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道的生成與本體化:論古代中國的本體思想(簡體書)
滿額折

道的生成與本體化:論古代中國的本體思想(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9 元
定價
:NT$ 534 元
優惠價
8746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古代中國本體思想的研究文集。全書圍繞“道”這個中國哲學概念和“本體”這個西方哲學範疇展開論述與論證,是一部嘗試溝通中西哲學的作品,深入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所具有的“本體論”意義。書中的“本體”,既不是“本末”的“本”,“體用”的“體”,也不是“本體與工夫”的“本體”,不是來自中國傳統,而是來自西方哲學,就是指稱凡物之所以然的概念。本書從問題的討論到方法論的探究,再到文獻資料的梳理,都為後學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思路。

作者簡介

蔣重躍

1958年生,遼寧沈陽人,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兼任《史學史研究》、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等學術期刊編委,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

名人/編輯推薦

“道”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本體”是西方哲學史研究不可回避的核心範疇之一,且二者皆是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本書試圖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溝通中西哲學,深入討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所具有的“本體論”意義。本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出版價值。

目次

前 言

本體篇

道的生成屬性及其本體化發展——先秦道論初探
一、《老子》道論的生成性及本體化趨勢
二、莊子之道的生成性及理觀念的初步發展
三、《韓非子》的道理論及其本體化發展
四、《易傳》的本體化思考和宇宙生成說
五、結語

古代中國人關於事物本體的發現——“稽”字的哲學之旅
一、前賢關於《韓非子·解老》篇中兩個“稽”字的解釋
二、從日常語詞到哲學概念
三、“稽”的字義訓詁
四、透過“稽”認識“道”“理”關係乃韓非的理論創新
五、“稽”的歷史地位及命運

《荀子》的“類”與道的範疇化發展
一、道分“類”而成為“理”

二、“解蔽”就是要看到“類”的矛盾性
三、“正名”要符合“類”
四、荀子類觀念的歷史地位

辯證發展觀在古代中國的覺醒——道儒兩家以“反”為主題的理論探索
一、“反者道之動”:道家在哲學發展觀上的重大發現
二、“反經而合道”:儒家在倫理發展觀念上的理論性探索
三、結語:為什麼是一次覺醒?一次怎樣的覺醒?


戰國法家在道論本體化發展中的理論貢獻
一、道論本體化的理論貢獻
二、對老莊道論的本體論突破
三、對荀學和名學的偏廢

四、結語:法家本體思想的歷史地位


《大學》思想體系的中國特質——基於元典和古代詮釋傳統的本體論透視
一、解題
二、“止於至善”:追尋至善“本體”?
三、“格物致知”:怎樣把握至善“本體”?
四、“絜矩之道”:沒有宇宙本體社會秩序將植根於何處?
五、結語:以仁為本——相互同情和相互尊重是中國文化之根


方法篇


關於《韓非子》中三組概念的矛盾——例說傳統學術思想的批判性研究
一、關於批判方法的簡要說明
二、法、術、勢的矛盾:古代政治在法權衝突中蹣跚行進
三、忠、賢、仁的矛盾:古代倫理在新舊紛亂中定於一尊
四、道、理、稽的矛盾:古代哲學在動靜相反中把握真理
五、結語


為什麼可以用發源於西方的哲學來研究中國思想?
一、問題的緣起
二、用來自西方的概念衡量本土思想=對本土文化缺乏信心?
三、思想和思想之間有沒有可公度性?
四、為什麼philosophy可以用來衡量中國思想?


怎樣響應文化的不可公度性問題
一、問題的緣起
二、論文化只有不可公度性的理論困難
三、上升到普遍性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
四、餘論:幾個細節問題的說明


資料篇


齊國道論綱要
一、道論的形而上學——德
二、關於心術或內業的意義
三、道論的政治邏輯——理
四、德理統一與齊學體系的歷史地位


試論道法兩家歷史觀的異同
一、問題的提出
二、老子對周代主流歷史觀中宗教和道德因素的否定
三、莊子對“性”“命”的思考及其歷史觀的內在矛盾
四、韓非子的純粹歷史理性的歷史觀
五、道法兩家歷史觀之異同與其道論的一致

附 錄


將中國的思想文化“講清楚”——蔣重躍教授訪談錄
一、中國人習慣以一種歷史思維來思考問題
二、要學習西方的概念思維和範疇化思維以彌補我們的不足
三、“胸懷天下,心存仁愛”應該是中國思想面對世界的基本態度
四、中國的思想本身非常豐富,但需要多方面的整合
五、加深理解中國軸心文化的重要性,面向未來迎接新的挑戰
六、事實領域占領前沿,價值觀念通體透明


參考文獻


後 記


書摘/試閱

前 言

這是一部關於古代中國本體思想的研究文集。書中的“本體”一詞,不是來自中國傳統,既不是“本末”的“本”、“體用”的“體”,也不是“本體與工夫”的“本體”,而是來自西方哲學,已為中國學界接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本體論”(ontology)的那個“本體”,就是指稱凡物之所以然的那個概念。“生成”一詞,系化約《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器)成之”而來,因為是矛盾的發展(有無之變)過程,所以在西方哲學裡,黑格爾的“變”的思想略可方之。

