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滿額折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當你覺得文學離生活很遙遠時,歐麗娟是名引渡的說書人。
她旁徵博引,上溯神話、下至唐宋詩,跨越七個時代、涵蓋四十七位詩人,梳理典故意象在文化長河中的流變,串起《詩經》、張九齡、卞之琳的月亮,以及我們夜深人靜時沒來由的孤寂。在她的述說中,我們總能從古人的故事裡,辨認出自己的心事。

當你覺得自己離文學很近時,歐麗娟又是個偵探。
她看見了你沒留意到的蛛絲馬跡,以實事求是的考究精神探尋字句真意,還原一個更撼動人心的詩歌世界:悠然形象深植人心的陶淵明,在他生活的時代裡貧窮、孤獨而邊緣,他的超脫之下是怎樣的掙扎與智慧?現代看來浪漫的楓樹,在古代為何成為鬼魂出沒常見的背景?

而當人世紛亂擾攘,讓你憂傷無奈時,歐麗娟看見文學如何照進人心最複雜幽深之處:遠古人類面對流行疫病、毒蛇猛獸所帶來的無所不在的死亡恐懼,發展出變形神話,以再生和對抗意識將恐懼昇華;《詩經》中先上車後補票、心靈出軌,丈夫移情別戀而被拋棄的種種婚戀苦惱,原來也可以如此面對;他人在歲月中逐漸質變、遺忘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或善良,當我們不得不身處於這樣的職場之中時,幸好我們總有比同樣遭遇的屈原更多一點的選擇……

現實縱然空虛疏離,相距千百年前的字句,卻反而深刻觸動著心靈:原來我們從不孤獨。

作者簡介

歐麗娟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2012年起於臺大陸續開設「紅樓夢」、「中國文學史」等開放式課程,廣受海內外華人歡迎,讓讀者重新認識古典文學的精髓。2015年榮獲全球開放教育聯盟「傑出開放教育獎」(The Open Education Awards for Excellence)的「教學者獎」(Education Award)。2021年,獲得第四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典範通識教師獎」。
著有《杜詩意象論》、《唐詩的樂園意識》、《李商隱詩歌》、《唐詩選注》、《歷代詩選注》、《詩論紅樓夢》、《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大觀紅樓》、《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等。

第五章 六朝文學
第一節 曹操〈短歌行〉:霸王詩人 在上一章裡,我們已經看到東漢文人詩〈古詩十九首〉的幾個主題,反映出當時流離顛沛的社會狀況,以及面臨生離死別時的各種情感,質樸渾厚,耐人尋味。接下來,我們便要開始談魏晉詩歌了,第一個要談的,就是曹操。 橫槊賦詩 在曹魏的時代,曹操掌握了政權,是實質上的皇帝。他在歷史上是以一個篡位者、反道德的負面形象而聞名,尤其是通過小說《三國演義》的風行,其玩弄權術、老謀深算的刻板印象更加根深柢固。再加上他曾經三次頒布〈求才令〉,用人唯才、不談品德,更是為一般人所詬病,認為他是破壞社會風氣的罪魁禍首,是野心勃勃的亂世梟雄。但其實,歷史永遠不是那麼簡單,仔細分析曹操的〈求才令〉,可以發現他是「文武並用,英雄畢力」,並非全然不顧是非道德的。 最值得欣賞的是,他雖然主要在政治、軍事上窮盡心力,但他絕對不是劉邦之類來自民間的庶人武夫,而是出身於世代累積雄厚的豪族,學養深厚,即使在縱橫沙場、兵馬倥傯之際,一直都手不釋卷。歷史家說:曹操「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也因此,在曹家成長的第二代,如曹丕、曹植等,都是文采斐然的精英,於是,父子三人便成為三國時期引領文壇的盟主,環繞著他們而形成的文人集團,即是著名的「建安七子」。這些詩人在曹魏所定都的鄴城發光發熱,統稱「鄴下才人」,成為後代文人所集體嚮往的典範。 所以應該說,曹操不僅很有學問,內心裡更住著一個詩人,最可貴的是,曹操即使在日理萬機、奔馳沙場的時候,也會湧現出高昂的詩興,當場即可以揮灑筆墨,寫出動人的詩篇,「橫槊賦詩」這個成語就是出自曹操父子。 槊,是一種長桿矛,「橫槊賦詩」是指把長矛橫放在一邊,然後吟詠起詩歌來,那是一種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樣子,也是對沙場上的將領文武雙全的讚美,而這正是曹操父子所塑造出來的形象。唐朝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中提道:「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到了宋代,蘇軾〈前赤壁賦〉裡寫赤壁大戰之前的情形,也如此讚歎說: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試想,當時曹操橫槊賦詩的意氣風發,比起諸葛亮的羽扇綸巾,其實也不遑多讓。 你看,「橫槊賦詩」就等於是「放下武器,立地成詩人」,一瞬間便脫胎換骨,從軍人變成了詩人,不用找資料、打腹稿,也不必營造氣氛、等待靈感,更完全不受戰場氣氛的影響,這份才情簡直是不可思議!