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簡體書)
滿額折

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戴國煇講臺灣》是一套全新講述臺灣與臺灣人故事的作品,是傳奇學者戴國煇先生一生嘔心瀝血,將他的生命與研究化為一體的智能成果,是一趟臺灣一百多年歷史抽絲剝繭的探險之旅。
戴先生著作等身,生前著作多用日文寫作,其夫人林彩美女士組織近百位元專家學者將其著作翻譯整理,於2011年在臺灣出版了
《戴國煇全集》27冊,近700萬字。此次《戴國煇講臺灣》編選《全集》有關臺灣歷史精華,經過10年籌備,是中文簡體版首度出版,填補了臺灣史知識空白。
戴先生出生與成長於臺灣,在日本學習、工作與生活了40多年。他的獨特經歷,使他對“臺灣人認同”、兩岸人民的共生關係、臺灣少數民族歷史、臺灣與日本殖民者之間的關係等議題長期關注,且闡述翔實。
兩岸的長期隔離,使兩岸人民失去了共同的歷史體驗,難以理解彼此。《戴國煇講臺灣》真實還原臺灣百年歷史,對於被當前“臺獨”分子歪曲的臺灣歷史正本清源。真實還原百年歷史情境下臺灣人的心理歷程和心態變遷,使我們能以同理心去傾聽臺灣人的故事,理解臺灣人的遭遇,使真正的療傷和融合成為可能。當我們追尋作者視角,看到戴先生從“臺獨”產生的歷史根源,論述“臺獨”不成立的精彩見解,又給了我們祖國統一的信心和理論支持。

作者簡介

戴國煇(1931—2001)


海內外知名歷史學家、思想家


臺灣近代史研究的開拓者


“統派的理論家”


臺灣桃園平鎮客家人。1955年大學畢業後留學日本,東京大學農經博士。曾任日本國立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大學(臺灣)歷史系教授、日本文部大臣外籍諮詢委員。1996年返臺定居,終老於故鄉臺灣。


戴國煇先生一生著述甚多,他專攻農業經濟、近現代中日關係史、華僑史,同時也是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的開拓者。其研究視角涉及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學科,是跨界研究的典範。


旅日40年間,他以“臺灣出生的客家系中國人”身份,知日而不親日,活躍於20世紀日本的主流學界、輿論出版界。由於被國民黨當局列入“黑名單”,他長期不得返回故鄉臺灣,但其視線一直沒有離開臺灣,始終以“隔離的智能”,以敏銳的眼光,以“內在自由之嶄新境界”,觀察著、記錄著臺灣歷史的發展。


他在20世紀70年代首開研究“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風氣之先。他批判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的傷害、“臺獨”理論的貧乏、“臺灣民族論”的荒唐。他提出“臺灣主體性”概念,研究臺灣認同問題,解決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危機。他以“睪丸理論”說明臺灣的活力必須紮根大陸,主張海峽兩岸保持自立與共生的關係,“在一個中國的大前提下,一致對外,對內可用和平手段來協商、溝通及調適”。


主要著作有《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二二八史料舉隅》《臺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於2011年在臺灣出版《戴國煇全集》(27冊)等。


名人/編輯推薦

我很想念這位史才、史德兼備的朋友——戴國煇。他在舉世瘋狂時讓大家清醒,他在別人有偏見的時候,毅然廓清矯正偏見,不屈不撓,堅持守住自己的立場。且得到令人欽服的佳績。

