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攝影理論(簡體書)
滿額折

攝影理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攝影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展,在技術層面上越來越成熟,而對“什麼是攝影?”這一問題仍沒有明晰的解答。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對世界的光學記錄,有人認為是對日常生活的記憶,有人認為是對中產階級生活的一種補充。
《攝影理論》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書中收錄了眾多藝術理論家和藝術史學家的對話和文章,討論了攝影的本質問題和它發展至今的新的理論問題,有助於人們深入認識攝影這一新的媒介形式。

視覺藝術太過理論化已是老生常談。當代寫作看起來就像一片沒有道路的灌木叢,糾纏於許多無從回答的問題。但這並不是一塊荒野之地;事實上,它對種種符號與闡釋的反映相當靈敏。想找到拉康(Lacan)?那就要通過馬塞(Macey)、西爾弗曼(Silverman)、博克-雅各布森(Borch-Jakobsen)、齊澤克(Zizek)、南希(Nancy)、勒克萊爾(Leclaire)、德裡達(Derrida)、拉普朗什(Laplanche)、勒塞爾克萊(Lecercle),甚或科洛索夫斯基(Klossowski),而不是——或許可以說——通過亞伯拉罕(Abraham)、米勒(Miller)、龐塔利斯(Pontalis)、羅薩洛托(Rosaloto)、盧迪內斯科(Roudinesco)、施奈德曼(Schneiderman)或穆寧(Mounin),而且,當然決不會是通過達利(Dali),來理解他。那些想遠離闡釋,至少是那些愈發艱澀的形式的人們,間或會希望“理論”能顯示一時的風尚。一項簡單的測試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目次

前言

第一部分 導言
攝影理論簡史/薩比娜·T.克裡希爾

第二部分 起點
反思攝影的觀念性局限:“學科間性”問題/揚·貝滕斯
弗雷德的媒介特質之後:作為畫家的杰夫·沃爾;作為攝影家的
格哈德·裡希特/迪衣米德·科斯特洛
跟蹤片段:論述行攝影/馬格利特·艾弗森
定時曝光與快照:攝影悖論/蒂埃裡·德迪夫
小引/羅莎琳德·克勞斯

第三部分 研討會
揚·貝滕斯,迪爾米德·科斯特洛,詹姆斯·埃爾金斯,喬納
森·弗雷迪,馬格利特·艾弗森,薩比娜·克裡布爾,馬格利
特·奧林,格拉漢姆·史密斯,喬爾·斯奈德

第四部分 筆談錄
指示符號回歸/米切爾·菜亞
眼見為實:攝影後記/南希·肖克羅斯
肖像、照片與指示符號/安妮·柯林斯·古德伊爾
超越藝術/佩吉·安·庫斯力茲
攝影諸史/阿蘭·柯思
指示的藝術:論皮爾斯、指示性與攝影圖像/馬丁·勒菲弗
指示恐懼癥/大衛·格林
刺點備忘錄/沙倫·斯利溫斯基
皇帝的新裝/大衛·貝特
本體論、本質與攝影美學:倒彩連連/阿比蓋爾·所羅門·戈多
誰怕光子?/米歇爾·弗利澤
無法忘懷/杰弗裡·巴特舍
符號觸發的哲思/約翰·斯文納
今日攝影之理論化:模式兩種/希爾德·範格爾德
鏡頭、快門與感光表面散論/大衛·坎帕尼
意願的攝影/喬安娜·洛利
反饋一則/卡羅爾·斯奎爾斯
照片困局/帕特裡克·梅納德
循環的照片/維萬·孫德拉姆
隱指札記/羅莎琳德·克旁斯
今日操控理論/莉茲·書爾斯
房間裡的大象/貝斯·E.威爾遜
攝影、在場與樣式/馬丁·利斯特
請舉例說明!/謝菲爾德·斯坦納
他山之石的回響/阿蘭·特拉赫滕貝格
“媒介”與“特質”/維克多·伯金
空指/喬爾·斯奈德

