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簡體書)
滿額折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山海經》是神奇的上古地理書,是現存的早期的人文志,為古代田野調查集大成之作。它蘊含的宇宙觀、世界觀,既建立有秩序的宇宙模型,又在多元的宇宙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成為保存古中國的古史、神話的重要寶庫。超越時空的限制,神遊於古代世界,並與神話人物晤對、與靈禽異獸共遊,還可以經歷奇山異水,觀賞珍稀草木。


作者簡介

李豐楙: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歷任政治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暨宗教研究所教授、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中國古典文學學會理事及臺灣宗教學會理事。研究領域以中國文學、道教文學、道教文化、華人宗教、身體文化為主。主要著作有:《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象》《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山海經:神話的故鄉》《抱樸子:不死的探求》等。


名人/編輯推薦

1.《山海經》是神奇的上古地理書,古代田野調查集大成之作。

2.臺灣知名學者李豐楙講解,讀懂這部奇書的文化內涵。

3.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暢銷臺灣四十年,一家人共讀的經典。


【總序】用經典滋養靈魂

龔鵬程

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經典。經,指其所載之內容足以做為後世的綱維;典,謂其可為典範。因此它常被視為一切知識、價值觀、世界觀的依據或來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後來則成為該民族累世傳習、諷誦不輟的基本典籍。或稱核心典籍,甚至是“聖書”。

佛經、聖經、古蘭經等都是如此,中國也不例外。文化總體上的經典是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依此而發展出來的各個學門或學派,另有其專業上的經典,如墨家有其《墨經》。老子後學也將其書視為經,戰國時便開始有人替它作傳、作解。兵家則有其《武經七書》。算家亦有《周髀算經》等所謂《算經十書》。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經》,飲茶有《茶經》,下棋有《弈經》,相鶴相馬相牛亦皆有經。此類支流稗末,固然不能與六經相比肩,但它各自代表了在它那一個領域中的核心知識地位,卻是很顯然的。

我國歷代教育和社會文化,就是以六經為基礎來發展的。直到清末廢科舉、立學堂以後才產生劇變。但當時新設的學堂雖仿洋制,卻仍保留了讀經課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後,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才開始廢除讀經。接著,他主持北京大學時出現的“新文化運動”更進一步發起對傳統文化的攻擊。趨勢竟由廢棄文言,提倡白話文學,一直走到深入的反傳統中去。論調越來越激烈,行動越來越魯莽。

臺灣的教育、政治發展和社會文化意識,其實也一直以延續五四精神自居,以自由、民主、科學為號召。故其反傳統氣氛,及其體現於教育結構中者,與當時大陸不過程度略異而已,僅是社會中還遺存著若干傳統社會的禮俗及觀念罷了。後來,臺灣朝野才惕然憬醒,開始提倡“文化復興運動”,在學校課程中增加了經典的內容。但不叫讀經,乃是摘選《四書》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以為補充。另成立文化復興委員會,開始做經典的白話注釋,向社會推廣。

文化復興運動之功過,誠乎難言,此處也不必細說,總之是雖調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傳統的勢能,但對社會普遍民眾的文化意識,還沒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了解傳統、閱讀經典,也還沒成為風氣或行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婦接掌了當時臺灣第一大報中國時報的副刊與出版社編務,針對這個現象,遂策劃了《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這一大套書。精選影響國人最為深遠的典籍,包括了六經及諸子、文藝各領域的經典,遍邀名家為之疏解,並附錄原文以供參照,一時朝野震動,風氣丕變。

其所以震動社會,原因一是典籍選得精切。不蔓不枝,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體例確實。經典篇幅廣狹不一、深淺懸隔,如《資治通鑒》那麼龐大,《尚書》那麼深奧,它們跟小說戲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書裡,用類似的體例來處理,很可以看出編輯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蓋了幾乎全臺灣的學術菁英,群策群力,全面動員。這也是過去所沒有的。四,編審嚴格。大部叢書,作者龐雜,集稿統稿就十分重要,否則便會出現良莠不齊之現象。這套書雖廣征名家撰作,但在審定正訛、統一文字風格方面,確乎花了極大氣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這套書當成是寫給自己子弟看的傳家寶,寫得特別矜慎,成績當然非其他的書所能比。五,當時高信疆夫婦利用報社傳播之便,將出版與報紙媒體做了最好、最徹底的結合,使得這套書成了家喻戶曉、眾所翹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當時出版採用豪華的小牛皮燙金裝幀,精美大方,輔以雕花木柜。雖所費不貲,卻是經濟剛剛騰飛時一個中產家庭最好的文化陳設,書香家庭的想象,由此開始落實。許多家庭乃因買進這套書,而仿佛種下了詩禮傳家的根。

