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業:簡論行動、過錯和姿勢(簡體書)
滿額折

業:簡論行動、過錯和姿勢(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全書分四章。
在第一章“案件與過錯”中,阿甘本從歷史語文學分析出發,揭示了這兩個詞模糊的詞源,以及它們在概念層面的親緣關係。他指出,這兩個概念是法律建築的前提,但構成法律領域的,是“罪”這一概念。由此,他過渡到卡爾•施密特的相關理論,並進一步探討了法學中“制裁”這一概念。
在第二章“crimen與karman”中,阿甘本考察了常與“案件”“過錯”聯繫在一起的拉丁語crimen和梵語karman的關係。後者即“業”,在佛教中指的是行動背後的意願。他認為,“karman指的就是crimen,也就是說,存在一種可以歸責並產生後果的行動”。承認這一點,便可引向意願概念的誕生。
在第三章“意願的困局”中,阿甘本闡述了古代世界經由亞裡士多德到基督教世界的轉變史,這也是意願概念的誕生史。他指出,與佛教立場類似,柏拉圖想要在“是”和“思索”之中尋找人的善,亞裡士多德的答案則是“成為”和“行動”。這組對立概念是本章的論述重點。
意願是將行動固定在主體上的哲學裝置,使主體為其行為擔責,也就變成了可歸責的、可制裁的。正因為此,我們才有必要“超越行動”――這正是第四章的標題。在最後一章中,阿甘本思考了“善”與“行動”在亞裡士多德那裡的意義。他指出,實現善的必要性正是亞裡士多德的遺產。
全書的落腳點是對姿勢的分析。除了佛教學說,阿甘本關於姿勢的理論探索還指向了瓦爾特•本雅明的《暴力批判》。他對該文本的興趣在於,如何將人類的行動從目的―手段的循環中解脫出來。而這也是他在作為本書前言的《姿勢的本體論與政治學》一文中重點加以考量的。
在前言中,阿甘本總結道:“我試圖在書中說明,行動、原因和過錯的概念之間存在構成性的關係。我提出的假設是,這三個概念共同構成了將人的行為嵌入法律的領域並讓其變得‘有過錯’的裝置(dispositivo)。這也就意味著,這些行為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歸責給某個主體。人的行為是crimen。這個拉丁語單詞可能和梵語中的karman――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業’――有親緣關係,其原始含義指的是主體的行動與其後果之間無法擺脫的聯結。我們早已習慣於這樣的法律與道德觀念,即人必須回應自己的行動。這似乎理所當然、無可置疑。然而,切不可忘記,20世紀至為偉大的神學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全部寫作,無非是固執、近乎偏執地追問這唯一的問題:‘人為什麼會有過錯?’究竟是為什麼,人類的心靈會這樣設想,認為他的種種‘行動’應該歸責於他並讓他有過錯?”

作者簡介

吉奧喬.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 ),義大利哲學家,當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代表作為“神聖人”系列。拜德雅已出阿甘本著作:《語言的聖禮:誓言考古學》《寧芙》《奇遇》《普爾奇內拉或獻給孩童的嬉遊曲》《品味》《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真實?物理天才馬約拉納的失蹤》。


《譯者簡介

潘震,2016—2018年就讀於巴塞羅那大學(Universitat de Barcelona)哲學系,2019年轉入米蘭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哲學系。另譯有《最後與最初的人:臨近與遙遠未來的故事》。


《校者簡介》

王兆宇,羅馬第二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Tor Vergata”)古典學博士在讀,主攻古典時期東西方交流史和文獻學。

葉仁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在讀,主攻生命政治和政治神學。



名人/編輯推薦

★如何將主體從意願和行動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如何讓人類的行動從目的—手段的循環中掙脫出來?

