿易研究》。

個人主編有《中國諫議制度史》、《中國改革通史.明代卷》、《中國冤案實錄》等數本,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前言
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盪的百年史》一書中曾說,中華民族「是東方最優秀的民族」。中華民族之所以優秀,不僅僅在於她勤勞、勇敢,而且在於她的智慧。這種智慧在歷代謀士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
這裡所說的謀士,不是指會耍點小聰明的人,而是指為上司出謀劃策、能謀善斷,成就了一番大事業的謀略家。本書所選取的都是歷代謀士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書中所述事蹟都有史實根據,沒有無中生有的編造。為了便於廣大讀者閱讀,本書一改學術論文式的寫作形式,力求通俗易懂,行文生動形象,不大段引用艱澀的古文,而在使用時譯為白話。書中儘可能少加注釋或不加注釋,對所據主要文獻在文後一併列出。
每篇都以時間為經,以人物事蹟為緯,既簡要交代出人物生活的大背景,又儘量突出謀士個人的活動。尤其是對於能影響事件進程的主要謀略多著筆墨,力求寫出其謀略的主要影響和特徵。
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謀略比知識顯得更重要。謀略和知識是有區別的:知識是對已經存在的事物的瞭解,謀略則是對尚未發生的事件的預測和判斷;講知識是為了求知,講謀略是為了致用。謀略是對知識的綜合運用,但又不完全受知識的制約,而更主要的是謀士個人的敏銳和隨機應變。從書中可以看出,有的謀士並不是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但卻往往能料事如神,出奇制勝。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謀略,視謀略為國家興亡、事業成敗的關鍵。《孫子兵法》實際上就是講謀略的軍事教科書。書中提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這裡所說的「上兵伐謀」,就是要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自然是「善之善者也」。有一句流行的俗語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勢均力敵謀者成。」這都強調了謀略的重要。
謀略與通常的道德觀念是格格不入的。道德觀念溫情脈脈,而謀略則顯得嚴酷和冷峻。這是因為,謀略面對的是敵對營壘,而不是親朋好友,所以總是「策劃於密室」,唯恐讓外人知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是「陰謀」。洩謀歷來為兵家之大忌。但是,這裡所說的謀略,要比一般陰險小人的陰謀詭計高明和博大,而且面對的主要是敵對營壘,故能為大家所接受和欣賞,視之為制勝的必要手段。
中國歷史上存在著發達的謀略文化。它是中國大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蘊含十分深厚。看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舞台就不難發現,活躍於舞台上的主要就是一些謀士。他們四處遊說,兜售自己富國強兵、克敵制勝的謀略,希求一用。當他們不能被任用時,就顯得淒淒惶惶、就苦惱、就「孤憤」。中國的謀略文化與西方的宗教文化不同,強調的是人事,是「治國安邦平天下」,強國富民。正因如此,一些謀略家對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謀士們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功利性,或稱之為實用性。他們設謀都是以利害為出發點,目標是奪取勝利。為了實現這種目標,他們對天、地、人及各種事物的考察都帶有功利化的色彩。二是競爭性。謀士最活躍的時期就是競爭最激烈的時期。為了進取,為了克敵制勝,謀士的謀略就閃爍起耀眼的光彩。三是靈活性,或稱之為隨機性。對於謀士來說,任何理論和經驗都只具有相對的、有限的意義。他們更主要的是依靠對形勢的瞭解和直覺,在錯綜複雜和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獻計獻策,以出奇制勝。四是保密性。謀士們都是密謀策劃,洩密就意味著失敗。
由於謀士個人接受的教育和信仰不同,其謀略也表現出不同的特色。例如,儒家以攻心為上,實際上就是將道德功利化。法家則較為嚴苛和冷酷,像吳起為了贏得魯國信任而「殺妻求將」,這在儒家士人中就難以找到。道家更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魏晉時期崇尚黃老,王導和謝安都持之以靜,緩和了南北士族和新舊士族之間的矛盾,使東晉政權獲得百餘年的安寧。信奉佛道學說的謀士不貪圖祿位,像李泌、劉秉忠和明代的姚廣孝,他們平時以皇帝的賓友自居,事急則前來獻謀,事成則遊於名山或退居寺觀,官位如同虛授。縱橫家的謀略則主要表現在遊說和辯難上,例如張儀、蘇秦即是其典型代表。
歷代謀士所表現出來的謀略和智慧,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不要說一般讀書人對他們的事蹟知之甚詳,即使目不識丁的鄉間老農,也能神采飛揚地說上幾段出奇制勝的智謀。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聲東擊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等俗語,更是婦孺皆知。
今天,全國上下都在為實現現代化而奮鬥,市場經濟中所表現出來的競爭性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了解到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歷代謀士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智慧寶庫,人們至今仍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和借鑑。我們同時希望,對於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社會風氣的形成,本書能起到某些積極的推動作用。
謀略可以治國安邦,但為心術不正者所利用也會禍國殃民。就謀士本人來看,也有缺點,也有失算的時候。有的謀士在功成名就之後變得昏昏然,結果自身不保,即是明證。如果一個人過分地倚重計謀,就會變得詭詐和自私,不利於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謀略文化像其他的古代文化一樣,也存在著精華和糟粕。因此,今天我們在吸收其精華的同時,也應剔除其糟粕部分。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書中所選都是對歷史進步或多或少有所貢獻的人物,而對那些雖有計謀但屬於奸邪之徒的人物則不予收錄。
本書收錄範圍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現代人物未收。在收錄時既考慮到人物的代表性,又考慮到時代性,即每一個大的朝代都有人入選。細心的讀者或許可以看出,受時代的影響,不同時代的謀士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
由於篇幅所限,有些頗為出名的謀士也沒有選入。有的謀士雖然很出名,但因事蹟太少,難以成篇,也未入選。對於書中入選的謀士,書中的分析和評述也難保十分準確和恰當。對此,尚祈讀者指正。
書稿成於多人之手,雖經主編反覆修訂,但行文風格仍不盡一致,請讀者見諒。本書最初由山東人民出版社於一九九七年出版,今經修訂,得以在遼寧人民出版社再版,我感到十分高興。其間,梁由之先生極力推薦,話語中充滿著對文化事業的執著和虔誠,令人感動。遼寧人民出版社的艾明秋女士精心籌劃,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謹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晁中辰

