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精神分析私人詞典(簡體書)
滿額折

精神分析私人詞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精神分析私人詞典》是“六點私人詞典”系列中一種,圍繞89個關鍵詞,剖解與精神分析相關的人物、城市、文學、電影、文化現象、政治風潮,帶領讀者在意識鏡像的彼岸遨遊。秉承“私人詞典”的一貫風格,《精神分析私人詞典》文風輕快,筆法活潑不失嚴謹,兼具知識性、批判性與趣味性,每個詞條都是一篇漂亮的批評文章。
誕生於20世紀的精神分析曾大膽挑戰人類的理性世界,展現出強勁的闡釋能力,也因此遭到猛烈攻訐。如今,這門奇特的學科卻藏進學術的水晶宮,變得日益衰弱,但精神分析的影響已滲透進文化、文學、藝術、政治的方方面面,構成現代人隱秘的精神原點。盧迪內斯庫出生於精神分析世家,也曾師從德勒茲、福柯,她掙脫專業化的學科束縛,力圖將精神分析恢復為一種具有活力的靈魂醫學、一把依然銳利的批判武器。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盧迪內斯庫(Élisabeth Roudinesco, 1944—),法國思想家、精神分析師、巴黎七大的歷史研究學者。曾先後師從德勒茲、福柯等學者,並于1969年加入拉康創辦的巴黎佛洛德學派,成為拉康核心圈子的成員之一。盧迪內斯庫曾參與撰寫鴻篇巨制《法國精神分析學史》(Histoire de la psychanalyse en France),為佛洛德和拉康寫過傳記,並在2013年獲得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2014年榮獲法國“十二月獎”,其作品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

 

譯者簡介:

 

羅琛岑,華東師範大學法語文學碩士,法語教師。主要譯著:《佛洛德傳》(合譯)、《石油內幕》(合譯)、《二十世紀藝術史》(合譯)等。

名人/編輯推薦

★弗洛伊德和拉康傳記作者、法國精神分析領軍人物伊麗莎白·盧迪內斯庫,彙聚歷史、文字、修辭、記憶,在89個詞條中破解精神分析迷宮。

★精神分析是20世紀的意識鏡像,是現代人的情感、文學、電影、政治的隱秘原點。從福爾摩斯到菲利普·羅斯,從拿破崙到特朗普,從貝魯特到華盛頓――一切皆可精神分析。

★文風輕快,筆法活潑不失嚴謹,每個詞條都如同一場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思想漫遊。突然的切入,錯位的呈現,道路頗具迷惑性,讀者可按序閱讀,亦可跳躍選讀。