——著名歷史學家 許倬雲


戴國煇·正本清源的臺灣史


這不是陳詞濫調的陳舊講述,

而是一趟抽絲剝繭有關臺灣過去一百年歷史的探險之旅,

將臺灣的長程和今日的過去,都納入研究並有所記錄。

從歷史根源處,講述臺灣何去何從。

是著作等身的臺灣歷史學家戴國煇先生

一生嘔心瀝血,將他的生命與研究化為一體的研究成果。


求真·獨立

一位具有獨立人格的知識份子——戴國輝,

他對早期國民政府批判,以致被列入黑名單長達11年之久,

他旅居日本40餘年,在學術觀點上知日而不親日。

他以“知識的野蠻人”自謙做學問,

堅信“知性的誠實”“道德的勇氣”和社會科學家的批判精神,

長期觀察、記錄臺灣歷史的發展,還原臺灣歷史真相。


求新·建樹

在20世紀70年代首開研究“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風氣之先,

戴國煇率先提出“臺灣主體性”一詞,

認為臺灣深受美國、日本價值影響而不自覺。

執著於臺灣認同問題,

“霧社事件”等研究揭示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的傷害,

為反對“臺獨”理論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率先在日本學界通過嚴謹的學術論證,

提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張,

他提出著名的“睪丸理論”,

從歷史根源論證,臺灣的活力必須紮根大陸。


求通·廣博

涉獵廣博,歷史學、文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

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個學科。

以宏大的世界史視野探討近代中國的過去與未來。

將臺灣史納入亞洲史、世界史的

全歷史過程中正當地定位,

重新構築“中國史像”。


求實·平易

使用的豐富史料,

接觸訪問仍在世的歷史見證人,獲取一手資料。

以平易簡潔的語言,解釋複雜的臺灣問題。

在日本、臺灣及海外華人社會,作品受到大眾喜愛。


正如戴國煇先生所說:“我既愛我出生之地臺灣,又深愛我祖先之原鄉——中國大陸,並關懷它的前途。我願為我們及我們祖先的鄉土——海峽兩岸之進步和福祉,奉獻棉力,給它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園地扎實地、持續地添些磚,加些瓦。” 閱讀本書——


-你將收穫-

1套 對於臺灣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全新看法

N種 關於祖國統一問題深入認識。涉及臺灣問題本質及來龍去脈以及臺灣人身份認同問

題、臺灣何處去等與祖國統一息息相關的問題。

N條 反對“臺獨”,證明“臺獨”不成立的豐富的理論支持。“臺灣主體性”、“睪丸理論”、“霧社事件”研究、“一個中國”、“兩岸一中”、“九二共識”……

N個 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發現與線索,來自日本的出版物、官方檔案、圖書館館藏,以及相關歷史事件多位在世的歷史見證人的一手資料……

12冊 生動、全面、抽絲剝繭般的臺灣歷史系統講述

1份 對臺灣、祖國、中華民族的熱愛


每一個曆30多年而不輟地浸淫某一領域的學術研究者,其實都有著難以為外人道的內在深情,便是這深情引領著學術研究者即使上窮碧落下黃泉,或寂寞地踽踽於思索的道途中,亦不覺其辛苦。作為一個二二八事件及臺灣史的研究者,我常在午夜夢回的寂寞之中自問:是什麼力量驅動我走上這道路?是什麼歷史的或無由言說的深情可以令人一往而無悔呢?
記憶於是回到1945年至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的往事,那些熱情而真摯的、帶著青春期的正直與理想主義色彩的同學的面容,那目睹憤怒民眾砸爛專賣局臺北分局而驚心動魄的自己,以及一個因“白色恐怖”而自陷頹廢主義、借酒澆愁的好友面容。是那些年少時代被擺佈到歷史巨大變局中的心靈震動,引著我直至今日?抑或大量的捕殺讓流寓日本的我,全心要解開這命運之謎呢?理性的認識與感性的深情交相繞纏在心中,連自己都難以分辨。
1931年4月15日,我出生於今桃園縣中壢附近客家村莊的小康家庭。光復時,我正就讀於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二年級。臺灣複歸中國,對臺民是一大喜訊。國府來臺接收時,我也夾在歡迎群眾中,手拿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抱著歡欣鼓舞的心情,熱烈迎接國府官員與中央軍的到來。
當時接收新竹中學校的是甫從廣東中山大學畢業未久的辛志平校長。辛校長在竹中奉獻心力辦學40年,作育英才無數,斐然有聲。但當時稚嫩的我卻對他的“廣東國語”與私德的傳聞頗有意見,因而插班轉學到臺北的建國中學。建國中學校長陳文彬(二二八後避難到大陸,客死北京)原為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在東京時即有頗高的聲望,光復後返臺致力發展教育事業,網羅不少東京帝大等名校畢業的留日高材生至建中任教(像臺大醫學院小兒科陳炯暉、泌尿科江萬煊等教授就曾在建中兼課),建中遂成頗有號召力的名校。我在建中念書時,正臨學制的改制期間,寄宿於改制中的臺北高等學校及剛創制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附近的住宅區(今泰順街),那個有池塘、夜深入靜的地區,原為日本高級官僚或臺北高等學校教職員的宿舍,戰後很多從日本各帝國大學或高等學校回臺的臺籍學生寄居此地,形成各路英傑聚合的“梁山泊”。雖然有一點早熟,正值青春騷動初期的我,卻很崇拜這些留日且出身名校。博覽群書、學識豐富的學長們,受到他們頗多薰陶。