那為什麼要以“道的生成和本體化”作為研究物件呢?這是由老子的道的學術爭論引起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讀研究生時,曾打算寫老子作為學位論文。所以閱讀了這方面的一些學術論著。 發現關於老子的道,學術界爭論得很激烈:許多人認為道是唯物的,還有更多人認為道是唯心的;有人認為道是萬物本原,也有人認為道是事物的本體或曰規律。若往前追溯,這樣的爭論大概持續了50年以上。當時我很納悶,好端端的一個道,為什麼會弄得這樣分裂呢?

1989年,我參加了在臨淄召開的“第二屆《管子》與齊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了一篇發言稿,題目叫《齊國道論綱要》。 在這篇文稿中,我想表達這樣的意思:代表齊學的《管子》一書並 非如有人認為的那樣,是多家思想的雜燴,它有自己的內在邏輯,那就是由道而德,形成“道德”學說,我當時把它叫作治氣養心的內學;由道而理,形成“道理”學說,我叫作為政理國的外學。兩者以道為核心,形成系統,可以看作是整部《管子》的內在脊梁,是齊國當時的內聖外王之學。我承認《管子》書中有這樣一個系統,但同時又提出一個問題:“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德理統一的體系當然存在不少無法克服的矛盾,例如,本原的道何以與法則的道合而為一?我今天仍然相信這個問題提得有理論意義。我當時的想法是:德對應著本原的道,理對應著法則的道,兩者結合為一個整體。現在看來,這種敘述顯然過於簡單了。當時我把這個整體作為歷史定案。那為什麼還要說兩者有矛盾,還要問兩者“何以”“合而為一呢”?其中有什麼理論的意義呢?可惜,我的這一點小小的靈光乍現,馬上又被自己的論斷熄滅了。緊隨其後,我宣稱:“我想這是無須深究的。齊國君臣要建立一個體系,把內學(德)與外學(理)聯絡起來,這是當時齊國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他們選擇了‘道’作為核心範疇,也受到了當時認識水平的限制,不存在什麼神秘的原因,今人不必硬要為它尋找一個更為精致的哲學內因。如果非要說德理結合有什麼必然聯系不可,那麼這種必然聯系也只好說是田齊君臣的實用目的。看起來似乎不夠雅致,可事實就是如此。”為什麼要用“田齊君臣的實用目的”把剛剛提出的一個理論問題終結掉了呢?可能的情況大概是這樣,對於道之有本原和法則這樣兩種屬性在理論上是否圓融,我是心存疑問的,可是自己又無法提供理論的說明,而寫文章嘛,總要給問題一個交代,不得已,就用歷史作結。可見當時是怎樣的幼稚可笑了。假如由此就放棄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那對我來說後果真的就是十分的嚴重了。好在我並沒有放棄。

2004年,我發表了一篇文章《試論道法兩家歷史觀的異同》。 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出,道家和法家歷史觀的異同與他們各自的道論的異同是一致的。文中提到:“道的本原論和普遍論是有矛盾之處的,為什麼還會在同一思想體系中並存?這個問題我已思考過若幹年,至今沒有在理論上找到更穩妥的解釋。”這句話後面我加了一個注釋:“我曾在探討《管子》道論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本原的道何以與法則的道合而為一?’所謂‘法則的’,相當於本文中‘普遍性的’”。這說明,15年後,我依然惦記著這個問題。但此時我還是未能從理論上給予解決。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的看法是,這是由思想家現實目的的多元化決定的。本原性的道,可為不同於普通大眾的生存或行為方式提供理論支持,有一定神秘性,除了倒退論的歷史觀,養生、成仙、馭臣所遵循的道術,都可從中得到啟迪,這在《老子》《莊子》《韓非子》書中不難找到證據。而普遍性的道,只能為純粹歷史理性和現實的生存或行為方式提供理論支持,就歷史觀而言,不管態度如何,《莊子》《韓非子》都承認歷史進步,這與它們都承認道的普遍性是吻合的”。這種從實用目的的意義上來解答,與15年前《齊國道論綱要》的說法幾乎相同。只不過,這次把目的做了一點結構的分析,如本原的道與目的的神秘性有關,普遍性的道則與目的的現實性有關,似乎是朝著理論的方向移動了一點。

2012年,我在《南京大學學報》的“思想史研究”專欄發表了《道的生成屬性及其本體化發展——先秦道論初探》一文,試圖從理論上來回答這個問題。發這篇文章時距離最初思考這個問題,已經過去24年了。此後,我又連續五年在《南京大學學報》“思想史研究”專欄發表了五篇論文,在另外幾個點上繼續探討古代中國的本體思想。

本書把這六篇算作一組,取名“本體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65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