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莊子講義(精裝)(簡體書)
滿額折

莊子講義(精裝)(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陳引馳教授是《莊子》乃至道教佛教文學領域首屈一指的學者,他在復旦大學開設的“《莊子》精讀”課歷來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本書即以課程講義為基礎,結合多年來研究成果,可稱是陳引馳教授《莊子》研究的全面體現。全書共九章。引言統說道家老莊,更通過對老子與莊子的關係和區別的討論,闡明莊子的特殊之處。以下八章,第一章概述莊子其人、其書,第二至六章分別從《逍遙遊》《秋水篇》《齊物論》《養生主》和《外篇》逐段講解,選目與次序均精心設計,重在貫串與打通。第七章統講《莊子》的美學觀念,第八章講《莊子》對後世的影響。全書統合,形成對《莊子》來源、其人其書本身,以及對後世影響的完整闡釋。


作者簡介

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文系主任,現任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道家思想與文學、中古佛教文學、古典詩學、海外漢學等。著有《文學傳統與中古道家佛教》《中古文學與佛教》《莊學文藝觀研究》《無為與逍遙:莊子六章》《<文苑英華>與近世詩文思潮》等,譯有《唐代變文》《中國中世紀的終結》《曹寅與康熙》等。自2002年起開設“《莊子》精讀”課,深受學生喜愛與好評。


名人/編輯推薦

1.名家精品,數十年研究心得匯於一書

陳引馳教授是《莊子》乃至道教佛教文學領域首屈一指的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自2002年開設“《莊子》精讀”課程,迄今已近20年,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打通前後章節,真正理解《莊子》內涵,解析精到,深入淺出,備受學生歡迎。此次出版《莊子講義》,以原授課講義為基礎,結合多年鉆研心得及最new研究成果,重新梳理條塊,自“道家老莊思想通說”至“莊子其人其書”,再至逐章講解,更補充“《莊子》之後的思想波瀾”,形成通貫的格局,陳引馳教授有關《莊子》的精妙見解盡匯於一書。

2.進階讀本,真正理解《莊子》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母題

莊子和老子是一家嗎?

為什麼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

怎樣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

“何謂天?何謂人?”

什麼是真正的逍遙,又該如何對待生死?

《莊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既在於其出色的文字、精彩的寓言故事,更在於其中蘊含的思想,真正參與了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塑造。陳引馳教授的講義,不斤斤於字詞的解釋,更重在深層內涵的發掘,在廣泛閱讀古今注疏、盡可能準確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諸多精神層面的問題加以闡述,適合於希望進一步理解《莊子》內涵的進階讀者。

3.版式精心設計,層級明晰,重點突出

《莊子》原文用淺灰底色,一目了然。原文下酌情注釋,用小一號字標出。更有旁征博引、引申開去的知識闡述,如郭象注解是否出自原創、錢鍾書談《莊子》中的概念、美國詩人 Robert Frost詩句與《莊子》的通感等,則以補釋形式出於相關篇章之後。讀者可直接閱讀《莊子》原文,可參照注釋和解說大致了解,亦可逐字細讀,汲取所有的相關知識,清晰的層級設置帶來更多選擇。


後記

這部書,最初是作為在復旦大學授課的講義,在三個半月內寫就的。

自從1993年秋天開始任教,我講《莊子》的次數多到記不太清了。但課程的性質和重點各有不同:起初完全是綜合研究式的述論格局,到2002年初開始作為原典精讀課,才完全以《莊子》文本為中心,至今差不多二十年了。

回想最初認真讀《莊》,用的是國學基本叢書本的《莊子集解》,上面有不少先父早年讀書時的批注文字,藍、紅兩色,殊為醒目——據父親說,有些意見是由聽鐘泰先生講學而來。父親授“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課,也涉及《莊子》,在認真寫就的活頁講義夾裡面,我注意到哪些是最生動、最有意思,也最重要的篇章段落。再次專心習《莊》是在從顧易生先生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顧先生當時正在研撰《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的諸子部分,我們兩周見面一次,常常聽他縱橫隨意地聊各種意見。這時我花了一年多工夫,經由通讀《諸子集成》,比較周全地重讀或補讀了諸子書,其中《莊子》尤其用心些,大致形成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其中大部分似乎至今沒有什麼變化。開始教書後,因為父親和母親的榜樣,在最初的三數年中,凡任教的課程都努力寫出詳細的講稿,《莊子》自非例外,這也就是本書最初的來源。

