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滿額折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價
:NT$ 1008 元
優惠價
87877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折衝之道:以顏惠慶、傅秉常、張忠紱等為中心》關於全書章節的安排,總體上,外交人物在前,兩份重要的外交刊物排最後。外交人物中,對於參與國民政府外交決策較多或在某一時段發揮作用較大的人物,基本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而主要是外交學者或諮詢專家的排後。具體而言,第一章的王正廷是大革命時期主持“革命外交”及前期應對九一八事變的外交部長;第二章的蔣作賓是1929年“中東路事件”在德國斡旋及其後參與中日交涉的人物;第三章的顏惠慶是九一八事變後代表國民政府訴諸國聯的首席代表;第四章的黃郛是20世紀30年代前期在外交前臺主持對日交涉、踐行妥協外交的靈魂人物;第五章的張群是接替黃郛出任外交部長,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前後主持對日交涉的人物;第六章的王寵惠是接替張群出任外長,在抗戰前期主掌外交四年多的人物;第七章的孫科是抗戰初期爭取蘇援、致力親蘇外交的要角;第八章的郭泰祺、第九章的宋子文是前後對接的外交部長;第十章的傅秉常在宋子文擔任駐美特使、蔣介石掛名外長時曾以外交次長兼理部務;第十一章的王世傑是接替宋子文的外交部長,在抗戰勝利前後參與外交要務甚為頻繁;其後三章分別是三位重要的外交問題專家和外交時事評論家——張忠紱、周鯁生、王蕓生。筆者以為,這樣的編排,大致上還是有邏輯上和前後關聯上的合理性的。