★“神聖人”系列之外,義大利當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思想家吉奧喬·阿甘本至為重要的一部著作。

★運用哲學、歷史語法學和法學這三套理論工具,阿甘本悉心處理了其分析理路中“行動”、“過錯”和“姿勢”三大範疇。

★阿甘本在書中探索了道德性與守法性之間的構成性關聯,並對西方的道德和法律結構發起了批判。

★本書不僅統合了阿甘本思想的各個重要主題,還向我們展示了他的理論視野朝著東方哲學(佛教哲學)的全新轉向。


目次

總 序丨重拾拜德雅之學

中譯說明

前 言丨姿勢的本體論與政治學

業:簡論行動、過錯和姿勢

第一章 案件與過錯

第二章 crimen與karman

第三章 意願的困局

第四章 超越行動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書摘/試閱

(前言《姿勢的本體論與政治學》節選)


[……]姿勢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而是對純粹手段性(pura medialità)的展示,是讓人們看見手段本身,而從一切合目的性中解放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講,擬劇(mimo)的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擬劇模擬的是什麼?不是真的伸出手臂拿杯子喝水的姿勢,或者為了別的目標而移動肢體,否則就只是簡單地在重復某個特定動作而已。擬劇演員“作勢”、模仿某個動作,卻同時懸置了該動作和目的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擬劇在純粹手段性和可傳達性(comunicabilità)的方面展示姿勢,而無關與任何目的之間的實質關係。應該說,這種“無目的的手段性”是所謂“無目的的合目的性”(Zweckmässigkeit ohne Zweck)的另一面——後者也就是康德在《判斷力批判》(236)中對於美的定義。然而,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一種阻礙,某種層面上也可以說是消極的,因為它維持了目的的空洞形式而沒有任何確定的內容;相反,我們所謂的姿勢中的“手段性”是積極的,因為一旦切斷和目的的關係,手段就可以在其中呈現本來的面貌。


我們目前討論的概念和本雅明在《暴力批判》(Zur Kritik der Gewalt)中說的“純粹手段”(reine Mittel)有相近之處,包括先此文本三年寫就的《論語言本身和人的語言》(Über Sprache überhaupt und über die Sprache des Menschen)中所謂的“純粹語言”(reine Sprache)也是如此。這些概念都發源於姿勢的領域,而只要把它們帶回這一起點,一切謎團也就煙消云散了。正如純粹暴力作為一種手段能廢止(deporre)並切斷合法手段和正義目的之間的法律關係;正如純粹語言作為一種言語並不傳達任何東西,而只傳達自身,也就是純粹的可傳達性;如此,人類並不通過姿勢傳達任何目標或者有待解讀的意義,而只傳達其語言本質本身,純粹地表明這種不再受制於任何目的的行為是可傳達的。在姿勢中,我們並不認識任何事物,而只認識到有什麼是可認識的,一種可認識性(conoscibilità)。


4


那麼,要理解姿勢的本性,關鍵就在於中止和懸置的時刻,也就是它和時間的關係。我們把這裡的時間理解為時序上呈線形的系列。我一直以來都驚訝於一件事情,就是15世紀的偉大編舞家皮亞琴察的多米尼科(Domenico da Piacenza)在其《論跳舞與舞蹈技藝》(De arte saltandi et choreas ducendi)一書中,將“停滯”(arresto)時刻置於舞蹈的核心位置,並稱之為“顯像”(fantasmata)。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


這是一種身體上的蓄勢待發(presteza),它[……]帶來靜止,就好像看到了美杜莎的頭顱,也就是說,一旦開始運動,就要瞬間像石頭一樣停止[……]把控著音節(mexura)、記憶(memoria)[……]。


多米尼科所說的顯像,指的是兩個動作之間突然的停滯,如此可在靜止不動的、“石化的”張力中凝聚整個編舞系列的音節與記憶等要素。“作勢”並不僅僅是說舞者做出了什麼身體動作,這在這裡體現得再清楚不過了。它還是——更是——兩個動作之間的停歇,是固定、記憶並展示動作的“懸置”(epoché)。[……]


5


我們現在把姿勢視作純粹手段,也就是對無目的的手段性的展示:對如何不傳達事物,而只傳達可傳達性的展示。這意味著——或者說要求——我們需要定義它的本體論基礎。如果姿勢的特徵是停滯和懸置,在其中只能認識一種可認識性,那麼,這是說姿勢只具有否定的現實嗎?是說它不屬於存在者的秩序,而屬於不存在者嗎?換句話說,“可認識性”的存在模式是什麼?事物以什麼模式“是可認識的”?