第一版書稿形成於2005年初。秉承著經典細讀的原則,書稿主要聚焦《莊子》的文本。授課的過程中,也確實以選定的文本為中心,逐句講來。當然,側重並不完全在詞語、文句的通釋,雖然這些屬於首先要通過的。大致來說,所選定的篇章,大抵有其前後連貫的脈絡,所以稍稍注意的便也就在這些篇章的意旨是如何逐漸展開的;而有時為厘清此篇的意脈,往往需要考慮其他篇章中提示的線索,乃至別的相關典籍的材料,從較為整體的視野對眼下的文本作出疏理、解析。如此,這兩個方面似乎自然而然成為了講課的重點所在。

不過,書稿所呈現的必然與講授的原貌有所不同。對於《莊子》文本的意旨,雖自覺了然於胸,但“胸中之竹”不同於“筆下之竹”,在三個半月的有限時間裡記寫出來,如果能“半折心始”,已算差強人意了。為講課準備的各種材料和意見,原先錄寫在數種不同的《莊子》書頁上,待到撰寫時,費的是疏理安排的功夫,但也往往禁不住浮想聯翩,一氣寫去,於是難免野馬塵埃,往而難返;較之講課,書中更多引述了前人的注說,其實這是經典文本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征,真正的經典是處在始終不斷的詮釋之中的。

初版面世時,有同事說:“你這哪裡是講義?!”果然,好多年之後,早先聽講的學生膽子大了些,終於敢告訴我,他們當時在課堂上聽著半懂不懂,覺得最好玩的其實是看我有時講到開心處,自顧自樂不可支起來。

不過,認真地說,書雖是依據《莊子》篇什結撰的,但經“選文定篇”之後形成的格局,頗可以代表我對莊學的系統理解,其間草蛇灰線,自己是明白的。讀者諸君倘能看出端倪,是我的幸運;如果否,那就不妨看看在下對《莊子》文字的了解認識吧。

書稿五年前經過一次修訂,自己讀改了一遍,門下孫夢依又校核一過,較大的補訂數十處,其他亦以百計。當時遺憾的是,原擬撰《天下:古代的思想世界》一篇而無緣成就;這次盡管增補修訂更多,於此卻還是未能如願。

然而,幸運的是,此次在編輯郭時羽女史提議下,書稿將我之前發表的若幹文字一並收納,形成通貫的格局,內容增益豐富了不少,個人有關莊學的意見也得到更充分的顯示;她還花費了很大的心力,檢核文獻材料,構想、完成新的書冊形式,使這部書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新版。為此,我得鄭重表達我的謝意。


目次

引言 道家老莊思想通說

一、翩然世間:道家的風格

二、福禍相倚:老子的智能

三、鯤鵬展翅:莊子的境界

四、朝三暮四:如何看世界

五、樸素為美:自然與本真

第一講 莊子形象與《莊子》構造

一、我們為何要讀經典

二、《莊子》中的莊子

三、篇目·分篇·真偽

第二講 《逍遙遊》:何謂“自由”

一、鯤鵬的寓言世界

二、逍遙之遊的境界

三、無名無功與無己

第三講 《秋水》:“無以人滅天”

一、河海的小大之辯

二、守天反真的精神

三、天機與濠上之樂

第四講 《齊物論》:“照之於天”

一、“吾喪我”與天地人籟

二、“以明”與“道通為一”

三、“沉魚落雁”與“物化”

第五講 《養生主》:“安時處順”

一、“緣督以為經”的養生

二、通情達理的生死觀

三、後世的同情與不解

第六講 《莊子》外三篇:“無為”

一、“盡己性”的自然人性

二、“盡物性”的“至德之世”

