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滿額折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為全國經方論壇“中醫臨床課題組”推出的臨床課題系列。
廣泛應用的“時方”,能否運用“六經辨證”來進行臨床?
源自《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證”,到底和“八綱辨證”、“六淫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經絡辨證”是什麼關係?
“時方”之六經辨證(或者說“《方劑學》教材全部方劑之六經辨證”)這個課題,是當代中醫臨床界的重大課題,具有立竿見影的臨床價值和影響深遠的理論價值。
本課題由全國經方論壇“中醫臨床課題組”規劃開題,由該書作者鮑豔舉、花寶金(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具體實施。
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全國經方論壇”,致力於“把為期3天的學術會議,延展成為365天的學術交流平臺”。論壇成立的“中醫臨床課題組”,動員和組織全國名老中醫和中青年臨床專家,每年推出多項臨床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成果均以學術專著的方式進行正式出版。
全國經方論壇“中醫臨床課題組”得到燕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廣州中醫藥大學經典臨床研究所、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等學術機構的協助和支持,並與“中日經方學堂”、“中韓經方學堂”結為學術聯盟,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出版、教育活動。

作者簡介

鮑豔舉,畢業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臨床碩士學位,目前從事經方治療腫瘤方面研究和臨床,在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工作。楊麗萍,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博士學位,目前從事經方治療腎病方面研究,工作於廣安門醫院腎內科。