高先生綜理編務,輔佐實際的是周安托兄。兩君都是詩人,且俠情肝膽照人。中華文化復起、國魂再振、民氣方舒,則是他們的理想,因此編這套書,似乎就是一場織夢之旅,號稱傳承經典,實則意擬宏開未來。

我很幸運,也曾參與到這一場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貢獻微末。先是與林明峪共同參與黃慶萱老師改寫《西遊記》的工作,繼而再協助安托統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辭。對整套書說不上有什麼助益,自己倒是收獲良多。

書成之後,好評如潮,數十年來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現在。經典常讀常新,當時對經典的現代解讀目前也仍未過時,依舊在散光發熱,滋養民族新一代的靈魂。只不過光陰畢竟可畏,安托與信疆俱已逝去,來不及看到他們播下的種子繼續發芽生長了。

當年參與這套書的人很多,我僅是其中一員小將。聊述戰場,回思天寶,所見不過如此,其實說不清楚它的實況。但這個小側寫,或許有助於今日閱讀這套書的大陸青年理解該書的價值與出版經緯,是為序。

【導讀】如何進入山海世界?

李豐楙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如果要學界列舉一張既迷人也迷惑人的書單,被列於榜首的恐怕就會是《山海經》。即便難以完全讀懂,卻充滿了激發想象力的活水源頭,這部古典並非只是學者專家感到興趣,而是提供善讀人閱讀、創作的刺激源:在六朝時期已有一位聰慧的解人,就是詩人陶淵明。他並非正經八百地讀,而是一邊佐以濁酒,一邊“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泛覽與流觀的讀法都是一種無所關心的審美心情。然則現代的作家又是如何讀?劇作家如王榮裕,在金枝劇團就曾重新搬演現代版的《山海經》,神話人物、故事得以重現於淡水古炮臺內;現代版畫家同樣可仿擬山海世界,其中奇幻人物的造型及事跡被重組後,就可以諷喻現代人外在與內在的糾纏。所以古今作家都會反復地泛覽奇書,而古今第一奇書同樣都會提供善讀人不同的想象,分別使用文字、動作及圖像等符號,再現山海奇觀,這些讀法是否為我們提供一個進入古代典籍的妙方?

如何閱讀古典作品雖然是學者導讀的看家本領,但是作為一般讀者其實不要讀得那樣辛苦!古典難懂確是一件事實,但是選對一種適合自己的讀法才是創造性的閱讀:讀出文本中蘊涵的精神、趣味,才能與現代生活銜接一脈,從而激勵現代人省思其中的經驗、智能,這樣就可以“古為今用”。就以時間相距不遠的《墨攻》為例,這一取諸《墨子》的非戰、非攻哲理,若是表現為政治理論就是繁瑣的非戰思想:善戰可以止兵!日本漫畫家將其蘊含於生動的漫畫中,而電影作家就便於導演為擬真實的電影。從《墨經》經由作家到讀者、觀眾,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讀、看而各自體悟:非戰、止戰的方法就是智能,如何智取?如何不戰而即能屈人之兵?真正要戰就要有制勝之道,最怕的是亂由內起。這樣的現代詮釋學所講究的,就是開啟今人重讀《山海》故事的新觀念,從而形成新讀法。

緣於《山海》古經的迷人與令古今人迷惑,自古以來碩學鴻儒無不亟想解謎,現今更有大陸學界組成學會想要集眾人之力來解謎(迷惑、著迷),甚而國外的專家也經由比較方法亟欲解開謎團。縱觀這些新出的研究成果,確實大有助於重新認識這部奇書,不過再如何運用上窮碧落(天文知識)下黃泉(考古文物)的真功夫,仍然要體認三大“不可能”:

一、古地理、古地圖的不可能:這部古經的原始材料雖可能源於周朝王官之學,但周官大司徒、土訓、夏官職方以至於山師、川師等都各有職掌,只是古代輿圖的測量定界有其限制,不可能像現代人擁有精密的測量工具。故古地圖學家想依據當今的衛星定位之所得,亟欲重繪山海古地圖並確認古地理,這是第一種不可能。

二、古民族志復原的不可能:從人類學對於原始民族、原始宗教的比較,想使用民族志的調查方法復原古中國的諸民族,從黃河、長江流域擴大到邊疆民族,當今考古資料逐漸增多,重建古代的民族分布已大有進展。但是這部古經從海內到海外,分區廣闊而未能準確地定向、定位,若要據以復原漢族及五十余部族的分布、關聯,這是第二個不可能。

三、古生物學中非常物重現的不可能:山海世界之奇並非在日常所見的,這些簡筆敘述的都有古生物圖鑒可以參考;問題在那些敘述較詳的反而不見於圖鑒!奇形怪狀的動物、植物或人物等,在當時既已被認為特殊,古今遙隔而想重現,則是第三種不可能。