 

目次

前言

半生潦倒垂釣渭濱 得遇明主大展宏圖──姜太公傳
治國安邦平天下 周公勝過孔聖人──周公傳
安齊國富國強兵 霸諸侯「一匡天下」──管仲傳
身矮謀高安齊國 除暴使楚傳佳話──晏嬰傳
治軍有術興吳破楚 《孫子兵法》謀略寶藏──孫武傳
助勾踐功成名就 攜西施逍遙江湖──范蠡傳
多謀善戰威震七國 布衣將相治國有術──吳起傳
臏雙膝而修兵法 助田齊終成霸業──孫臏傳
苦讀書志在有為 倡合縱六國抗秦──蘇秦傳
倡連橫縱橫捭闔 破合縱六國稱臣──張儀傳
固幹削枝號令一統 遠交近攻連滅強鄰──范雎傳
乘時立功 急流勇退──樂毅傳

輔佐始皇天下一統 阿順苟合身被五刑──李斯傳
助項羽稱霸天下 遭遺棄功敗垂成──范增傳
「約法三章」定國策 慧眼識才終滅楚──蕭何傳
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張良傳
六出奇計 匡扶漢室──陳平傳
老當益壯意為國 馬革裹屍慰生平──馬援傳
「吾之子房」識高遠 助曹爭雄奇謀多──荀彧傳
大智若愚 功高不矜──荀攸傳
論天下事鞭辟入裡 定戰前謀料事如神──郭嘉傳
多謀善斷 攻守自如──司馬懿傳
三顧茅廬天下計 鞠躬盡瘁老臣心──諸葛亮傳
重戰略大局 不玩弄小智──魯肅傳

博學多識「杜武庫」 奇計迭出滅孫吳──杜預傳
綏撫新舊 清淨為政──王導傳
多智謀戀情山水 弈棋間破敵百萬──謝安傳
捫蝨高談天下事 威德並舉建奇功──王猛傳
敢「獻納忠讜」 致「貞觀之治」──魏徵傳
身居高位一身清廉 為民除害臻於太平──姚崇傳
憂國憂民亦仕亦隱 大智大略逢凶化吉——李泌傳
足智多謀安天下 「半部論語致太平」——趙普傳
性剛直犯顏直諫 退遼兵轉危為安 ——寇準傳