★拒絕高頭講章,重新激發精神分析的現實闡釋力,探索自我、夢境與幻覺,將精神分析恢復為一種具有活力的靈魂醫學、一把依然銳利的批判武器。

引言

我對詞典一直情有獨鍾。它所含的知識,似一種永恆的秘密。每次翻開詞典,我知道定會有新發現、未知的秘密、歷史、字詞、名字、修辭手段等。這是歷史的記憶之所,迷宮般的敘述,狂熱著魔的清單,延展不止的名冊。1997年,我在普隆出版社出版了《精神分析詞典》(Dictionnaire de la psychanalyse),這本著作龐大厚重,被多次修訂。我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重新編纂詞典,尤其自1938年,弗洛伊德移居倫敦的那一年,第一本精神分析詞典問世以來,已有幾十本同類型的著作出版。六十年後,我們在《詞典》中首次思考了概念、定居國家、重要流派、治療技術、歷史的參與者、歷史學編纂以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
這本詞典由讓·克勞德·西莫內(Jean-Claude Simoën)主編,是一段美麗的冒險。著手之始,我思量再三,我恐懼重複,擔心沉迷前作,難以自拔,關於精神分析我究竟還知道些什麼?
必須拋棄學術的土壤,方能產生全新的聯繫。因此,在這本著作中不存在概念,無參與者,也沒有國家,唯有主題、文字、小說和領土,隨意地彙聚在一起,借鑒和引用其他《私人詞典》以及專有名詞檢索。在我的筆下,它似一段想像的冒險,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流浪經歷,穿過鄉間蜿蜒的小路,突然的切入,錯位的呈現,道路頗具迷惑性,讀者可按序閱讀,亦可跳躍選讀。
在這本《精神分析私人詞典》(Dictionnaire amoureux de la psychanalyse)中,我運用歸納的風格分類、思考、辨析和命名,向讀者闡述精神分析如何從文學、電影、戲劇、旅行和神話中汲取營養,最終成為一種普世文化。我穿過城市和博物館,遇見熟悉或喜愛的人物、詩歌與小說。從愛到蘇黎世,探討了動物、費迪南·巴達繆(Ferdinand Bardamu),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澤諾的意識》(La Conscience de Zeno)、《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好萊塢(Hollywood)、哥廷根(Göttingen)、耶穌會教士,《被竊之信》(La Lettre volée)、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紐約、巴黎、心理(Psyché)、達·芬奇、《W或童年的記憶》(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等等,這是一張無盡的清單,通過經歷和文字,追蹤一段永恆變化的精神冒險,它的歷史以及它的地理。
精神分析是20世紀最強勁的冒險,一種新的彌賽亞,在1895年至1900年之間誕生於維也納,奧匈帝國的中心。哈斯卡拉(Haskala)的猶太人是它的發明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它的核心。一切都是為了尋找一片新的應許之地:無意識以及治療神經症和瘋狂的診所。城市化現象日漸興盛之際,精神分析是內心的革命,沒有國籍,沒有邊界,建立在重現希臘羅馬重要神話的基礎上,繼承了德國和法國的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它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世界性的,同樣適合法國雅各賓主義、英國自由主義、北美個人主義、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主義以及日本的家庭主義。
寫到這裡,人們也許會問是否有一個精神分析群體,對各種起源作出統一的闡述?可以說這個群體確實存在。要知道,這個世界中的精神分析師相互承認,無論他們是否交好。他們都宣稱繼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各種國際協會上相聚。然而,也可以說這個群體並不存在。畢竟它由不同的團體拼湊而成,互不往來,卻都自稱是世界性的流派。各國的精神分析師彼此厭惡,每個團體都宣稱體現了其他團體不曾企及的弗洛伊德的超我。結果,這些團體的成員沉迷于這種幻覺,大多忽略了精神分析文化唯有多元性才得以存在;要理解精神分析,必須放棄某個學派優於其他學派的想法。作為歷史學家,我讚賞這種多流派。在我看來,每一次在精神分析的不同表達中縱橫遨遊,破譯各種密碼、風俗以及奇特的敘述,領略一種指向常為幻想的普世性,沒有比這更激動人心的了。
精神分析成為當代大眾、政治和媒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轟動的新聞、連環畫、諷刺畫、電視連續劇等。它廣泛應用于社論作者的筆下,它的詞匯,如口誤、無意識、長沙發、偏執狂、倒錯、超我、自戀等等,被加入各種形式的演說中。
精神分析最初的版本仍活躍在當下,它聲稱人類的命運早已註定,然而探索自我、夢境和幻覺能夠使人們掙脫衝動的鎖鏈。一種全新的靈魂醫學?確實是,然而它也是對理性世界的挑戰。這門奇特的學科,狂熱的宗教、極權體制或憤怒的科學家都猛烈抨擊它,他們貶低人類是簡單的腦回路。可悲的是,它的門徒醉心于術語,精神分析愈加衰弱,甚至面目全非。至於弗洛伊德本人,他是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但如同馬克思、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他一再被中傷。
這就是我的旅行,我試圖帶領這本詞典的讀者一起在意識的鏡像彼岸那未知之湖中遨遊。

