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簡體書)
滿額折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價
:NT$ 1008 元
優惠價
8787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伊藤博文1841年生於周防國,1909年(68歲)在中國哈爾濱遇刺身亡。伊藤一生歷經幕末維新、西南戰爭、明治十四年政變、條約修訂、立憲政治的確立、甲午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朝鮮統治……他的一生正與近代日本的初創時期重合。作者伊藤之雄廣泛涉獵書信、日記等原始史料,立足歷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描述了伊藤博文“剛強耿直”、波瀾壯闊的一生。這是一部改變伊藤博文形象的決定性著作。

作者簡介

伊藤之雄,1952年出生於福井縣。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科文學博士。曾任名古屋大學文學系助教授、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科教授等職,現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導者》、《政黨政治與天皇——日本的歷史22》、《元老西園寺公望——始於古稀的挑戰》、《山縣有朋——一個耿直當權者的一生》、《明治天皇——秋風雲散天見晴》、《昭和天皇傳》(榮獲司馬遼太郎獎)、《原敬——外交與政治理想》等,還編著有《原敬與建立政黨政治》等書籍。

張穎,中日同傳、雙語主持、攝影人、撰稿人。已出版的譯作有高畑勳《一幅畫看日本》、黑川雅之《依存與自立》等,合著有《中國人在日本日本人在中國》等。

名人/編輯推薦

伊藤博文作為首任總理大臣,創立了內閣制度,大日本帝國憲法也是以他為中心制定的。該書即是關於他的正式評傳。
幕末維新、巖倉使節團、西南戰爭、明治十四年政變、條約修改、立憲政治的確立、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朝鮮統治……伊藤博文的68年生涯,正與近代日本的初創時期相重合。儘管他是可以被稱為“創造了近代日本的男人”,但在《索恩叢書·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之前,關於伊藤的正式評傳並未寫作問世。不僅如此,很多伊藤形象被言語相傳,如說他是在木戶孝允、巖倉具視等有勢之人中間討巧處世才得以發跡的“輕佻輕浮”之人,或是說他是以舊憲法縮小民主化之路、鎮壓韓國民族運動的實權之人等。