現代知識下定位這部奇書,當前可被學界接受的,就是巫術秘籍。經由綜合各方面的研究後可以進一步確定,這是一部“巫祝之書”,其性質猶如禹鼎所載的用於辨別神奸。這樣性質的圖籍可以有兩種理解的方式,一是從巫祝、方士到道士所秘傳的秘籍:古代的儀式專家擁此自重,如鄒衍以至通方之士,都曾因擁有大九州的淹博知識而被人君所器重,從這部書圖文並茂,近乎考古挖掘所得的《楚繒書》,應該是搜錄神秘知識的珍貴圖笈,流傳於特定的一群人的手中;二是從日用秘密類書到專業性登涉術:現今考古出土的秦睡虎地簡、云夢大澤簡之類漸多,後來漢代圖緯中的《白澤圖》到道術所用的《禹鼎記》,既是民間所習用的日用需知,也被方士、道士視為登涉必備。這些被儒家、史家視為荒誕不經的術數知識,其實不同階層者都會備用,並非完全不入於官家士族之手,只是嗜好搜奇志怪之士特別精通於此,故理解這一類神秘圖籍就有三種可能:

一、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在筆法上既有簡要與詳細之別,就可知古人,特別是巫祝之士的觀物方式,乃是根據固定的思維模式。凡是日常所見的為“常”,表明是經驗性、尋常性,故僅需簡筆敘述,動植飛潛中經常可見的只要表達其存在,如云牛、羊等不同種類,都是可豢養實用之物,也就是不必繁瑣地敘述;反之則是非經驗性的,就需使用圖像、文字彰顯其“非常”性質,目的正是為了方便辨別。非常即是常的反面,就顯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屬性,如果是非常之好就是超常性,如鳳凰、麒麟之類的稀見諸物,連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在著《春秋》時都被說是絕筆於獲麟,即因其為祥瑞之物,故為世人、聖人所稀見。如果是非常的不良、不好現象,就被認為異常、反常,乃是違反經驗、常識的特殊之物,作為異象而形諸異物、異類,就是預示一種兇兆、惡兆即將來臨。所以為了方便辨識就夸飾其外在形狀,使用增多、減少或移位、扭曲、拼湊等,目的就是區別於尋常可見之物,預示不同於日常的正常狀態,如天象預示天候的急速變化而有天災地變,如水災、旱災或火災等氣候之變,也有自然或人為之變,如瘟疫、戰爭等反常變化。古代的智能強調聖人、智者常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而中觀人事,這就是知機、知幾,如何從預兆而測知變化?這就是山海知識具有內在邏輯,在荒唐言中別有一種識見,故常與非常可作為奇書的知識體系。

二、生產與變化的類別:山海知識並非完全無稽、荒誕的,它雖然不符合現代知識的理性、科學,但是在認識論上卻仍然保存古代對於萬事萬物的識別原則,並非混淆了生命繁殖的常態。在整部經典的敘述筆法中,就清楚地區別生產與變化的兩種型態,凡是生命的正常繁殖為人所認識的,都不必特別敘說其事,故動植飛潛都只記載某山有無草木,或有木如何、有草如何,或其上多某草木,表明這是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而對於帝王的譜系就敘明某生某的關係,如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即是世代生殖,證諸《世本》或《大戴禮•帝系篇》則用產老童,這是“生產”的正常性繁殖。但是使用“化”“為”等表示變化現象,不管其敘述的繁簡如何,都敘明其人為非正常的死亡(強死、兇死),如蚩尤為被械殺者,“是為楓木”,郭璞注就明確地說“化而為樹”。可知在類別萬物的認識論,正常的類別為生產,而變化為非常態,就是神話思維中的生命型態,兩者之間使用的筆法不同,並未混淆。

三、服佩與服食的屬性傳達巫術:作為巫祝之書所強調的就是如何使用巫術,依據交感巫術的感應原則:同類相生、同類相克,這種表象世界下的神秘性,認為物類之間的不同範疇可以相互作用,故被西方學者稱為原始思維下的“滲透律”。在各經中明顯的敘述重點就是動物、植物及礦物等的使用法,一般的正常性自然物都可食用,即是利用厚生就不繁敘述;但是巫術性用法就敘述較詳,目的就是為了敘明為何可用:醫療、辟邪或是諸多神秘的用途。在使用的筆法上均表現於文本中,雖常用“服”字卻有外服與內服之別:一是佩帶於身上的服佩法,一則是可食用的服食法。有些不明白使用服字,卻同樣是依據接觸律、象徵律以傳達屬性,相信可發生不可思議的作用,這樣的信念就是巫術與醫療的混合,從巫俗到民俗傳承不絕。

