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滿額折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335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9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來自日本、香港與台灣,所涉時代從清代至戰後,空間有中國與台灣,議題有才媛理想婚姻、財經、文學、原住民政策,以及《自由中國》、雷震及台大哲學系事件等面向,反映新生代學者的成果,也展現跨領域、台灣史與東亞近代史研究開拓的摸索痕跡。

作者簡介

李為楨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主要著作:《殖產興業‧台灣土銀》,台北:台灣博物館,2009;〈1910-1940年代台灣農業組織制度變遷之考察:以產業組合與農會為中心〉,收入《台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相嵌》,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14;〈日治初期台灣地方金融組織法制化之前奏(1900-1912)──以信用組合為中心〉,《台灣史學雜誌》,18(台北,2015年6月),頁3-38。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主要著作:《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台北:稻鄉,2012;《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変化1945-2003:「哈日(ハーリ)現象」の展開について》,東京:三元社,2017;《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台北:遊擊文化,2019。

林果顯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主要著作:《1950年代台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中文刊物為中心》,台北:稻鄉,2016;《「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台北:稻鄉,2005。

若林正丈
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
主要著作:《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2009。

川島真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主要著作:《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對立與共存的歷史認識──日中關係150年》(共編著),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945年的歷史認識:圍繞「終戰」的中日對話嘗試》(共編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洪郁如
一橋大學社會研究科教授
主要著作:《誰の日本時代》,東京:法政大學出版,2021;《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性別與權力》(編著),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台湾映画表象の現在:可視と不可視のあいだ》(共編著),名古屋:あるむ,2011。

2020 年對全世界的人類造成了難以形容的衝擊,對於「台灣與東亞近代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而言,同樣帶來諸多的挑戰。眼前的這本論文集,是突破各種困難後,在各方大力協助下才問世的成果。即便往來交通困難,仍有一群人為了國際學術交流而努力,這一年在本研討會的歷史中格具意義。
這本論文集源自青年學者研討會,歷史已達十二年,有所延續亦有所更張。2008 年第一屆「台灣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在台北舉行後,每年由日本東京大學、一橋大學與政治大學共同舉辦。其中2010 年第三屆會議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科長佐野泰雄教授,第八屆會議2015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科長石井洋二郎教授來台交流。在第八屆會議時,東京大學川島真教授與本所薛化元教授討論後續合作事宜,決定擴大會議主題,於2016 年改為「第一屆台灣與東亞近代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至2020 年已是第五屆,每年不輟。
本所並非規模宏大的學術組織,但諸位師友長年以來構築的人際網絡蔚然大觀,可謂佳話。若林正丈教授於東京大學退休後,轉任早稻田大學,仍持續支持此一研討會,而東京大學主辦的工作轉由川島真教授負責,兩位老師除了每年蒞臨外,亦引進兩校優秀的研究生來台發表。一橋大學松永正義教授退休後,改由星名宏修教授協助會議,2016 年之後,一橋大學洪郁如教授邀請該校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一起主辦。2017 年,在本所陳家豪博士的聯繫下,促成日本立命館大學山崎有恒教授帶領三名年輕研究者前來與會,並在2018 年成為主辦單位,讓本會議內容更加多元豐富。此外,多年來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大力支持,推薦日本中部地區青年學者發表,已故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家博(J. Bruce Jacobs)教授的健談笑語,都使大會更為增色。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歷任所長謝國興教授與許雪姬教授,一直在經費、智識與情意上多方鼓勵,使得會議得以順利舉辦。以上師長除了親自蒞會,帶領同學到政大交流,同時也情商他們擔任主持及與談工作,每年的開幕致詞及閉幕前的圓桌論壇,懇切而充實,宛如跨國跨校的知識傳承與實作檢討。對於所有與會老師們的深情雅意,謹此特致謝忱。
本研討會慣例於每年春天舉辦,但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延後至11月舉辦。期間本所所長李為楨撰寫計畫向教育部與中研院申請經費,並因應疫情決定暫緩與復辦,李衣雲教授於代理期間提供行政支援,並聯繫出版社協助後續論文集事宜,決定復辦後則由我負責最後的議程,並由謝宜甄接替林于庭同學,在助教惠婷及本所同學的協助下統籌會議庶務。上述簡短的敘述,除了為這段特殊而艱難的過程留下紀錄,也顯示這個會議是政大台史所師生協力接棒所共同完成。
本論文集的構成,也反映了2020年特殊的情境。因為疫情關係,許多外國學者不克前來,特別邀請他們以視訊方式進行,但規模仍較之前各屆稍微縮小。適逢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會舉辦獎學金論文發表會,與青年學者研討會的主題相合,在確認投稿意願及匿名審查後,總共甄選出十篇論文,讓論文集更具份量。參與青年學者研討會的作者有:王輝、石丸雅邦、伊蒙樂、王炘盛與橫山雄大,獲得雷震基金會獎學金的作者則有:李禎祥、陳致妤、簡敬易、陳德銘與游欣璇。作者來自日本、香港與台灣,所涉時代從清代至戰後,空間有中國與台灣,議題有才媛理想婚姻、財經、文學、原住民政策,以及《自由中國》、雷震及台大哲學系事件等面向。這些文章反映了新生代的成果,也對於跨領域、台灣史與東亞近代史的開拓,展現了摸索的痕跡。
一場學術研討會的舉辦,需要具有創造力的想望與專注細節的實踐,而連續十二年已辦十二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更是需要跨域的一大群人,對台灣史與東亞史抱持著如同赤子般的好奇執著,才得以不斷堅持。曾在本會議發表的青年學者已在多國學界開枝散葉,期盼未來有更多人加入,繼續創造新的歷史。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林果顯
2021年5月4日