“方劑”一詞,最早出現於南北朝前後,《梁書·陸襄傳》記載:“襄母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新唐書·甄權傳》中附許胤宗雲:“脈之妙處不可傳,虛著方劑,終無益於世。”這裡所說的方劑,即指醫方而言。章太炎在《論本草不始子儀》中說:“夫商周間既以藥治病,則必先區其品為本草,後和其劑為經方。”可知漢前所稱經方亦方劑之屬,即據證有機用藥組合即為方劑,不過經方的方劑強調方與證對應,故確切地說應稱為方證。現在大學教材中“方劑”的定義是指在辨證審因確定治法之後,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按照組方結構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教材中“方劑學”的定義是研究和闡明治法與方劑的理論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的主要基礎學科之一,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提出的。王綿之教授在《王綿之方劑學講稿》中說:“方劑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提出來,是我們正式成立了中醫學院,在編寫教材當中才開始想到的,才開始形成的。因為既然有了學院,就要有個系統的專業結構。儘管這些理論很多、知識很多,但是它是分散的。如何把它系統化,是從編寫講義開始的。這個問題要說明,就是一直到現在為止,方劑學才僅僅二十多歲,還沒有到而立之年,在會議上提出要變成方劑學,不要變成方劑講義,這點很明確,所以這些問題,如方劑的概念、方劑學的定義,都在那時才初步形成,就是現在講的方劑學定義這樣一句話。”
中醫的方劑在中醫學術的發展過程中又有經方(古方)與時方(今方)之別。一般認為,經方的方劑是指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載之方;而時方則指後世非仲景方特別是唐宋以後流行之方,其中又以金元四大家及溫病學派的方劑為代表。應當指出,經方的方劑,確切地說應是方證,即包括了方藥的組成和其適應證。
經方的來源可追溯到神農時代,據梁·陶隱居雲:“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尚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成尊奉之。”由此可見,《傷寒雜病論》來源於《神農本草經》及伊尹《湯液經》,乃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所撰,其方立法嚴明,制方合度,方無虛設,藥無虛用,方雖小,但臨床上辨證準確,則效如桴鼓,有鬼斧神工之力,起死回生之妙,而且方義雋永,藥味精當,耐人尋味,不可思議。《傷寒雜病論》是集漢前應用方證的經驗總結,主用八綱六經辨證,並兼氣血津液、宿食等其他辨證,奠定了後世方劑學理法方藥的理論學基礎,又歷經千百年的臨床驗證,被後世尊稱為歷代方書之祖。
時方是後世醫家根據《內經》理論及在《傷寒雜病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為仲景之後無數醫家臨床經驗之總結,是對經方的繼承與發展。時方取法於經方,又不同於經方,乃後世醫家根據時代特點,因時、因地、因人、因病制宜,主用五行六氣、經絡臟腑、病因等辨證,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繼經方之後又產生了數以萬計的“時方”,其如雨後春筍般,使方劑學大興。
後世醫家有重經方而輕時方者,亦有厚時方而薄經方者,皆不可取。須知,經方、時方皆乃古代醫家歷經無數臨床實踐而得的寶貴經驗,無數次活人於危難之際,不可輕視之。經方、時方各有特色,經方示人以規矩準繩,而時方在嚴守經方法度的同時又示人以巧,使用恰當,二者皆乃活人之利器。方有古今之異,格調不盡相同,但它們卻有血緣的內在關係,以及與之不可分割的家族史。《傷寒論》為方書之祖,時方乃是方之流,有源才能有流,有流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用經方不效者或用時方不效者,其罪非在於方,而在於人。用方取效之關鍵不在方劑之古今,而在於醫生辨證準確與否。因此,醫家不宜心存經方、時方之偏見,而須以臨床實效為標準,如此方可不悖中醫發展之目的。
劉渡舟教授亦認為:“後世之方劑,也與仲景的經方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繫,它們本是同氣連枝的,從古到今是一條道相通的。”宣導經方與時方的合用,也就是跨越了時空,把古今這條道給接上了。劉老把經方與時方合用叫作“古今接軌”而不是簡單地叫作合方,也是考慮到經方與時方本來同軌,分之則成為兩個時段,合用則如同鐵路之軌相接,若經名醫巧匠之手,使其巧妙結合,則古今之方渾然一體。劉老提出的“古今接軌論”,充分體現了古方與今方之間的必然聯繫。切不要厚古薄今,更不要倡新而非古。
既然經方與時方是同氣連枝、母子源流關係,那麼怎樣正確熟練地把經方和時方運用於臨床,經方能否與時方融合?古今能否統一?這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也是阻礙我們臨床療效提高的關鍵所在。我們不遺餘力地為之上下求索。
其實,中醫學理論最早的起源是八綱,八綱辨證是中醫辨證(包括臟腑辨證、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的基本綱領,突出反映了中醫學辨證思維的特點,是用於分析各種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在診斷過程中能起到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傷寒論》屬經方體系,經方的理論主要用八綱辨證。《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是說經方理論的形成,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從常見病反映出的症狀不同,用不同的藥物治療,以藥物的寒熱溫涼不同,來治療人體不同部位的寒熱虛實證候,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
宋代名醫許叔微是以“八綱辨證”解析《傷寒雜病論》的著名醫家。他認為:“傷寒治法,先要明表裡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明代醫家張景岳則曰:“陰陽既明,則表與裡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同屬明代的醫家張三錫說:“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日陽、曰表、曰裡、曰寒、日熱、曰虛、日實,而氣、血、痰、火盡賅於中。”一些考證資料已明確了經方發展史,在神農時代,我們的祖先即以八綱為理論,根據人患病後出現的症狀,用對應的藥物治療,先是積累了單味藥治病即單方方證的經驗,其代表著作即《神農本草經》,後來漸漸認識到,有些病需要2味、3味……藥物組成方劑治療,這樣逐漸積累了用什麼方治療什麼證,即複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即《湯液經》。發展至漢代,對病位概念進一步細化,即“量疾病之淺深”,由表、裡增加了半表半裡概念,因而產生了完善的六經辨證理論,其代表著作即《傷寒雜病論》。
歷代名醫告訴我們,經方是以八綱為基礎理論的理論體系。吳謙在《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中說:“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其氣然,推其形髒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特別最後這句“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就是說無論是什麼病,無論有什麼樣的症狀,都離不開陰陽、表裡、八綱、六經的範疇。這時我們也想到了表面上看起來跟六經最不搭邊的眼科也可以用六經辨證,陳達夫教授寫了一本《中醫眼科六經法要》,用六經辨證治療眼疾效果卓著。
中醫對方劑的認識,是由有什麼證,用什麼藥治療有效而總結的方證經驗,“方”是由“藥”組成的,而“藥”又是據適應“證”而用,而辨“證”用“藥”又都用八綱,因此,“方”和“藥”亦包含著八綱理念,經方與時方統一的基礎亦為八綱。這也啟示我們將《方劑學》中全部方劑歸於八綱,再進一步歸於六經,旨在執簡馭繁,提高臨床療效。
因此,為了執簡馭繁,能盡可能掌握大量方劑正確應用於臨床,本書做一大膽探討,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七版《方劑學》中362首方劑為藍本,其中包括經方91首,時方271首,全書先以八綱歸類,然後再歸入六經(包括“合併證”)範疇。每首方劑解析部分均包括病機、藥證、症狀、組成、用法五個方面,對於臨床常用的方劑又輔以方劑歌訣和醫案解析,便於記憶和臨床應用。
在整理歸類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方劑因為藥味較多,有很多特性,歸類兼雜,難以定奪,此時何為主?何為次?何為本?何為標?何為因?何為果?需要我們仔細考慮,關鍵是對方劑的以藥測證、辨析藥物的八綱歸類。比如麻子仁丸,該方實際包含了兩個病機,即津液虛和裡實熱,這時何為因?何為果?可能是由裡實熱導致了津液虛,也可能是津液虛導致了裡實熱,或津液虛與裡實熱同時產生,由於每個人認識的角度不同,把麻子仁丸歸為裡實熱為主之陽明病或津液虛為主之太陰病或裡實熱與津液虛並重之陽明太陰合病都可以,但把該方的裡實熱和津液虛兩個病機辨析出來是關鍵。還比如血府逐瘀湯,該方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桃紅四物湯、牛膝是活血清裡熱的,四逆散、桔梗和解少陽半表半裡之熱兼理氣,是理氣的,所以該方辨證包括血瘀與氣滯兩個方面,但血瘀與氣滯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哪個在前?哪個在後?這些都不好說,因為二者是相互影響的,因此每個人的理解有時亦不盡相同,若考慮為氣滯為主者,就可以歸到少陽病;若考慮以裡血瘀為主者,就可以歸到陽明病;若考慮二者並重者,可以歸到少陽陽明合病。但歸類本質上並不影響對該方的理解,因為臨床上患者病情複雜,運用該方時可根據患者血瘀與氣滯兩方面的輕重、主次,對方中藥物的劑量或組成進行加減。
本書中每個方劑的病機已經比較細化了,因此不再對類似方之間辨析了,細看病機就可以鑒別出來,即使有些方劑間的具體病機相同,但因藥證不同,方劑間的臨床表現亦有所差別,讀者可以細玩之。
醫案解析方面,我們選取了眾所公認的現代臨床大師胡希恕、劉渡舟、岳美中三位前輩的醫案,醫案來源於《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劉渡舟驗案精選》《岳美中醫學文集》,本書在搜集過程中去掉了原書醫案中的按語,加入了我們對該病案病機的獨立解析部分,基本上保留了原書中醫案的原貌。而且在獨立解析醫案的過程中,我們僅辨出了患者的證,並沒有對病機相同的方劑進行辨析,讀者可根據每個方劑的方證特點獨立分析,這也是臨床實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以八綱、六經類方尚是初探,難得全面,難避謬誤,望同道不吝賜教。

