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簡體書)
滿額折

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5 元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8728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萬川之月》是一本從新的角度解讀中國山水詩歌的書。中國山水詩,乃是中國哲學精神的感性顯現,除了表達詩人的心境,更是表達著中國詩人代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集體的意欲;這共通的心境與意欲,正映射著中國哲學的真正性靈。本書不僅僅把山水詩作為精妙優美的語言文字或風景畫來看待,更重在探究山水詩中所表現的中國文化的心靈境界,試圖發現中國山水詩隱藏在技法、家數、淵源、流派以及風格背後的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詩心。從中國哲學的學術立場看中國山水詩歌,從中國山水詩歌的特殊角度看中國哲學,這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作者簡介

胡曉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從事中國詩學及近現代學術思想的研究。已出版有《中國詩學之精神》《詩與文化心靈》《江南女性別集(全四編)》《靈根與情種:先秦文學思想研究》《麗娃河畔劄記》《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文化的認同》《文化江南劄記》等。

名人/編輯推薦

1、著名學者胡曉明精選中國山水詩中200餘首佳作,以美學和哲學視角探索中國山水詩的內涵,探索天地與人心的統一。

2、在美學闡釋的背後,作者更以哲學的思辨透析中國山水詩歌中的不同之“境”:飄泊與安頓、悲哀與復蘇、有我與無我、向上與超越、勉勵與縱浪……

3、安頓生命,這是中國山水詩永恆的鄉愁衝動的一個側面。人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沐浴靈魂,陶冶性情,開拓胸襟,提升人的精神存在。如果沒有這心靈的遠遊,那麼,人類的心智將封閉、枯竭而死亡。

4、本書共十章,分別闡釋了作者眼中中國山水詩的各種境界,旨在站在中國哲學的學術立場來看中國山水詩歌,從中國山水詩歌的特殊角度來看中國哲學,文字古典優美,清心養氣。

5、書中收錄30幅古典山水畫,詩畫同賞。

6、布面精裝,附贈藍絲帶書簽,古樸典雅。

《萬川之月》自序

胡曉明

這是一本從新的角度讀解中國山水詩歌的小書。
大自然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雲煙光色,跟人類的生命絕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飛花,每一線星光,都在提醒著人類的心靈與宇宙的關係。任何一個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到過感動的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詳的名論:每一片風景,都是一種心境。
中國哲學最懂得這個道理。中國哲學的特徵,在於不把自然看作無生命的異己的存在。正如《朱子語類》卷九那又平實又精微的語錄:

一身之中,凡所思慮運動,無非是天。一身在天裡行,如魚在水裡,滿肚裡都是水。

這正是中國文化的有機宇宙觀或存有連續論。中國哲學,對於宇宙自然,正有一份“如魚在水”的相契。
中國山水詩,乃是中國哲學精神的感性顯現。“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詩家正法眼藏”(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中國山水詩的世界,不僅僅表達某某詩人的心境,更是表達著兩千年中國詩人代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集體的意欲;這共通的心境與意欲,正映射著中國哲學的真正性靈。因此,中國山水詩,不僅僅屬�中國文學。
於是,我們在這裡,不把山水詩僅僅作為語言文字的精妙與美來欣賞;不把山水詩僅僅作為構圖均衡、色彩優美的風景畫,或作為零散、片斷的感覺知覺的愉悅享受來欣賞,而是重在探究山水詩中所表現的中國文化的心靈境界。山水詩創作中長期形成的繁複的技法、家數、淵源、流派等本身,不是我們探究的重點,我們在這裡試圖發現技法、家數、淵源、流派以及風格背後的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詩心。
從中國哲學的學術立場看中國山水詩歌,從中國山水詩歌的特殊角度看中國哲學,這就是本書的宗旨。
清人惲南田題畫說:“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紛,皆清淚也。”
何謂“相思”?
當人類自野蠻踏過了文明的門檻時,他從一個混沌的自然世界,邁入了一個他自己創造的世界;於是那些原先與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鳥獸蟲魚,漸漸地變得與他相疏遠、相隔絕了。人類用許多人工器物,把自己圍繞起來,從有機自然中分離開來,借助這種分離與圍繞,人類淩駕於萬物之上。
於是就有了“相思”,有了回歸大自然的永恆的“鄉愁”衝動。
十九世紀末年,一個叫譚獻的浙江詩人,在他的《複堂詞話》中,用一種感傷的口吻說道:

春光漸老,誦黃仲則詞:“日日登樓,一換一番春色;者似卷如流春日,誰道遲遲?”不禁黯然!初月侵簾,逡巡徐步,遂出南門曠野舒眺,安得拉竹林諸人,作幕天席地之遊?

這正表達了中國詩人對山水的渴求摯戀,植根於對生命本身的渴求摯戀。
當這本小書拉你作“幕天席地之游”時,相信你一定會時時回想起上面這段話。
安頓生命,這是中國山水詩永恆的鄉愁衝動的一個側面。
在嚮往鄉關的精神旅途中,花開花落,魚躍鳶飛,大自然無限豐富的形態,無往而不成為詩人表達情思的媒介;或煙雲空蒙,或啼鳥處處,或登大山觀日出,或涉大川送夕暉,人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浴沐靈魂,陶冶性情,開拓胸襟,提升人的精神存在。如果沒有這心靈的遠遊,如果沒有那些流動飄逸的雲水、小窗梅影的月色,那些綺麗華滋的春光、荒寒幽寂的秋景,那麼,人類的心智將封閉、枯竭而死亡。《淮南子·泰族訓》中一段話說得何等好: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與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雖養之以芻豢,衣之以綺繡,不能樂也;以目之無見,耳之無聞。穿隙穴,見雨零,則快然而歎之,況開戶發牖,從冥冥見炤炤乎?從冥冥見炤炤,猶尚肆然而喜,又況出室坐堂,見日月之光乎?見日月光,曠然而樂,又況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又況萬物在其間者乎?其為樂豈不大哉!

