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食色裡的傳統(彩圖修訂版)(精)(簡體書)
滿額折

食色裡的傳統(彩圖修訂版)(精)(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吃好吃的,看好看的,是飲食男女的天性,是人之大欲,“食色”正是人間煙火,是日常生活。本書從古人的日常生活細節出發,細說飲食、服飾、行旅、草木、節令、百戲、歌謠等主題,天人關係、時空想象、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思維慣性、治國理念、養生觀念、時令民俗、審美風尚、娛樂休閑等盡在其中。 在“物質和精神打成一片”的傳統裡,邂逅最尋常的人性和最樸素的情感。小品文風,清新自然,讀之有趣,富有余韻,既“可信”,又“可愛”。


作者簡介

郗文倩,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文體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代禮俗與漢代文體關係研究”“秦漢文體史”等,同時致力於傳統文化和文學的普及教育工作。出版有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文體功能研究》《古代禮俗中的文體與文學》,以及學術隨筆集《菜園筆記》。


名人/編輯推薦

1.中國人能很好地安頓心靈,源於對日常生活的珍惜與熱愛。古人吃穿用度皆有章法,遊戲歌謠極富美感,且有情意藏在其間。這就是傳統的世俗性和人間煙火味,以及滲透其中的含蓄蘊藉、溫柔敦厚的風雅之美。

2.以學術隨筆的小品文風寫傳統文化,清新自然,生動活潑,傳統對當下生活的觀照潛藏其中。“鮮”是獨立於五味之外的第六味嗎?“素菜葷做”促成了新的奢侈嗎?秋膘怎麼貼?鬼怎麼吃喝?西瓜豆豉怎麼製作?“只認衣裳不認人”說的是啥?男女平權是從服飾開始的?古人的頭髮為何不能隨便剪?最古老的歌謠是什麼?古人也向往詩和遠方?……

3.150+幅彩圖隨文措置,版式清雅大方。在舒適的閱讀體驗中品味古人樸素而有情的生活世界。


序 傳統的細節和脈絡


人們提及傳統文化,提及歷史,有意無意的,常常把它們看作是和當下生活形成對照的另一個領域,是停在書本文字間的,大都是些需要“保護”的遺產,有點兒古老,稍顯陳舊,更含著不少虛無感。其實,傳統文化表現在很多很具體的方面,醫卜星相、宗教戲曲、音樂建築、書法繪畫、時令民俗、鄉土語言、飲食男女,乃至鳥獸蟲魚、養生本草,等等,每個領域都有著諸多細節。它們不僅屬於歷史,更自古及今,蔓延流淌,滲入到當下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處在歷史的延長在線,而歷史,究其然,原本都是“小歷史”,是局部的、常態的歷史,是日常生活的歷史,鍋碗瓢盆,茶食酒菜,起居動靜,喜怒哀樂,是立體的,有現場感的。

本書說飲食、說服飾、說行旅、說節令、說草木、說百戲、說歌謠,這些話題,不離百姓日用、飲食男女,姑且以“食色”概括之。食色,大體指向基本的物質生活,也含著最尋常的人性、最樸素的情感。飲食是小道,但也是大欲,在中國有著最為深厚的文化基礎。人們四處搜尋食材,琢磨燉、燴、煎、煮等烹飪方式,體會出食藥同源、飲食養生的觀念,意識到吃喝關涉身體饑飽康健,也是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體現,甚至也關係到信仰。所以,人們講座次,發明素食,強調本味,調和五味,認為裡面含著人生道理,也是治國理念的隱喻。對比中外文化,大概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像中國人的祖先那樣,在飲食生活中傾注如此多的注意力,產生諸多創造和深刻的理解。