本書是2011年度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民國外交思想研究”的主體部分,共分16章,大致包括民國時期一些主要的外交領袖和活躍於外交舞臺、外交言論界或者一度參與重大外交事務的代表性人物,各章涉及的主要人物分別是王正廷、蔣作賓、顏惠慶、黃郛、張群、王寵惠、孫科、郭泰祺、宋子文、傅秉常、王世傑、張忠紱、周鯁生、王蕓生,最後兩章是對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刊物《外交評論》《外交月報》的研究,刊物中的許多作者,實際上也是當時外交界與言論界具有相當地位和影響力的人物。相關人物的選取,有這樣三點考慮:一是在民國外交史上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又有一定的外交方面的主張和觀點;二是在外交思想方面過去研究相對較少,有可能寫出一點新意的人物;三是存留並公佈了一定的資料,目前研究的條件相對成熟。鑒於這些考慮,做了上述的選擇。有些人物十分重要,其外交思想也很值得研究,如顧維鈞、胡適,但此前學術界研究成果較多,就沒有納入。蔣介石的外交思想,更是民國外交思想必須研究的課題,但以一章的篇幅論述實在不夠,加上此前筆者在《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外交決策研究》一書中已部分涉及,這次也未列入,期待將來單獨申報一個“蔣介石外交思想研究”的課題,再做更為深入、從容的考察。還有一個特殊的人物,即一度兼任外交部長的汪精衛,在外交方面也有一些主張和觀點,但其後來的走向較為特殊,與之類似的還有幾人,如唐有壬、殷同、梅思平、高宗武等,也只能留待以後研究了。儘管如此,現在的篇幅也已經遠遠超出課題申報時的設計,故只得暫時控制在目前的規模,一些頗有必要,但還未及研究的物件,希望將來有機會和餘力做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從相關史實的研究情況看,民國時期的外交思想是豐富而多樣的,又是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一定的歷史擔當的,其主體部分是配合著當時的國家利益需要及民眾的願望與督責的。但這個時期國家所面臨的矛盾集中而鮮明的外部環境,外交所承擔的毋庸置疑的時代重任,決定了民國前期的外交思想和主張主要是如何反對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但自北伐後期日軍出兵濟南,尤其是九一八事變後,中日矛盾越來越尖銳,整個外交思想的重心,就是圍繞如何對付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如何爭取各種可能的國際援助,如何處理好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以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具體說來,約有以下數端:其一,對付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一方面是要不要訴諸國聯,如何爭取國聯對日本侵華的反對和制裁;另一方面是要不要對日直接交涉,如何交涉,以及對一些具體交涉的態度與主張。其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應如何爭取其他大國的支持和援助。如美國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如何處理對美外交;蘇聯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如何處理對蘇外交;英國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如何處理對英外交;德國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如何處理對德外交;等等。
除此之外,較為重要的內容有,關於戰後國際秩序和國際組織的構想和主張,對國民政府在外交交易處理方面的評價和建議,關於民眾及輿論在外交中的作用和影響的主張,關於外交策略和外交技巧,關於外交人員的訓練和培養,關於外交使領館的地位和作用。
從上述內容看,這些主張和思想的價值總體上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對於實際外交戰略、外交決策、外交事務指導和諮詢的價值。這是眾多外交人物、外交研究者最為看重的地方,他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此,就是要為國家的外交事務出謀劃策,服務於國家的主權和安全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是為徹底打破日本法西斯吞併中國、滅亡中國的幻想這一核心任務服務。他們的主張有對有錯,或者有一個發展提高的過程,但在總體上,經過集合眾人的智能和努力,中國人民終於實現了這個最重要的戰略目標。
其次是對於外交理論的建樹。中國近代外交起步較晚,以近代國家的觀念、國與國之間按照國際慣例平等交往、正常往來的理念形成較晚,近代外交理論研究相當落後,外交人員的訓練和培養缺乏規範。民國時期出現一批具有相當專業素養和國際視野的外交人物,他們對於外交相關理論問題和國際關係實際問題的闡述,他們在這方面所做的宣傳和普及的工作,對於推進我國現代外交理論和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是一份頗有價值的思想遺產,其中有些見解,在今天看來,也還是難能可貴的,具有一定啟發和參考的價值。例如,有學者對於中外衝突之時民眾參與外交的問題就指出:“外交問題關係全國的命運,民眾對於外交問題應當採取研究的態度而不宜盲從或武斷。外交問題的關係極複雜,民眾如若重視外交,就應當下功夫研究這個問題,不能全憑直覺或感情的衝動而妄作主張。”所言民眾的“衝動”而激烈的主張或表現,我們在當代的某些類似情況下,不是也常常可以見到嗎?
關於全書章節的安排,總體上,外交人物在前,兩份重要的外交刊物排最後。外交人物中,對於參與國民政府外交決策較多或在某一時段發揮作用較大的人物,基本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而主要是外交學者或諮詢專家的排後。具體而言,第一章的王正廷是大革命時期主持“革命外交”及前期應對九一八事變的外交部長;第二章的蔣作賓是1929年“中東路事件”在德國斡旋及其後參與中日交涉的人物;第三章的顏惠慶是九一八事變後代表國民政府訴諸國聯的首席代表;第四章的黃郛是20世紀30年代前期在外交前臺主持對日交涉、踐行妥協外交的靈魂人物;第五章的張群是接替黃郛出任外交部長,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前後主持對日交涉的人物;第六章的王寵惠是接替張群出任外長,在抗戰前期主掌外交四年多的人物;第七章的孫科是抗戰初期爭取蘇援、致力親蘇外交的要角;第八章的郭泰祺、第九章的宋子文是前後對接的外交部長;第十章的傅秉常在宋子文擔任駐美特使、蔣介石掛名外長時曾以外交次長兼理部務;第十一章的王世傑是接替宋子文的外交部長,在抗戰勝利前後參與外交要務甚為頻繁;其後三章分別是三位重要的外交問題專家和外交時事評論家——張忠紱、周鯁生、王蕓生。筆者以為,這樣的編排,大致上還是有邏輯上和前後關聯上的合理性的。
而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也發現,上述民國外交家、外交學者、外交研究刊物提出的外交主張和外交觀點,主要涉及如下一些關係和問題。
(1)政府外交與民眾參與的關係,也即“上”與“下”、“體制內”與“體制外”在外交事務中的角色與作用問題。由於近代以來社會大眾、各界人士介入對外交涉的情況較為多見,並直接影響到政府外交決策與對外交涉(一些列入本課題的研究物件甚至身歷其境、親受衝擊),因此成為不少作者關注和討論的話題之一。
(2)對外爭取與國與自立自強的關係,也即“外”與“內”、“外交努力”與“內政建設”的關係。大多數作者主張,既要盡力發揮外交的作用與功能,也要加緊國內建設,只有國內安定,建設有成就,才能為外交提供最為堅強有力的後盾。
(3)弱國有外交,還是無外交?像近代中國這樣貧弱的國家,是否應該、有無可能通過外交斡旋維護和爭取國家利益?大多數作者主張應該儘量發揮外交的作用,而不能因為是貧弱之國就不敢或放棄外交上的努力。
(4)國際組織、戰後的集體安全性群組織,是“強勢”的,還是“弱勢”的?應不應該擁有強制的制裁作用?應不應該擁有足以進行武力幹預的能力?如組建“國際空軍”的力量之類。中國作為一個軍事上落後、自衛能力嚴重不足的國家,一些作者主張有一個強有力的能夠出面捍衛弱小國家安全的國際組織。
(5)外交手段,是應該偏於激進,還是偏於理性?是應該主張以革命外交、霹靂手段,打倒一切帝國主義,實現獨立自主,還是應該通過交涉、談判,以和平的、漸進的、合作的方式,來逐步改善中國的外部環境,求得不平等條約的廢除與國際上的平等地位?作者們的主張有偏於激進的,有偏於穩健的,也有在不同階段主張不同的。雖然手段不同,但都是希望能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自由。
(6)對日交涉,是直接交涉,爭取和平解決,還是間接交涉,透過其他國際組織和國家的幹預或者斡旋?戰後對日處置,是“徹底摧毀”,防止其“死灰復燃”,還是“以德報怨”,留有空間和餘地?也即是“嚴格”,還是“寬鬆”?戰時主張徹底摧毀的多,但戰爭結束之時,由於局勢的變化和關注重心的變化,對日本網開一面的意見和做法占了上風。
(7)對美外交,是應該擺在中心位置,堅守美英路線,還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有所調整,做出轉換?如轉向德意,或者偏向蘇聯,或者在兩大勢力之間不偏不倚,保持平衡。
(8)對蘇外交,是爭取互信、維持友好,還是不惜破裂、分道揚鑣?由於中蘇關係的相當重要性,對蘇外交也是關注最多的話題之一,其間的意見也是各有所本,錯綜分歧。
(9)對英外交,是盡力爭取其對華同情友好,維持戰時的同盟關係,注重其與美國基本立場的一致性,還是格於其對中國的極端吝嗇和輕視,對之不抱幻想、示以顏色?
對於上述問題,本書的研究物件提出了這樣或那樣的主張和方案,對當時的外交實踐和各類人群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反映了民國外交艱難、曲折、豐富、複雜的過程,有成功的欣慰,也有失敗的酸辛。對此,本書的研究還只是一個初步的、很不完善的嘗試,課題組現在所做的研究,只是暫時告一段落,還有許多問題和不足要靠今後進一步的努力來解決和彌補。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王正廷外交思想述論
第一節 以國民為後盾的外交思想
第二節 注重提高國家實力的外交思想
第三節 溫和型的革命外交思想
第四節 若幹基本的外交策略與做法