目次

引言 / 1

A

愛(Amour) / 1

焦慮(Angoisse) / 11

動物(Animaux) / 14

安提戈涅(Antigone) / 22

偽經典和謠言(Apocryhes & rumeurs) / 26

金錢(Argent) / 29

自我分析(Auto-analyse) / 34

B

費迪南·巴達繆(Bardamu, Ferdinand) / 39

柏林(Berlin) / 44

貝魯特(Beyrouth) / 51

拿破崙·波拿巴(Bonaparte, Napoléon) / 53

幸福(Bonheur) / 56

布達佩斯(Budapest) / 58

布宜諾賽勒斯(Buenos Aires) / 64

C

名人(Célébrité) / 68

汝何所欲(Che vuoi?) / 70

《澤諾的意識》(Conscience de Zeno[La]) / 71

大衛·柯南伯格(Cronenberg, David) / 75

庫埃納瓦卡(Cuernavaca) / 78

D

解構(Déconstruction) / 81

最後一個印第安人(Dernier Indien[Le]) / 83

勒內·笛卡爾(Descartes, René) / 85

欲望(Désir) / 90

《第二性》(Deuxième Sexe[Le]) / 92

長沙發(Divan) / 98

E

童年(Enfance) / 102

厄洛斯(Eros) / 111

F

家庭(Famille) / 113

幻覺(Fantasme) / 116

女性(Femmes) / 119

瘋狂(Folie) / 121

法蘭克福(Francfort) / 129

G

喬治·格什溫(Gershwin, George) / 136

哥廷根(Göttingen) / 138

朱利恩·格林(Green, Julien) / 143

戰爭(Guerre) / 148

H

白色哈姆雷特,黑色哈姆雷特(Hamlet blanc, Hamlet noir) / 156

嬰兒陛下(His Majesty the Baby) / 160

阿道夫·希特勒(Hitler, Adolf) / 161

好萊塢(Hollywood) / 165

夏洛克·福爾摩斯(Holmes, Sherlock) / 171

幽默(Humour) / 175

催眠(Hypnose) / 180

I

亂倫(Inceste) / 186

辱駡、誇張和誹謗(Injures, outrances & calomnies) / 189

J

耶穌會教士(Jésuites) / 199

L

《被竊之信》(Lettre volée[La]) / 203

書籍(Livres) / 209

倫敦(Londres) / 214

M

雅克·拉康的箴言(Maximes de Jacques Lacan) / 221

墨西哥城(Mexico) / 222

鏡像(Miroir) / 226

瑪麗蓮·夢露(Monroe, Marilyn) / 230

N

那耳喀索斯(Narcisse) / 236

紐約(New York) / 238

O

俄狄浦斯(Œdipe) / 248

倭格昂(Orgonon) / 253

《世界的起源》(Origine du monde[L’]) / 255

P

巴黎(Paris) / 259

美國總統(Présidents américains) / 266

未開化的公主(Princesse sauvage) / 272

精神分析(Psychanalyse) / 276

心理(Psyché) / 277

精神病學(Psychiatrie) / 282

動力精神病學(Psychiatrie dynamique)) / 285

心理治療(Psychothérapie) / 286

機構心理療法(Psychothérapie institutionnelle) / 287

R

叛逆(Rebelles) / 288

抵抗(Résistance) / 296

夢(Rêve) / 299

家族傳奇(Roman familail) / 306

羅馬(Rome) / 308

菲力浦·羅斯(Roth, Philip) / 312

S

聖彼德堡(Saint-Pétersbourg) / 317

薩爾佩特裏埃醫院(Salpêtrière) / 320

誘惑(Sduction) / 325

性、性別和跨性別(Sexe,genre & transgenres) / 328

示播列(Schibboleth) / 332

T

應許之地(Terre promise) / 334

托皮卡(Topeka) / 338

V

維也納(Vienne) / 341

城市(Villes) / 349

巴西的城市(Villes brésiliennes) / 350

萊奧納多·達·芬奇(Vinci, Léonard[de]) / 356

W

《W或童年的記憶》(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 / 365

華盛頓(Washington) / 371

喬治·渥林斯基(Wolinski, Georges) / 373

伍斯特(Worcester) / 376

Z

蘇黎世(Zurich) / 378

伊莉莎白·盧迪內斯庫著作目錄 / 384

書摘/試閱

白色哈姆雷特,黑色哈姆雷特(Hamlet blanc, Hamlet noir)
莎士比亞、馬克思和南非的種族隔離

在弗洛伊德理論的歷史上,哈姆雷特這個人物佔據了與俄狄浦斯同樣的中心地位。莎士比亞的主角們促發了精神分析的靈感,誕生了數以百計的闡述。