 

目次



台灣與東亞近代史青年學者研討會
01
清中葉江南才媛理想婚姻生活方式─以〈比屋聯吟圖〉為例/王輝

02
從雜誌看理蕃政策(1930-1945)初步研究《理蕃之友》和《台灣警察時報》/石丸雅邦

03
台灣作家吳濁流的大陸經歷及對其創作活動的影響─以其40年代的文學創作《胡志明》與《波茨坦科長》的比較為中心/伊蒙樂

04
1945年-1949年統制經濟與兩岸貿易對台幣匯率變化之影響/王炘盛

05
1970年代大陸對外經濟政策:以資源政策為中心/橫山雄大

雷震公益信託獎學金
06
二二八的逃亡規模與逃亡場域/李禎祥

07
《自由中國》雜誌與在野政治菁英對地方選舉問題之反應(1950-1960)/陳致妤

08
夏道平與《自由中國》半月刊的經濟論述/簡敬易

09
從總裁批簽到蔣中正日記:再談「雷震案」中的蔣總統/陳德銘

10
台大哲學系事件政治力介入之分析/游欣璇

書摘/試閱

01
清中葉江南才媛理想婚姻生活方式─以〈比屋聯吟圖〉為例/王輝

一、前言
晚明至清,文人肖像行樂圖及其題詠頗為盛行,透過畫像及題詠活動,將原屬於個人生命印記的畫像,拓展為文人交遊傳情、表達志趣、廣結人緣、傳播聲譽的媒介。時風所至,嘉道時期文人行樂圖性質的才媛肖像畫大量出現,這類才媛肖像畫大多有特定的主題,是為了特定的像主做記錄,將女性畫主以文人文學形象構圖刻畫,表達才媛的文學修養、高妙才藝,彰顯家族女性的才華。圖中的才媛或執筆握管,或讀書覓句,背景多為高雅庭院甚至郊外山林,以高士圖的形式呈現閨閣才女形象。比較特殊的是,乾嘉道時間出現了一系列夫妻同框,以聯吟唱和為主題的夫妻肖像圖繪,圖中詩侶二人或者幾對詩侶,在高雅書齋內讀書觀畫,或於幽遠的山水造景中隱居,主題內容是眷侶聯吟、共讀書卷的家庭日常生活。如汪詣成和王玉蘭的〈密齋讀書圖〉(圖1-1),張澹和陸蕙的〈鴻案聯吟圖〉(圖1-2)、李星沅和郭潤玉的〈竹笙館聯吟圖〉、黃文暘和張因的〈掃垢山房聯吟圖〉、任道鎔和吳蘭畹的〈退食聯吟圖〉、張氏一門聯吟的〈比屋聯吟圖〉等,因畫面上的主角都是夫妻,內容為夫婦唱和聯吟,本文稱此種圖繪為眷侶聯吟圖。乾嘉道時期,江南名士才媛生活中,文化氣息濃厚,伉儷甚篤,常共案而讀,互為詩友,如席佩蘭與孫原湘,孫原湘有「賴有閨房如學舍,一編橫放兩人看」2 詩句,屈秉筠與趙字梁「閨房之內琴鳴瑟應,人比之明誠之與清照」3 等等。這與傳統中的夫婦關係已有很大不同,它較多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知識女性對生活文化的追求。丈夫能認可這種變化,也根植於家庭本身的文化性。這種文化型的家庭氛圍為夫妻二人提供了對話和交流的機會,豐富了夫婦的生活內容,增加了雙方的了解和感情,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在家族中和社會中的地位。眷侶聯吟圖從視覺上直觀反映了這種夥伴式互為師友的婚姻方式(companionate marriage),4 學者高彥頤認為「夥伴式婚姻」是「有知識的、琴瑟和諧的夫妻組合,他們相互間充滿尊重和愛」。5 夫婦二人為生活伴侶,有能力以文字知交,透過詩文的唱和聯吟,從而建立內心一份情感。因此亦能視為「社會性別平等的一種有限實踐」。6 另外,也有學者用「寒士詩群與閨閣詩侶」、「伉儷文人」、「夫婦作家」等詞語形容有才學的友愛夫婦。本章中探討的才媛理想的婚姻生活方式與高彥頤「夥伴式婚姻」涵義相近。
從流傳下來的圖繪實物或相關文獻記載來看,眷侶聯吟圖大多是對伉儷二人肖像面容的寫實描繪,《比屋聯吟圖》7 是此類繪畫中比較特殊的一例,沒有出現三對夫妻的面容,僅以文人園林圖式繪製,表現張氏一門家族唱和的世家才學。2015 年北京保利十週年紀念拍賣展中國古代書畫場展品中一幅王昀《比屋聯吟圖》,最後以184 萬人民幣被一位私人藏家拍走。王昀本《比屋聯吟圖》是繼2010 年由美國私人藏家回流的湯嘉名《比屋聯吟圖》又一反映張氏一族三對夫妻聯吟,夥伴式婚姻生活的圖像證明。有趣的是,這兩本《比屋聯吟圖》都並非肖像寫真圖式,甚至圖中並沒有人物出現,通過三處房屋及房屋內的文房雅物佈置,告知讀者此處有三對文人夫婦生活,整幅繪畫是文人園林畫構圖。湯嘉名本有文字記載,金武祥《栗香隨筆》:「張仲遠觀察傳有比屋聯吟圖,錢塘沈湘佩女史善寶題壺中天詞有序云……其中湯碧痕女史嘉名為繪比屋聯吟圖。」8 湯嘉名本後有七首才媛題跋,可窺見嘉道時期才媛的交遊模式及彼此的情感。王昀本後49 首名士跋中可觀看到當時江南名士對張氏一門夥伴式婚姻及才媛才學的態度,同時亦是研究張氏家族與江南名士交遊圈的重要資料。