三、“絕聖棄知”“殫殘聖法”

第七講 “天—性”脈絡中的“美”

一、對“天”的多重認識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三、“真”“樸”落實於性

第八講 《莊子》之後的思想波瀾

一、戰國到西漢的老莊流別

二、阮籍與漢魏間思潮說略

三、言意之辨:玄學及文論

後 記


書摘/試閱

朝三暮四:如何看世界

我們談到了莊子對於時、空和文化的局限有充分的自覺,進而力圖突破而升華到更高的境界。但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方向,升騰之後也還是要回頭面對現實的世界,而不能只管仰頭遠眺天邊的云霞。

1.齊物的真義

那麼,莊子回望俗世,是怎樣的一種姿態呢?

立足於高遠的境界,回看世間的種種事物情狀,莊子表現出的是一種居高臨下、等齊關照萬物的姿態。《莊子》裡的《齊物論》,其實就是這麼來的:莊子認為世上萬物之間種種高下、大小、貴賤等的差別,都是不恰當的,萬物應該是平等的。

人們往往誤會了“齊物論”,以為莊子講的是萬事萬物不管如何千差萬別,都是一樣的。怎麼可能呢?莊子會分不清明暗、輕重?他會以為自己窮困潦倒餓肚子,和那些端居高位腦滿腸肥的家伙,是一樣的?

莊子只是要說,當你突破了有限的、個別的、片面的立場,你就會了解那些無論世俗如何褒貶如何抑揚的種種事物,都有它們作為整個世界一部分存在的理由和意義,都有它們即使互相對立也無法互相完全排斥的關聯。弘一法師臨終寫下四個字:“悲欣交集”,人生的歡樂和悲哀是錯落交織在一起的,兩者當然是不同的,但一定要分出此是彼非、此高彼下,則完全無法做到,它們都是人生必然的部分。

說得抽象了?來看莊子講的一個故事: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是一個成語,今天的意思已經變得莊子自己都認不得了,通常指一個人心意不斷變化,沒個準頭,飄來蕩去,定不下來。但莊子當初在《齊物論》裡,可不是這麼個意思:養猴子的人喂猴子吃果子,說“早上給你們三個,晚上給你們四個”,猴子們大怒;養猴人改口說“那早上給你們四個,晚上給你們三個”,於是猴子們都心滿意足了。

猴子的問題在哪兒呢?猴子沒有整全的視野,不能通覽全局,聽說早晨給的果子少,就不高興了,根本沒有聯系到晚上給得多這一情況;告訴它們晚上的份額減少,而早晨的果子增加了,它們立刻轉怒為喜—— 猴子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這也難怪,動物基本是活在當下的,它們沒有歷史感和對未來的謀劃。

人與猴子是近親,猴子犯的錯誤,人也一再犯。多少人只顧眼前,急功近利,而缺乏遠慮?當下和未來都是你要經歷的,你不能為了當下而不計未來,否則,殺雞取卵就是很正當的了。

多數人沒有整全的視野,足夠聰明的人有;但這也存在一個如何與眾人相處的問題。或許,可以仿效養猴者,因順猴子們的願望,而最後的結果其實一樣,橡果的總數並沒有增減,不同的是,調整之後,皆大歡喜。除了猴子的喜悅,我們好像也聽到了莊子似有若無的笑聲。

養猴者之所以值得效法,就是因為他能把握全局,在全局的視野之下,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可以成立的。如果一味看到世間的種種差別,固執於這些差別,在莊子看來,都是站在片面立場上的結果。所以,猴子的立場不可取,而養猴者的立場才是恰當的。

2.道的高境界

養猴者與猴子不同,說到底,在境界。

莊子對這兩種境界,分別謂之“道”和“物”。“道”與“物”之間隔著鴻溝,它們屬於不同的世界。“道”是整全的,超乎個別的“物”之上,所以對於貴賤之類區別,並不執著,故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從道的立場來看,世間萬物齊同,無分貴賤。至於“物”,則是個別的、自我的,因而種種區別性的範疇如貴賤、小大,作為確立自我的重要標志,被突出出來;通常的情形是賦予自我更高的價值地位而加以肯定,同時對他者作出較低的價值評斷加以貶斥,即所謂“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從事物自身的角度來看,萬物都自以為貴而互相賤視。