[……]


阿威羅伊在注疏亞裡士多德的《物理學》時曾設問:究竟為什麼會有哲學家將運動定義成不存在者?他解釋到,這是因為運動既不屬於能力,也不屬於實行。運動之所是,處於這兩個亞裡士多德本體論基礎範疇的中間位置,是他所謂的“能力作為能力的完成”。也就是說,能力不會在實行中消失,而是在其中保留、顯現。類似地,羅伯特•格羅斯泰斯特也區分了能力在實行中實現的兩種模式。一種,是說有能力的人或事物在實行中完成、耗盡(格羅斯泰斯特稱之為perfectio);另一種,則是說實行在未完成中保留了能力(salvat ipsam in imperfectione)。他以“能變成白色的”(albisibilis)某事物為例:在前一種情況中,它在白色(albedo)中完成、消散;在後一種情況中,實行則得以維持、保留“可變白性”本身。順帶一提,能力和實行這兩個本體論範疇在第二種情況下相疊合,這是具有倫理學意義的。試想某個生命的“可生存性”(vivibilità)絕不會在某種“生活過了的經歷”(vissuto)中耗盡,而是永遠保留著生活的能力。


論及這種在實行中保留的能力,大阿爾伯特找出的最恰當的例子就是舞蹈和擬劇中的姿勢,這值得我們關注。他在注疏《物理學》時寫道:


擬劇演員流動的動作組合(volutatio quam volvuntur mimi),是這種動作組合之流動的完成(perfectio);而舞者在舞臺上一齊舞動的舞蹈,完成的則是舞者之擅舞,是他們作為能力而言的躍舞的能力(perfectio saltabilium sive potentium tripudiare et choreizare secundum quod in potentia sunt)。(Maier,1958,第13頁)


在可能性和現實事實之間,舞者之“躍舞”揭示了第三種存在:能力與實行的中間項。手段和目的在此相互補足、交錯展現。這種脆弱的平衡並非否定,而是一種無法替代的展示;並非沉滯,而是能力在實行中、實行在能力中的相互回蕩。


福西永曾把藝術圖像的特殊質量比作剛好保持平衡的秤——秤桿看起來幾乎就要晃動了:“這靜止不動的狀態卻是遲疑的;在輕微地顫抖,但無法感知——就是這樣一個奇跡,顯示出它是活著的。”同樣是捕捉到了類似的“未完成之完成”,馬拉美得以在觀察洛伊•福勒的舞蹈時寫她就好像“她的自我的永不枯竭的源泉”(la fontaine intarissable de soi-même)。而雅克•裡維埃則為1913年的一期《新法蘭西評論》(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撰文,如此評價尼金斯基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他漫步在一條小徑上,這小徑卻一步一步毀掉已走過的路;他由一條神秘的線引導著,而身後的線又很快都消失不見了[……]那身體每次像是要爆發出衝力,就都又突然中斷、重啟;而每次他在自己的內裡找到可能的發力點,就又都收斂了起來。他每時每刻都在重新起身,仿佛要不停歇地竭盡那源泉中涌出的涓流似的。他逆流而上,向身後走去,而他的舞蹈則要枚舉、分解他在自身中發現的一切運動傾向。


