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臺灣近百年史的曲折路(簡體書)
滿額折

臺灣近百年史的曲折路(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戴國煇講臺灣》是一套全新講述臺灣與臺灣人故事的作品,是傳奇學者戴國煇先生一生嘔心瀝血,將他的生命與研究化為一體的智慧成果,是一趟臺灣一百多年歷史抽絲剝繭的探險之旅。戴先生著作等身,生前著作多用日文寫就,其夫人林彩美女士組織近百位專家學者將其著作翻譯整理,于2011年在臺灣出版了《戴國煇全集》27冊,近700萬字。此次《戴國煇講臺灣》編選《全集》有關臺灣歷史精華,經過10年籌備,是中文簡體版首度出版,填補了臺灣史知識空白。戴先生出生與成長於臺灣,在日本學習、工作與生活了40多年。他的獨特經歷,使他對“臺灣人認同”、兩岸人民的共生關係、臺灣少數民族歷史、臺灣與日本殖民者之間的關係等議題長期關注,且闡述翔實。兩岸的長期分離,使兩岸中國人失去了共同的歷史體驗,難以理解彼此。《戴國煇講臺灣》真實還原臺灣百年歷史,對被 “台獨”分子歪曲的臺灣歷史正本清源。真實還原百年歷史情境下臺灣人的心路歷程和心態變遷,使我們能以同理心去傾聽臺灣人的故事,同情臺灣人的遭遇,使真正的理解和融合成為可能。我們追尋作者視角,看到戴先生從“台獨”產生的歷史根源,論述 “台獨”不成立的精彩見解,這增強了我們祖國統一的信心和理論支持。《戴國煇講臺灣·臺灣近百年史的曲折路》:本書是戴國煇先生對過去百年來臺灣、大陸與世界關係的梳理及對未來新世紀走向的指引。本書既是戴國煇先生結束40多年日本旅居前,在日本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也是戴先生對自己學術生涯研究成果的一個總結。戴先生試圖把其所體會的“日本戰敗後50年”和“臺灣所經歷的光復後50年的問題”重疊起來,以“關係臺灣百年旋渦中的臺灣和臺灣人” 為主題,進行思考總結。他所思考的核心是臺灣的狀況,依照歷史的脈絡,從根源上對“臺灣與臺灣人的存在問題”(“臺灣與臺灣人的存在”的作用)進行探索。該書日文版書名為《以臺灣為名的雅努斯(雙面神)――奔向寧靜革命之路》。雅努斯是廣為人知的古代羅馬人神祇,他是在一個頭的前後都各有一個臉的雙面神。據說,戰爭時雅努斯神殿的門就打開,和平時神殿的門就被關起來。戴先生認為,20世紀末至21世界初的臺灣,變成了一個猶如雙面神雅努斯的地方。其中的一個臉向著“獨立”,另一個臉則對著統一;同時凝聚兩個對立的方向――戰爭與和平。戴國煇認為,臺灣未來的道路,如果不與大陸對話不可能成功。20世紀後的今天,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我們回首戴國煇先生20年前寫下的這些文字,我們會發現,今日的臺灣豈不是正在印證戴先生的預言?我們期待戴先生的願望能夠成為現實:雙面神雅努斯神殿的大門永遠關閉,兩岸人民共同生活在光明的21世紀。--------------------《戴國煇講臺灣》系列,同時推出――《戴國煇講臺灣·臺灣與臺灣人:追求自我認同》 (已出版)本書是戴國煇“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的心路歷程的記錄,是戴國煇為確認自己的身份認同而留下的歷史證言,也是海內外率先批判“台獨”理論的學術著作。收入臺灣與臺灣人、我的日本體驗、日本人與臺灣、臺灣支配與少數民族、殖民地體制與臺灣知識人5輯。在日本長期的殖民統治特別是“皇民化”政策之下,臺灣人不僅經歷了政治壓迫和經濟的剝削,語言文化的斷絕、扭曲和異化也為臺灣人的心靈帶來長久的傷害,重新尋求自我認同的道路充滿艱辛和痛苦,也出現如“台獨”這樣的錯誤。戴國煇以臺灣人的自身體驗和分析,揭示了“台獨”的荒謬。《戴國煇講臺灣·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已出版)1947年2月28日,因一位底層婦女販賣私煙而被警察毆打進而引起的全島騷亂的“二二八事件”,被認為是臺灣現代史重要事件,之後臺灣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關於“二二八事件”仍有諸多疑問與爭議。戴國煇先生親歷“二二八”,而且是“二二八”研究的先驅者。為了尋找真相,他用數十年時間在海外搜集、整理該事件相關資料,《愛憎二二八》是他相關研究成果,被稱為“二二八”研究的入門著作。在本書中,詳細還原了“二二八”事件始末,介紹了當時臺灣社會的真實情況,談論了該事件對臺灣民眾以及島內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該書中提出對光復前後的這段臺灣歷史的建構,在臺灣有關“二二八”歷史論述被主張“台獨”者篡改、進行政治利用的當下,本書依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戴國煇講臺灣·與日本人的對話》(已出版)收錄了戴國煇先生從1964年到1997年有關對日本、亞洲、臺灣看法的評論文集。該書在日本出版後好評如潮,不僅奠定了戴國煇思想的基調,也引起了日本學者的多次回應與討論;他對日本歷史的嚴厲批判,像“射向日本的一支諫言之箭”,“穿透日本人的心”。此次簡體本《與日本人的對話》的出版,增選了《憂慮新亞洲主義的抬頭》《日本殖民地政策和臺灣》等十多篇文章,為了讓讀者更好的理解戴國煇的著作,在附錄部分收錄了日文版《與日本人的對話》編者加藤祐三的《編後記》、須田禎一等多位日本學者的書評。對於當下我們思考中日關係往何處去,亞洲世界如何發展,該書依然具有參考價值。-------------------- 計劃陸續推出――《戴國煇講臺灣》系列(預計12冊)