目次

給讀者的話/林彩美著 01


一位才德兼備的史學家:戴國煇/許倬雲著 04


他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陳孔立 10


自序:我是怎樣走上研究二二八之路/14


----------

第一篇 愛憎交錯的前史


第一章 狂歡與幻想的雜奏:光復在臺灣

導言 尋找歷史真相 005

光復狂歡,毆打日本員警及其走狗 008

臺灣民眾對大陸不瞭解 011

“臺灣人”概念的內涵 016

認同的困擾 018

重建的崎嶇與曲折 023

幻想的雜奏 026

第二章 慘勝狂想曲:勝利·內戰在大陸

歷史底流及其流向 034

從“九一八”到太平洋戰爭 038

戰爭過程的實質和闡釋 041

慘勝狂想曲下的中國 046

接收糟亂,鑄成大錯 051

第三章 陳儀的為人·為政及治臺班底

深入客觀論陳儀 059

陳儀的早期經歷 064

陳儀的為人 069

陳儀的軍政經歷 077

陳儀的為政理念 081

陳儀的治臺班底 086

小結 093

第四章 官場百態與臺灣百姓

二二八研究的陷阱與困擾 099

星火與乾柴 101

乾柴是憤怒是怨懟 106

心有餘,力不足的陳儀 117

劫收百態 136

天真無邪的臺灣民眾與陳、沈唐·吉訶德 144

----------

第二篇 劇的發生、經過和見證


第五章 燎原的星星之火

第一幕 太平町緝煙血案 162

第二幕 沸騰的臺北市 167

第三幕 長官公署前廣場的槍聲 171

第六章 官逼民反·憤怒的激情

瘋狂世界 179

扭曲的族群仇恨 186

外省人的反應 191

偶然與必然·浮像與實像 194

第七章 處理委員會的討價與還價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成立 201

《處理大綱》的產生 205

馬前卒 210

半山和投機者 213

應變 217

第八章 騷亂、起義、鎮壓的虛與實

實力知多少? 225

臺北——不能成軍 230

臺中市——武鬥和文鬥 235

起義與鎮壓 243

清鄉 252

----------

第三篇 病變的後遺癥及影響


第九章 歷史的傷痕

恐怖主義的恐怖 264

恐怖政治下的歷史暗影 268

第十章 省籍問題與語言問題

為圖政治目的的省籍劃分 284

近代國家主義的濫觴 287

中國問題的特殊性 290

民族論的學理與實際考量 292

失之偏頗的“臺獨”主張 294

臺籍中上層人士的認同危機 297

消逝的臺籍文學界精英 301

語言的爭議 304

臺灣命運共同體 307

第十一章 統“獨”爭議的本質與導向

二二八前後的“臺獨”主張 312

抗戰結束後臺灣人的地位與立場 316

“臺獨”主張的萌芽至受挫 319

海外人士對“臺獨”主張的影響 322

揭開“黑盒子”中的真相 327

恨事不恨人,可恕不可忘 331


第十二章 建碑風尚的光彩與陷阱

政治紀念物的興建風潮 338

“紀念”的表像與內涵 341

以史為鑒 345

----------

後記/葉蕓蕓 著 348


附錄

評《愛憎二二八》/杜繼平 著 352

宿命的寂寞/陳映真 著 356

洗滌的靈魂/葉蕓蕓 著 360

編後記

經典永流傳——《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簡體版後記/雷玉虹 著 369


書摘/試閱

暉、泌尿科江萬煊等教授就曾在建中兼課),建中遂成頗有號召力的名校。我在建中念書時,正臨學制的改制期間,寄宿於改制中的臺北高等學校及剛創制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附近的住宅區(今泰順街),那個有池塘、夜深人靜的地區,原為日本高級官僚或臺北高等學校教職員的宿舍,戰後很多從日本各帝國大學或高等學校回臺的臺籍學生寄居此地,形成各路英傑聚合的“梁山泊”。雖然有一點早熟,正值青春騷動初期的我,卻很崇拜這些留日且出身名校,博覽群書、學識豐富的學長們,受到他們頗多薰陶。