二、《比屋聯吟圖》緣起
張惠言、張琦合編《詞選》,開常州詞派之先河。受家學薰陶,母教影響,張琦四女才學出眾,為世人稱道。清徐珂《近詞叢話》中描述:「毗陵多閨秀,世家大族,彤管貽芬,若莊氏,若惲氏,若左氏,若張氏,若楊氏,固皆以工詩詞著稱於世者也。」9 其中,張氏即指以張琦四女為主體的女性創作群體,後人也稱為「宛鄰女詩人」。作為常州詞派家族文化創作群體的代表之一,宛鄰女詩人群體均有詩詞作品集存世。
雷瑨、雷瑊的《名媛詩話》載:「張翰風《詞選》,為倚聲家圭臬, 其子仲遠曾刊其女兄詩詞,為《毗陵四女集》,一門風雅……仲遠大令暨德配孟儀、夫人令媞,性均孝友,與叔姊婉紃、季姊若琦兩夫人,伉儷同居,家政悉諮叔姊,遵尊甫翰風先生遺命。兩夫人善詩、古文、詞。婉紃夫人尤善作擘窠大字。孟緹夫人嗜文學,工漢隸。姑姊切磋,交相愛敬。姊婿孫叔獻、王季旭兩先生,皆飽經濟文章之士。大令才兼三絕。相與商榷古今,嘯歌風月,情義如昆弟焉。」10《湯貞湣公年譜》載:「道光二十一年,道士朱嶽雲集女甥張孟緹《淡菊軒詩集》諸詩。孟緹(䌌英) 為翰風先生女,暨妹婉紃(綸英)、若綺(紈英)並弟仲遠同居風雅,故仲遠嘗有《比屋聯吟圖》之作。」11《比屋聯吟圖》由張仲遠邀畫家繪畫, 並請名士題跋,呈現張仲遠及妻子包孟儀,張綸英及丈夫孫劼,張紈英及丈夫王曦三對夫妻生活在同一屋簷下,閨房唱和及聯合家族群體唱和的情景,用圖繪形式彰顯家族女性才學。這種以女性為紐帶的聯合家族生活方式,主題又是夫妻詩詞聯吟,在中國繪畫史上比較獨特。
《比屋聯吟圖》有兩本,一本是湯貽汾之女湯嘉名為張曜孫所繪(圖1-3),有題識「仲遠表兄大人雅屬,表妹湯嘉名。」引首為:「比屋聯吟圖,包令媞書。」鈐印「包女令媞」,「字孟矓」。後有王采蘩、張綸英、張紈英、沈善寶、王采蘋、沈地安七位女性的題跋,據王采蘋圖後題跋「更寫聯吟第二圖」,應是在王昀本後繪製的。另一本是張仲遠邀請畫家王昀所繪(圖1-4),有題識:「己亥八月,為仲遠二弟作。子能王昀。」引首: 「比屋聯吟圖。咸豐戊午季春,仲遠舅氏師大人命書,受業甥王臣弼。」後有包世臣、湯貽汾、曹楙堅、潘遵祁、馮桂芬、魏源、梅植之等49 人題跋,49 位題跋者皆為張曜孫家族男性族人或友人。兩幅聯吟圖由繪者到跋者,構成了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的圖文觀看。
