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滿額折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拋錨於永恆:內在生活的道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如行船,本書為您指出靈魂得安棲的港口,教導我們拋錨於神裡面之道,使漂泊的靈魂得與神連結,又堅固、又牢靠,直通到永恆。

作者簡介

曹力中 牧師

畢業於台大物理系,1978年蒙主帶領,與妻子劉秀慧牧師,由溝子口錫安堂(榮耀秀教士)差派,在台灣東部五年,建立羅東錫安堂、宜蘭錫安堂,並於1983年於台北建立士林錫安堂,牧會至今。曹力中牧師與妻子,數十年來同心將生命擺上,與神同工,帶領神百姓進入王的內室,住在祂裡面,並經歷祂的豐盛;他所傳講的信息、製作成的書,能將渴慕神的人,帶進神話語的規模與豐盛中。

作者序

我年輕時,在教會講過一個系列,《內在生活的道路》,一共只有八篇;多年來不時有人告訴我,他們從這個系列的信息得著幫助,直到今日還有人推薦給別人。

2011年,好消息電視公司(Good TV)的鄭嬡娜牧師,希望我去空中主日學,錄幾集有關親近神的操練;我就想起《內在生活的道路》這個系列,遂更新了那幾篇的內容,再加上幾篇相關信息,並訂了個新的總標題:《拋錨於永恆》。

「拋錨」在現代是開車用語,車子故障停在不該停的地方,也用來指某些事出了狀況;但我訂這題目是出自聖經希伯來書六章19節:「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

人類墮落後,神將始祖趕出伊甸園,不讓他們靠近生命樹,也離開神的面;後來卻要摩西造會幕,在其中保留了一個至聖所,作為人與神相會之處。可是神要摩西做一幅幔子,將至聖所遮蓋起來,叫人都不能進去,只有大祭司一年獨自進去一次,在大贖罪日帶著祭牲的血進去贖罪。這是要讓在世上漂流的人類,心中有個渴慕,有個追尋,想回到神面前,尋求神的面。

然後,神子來了,祂是贖罪祭牲的本體,上十字架為人贖罪;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都記載著,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全了救贖,斷氣的時候,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從此通往至聖所的路打開了,也可以說,人又得以回到生命樹那兒,來到神面前,得以親近神了。

現在我們有個偉大的指望,不但能親近神,而且得以住在祂裡面,預嚐天堂的樣式。用另一個方式來說,我們活在世上如同在海中行船,現在可以找到靈魂得安棲的港口,拋錨於神裡面,使我們的生命得與神連結,又堅固、又牢靠,直通到永恆。

所以我為這個系列信息訂了這個標題,《拋錨於永恆》,在Good TV的空中主日學講了它之後,次年也在自己的教會(台北士林錫安堂)主日講這系列信息。我平常都是拿在自己教會講過的講章,去Good TV講,這次是顛倒過來的。

幾年前,我們開始想將這個系列整理成書,我從這個系列二十篇信息中,挑了十二篇放在本書中。曾有人建議我不要用「拋錨」這個詞作書名,而用「下錨」,大概因為它已經被人用在其他涵意上了。但後來我還是選擇了這個詞,因為那正是以前的船員做的事,船要碇泊時將錨拋在海裡(今天船錨都是用機器操控了);另一方面,「拋」表達了我們的決心,要將生命安置在至聖所、神的同在裡。

這正是本書內容所要帶給讀者的,盼望能幫助渴慕尋求神的人,找到追求神、親近神的道路。

謝謝邢立平姐妹將講道的音頻謄寫成文字,又蒙黃巧慧姐妹與盧珍予姐妹整理文稿,還有好些弟兄姐妹幫忙校稿,一併在此致謝。

曹力中
2019年4月

目次

作者序
前言
1. 被主的話浸透
2. 被聖靈浸透
3. 進入內室
4. 讚美──神聖的習慣
5. 默觀與飛翔──等候神的操練與生活
6. 遵主命令
7. 安靜不動
8. 神的車
9. 以謙卑束腰
10. 歸回安息
11. 輕省的擔子
12. 至聖所的事奉

書摘/試閱

前言

「拋錨」在現代是開車用語,車子故障停在不該停的地方,也用來指某些事出了狀況;但我訂這題目是出自聖經希伯來書六章19節:「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