弗洛伊德將憂鬱的王子哈姆雷特轉變為維也納的癔病病人,甚至是現代神經症患者。他無力完成自己的使命。父親的幽靈命令他殺死克勞狄斯為自己復仇,正是他毒死國王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弗洛伊德認為哈姆雷特難以採取行動,因為這個幽靈喚醒了他壓抑的欲望――弑父娶母。弗洛伊德將哈姆雷特俄狄浦斯化,也將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化。
一方面是有意識的悲劇(哈姆雷特),另一方面是無意識的悲劇(俄狄浦斯)。我想說弗洛伊德是一位哈姆雷特,他本可以成功地統治心理王國,教授在他身上注入了兩個新的神話:殺害父親及有罪兒子的意識。
拉康的闡述則截然不同,比起俄狄浦斯,他選擇了安提戈涅,比起《俄狄浦斯王》他更重視《克羅諾的俄狄浦斯》。他將哈姆雷特塑造為安提戈涅的兄弟,不再是弗洛伊德式有罪的兒子,他是一部不可能悲劇的主角,是死去父親的幽靈,是母親的囚徒,他被傳遞了一種女性特徵的恐懼。
因此,1988年的阿維尼翁戲劇節之際,帕特裡斯·謝羅 將長達五個小時的哈姆雷特悲劇搬上舞臺(傑拉德·德卡爾特[Gerard Desarthe]飾演哈姆雷特)。這出劇既是莎士比亞式又是弗洛伊德式和拉康式的:主人公是一位憂鬱且歇斯底里的瘋子,面對幽靈,已逝者似仍活在世上,似直接來自恐怖電影。人們能夠說謝羅繼承了此前所有的哈姆雷特,好像這位丹麥王子能夠根據時代不斷變形。洛朗·貝爾熱(Laurent Berger)寫道:“將哈姆雷特搬上舞臺,呼喚戲劇藝術家們的各種闡釋,這是在演員的表現中導演了哈姆雷特和奧菲莉亞的瘋狂、理性和感官的失常。”
至於雅克·德裡達,他通過對共產主義、馬克思和路易·阿爾都塞進行弗洛伊德式思考來分析戲劇(《馬克思的幽靈》,Spectres de Marx,1993)。與拉康和弗洛伊德相反,他強調一個已經成為幽靈的觀點(即馬克思主義)和一種將來的“學會生活”之間的和解,這完全是可能的:在一個必須分開的時代和另一個長久的時代之間、在過去(以幽靈的形式呈現)和現在(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之間能夠重新建立聯繫,只要哀悼阻止這種聯繫的一切,即以共產主義的名義犯下的罪行。通過弗洛伊德,德裡達否決了所有認為共產主義和納粹主義相一致的觀點。
德裡達認為可能的共產主義不存在,能夠體現父系制度秩序的政黨亦不存在,替代復仇者上帝的“共產主義宗教”,或建立在謀殺共產主義理念上的反共主義宗教皆不存在,唯有永恆的解構,解構將一個政黨同化為一種宗教的觀點:最後,學會生活,這就是人類境遇的道德法則。因此,德裡達相信全球化世界中存在一種新的反叛,不再是兒子反對父親,而是法律和權力之間的對立。這就是德裡達式哈姆雷特的命運:在幽靈密佈的環境中學會生存、學會倖存。傳遞這種倖存、傳遞這些創傷、傳遞一種衰退的權力,在這個觀點中,我們如何能夠不發現它與幸福的觀點相連?
關於哈姆雷特的思考緣起自一次報告會,德裡達試圖向南非共產主義活動家克裡斯·哈尼 致敬。1993年4月,哈尼遭一位種族隔離政策的支持者暗殺身亡。
這個事件總是令我想起另一位哈姆雷特,沃夫·薩克斯 的哈姆雷特。薩克斯是猶太裔立陶宛人,十月革命爆發後離開俄國,他是唯一一位在南非執業的精神分析師。薩克斯試圖摧毀殖民主義的精神病學原則。這些原則貶低黑人,聲稱他們的心理無法企及歐洲白人的完美程度。1937年,薩克斯借用莎士比亞的人物,出版了一部頗具爭議的著作《黑色哈姆雷特》(Black Hamlet)。在作品中他敘述了黑人巫醫約翰·查法范畢若(John Chavafambira)的故事。父親身故後,根據叔娶寡嫂的習俗,母親嫁給了叔父查理。因此,約翰和叔父成為競爭對手。他再也不能躺在母親的床上,他被送往茅屋,與其他兄弟住在一起。於是,他離開村莊(Kraal) ,下定決心,將來回到故里,向叔父復仇,展示自己的治癒力量更勝一籌。薩克斯將查法范畢諾的故事比作哈姆雷特,強調後者患有神經症,他猶豫不決,難以愛上母親以外的其他女性。最後,當他愛上另一位女子,他意識到他的至愛與他有著同樣的圖騰(mutopo),她是他的禁忌:若和她在一起便是亂倫。
《黑色哈姆雷特》展現了一位精神分析師和一位巫醫之間的友好交流,後者接受治療,敘述自己的夢和回憶。薩克斯指出約翰遭受的所有不幸,也許來自他的無意識,但它們尤其來自一種殖民的情境,來自兩個世界之間的共存,兩個不可調和的世界:白人的世界與他們的司法、法律和理性習俗,以及黑人世界――一個呼喚由幽靈、圖騰、祖先儀式、鬼魂、靈魂和預卜統治的魔法世界。無論他前往何地,約翰都帶著他的世界,甚至在他接受白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時。在那個時代,種族隔離的法律正在著手準備,1949年,南非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這裡,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想到喬治·德弗羅 在托皮卡 的經歷。
薩克斯為黑人和白人在兩種不同文化中建立共存的可能性辯護而未果。在這段經歷後,他投身左翼陣營,成為記者,積極參與猶太複國組織。
1946年,他著手修訂自己的作品,刪去一些過於殖民靈感的詞匯。尤其,他放棄將至交好友約翰的拒絕行為闡述為“哈姆雷特”般的病症。他將這本書更名為《黑色憤怒》(Black Anger)。薩克斯過世後,他的弟子和同事再次流亡,就如同他們的先輩,那些遭到納粹驅逐的弗洛伊德主義者。《黑色哈姆雷特》成為英語世界的經典,大部分反殖民研究或性別研究專家都評論過這本著作。
比起俄狄浦斯,哈姆雷特更多體現為一種反叛的人物,由此可以證明任何關於精神分析的思考都不應局限于俄狄浦斯主義。事實上,精神分析的基礎是一種關於自由的悖論理論,也許弗洛伊德也未意識到:儘管主體由無意識決定,但他總是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命運。