伊藤博文是膚淺草率的人嗎?
兩種評價
伊藤博文,天保十二年(1841)九月二日生於長州,是日本的第一位首相,而且曾四次出任首相。他還是日本第一位樞密院議長、第一位貴族院議長,曾擔任許多重要職務。伊藤在任期間,領導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奠定了日本的國家形態。他辭去首任韓國統監後,於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6日,因遭韓國民族主義者安重根暗殺離世,享年68歲(本書中提到的年齡均為足歲)。
近幾年,我經常有機會以“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為題演講,這是因為大家對這個內容很感興趣。曾詢問到場觀眾是如何看待伊藤的,他們的回答大致可以歸為兩種。
一種看法認為,伊藤膚淺草率,沒有政治家所應具備的理念,不過是乖巧遊走於長州出身的木戶孝允、薩摩出身的大久保利通和公家出身的巖倉具視等掌權者之間,一步步爬上去的。
伊藤雖然是起草德國式保守的明治憲法的中心人物,但那不過是因為當時佐賀出身的大隈重信等人要求儘快開設國會,並以英國式政黨內閣制度相逼,所以伊藤不得已而為之。而且井上毅等法制官員在明治憲法起草一事上所發揮的作用要大於伊藤。與井上毅相比,伊藤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識。為制定憲法,伊藤在德國、奧地利等國進行了一年半左右的調查,不過鍍了層金而已,並沒有什麼實質性成果。
這種看法非常普遍,因為在歷史學、政治學、憲法學等學術界,有許多著作對法制官員井上毅給予了高度評價,但對伊藤的評價過低或是不確切。
另一種看法認為,伊藤是日本的第一位首相,是制定保守反動憲法的中心人物,制約了近代日本的民主化進程,在其就任韓國統監期間,鎮壓韓國民族運動,最後被安重根暗殺。幾乎在所有初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中,都有類似的闡述。恐怕有許多初高中也就是按照這一評價來授課的。
在以上兩種評價的基礎上,還有不少人對其女性關係問題持批評態度。但是,很多被用作史料的依據並不都可信。有意思的是,追究政治家的女性關係,經常會與反權勢思想重合。但我認為,女性問題應該在事實確鑿的基礎上,與反權勢問題分開討論。
為什麼沒有伊藤博文的正式傳記?
伊藤博文,在日本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從中國、韓國等亞洲各國來日本學習的留學生也大多聽說過伊藤的名字,知道他的簡單經歷。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幾乎沒有歷史學家或政治學家寫過伊藤的一生。可以提及的也就是中村菊男的《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時事通信社、1958年)、岡義武的《初代首相伊藤博文》「(初代首相·伊藤博文」“近代日本の政治家”文藝春秋新社、1960年、巖波書店、1979年)。
上述兩本著作所使用的史料,主要是伊藤相關人員所編纂的《伊藤博文傳》(“伊藤博文伝”上·中·下巻、春畝公迫頌會編纂、1940年),以及二戰前出版的傳記、回憶錄、政治評論等二手資料。
二戰後,日本成立了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等近代文書館,收集積累了許多與伊藤有關的書信、日記、文件等新史料,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等諸多領域。而且,二戰後也出現了大量使用一手史料的政治史、外交史研究,這些領域都與伊藤的生平相關。
儘管如此,仍然尚未出現運用這些新的一手史料和新研究成果,在確認事實的基礎上創作的涵蓋伊藤整個人生的著作。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年僅32歲的伊藤從1873年(明治六年)開始就任參議兼工部卿,成為太政官制內閣成員,直到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在68歲離世時,始終身居要職,處於政界中心。要書寫伊藤的整個人生,就必須閱讀各領域的大量史料,研究最新成果。由於近年,日本近代史研究成果不斷增加,學者要單獨完成以上所有工作,是十分困難的。
時代左右著對伊藤的評價
與上文提到的史料問題有關,不同時代對於伊藤博文的評價是不同的。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6日,伊藤遭暗殺之後,他在國民心中的地位高漲(見本書第二十四章)。其原因在於,自由民權運動開始之後,批判藩閥當權者伊藤的那股勢力,也由於日本成為立憲國家、政黨勢力抬頭、日本獲得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開始對伊藤的“功績”給予高度評價。當時著名的《太陽》雜誌,也出版了以“伊藤博文公”為題的臨時增刊(第十五卷第十五號,1909年11月10日)。其中《伊藤公爵略傳》認為伊藤是一個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對他的死表示惋惜,評價他的一生與近代日本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文章開頭是這麼寫的:
回顧當今為世人所公認的政治家——伊藤博文一生的事業,人們一定會想起那句古話:“王侯將相甯有種乎!”(中略)伊藤堅信,只有擺脫自身的境遇,走上世界大舞臺,吸引歐美列強的目光,在〔日俄戰爭結束後〕東西方文明的融合成為一股洪流的今日,就定能發揮“非凡的才能”。
在伊藤擔任韓國統監時期,英國外交官也高度評價了他與列強協調的韓國統治(伊藤之雄“昭和天皇と立憲君主制の崩壊”第Ⅱ部第二章1·4節。水野直樹「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伊藤博文の記憶」),歐美列強對於伊藤的評價也相當高。
在大約20年後的昭和初期,日本迎來了政黨政治時代,近代化發展迅猛,尤其是將形成立憲政治的明治時期和明治天皇理想化的“明治熱潮”高漲。當時,哈爾濱還製作了伊藤銅像,首爾還創建了博文寺等,伊藤繼續受到好評奈良岡聰智「イギリスから見た伊藤博文統監と韓國統治」)。
過了幾年,1931年(昭和六年)9月的滿洲事變後,軍部勢力大增,政黨政治時代結束,議會勢力衰退。於是,出現了一種動向,即通過彰顯伊藤與明治天皇共同制定的憲法以及“憲法政治”來保護議會政治,希望多少能對軍部無法無天的行徑起到抑制作用。所以,由伊藤相關人員編纂的《伊藤博文傳》(上、中、下三卷本)在1940年出版,也與當時的局勢有關。馬場恒吾撰寫的《伊藤博文》(1942年出版)和鈴木安藏撰寫的《評傳伊藤博文》(1944年出版),也基本出於相同的目的。
然而,1945年日本戰敗後,對於伊藤的評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因在於,1947年5月開始施行的日本新憲法強調主權在民,就要否定提倡“天皇主權”的明治憲法,後者被視為太平洋戰爭的起因之一。
例如,1953年出版的阿部慎之助的《伊藤博文》(“近代政治家評伝”),就對伊藤制定的明治憲法持否定意見,具體論述如下。
伊藤“被稱為日本立憲之父”,人們認為他在日本民主化漸進提升的過程中,“留下了‘不朽的功績’,但其實他連做夢都不曾想過民主化”。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盡可能地保留“君主專制”。
他被派往海外,學習調查憲法制度,卻對議會政治的鼻祖英國不屑一顧,一路直奔德國。當時的德國正處於威廉一世的統治之下,是歐洲君權最為強大的國家,雖有國會,但形同虛設。伊藤想以德國為典範進行效仿,不知他的意圖何在。
(第114~115頁)
阿部在文中提到伊藤為制定明治憲法,前往歐洲進行了大約一年半的考察,卻有意不提伊藤曾在英國考察兩個月(見本書第九章)。阿部還對遭安重根暗殺的伊藤進行了嚴厲批評。
我們從未對韓國人成為伊藤統治的犧牲品進行過反思。“我們戰敗亡國之後,才真正知道無法獨立的民族是多麼不幸。”伊藤臨死前說“你這個蠢貨”,這個蠢貨究竟是那個暗殺者,還是被征服欲望蒙蔽雙眼的日本人呢?我們必須對此進行認真的反思。
(同前,第100~101頁)
於是,把伊藤定性為惡人的阿部認為,伊藤是一個為維護權勢而“不辭辛勞”的人,他的“心中混雜著”“報效君國的至誠、保護自我的狡猾、愛惜夥伴的真情、打倒敵人的冷酷”,所以無法理解“伊藤究竟偉大在哪裡”。阿部說他曾經偶遇伊藤任韓國統監時納的一個“小妾”,從其口中聽聞了不少有關伊藤的不知真偽的奇聞怪事,並以此為依據,認為“伊藤對女人下手極快,且不問美醜”,“還經常利用自己的高官權勢”(同前,第95~99頁)。
阿部筆下的伊藤,可以說是二戰後形成的一個較為典型的伊藤形象。
此後,中村菊男在其撰寫的《伊藤博文》(1958)中提出,“從日本在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期所處的環境來考慮的話,能取得如此業績的政治家絕對是最優秀的”。
但是,岡義武的《初代首相伊藤博文》基本沿用了阿部的筆調。二戰後,阿部慎之助對於伊藤的評價成為主流。
以此為源頭,對於伊藤的評價又細分為前文所提到的兩種普遍看法。
本書的目的
本書希望通過伊藤本人以及與其直接相關的政治家、家人之間的書信、日記、檔等一手史料,以及他們的回憶錄、當時報紙雜誌等的報導,讓大家來認識並瞭解真正的伊藤博文。
相信在閱讀過程中,一個具有政治理念、“剛強正直”的伊藤形象會越發清晰。“剛強正直”,這是從幕府末期就對伊藤多方關照的木戶孝允,在明治六年(1873)對32歲的伊藤給予的評價。他具有高度的覺悟與堅定的信念,可以隨時捨棄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他滿腔熱情為明治維新四處奔波,還肩負對壯志未酬卻在途中倒下的同志們的責任。
1892年8月,年過半百的伊藤第二次組閣。從那時開始,其政治手腕更加成熟。但是由於就任第一代韓國統監,艱辛的工作令其折壽不少,而他始終堅持“剛強正直”,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在伊藤逝世百年之際,用這種方式來回顧伊藤的一生和那個時代,既可以讓我們開闊視野、重新思考始於明治維新的日本近代巨變歷程、現代改革;也可以通過人生經歷跌宕起伏的伊藤博文這個人物,來切身感受人生的喜怒哀樂、成長親情、青春希望、成熟自信、高估錯判,以及步步逼近的衰老,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人生。