二二八發生之際,我讀初三。2 月28 日的上午,因有親戚在臺大醫院服務,我到醫院看他們。自醫院樓頂遙望了包圍長官公署的請願群眾,並聽到了那不吉利的機槍慘叫聲。同天下午我還到了城內專賣局臺北分局附近,目擊了憤怒的民眾在砸爛分局並焚毀專賣品。

有些流氓模樣的青壯年,則仿效日本人頭綁白布巾,口罵“支那人”“清國奴”,不分青紅皂白地找出外省人毆打出氣,連就讀於臺北女師附小(今臺北市立師院實小)的外省小孩也無法倖免,慘遭拳打腳踢後,還被推入學校前的深溝中。連我也因閩南語不甚靈光,而被迫唱日本國歌,以證明臺灣省籍身份。這些情景,對年輕而富於正義感的我造成很大的心理衝擊。我當時固然也對大陸來臺行政官員、士兵的貪污橫暴等無理的種種深表憤怒不滿,但總覺得這樣非理性的暴行騷亂,終非正道,眼見許多無辜受毆打者一撥一撥地被送進臺大醫院,心裡非常痛心難過。至於戰災過後不久,物資甚為匱乏,還焚毀專賣品等,叫我惶惑及惋惜。

3 月1日,早上到學校等上課時,有一位從日據私立臺北中學(今泰北中學)插班過來的高年級學長到我們班上來,他帶一點江湖流氓氣,語氣激憤地辱駡國民黨、外省人,鼓動我們跟他上街行動。但由於他出身私校,我們出身公立學校的同學,年輕氣盛,不懂事,對他心存鄙視,而且他除了情緒性的煽動字眼外,也未見有足以服人的理由,因此,我們班上沒有一個同學附和跟隨了他。待我回到“梁山泊”,那些從日本名校回來、社會科學素養深厚的學長,對二二八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雖也批評國民黨,但反對毆打外省人的暴力行為,並以社會科學作深刻的分析,令我大為佩服。

不久,建中校長陳文彬被捕,英語教師王育霖(日本“臺獨”領導人王育德之兄)失蹤。家父怕我出事,當即把我帶回中壢老家監管。二二八後,大陸國共對抗的情勢愈形嚴峻。國府的政治腐敗,失去民心,軍事上也逐漸轉衰,大陸青年學生普遍左傾,學潮四起。1948 至1949 年,大批大陸知識青壯年到臺灣的學校任教,其中頗多思想左傾,不少為中共地下黨員者。我們肯下功夫的臺籍學生慢慢地開始有能力閱讀中文刊物,當時大陸深具影響力的報刊,像《文匯報》《大公報》《觀察》已湧入臺灣,早熟的學生無不至圖書館爭相閱讀。左翼作家魯迅、巴金、茅盾等人的小說、雜文也風行一時,成為臺灣知識青年一睹為快的作品。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本地的青年學生也開始對大陸政局的變化熱切地關注,與大陸來臺學生們會合,搞起活動和學運來。

國民黨在大陸軍事節節失利。1949 年大批軍隊撤退來臺,佔據了校舍,學校只能上半天課。而“四六”學潮(1949 年紀念“五四”的前期活動所惹起的)後,國民黨又大肆搜捕活躍的學運分子,我的同學、學長、老師或被捕,或逃逸大陸,一時風聲鶴唳,時局杌隉,學習環境迅速惡化,遂令我興起遠離這“是非之島”的念頭,一方面“想飛”,另一方面“想溜”。加以,當時五十之齡新遭喪偶的家父竟迷戀上一個酒家女,將其娶回家中,令我深為不滿;國亂如麻,又遭家變,高中尚未畢業的我經此雙重刺激,就“偷”了父親的錢換成美金,跟一個琉球人商定,以200 元美金及三大袋糖為條件,由他幫我經過琉球偷渡到日本,投靠東京的二哥。我先給了琉球人100 美元訂金和三大袋的糖,10 月下旬如約到竹南附近後龍的海口等待出海,誰知苦等一個多禮拜,琉球人卻久候未至,於是才知被騙,只有打消念頭,廢然而返。