當然,在這種狀況下寫出來的作品,必然帶有一種豪邁的氣象,不可能是軟綿綿的風花雪月,果然,曹操的詩展現出了蒼涼深遠、沉雄大氣的風骨,南朝鍾嶸《詩品》的評價是:「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宋敖陶孫《詩評》則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而〈短歌行〉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短歌行〉:從個人憂愁到觀照天下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辭.平調曲〉。曹操這首詩採用《詩經》古雅的四言句式,慷慨悲歌道: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你已經注意到了吧?這整首詩都是用四言的句式寫成的,屬於《詩經》體的嫡傳,尤其是其中套用了不少《詩經》的典故,乃至原始的完整詩句。 首先,曹操一開始便豪邁地放聲高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誰不會感到年華如逝水的匆促和悲哀呢?人們都喟嘆著青春是一本太匆促的書,但豈止青春,人生也同樣短暫,像清晨的露珠般轉眼消失,撫今追昔,只有失去的時光是越來越多! 曹操終身在戰場上奔馳,在政治圈裡縱橫,這樣的一代霸主,更容易感受到無常所帶來的壓力,畢竟,他們這一類的人不缺天賦才智,更不缺現實成就,唯一會欠缺的,就是時間!天賦才智可以充分施展,現實成就可以不斷地累積,唯獨時間無法延續,可一旦沒有時間,才能、成就再高,都必然面臨報廢歸零的一天。到了那時,這一切豈非化為夢幻泡影,又有什麼意義呢?想到這裡,曹操心中湧現出一股深重難遣的憂思,再也忍不住激昂起來,放懷感嘆道:「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曹操說他感到「去日苦多」的無奈,現在的心情應當是無比「慷慨」,充滿憂思。 那麼,什麼是「慨當以慷」呢?這是「當以慷慨」的倒裝,意指「應當慷慨」。而所謂的「慷慨」,可不是今天用來表示大方的意思,也不是指宴會上的歌聲激昂,其實,在建安時代的詩文裡,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語詞,算是當代文人的慣用語。例如曹植〈贈徐幹〉詩云:「慷慨有悲心,興文自成篇。」所謂的「慷慨有悲心」最能指出這個詞彙的意義,那就是「慷慨悲涼」。這種悲涼清越的情緒,激發了詩人的創造力,也實在是建安文人的生活特徵,因而集中表現了他們的時代感受,這便是「慷慨」這個語詞之所以如此常見的原因。而曹操也是這樣用的,所以在「慨當以慷」這一句的後面,緊接著就是「憂思難忘」,那真是一種無比悲涼的感受。 那麼,要怎樣才能排解這一份慷慨的悲心憂思呢?「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認為唯一的答案就是酒!杜康,即是釀造出酒的發明家,這裡代指酒。難怪〈短歌行〉的第一句便說「對酒當歌」,它和第四句的「杜康」前後呼應,讓人油然感到濃烈的酒香裡浸透了沉重的悲哀。 奇特的是,悲涼慷慨到這種程度了,一般人應該就會沉淪到酒鄉裡去了,大醉一場,圖個渾然忘我,同時也可以忘掉這份背負不起的憂愁。可是,曹操畢竟不是李後主,也不是一般的詩人,他意志堅強、胸襟開闊,以天下為己任,因此面臨這樣的慷慨悲涼,仍然有超然自拔的力量,沒有繼續沉淪。他從憂思中跳脫出來,想到天下還有無數的賢能之才,這才是值得他放在心裡的、沉甸甸的永恆珍寶,於是下面接著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兩句,完全引用了《詩經.鄭風.子衿》裡的句子,那原來是一首責備對方忘了自己的詩,其中寫到了相思的煎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意思是說,那個身著青色服飾的有如周代學士的人啊,一直在我的心裡綿綿不盡地思念著,就算我沒去看你,你怎麼也不捎個信兒給我呢?同樣的意思在第二段換個說法,埋怨對方「子寧不來」,你怎麼不來看我呢?最後說自己「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在城樓上來去徘徊,這顯然是為了眺望遠方是否有那人的蹤跡,所以才會如此地輾轉流連,望眼欲穿,飽受相思之苦。在度日如年的情況下,一天沒有見到對方,感覺就像過了三個月那麼久。 進一步來看,〈子衿〉裡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到了〈王風.采葛〉這首詩中,相思就更加拉長了: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從「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到「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那漫長等待的感覺從三個月變成三年,等於是永遠無法解脫的相思煉獄了,可想而知,這份相思是何等的殷切難捨。 