助蒙古馬上奪天下 行漢法治國多智謀──耶律楚材傳
居禪寺心懷天下 輔世祖大元一統──劉秉忠傳
素負經世之才 助明定國安邦──劉基傳
助成祖起兵一隅 定天下常居禪寺──姚廣孝傳
輔明初五帝 致天下太平──楊士奇傳
輔清初四帝 以德義安邦──范文程傳
文武兼備叱咤風雲 降清滅明褒貶不一──洪承疇傳
大智大勇守新疆 志在今亮勝古亮──左宗棠傳
讀書求經世致用 救國靠勇謀並施──薛福成傳

 

書摘/試閱

西方文明的制的制裁者:讓世界顫慄的阿提拉、耶律大石與成吉思汗
【內容試閱】

【阿提拉:最後的單于】
8.文明之痛

真正的駿馬不靠鞍轡扮妝。
就是這位長得並不英俊瀟灑的阿提拉,要把羅馬帝國這塊大石頭搬開,讓自己兀立大地,發號施令。在眾多史料中,人們似乎總是在強調阿提拉長得如何如何醜陋,看得多了,我倒覺得這是他的特點。我發現,凡是說阿提拉長相醜陋的史學家都是西方的,這裡面存在著某些種族情緒和偏見,因為阿提拉曾經給歐洲人心理上造成了陰影。但從這些西方史學家的文字中,我們卻看到了真實的阿提拉,或者說一個確切的匈奴。我在想,也許我們從阿提拉的長相上就可以判斷出他充滿血性的內心和性格。他的又細又小的眼睛,狂妄不羈的習性,實際上都說明了阿提拉是一個典型的匈奴人。
阿提拉和後來在草原上崛起的成吉思汗頗為相似,他們都有遠征的志向,而且都有要獵取便獵取大獵物的雄心。他們的雄心和行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化成一股颶風,在大地上恣肆掃蕩。阿提拉將薩爾馬特人、阿蘭人、東哥德人、吉別達伊人和分布在烏拉爾山和萊茵河之間的其他部族紛紛擊敗,命令他們全部歸服於他的麾下。這些民族在先前背靠歐洲這棵大樹生活得安謐愜意,但匈奴是過早到來的一場秋風,這棵大樹轉瞬飄零,紛紛落下悽楚的葉子。這裡有匈牙利草原和多瑙河、萊茵河等,它們早已成為某種文明的象徵,在這種顯得有些高貴和奢華的文明背後,實際上是威嚴的政權和堅實的政治在做支撐。但阿提拉一路而來如同秋風掃落葉,一一將它們攻下。他的力氣太大了,即使再怎麼大的石頭,對他而言似乎都不足掛齒,阿提拉都能夠輕而易舉地將其搬開。
羅馬人應該感到很委屈。曾經的羅馬是多麼輝煌啊,她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而且創建了屬於自己的文明。她一天天壯大起來,已經在歐洲鶴立雞群,但是冷不防從草原上冒出來的一群野蠻人卻要砍斷她的腿,讓她傾倒在地。她不服,但卻無能為力;她憤怒,但卻扭轉不了局面。
其實,出現這樣的局面本也不足為奇,只不過羅馬人感覺太好,從來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尤其對生活在東方草原、各方面都顯得有些落後和簡單的匈奴,就更加不屑一顧了。所以,她突然遭受匈奴的打擊,顯得很痛苦,從內心深處感到自己蒙受了莫大的屈辱。忽略敵人的代價是可怕的,然而當你一旦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忽略敵人的錯誤時,可怕的後果其實已經釀成了。羅馬人冷靜地審視局勢,這才發現匈奴原來十分強悍,他們不光善於運用大兵團作戰(頃刻間從山坡上出現黑壓壓的人),而且步兵作戰十分靈活,訓練有素的羅馬士兵總是被他們巧妙地瓦解,他們的作戰方法是羅馬士兵從來沒有見過的。在他們的撞擊下,羅馬這座原本高大雄偉的大廈開始搖搖欲墜,文明,在野蠻面前變得尷尬而又無可奈何。
羅馬人應該重視匈奴身上的血性和冒險精神,以及經由血性和冒險精神滋生出來的剛烈、果敢、視死如歸的行為;還有,匈奴把人的勇猛發揮到了極致,與諸多草原民族相比,他們鶴立雞群,用自己的行為書寫了那個時代的神話。我們看不到他們生命中的痛苦,能看到的,只是出於信仰和愛而始終不曾改變的對光榮的追求。哪怕失敗了,也是為了理想而敗;人敗了,信念不敗。在我的感覺中,任何一個匈奴人其實都是一樣的,他們的信念和行為達到了高度統一。在今天,我格外懷念這些大地之子身上的極致的精神。他們掠奪了自己所處的時代,他們消失之後,他們身上的那些人的極致的精神便也消失了,一個時代也隨之終結。
如果羅馬人仔細梳理一下匈奴的往事,將他們中的英雄人物作一番比較,就會發現阿提拉與冒頓是一樣的,有著極為相似的果斷和靈活,呼韓邪和頭曼有著同樣的狡猾和冷峻……