山海世界為何如此迷惑詩人、畫家,主要原因就是其中蘊含的宇宙觀、世界觀,既建立有秩序的宇宙模型,又在多元的宇宙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成為保存古中國的古史、神話的重要寶庫。依據活動於北半球的仰觀俯察經驗,地球與太陽、月亮以至於諸星球的關係,如此有序的日月出入於山海、四時節候的變化有節,都被古人利用神話思維建立有序的世界:中央與四方模型,而後訂出九州與四海,就是談天衍的鄒衍,在交通不便而安土重遷的農業社會,共同型塑一個宜於人居的世界。但是面對不宜所居的山林川澤,特別是荒服之外,正因不易到達就激發了無窮的想象。這些因時間遙遠與空間區隔所造成的因素,就被扭曲、拼湊而重組為諸般神話,山海世界就此形成非常態的時空,以之對照人所宜居的常態世界:安定、安全卻也單調、了無變化。這就是神話思維之所以存在的原因,身在常世而想象非常世界,就是在此界而對於彼界的可能存在,集體創造一個民族共同的想象世界。在歷史文獻上永遠無法準確地知道:誰創造了山海世界?

又是誰忠誠地傳遞下來?這個永遠無解之謎雖然迷惑了歷代專家,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巫祝之流視之為認識天地的秘寶。屈原曾在《天問》中依序提問的諸多“大哉問”,而《山海經》則是一種解答的解說性質之書,而解答者則是多識草木魚蟲與古史神話的智能者群體。有的說是巴蜀之人?有的認定為南楚之巫,我們相信是一群巫祝集團,所以《五藏山經》的每一山系之末,都一定敘明如何因時地之宜而祭拜山岳諸神,五方都各自有相稱的祭儀、祭品及相關的禁忌習俗。如是豐富的祭祀儀式與法術技藝同時並存,正是表明既有巫師集團也有祝官團體,兩者同出一源卻又分化所司,在《國語•楚語》中左史倚相就敘明巫、祝的源流,在古史神話與儀式法術上彼此配合,才能完整地傳承這套神秘的知識體系。

在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百年前,當時傳譯宗教神話的學者都感慨:古中國為何缺少神話?又在傳播人類學、民俗學的體系之學時感嘆:東方民族為何在原始宗教、巫術上如此零散?這樣的質疑讓學者重新認識到《山海經》的新價值,其間經歷多少學者的整理挖掘,總算可以在山海世界中發現新出土的寶藏。其實這樣的考掘並未就此打住,巫祝傳統的傳承者就是由方士而道士,古巫術被吸納轉化為道術,登山涉水的探險行動換成另一批冒險家,像葛洪、郭璞等一些方士性格的文士、道士,就是這個神秘知識體系的繼承者與發揚者:郭氏首先認真地注釋這部奇書,使後人得以方便理解;而葛洪則在《抱樸子•內篇》中表明他廣搜了《白澤圖》《禹鼎記》等法術圖笈,因而正式標明一篇題名為《登涉篇》,這樣的時代成就了中國民族宗教的形成:道教。因而從後視古就可說山海世界就是“登涉”需知的古代探險之秘寶,也是面對不可知世界的居家必備之圖書,這樣就可聯繫了中國神話學、神秘學的知識系譜。


目次

【導讀】如何進入山海世界?

第一章 前言——認識《山海經》

第一節 《山海經》的編成

第二節 《山海經》的內容

第二章 山川寶藏之篇—《五藏山經》綜述

第一節 吾疆吾土,廣布五山

第二節 草木豐繁,服用醫療

第三節 山川礦產,富庶寶藏

第四節 飛潛走獸,品類庶繁

第五節 類別善惡,民知神奸

第六節 江山神靈,祈祭求福

第 三 章 帝 王 世 系 之 篇

第一節 伏羲與女媧神話(三皇傳說之一)

第二節 神農氏炎帝神話(三皇傳說之二)

第三節 軒轅氏黃帝神話(五帝傳說之一)

第四節 窮桑氏少皞神話(五帝傳說之二)

第五節 高陽氏顓頊神話(五帝傳說之三)

第六節 帝俊、帝嚳神話(五帝傳說之四)

