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人格理論(全2冊)(簡體書)
滿額折

人格理論(全2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08 元
定價
:NT$ 648 元
優惠價
8756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的主要特色是在體系上突出人格理論的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按照特質理論、生物學理論、學習理論、精神分析理論和現象學理論的順序來編排,意味著不同人格理論之間的關係,或者它們在解決人格的不同層面的問題上所起的不同作用。特質理論幫助我們描述人,即初步認識一個人的特點。生物學理論幫助我們從生理、遺傳甚至進化的方向去解釋人的特徵。學習理論揭示了環境如何塑造人,其中社會認知理論則強調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精神分析理論挖掘人的潛意識動機,探索心理疾病的病理機制以及免于心理疾病的方法。現象學理論則向我們呈現人的意識經驗的整體性和主動性,強調人的選擇和建構世界的能力,以及生命存在的意義。

作者簡介

郭永玉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格與社會心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教育部高校心理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心理學與社會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在中英文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及主編、參編學術著作或教材10餘部。獲得中國心理學會學科建設成就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等多項獎勵。

劉毅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格與司法心理學、心理學理論與歷史。

尤瑾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健康心理學、人格的畢生髮展和情緒社會性老齡化。

《人格心理學:人性及其差異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出版後,我就開始醞釀一個計劃,就是以此書的體係為框架,編寫一套人格研究叢書。就是說此書儘管很厚,但就人格心理學這一豐富而寬泛的領域而言,仍然是概略性的。如果將每一章擴展成一本書,就可以講得更明白而詳實一些。但這個計劃從醞釀到現在實現,已經十幾年過去了。之所以如此“難產”,原因當然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中青年作者隊伍的形成。因為人格心理學雖然在西方是心理學的一個基礎性領域,已經有了深厚的積累,但在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人格心理學一直是一個薄弱的分支。

在那個心理學即使被允許存在的年代,“人格”一詞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也是避免使用的。在普通心理學課程中,有關人格的內容講的是氣質和性格,更奇怪的是,把氣質又歸結為巴甫洛夫的神經活動類型,把性格歸結為對人、對己、對集體、對社會的態度。這些內容與西方的普通心理學或心理學導論課程中的人格章節的內容幾乎沒有相同之處,是另外一套說辭。總之就是迴避“人格”一詞。直到現在,我也很難解釋這件事,只能籠統地理解為“人格”大概屬於“資產階級的東西,姓資不姓社”。這種情況是“冷戰”時代意識形態指導學術的一個很小的例證。 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北京大學周先庚先生組織全國同行協作翻譯的克雷奇(David Krech)等人編著的《心理學綱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涉及人格和心理健康的部分是沒有被譯出的,也就是說該書只是個節譯本。這種情況直到80年代後期才有所改變,周先庚先生主持翻譯的希爾加德(E. R. Hilgard)等人編著的《心理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就沒有整章缺漏的情況了。

人格心理學在中國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分支,具體而言就是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中被作為一門課程,要比其他基礎性分支晚得多。就教科書而言,高玉祥的《個性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和葉奕乾、孔克勤的《個性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是將動機和價值觀,以及氣質、性格和能力(智力)等都歸在“個性”概念之下,將西方心理學中有關人格的知識納入其中,將人格說成個性或者性格,總之是在“蘇聯心理學”的概念框架下吸收西方的人格心理學知識,但仍然盡量避免使用“人格”一詞。

難能可貴的是,同樣在那種背景之下,陳仲庚、張雨新的《人格心理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葉奕乾的《人格心理學》(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則是採用西方心理學的體系,以各大派別的人格理論為主線。黃希庭的《人格心理學》(台灣東華書局1998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將這種體系加以整合完善。至此,中國的人格心理學教材在體系和內容上才與國際接軌。而此時,“冷戰”早已結束,作為特殊話語體系的所謂“蘇聯心理學”也早就壽終正寢了。當然,單從學術本身而言,人格心理學是具有社會性和文化性的學科,不同國家、地區乃至學術機構和具體學者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論或體系,但這與“冷戰”背景下形成的美蘇兩大學術壁壘或陣營是兩回事。

進入21世紀,人格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也發展到更高的水平。在黃希庭等教授的倡導下,2005年10月中國心理學會第九屆第一次常務理事會決定成立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從此,人格心理學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在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心理學部分,人格心理學被規定為心理學類專業的核心知識領域。我有幸作為這些事件的參與者,見證了這一學科發展的若干個里程碑時刻。

儘管如此,整體而言,人格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人員一直很少,招收人格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導師屈指可數。因此,某種意義上,我是在等待願意並能夠承擔這套叢書寫作任務的中青年學者隊伍的形成。直到近五年,時機逐漸成熟了。一批以人格為研究方向的年輕學者成長起來,他們大體在2010年前後五年內獲得博士學位並成為教學科研骨幹。 2015年,我覺得叢書編寫的計劃可以付諸實施了,於是在上海教育出版社謝冬華先生的積極推動下,叢書寫作任務開始落實。