一層一層漸近大自然,正是一層一層打破壁障,將人類自由心靈,從封閉的自我世界中伸展出來,精神四達並流而不可以止。這就是鄉愁衝動的另一面:提升心靈。

目次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雪夜人歸――生命的飄泊與安頓
第二章 啼鳥處處――生命的悲哀與復蘇
第三章 花淚蝶夢――有我與無我
第四章 泰山秋水――向上與超越
第五章 逝者如斯――勉勵與縱浪
第六章 魚躍鳶飛――流動飄逸之境
第七章 荒天古木――荒寒幽寂之境
第八章 風日流麗――綺麗華滋之境
第九章 一窗梅影――清瑩透明之境
第十章 扁舟一棹――音樂與繪畫境界
結語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詩的類型起源於某些普遍的心理需要。史詩滿足了英雄崇拜、祖先仰慕的需要;哀悼詩是出於人類向死者道別的需要而產生的形式;格言詩滿足了表達思想中歡樂經歷的需要;宴飲詩滿足了人類對“不散的筵席”的奢想;等等。
山水詩滿足什麼樣的心理欲求呢?只要看中國古代山水詩中,有那麼多的寧靜安謐的村莊、田園、古刹,只要再看看最早的山水詩,其實是對不自由人生的一種逃避,我們不妨認為山水詩是一個最大的補償意象(compensatory image),儘管詩人們的真實命運中,充滿了顛沛流離和不安焦慮的因素,他們對山水的崇尚心理,紮根於一種對更自由、更永恆、更真實的人生形式的持久的精神追求之中。宋人有兩句詩:“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其實,每一個中國詩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處隔水相望的“淡煙修竹寺”與“疏雨落花村”。儘管山水詩語言、風格有各種變化,但其中所代表的那一份普遍的精神需求,卻絕不會消失。
山水詩的產生,充滿了詩人生命漂泊之感,山水詩的發展,又越來越作為詩人生命安頓的形式。山水詩既包含著痛苦的體驗,又包含著願望的實現。

元人馬致遠小令《天淨沙》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實在是中國山水詩一個最精彩的詩品。這闋小令的意義,或許並不在詩的本身,而在於這種漂泊無依的情感原型,在於《秋山行旅圖》中詩人形象中具普遍意義的那一份千年遊子心。
循著這一條“西風古道”,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中國山水詩的真正源頭。也即是說,中國詩人背井離鄉、行役征戍以及由此產生的生命漂泊之感,與嚮往安頓之感,無疑構成了山水詩的一個極重要的精神源頭。凡第一等的詩歌,總是包含著最基元的情感要素。你看馬致遠這首小詩:西風瘦馬斷腸人,何其孤零的身影!小橋人家流水處,何等溫馨的憧憬!
將自然風景的描寫,染上人的漂泊感受的詩,是從《詩經》、《楚辭》開始的。《詩經》中雖然有不少關於遠離家園、行役征戍的詠唱,但詩人的漂泊感受並沒有借山水的形式來表達。只有一些不完整的自然風景片段,作為起興的引子。如清人惲敬雲:“《三百篇》言山水,古簡無餘詞,至屈左徒而後,瑰怪之觀,淡遠之境,幽奧朗潤之趣,如遇於心目之間。”(《游羅浮山記》,《大雲山房文稿》二集卷三)但他還沒有說出屈原那些“侔色揣稱”、“循聲得貌”的山水之辭背後的心理原因。《九章》裡寫道:

入漵浦餘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涉江》)

馮昆侖以瞰霧兮,隱山以清江。
憚湧湍之礚礚兮,聽波聲之洶洶。……
悲霜雪之俱下兮,聽潮水之相擊。
(《悲回風》)

“迷不知吾所如”,王逸注:“言己思念楚國,雖循江水涯,意猶迷惑,不知所之也。”一方面,水的樣式反映了人的情感心理――“猨狖之所居”,王逸注:“非賢士之道徑。”另一方面,山水也是非人的存在。這強烈抒發了詩人遠離故土所感到的生命的無目的與人生的無依託;浪濤狂湧,大霧藏山,深林杳杳,這些完整的自然風景,都既是漂泊生命的情感顯示,又是以“異己”的存在而表現的。
王逸《九章序》中說:“屈原放於江南之野,思君念國,憂心罔極,故複作《九章》。”又《九歌序》中說:“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因作《九歌》之曲……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又《天問序》也說:“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歎息。……以渫憤懣,舒瀉愁思。”王逸之所以特為強調“屈原放逐”,強調從一個共同體中被拋出的狀態,強調身在異域的感受,是因為失土失根的苦痛,漂泊無依的悲涼,實在是詩人創作的心理動力之一。詩人需要表達這種漂泊的悲哀,於是以異域,也同時是異己的山水作媒介。
中國詩人為什麼需要山水詩,由這裡可以獲得一個新的解釋。劉勰稱“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龍·物色》)並沒有真正懂得屈原筆下的山水,而鐘嶸所謂“離群托詩以怨”,並以“楚臣去境”為“怨”之例(《詩品·序》,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則看得比劉勰深了一層。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