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特洛伊的暮光:關於城市的24種想像(簡體書)
滿額折

特洛伊的暮光:關於城市的24種想像(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6 元
定價
:NT$ 276 元
優惠價
8724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以“城市”為主題,結合24部人文類圖書,分城市之初、城市人物、城市空間、城市發生、城市生活、上海故事六輯,以發散的筆觸,從建築、文學、歷史和藝術等角度,記錄下對世界上古往今來眾多著名城市的觀看與思考。

城市的改造與建設、城市的人文與地理環境、城市的氣質與靈魂,都是需要關注和深入探討的話題,也是容易引起共鳴和興趣的熱點。本書將三維甚至多維的城市空間放到二維的紙面上來勾勒,以多重視角切入,為“城市”這個話題,提供了一個充滿啟發性的文本。


名人/編輯推薦

“特洛伊的暮光”,有著以當代眼光理解古代、近代城市的寓意。一方面,作者帶我們走進《詩經》中的古城,莎士比亞時代的威尼斯,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和川端康成的京都,以及19世紀末的倫敦等。在這些城市裡,我們能遭遇歷史從而浮沉於記憶的河流,聽見聲音並得以想像他人的世界。甚至,當我們認真看待卡爾維諾虛構的那一個個看不見的城市,又仿佛看到了更真實的城市的理念。

另一方面,歷史的眼光也同樣可以審視當下。在對現代城市的觀察中,城市更具煙火氣的一面亦在文字中呈現出來。北京、上海、芝加哥、巴黎,一座座城市,無時無刻不處在嬗變與自我繼承之中。生活在其中的人,在跟隨城市步伐的同時,也參與著城市的更新進程。


目次

城市之初

1城市誕生之初的模樣/2“阿基琉斯之盾”的城市文明意象/3東門:《詩經》中的城市密碼

城市人物

4莎翁戲劇裡的“另一個”威尼斯/5“呼愁”的伊斯坦布爾,“作家”帕慕克的誕生/6《都柏林人》的天主教、男女與死亡/7 19世紀末倫敦女權眾生相/8 大人物和小人物訴說的柏林城市史

城市空間

9漫談《看不見的城市》/10從真實城市到電影城市/11遇見《獨異之物:建築與哲學》/12城市設計如何善用“城市消費空間”

城市發生

13“拆”字背後的政治割據邏輯/14 城市再開發中的四個問題/15地理媒介:新自由還是新操控?/16圖書館幸存指南

城市生活

17誰的京都/18成為城市“生活者”/19另一種“跨越邊界”的可能性/20通往遠方的最後一張免費車票

上海故事

21《上海紀事》:空間與人的故事/22工人新村的思想來源、建設特點與真實生活/23這裡無人大聲喧鬧/24《住在武康大樓》中的“對話”


書摘/試閱

城市誕生之初的模樣

城市作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誕生之初是什麼模樣?我們對於早期城市的認知,可能來自一個遺址、一片廢墟、一些斷壁殘垣;或是史官的文字記錄、歷史學家的系統性爬梳;另外,更有意思的來源是文學作品中的描述。

《吉爾伽美什》史詩(以下簡稱史詩)是美索不達米亞最古老的史詩,經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口頭流傳,最終以楔形文字成文。出土的不同語版版本數量眾多,而發掘於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12塊泥板”包含規模最大的原文,是整部史詩的文本基礎。這部史詩不僅是一部想象力奇崛、感染力強大的文學作品,其中對於兩河流域早期城市烏魯克的描寫,更是給讀者展現了在考古領域無法完整獲得的生動信息。

莎翁戲劇裡的“另一個”威尼斯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威尼斯通常以一個既浪漫又有些哀婉的形象出現。托馬斯·曼字字珠璣的中篇小說《魂斷威尼斯》,描寫功成名就的作家在威尼斯偶遇一位絕美少年,激情和靈感在遲暮時被再度激發,卻也因此踏上了一條追隨美的不歸路;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說集《夜曲》中有一篇《抒情歌手》,講述欲東山再起的過氣歌手與妻子重遊威尼斯,歌手在貢多拉上為妻子動情獻上分手的情歌;華語作家阿城寫了一本《威尼斯日記》,內容並不都關於威尼斯,但威尼斯特有的文藝和浪漫氣質顯然賦予作者不少靈感。

這些作品是威尼斯作為一座現代文化旅遊名城的注腳,加上聞名世界的兩大活動——威尼斯電影節和威尼斯雙年展,這座城市持續吸引著各國遊客前去一睹風采。曼妙風光的背後,有著震撼人心的歷史,威尼斯遠不只是旅遊城市,而且是一座發生過許多驚心動魄故事的世界性城市。不如沿著文學作品的河流,上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士比亞戲劇,去看一看另一個威尼斯。

漫談《看不見的城市》

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屬於兼具生命力和開放性的那一類文本,出版至今將近 50年,魅力卻分毫不減。基於記憶、欲望、符號、輕盈、貿易、眼睛、名字、死者、天空、連綿、隱蔽11個主題,卡爾維諾用精致的文字建造了 55座奇異的城市,拋出關於“城市”的種種遐想與哲思。閱讀這本書不一定能夠解答書裡書外那些有關城市的始終困擾著人們的問題,但一定可以讓人擁有一段目不暇接、驚喜不斷的紙上城市之旅。我們能在遊蕩之余,開始修正、重構自己的城市觀,甚至去思考屬於當下的“看不見的城市”。

還需要圖書館嗎?

影片中,參與場館設計競標的荷蘭女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說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圖書館和書沒有關係,而是和求知的人有關。”在數字化背景下,圖書館的優勢已經不是文獻的存儲,而是“人與人的聯結”。它的“啟發性”可以不僅在於翻閱到某一書頁時所看到的一個句子,更多的可能性,在於通過豐富多元的活動所提供的真實交流,和激發出的思想火花;它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檢索和閱讀圖書,更多的可能性在於幫助市民“使用”知識,通過提供越來越多的教育和社區服務,變被動為主動,讓更多的人真正受益於知識。

如此一來,我們是否還需要圖書館?除了圖書館,還有什麼知識傳播組織,有這麼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真實嵌入社區的能力?人類因為求知而變得獨特,因為交流而互相理解與尊重,圖書館是讓這一切發生的最理想的場所。

武康大樓與世界的“對話”。

建築作為最影響城市外觀的存在物,是城市與世界對話的重要載體。殖民地時期的建築是上海建築史上繞不開的部分,外灘萬國建築群至今依然是上海的標志性形象之一。而殖民地時期的建築所承載的情緒是有些復雜的,一面是十裡洋場的光鮮,一面是民族積弱的屈辱,武康大樓就是其中一個縮影。武康大樓與世界的對話,在其落成時期以及將近百年後的當下最為活躍,這兩個階段的對話都以開放的姿態進行,但內涵卻完全不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4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