叢書的選題依據基本上是以我在本文開始所言的那本書為藍本,每一章擴展成一本書。為此,這裡簡要回顧一下那本書的框架。我當年在自序中說:

本書試圖較系統地總結人格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和問題研究成果,特別是體現這一領域從理論流派的紛爭到深入的問題研究這一重大轉向。我將主要以1990年代以來的文獻為依據,以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為基礎,整合人格心理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而打通各理論派別間的界限,溝通各個研究主題間的聯繫,將已有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整合到一種新的架構中,使人格心理學的知識體系接近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標準。

那本書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人格的概念及人格心理學的對象、任務、方法和歷史,回顧傳統的人格理論。在本叢書中,《人格理論》和《人格研究方法》就屬於這一部分。

第二部分探討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分別探討生物學條件(生理、遺傳、進化)和社會文化條件,以及發展歷程(年齡階段)和機制(天性與教養的相互作用)。在本叢書中,包括《人格的生理學維度》《人格的遺傳學解釋》《進化人格心理學》《人格與社會》《人格與文化》和《人格的畢生髮展》。

第三部分是人格的整體功能研究,包括認知、情緒、動機和自我,即信息的獲取與處理、情緒的反應與適應、行為的動力與目標,以及自我的統合與完善。在本叢書中,包括《認知風格與生活》《人格與情緒》《動機與目標》《自我調節》和《自我》。

第四部分是人格的具體功能研究,分別探討潛意識、攻擊、利他、人格與健康。在本叢書中,包括《人格與健康》《人格障礙》《人格中的惡》《利他主義》《人格與道德》和《人格與創造》。這部分與那本書的章目不完全對應,其間雖有內容上的重疊交叉,但每本書都圍繞一個專題展開,各自有其獨立成篇的合理性。

第五部分是人格的群體差異研究,包括性別差異和文化差異這兩個最大的群體差異。在本叢書中,包括《性別與人格》和《中國人的人格》。

第六部分是總結性的,探討人格測評的理論和方法,並在最後一章探討人格理論中的人性觀、人格理論分歧的維度、人格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以及人格心理學的未來走向。在本叢書中,有《人格評鑑》。

這裡列的書目是迄今為止已經明確任務的,隨著工作的進展,可能會有個別變動,有的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如期完成,有的專題這裡沒有提及,但內容很好又有合適的作者,可能會新加入進來。但這些變動不會改變這個大的框架。定稿後的書名可能有變化,但內容基本就是這些。

人格心理學是一個豐富、有趣又富於挑戰性的領域。我們期待這套叢書能夠較完整地展現這一學科的面貌,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輕人進入這一研究行列。當然,也期待著讀者坦率地指出叢書編撰中存在的問題甚至錯誤。