冒頓曾極其瀟灑地將漢高祖劉邦圍困於平城。那一年,劉邦調動三十二萬大軍,直抵西域向匈奴發起攻擊。但是,這次進攻卻很快就使他的霸氣一落千丈—— 匈奴在雁門關平城一帶將他的三十二萬大軍一併擊潰,劉邦本人也被困於城中,斷糧少炊,情況變得十分危急。夜晚,匈奴在城外點起大火,高歌狂舞,十分高興。劉邦站在寒風中的城頭上,失敗的滋味讓他黯然神傷。他想起自己「掃平六合」是何等威風,此時又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居然在匈奴跟前不堪一擊。想想這些頃刻間騎著馬從天而降的匈奴,「黑髦,赤面,著獸皮」,他就有些心驚膽戰—— 他們在這裡得天獨厚,打起仗來居然如此勢不可當啊!劉邦手下的謀士陳平給他出了一個「薄陋拙劣」的方法。劉邦覺得陳平的辦法可行,立即採用,很快,劉邦就逃脫了匈奴的圍困,驚魂落魄地跑回了長安。有人說,是陳平給冒頓的闕氏送了一尊金頭像,讓她在枕頭邊勸冒頓放了劉邦。還有人說,陳平對闕氏說,妳若不勸冒頓放我主,我只有送他三十位漢族美女,到時冒頓沉溺於漢族美女,妳恐怕就沒有地位了。闕氏對他的話信以為真,果然勸冒頓放了劉邦。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猜測,至於陳平為劉邦出的是何等計謀,只因當時的史學家討厭陳平的那套「我多陰謀」並追因於「以吾多陰禍」的卑鄙手段,所以,《史記》中只以「其計秘,世莫得聞」為托詞,將這個故事的真實遮掩了過去。陳平退匈奴,幫劉邦逃脫圍困,「奇計」成為歷史永遠的疑問。
羅馬人應該從阿提拉身上看到冒頓的影子,從行為上而言,阿提拉簡直就是冒頓再世。冒頓弒父做單于不久,東胡人就來找他的麻煩了。東胡先是提出一連串的無理要求。東胡人的第一個要求是,匈奴必須向他們獻千里馬。此時匈奴已今非昔比,所以大臣們說,這是我們匈奴的寶馬,不能給。而冒頓卻顯示出了王者深謀遠慮的大度風範,他勸大臣們,一匹馬算什麼呢?如果不給他,他馬上舉兵來犯,我們的傷亡肯定比一匹馬的價值大—— 給他。東胡王得了千里馬,又懷著忐忑不安的心理提出,要冒頓把他的妻子送過去。匈奴大臣怒不可遏,認為這是汙辱他們,堅決反對。而冒頓卻仍然答應給他們。大臣們覺得東胡王太不像話,應當給他點厲害看看。而冒頓覺得不能為了一個女人這樣蠻幹,於是又把妻子送給了東胡王。東胡王更驕傲自大了,於是他百無聊賴地又提出,要匈奴把東部無人居住的地區送給他們。至此,他認為匈奴只不過才剛剛成長起來而已,根本無須掛齒。他對匈奴失去了應有的戒心和重視。匈奴大臣們這次也表示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他們覺得那些地方比較荒涼,就是開墾出來,估計也不會長出什麼東西,給東胡,無關緊要。沒想到,冒頓卻做出了一個完全出乎眾人意料的決定:不能給。土地是天下的根本,我們日後要在土地上生存,豈能白白送人。冒頓開始分析東胡王的心理,最後,他認為東胡王提出要一塊不毛之地,說明他已對自己掉以輕心,只是戲弄而已。冒頓覺得是時候了。於是,他帶領精兵,奇襲東胡。東胡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匈奴一舉殲滅。
現在,一場大鬧劇又開始上演了,阿提拉又要像冒頓一樣要為世界重新布局了。野蠻,以它凶猛的綿延之勢,第一次將文明撞擊得東搖西晃。這是有史以來匈奴人走得最遠、鬧得最大的一次動靜。這些大力士,在草原上能舉起很重很大的石頭,到了這裡,將文明人裝飾得很漂亮的東西輕輕一舉,便發現它們原來名不副實,不堪一擊。他們輕蔑地笑笑,隨手將那些東西砸碎。
要比力氣,文明人不如野蠻人。領頭的阿提拉是匈奴幾百年來才湧現出的一位奇才,他集匈奴人所有的血性優點於一身,勇猛、剛烈、謹慎、果斷、狡猾、殘忍、靈活、執著、沉穩、冷峻……等等,他具備了創造神話的可能。一個人具備了這些,剛好一場生死之鬥擺在了他面前,他必將拿出來使一使,用一用,看看它們到底好不好玩。想想,這就對了,物必有所用,否則,它們就不會出現。
阿提拉大概在一個山岡上拉住馬韁,用一種驕傲的眼神看著即將歸為己有的西方世界。也許,他在心裡已經盤算過了,攻下這些西方城市並不費什麼力氣,攻下後,就在這裡安居下來,不再顛簸遷徙了。
人的內心,其實隱藏著千軍萬馬。