第七節 堯、舜神話

第八節 鯀、禹神話

第 四 章 遠 方 異 國 之 篇

第一節 海內的遠方異國

第二節 海外南方的遠方異國

第三節 海外西方的遠方異國

第四節 海外北方的遠方異國

第五節 海外東方的遠方異國

第 五 章 神 話 信 仰 之 篇

第一節 自然現象的神話

第二節 大地神話

第三節 山岳信仰和樂園神話

第四節 動、植物變化神話

第五節 神尸變化神話

第六節 文化英雄神話


書摘/試閱

《山海經》的內容

《五藏山經》為一份中國古老的藏寶圖卷,分別記錄了中國境內及邊區的山川寶藏,每一卷各記一方,卷中因為資料多寡不同,按照需要分篇,其中主要的依據,是調查探勘者依據簡單的山脈的概念,各山與各山之間自相連屬,有首有尾,組成一群山匯、或一組山脈。其中敘述向某方幾裡,部分是以河洛京畿為主的《中山經》作為調查、記錄方向的標準,譬如《西山經》是自東而西、《北山經》是自南而北等。因此,《山經》所記的不是一座座孤立的山,而是隱有關聯的素樸的山脈系統。其中每座山的敘述,先標明山名、水源,屬於地理形勢的記載,為近代研究古代地理的中外學者極力推崇,認為保存了很古的地理情況,是最有價值的古地理書。其次敘述山川寶藏:包括草木等林產、金屬礦產以及動物生產,其中特別精彩的為奇特動、植物的記錄。

中國版圖地大物博,南、西、北、東以及中原地區,兼蓄各色各樣的物產,記錄下來可作為政府秘藏的檔案。林產方面著重記錄了一些較有實用價值的良材,和具有醫藥功能的草藥。前者為研究中國古代林業狀況的寶貴資料,後者為本草醫學的前驅。動物(包括禽鳥、獸類、魚類及昆蟲等)也是這樣,較為人熟知的都只是簡單記下其名稱而已;至於較為奇特的,也就是具有醫療的科學性與神秘的巫術性的,不僅詳細描繪其形狀特徵,還特別注明功效,其中也含有所謂的迷信成分,《山海經》被認為是史巫之書,這是最明顯的證據。不管是植物或是礦物、動物,依據巫術性思考方法,均能產生巫術性的醫療、養生作用。據弗雷澤(Frazer)《金枝》(The Golden Bough)所說的交感原則,交感巫術(sympathetic magic)有兩種基本形式,就是模擬巫術(imitative magic)和接觸巫術(contagious magic)。《山經》所述的奇形怪狀的動物,或者顏色鮮艷的礦石,以及香氣濃郁的植物,本身就在實際醫藥成分外,具有濃厚的巫術色彩。而服用的方法,是經由模擬或接觸等律則發生神秘的關係:其一為作為服佩、服飾,屬於外服,像佩帶一雌多雄的鹿蜀的皮毛,可多產、宜子;懸佩狏的怪羊的皮、角,可以惡治惡,嚇阻邪惡。其次為服食,屬於內服,可防御火、兵、雷等災亂;又可治療各種內、外疑難雜症,尤其是精神官能症。另一為巫術性的預示征兆的功用:吉兇、禨祥等均可得到象徵性預告。凡水災、旱災、風災、火災、蝗災,以及瘟疫、兵災等自然或人為之災均有征兆,所以被認為是察禨祥的指南。

《山經》中每篇篇末,詳載各山區的諸神及祭法,實是各個群落單位的圖騰神物,和各祭儀單位的祭祀方法—與《周禮》多能相通。大概南方多為鳥、龍綜合的圖騰神物,西方多為人獸合形,北方多為人蛇等合形,東方也多獸形神,而《中山經》顯示一個鳥、獸、蛇龍諸圖騰神物混淆的地區,均能與各方地理環境、動物分布相符,可稱為中國最早的人文地理志。

《海經》《荒經》部分就是《山海經》被正統知識分子認為荒誕不經之書的主因,但卻是保存了中國古代歷史、神話,以及記錄了原始邊裔的地理志。依據神話系統,應該先敘述自然神話,再敘述文化神話,至少屈原《天問》的次序就是這樣安排。但《海經》的編次,乃以地理方位的次序為主,依照各方調查、搜集所得而記錄,因此沒有自然神話先於文化神話的系統。有些學者認為我國著重於人的文化,與西洋著重物的文化形態不同,這種看法有部分道理。中國古代神話的特色之一,就是歷史化的傾向,依據人類進化的歷史,又巧妙結合了五行運轉的歷史哲學,成就了古史傳說的系統。因此,許多自然現象就被統御於古史傳說之中,像日、月的神話,就目前的神話資料,是被當作帝俊的妻子所生產的。又如水、旱災,也出現於黃帝一統天下的大戰中。類似的情形,使得先安排比較有秩序的古帝王世系神話成為首要工作,當然,《山海經》的世系只是多種古史世系中的一種。帝王世系先粗略建立起來,再敘述邊裔民族,因為許多奇特的部族與古帝王有密切關係;最後才進入神話世界,了解中國人古老的夢境。