很顯然,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兩句含蓄蘊藉的幽情,三國時期的一代霸主曹操也深深為之感動,他在〈短歌行〉裡就套用了其中兩句,另外創作了一首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可以說是青出於藍了。兩相比較起來,原來的詩句還帶有一點抱怨甚至不滿,所謂的「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其中不免一些指責或抗議,怨怪對方竟然忘了自己。雖然這是因為想念的重量讓人不堪負荷而產生了情緒的反應,算是人情之常;但曹操取消了這兩句,只保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接著進一步深化那「悠悠我心」的思念,以「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來表達一種無怨無悔、越深越厚的情懷。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的意思是說,只因為了你的緣故,而一直沉吟到今天。他沉思低吟,沉吟著什麼呢?沉吟的就是那「悠悠我心」的青青子衿!換句話說,固然想念的重量已經讓人不堪負荷,但曹操卻沒有「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的抱怨或責怪,而是依然保持這份「悠悠我心」。他口裡低低念著的,是那位青青子衿;心版上深深刻畫的,還是那位青青子衿,而且口裡念著念著,只覺得口齒生香,像一首低吟淺唱的慢板情歌,心版上刻畫的形象也越來越清晰,註定永生難以磨滅。 這不正是一種深不可測的幽渺之情嗎?曹操作為一代梟雄,竟然把原本就溫柔敦厚的《詩經》精神進一步深化,把那種思念的感受表達得更優美含蓄,更耐人尋味,即使單獨用來表達戀愛時的心情,也非常恰當傳神。這份功力誠然不同凡響,讓我們看到曹操的深不可測。 就在這深沉低迴的情感之下,曹操接著發出呼朋引伴的召喚,接下來繼續引述《詩經》的詩句,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又是原封不動地出自〈鹿鳴〉篇,那是《詩經.小雅》的首篇,包括三章,其第一章說: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是鹿的鳴叫聲,朱熹《詩集傳》云:「呦呦,聲之和也。」那是一種喜悅和樂的聲音,鹿就在原野上吃草。「食野之苹」的「苹」,是一種草的名字,指萍草,又叫作蒿,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有一番描述,說:「蒿,葉青白色,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烝食是也。」那為什麼要以鹿吃草時所發出的叫聲寫起呢?根據毛詩的解釋,這兩句是說:「鹿得萍草,呦呦然而鳴叫,相呼而食以興喜樂,賓客相招以盛禮也。」可見這又是一種起興的寫法,詩人看到鹿在原野上吃草,發出喜樂的呦呦聲,像是在呼喚鹿群一起和樂地共用,於是聯想到好客的主人在宴請賓客時,大家其樂融融的場景。所以後面接著說「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彈奏瑟這種絃樂器,吹奏笙這種管樂器,就是要好好招待心中所珍惜的嘉賓啊。這麼說來,呦呦的鹿鳴聲正如琴瑟笙管一樣的悠揚動聽了。 原來,〈鹿鳴〉篇本就是周王宴會群臣賓客時的一首樂歌,屬於一首宴飲詩。《毛詩序》云:「〈鹿鳴〉,燕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後來也成為貴族宴會或舉行鄉飲酒禮、燕禮等宴會的樂歌,一直到唐宋時期,根據《新唐書.選舉制上》所言:「每歲仲冬,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肉,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在科舉考試後,為新科舉子所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鹿鳴〉之章,所以稱為「鹿鳴宴」,表示廣納一流人才的喜悅,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直到現在,臺灣大學裡還有一家餐廳叫作鹿鳴堂,都是來自這個源遠流長的典故。 至於曹操把此詩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短歌行〉中,主要是借由宴請忠臣嘉賓而「得盡其心」,以充分表達求賢若渴、收攬群才的心情。 只是,在這幅君臣相得的美好畫面之後,曹操忽然又感到這個期望有落空的可能,接下來便說「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掇,是拾取的意思,曹操表面上是懷疑冰清玉潔的月亮何時可以摘取下來,拿到手裡,其實,這是用以比喻那些賢才何時可以盡歸於他的麾下。