人類墮落後,神將始祖趕出伊甸園,不讓他們靠近生命樹,也離開神的面;後來卻要摩西造會幕,在其中保留了一個至聖所,作為人與神相會之處。可是神要摩西做一幅幔子,將至聖所遮蓋起來,叫人都不能進去,只有大祭司一年獨自進去一次,在大贖罪日帶著祭牲的血進去贖罪。這是要讓在世上漂流的人類,心中有個渴慕,有個追尋,想回到神面前,尋求神的面。

然後,神子來了,祂是贖罪祭牲的本體,上十字架為人贖罪;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都記載著,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全了救贖,斷氣的時候,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從此通往至聖所的路打開了,也可以說,人又得以回到生命樹那兒,來到神面前,得以親近神了。

現在我們有個偉大的指望,不但能親近神,而且得以住在祂裡面,預嚐天堂的樣式。用另一個方式來說,我們活在世上如同在海中行船,現在可以找到靈魂得安棲的港口,拋錨於神裡面,使我們的生命得與神連結,又堅固、又牢靠,直通到永恆。

第1章 被主的話浸透

她說:「我們去吃西餐,吃完正餐,服務生拿一支小湯匙擺在桌上,你就知道接下來有很好吃的甜點。我就是想要讓瞻仰遺容的人知道,雖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軀體,躺臥在那裡,可是The best is yet to come,更好的還在後頭!」(心靈雞湯)

一個被聖靈浸透的人,也會充滿神的話;一個被神的話語浸透的人,也會是被聖靈浸透的人。你想追求被主浸透,就要追求浸泡在神話語中。(曹力中)

在我牧養的教會,每年年初我會照主引導我的,給會眾一段經文、一個主題,讓大家在未來一年能更多默想、學習、追求;我們不太訂那種未來一年要增長成多少人之類的目標,而是讓大家追求讓生命更多扎根在神裡面,也在神恩惠的道裡面。

有一年我給會眾的主題是《被聖靈浸透》。雖然聖經沒有直接像「被聖靈浸透」這樣的話,但是我覺得有一節經文很有這個意思,就是約翰福音三章34節:
「神所差來的就說神的話,因為神賜聖靈給祂是沒有限量的。」

神賜聖靈給耶穌是沒有限量的,而耶穌所擁有的,也都是我們跟隨祂的人可以擁有的,保羅說:「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你們在祂裡面也得了豐盛。」(歌羅西書二章9~10節)

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這個身體,不是只為著盛裝你現在的靈魂而已,更是要盛載神的豐盛,使我們還活在地上時能來到一個地步,神的豐盛也像在基督身上一樣,有形有體地居住在我們身上。那意味著,當有一天這軀殼脫落的時候,我們裡面是紮實的、豐富的,那就是不朽壞、榮耀的身體。

所以保羅說,鍛鍊身體益處還少,因為肉體終會衰敗,有一天肉體拆毀的時候,你裡面有可能是非常脆弱微小的,到時候你會永遠懊悔。保羅常為神兒女禱告,要他們「裡面的人」剛強,而且一天新似一天。(以弗所書三章16節「心裡的力量」,以及哥林多後書四章16節「內心」,原文都可譯為「裡面的人」。)

◆The best is yet to come──最好的還在前頭
那年開頭時,我還給大家講了一段話,讓我也在這裡跟您分享:
「過去的這一年發生過許多事,無論是全世界囑目的大事,或是深深觸及你個人生命的重要的事;但我自己想到過去的一年,總是想到其中閃爍著光輝,許多激發了甜美的愛,或是帶來歡笑愉悅的事,那是充滿神同在與恩典的一年。我相信在未來的年日,我們也將要充滿了神的恩惠與榮光。」

翻開我的週曆手冊,我看見過去一年許多事情都有神美好的工作在裡面,而且在那裡激發出許多甜美的愛,還有許多帶來歡笑、愉悅的事情。

我希望你跟我一樣,喜歡這樣子的想法,如果你更多注視神,你也會這樣;你也會發現有許多美好的事情發生,那是一個充滿神同在與恩典的一年。可是倘若你還是想到一些失敗、挫折或不容易的事,我要誠懇地、迫切地建議你、勸你,把過去的一年連同其中所有的失敗、挫折與失意,都輕輕地放下來;如果過去的一年有一些你覺得很得意的、成功的事情,我也建議你把它放下來,不需要留戀過去,前面會有更好的。