《海經》《荒經》敘述的帝王世系神話,為長久時間保存在各民族共同記憶之中,後來才記錄於簡冊,成為各部族的“聖史”(Sacred history),其中包括了種族的來源—始祖神的誕生、創業,以及英雄俊杰的豐功偉業等。當然,長久口傳的神話傳說,難免附上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遺跡,但仍然保留了許多口傳文學的原型。帝王世系的神話就是所謂的三皇五帝,都具有些共同的性質;始祖神的奇特造型,常以人獸合形的形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其實這是圖騰神物,人類社會在長期生活中,取一種與自己群落有神秘關係的動物作為象徵物,始祖神的感生神話,及其形象就是這樣:伏羲的誕生,為華胥女子“履”雷澤中的腳印而感生,履是在高禖求嗣,隨著神尸行履的舞蹈,然後與神尸坐息感生的儀式,雷澤神為龍身人頭,所以伏羲也是蛇身人面。炎帝、黃帝以及東方的帝俊等,都有屬於自己的圖騰,或以獸、以云、以鳥,形成不同的群落。後來經過長久的融合、互相通婚、勢力消長,“龍鳳呈祥”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成長;而黃帝、蚩尤的大戰,也表現出一種痛苦的血淚凝成的歷史。至於傳承的英雄系譜中,排難解紛的除害工作,像後羿射日除兇;創造發明的物質進步,像神農耕種生產;還有製作樂器、發明文字,都將蒙昧中的人類走向人類文明的黎明期,成為啟蒙英雄。

遠方異國之篇,敘述邊裔的民族,《淮南子•地形訓》有三十六國的記載,就是根據《海外四經》的敘述,再補充《大荒經》的資料以後,早期在中國邊區活動的部族形象就可勾勒出來。《山海經》對他們不稱氏,而稱為國或民,是表示其不同於中原或境內諸族。而對於四方諸國,幾乎全以人獸合形的形象作為代表,大概是由於圖騰神物的敘述,或者不同的服飾習慣,及體質特徵的夸張、誤傳的現象。其中有些是居於中國人的民族優越感,對於非我族類有些歧視心理或敵對意識,像對窮奇、饕餮諸西北草原地帶的兇悍民族,加以兇獸化,表現了對他們又懼怕、又輕視的複雜情緒。但也有些國度成為戰亂中中國百姓“適彼樂土”的一種理想與願望,像羽民、臷(zhí)民諸邊區民族被樂園化;肥沃的土地、飲食自有,還加上和平自由的人獸關係,也表達了一種向往、企慕的心理。

總之,中國人對於邊裔所懷抱的,雖有以文化為評價標準的傾向,但大多能保持客觀、寬容的胸懷;有時還保持了相當關注的態度,因此能出之以趣味盎然的筆調。另外邊裔與中原部族的關係是密切相連的,四方部族中,有不少是帝王的後裔“降”居於較偏遠地區,繁衍了新的一代。例如南方有三身國、季釐國,屬於帝俊一系;季禺、伯服屬於顓頊系。其中有些系譜分明,顯然不是自附於聖王、名族的造假。這種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王民的記敘方式,顯示早期民族遷徙的歷史,複雜而有密切關係。因此,閱讀邊裔民族志,啟發後世子孫不該盲目地仇視夷狄,而過度標榜華夏,都是曾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族與他族的狹隘觀念不應存在。所以,除了臥遊之樂,博知遠方異聞,還可體會到老祖先要萬族共和、一齊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平安樂相處的偉大胸懷。

《山海經》公認為蘊藏豐富神話的寶庫,近代研究中國古代神話的學者大多從其中尋找材料。神話既是歷代傳承,經由敘述一件事情的始末,表達自然或人類文明的歷史,時間長久,自然顯得零星片段、不相統屬。《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尤其散見於各篇中,因此將它整理成一個體系確是必要。但在整理、分析時,常會發現一個神話有所改變的情形,或增添或減少,但只要“母題”(motif)相類似,都可循線尋找出神話與神話之間的關係。

初民既然是以一種莊嚴的態度來敘述,視為真實,因此,他們敘述神話所具有的特質就值得注意。神話具有解說性:企圖解釋或說明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的起因或性質,例如天有十日、十二月,與天文歷算中的旬日計歷法、十二月令有關。為了解釋其中的關係,就以帝俊的妻子羲和、常儀作為產生者。其次為人格化:即依據對人的想法,聯想萬物也同具生命、性格,萬物有靈,自然被人格化,像相信四方之風各有一神掌管,風神有屬於自己方位的性格,這些素樸的泛靈信仰(animism),後來在《堯典》中就被儒家合理化,解釋為百姓適應季節的不同動作。其次為野蠻要素或原始要素,其中以變化說最能代表,現代人相信物類各有一己的範疇,古人的觀物方式卻認為生命是流動的、可變化的,萬物一樣平等,同稟於大自然中的生氣。因此,動物可變為植物,人可變成動、植物,而生命仍然賡續不絕,這是原始而樸素的觀物方式。