湯本和王本兩幅圖繪相同之處頗多,構圖一致,從左下往右上延展, 近景三處屋舍比鄰而居,遠景幽遠雲山草木。筆墨簡淡,淡雅青綠染就, 一片平和沖淡風致。兩幅聯吟圖並非以人物為主的肖像寫真畫,而是用以庭院為主的文人園林圖,三對伉儷的人物形象並未出現在圖繪中,僅能從三處屋舍,及桌案上擺放的書墨筆硯等予以聯想。兩幅作品形製都是手卷,易於案頭把玩欣賞,這也是清代文士圈繪畫題跋的流行形製。湯嘉名本《比屋聯吟圖》顯然受到其父湯貽汾畫風影響,有簡淡、曠遠之風。湯貽汾畫風得傳於董其昌、董邦達等人,注重自然的觀察,風格簡遠,湯貽汾曾作《畫荃析覽》:「畫樹必宜顧石,寫石仍當樹,果能兩不相失,各得其宜」,「園林之屋幽敞,旅舍之屋駢闐。……山水樹石而外,凡物皆點綴也。是山水樹石其主,而點綴其餘也。然一圖有一圖之名,一幅有一幅之主,使名在人則人外非主,主在屋則屋外皆餘,顧有時以山水樹石為餘,而以點綴為主者,此點綴之不可不講也。」12 湯嘉名,字碧春,湯貽汾之女,母親董琬貞亦是常州著名才媛,善詩畫。其兄弟姊妹湯綬名、楙名、祿名、紫春均擅長繪畫,有一家合筆作品傳世,為藝壇佳話。湯本《比屋聯吟圖》中三處屋院並排在園林中,樹石相依,相互映帶,畫名雖是比屋唱和人物故事圖,卻是以庭院為主的文人園林畫。再觀王昀本《比屋聯吟圖》,筆者搜尋諸多資料,未查到王昀是何人,只知此人為張仲遠請的當地畫師。但從畫風判斷,亦是當時江南湯貽汾、戴熙一脈,一派元人山水景致。短線用筆多層次皴擦,淡墨烘托雲氣,幽潤空靈。兩者稍有不同之處,女性畫家湯嘉名用筆更加細膩,三排房屋比鄰而列,屋內書案陳設佈置清晰,遠景山林及氤氳雲氣更簡淡縹緲,屋舍與遠景山水融為一體,似是山中隱居仙家。王昀本用筆皴擦稍厚重一些,線條較豪放,構圖上三屋排列稍有變化,呈現L 形錯落排列,畫面從左至右,近景屋舍、中景庭院外的小路、遠景山水田園,近中遠層次分明。男性筆下的庭院更有秩序感,三排屋舍以庭院外一條通往遠方的路為界限,將內外分割開來,似乎制定著家族的秩序。
張曜孫,字仲遠,又字昇甫,晚號復生,江蘇陽湖人。張惠言之姪, 張琦之子。道光二十三年中舉,曾任武昌知縣,漢陽同知等職。精醫術, 著有《謹言慎好之居詩》、《產孕集》等,還有《續紅樓夢》未竟稿。張曜孫之父張琦,字翰風、玉可,號宛鄰、默成居士,張惠言胞弟,二人合輯《詞選》二卷。張琦一生奔波,至晚年得官館陶,方接妻女同住,其文集中涉及兒女環坐唱和的詩句很多。張琦一家雖清寒拮据,但家族子女間,中秋玩月,篝燈談古,有甚於樓台笙館之樂,十分強調家族關愛。張曜孫母親湯瑤卿,是名士湯貽汾堂姐,「幼知書能詩、工繡事,尤善剪綵, 能於方寸地作山水樓閣人物魚鳥數十事,意態如畫」,13 有《蓬室偶吟》一卷,錄詩三十三首。其中大部分為「寄夫」、「送夫」、「懷夫」之作,可見張氏家族從父輩既是夫妻情深。張曜孫之妻包孟儀,字令媞,是涇縣名儒包世臣養女。