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楊宜治日記(簡體書)
滿額折

楊宜治日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5 元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8733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楊宜治日記》由三部組成,分別是:《交軺隨筆》,起止時間是光緒十一年七月至光緒十三年八月,記載楊宜治跟隨總理衙門大臣、勘界大臣鄧承修前往中越邊境勘界、談判的經過,可借此逐日還原中越劃界的實況。《懲齋日記》,起止時間是光緒十三年九月至光緒十五年十二月,記載楊宜治從中越邊境回京後,在京擔任刑部司官、總理衙門期間的公私事務,主要內容包括該時段總理衙門辦理的諸多外交疑難案件、普通京官的日常生活。《俄程日記》,起止時間是光緒二十年十一月至光緒二十一年六月,記載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楊宜治跟隨清朝特使王之春赴俄吊唁老沙皇,展開外交活動的全過程。

楊宜治長期任職總理衙門,參與諸多中外交涉,他的三部日記,是研究晚清政治、外交和社會寶貴的史料。


作者簡介

李文杰,湖北漢川人,2000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2011年獲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近期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近代的外交與邊疆,著有《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辨色視朝:晚清的朝會、文書與政治決策》,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近史所集刊》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整理說明

楊宜治(約1845—1898),字虞裳,籍貫四川渠縣,長於成都。同治六年(1867),中式四川鄉試舉人。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以舉人考取內閣中書,不久到閣行走。光緒十年(1884),傳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十一年(1885)二月,補授起居注主事。八月,隨總理衙門大臣、鴻臚寺卿鄧承修前往兩廣,辦理中越勘界事務。十三年(1887)回京後,轉任刑部主事,次年升員外郎。十八年(1892),升任刑部郎中。在此期間,一直兼任總理衙門英國股章京。光緒二十年(1894),由清朝特使、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奏帶,隨同出訪俄國,參與老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喪禮。回國後,以勞績保獎,升通政使司參議,兼任總理衙門總辦章京。光緒二十四年(1898),實授太常寺少卿,當年夏季,因病去世。

楊宜治是晚清同光年間的一位中層京官,去世前雖僅為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但他長期兼任總理衙門章京,在總署任職長達14年之久,故而熟悉清朝的對外事務,是當時體制內最通外交的官員之一。他以總理衙門章京的身份,起草了歷年重要的中外交涉文書,參與過中法戰爭之後的中越勘界,在中日甲午戰爭的緊要關頭,前往俄國聯絡邦交。他的這些經歷,記錄著晚清外交的重要軌跡。

《楊宜治日記》,由三部獨立的日記構成,分別是:

1. 《交軺隨筆》,起止時間是光緒十一年七月(1885年8月)至光緒十三年八月(1887年10月)。所謂的“交”,即古交趾、交州,今屬越南北部和中國兩廣的部分地區;“軺”,即使者的車駕。《交軺隨筆》記載中法戰爭之後,楊宜治隨鄧承修前往兩廣勘界的詳情。關於1885年的中越勘界,主持其事的鄧承修留有部分日記和電稿,同行的李興銳也留有日記(可參考《李興銳日記》《鄧承修勘界資料匯編》)。李興銳著,廖一中、羅真容整理:《李興銳日記》,中華書局2015年版;蕭德浩、吳國強編:《鄧承修勘界來往電稿》《鄧承修勘界日記》,收入蕭德浩、吳國強編:《鄧承修勘界資料匯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相較而言,只有楊宜治逐日記載踏勘、談判的全過程,是中越勘界最為翔實的一手記錄。

《交軺隨筆》抄本,共兩冊,清華大學圖書館藏,今據影印本點校。楊宜治:《交軺隨筆》,收入清華大學圖書館編:《清華大學圖書館藏稿鈔本日記叢刊》第12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版。

2. 《懲齋日記》,起止時間是光緒十三年九月(1887年10月)至光緒十五年十二月(1890年1月),“懲齋”是楊宜治的室號,日記記錄了楊宜治完成勘界任務返京之後,在京的工作與生活實景。這段時間,楊宜治擔任刑部司官,兼任總理衙門英國股章京。日記內容豐富,包含有楊宜治的交誼、興趣及日常瑣事,在總理衙門經手的各種交涉難題,也涉及晚清的蜀學、金石、書法、堪輿、醫學等內容,是研究這一時段學術史、社會史、政治史的珍貴資料。