目次

上 冊

1 人格理論概觀 1

1.1 人格與人格理論 2

1.1.1 人格的定義 2

1.1.2 人格分析的三種水平 3

1.1.3 人格理論 4

1.1.4 科學理論的建立與檢驗 5

1.2 人格理論要解決的問題 7

1.3 人格的理論問題 10

1.3.1 人格在多大程度上由遺傳決定,又在多大程度上受環境影響 10

1.3.2 對人生而言,過去、現在和未來何者更重要 11

1.3.3 人的行為是由什麼推動的 11

1.3.4 自我概念有多重要 11

1.3.5 潛意識機制有多重要 12

1.3.6 人的行為是自由選擇的還是被決定的 12

1.3.7 通過向人們詢問,我們能夠了解什麼 12

1.3.8 獨特性還是共同性? 13

1.3.9 人是內控的還是外控的 13

1.3.10 心身之間有何联系 13

1.3.11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 14

1.3.12 人的行為有多大的穩定性 15

1.4 主要理論流派 15

第一編 特質理論

2 奧爾波特:探尋獨一無二的人 21

2.1 奧爾波特傳略 22

2.2 人格的本質和結構 25

2.2.1 人格的定義 25

2.2.2 人格的結構 27

2.2.3 人格的基本單元——特質 28

2.3 人格的動力系統 33

2.3.1 前動性動機理論 33

2.3.2 人格的動力:機能自主 35

2.4 人格的發展 38

2.4.1 兩種不同的人格 39

2.4.2 統我的發展階段 41

2.4.3 人格發展中的其他基本問題 43

2.5 人格研究和測量 44

2.5.1 人格研究和測量中的方法論問題 44

2.5.2 奧爾波特對人格特質的研究和測量 46

2.5.3 奧爾波特對人格的其他構成的測量和研究 47

2.6 對奧爾波特人格理論的評論 49

3 卡特爾和艾森克:勾畫人格地圖的概貌 52

3.1 卡特爾的人格理論 53

3.1.1 卡特爾傳略 53

3.1.2 卡特爾的方法學 55

3.1.3 卡特爾的特質心理學思想 59

3.1.4 卡特爾對特質的研究與測量 65

3.2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 70

3.2.1 艾森克傳略 70

3.2.2 艾森克的層次特質觀 72

3.2.3 艾森克的人格發展觀 77

3.3 對卡特爾和艾森克理論的評價 79

4 麥克雷和科斯塔:建構人格的元理論框架 82

4.1 人物傳略 83

4.2 人格分類系統的共識 84

4.2.1 詞彙學取向的探索 85

4.2.2 理論取向的支持 87

4.2.3 原型取向的界定 89

4.3 五因素模型的發展 91

4.3.1 五因素模型的真實性 91

4.3.2 五因素模型的綜合性 93

4.3.3 五因素模型的跨文化普適性 95

4.3.4 五因素模型的生物學根源 96

4.4 五因素人格理論的提出 98

4.4.1 五因素人格理論的人性假設 98

4.4.2 五因素人格理論的基本構成元素 100

4.4.3 五因素人格系統的運作過程 102

4.4.4 五因素人格理論的合理性 105

4.5 五因素人格理論簡評 106

第二編 生物學理論

5 巴甫洛夫、艾森克和格雷:“喚醒”人格的生理基礎 111

5.1 人格的生理類型論 111

5.1.1 巴甫洛夫傳略 111

5.1.2 四液說 113

5.1.3 神經活動類型理論 114

5.1.4 體型說 116

5.2 喚醒與人格 117

5.2.1 內外向的生理基礎 118

5.2.2 神經質的生理基礎 120

5.2.3 精神質的生理基礎 121

5.3 敏感性強化理論 121

5.3.1 格雷傳略 121

5.3.2 敏感性強化理論 122

5.3.3 行為激活系統與行為抑制系統對人格變量的解釋 123

5.3.4 格雷敏感性強化理論的應用研究 126

5.4 感覺尋求 127

5.4.1 克洛寧格的三維人格模型 127

5.4.2 朱克曼的研究 131

5.5 大腦不對稱性和神經遞質 133

5.5.1 大腦功能模塊化 134

5.5.2 大腦不對稱性及其個體差異 135

5.5.3 神經遞質 137

6 從高爾頓到普洛明:行為遺傳學 142

6.1 高爾頓的遺傳理論 143

6.1.1 高爾頓傳略 143

6.1.2 遺傳血統論 145

6.1.3 遺傳決定論 147

6.1.4 祖先遺傳律 148

6.1.5 優生學 148

6.1.6 高爾頓遺傳理論的貢獻與影響 149

6.2 經典行為遺傳學理論 150

6.2.1 普洛明傳略 151

6.2.2 遺傳學基礎 153

6.2.3 數量遺傳學的研究及發現 154

6.2.4 對遺傳率的解釋 160

6.3 分子遺傳學 162

6.4 遺傳與環境的關係:天性與教養之爭 165

6.4.1 環境:人格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165

6.4.2 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168

6.5 行為遺傳學理論評價 172

7 以巴斯為代表:進化人格心理學 174

7.1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174

7.1.1 心理機制是進化選擇的結果 174

7.1.2 心理機制的形成過程 175

7.1.3 心理機制的特性 176

7.1.4 進化心理學的心理髮展觀 177

7.2 圖比和科斯米德斯的進化人格心理觀 177

7.2.1 人物傳略 178

7.2.2 人的共性 179

7.2.3 從進化觀看個體差異 181

7.2.4 從進化觀看群體差異 185

7.3 巴斯的進化人格心理觀 187

7.3.1 巴斯傳略 187

7.3.2 個體差異是解決社會適應問題的關鍵 188

7.3.3 策略促進和策略干擾 189

7.3.4 人格五因素在解釋適應問題中的作用 192

7.3.5 人格的性別差異 193

7.3.6 人格一致性與行為多樣性 195

7.4 麥克唐納和內特爾的人格心理學 196

7.4.1 人物傳略 196

7.4.2 麥克唐納的人格心理學觀點 197

7.4.3 內特爾的人格心理學觀點 200

7.5 進化人格心理學的評價 203

7.5.1 進化人格心理學的貢獻 203

7.5.2 進化人格心理學的局限 205

第三編 學習理論

8 華生和斯金納:行為主義 209

8.1 華生的人格理論 209

8.1.1 華生傳略 209

8.1.2 人格界定 211

8.1.3 人格形成與改變 212

8.1.4 如何研究人格 214

8.1.5 情緒 215

8.1.6 病態人格 216

8.1.7 理論評價 217

8.2 斯金納的人格理論 218

8.2.1 斯金納傳略 219

8.2.2 人格結構 221

8.2.3 人格動力 224

8.2.4 人格發展 231

8.2.5 理論評價 234

9 多拉德和米勒:基於“驅力”的行為理論 237

9.1 人物傳略 237

9.2 人格結構 240

9.3 人格動力 240

9.3.1 學習原理 240

9.3.2 習得性恐懼 248

9.3.3 挫折與攻擊 249

9.3.4 衝突 250

9.4 人格發展 252

9.4.1 人格發展路徑 252

9.4.2 異常人格的發展 255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6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