【耶律大石:一個人的帝國】

10.理智的遷移

耶律大石該怎麼辦呢?
國家都沒有了,還去拼,去殺,去鬥嗎?去。要是不去,他就不是耶律大石,就不會有先前那麼多的反常舉動,就不會一步步走到今天。遼滅亡了,天祚帝成了階下囚,再也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了,他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耶律大石雖然中的是進士,身上有不少儒家氣息,但他身體裡流的卻是先祖耶律阿保機那百戰不殆、視死如歸的高貴血液。他能有先前的那些作為,就會有做大事的魄力。
血性有了,但智性同樣不可少。耶律大石審時度勢,認為隨著天祚兵敗,金國很快就會來找他的麻煩,此可敦城不可久居。於是,他再次做出一個驚人的計畫—— 率七州十八部遠遷西域。在告別儀式上,耶律大石對部下們說,金人本是我們的屬臣,現在滅了我們的國家,我決意遠遷西域,憑藉各屬國的兵力,消滅仇敵,光復國土。士兵們被他的這番話激起了鬥志,紛紛表示願意隨他遠遷。
又是一次上路,又是一次遠征。比起上次乘著夜色悄悄離去的情景,這次要熱烈和壯美得多;上次是苦難之行,而這次則是向著希望邁進。耶律大石已經有了由契丹、奚、漢人組成的一萬精兵,而且他的聲名也已經在西域傳播開了,有很多小部落認為他仍在代表著遼國,願意臣服於他。他率領一隊人馬從西夏國內借道,穿越沙漠向西而行。出發前,他致國書於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回鶻王畢勒哥,要求從高昌境內借道,並希望能提供飲食協助。畢勒哥接到耶律大石的國書後,馬上下令開放國道,並親自在北都別失八里迎接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到達後,他大宴遼軍三日,並表示願意臣屬耶律大石。
而此時,在耶律大石的身後,金國派遼朝降將耶律余睹率燕、雲的漢、女真、契丹軍一萬人對他緊追不捨。但他們哪裡能追得上耶律大石,進入沙漠後,他們就因水土不服而不得不放慢速度,被耶律大石遠遠地甩在了身後。最後,他們因糧草不足,加之人馬死亡不少,不得不退了回去。由此可見,耶律大石選擇這條路線是十分英明的,他藉沙漠耗去敵人的體力,讓他們無力前行。甩掉了金兵,耶律大石從天山腳下繼續西行,沿途部落紛紛歸附於他,他由此得到了大量的駝、馬、牛、羊、財物等,隊伍迅速壯大了起來。
到了葉密立城(今新疆額敏),耶律大石見此處水草豐美,是一個既適宜種植又適宜放牧的地方,決定留下,不再往前走了。額敏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地方。我曾乘車穿行額敏背後的巴爾魯克山。先前聽說巴爾魯克山直到現在還有野人,在報紙上也曾見過記者拍攝的野人腳印照片。從額敏上山後,心裡想著這一趟能否遇到野人呢?如果能遇到,說不定就可以揭開巴爾魯克山的野人之謎了。正這樣想著,一扭頭卻看見山下的額敏一片蔥綠,幾條河流環流在內,反射出明亮的陽光。這樣的地方便是新疆人通常所說的綠洲。當年耶律大石一眼看到這片綠洲時,便馬上決定在此駐軍,不再去別的地方了。我們的車子在巴爾魯克山上慢慢行駛,不一會兒,從前面的山峰間彌漫過來大朵大朵的雲霧,由於我們的車子在山梁上行駛,馬上便被淹沒了。我們只好停車等大霧過去。四周被大霧遮裹得昏暗了起來,坐在車內,感到快速飄動的大霧像是無數白衣兵士一般,正在衝鋒陷陣。這樣便不由得在心裡想,耶律大石當年打過仗的地方,多少年過去了,仍殺氣不散。
耶律大石走了那麼多的路,吃了那麼多的苦,終於找到了一個理想之地。當耶律大石下令在葉密立城停下的一刻間,他的內心也一定終於變得輕鬆了許多。眼前的這個地方,有著他內心設想的隱隱約約的那個輪廓。他也許在心裡暗暗下決心,就從這裡開始,一步一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我站在後人的角度,認為這又是他的一次上路。與前兩次必須身體力行不同的是,這次是一條內心之路。
短短的幾年內,在耶律大石威名的感召下,散落各地的一萬六千帳契丹人經過長途跋涉,也來投奔了他。不久,又有一萬六千帳突厥部落又來投奔了。這樣,他的軍隊便形成了契丹、漢、突厥三軍,勢力已極具規模。從這時開始,耶律大石的人生慢慢變得輝煌起來。他按照自己的設想,開始為一個新的國家打地基了。細看歷史,自匈奴從漠北進入西域後,西域便變得熱鬧無比,西域三十六國進入人們的視野,世人開始關注西域,知道在中原西邊的那片蠻荒之地上生存著匈奴、月氏、烏孫等民族,他們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國。所以,耶律大石想新建一個國家,完全符合當時的現實。如果不建立國家,他只能附屬別的王國或部落,以他的血性,絕對不會那樣做。
1132年,耶律大石已具備了一定的實力,擁戶四萬,東西疆域連成一片,顯示出了立國的大氣象。在眾人一再推舉下,耶律大石登上王位,立國喀喇契丹,他則被稱為古爾汗。在他之後,他的子孫登上王位後,都沿用此號。
這一年,他三十八歲。
一個嶄新的國家從此躋身於歷史,人們稱其為西遼(因古人習慣將喀喇契丹稱為西遼,筆者遵從歷史的習慣,在本書行文中也稱其為西遼)。
這是一個人的帝國,是用頑強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建立起來的。至此,耶律大石實現了他內心的抱負,終於在人格和理想上雙贏了。想一想,他是多麼不容易啊!走了那麼多的彎路,忍受了那麼多的痛苦,在最後,僅以兩百人的力量建立起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與本書所敘述的另兩位人物——阿提拉和成吉思汗——相比,耶律大石似乎顯得更特殊一些。他和阿提拉、成吉思汗一樣,將個人意志轉換成了民族和國家的意志,但耶律大石的路卻十分狹窄,有時候幾近於已無路可走,而他卻不放棄,借助內心的力量,一次次摔倒而又一次次爬起。他捨尊嚴,留希望;捨大義,保意志,終於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種成功實際上是他一個人的成功。
再或者說,是他精神意志的成功。