第二章 蔣作賓外交實踐及外交思想
第一節 使德期間:聯德蘇以制日的外交思想及實踐
第二節 使日期間:直接交涉的主張及實踐

第三章 顏惠慶外交實踐及外交思想
第一節 顏惠慶的“國聯外交
第二節 獨立自主、積極主動的外交思想
第三節 理性務實的外交策略
第四節 對若幹外交問題的見解

第四章 全面抗戰爆發前黃郛對日外交思想
第一節 黃郛對日外交思想的形成
第二節 黃郛對日外交思想
第三節 黃郛對日外交思想之評價

第五章 張群調整中日關係的努力及其策略
第一節 關於廣田三原則的交涉
第二節 張群主要的對日外交策略

第六章 王寵惠的外交思想
第一節 王寵惠的大國合作制日思想
第二節 王寵惠的主權思想
第三節 王寵惠的戰後集體安全思想

第七章 孫科”聯蘇制日“的外交思想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後:堅決“制日”與聯蘇的外交主張
第二節 擔負重任,促成蘇援
第三節 堅持對蘇友好,徹底清算日本

第八章 郭泰祺外交實踐及外交思想
第一節 參與對日交涉
第二節 使英時期之活動及主張
第三節 任戰時外長後的抗戰外交宣傳

第九章 宋子文的外交實踐與主張
第一節 宋子文與國民黨人的聯俄政策
第二節 宋子文與國民政府的對蘇外交
第三節 “英美派”代表的外交風格與思想

第十章 傅秉常外交活動及外交思想
第一節 受教於伍廷芳:關於外交人才之培養與操守
第二節 廣東軍政府時期之外交工作
……
第十一章 王世傑的外交思想
第十二章 張忠紱的外交思想
第十三章 周鯁生外交思想與外交活動
第十四章 王蕓生對日外交主張
第十五章 《外交評論》及其外交主張
第十六章 《外交月報》及其對日外交主張
參考文獻
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