像這樣描述姿勢的本體論,是再貼切不過的了。當然,這是模態的本體論(ontologia modale),而非實質的(sostanziale)。用斯賓諾莎的術語來說,模態即存在的種種姿勢。重要的還有,這裡定義舞者的姿勢所用的描述,是“中斷”和不停地反復拾起從他的身體上涌出的動力,就好像模態能精準地表達出永不枯竭地涌現中的存在。


6


要為上述種種關於姿勢的反思作結,就不得不提及它可能的政治學內涵,哪怕這裡只能談個梗概。眾所周知,從亞裡士多德到漢娜•阿倫特,政治都是由實踐(prassi)來定義的,政治的領域也就是行動(azione)的領域。我最近完成了一項研究,現在已經出版,也就是《業:簡論行動、過錯和姿勢》。我試圖在書中說明,行動、原因和過錯的概念之間存在構成性的關係。我提出的假設是,這三個概念共同構成了將人的行為嵌入法律的領域並讓其變得“有過錯”的裝置(dispositivo)。這也就意味著,這些行為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歸責給某個主體。人的行為是crimen。這個拉丁語單詞可能和梵語中的karman——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業”——有親緣關係,其原始含義指的是主體的行動與其後果之間無法擺脫的聯結。我們早已習慣於這樣的法律與道德觀念,即人必須響應自己的行動。這似乎理所當然、無可置疑。然而,切不可忘記,20世紀至為偉大的神學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全部寫作,無非是固執、近乎偏執地追問這唯一的問題:“人為什麼會有過錯?”究竟是為什麼,人類的心靈會這樣設想,認為他的種種“行動”應該歸責於他並讓他有過錯(colpevole)?


我在研究中試圖說明,在現代世界,“行動”概念的發展和“意願”的概念是分不開的。甚至應該說,二者一同明確了一種範式(paradigma),目標是建立現代主體的自由(libertà)及其責任。粗略地說,意願概念在古典世界中幾乎並不存在,只有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歷程,靈知派(gnosticismo)、赫爾墨斯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思想家才和基督教神學匯集,為其確立了基石。在本文中,我無法重構整個發展歷史,只想提及一處看似可以忽略的節點:阿奎那在《反異教大全》(Summa contra Gentiles)中討論人類行動和善惡問題時,宣布了一條定理,即“每個行動者都為目的行動”(omnis agens agit propter finem)。


恰恰是在此處,“天使博士”(doctor angelicus)阿奎那突然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障礙。他寫道:


但有一些行動並沒有被當作是為了某個目的,比如遊戲與思索的行動(sicut actiones ludicrae et contemplatoriae),和一些下意識(absque attentione)行動,比如撓胡子(confricatio barbae),等等。在這些情況下,可以認為行動者行事是沒有目的的。(3.2.9)


說遊戲和思索是以自身為目的的行動,這雖然有些牽強,但尚且可以接受。抽動和無意識行動的處境則更加尷尬。盡管如此,阿奎那還是不惜一切代價想要將這些行動算入合目的性的範疇,認為其動機是“突然的想象”或者是“由體液失衡所產生的瘙癢”。


這位神學家所不能接受的結果是,有一些我們每天都實行的行為竟無法被置入意願和目的的裝置。不論是舞者的動作組合,還是我們在無意的姿態下完成的動作,其中的姿勢不僅不是用於某一目的的手段,而且也無法被視作目的自身。事實上,舞蹈正因為其不具備合目的性,才是人類身體能力的完美展示。同樣,我們還可以說,身體只要不受制於有意與目的——不論是有機體層面的目的,還是社會層面的目的——產生的關係,就能首次在姿勢中發掘並展現其所具備的一切可能性。


各位或許已經明白我提出的設想是什麼:倫理和政治並非行動的領域,而是姿勢的領域。今天的倫理和政治顯然已經陷入困境,所以我認為是時候思考,如果不以手段和目的的二元範疇把握人類活動,那究竟會是什麼樣的——這也就是詢問人類姿勢的整全面貌。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