【成吉思汗:一代天驕】

13.花剌子模的滅亡

我想,如果成吉思汗不越過阿爾泰山進行西征,他頂多是北亞草原部落默默無聞的酋長而已,世界也不會經歷悸痛並發生變化。世界在成吉思汗面前一點一點地打開,他的雄心也一點一點地被世界激發得更大了。一個草原上的牧人,或者說用牧人圍獵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打仗的人,是什麼在一直促使他不停地前進著?我想,仍是他的雄心。他經由雄心的樹立發現了世界美好的一面,他要去征服,去獨裁。尤其是當他對金國復仇和對西遼追殺仇敵的心理得以緩解後,他的征服和獨裁欲又被激發出來了;他要通過征服花剌子模證明自己打仗並不僅僅只是為了復仇,他要為世界布局,要把更多的國家納入自己的管轄之中。作為一個蒙古人,他覺得只有實現了這一雄心才足以讓他欣慰。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成吉思汗走出草原,對實現他個人的理想和對世界的促進有雙重的意義。
成吉思汗征服了西遼國後,揮刀一指,讓大軍像洪水一樣向花剌子模進攻。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殺了從他們的地盤經過的蒙古商人。成吉思汗要求他們將殺人兇手交由蒙古人處置,卻遭到冷酷的拒絕,而且連去負責交涉任務的,成吉思汗十分器重的鎮海將軍(先為回鶻商人,因仰慕成吉思汗,將自己所有的財產敬獻於蒙古大軍作軍需,他本人投在了成吉思汗麾下,很受成吉思汗器重)也被殺了。這是點燃成吉思汗復仇的導火線。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成吉思汗已是如日中天,花剌子模人肯定對他是有所瞭解的,所以不輕易惹他才對。但花剌子模人的舉動有點不知輕重,殺了蒙古商人,無疑等於從成吉思汗這個老虎嘴裡拔牙,你還沒拔出什麼,他大嘴一張先把你一口吞了。所以,花剌子模人惹禍上身是必然的。
花剌子模人殺了成吉思汗派出的商人,實際上對他還有一個打擊。成吉思汗之所以派出商人去經商,主要原因是經過幾年的戰爭後,他發現僅靠戰爭掠奪是很難積攢財富的,他想通過商業貿易來改變蒙古人的生活。孰料他的這個設想像邁出第一步的腳一樣還沒落地,花剌子模人就使了個絆,讓他跌了一跤。他怎能忍下這口氣?
花剌子模是一個什麼樣的帝國,為什麼要這樣做事呢?
首先,我們做這樣一個比較。蒙古人信仰薩滿教、佛教或聶思托里安教,而花剌子模人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信仰上的差別。其次,蒙古人是蒙古種和突厥種人,而花剌子模人是突厥—伊朗人和純種伊朗人,在人種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二者在信仰和人種方面的不同,註定了他們碰在一起時要起紛爭。無獨有偶,勒內•格魯塞還將花剌子模的國王摩訶末與成吉思汗做了一個比較:「成吉思汗遇事冷靜、精明、頑強、有條理;花剌子模的摩訶末脾氣暴躁,做事無邏輯性,缺乏組織能力,又因對古爾王朝和喀喇契丹的戰爭獲勝而自命不凡。後來他的第一次戰敗使他完全崩潰,束手無策,只留下一副可憐的、幾乎是怯懦的形象。兩人中,這位游牧的野蠻人是統治者,而這位伊朗化的突厥人、伊斯蘭世界的皇帝和定居國家之王不過是一位遊俠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從性格和處事方式上,成吉思汗明顯處於優勢。接下來的對壘,似乎隱隱約約早已經註定了一個結局:摩訶末難以抵擋蒙古大軍的打擊,必然是要失敗的。