我很喜歡一句話:〝The best is yet to come.〞也就是「最好的還在前頭」,我們應該相信這個,就是面對死亡也是。

《心靈雞湯》(中譯本由晨星出版)一書裡有個動人的故事,教會裡有位老姐妹,面容經常閃爍著光輝,別人碰到她都很愉快,是一位很幽默的老太太。因為她已經年紀老邁不容易來聚會,牧師像往常一樣去探訪她,兩個人就講一些笑話,很愉快。然後老太太就說:「牧師,剛剛醫生告訴我,我大概只剩下三個星期可以活。」牧師趕快把愉快的表情稍微收起來,可是老太太還是很愉快,就開始跟牧師談她希望喪禮要怎麼樣辦、怎麼做,她說:

「牧師,我有一個特別的要求,到時候會有人瞻仰遺容,你要幫我一個忙,要記得讓他們放一本書在我手中,但另一隻手要握著一支小湯匙。」

牧師想:「放小湯匙做什麼?」

她說:「我們去吃西餐,吃完正餐,服務生拿一支小湯匙擺在桌上,你就知道接下來有很好吃的甜點。我就是想要讓瞻仰遺容的人知道,雖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軀體,躺臥在那裡,可是The best is yet to come,更好的還在後頭!」

希望我們大家都是這樣的想法。

◆浸泡在主裡面
讓我們將過去一切失敗、挫折,以及一切成功、得意之事,都輕輕放下來,免得把新的一年將會背負的擔子加在已負著重軛的肩上,屆時你就會說:「我擔不起這個擔子。」那是你的錯誤,不是神的錯誤,因為主很清楚地說:「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希臘羅馬神話裡面有一個故事:大力士半神英雄Hercules被要求在三天內清理好一個陳年的馬廄,他一看那個馬廄就覺得很不容易,因為馬廄堆積了非常厚的穢物,而且都已經變硬很多年了,他花半天的時間只清理了一小區塊而已。

於是他停下來想一想,然後起身走到外頭,開始挖溝,把附近的溪水引到馬廄來,第二天他就休息,到第三天他再去清理時,那堆積多年的東西已變得柔軟、好清理了,他三天內完成了一個艱巨的任務。

如果你的心裡面、生命裡面,甚至家庭或是職場上、學業上,有一些東西好像陳年的馬廄一樣,讓你不知道從何著手來改變,請來浸泡在神的同在裡。當你開始感謝讚美神,願意把心敞開來說:「耶穌基督在我裡面,成為有榮耀的盼望」時,你就能開始浸泡在神裡面了。

期待擺在前頭的一年,我們被那些甜美的事、神的愛、神無窮的喜樂、神的安息、神的靈浸透,浸到入心、浸到真的透了,意思是不論你從那個地方切開來,味道都在那裡。就像主自己在十字架上遭遇那麼可怕的事情時,從祂裡面出來的是甜美的東西,因為祂是被聖靈浸透的一位,神賜聖靈給祂是沒有限量的。

我知道未來一年也將發生許多事,有不少人預測甚至預言說,經濟將會更蕭條,美國或歐洲可能會經濟崩潰等等;還有一些我們幾乎可以斷言一定會發生的事,像地震、戰爭等天災人禍,以及我們現在無法預料卻將發生的事。我們可以預測,未來一年我們翻開報紙、打開電視、上網看新聞,一定會看到這些事;但你可以學習看另一個方向。

多年前,神藉著先知說:
「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祂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

主沒有說祂來就會立刻把這些黑暗都除去,讓整個世界變好;神是說,世界還是那個樣子,但是祂的榮耀要光照你,顯現在你身上。就像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一書開頭說的:

「這是最好的日子,這是最壞的日子;這是光明的一年,這是黑暗的一年;這是充滿盼望的年代,這是個絕望的年代。」

黑暗和光明是並行的,有一天都會達到完滿,讓神審判的時候會顯為公義,賞賜的時候也顯為公義。

你需要決定看向哪一邊,站在哪一邊;而神清楚地說,祂要我們仰望祂,將眼目從其他事物轉移而注視祂。讓我們都來禱告說:「主,請來將我浸透!」我們相信前面必然是更豐盛的一年,我們可以來追求被神浸透,被聖靈浸透。