《第二性》(Deuxième Sexe[Le])
女性開展的精神分析

《第二性》在1949年出版,這本書一經出版即引起軒然大波。這本著作好似直接來自國立地獄圖書館。然而,它既不像薩德侯爵的小說,亦不似色情文本或情欲著作。西蒙娜·德·波伏娃 以一種學者、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哲學家的方法,以艾爾伯特·金賽(Albert Kinsey)的調查(《人類男性性行為》,Le Comportement sexuel de l’homme,1948)和精神分析師浩瀚的著作為基礎研究性行為。她不僅思考女性性徵的生物、社會和心理現實,還研究男性和女性眼中的性別差異,與之相關的創世神話以及私生活的領域。
突然,女性――這一性別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出現在思想領域:從此以後,當人們談起《第二性》就如同《談談方法》、《懺悔錄》(Les confessions)、《夢的解析》等一般。將來,爭取社會政治平等的鬥爭遠遠不夠,還應思考女性的性徵,將其視作一種人類學的客體以及存在性的經歷。
憎恨和咒駡幾乎是立刻大量湧現:“性冷淡”、“慕雄狂”、“女同性戀”、“沒人愛”、“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女祭司” 、“聖日耳曼德佩的彭忒西勒亞” 等等。當《現代世界》(Temps Modernes)連續兩期首次刊登這本著作的選段時,立刻引發極大的憤慨。突然間,薩特和波伏娃被指控不道德、意圖毀滅文學、瓦解民族和誘惑青年人墮落。人們說,這些“怪物”在純文學(Belles Lettres)的核心,甚至在法語語言和文明中刻上了卑劣、精神錯亂和異常。比起宏偉的浪漫主義散文,頌揚英雄主義、愛和善,他們更喜愛離經叛道、反常墮落、更崇拜性。
這場反對由弗朗索瓦·莫裡克 率先開戰,他在《費加羅文學》(Le Figaro littéraire,1949年5月30日)上出版了當代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及青年學生的作品。驅逐道德秩序敵人的戰役拉開了帷幕。莫裡克撰文表達個人立場,攻擊《第二性》,文章極具迷惑性,可謂是那個時代的某本法語蠢話錄。他不僅指責波伏娃,也攻擊安德烈·布勒東、超現實主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及紀德 ,在他眼中,他們是法國文化“薩德式”墮落的元兇。他敵視日耳曼人,厭惡女性,譴責同性戀和沙文主義,憎恨文學的所有反叛傳統:因此,這就是他的觀點,他從未向貝當派思想低頭,但也許在閱讀這本著作時,他就開始憎恨一些東西,屬�他自己的一部分。對此他心知肚明,在回答弗朗索瓦·埃爾瓦爾(François Erval)刊登在《戰鬥》(Combat)上的一篇文章時,他承認人們能夠質疑他。在他的作品中,他譴責的一切不是也吸引著他?
莫裡克的抨擊值得研究。文中的波伏娃是一個生活放蕩的女子,而弗洛伊德,儘管他不曾讀過薩德的作品,連一行都沒讀過,他卻被控告促進了薩德作品在戰後的成功。此外,莫裡克似乎忽略了紀德的小說如何沉浸在精神分析的診療中:“不要對布勒東及薩特入迷,也不要忽視,首先是紀德及其作品閃耀了整整三代人,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認可,其次才是哲學家,他們的發現標記了兩個文學時代之間最明顯的分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教授。他獨自一人為精神分析開闢出一條新道路,深刻地影響了認識人類的方法。這門學科將性徵引入文學,即使道德禁忌竭力反對也無法阻止。現代批評界非常擔憂薩德及其追隨者當今的地位,這個地位極不相稱,弗洛伊德應該為此負責任,我們可以說,現代批評的使命在於圍繞著石像鬼重新構建文學的教堂。”
在共產黨眼中,波伏娃被視為資產階級,她從未獲得女性團體的支持。她們的鬥爭以承認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平等、女性節育的權力以及在家庭內部母親的地位為中心。因此,無論如何,她們都無法接受人們談論陰道、性高潮、陰蒂、手淫,更無法接受女同性戀,以及女性要求流產,拒絕婚姻以及不願生育等可能性。然而,所有這一切都不能阻止成千上萬的女性寫信向波伏娃表達謝意。這本著作成為暢銷書,在全世界有許多譯本,直至今日依然如此。