一想到他會錯失人才,曹操又開始惴惴不安起來,那份由衷產生的擔憂,居然到了無法抑制的地步。 而詩篇到了這裡,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一開始,曹操是為了人生苦短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那是為了個人的生命有限所產生的悲哀,所以用酒來解憂;但曹操並沒有停留在這裡,未因此走上借酒澆愁的老路,而是立刻把心思轉向了天下,因此想到了身為國家棟樑的那些青青子衿,再延伸到後面的沉吟、鹿鳴、嘉賓,都是超越個人層次的。而那些曹操所渴望的嘉賓們一如明月般的美好,可惜卻很可能遙不可及,於是就此產生了第二次的「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很明顯地,這時候的憂心,為的不是自己,而是國家了,境界由小而大,呈現出飛躍性的提升。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深深感到天下還有許多流落各地的人才,對國家朝廷而言,那是多大的浪費!面對這些懷才不遇的悲劇,又該如何才能解憂呢?顯然這不是喝酒所能做到的,也不是放在心裡沉吟就可以的。於是他表達出訪賢求才的積極努力,呼喚那些嘉賓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請大家越過田野中縱橫交錯的阡陌道路,遠道而來,對於勞駕朋友們來訪和問候,曹操滿懷感激,在這闊別後重逢相聚的時刻,大家一起盡情歡宴、開懷暢談,彼此心裡都眷念著舊日的恩情啊。 你看,這又是一種殷勤的期待了,曹操迫不及待地呼喚這些失散各地的人才可以聚在一起,於舊日的恩情中彼此契合無間,豈不又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另一種說法嗎?這是多麼溫暖快樂的場面,那些流落在外的嘉賓們有見於此,豈不會心嚮往之? 然後,曹操又從相反的一面描寫人才流落的悲劇。所謂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固然是寫實的景象,在殘酷的大自然裡,總有那麼幾隻烏鵲遇到了困境,在月明星稀的深夜裡,還在振翅奔波,沒能夠安頓下來歇息,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一棵樹,可繞著飛了三圈,仍然沒有一個枝頭是可以依託的。如此一來,這些烏鵲豈不是要筋疲力竭,第二天哪裡還有力氣上路,往前飛呢? 這種發生在大自然界的悲劇,就被用來比喻動盪不安的社會裡人才的流離失所,他們空有一身的本領,最後卻很可能毫無用武之地,這其實是許多文士共同的悲劇,在建安的亂世中更是屢見不鮮。而曹操這般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充分表現出深刻的同情與理解,豈能不深深打動那些無枝可依的淪落人? 對於無依無靠的嘉賓們,曹操展開雙臂,展現出寬廣的胸懷,歡迎他們全數都到他的麾下,曹操便是他們最堅強的歸宿。所以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在這最後一段,曹操拓開了宏大的視野,山之崇高,海之深廣,格局非凡。典故出自《管子》所言:「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可見,這兩句講山高水深,弦外之音還是求賢的渴望。 曹操自視為一代明主,廣納人才,多多益善,所以也自比為制禮作樂、開創文化道統的周公,而周公之禮賢下士,即表現在三吐哺、三握髮上。《韓詩外傳》卷三云: 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這段記載也被司馬遷收入《史記.魯周公世家》裡。吐哺,是將正在吃的食物吐出來,「哺」在這裡是名詞,指口中咀嚼的食物。握髮,是指正在洗頭的時候,把濕漉漉的長髮給挽起來。吐哺、握髮都是日常生活中被打斷的動作,原因是周公常常忙於接見賢者,所以連吃一頓飯、洗一次頭髮都得中斷幾次,草草停下來,顧不得把飯吞下去、把頭髮擰乾,就是唯恐怠慢了來訪的士人。對士人這樣的謙遜禮敬,怎能不贏得天下歸心! 詩寫到這裡便結束了,而曹操的胸襟與形象就登上了文化的最高峰,也成為政治家的最完美風範,再也沒有一絲一毫對人生苦短的悲哀,他的對酒當歌也從治療個人的憂愁完全轉向對天下的觀照,體現出一個時代領導者的氣度,可以說是「詩如其人」。 既然「言為心聲」,詩歌用以抒情言志,展現的是內在的自我,那麼,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從這首詩可以看到,曹操並不是一個窮兵黷武的獨夫,只懂得打仗奪權,而是擁有深刻的性靈,既能領略到存在中的痛苦,感受到生命的種種難題,又能實實在在地面對人生,用自己的精神力量超越存在的困境,因此粹煉出剛強、堅毅和宏大的氣魄,誠然是一個深沉豐富的大人物。 