1950 年6 月,我高中畢業,朝鮮戰爭爆發。國民黨在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後,獲得美國的軍事、經濟援助,為了更進一步地鞏固對臺灣的統治,遂開始實行“白色恐怖”,大肆逮捕並撲殺左翼人士。我許多學識超卓、愛國、正直的同學、朋友、師長紛遭系獄、槍斃。我為免遭無端牽連,並遠離中壢老家,遂決定不在臺北讀大學,轉而投考臺灣省立農學院,一試中第,就在臺中念了四年大學。這一段可以說是我在臺灣實踐既“半飛”又“半溜”的歲月。

在臺中有個值得一提的同學林曲園。他日文造詣極高,又深諳尼采等西方哲學思想,是個熱血浪漫的優秀青年。他家世好,性格又豪爽,支援了因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牽連而需避風頭的朋友。此事甚少人知道,只有一位“變節”成為特務的惡棍察覺,以向官府告密揭發相威脅,一再地向他敲詐勒索金錢,林君被迫花錢消災,心中陰影始終揮之不去,遂陷於消沉頹唐,似乎還有自演“頹廢主義”(Decadentisme)的模樣,經常借酒消愁,縱情聲色。20 世紀50 年代後期,他得償夙願到巴黎深造,但因身體耗弱,心情悒鬱,竟罹肺病,終乃不起。一個富於才情的善良青年竟爾早逝於巴黎異鄉。林君的遭遇,使我痛感在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亂局中,人格卑劣,趁火打劫,大幹出賣、敲詐勾當的臺籍人士實在也不乏其人,加害與受害的雙方絕不能簡單地以省籍判然二分。

1954 年大學畢業,在預備軍官第三期訓練中,我通過留學考試,然後在1955 年秋天負笈日本,終於得償遠離“是非之島”的夙願。從1945 年盛夏到1955 年深秋這10 年間,我經歷了臺灣光復、二二八、白色恐怖這段臺灣社會政治翻騰攪擾不已的多事歲月,其中摻雜了欣喜、憤怒、悲哀、壯懷激烈的各種複雜情緒。我的許多朋友、同學、師長在二二八、白色恐怖中,有的冤死莫名,有的慷慨赴義,有的身陷囹圄,飽受身心摧殘。另一方面,我也眼見耳聞了數之不盡的公報私仇、政治權力傾軋、鬥爭、欺騙、勒索、出賣等卑鄙醜陋的邪惡行徑。可以說,人性的崇高與卑劣、真實與虛偽在這過程中,交互呈現,做了最徹底無遺的展露。對這些我不能無動於衷,於是發願要把二二八、白色恐怖的源頭、過程做全面的探討,既為剖解未明的疑惑,也可為當世與來者之借鑒。

1956 年4 月,我進入日本東京大學就讀,就開始著手搜集二二八史料。我找出二二八當時的《大公報》《文匯報》《觀察》等報刊,閱讀了莊嘉農的《憤怒的臺灣》、林木順的《臺灣二月革命》、唐賢龍的《臺灣事變內幕記》、王思翔的《臺灣二月革命記》、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初編《臺灣省二二八暴動事件紀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編印《臺灣暴動事件紀實》、臺灣正義出版社編印《臺灣二二八事件親歷記》、勁雨編《臺灣事變真相與內幕》、江慕雲《為臺灣說話》、“國防部新聞局”掃蕩週報社編《臺灣二二八事件始末記》等書。舉凡周邊狀況的有關文獻,像:沈仲九主編《臺灣考察報告》、福建省縣政人員訓練所編述《陳(儀)主席的思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印《陳長官治臺言論集第一輯》、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行《外國記者團眼中之臺灣》、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印《臺灣省各機關職員錄》(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七月發行)等,都是我熟讀的物件。尤其能看到《1949 年美國對華白皮書》的英文本United States Relation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the Period of 1944 —1949 及賈安娜(Annalee Jacoby, 1916—2002)、白修德(T. H. White, 1915—1986)著《中國暴風雨》(《中國的驚雷》)的英文本Thunder Out of China 獲益真不少。這兩本批判及抨擊國民黨當局的美國書籍,提醒我對同樣的事物可有多元的視野來比較思考,從而增加閱讀,使我初步瞭解到,勝利前後遠東及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等的大景況。在日本,我一邊專力於本行的學術研究,確立在日本學術界的地位,養家活口,一邊“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地搜尋二二八有關史料與資料。