1219年,成吉思汗在石河(今新疆額爾濟斯河)上游集結軍隊,然後經阿爾泰山,直趨錫爾河。在錫爾河中游,進入花剌子模(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然後,他兵分四路,或攻城,或略地,很快把花剌子模像被肢解的牛一樣弄了個四分五裂。成吉思汗感受到了征戰的快感,對花剌子模這樣的國家,不像他前面征服的草原國家那樣熟悉,花剌子模的文化、地理、信仰、種族與蒙古迥然不同,但因為戰爭的失敗,便顯得矮人一等,讓成吉思汗感受到了蒙古人的勇敢和優越。
一個被狂妄的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叫囂為不可一世的帝國,有點喘不過氣了。按說,花剌子模的軍隊人數要比成吉思汗多很多倍,而且有堅固的軍事陣地,但為什麼卻如此不堪一擊呢?原因很簡單,它不是一個成熟的帝國,沒有與成吉思汗的札撒那樣的法典來穩固國家。在軍事方面,他們的人雖然多,但都分散在每個居點上,不能抵擋成吉思汗的大兵團衝擊。河溝裡的小泥屋,怎麼能經受得住突然湧過來的洪水的衝擊呢?
1220年夏,成吉思汗讓四軍會師,向花剌子模的首都玉龍傑赤發起了進攻。有意思的是,成吉思汗這次又用了水攻,而且成功了。如果說,成吉思汗水攻西夏國首都寧夏時留下了遺憾的話,這次他倒是可以美美地過一把水癮了。玉龍傑赤是一座水上城市,阿姆河就從它的腹下流過。成吉思汗看著緩緩流動的河水又來了靈感,他決定在城市的另一端截流,使河水上漲,淹沒玉龍傑赤。這一招果然靈驗,水一點一點地上漲,他讓士兵突然開閘,滔滔洪流便一瀉千里,從城牆口灌入了玉龍傑赤城中,城中一片混亂,很快便一片汪洋了。水攻的好處就在這裡,它一旦湧入人的居住地,尤其是被成吉思汗在戰場上利用,便會變成殺人不見血的刀子,誰也無力阻擋得了它。
玉龍傑赤城破了。
花剌子模國亡了。
驕傲的花剌子模王摩訶末驚恐萬分,趴著一塊臨時找來的木板倉皇逃走。但成吉思汗怎麼能放過他呢,他每到一地,都因成吉思汗派出的者別和速不台這兩員得力幹將的瘋狂追逐而不敢久留,又向下一個地方逃竄,有一次差點還被人殺死。最後,他逃到了裡海的一個孤島上躲了起來,但孤島上風雨不遮,缺衣少食,僅僅只過了一年,花剌子模王便因病而亡。
摩訶末死了,他的兒子扎蘭丁集結部隊與成吉思汗繼續對抗。也就是這個扎蘭丁,像成吉思汗真正的對手一樣,與成吉思汗掰了數年手腕。雙方在此期間各有勝敗,有一次扎蘭丁居然將大汗的蒙軍消滅了一半多,無疑刺激了大汗的鬥志。成吉思汗冷靜分析敵情,認為扎蘭丁身上有過人的拚命精神,而且作戰方法十分靈活。想來想去,他感到對付扎蘭丁這樣的人還是用大兵團方法,集中兵力打擊才行。於是,他親自率軍與扎蘭丁作戰。最後在印度河邊將扎蘭丁擊敗。扎蘭丁從懸崖跳入河中,游向南岸。志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描述扎蘭丁時說:「像道閃電,他猛投水中,一陣風般逃走了。」蒙古士兵要將他射死,大汗制止了他們,對他們說:「他可以做你們的英勇榜樣!」志費尼還說:「由於驚訝過分,他用手捂嘴,一再對他的兒子說:『為父者須有若此兒子。』」