儘管波伏娃不是弗洛伊德主義者,她仍受到各種辱駡,與弗洛伊德曾經且直至今日遭到的批評有著相同的名義及原因:他竟敢在世紀之初談論“生理倒錯和多型態”的嬰兒性徵,而她在四十五年後如此狂妄自大、毫無文學價值地描述女性的愉悅。兩人都分析了人類最正常的性徵,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被錯誤地視作薩德式的生理反常者。至於精神分析,作為性徵理論,在弗洛伊德過世十年後仍然不斷遭到挖苦,就好似它是個女子,是娼妓、是一種荒淫、是性反轉,破壞了文明的倫理。
在關於女性性徵的知識分子爭論史上,《第二性》將各種狀態下的女性性徵作為研究對象,毫無疑問這是第一本邏輯嚴密的著作。因此,它不僅是現代女權主義的奠基者,更是精神分析運動理論的歷史接班人。
因此,在一種博學的分析中,這是第一次在各種女性性徵的理論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繫。它們都源自重鑄弗洛伊德的理論以及尋求解放的鬥爭。波伏娃幾乎引用了精神分析領域中所有的著名人物:弗洛伊德、威廉·斯特克爾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卡爾·榮格、海倫娜·多伊奇 、卡倫·霍妮 、歐內斯特·瓊斯、卡爾·亞伯拉罕、雅克·拉康等等,以及哈夫洛克·靄理士 、加埃唐·加蒂安·克萊朗博及許多其他人,以至於這本著作不僅章節之間滲透了精神分析的理論,它就好似女性開展的一種精神分析,人們已經將女性棄置於黑暗大陸,如今她卻突然出現。因此,波伏娃承認第二性的存在,她說,“一個人不是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令人耳目一新的說法,波伏娃以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療文學的重要病例為基礎,撰寫女孩被謀殺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那幾頁尤其令人心碎。
波伏娃是自由獨立的女性,她是現代的,她的作品以女性異化為基礎,作品中的描寫與作者本人的情形相距甚遠,但是她也許比任何人更感受到毀滅和解放兩種力量。
我那個時代的許多女性大量閱讀波伏娃的作品,我卻從未如此,我只讀過幾本著作,如《年齡的力量》(La Force de l’àge)或《永別的儀式》(La Cérémonie des adieux),而且直至大約1980年時我才逐漸認識到《第二性》的重要性。這與我的阿姨路易絲·魏斯 所體現的某種女權主義的特別地位有關。這位女士展現出的力量令我印象深刻,但我不欽佩她。她首先是一種不幸和受傷的自戀主義的標記,每天汲汲于營,謀求某種獎項,某個十字勳章榮譽,某種補償。
因此,儘管我很尊重女權主義者,我一直非常驚訝,她們為何如此推崇她(《現代世界》,2008年1月至3月,利利亞納·坎德爾[Liliane Kandel]主編的檔案)。因為在我的記憶中,我的阿姨,不可否認,在她人生的前半階段確實是女權主義的鬥士,然而她深受貝當元帥 的吸引。若不是家族反對,反復提醒她的猶太人身份,她會為他效力。她與列寧見面,極其厭惡戴高樂主義,以及狂熱的殖民主義,最後1920年,禁止墮胎的法律引起各種質疑,她堅決駁斥這些質疑。以上一切我都見證了,而女權主義者幾乎隻字不提。後來,隨著塞莉亞·貝爾坦(Célia Bertin)的傑出傳記在1999年出版,真相逐漸被重新建立,事情發生了轉變。
我曾讀過的《致胚胎的信》(La letter à un embryon),這是一本奇特的宣傳冊,於1973年出版,路易絲·魏斯在信中批評法國家庭的墮落,認為獲得墮胎的權利是女性接受男性統治的最後一步。我也知道1978年,她曾經試圖在奧德翁劇場(Odéon)上演她剛撰寫的一出三幕劇《錫格馬林根》(Sigmaringen) ,劇中她將貝當塑造為英雄,在流亡的時刻抵住誘惑,不曾陶醉於虛假的政權。
事實上,我的母親珍妮·奧布裡 與她的姐姐完全不同,她非常崇拜波伏娃,支持墮胎和各種形式的性自由。此外,每次家庭聚會時,她始終勇敢地捍衛薩特,要知道後者遭到猛烈批評,程度不亞於弗洛伊德。
至於我,我從未感到任何形式的精神錯亂。相反,我認為我的女性境況是一種特別的幸運。對我而言,女性的解放發生在我的前一代人中,而我的母親和波伏娃都是極其重要的推動者。