服飾,本為遮體避寒,可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這就進入審美領域,有個體的選擇了。中國傳統服飾在頭、足、掛飾和飄帶等方面多加留意,關注上下左右的空間創意和形式美感,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配色講究。這些既關聯生活美學,又承載著情感需求,乃至脫開實用,長袖善舞,達到行云流水的藝術境界。與此同時,穿衣戴帽也與等級地位、倫理道德密切相關,受到公序良俗的牽制,也有著諸多不自由,甚至有的方面走向畸形,誕生了“三寸金蓮”這樣的“惡之花”。

行旅,即關於出行,對此,傳統觀念中是多有抵觸情緒的,這主要因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以小農經濟為主,戶籍管理嚴苛,文化傳統是相對封閉的。所以,淡漠交往,畏厭出行,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帶來文化上的自負和固執。古人對待出行很慎重,有相當豐富的儀式,比如祭祀路神,臨別折柳,對亡者的路祭和送別,接風洗塵,等等。儀式是象徵,可以疏導情感,大大緩解出行的緊張。人本是崇尚自由的動物,身體自由,精神方能自由。當人們的行旅受到各種客觀物質條件和主觀文化心理約束而不得自由時,行旅中的愁緒和孤獨感就變得很強烈,此時,詩歌就變成抒發的通道。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負笈遊學則意味著某種突破,受到人們的普遍讚賞。

草木講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中國人對於自然、對於草木的感情最初有著很實際的緣由,那就是采摘以果腹,代代手傳口授,遂積累了大量有關草木的經驗和知識。人們記其特性、產地、異名、可食部位、吃法、滋味和藥性等,配上圖錄,形成一套名物辨析的方法。同時,人們親近鳥獸草木,看鶯飛魚躍,草木凋榮,體味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由此感發情性,也生出藝術的自然觀。還有些植物來自異域,長途跋涉,漂洋過海,豐富著人們的餐桌,也讓我們看到全球範圍內物種的大交換。這種交換影響著人口發展,也關涉語言的進程。

節令說的是古人對時間的態度。二十四節氣是古老的時間標志,其內核是齊物論式的,淳樸的,也是有質量的。它們與物候時令奇異吻合,有著東方田園風景與中國古典詩歌般的名稱,簡約美好,表意形象,是漢語瑰麗的精華,短短二字,就能神奇地構成生動的畫面和無窮的故事,所以,了解二十四節氣,就好像觸摸到了大自然的脈搏。而與時令相匹配,也衍化出各種傳統節俗。人們適時祈福禳災,並逐漸賦予節俗更多的社會倫理意義,一些歷史或傳說人物因之成為節日主角,寒食節、端午節、中秋節都很有代表性,這也成為傳統節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百戲講的是人與遊戲的密切關聯。人天性愛好遊戲。只有在遊戲中,人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創造力,所以,遊戲是人類文化產生、發展的原動力,甚至各類文化形式本質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遊戲。百戲是古代對民間各種歌舞雜技的泛稱,角抵、幻術、鼠戲、射箭、口技、弄丸、跳劍、蹴鞠、斗雞、走狗、傀儡戲、秧歌乃至後世諸多天橋把式、民間雜耍、歌舞滑稽、曲藝相聲,等等,都可包含在內。對遊戲追本溯源,就是探究人性、探究文化的生成軌跡。

歌謠曾是中國古人表情言志最得心應手的方式。街頭巷陌、田間地頭、客棧行旅,大約隨時都有人誦唱。情感集聚了,滿了,白熱化了,就奔迸出來,好像夜幕打鐵花,嘩的一瓢,鐵水潑在墻上,迸濺出來,絢爛璀璨,落在地上,冷卻了,就結成文字。情感是怎樣的,文字就是怎樣的,詩句和生命就這樣迸合為一。他們擊節而歌,率性而舞,與人交流,與神靈溝通,借助這些有生命力的歌謠,可以深入到一個民族的心靈深處。

以上話題,是我在傳統文化世界裡托缽而行、隨意觀覽的印記。現在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只能算是大致的地標,以供觀者循著線索,摸索向前。偶有所悟,會心一笑,接著,還是要徒步前行的。


目次

飲食

飲食小道

味道的通感

文吃與武吃

如鬼飲食

座次移轉

鮮味的秘密

棧養:善乎?惡乎?