他說:「別把這個人叫做人吧—— 他是頭怒象,天賦、威武和雄壯並存。」

成吉思汗的這種作為,對建軍和勵軍都有很大的好處。英雄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理想,但敵人有時候也是英雄,只有把敵人身上的英雄氣概也接受到自己身上來,那才是真正的英雄。成吉思汗創造的神話太多,大多都是振奮人心的英雄壯舉。我想,我們應該從成吉思汗身上把神的因素排除掉,把他還原到真實的人。這樣,就更利於我們認識他的深刻和他身上必不可少的「人性的反應」。蒙古大軍的奇特大概就在這裡,當他們在歐亞大陸旋風般馳騁時,所有的人都弄不明白這是一支怎樣的軍隊,他們的作戰方式和思想都超乎一般軍隊的規律。我想,大汗之所以不讓士兵射死扎蘭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要讓士兵認清敵人。認清敵人也是一種戰略方法。在戰鬥中,一般的軍隊往往只注重士氣、謀略和實力優勢,而很少注意到敵人身上存在的某些與自己相似的東西。這些東西如果自己有了,而敵人沒有,那就是優勢。而在敵人也有了的情況下,就得另當別論。
當然,由於成吉思汗持久地追求著戰爭這樣一種特殊的事業,所以,我們還可以看到從中凸現出的一些美。成吉思汗曾對兒子們說:「一個光榮的士兵,就不能老死。」在征服歐亞時,他對士兵們說:「我們這些做兒子的人,走得越遠,就是為了我們的草原越安全,神在我們的草原上居住,我們不能讓任何人打擾神。」他把被塔塔爾部擄去的妻子孛兒帖接回本部後,久久地望著她的眸子。少頃,他說:「什麼是愛?就是那些受盡折磨但仍忠貞不渝的熱烈。」
所有的這些,都具備了一種詩意。
但這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00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