◆被聖靈浸透的典範
保羅被解送到羅馬的時候,由百夫長帶著他和其他囚犯以及一些兵丁,上了一艘船。那個時代在地中海行船有許多風險,保羅不是漁夫或船員,不是跑船出海的專業人員,但他將從主領受的說出來,勸他們留在一處過冬;但船主、掌舵的與百夫長都不聽他,結果做出錯誤的決定,因而途中遇見颶風,連最好的水手都害怕了。

但保羅沒有因為這樣而生氣抱怨,也沒有受虧損,至終是這個被聖靈浸透的保羅,再次聽見神的聲音,解救了整艘船276人的性命,而且很可能還引他們認識了神,因為主對他說:「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一個被聖靈浸透的人,也許一時不會被世人看出他有什麼特別,可是至終他要成為影響深遠的人物,那是神治理這個世界的法則。

聖經中還有另外一個例子──但以理。他是在以色列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時,在一個破敗的環境裡成為巴比倫的俘虜。環境與遭遇是這樣,但另一件事將改變他的人生,也因此改變許多人的人生,就是他是一個被神的靈浸透的人。

但以理是個被神的智慧、甜美、愛、喜樂與平安所浸透的一個人,連夢中神都能夠對他說話,後來影響君王甚至影響整個時局的就是他,也成為以色列人、猶太人歸回之人的強大後盾。

在教會歷史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例如第5世紀有一個人叫聖本尼狄克(St. Benedict of Nursia),臺灣的天主教會翻譯為聖本篤。他原來有很好的家庭、很好的環境,但是他被神吸引,渴慕要更多認識神,他建立了修道院,花許多時間在神的面前讀聖經、禱告。

他的言論、著作、生平,到今天已經超過一千五百年還繼續被人傳誦,許多人實行他所帶出的道路與教導,他所寫的72條修道院的規章裡有許多寶貴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導人讀神的話語,浸泡在神的話語裡面、浸泡在禱告裡面、浸泡在神的同在裡面。

◆浸泡於神的話語中
我們屬血氣的人能蒙神恩澤已經是令人驚異的恩典了,像約翰牛頓的詩歌說的,是「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那麼說要被聖靈浸透豈不是僭越了嗎?但神差祂兒子來到世間時,賜聖靈給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是沒有限量的(約翰福音三章34節),從此屬血氣的人都有這指望,因為取了人身的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典範,祂所承受的,我們也都可以承受,我們可以無窮無盡地得著聖靈、被聖靈充滿。而約翰福音三章34節前半節說:「神所差來的就說神的話。」神賜祂無限量的聖靈,使祂能說神的話。

一個被聖靈浸透的人,也會充滿神的話;一個被神的話語浸透的人,也會是被聖靈浸透的人。你想追求被主浸透,就要追求浸泡在神話語中。

中世紀一些委身教會的人,常是從聖經學習閱讀的,所以聖經語言深印於他們生命最早期的記憶中,他們一切表達(包括說與寫)都離不開神的話。

我十八歲時信了主,在那之前我是個書呆子,除了學校功課以外什麼都不管;書讀得很好,考上好大學與理想的科系,但我不太去想生命的事情。我第一次讀一本書讀進生命裡,就是聖經。那時我像一張白紙,在聖經裡讀到什麼,聽道時聽見什麼,就刻印在我生命裡。主也安排我旁邊有喜歡讀聖經的人,我花很多的功夫讀聖經,神的話那麼進到我的生命中,使我們所思所想、說話與行事為人,都離不開神的道,像中世紀那些修道士一般。

中世紀一位有名的修道士聖伯納(St. Bernard of Clairvaux),他在修道院40年,醒著的時間超過一半是用在讀經、唱經及默想聖經上。他說:

「聖經成為生命的泉源,流出活水江河,使人在主裡歡樂;藉聖靈湧流在人裡面,使基督孕育在人裡面,屬靈的人藉此嚐到新婦對新郎的熱情。」

當人那麼浸泡在神話語中,浸到透心時,神的話將進入你的心思、感情、良心、想像力、直覺裡,無論意識或潛意識都充滿神的話,也就是連作夢都浸泡在其中。

講道王子司布真就是這樣一個人,禮拜六傍晚吃過晚餐,是他寫第二天講章的時間,他不讓任何人打擾他。有一個星期六晚上,到了該睡覺的時候,他還沒寫出講章來;他是個充滿了神的話的人,但就像有一次他聽說同時代美國的大佈道家慕迪(Dwight L.Moody)預備講章時,有很多題目的構思,但苦於沒有更豐富的內容;他聽後大笑說:「我剛好相反,我有很多內容,苦於沒有題目!」司布真的意思是,他必須弄清楚主要他講什麼,一旦有一個方向,神的話語就會滾滾而出。

我想那個星期六,他搞了整個晚上,一直弄不出來主要他講什麼。後來他聽從妻子的勸說,先去睡覺。次日清晨他的妻子遞給他一張紙說:「昨天晚上被你說夢話吵醒,我發現你在講一篇道,就趕快把綱要記下來。」他一看,太好了!那天早上他就用那篇講章講道,充滿了聖靈的膏抹。

我也是有很多神的話的人,二十幾年前,我們夫婦在美國的密西根州底特律,住在一對夫妻家裡,那裡有一些弟兄姐妹很想要我們跟他們講關於追求主的事,所以臨時安排了一個聚會,是在一個早上,所以我前一天晚上就仰望神要講什麼,可是一直不確定。

我是很少作夢的人,而且醒來之後多半不記得夢見什麼;可是那天半夜我在夢中講著道,醒過來,還很清楚記得我剛剛講些什麼,我就著牆角的夜燈,拿出一張紙簡單寫下來,第二天照那個綱要講,聖靈也作奇妙的工。

十幾年以後,有一次我在高雄碰到一位姐妹,她跟我提到多年前在底特律那個上午的聚會,說:「那天的聚會我嫂嫂也在其中,而且就是那天她被聖靈充滿。」盼望我們都成為浸泡在神話語中的人,以至於意識和潛意識裡都充滿了神的話,好使我們被神浸透。

◆要浸透入心
我們應該有每天靈修時讀聖經的進度,世界上最有名的讀經進度表,可能是19世紀英國一位廣受尊敬之聖徒,只活了29歲的Robert Murray McCheyne所製作的。它每天有四段經文,一年內可讀完一遍舊約聖經、二遍新約聖經、二遍詩篇。你在網路上搜尋,可以找到不少它的軟體,可用在電腦或手機上。(一般常被譯為「麥琴讀經進度表」)

但我建議您要另外分出時間,更多地讀聖經(尤其該趁年輕時下功夫),因為一年讀完一兩遍聖經,可能不容易讀熟聖經。我年輕時受朋友影響,將一本聖經拆成六小本:摩西五經、舊約歷史書、詩歌智慧書、大小先知書、四福音加上使徒行傳、羅馬書到啟示錄,然後拿去裝訂成軟皮封面,平常取一本放在口袋或皮包裡,隨身攜帶,一整天裡一有空,或等公車時,就拿出來讀;包括零碎的時間,一分鐘也可以讀一點神的話。讀了兩分鐘,公車來了,等過一會兒有空,再從剛剛讀到的地方讀起,這也可以操練專心,而且使自己成為喜愛神的話語,晝夜思想的人,直到神寶貴的話語、生命之道,浸透我們,浸透入心。

我也建議您像中世紀修道士一樣,常對聖經作「神聖誦讀」(Lectio Divina,這是拉丁文,繙成英文是Divine Reading,台灣的天主教常譯為「聖言誦禱」)。這是聖本篤所提倡的讀經方式,他認為那是從初代教會就有的方式,我蠻贊同的,因為我初信主時,也很自然地就這樣讀經,或許那是聖靈喜歡使用的方式。

聖本篤將神聖誦讀說成「神話語的饗宴」(Feasting on the Word),包括研讀、默想、聆聽、祈禱、吟唱;第6世紀末的教皇大貴鉤利,則根據羅馬書十章8節將神聖誦讀分成:誦讀、默想、祈禱、默觀四件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