美國總統(Présidents américains)
奇愛博士

長久以來,歷史學家鍥而不捨地探索權力與瘋狂之間的聯繫。各種人物傳記給出了一張長長的名單,呈現了一位位有明顯心理或精神障礙症狀的君主、皇帝、國家元首和獨裁者:尼祿 、埃拉伽巴路斯 、瘋女胡安娜 、查理六世 、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二世 、保羅·德沙內爾 、阿道夫·希特勒、斯大林等。他們在掌握權力之前已經瘋了,還是權力令他們發瘋?權力是削弱了他們的瘋狂,抑或反而加重了瘋狂?
奧古斯丁·卡瓦內斯醫生(Augustin Cabanes)以對這個問題診療研究著稱,1919年,他宣稱“在國家元首或宗教創立者中,瘋子或半瘋子的數量比我們想像的多得多,不僅王座上會坐著精神異常的國王,民主政府的首腦亦是如此,這再真實不過了”。從這個角度而言,精神病學發明了新的專業術語,描寫他們的人格與行為,後來被精神分析採用:如循環型情感障礙(或雙相障礙)指各種變化無常的人、偏執狂指患狂妄自大的譫妄又恐懼陰謀的傲慢自大者,謊語癖指陷入漩渦般的愛慕虛榮者,癔病患者指被征服縈繞或有犯罪傾向的狂熱之人,自戀倒錯指各種形式相異性聯繫的薩德主義者或毀滅者。
然而,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國家首腦與君主或獨裁者之間確有不同。總體上,民主能夠避免顯而易見的真正瘋子竊取統治國家的權利。此外,自從精神病學鑒定的普及以及新聞媒體的力量日漸受到肯定,表現出明顯的異常症狀的候選者很難獲得統治的職能。
因此,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是為了探索如何從那些高級行政官員的謀求者身上發現病理症狀,另一方面是為了瞭解所謂的疾病是否是權力實施的暗礁。
正是在美國展開了這方面最有趣的研究。這個清教徒的國家沒有繼承任何君主傳統,總統被授予一種聖經使命,對透明性的要求尤其舉足輕重。他們不似以往的君主,君權神授,他們更多被賦予一種神聖的責任:完美無缺、無可責備、心理上沒有衝動、性徵上不違反道德、不曾上癮、不說謊言,總而言之,他們應該是各方面的典範。為了實現這種成就,他們必須隱藏缺點,要知道在其他的民主國家中,這些缺點很少受到懲罰。正是在這種掩飾和渴求真理的雙重遊戲中,美國總統的性活動或偏執經常被媒體和大眾輿論暴露在道德鑒定或審判之下。如果說他們成了好萊塢電影的主角,這不是一種偶然。大約有上百部電影描繪他們在美國歷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在面對大危機之際,如廢除奴隸制,廣島投放原子彈、暗殺、公民權利、冷戰、古巴危機,核屠殺的危險等等。
關於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總統 有一項經典的研究。弗洛伊德建議分析一位國家首腦的瘋狂,他表面正常,但患有各種心理和大腦疾病。在他眼裡,威爾遜主導了凡爾賽條約,他不斷侮辱戰敗國,給歐洲帶來災難般的後果,最後導致了納粹的勝利。這項研究在威爾遜總統過世後出版,大部分內容由美國外交官威廉·C. 蒲立德 撰寫。
這位美國第28任總統自幼與父親的形象同化,自認是上帝之子,後來他深信自創的宗教,將自己視為救世主。他的邏輯是簡單的三段論:好的東西永遠是好的,不會變壞。當我們是對的時候,我們永遠不會說錯。威爾遜當選總統後,他的視野仍然沒有超越美洲的界限,他眼中的美國就像格萊斯頓 的英國,是世界上最美的國家。此外,他對歐洲的地理毫無概念,甚至對這裡的人們說多種語言全然不知。他就像狂熱的孩子、女性化且半陽痿、醜陋粗俗、為精神和道德的痛苦所折磨,他嘔吐,咳嗽,不得不一直臥病在床、始終被“無可比擬的父親”――約瑟夫·拉格斯·威爾遜(Joseph Ruggles Wilson)牧師的幻覺所縈繞和折磨。
蒲立德以弗洛伊德的論文為基礎,讀到這些描述時,人們提出疑問:在世界上最強大的民主國家中如何能夠選舉產生一位患精神疾病的人擔任如此高的職務。即使我們知道,總統患神經症儘管十分危險,但仍不足以為全球政治負全部責任。但研究也表明,威爾遜總統在全球範圍內上演他的神經症,在政治上,沒有比一位篡奪了上帝的位置,有著宗教幻想的獨裁專制領導人更糟糕的了。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蒲立德敘述的弗洛伊德式的威爾遜是一些美國總統身上最糟糕的原型,他們將自己當作神,深信美國的命運是在全世界以好的名義與惡作永恆的鬥爭。此外,在這方面,人們說威爾遜總統的行為預示了幾年後發生的一切,美國在世界事物中周而復始的干預主義原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分析理論綱要》,1931)
自這本書出版以來,許多作者、精神科醫生、精神分析師對白宮主人的命運興趣盎然。在杜克大學(南卡羅那州)2006年的一項研究中,三位研究者研究了從《獨立宣言》(1776)至尼克松 任期結束(1974)的所有總統。他們發現一半的美國總統“符合進行心理障礙診斷的必要條件”,包括焦慮、抑鬱、酗酒和雙相障礙。在大部分病例中,總統的“疾病”總是隱而不宣。