20 世紀60 年代,臺灣文學界耆宿吳濁流先生數度來日,我協助他出版《亞細亞的孤兒》等書,提示二二八相關資料並與他討論二二八,敦促他寫成記錄二二八的《無花果》。“國府監察委員”丘念臺先生在奉派來日疏導留學生時,我也與他就二二八深談多次,明白了原來“國府”和國民黨並非鐵板一塊,其中派系傾軋鬥爭激烈,實非一般不諳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臺籍人士所能想見,而國民黨及“國府”有關人員也絕不能等同於外省人、中國人。此後,我還訪談了葉榮鐘、王詩瑯、楊逵等前輩,對二二八有了更清楚的瞭解。

1983 年春夏之交,我正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研究,葉榮鐘先生的女兒葉蕓蕓女士為了籌備《臺灣與世界》月刊在美國發行,特地到柏克利看我。我建議她開闢專欄,整理有關二二八事件的史料。我認為,二二八是當代對臺灣影響極為重大深遠的歷史事變,對中國現代史(當然包括臺灣史)及東亞的和平有獨特的重要性,必須對之作出公正而客觀的省察,總結這段歷史經驗,才能有助於臺海兩岸的和平與中華民族的團結。

當年的國民黨當局雖然沒有明令禁止二二八的研究,但人人自危的社會氛圍下,當然就沒有人敢去碰它。當局對整個事變諱莫若深,極盡掩蓋之能事。經歷過二二八的世代,對當年國府接收人員的貪婪殘酷與鎮壓事變時的兇狠毒辣,雖有極深的憎恨與惶恐,但在“戒嚴”高壓體制下的臺灣島內,除了偶爾私下吐露幾句憤懣之詞外,只有噤默不語,不敢聲張;而戰後出生的世代則靠著父母輩的一些傳聞,擷取一鱗半爪,滋長出不斷增高的憤懣與抑鬱。“臺獨”人士則利用國民黨當局的不當禁制措施,置二二八的歷史真相於不顧,反而利用其“黑盒子”製造些神話,誇張失實地大作政治性的煽動蠱惑文章,有意無意地借此製造仇恨,加深省籍矛盾,以求擴充政治資本,趁而建構其“臺灣民族論”及凝聚其“臺灣人意識”,企圖為奪取政治權力鋪路。這種做法只會造成歷史悲劇的惡性循環,無法療傷止痛,達到吸取歷史教訓的目的。而大陸方面也不脫政治掛帥的窠臼,鮮見對二二八本身做客觀的總結及學術研究。

為此,我遂自1983 年8 月起,在美國發行的《臺灣與世界》雜誌上以“梅村仁”的筆名開始連載“二二八史料舉隅”,將我搜集到的史料分篇、整理、注釋並考證,逐月發表,目的在提供鄉親資料和一些看法,並期待能就正面層次來刺激有關二二八的研究。這個連載後來引起海內外人士的重視,直至1984年4月初我返日本,看時機認為預期的目的已達成後,適可而止,便留下一些“餘韻—重要史料”而自主地停載。

在《臺灣與世界》連載中,有不少機會和葉女史面敘及書信的往來。不久,我發現了她的才華和條件。她的家庭背景(她先尊葉榮鐘先生帶給她的餘蔭)和持有美國護照(方便走動)這些甚難有人能夠兼備的條件,正是她能夠做好採訪二二八有關人士的絕妙大前提。我向她建議,小心被拖下“政治”的旋渦,只要能保持不涉及“政治”並固守學術研究立場,你可以完成任何臺籍有識人士都無條件完成的業績。