其次,曹操的詩歌也反映出他受到大雅文化的深刻影響,表明他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精英,所以才能引經據典,把《詩經》運用得出神入化,乃至青出於藍。這位才氣縱橫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永遠占有一席之地,難怪沈德潛《古詩源》卷五推譽他的四言詩是「三百篇外,自開奇響」。 尤其我們最應該注意的是,曹操在〈短歌行〉裡,一點兒也沒有目空一切的霸氣,反而處處流露出對天下人才的惺惺相惜,更可貴的是,曹操並沒有以權位相誘,也完全沒有提到榮華富貴,自始至終都是在深情呼喚,以「心」相許,包括「悠悠我心」、「天下歸心」這兩句都寫到了心,豈不證明了這一點?更不要說,曹操對那些懷才不遇者的同情與理解,那可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所會有的體貼。因此他一再地宣告說:這裡有一位禮賢下士的明主,可以讓你們施展抱負,共享深厚的情誼,所以,不要像無枝可依的烏鵲一樣,獨自在黑夜裡流離失所,大家來到這裡吧,我曹操會珍惜你們如同賞愛天上的明月,以盛宴相款待,我們彼此可以賓主盡歡,一起共創天下基業! 〈短歌行〉這首詩,突顯了曹操的另一面,值得我們重新看待這個歷史人物。尤其是我們應該仔細思考:曹操和曹丕一樣,明明文學成就都很高,並不亞於曹植,但為什麼後人的評價卻偏偏相反?如果認真思考原因,就會發現這又是一個很不理性的、憑感覺所造成的偏頗。關於這一點,中國偉大的文學批評家劉勰已經想得很透徹了,《文心雕龍.才略篇》說:「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 也就是說,魏文帝曹丕因為是政治上的成功者,於是讀者便以「平衡原則」降低對其才學的評價;而陳思王曹植因為現實的失敗,以致讀者發揮「補償心理」而提高對他的肯定,這當然是非理性的心態,於是被嚴謹公正的文論家批評為「俗情」而「未為篤論」,其實是一種庸俗的情緒反應,並不是一種公允可靠的評判。可惜的是,這種「同情弱者」的心理本能是極為普遍的,所以說「雷同一響」,正是我們應該要警惕的地方,否則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會被感覺牽著走,做出不客觀的評判而不知。曹操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一節,我們講了曹操的傑作〈短歌行〉,仔細分析之後,可知曹操是改變歷史的一代霸主,就像其他的政治人物一樣,功過難定;但一方面他又是傑出的詩人,深受雅文化的薰陶,才有了「橫槊賦詩」這樣光輝閃耀的形象。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世間人事物的複雜性,而流於簡單化、淺薄化。

目次

第五章 六朝文學
第一節 曹操《短歌行》:霸王詩人
第二節 潘嶽《悼亡詩》:複雜深情的感傷詩人
第三節 顧愷之《神情詩》:四季的謳歌
第四節 陶淵明(一):田園詩中的田園生活
第五節 陶淵明(二):掙扎的智慧
第六節 謝靈運:宏偉而寂寞的山水
第七節 鮑照:邊緣者的悲憤
第八節 謝朓:精緻的自然
第九節 吳歌、西曲:諧音雙關的愛情表達
第六章 隋唐詩歌
第一節 隋煬帝《詩》:寂寞狂亂的靈魂
第二節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永恆的叩問
第三節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孤獨的堅強
第四節 王梵志《詩偈》:冷眼旁觀的警鐘
第五節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求之不得的中年危機
第六節 王維(一):深水靜流的深情
第七節 王維(二):發現桃花源
第八節 李白(一):永恆的哀愁
第九節 李白(二):別有天地非人間的桃花源
第十節 杜甫(一):齊物的胸懷
第十一節 杜甫(二):面對困境的良方
第十二節 杜甫(三):生活小確幸
第十三節 杜甫(四):天鵝的挽歌
第十四節 杜甫(五):學習、成長的態度
第十五節 王昌齡《閨怨》:一個女性的成長
第十六節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觀人術的秘訣
第十七節 元稹《遣悲懷三首》:悼亡詩的巔峰
第十八節 李賀《蘇小小墓》:鬼仙的悲歌
第十九節 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不可自拔的情癡
第二十節 杜牧《題烏江亭》:包羞忍恥的大丈夫
第二十一節 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暴政與德政的辯證
第七章 宋詩
第一節 蘇軾:豪放的智慧
第二節 程顥《秋日偶成》:理學家的從容自在
第三節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求知的快樂
第四節 朱淑真《自責》:最早的女性主義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