目次

前言 伊藤博文是膚淺草率的人嗎?
第一部 青春篇
第一章 幸遇伯樂木戶孝允——從束荷、萩到京都、江戶、英國
頑皮少年的成長歷程
幸遇伯樂來原良藏
遇見松陰和木戶
松陰的影響
來原良藏的自刃
聽從井上馨之言偷渡英國
倫敦衝擊
第二章 “外交”舞臺大顯身手——列強與薩摩藩
乘坐英國軍艦回到長州藩
負責長州藩的外交
元治內亂的勝利
高杉、伊藤迷失方向,木戶出山
在長崎成功購買武器與薩長聯合
高杉、伊藤再次迷失
第一位妻子澄
與梅子相遇、與澄離婚
第三章 倒幕戰爭——不盡如人意的情報搜集
越長州藩範圍
偵察京攝
出差長崎
倒幕戰爭中無所事事
維新政權的誕生與神戶事件
穩定新政府與列強的關係

第二部 飛翔篇
第四章 與列強的交涉、知性的飛躍——就任兵庫縣知事和大藏官員
就任兵庫縣知事
提議廢藩置縣
木戶派新生代大藏官員
推進實務,代理木戶
美國考察、建立自信
女兒病逝、移居東京
第五章 巖倉使節團特命全權副使——廢藩置縣與征韓論政變
廢藩置縣的局限性
絕望
木戶的好意
巖倉使節團啟程赴美
與木戶的關係出現微妙的變化
征韓論政變的開始
“剛強正直”的伊藤大顯身手
與大久保和巖倉的關係
第六章 參議兼工部卿的實力——西南戰爭
32歲入閣
出兵臺灣,木戶盛怒
與木戶逐漸疏遠
響應大久保的信任
代理大久保兼任內務卿
大阪會議的事前溝通
對恩人木戶感到失望
島津久光和板垣退助的離去
擁有越木戶的權力
指揮西南戰爭
遭到怨恨

第三部 熱鬥篇
第七章 伊藤領導體制逐漸形成——大久保利通的接班人
就任參議兼內務卿
伊藤領導體制的形成
掌控陸軍
設置衝繩縣
取消參議與卿的兼任制度
阻止大隈發行國家外債
摸索立憲政體
伊藤的立憲政體構想
對元老院案的不信任
如何定位天皇大權?
體弱多病的夫人梅子和女兒生子
第八章 怒氣直衝大隈重信——明治十四年政變
熱海會議
大隈的背叛
“震驚”
決意驅逐大隈
巖倉右大臣等人急於制定憲法
否定井上毅的意見
開拓使出售政府資產問題
形成對大隈的包圍網
政變後伊藤領導體制趨於穩定
第九章 對憲法調查傾注的熱情——日本的傳統與歐化
“憲法政治”的抱負與重壓
“神經衰弱”
柏林:辛勞與希望
與施泰因的相遇
對憲法構想充滿信心
引進君主機構說
充滿自信、回國覆命
第十章 內治為先、日清協調——就任第一代內閣總理大臣
甲申政變
請願作為特派全權大使前往清國
簽訂天津條約
慧眼識原敬
啟動大改革
創建近代內閣制度
建立全新的官員制度
主導宮中改革
決定陸軍改革框架
關注修訂條約
修訂條約談判危機
第十一章 構建日本的國家形態——《大日本帝國憲法》與明治天皇
制定憲法草案
明治天皇心生疑慮
創造調停君主
就任第一代樞密院議長
樞密院審議
頒佈“欽定”憲法
天皇對於君主機構說憲法的評價
津田梅子眼中的伊藤
寵愛“貞奴”
女兒生子和嗣子勇吉

第四部 成熟篇
第十二章 失算——大隈的條約修訂問題
與大隈重信合作
爆發對大隈修訂案的大批判
天皇十分任信伊藤
對大隈外相不再抱任何希望
期待山縣回國
山縣回國
優柔寡斷的山縣
肩負起倒閣之責
遭到黑田清隆等薩摩派的怨恨
天皇詔敕授予伊藤元勳待遇
第十三章 第一屆議會的困惑——憲法運用與近代國家的完善
以“有序向前邁進”為目標
修訂條約新體制
青木外相的自負
就任第一代貴族院議長
給予井上毅的溫情和權力
阻止恢復神祇宮
第一屆議會的準備工作
井上毅為伊藤傾盡全力
第一屆議會免於解散
第十四章 維護明治憲法——第二次大選
青木外相逐漸不受信任
天皇對大津事件的迅速處理
支援天皇
天皇的決斷
事件的結局
伊藤意欲組閣
政治責任感
擔憂憲法中止
意欲執掌政權
堅守憲法
與山縣“交惡”
關於修改條約的思考
家人患病
第十五章 與民黨合作、修改條約——第二次伊藤內閣
“元勳”內閣
首相臨時代理井上馨不堪重負
療養中的伊藤出手相助
“和協”詔敕守衛憲法
別了,井上毅
伊藤、陸奧雙人組啟動條約修改談判
修改條約危機
伊藤的國際觀和“廢除條約論”
“我等之雙肩肩負著日本之命運”
憲法中止危機
依靠美國還是依靠英國
伊藤的悔恨
第十六章 伊藤領導體制的巔峰——文官首相的日清戰爭
伊藤進入大本營參與軍事決策
預料之中
摸索戰後新體制
廣島之行
在陸奧和井上馨的支持之下領導作戰
擔心山縣的病情
對旅順大屠殺表示“憤怒”
救山縣於困境
締結《下關條約》
三國干涉
破例恩賞,關心陸奧
閔妃(明成皇後)遇害事件
震驚
制定日俄協商路線
聯手自由黨
確定日清戰後大框架
給自由黨的回報
陸奧啟程
急流勇退
遷居和建房
大磯“滄浪閣”
兩個親兒子和夫人梅子