人類學大師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主張神話與儀式需要合觀,兩者都利用象徵方式表達人類心理或社會需要:儀式為行動象徵,借戲劇化行動表達;而神話為語言象徵,借語言符號以支持、肯定或合理化儀式所表達的同一需要,神話與儀式互為表裡,如能合而觀之,一定更能了解古人的意願。像浴日、浴月,郭璞說是“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運轉之於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淵”,就是一種模擬法術。至於祈雨時作應龍的形狀、驅魃時先開水道,然後念咒語,都明顯為一種儀式性動作,配合神話的流傳,相信超自然力的靈威作用。

神話為集體潛意識的反映,在原始共同體的社會,個人的存在與性格是安頓在團體的生命中的,群族的生存關係著個體。因此,共同的理想與願望常借著神話表達出來—正如同個人的夢一樣,都是一種象徵符號。《山海經》的神話,依據較有系統的分類和它本身所具有的材料,可分為自然現象神話、大地神話、山岳信仰與樂園神話、動植物變化神話,以及神尸變化神話和文化英雄神話。這些神話都曾經是古老的夢境,表達了民族隱蔽在深處的理想與願望,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這一理想與願望。生命終將趨於完結,迫促於死亡的危機,那麼經由變化,成為植物或動物,這就是經由神話的幻想與象徵,獲得部分的滿足。現實生活的艱困,天災交迫、國事困厄,那麼,一個昆侖樂園或遠方樂土,滿足了個人的長壽永生與社會和諧安樂的意願;個人處境受逼於環境;時間的匆迫、空間的狹隘,那麼,神話人物的叛逆、不屈與永不妥協的神性,將使年輕的心靈、創痛的靈魂走向成長;給予掙扎的生命以振奮的力量。因此,神話中的人物將是“道德觀念的保護和加強者”,不但護衛了當時的人類,也將是後世本枝百世的後嗣據以生存下去、奮斗下去的守護者、引導者,經歷無數的試煉,終於走向成長與成熟。因此,重溫舊夢,現代中國人需要,也將要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現代神話。

精衛神話

精衛鳥又叫誓鳥,或志鳥,又叫冤禽,而東海海岸附近,民間習稱它為“帝女雀”—據說是炎帝女兒的亡魂所化生的一種海鳥。

原來發鳩之山上有一種鳥,形狀有點像烏鴉,而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會發出“精衛—精衛”的鳴聲,就叫做“精衛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到東海上遊玩,忽然海上起了暴風,她就溺死了,永不能再回來。這一縷冤魂很不甘心,就化身為精衛鳥,她悲悼自己年輕的生命讓不測的風暴給毀滅了,就發誓不喝這裡的水,同時立志,每天用口銜了西山的小石子、小樹枝投到東海裡,想要把大海填平。

或許“精衛填海”的神話只是海邊民族一則悲壯的神話,精衛鳥扮演的就是荒謬的角色,以海鳥的渺小、木石的細微,對比著海濤的洶涌、東海的浩瀚,這是一種極具震撼性的悲劇感。因此,神話的本身,並不在乎精衛能否填平東海的結果,其意義完全表現為一種持續不絕的意志力,將精衛鳥叫做“志鳥”的旨趣在此。精衛填海的神話,透過一只渺小的生物,顯示它對命運的叛逆,對死亡的憎惡,以及對生命的熱愛,使一件看似毫無成就的事情,迸射出一種莊嚴的意義。陶淵明《讀山海經》詩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就不是兩句敘述的詩句,而是一種心靈受感動後的贊美。在人類所遭遇的情境中,死亡是一種冷酷的事實,無窮無盡的時間與空間之中,而人卻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宇宙裡,因此要求超越時間、空間的呼喚,回聲裊裊不絕。它使純樸的海濱人們在傳誦精衛的傳說時,體會到生命從未面臨過所謂不可能的窘境;也曾使身在憂患中的五柳先生深深感受到生命是永無止境的,只要仍然有一個誓願,有一種意志,堅持下去、清醒地堅持下去,這就是生命的本質。神話的效用就是給想象力賦予生命,也許原先只是東海邊上所常見的海鳥口銜樹枝的景象,附麗在女娃溺海而死的傳說之上,經歷長遠的時間後,就糅合進了海濱民族的想象力。我們可以在想象中,看見一只逆風飛翔的海鳥,銜著小樹枝,投入波濤洶涌的大海中,一陣猛浪,樹枝已被卷走。然而那只鳥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又掙扎著飛向西山,堅決地飛著,用它彎曲而果斷的翅膀。