這樣的情況在歷史和現實中是很多的。比如百家爭鳴的時代,有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的說法。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將孔子的這句話移來評說儒、道之爭:“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身處爭論漩渦之中,爭得不亦樂乎時的態度,可想而知;但是到了後代、到了今天,我們當然不會偏執或儒或道的立場,再去爭個面紅耳赤。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儒道互補,它們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精神傳統——這才是莊子所首肯的站在周全的“道”的立場上的姿態。

3.反省你自己

莊子的“齊物論”給予人們的一個很大的啟示,就在於對我們自身的認知和判斷,要有充分的反省,不能自我中心,不能自以為是。

《齊物論》裡面,有一段聽起來很奇怪的話:“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天下的事物,沒有比秋天鳥獸身上長出的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了,而泰山卻算是小的;沒有比未成年而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了,而據說活了七八百歲的彭祖卻是短命的。

太山就是泰山,先秦時代就以高大著稱。李斯在勸諫秦王不要驅逐來自其他諸侯國的才士能人的時候便說過:“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諫逐客書》)然而莊子卻說“太山為小”,實在是非常可異之論。

然而,這看似荒謬的論斷後面,確有莊子的洞見。

人們看待事物,其實是有一個特定立場和視角的。說螞蟻小,說大象大,都是以自我形象為標準的,只是通常我們不會特別提出來,以致有時候連自己也忘記了這些說法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之上。莊子特意突出的就是這一點:既然事物之間的情狀都是相比較而言的,那麼站在不同的立場、采取不同的視角,對事物的觀照就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與我們通常的印象截然不同。秋天鳥獸身上新生的體毛看似微末,但在更微末的角度來看,它們可以是巨大無比的;泰山在我們人類看來固然很高大,但在天地的大範圍中,則微不足道。站在朝生暮死的小蟲的立場,未成年而夭折的小孩子壽命已長得不可想象;而彭祖七八百歲的壽命,相對滄海桑田而言,不過短短一瞬間。所以,莊子的說法聽著詭異,但背後有他的理路,他是在提醒世人,世上的一切因為觀照角度、立場的差異,並不是膠著的,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對這一點,之前我們提到過《秋水》篇裡河伯與北海若的相遇,顯示得非常清晰:河伯當初自以為浩大無邊,但抵達北海若面前時才見識了海真正的無邊無際,這時,海之大是顯見的;然而,北海若很清醒,他接著就告訴河伯,自己相對於天地,不過滄海一粟而已。海之“大”,驟然轉為“小”,關鍵正在觀照立足點的轉移。

人們看待事物時,不也可以由此獲得些啟示嗎?如果你站在自己一方看待他者,那麼當然你正確,而對方錯;但你換一個立場來看呢?別人也會認為他是正確的,而你是錯的。

這說明,世間許多事,其實要看從什麼角度來觀照。比如一味從差異的角度看,那麼即使是非常相似的雙胞胎,也能分辨出細致的差異;專門從相似的角度來看,則人們常常會說:“你孩子和你太像了!”但我們都知道,即使最相像的父子,也不會比雙胞胎的相似程度更高。

超越個別的、固著的立場,我們可以超越偏狹的見解,有時候還能轉化心境,更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憂傷愁緒。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有一篇名文《赤壁賦》,寫他與友人泛舟夜遊赤壁,友人感嘆山川長存,而人的時光卻飛速流逝,生命太過短暫,不禁黯然神傷。此時蘇軾的勸慰,就顯然脫胎於莊子的觀念:“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從變的角度來看,一切都在變化,天地也沒有一刻停止過變化,否則如何有滄海桑田呢?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我們與萬物一樣,都沒有終結,我們不是都存在於天地之間麼?最終,蘇軾和他的朋友轉悲為喜,高高興興地喝醉了酒,躺倒在船上,一覺睡到次日天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