食素為心

秋補與食補

豆腐四兄弟

腌菜:小菜還是大菜?


服飾

華夏衣冠

發如韭,剪復生

首飾

脂粉

男角女羈

長袖善舞

蔥綠配桃紅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服妖

頭巾

纏足


行旅

世界:想象的?行走的?

出行宜忌

折柳涕泣

死亡也是出行

春遊的巧立名目

途中遇虎

徒步與騎驢

負笈遊學

何以多“客愁”?

題壁

接風洗塵


草木

春韭

香椿

野菜與救荒

豆話

瓜的命名

見過世面的土豆和紅薯

菘葵當家

松公與柏伯

毒草為藥

梅的形神

蒿子的文藝範兒


節令

節氣:大自然的脈搏

立春物候

寒食與改火

小滿苦菜秀

端午人物

夏至消暑

中秋:嫦娥與蟾蜍

重陽與長壽

十月一,送寒衣

大雪小雪

臘八食粥


百戲

角抵為戲

幻術西來

鼠戲、蟻戲及其他

射者,男子之事

口技與隔壁戲

手技:弄丸與跳劍

蹴鞠為歡

斗雞

走狗

傀儡戲,鬼也怕

“浪”秧歌


歌謠

歌謠的產生

巫咒歌謠

徒歌

“奔迸”的表情法

擊壤歌

彈歌

滄浪歌

歌謠裡的“秘密”

童謠的破譯

《越人歌》


原版後記

新版後記


書摘/試閱

鼠戲、蟻戲及其他


魏晉六朝時,南方漢族文化圈的社會風尚整體趨於文弱,雜技藝術雖然也還有雄健尚武的節目,但主流卻開始趨向纖細柔美了。比如“辟邪”(獅子舞)本來是雄健激烈的,南朝時就表現為“可愛風”,獅子變成萌寵,像老神仙的家狗。那時,還出現了訓練小動物的新節目,比如鼠子演戲、金魚排陣、七寶水戲等,都屬於萌寵戲。


鼠戲就是“衣冠禽獸”

鼠戲主角是南方田野竹林間的老鼠,名笮鼠,俗謂竹鼠。鼠戲是給小鼠穿上花衣,蕩秋千,爬梯子,推磨,紡棉花。老鼠本來體形纖巧,又在小巧可愛的道具上做纖巧的動作,整個仿佛小人國,著實吸引人。這類表演一直延續下來,越來越好看,蒲松齡《聊齋志異》裡有一篇《鼠戲》:


一人在長安市上賣鼠戲。背負一囊,中蓄小鼠十余頭。每於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儼如戲樓狀。乃拍鼓板,唱古雜劇。歌聲甫動,則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裝服,自背登樓,人立而舞。男女悲歡,悉合劇中關目。


小老鼠蒙假面,披掛戲妝,從口袋裡鉆出。馴鼠人打起鼓板,咿咿呀呀唱起來,小鼠就自己爬到那小巧的木架戲樓上,和著鼓板,像人一樣站立著舞蹈,表演的內容竟跟賣藝人唱的戲文情節完全吻合。老鼠本是晝伏夜出的動物,現在卻扮相生動,眾目睽睽之下,做梨園弟子狀,實在可愛。

清末《點石齋畫報》文配圖,專有一幅《鼠子演戲》,說一山東人擅長戲法,有次在蘇州玄妙觀旁表演,把一形如雨蓋的木架插在地上,架子高約七尺,上有小戲臺,略比人高。裡面懸掛著圓圈以及各種刀槍棍棒。那漢子敲響鑼聲,即有十余只碩大老鼠隨鑼鼓點兒進退,前爪抓住竹刀木槍,盤旋起舞。演出的劇目有《李三娘挑水》《孫悟空鬧天宮》,等等。