第五部分 校讀小記
攝影的麻煩/安妮·麥孝利
照片與化石/瓦衣特·本·米歇爾斯

作者簡介
索引
後記:懷念父親:圖像、文字的悼亡——兼譯後記

書摘/試閱

在專家討論的第一部分,話題從指示符號、痕跡、指向、印記和標記——“指示性及其同義詞”,如詹姆斯·埃爾金斯所論——到刺點,讓每個觀念都亮一下相,然後用一個新話題代替舊話題,將餘者懸置一旁。隨文讀來,我對自己的反應感到奇怪。我發現,自己與討論格格不入,我考慮的居然是這些談論攝影的方式,或某些照片類型如何用。仔細想來,參加討論的專家中的某些人,在某些時刻,亦心有戚戚焉。爭論和種種限制與限定的喧囂,掩蓋了這一點。
“定義攝影”的極度困難,或許是因為攝影在社會與文化中無處不在,一種技術得到如此廣泛的應用,難以定義毫不奇怪。同時,這種技術也在不斷拓展翻新,而且近來開始(至少表面上)挑戰的正是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這甚至在我們開始考慮許多問題之前,如,在什麼歷史時刻定義發生?關於哪種攝影?在哪一學科或理論框架內?圓桌討論並沒有深入到那種程度,只是泛泛地抽象而論。很大程度上,以藝術史與哲學、美學的方式處理討論中涉及的觀念,至少是得益於對該領域的窄化。
雖然如此,為什麼我仍被這些觀念的適用性、有效性所打動?我想,原因有二。首先,我同意喬納森·弗雷迪的看法,接受他的批評精神,即,他自言對皮爾斯的那些邏輯範疇並無特別的興趣,但“需要提及它們”——盡管我馬上就想改為“如何提及它們”。這也是我接受薩比娜·克裡布爾之處,在她關於指示符號本質制衡的一番論述後,最終懇切地表示:“我很想知道,到底什麼是恰當的方式……我們一直沒有找到一組詞語……能用來探討攝影整體……我還是希望討論能回到我們認為有用或生產性的語言中來。”我不覺得她的話被聽進去了。我的看法是,指示性及其同義詞或許是現時的新奇之用並充滿生產性,而我擔心的是它們問題維度的前景化,與會專家們或許感到他們應為連孩子帶水一起潑出去的行為負責。
為什麼?這引出了第二個原因。即圓桌討論幾乎沒有涉及宏大的當代景象。攝影實踐(且數量巨大,無論是化學的、數字的還是混合的)置身其中,正以無限的方式變化著。難道專家們所討論與擔憂的,而我感到比他們所為更實用、繼續充作我們物質描述的媒介,在其中攝影至高無上的種種觀念,將被數字技術與立基其上的實踐所轉換、取代或糾正?更重要的是,當這世界的實用、具體、物質之物與如此虛幻的客體與空間繼續存在與競爭時,它們如何自處?這完全是物質技術的產物,並以與其他東西幾乎同樣的方式吸引我們身體的感覺,它們是一種“不太典型的現象學存在和更典型的非存在和非呈現”。它們可在“電子的明暗”中被喚起和斷開,於是“記憶返回到存在中,就像計算機文件重新顯示在屏幕上”。如此真實的客體與空間,是信息的產物;這被引用在諸如“信息社會”或“信息經濟”一類術語中。這種信息,就對物的特定狀態(這是一張打印的備忘錄或一張桌子,那是一張照片)的呈現而言,不易得到充分的理解,而應視為一種新的抽象、一般與有意識的本體,是一種世上的“普遍”。它被認識和操作得(超過50年)可以量化,可以與一種媒介中任何特定的實例相分離,借助電子媒介和電訊技術,繞著整個世界高速交換與運轉。
攝影(和收音機和電話)作為現代媒介中最古老者,在今日媒介生態中的存在狀況,甚至15年前都無法想象。但這些媒介依然存在,我們繼續拍照,並試圖在我們對指示符號、印跡和標記的談論中描述其性質。它們繼續由物質基底所記錄,仍使用光學鏡頭,我們求助於物理之長並指向物理之物。通常,我們獲得的是我們所尋求的“指示圖像符號”,但當我們獲得的是一個模糊的圖像,或我們無法拍到氣體時,我們知道(或多或少並有賴於我們是誰)為什麼。但攝影現在也與實用技術共存,它與不可觸摸的信息的時間一與一空間一變形的嗡嗡聲相競爭,並被其所包圍。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