約翰·菲茨傑爾德·肯尼迪 總統的病人盡皆知,他患有許多身體疾病,但這並不妨礙他治理國家,而且他繼承了父親的性欲亢進。他服用許多精神藥物:安他非命,鎮靜劑,類固醇。繼任者林登·約翰遜 為自己的陰莖所縈繞,他將它稱作“巨物”(Jumbo)的,在心腹面前轉動它。他經常朝空中撒尿,射得愈高愈好。因此,他的精神病醫生將他診斷為雙相情緒障礙,並患有一種“毀滅性”妄想症,約翰遜本人毫不知情。
2016年11月,當唐納德·特朗普出人意料地贏得選舉,各種自發的鑒定與日俱增。美國第45任總統似乎比其他任何一位總統都更加瘋狂,這個觀點確有道理。無論如何,他的神經症顯而易見,被展示、可感知,甚至隨著全世界民族民粹主義、憎恨精英和拋棄代議制民主價值等勢力的抬頭,更加得到民眾的推崇。辱駡他人、言辭粗俗、任人唯親、迷戀亂倫、否認氣候變暖的事實、支持創造論、大量使用推特賬號、以一概全,這位古怪的總統,直接出自真人秀的天地,像患了多種病症:無限追求崇拜、幼稚病、強迫性性行為、嚴重自戀、話語愚蠢、種族主義者或患厭女症。
以下是他公共演講的片段:“我的手指修長優美,如同我身體的其他部位。這是有根有據的[……]你們都知道,我的智商當屬人類最高的那群。”當他談到長女,他說,“是的,這真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美人。要不是我的婚姻幸福,簡而言之,如果我不是她的父親……”
至於他對其他國家或人類歷史的判斷,也不見得正確。事實上,特朗普認為美國的核武器用來保護日本,因此若遇上爆炸,日本人可以安心坐在電視前。一次他說:“我們能夠談談日本,我們能夠探討他們如何吸取1945年的教訓。但真相是我們為了對付希特勒才發明了核武器,而非日本人。然而珍珠港之後,我們意識到日本人是糟糕領袖的典型病例,我想說他們為什麼會攻擊一頭獅子。我們認為我們幫助他們,監督他們不與納粹結盟,此舉頗有成效。此後我們成為最好的盟友。”這種衝動真是配得上斯坦利·庫布裡克 在1964年執導的影片人物奇愛博士。
這個問題在美國首次提出,如此一位精神病患者能否治理世上最強大的國家,甚至2017年2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Hopkins)精神科教授約翰·加特納(Joh nGartner)的帶領下,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攜手,以憲法修正第25條的規定要求特朗普辭職。這條規定稱總統“在不能履行職責時必須辭去總統職務”。
這項請願書已經得到上千人簽名。文中指出,特朗普是一位危險的精神病人,患有“邪惡的自戀主義”、“反社會行為”和偏執綜合征:“這種綜合征在許多犯人身上都得到呈現,特徵是完全蔑視他人及他人的權利。這些人故意忽視自己侵犯他人的權利並不斷撒謊……我們知道特朗普有許多上述行為[……]所有不贊同他的人都被懷疑策劃陰謀。而且他相信各種瘋狂的理論。他攻擊科學或媒體的方式完全是一種偏執。您不斷創造自己的現實,一步一步,您準備好一切,攻擊那些您認為是魔鬼般的敵人。這正是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作為:他們是魔鬼般的敵人,從這條原則出發,唯一要做的事且最邏輯的解決之道就是消滅他們。”我們注意到自奧斯維辛之後,每當人們試圖描述權力的瘋狂時,總會提到希特勒。托馬斯·曼認為他是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死敵。
顯然,特朗普不像此前任何一位總統。他更像一位直接出自真人秀的“反總統”。菲利普·羅斯 說:“不是作為名人的特朗普,不是作為人類原型,即地產巨頭的特朗普,冷酷果斷的資本主義殺手原型,不是這些超越了想像。而是作為美國總統的特朗普[……]。他不知廉恥,他那77個詞匯的語言,更像是一種傻瓜的語言,這絕不是莎士比亞的語言。”(《名利場》,2007年4月)
在一個更弗洛伊德式的視角下,我贊同歷史學家羅朗·穆拉的判斷:“唐納德·特朗普發明了兩個世界融合分裂的形式,這種先驗二律背反的形式,體現為商業和政治,個人的利潤和共同的利益。他發明自己的更迭,人民和全世界都可能由此承受永恆的壓力。他是典型的分裂主體,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識別現實,同時否認現實,他是撲克中的王牌(如同在《蝙蝠俠》中)。換而言之,是惡人(the villain)同時也是最大的一張牌,可以壓制一切。結果是他永遠都在常人的意料之外。除非人們又聾又啞才能忽視他真正的所在之處,即無處不在。”(《解放報》,Libération,2016年12月21日)
在此期間,我的所有美國朋友們都行動起來,他們在哭泣,如同在邁克爾·西米諾 的電影《在地獄盡頭旅行》(Le voyage au bout de l’enfer, 1978)中。“願上帝保佑美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