包令媞通文墨,善繪畫、工分書。張曜孫四位,張䌌英、英、綸英、紈英,皆能詩詞,往來唱和數十年之久。英早逝, 有《緯青遺稿》一卷。䌌英之夫吳廷鉁甚有文采,夫婦二人「伉儷相莊, 酬唱自得,燕台邸族莫不望若神仙」。14 綸英之夫孫劼,字叔獻,初不喜綸英學詩,「乃至學成,君嗟呀,謂足繼先君,當出其詩書以示友朋,必大喜樂」。15 紈英之夫王曦,出身太倉畫學世家,為王原祁曾孫,亦能詞, 同里章嶽鎮稱其夫妻敬和「相得如良友」。綸英夫婦和紈英夫婦皆貧困不能自養,因此依居張仲遠,形成以女性為紐帶的聯合型家族生活模式。張䌌英雖隨夫赴任在京,然其集中與弟妹同作、唱和及表達相互思念之作達64 首,加上與其夫唱和的18 首,贈與弟媳、兒婦、從兄、從姊、外甥的23 首,共佔《澹菊軒詩稿》256 首中的105 首,一門融融,唱答無數。張仲遠於武昌官舍建「棣華館」,與兩姊教授諸外甥女及側室李紫畦,「讀一書,求一義,少者以問長者,長者不知,而後質之師。」16 張氏的第三代才女,張紈英的四個女兒得母舅之教,皆善詩詞,工書畫。王采蘋,字澗香,山水宗王氏家法,兼善花卉,工隸書,合肥李鴻章曾延請澗香為閨塾師,有《讀選樓詩稿》。王采蘩有《慕伏師班之室詩集》,王采藻有《儀宋齋詩存》。王采藍,字少婉,過繼為張綸英女,改名孫嗣徽,善隸書, 有《春暉草堂詩》。張䌌英之女吳蘭畹,字宛之,山東巡撫宜興任道鎔繼室,有《灌香草堂詩稿》,悱惻深摯,並有閨中唱和合刻詞稿《沅蘭詞》, 曾繪《退食聯吟圖》。
張仲遠曾合刻《陽湖張氏四女集》,共五種:張䌌英《澹菊軒詩稿》、張糹冊英《緯青遺稿》、張綸英《綠槐書屋詩稿》、張紈英《鄰雲友月之居詩稿》、《餐楓館文集》。張氏四女集漸次問世,時人譽為「一門風雅, 家集積尺」。17 大江南北題詠甚多,就筆者搜尋所及,就有160 餘篇,其中有李兆洛、莊受祺等陽湖名士,有孔憲彝、梅曾亮等當世大儒,還有朝鮮學人李尚迪、金正喜等。《比屋聯吟圖》早於《陽湖張氏四女集》之前已流傳於陽湖文化圈。畫作完成,張仲遠遍求名士親朋題詠,一時傳頌海內外,使得張門風雅以視覺形式直觀地為人所熟知。從《比屋聯吟圖》題跋可以看出張氏家族複雜的交遊圈,涉及人物之多,內容之廣,時間之長在此時是非常顯著的一例。《比屋聯吟圖》不僅是對家族才媛文學的張揚, 更是對士人才媛夥伴式婚姻模式、女性為紐帶聯合家族生活方式的宣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3 353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