近年,葉女史開始把她的採訪記錄結集成書,公之於世,其中有關二二八的佼佼者,當為《證言二二八》(人間出版社,1990 年2 月)。我們兩人,一直懷有合撰通俗本二二八事件的計畫。本於我過去一貫的做法,是先公開資料方便學術界同好之士的利用,以期公平競爭,互相提升研究水準,回饋社會;繼之著手學術專著的撰寫,完成通俗本卻是我每一個個案研究的最後一段的作業。

1985 年後,我開始能返臺;返臺機會增多後,我發現上述一類的執著和做法在價值觀混亂、知性的誠實不被尊重的臺灣頗難適用,有可能被投機分子趁機惡用,將有為害臺灣學術界之嫌。

我們所注目的二二八的研究動向,逐漸大白於世。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及“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的研究報告將於1992 年2 月28 日以前公佈。我們終於決定,我們非“國府”、非中共、非“臺獨”(他們的立場振幅相當地大,暫以“臺獨”的概稱來代稱)的第四個立場的初步研究報告,也應該在同一個時期披露,仰請社會諸賢的批判及斧正,這才是公正堂皇的做法。

因而,我們倆將多年累積下來的研究心得及認知總結合撰成此書,第一篇和第三篇由我,第二篇則由葉蕓蕓執筆,因我尚留在臺灣之故,最後的定稿及校正則由我一人負責,以供關心二二八者參酌。本書的完成雖未及參看海峽兩岸未公佈的官方典藏史料,但我們依多年搜集所得的資料與親訪見證人,將整個事變作一宏觀而科學的分析,相信不無一得之愚。

我始終認為,只有站在公義、公正、不偏不倚、客觀理性的學術立場上來探討二二八事件的全貌,才能接近事變的真相,才能有效地撫平歷史創傷,從而將悲劇性負面經驗轉化為正面的歷史鑒戒。

因是立意撰述通俗本(自感不夠通俗,差強人意)故,我們考慮到讀者諸君閱讀時不感枯燥及瑣碎,而儘量免去註腳,方便一讀能終篇。在可預期的將來,我準備完成精磨細琢的二二八學術研究專著及資料彙編,斯時,筆者當然將作必須作的一切交代。

為了完成這一本書,我們得過無數前輩和朋友的幫助,我們應該感謝。

我們得特別感謝的有吳克(《美洲時報週刊》副總編輯)、杜繼平(同前週刊主任)兩兄。他們讓我有機會先連載(自第348 期〔1991年10 月26 日,11 月1日號〕至第357 期〔1991 年12 月28 日,1992 年1 月3 日號〕)一部分,不但在整理原稿上拔刀相助,還讓我享有再推敲的機會。

還得感謝的有我內子林彩美和葉女史的先生陳文典博士。林彩美女史有時幫我謄清稿件及整理資料,陳博士和林女史他們兩人分別當為第一個讀者,常常提出一些尖銳且具批判性的可貴觀點來鼓勵我們撰述。

必須特別作好交代的是,本書書名的來由。詩人楊澤博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任)把本書第十一章“統獨爭議的本質與導向”選登於《人間副刊》時(1991年11 月16 日),另取大標題“愛憎二二八”,這個給了我們啟示,終於決定以此為書名,謹向他致謝。

遠流出版公司的王榮文發行人非常寬容,一直等待並支援我們完成這本書,資深編輯林淑慎小姐幫忙整理及校正,讓本書不致有太多錯誤,我們由衷致謝。

我們在撰述過程中,一而再地確認了我們應該堅持的立場和撰述的態度。第一,我們就事論事,不褒不貶;第二,我們只準備並冀望對歷史能作好交代,但不準備遷就任何個人及社會、政治勢力;第三,我們等待的是“世界史和人類史法庭”的審判及善意且具有建設性的批判和指教,但拒絕一切低層次的“假批判”及圍剿性、貼標籤式的無聊攻擊抑或耳語。顯然,撰寫當代史自求冷靜、理性、客觀比力求正確來得容易。我們相信本書疏漏的地方必還不少,如蒙方家指教,深為致謝。

戴國煇謹志

1992 年1 月20 日於臺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