第五部 夕陽篇
第十七章 元老的自負——第三次伊藤內閣
大失所望
出席維多利亞女王即位60典
伊藤回國、建造金澤別墅
天皇和藩閥官員對伊藤的期待
不喝酒,撐不住
第一元老的權力與極限
第三次伊藤內閣出師不利
“憲法政治”危機
步子太快,精神疲憊
僅僅半年,深陷困境
倒閣、憔悴、錯亂
決心開展宮中改革
10項宮中改革建議
伊藤領導體制的衰敗
兩封遺書
漫遊西日本,解乏散心
第十八章 休養與充電——漫遊清國、遊說西日本
隈板內閣成立、伊藤遊歷清國
“憲法試驗”取得“優異成果”
理想政黨
創立政黨的準備工作
再次提議宮中改革
日俄協商路線的動揺
義和團之亂、向山縣內閣進言
第十九章 體力衰退與“憲法政治”理想——創建立憲政友會、第四次伊藤內閣
創建立憲政友會
創建政友會的目的
政黨改造所面臨的現實
“敕許政黨”政友會
山縣首相辭職
第四次組閣執政
山縣系官員的反感
元老制度、樞密院、貴族院的改革構想
財政方針的混亂
活躍的原敬遞相
不願合作的元老們
壯志未酬就倒閣
第二十章 國際協調、政府與議會的協調——避免日俄對立
日俄協商,還是日英同盟?
英國孤立,日本擔憂
應最先考慮日俄協商
伊藤訪歐,日英結盟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
日俄協商的可能性
桂內閣“但求無事”
迫使政友會妥協
《日英同盟條約》的內容與效力
第二十一章 吾與陛下之事不容置喙——日俄戰爭
俄國不履行第二輪撤兵
默許強硬的日俄談判
辭去政友會總裁
決策效率極低的俄國
斷然決定向俄宣戰
未能進入大本營
受命擔任韓國特派大使
“對韓方針”
伊藤未能在戰爭中發揮積極作用
見證西園寺公望內閣的成立

第六部 老境篇
第二十二章 統治韓國的理想——伊藤就任韓國統監
簽署《第二次日韓協約》
對韓國寄予厚望
就任第一代韓國統監
伊藤的統治構想
擔憂滿洲問題
統治韓國第一年的進展
目標在於“吞併韓國”?
使用“合併”的理由
建立李完用內閣,意在調和日韓關係
榮獲臣子最高恩典
伊藤晩年的身體狀況和家庭情況
晚年寵愛的藝妓
與井上馨的交情
晚年與山縣、大隈、桂太郎的交往
追思前輩
第二十三章 “滄浪閣”之夢——韓國民眾與大磯町的民眾
海牙密使事件
簽署《第三次日韓協約》
修體制以失敗告終
韓國的宮中改革與皇太子留學日本
韓國的司法制度改革
與桂太郎聯手
伊藤統監心懷辭意
韓國皇帝南北巡幸
同意吞併韓國,辭去統監職務
另一種吞併方式
為獲得司法權的委任竭盡全力
與大磯町民眾的交流
衣錦不歸鄉
思鄉之情
前往京都祭掃木戶孝允之墓
第二十四章 暗殺
關心遠東問題與滿洲行
滿洲有感
10月26日上午的哈爾濱站
伊藤之死帶來的衝擊
國葬
伊藤遭到暗殺後的影響