龜與龍的神話

四獸為中國人傳說中的靈獸,為吉瑞的象徵,因為它們都是居於各種獸類中的最崇高者:鳳凰為羽蟲之精,龍為鱗蟲之精,麒麟為毛蟲之精,龜為介蟲之精。漢代銅鏡中有一種四獸鏡,將這些靈物熔鑄在一起,配合了方位,給予適合方位性格的一種美名,作為祈求吉祥的裝飾物,也是避邪的巫術物。

《山海經》中,除了對鳳凰特意描摹之外,其他諸靈物少有記錄,像麒麟、龜,而出現極多的龍,卻少有描摹形象的。龜因它的長壽,成為長生的象徵,古人依據模仿巫術原理,而有龜息的養生方法,再加上它的造型,所謂“上圓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盤法丘山,玄文交錯,以成列宿”(《爾雅•釋魚疏》),神龜之象成為大地的象徵。它的靈異性使古人相信龜有巫術作用,用為預示性的龜卜,成為殷商大宗的龜甲文,也成為民間崇龜求壽的風習。本來海上仙山與龜的浮海性格有關,但《山海經》僅簡略地記錄,所以神龜沒有上場。至於殷商龜卜,一定也有些神話附麗其上,但也缺乏記載。雖然如此,龜為靈物,其他古籍中廣泛傳述它的靈異性,而且也表現在文物上,成為一種深具巫術性的圖案或裝飾。

龍的形象,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山海經》雖沒有具體地描繪出神龍之象,但後世的“龍的傳人”卻能在想象中浮現一種造型奇特的形象。或許漢人王符《潛夫論》所描述的,可代表漢代圖讖哲學中的新造型,其中龍的形象:“頭似駝、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鱗、口旁有胡須、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這樣集多種生物之長的綜合體,當然不全是漢人創造出來的,而是根據先秦流傳下來的龍的神話、文物,熔鑄成一種靈異之物。

龍應該是一種圖騰神物,象徵古老中華民族的一頁民族融合的歷史。聞一多曾解釋龍:因原始的龍(一種蛇)圖騰兼並了許多旁的圖騰,而形成的一種綜合式的虛構的生物。這綜合式的龍圖騰團族所包括的單位,大概就是古代所謂“諸夏”,和至少與他們同姓的若干夷狄。他們起初都在黃河流域的上遊,即古代中原的西部,後來,一部分向北遷徙的,即後來的匈奴;一部分向南遷移的,即周初南方荊楚吳越各蠻族;留在中原的一部分,雖一度被商人征服,政治勢力暫時衰落,但其文化勢力還繼續屹立,且發展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龍為與蛇有關的圖騰神物,依據《山海經》所敘述的,是一種精辟的見解。伏羲為“人首蛇身”的神,但神話中他的母親卻是感雷神而生下他的,雷神為“龍身人頭”,因此《左傳》說大皞氏“以龍紀”,伏羲實在也是蛇、龍圖騰的帝王,在中原地帶發展著以龍為紀的圖騰文化。但後來龍與云結合——云龍成為一種復合的圖騰,象徵著黃帝族由黃土高原向廣闊的中原發展的歷史。黃帝一族原生活在氣候乾燥的黃土高原,也就是軒轅之丘(昆侖之丘),“以云紀”——云、圓、昆侖、軒轅同為發音相似的名稱,入主中原之後,結合原先龍圖騰文化,而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

《山海經》中作為圖騰神物出現的龍,就是四方之神常見的“駕兩龍”。龍為御駕之物,而且數目為二,有人說是“兩部制”社會的象徵,後來成為神話中的服駕。另外一些與龍有關係的神話人物,像“應龍”為能蓄水致雨的神,應黃帝的召請前往攻打蚩尤,應該也是龍圖騰部族。另外就是西北鐘山的主神“燭龍”,也是人面蛇身,為“風雨是謁,是燭九陰”的高原部族,應龍、燭龍都和水、風雨有關,所以龍成為主雨的神物,與古代畜牧社會、農業社會有密切關係。

龍與云、與水的結合,也表現在實物上,成為圖案裝飾,像龍旗、云旗、旌旗的斿,都是一條或多條長長遊動的帶子,最能具現龍的形狀,所以《周禮》說“交龍為旂”。夏旗子的特徵就是兩條斿,龍旗大概指那種長條飄動的旗,也可能有龍的圖案作裝飾,與云旗同是一種原具有神話象徵意義的飾物。

龍在四靈中,配列於方位為“東”,顏色屬“青”,五行屬“木”——成為蒼龍,因為大皞就是東方之帝,這種配列也很合於五行哲學。而天象中,東方的星宿,也就稱為蒼龍之宿,本只是東方七宿,連房、心等東北曲十二星也屬於龍,龍星十二顆,而旌旗也有十二旒,成為富於神秘性的飾物。“龍”在中國人的思想中確實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一種龍的文化,一種具泱泱之風的中華文化的表征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