《懲齋日記》稿抄本兩冊,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今據影印本點校。楊宜治:《懲齋日記》,收入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編委會編:《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第17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 《俄程日記》,起止時間是光緒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至光緒二十一年六月(1895年8月),記錄楊宜治隨王之春出訪俄國,順訪法國、德國、英國的實況,其中有楊宜治等人對歐洲大國制度的觀察以及甲午戰爭期間的一些交涉細節。

《俄程日記》稿抄本兩冊,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今據影印本點校。《俄程日記》除有稿抄本存世,另有鉛印本刊行,可資參考。楊宜治:《俄程日記》,收入《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第17冊。

清華大學圖書館藏《交軺日記》,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懲齋日記》《俄程日記》,雖然版本信息標識為“稿本”,但實際上,大部分是據原稿所轉錄的抄件。

《交軺隨筆》記錄了邊境查勘的實情,這項活動在較為艱苦的環境中進行,團隊成員有宿於深山野外的經歷。返觀日記,全文字跡清秀,用工整小楷書寫,正文、夾注、天頭的小字層次分明,這些都顯示,該版日記並非完成於局促的環境中和倉促的時間之內。結合日記中部分添改記錄判斷,該日記可能是楊宜治據原始記錄自行或請人繕抄後,經再次修改而形成的。

《懲齋日記》則可分兩部分來看,一部分是光緒十三年九月(1887年10月)至十四年底(1889年1月)的記錄,極可能是他人繕抄的版本。這一部分字跡工整,但一則缺字多,二則明顯誤抄之處多。例如,將邱榖似抄成“邱教似”、黔信抄成“點信”、江浙抄成“江淅”、廉訪抄成“廉詁”、大鴻臚抄成“大的”,且“的”字之後空缺,抄寫酆都時第一字空缺。除這些證據之外,還有一個鐵證能說明日記的這一部分為抄本: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一日至八日的部分,全書出現了兩次,兩次僅有細微差別。這些跡象都顯示,日記的這一部分是抄本,且抄者的文化水平有限,並非作者本人。第二部分,即光緒十五年部分,以草書書寫,添改多,內容少有錯誤,很可能是作者的親筆,屬於原稿本。這一部分辨認難度極大。

《俄程日記》則與《交軺隨筆》類似,在楷書、行書抄本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添改,很可能是據原始記錄繕抄,再作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將該版本與清末鉛印本《俄程日記》相比較可以發現,前者是後者刊刻的基礎。

也因為日記大部分為抄本,錯抄、漏抄頗多,正文中常有不可解之處。

文中不影響理解的異體字,均統一為常用字。為尊重原稿,一般錯字、別字、前後不一的用法,均照錄原文(如圖們江、土門江),在校勘時使用各類符號與原文進行區分:改正錯字,在原文後用〔〕標識,衍字用[]標出,添寫漏字用〈〉,無法辨識的字用□替代,原稿空缺的字用〇標注,因敬稱抬寫或分段原因形成的空格直接刪去。為便利讀者使用,日記的傳統紀年後用括號標示對應的公元月日,每月第一天,加公元年。

《總理衙門章京的日常生活與仕宦生涯——〈懲齋日記〉與楊宜治其人》一文,作於十年之前,是我讀博期間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閱讀《懲齋日記》之後的習作,蒙《近史所集刊》不棄,予以刊載,現稍作修改並附於書後,供讀者參考。

郭黎鵬、劉靜、王雨霏、夏召、徐蓉麗、謝俊、王琪琳參與了《交軺隨筆》的錄入,陳司琪點校了《俄程日記》並進行了仔細校對,趙崧杰、任麗平、周明昭、汪林峰參與了全文的校對,在此一並致謝。日記全文由我核校定稿,其中出現的錯誤由我負責。惟因日記內容包羅萬象,整理者水平有限,尚祈讀者諒之。


李文杰2020年10月31日


目次

整理說明


交軺隨筆

光緒十一年七月(1885年8月)——光緒十三年

八月(1887年10月)


懲齋日記

光緒十三年九月(1887年10月)——光緒十五年

十二月(1890年1月)


俄程日記

光緒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光緒二十一年

六月(1895年8月)


附錄 總理衙門章京的日常生活與仕宦生涯——《懲齋日記》

與楊宜治其人(33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3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