尾聲 伊藤博文與日本和東亞
後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譯後記

書摘/試閱

頑皮少年的成長歷程
伊藤博文生於天保十二年(1841)九月初二,是周防國熊毛郡束荷村(現在的山口縣光市)的林十藏(後更名為重藏)、琴(後更名為琴子)夫婦的長子。十藏夫婦婚後三年一直沒有生育,後來琴去村裡的天滿宮求子,終於如願。伊藤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幼名林利助(後更名為利介、利輔),生目換算成陽曆是1841年10月16日。伊藤出生的時候,父親24歲,母親22歲。
父親十藏的本家林惣左衛門是束荷村的莊屋,十藏是其輔佐“畔頭”。但十藏只有水田五段、旱地二段、山林六段,生活並不富裕(“伊藤博文伍”上卷、5頁。末松謙澄“孝子伊藤公”後刻版、12~13頁)。正如“五段(反)百姓”這一蔑稱所示,自給自足的農民家庭要想過得自在,至少需要五段的兩倍,即一町的田地。
伊藤出生的前一年,英國與清國之間爆發了鴉片戰爭。在即將迎來1歲生目的時候,戰爭以英國的勝利落幕,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伊藤12歲生目的3個月前,佩裡船隊駛入浦賀。伊藤就成長在這西方列強進軍遠東的時代。
在伊藤出生前的約10年間,長州藩相繼誕生了許多後來活躍在幕末維新時代的英傑:比伊藤大11歲的吉田松陰、大8歲的木戶孝允、大6歲的井上馨、大3歲的山縣有朋、大2歲的高杉晉作,還有大1歲的久阪玄瑞(後來成為禁門之變的總指揮,自刃而死)。領導明治維新及其後誕生的明治國家的人們年齡都十分接近,伊藤是其中最小的。
萩藩當時統治著包括長門、周防(現在的山口縣)在內的三個支藩,但因為在本書的敘述中並無特別區分的必要,故而將其整體稱為長州藩,將出生在那裡的人統一稱為長州人。
伊藤的父親十藏,在弘化三年(1846)因為“引負”而破產。“引負”是指原本應作為年貢的糙米由於被挪用等原因而未能儲存下來。十藏身體健壯、頭腦靈活、處事果斷、性格好勝。但“引負”的原因究竟是為了救助窮人,還是天災不幸,又或是出手闊綽,就不得而知了。
破產後的十藏不甘屈辱,把妻兒留在束荷村妻子的娘家(秋山家),離開束荷村前往萩(現在的山口縣萩市)謀生。那年伊藤5歲。
父親十藏來到萩後,侍奉“足輕”伊藤直右衛門,深得其信賴。3年後,十藏將妻兒從束荷村接到萩。年老的伊藤直右衛門即將迎來80虛歲壽辰,卻後繼無人。於是在嘉永七年(安政元年)元旦,十藏被伊藤直右衛門和元夫婦收為養子,琴帶著13歲的伊藤住到了伊藤直右衛門家。就這樣,出身於農民家庭的伊藤博文,身份升為足輕(“伊藤博文伍”上卷、4~15頁。古穀久綱“藤公餘影”20~32頁。末松謙澄“孝子伊藤公”12~18頁)。
少年時代的伊藤,在束荷村、萩的生活如何,性格又是怎樣的呢?
早伊藤9個月出生的林醜之助是伊藤兒時的玩伴。據他所說,在束荷村的時候,他們倆常常玩相撲、爬樹、釣魚、遊泳。伊藤的體力比他好,相撲總能取勝。而且伊藤從小好勝心就很強,常常以武士自居,把撿來的木條、竹子插在腰間,和普通的農家子弟不太一樣。
這或許是因為伊藤的身上流淌著祖先淡路太守林通起的血液,林通起是16世紀後期的武將。相傳林通起承蒙毛利家家老的好意,成為“目代”,代管熊毛郡內束荷村等五個村落的事務。因為定居在束荷村,林家代代擔任“莊屋”和“畔頭”。
伊藤在回憶往事時曾談及8歲隨父母一同前往萩之前,在束荷村一直跟隨書法老師三隅勘三郎習字。
他“十一二歲時”進入久保五郎左衛門的私塾,和其他長州藩子弟一起學習。久保塾當時有70~80位門生,伊藤成績優異,但唯獨比不過吉田稔磨(長州藩士雇[準士]的長子,池田屋事件後自刃)。吉田稔磨後來進入吉田松陰的松下村塾學習,與久阪玄瑞、高杉晉作並稱“松陰三秀”。
伊藤在回憶往事時說,塾長久保是一個做學問的人,雖然只教學生讀書、詩文、習字,但非常認真用心,無疑對長州藩子弟的成長起到了良好的影響(“藤公餘影”26~31、52~54頁)。
回顧伊藤的少年時代,其中有兩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父親的不幸破產。全家共同克服,由此改變了伊藤的命運。全家遷往蔌,成為足輕子弟後的伊藤,才得以進入優秀的私塾,在學業方面嶄露頭角,這也為他後來作為長州藩士參與維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