目次

一、太陽病
(一)表證:風寒
1.麻黃湯
2.三拗湯
3.桂枝湯
4.桂枝加葛根湯
5.正柴胡飲
6.川芎茶調散
(二)表證:風濕
1.麻杏苡甘湯
2.羌活勝濕湯
3.防己黃芪湯

二、陽明病
(一)裡證:實熱
1.桑菊飲
2.大承氣湯
3.小承氣湯
4.調胃承氣湯
5.白虎湯
6.黃連解毒湯
7.瀉心湯
8.梔子金花湯
9.涼膈散
10.五味消毒飲
11.四妙勇安湯
12.瀉青丸
13.左金丸
14.桔梗湯
15.瀉白散
16.瀉黃散
17.清骨散
18.清絡飲
19.磁朱丸
20.安宮牛黃丸
21.牛黃清心丸
22.紫雪
23.行軍散
24.越鞠丸
25.金鈴子散
26.十灰散
27.四生丸
28.鉤藤飲
29.天麻鉤藤飲
(二)裡證:實熱、津液虛
1.白虎加人參湯
2.竹葉石膏湯
3.清營湯
4.清官湯
5.神犀丹
6.化斑湯
7.清瘟敗毒飲
8.清心蓮子飲
9.青蒿鱉甲湯
10.秦艽鱉甲散
11.當歸六黃湯
12.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13.朱砂安神丸
14.橘皮竹茹湯
15.清燥救肺湯
16.增液承氣湯
(三)裡證:實熱、瘀血
1.複方大承氣湯
2.大黃牡丹湯
3.清腸飲
4.闌尾化瘀湯
5.闌尾清化湯
6.闌尾清解湯
7.犀角地黃湯
8.仙方活命飲
9.葦莖湯
10.清胃散
11.芍藥湯
12.桃核承氣湯
13.下瘀血湯
14.大黃廑蟲丸
15.複元活血湯
(四)裡證:實熱、水飲
1.大陷胸湯
2.十棗湯
3.控涎丹
4.葶藶大棗瀉肺湯
(五)裡證:濕熱
1.達原飲
2.白虎加蒼術湯
3.導赤散
4.當歸龍薈丸
5.香連丸
6.黃芩湯
7.白頭翁湯
8.六一散
9.益元散
10.碧玉散
11.桂苓甘露飲
……
三、少陽病
四、太陽陽明合病
五、少陽陽明合病
六、三陽合病
七、太陰病
八、太陽太陰合病
九、陽明太陰合病
十、少陰病
十一、厥陰病
附錄 方名筆劃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