《李三娘挑水》取材於家喻戶曉的古老戲劇《白兔記》,講的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對夫妻悲歡離合的俗套故事。戰亂歲月,牧馬人劉知遠入贅李家為婿,與妻子李三娘相愛。但這家老父去世後,劉知遠即遭李家兄嫂煎逼,被迫投軍出走。李三娘不願改嫁,孤身在磨房裡咬斷臍帶,產下愛子。昏迷之際,兄嫂竟將嬰兒扔進魚塘,幸被一老人暗中救起。三娘含淚給孩兒取名“咬臍郎”,又將丈夫留下的玉兔信物掛在孩兒身上,托老人千裡送子,輾轉送到劉知遠手中。劉知遠聞訊返鄉尋妻,可兄嫂假稱已改嫁,自此兩相分離。

十六年間,三娘在兄嫂監督下日擔水,夜推磨,受盡苦難。一天,偶然在井臺邊發現一只帶箭白兔,接著遇到一位圍獵的少年將軍劉承佑。劉承佑得知其遭遇,十分同情,願為她傳信尋夫。臨行解下身邊玉兔,命人送給三娘,以補無米之炊。三娘見到玉兔,方知這小將軍正是自己的孩兒“咬臍郎”。當然,此時,劉知遠已娶妻,但妻子深明大義,執意迎回李三娘,最終闊別的夫妻、母子大團圓。

這麼複雜的悲歡離合故事,一出戲肯定講不完,就分了很多折,小老鼠表演的應當正是其中井臺邊母子相認的一段。只是不知道這老鼠從上到下滑溜溜的皮毛,怎麼挑的水。小老鼠扮演“咬臍郎”倒容易些,反正也是個小少年,沐“鼠”而冠,扮相應該是很可愛的。只是要讓他按照劇情表演,也是著實不易呢。據說,即便是選出乖順聰明的老鼠,一個動作也要訓練半年。


水族也是高手

宋代,小型動物戲蓬勃發展,城市裡有瓦舍勾欄,村落裡也流行百戲雜藝,給這些雜技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市場。民間藝人往往沒啥本錢,小動物花費少,表演雖然利潤微薄,也能維持生計。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流行的除了大一點的猴戲外,還有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等節目。有位藝人趙喜,擅長“水族戲”,曾在宋高宗面前表演“七寶水戲”。他在大方容器裡盛滿水,養著龜、鱉、鰍、魚等七種水族,表演時他敲著小銅鑼一個個喊名字,叫到的就浮出水面,戴著面具,旋轉遊舞一陣,舞完沉下去,下一個又聽命鉆出來,著實奇妙。宋人周密幼時曾在臨安看過,印象很深,遂記錄在《癸辛雜識》後集《故都戲事》中。這個節目設計和訓練都是高水平的。

元代陶宗儀在《輟耕錄》中還記錄了他在杭州看到的兩個稀奇節目。一個節目叫“烏龜迭塔”,演者打擊小鼓,七只大小不等的烏龜依次爬到茶幾上,大在下,小在上,依次伏在背上,如寶塔一般。

另一個節目主角是九只蛤蟆,最大的一只先跳上一個小墩,其余分列左右,大蛤蟆“咯咯”一叫,小蛤蟆即隨聲附和,聲聲相應,一聲不亂,最後,小蛤蟆一只只跳到大蛤蟆跟前,點頭作聲,行禮而退,據說這叫“蛤蟆教書”,我覺得應該叫“蛤蟆教唱”。

清代還有“金魚排陣”。將紅、白金魚貯於一缸。藝人搖動紅旗,紅魚隨旗往來遊溯,疾轉疾隨。迅速收旗,魚立即潛伏下來。接著,白魚也如此表演。再把兩種顏色的旗子分插兩處,則紅、白魚各自隨旗歸隊。此收在《清稗類鈔》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