作者簡介

戴國煇(1931—2001)


海內外知名歷史學家、思想家


臺灣近代史研究的開拓者


“統派的理論家”


臺灣桃園平鎮客家人。1955年大學畢業後留學日本,東京大學農經博士。曾任日本國立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大學(臺灣)歷史系教授、日本文部大臣外籍咨詢委員。1996年返臺定居,終老於故鄉臺灣。


戴國煇先生一生著述甚多,他專攻農業經濟、近現代中日關係史、華僑史,同時也是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的開拓者。其研究視角涉及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學科,是跨界研究的典範。


旅日40年間,他以“臺灣出生的客家系中國人”身份,知日而不親日,活躍於20世紀日本的主流學界、輿論出版界。由於被國民黨當局列入“黑名單”,他長期不得返回故鄉臺灣,但其視線一直沒有離開臺灣,始終以“隔離的智能”,以敏銳的眼光,以“內在自由之嶄新境界”,觀察著、記錄著臺灣歷史的發展。


他在20世紀70年代首開研究“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風氣之先。他批判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的傷害、“臺獨”理論的貧乏、“臺灣民族論”的荒唐。他提出“臺灣主體性”概念,研究臺灣認同問題,解決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危機。他以“睪丸理論”說明臺灣的活力必須扎根大陸,主張海峽兩岸保持自立與共生的關係,“在一個中國的大前提下,一致對外,對內可用和平手段來協商、溝通及調適”。


主要著作有《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二二八史料舉隅》《臺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於2011年在臺灣出版《戴國煇全集》(27冊)等。


目次

戴國煇講臺灣·臺灣近百年史的曲折路

給讀者的話/林彩美著 01

一位才德兼備的史學家:戴國煇/許倬云著 04

他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陳孔立 10

中文版序/14

前言/16

----------

第一章 近百年基軸之探索

第一節 以投影透視法回顧殖民統治時代/003

第二節 美、日“現代”的影響,於今猶烈/009

第三節 “臺灣獨立派”的“主體性”在哪裡?/013

----------

第二章 何謂臺灣人及臺灣?

第一節 從鄧麗君之死談起/019

第二節 李登輝的訪美/031

第三節 對臺灣和臺灣人的再定義和“四評六彈” / 047

----------

第三章 希望之中的“生”與“死”

第一節 光復狂歡曲/065

第二節 臺灣人精英的困惑/82

第三節 精英們的願望及“二二八事件”/102

----------

第四章 臺灣的認同危機

第一節 喪失自我的臺灣人及其怨念/125

第二節 二等日本國民及通向中國人的道路/137

第三節 在歷史中實踐的人和被歷史衝走的人/150

----------

第五章 試論《出埃及記》及臺灣民主化

第一節 司馬與李對談中的《出埃及記》/173

第二節 從電影《十誡》與《出埃及》想起的/180

第三節 與一位熱血友人談話後想起的/ 192

第四節 研究華僑、華人所獲得的啟示/200

第五節 司馬與李對談的影響和解讀的嘗試/206

第六節 民主化就是奔向“應許之地”的道路/213

----------

第六章 “寧靜的革命”在前進

第一節 地方首長統一選舉所顯示的/219

第二節 “二二八紀念碑”的落成和謝罪演說/233

第三節 激情的退潮和大和解的苗頭/ 244

----------

結語

第一次“總統直選”的啟示錄/ 261

----------

補論

回首李登輝12年/279

----------

資料

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296

評李登輝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演說/302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307

----------

代跋

對阿扁新政的期待/324

----------

附錄

多尖銳評語,夠刺激/齋藤敏康著 林彩美譯 330

簡潔描述臺灣的兩個面/丹藤佳紀著 陳進盛譯 333

從與大陸對話尋求活路/陳進盛譯 335

不可言宣的遺憾/耿榮水 337

一個對人對弱小者和對民族抱著無限關懷的歷史家 曾建民/340

戴國煇 傾聽臺灣近百年聲音/王震邦 345

捍衛臺灣人尊嚴的史學家/王曉波 347

憂心歪曲的歷史像/郭承敏 358

----------

日文版後記/365

編後記/雷玉虹 365


書摘/試閱

總序

一位德才兼備的史學家:戴國煇

許倬云

國煇和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興趣,主要是我們都是關心社會史,尤其是長程的社會發展,不是短程的事件。我們相逢且比較常見的時候,大約在1985—1990年之間,我在臺灣,他也在臺灣,我們常在楊懋春先生位在桃園的工作室相逢。楊先生是臺大農業推廣系的教授,他在桃園有一個工作站。當時有一個小型討論群,成員包括楊先生、鄒文海、吳聰賢、唐美君、李亦園、國煇和我,常常見面,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

他是一個客家人,桃園本地的客家人。我呢,應該講是“新客家”,1948年以後,把臺灣當作新家。新、舊客家都有相同關心的問題:就是在這個新到的地方,我們怎麼樣理解過去,怎麼安頓和定位自己?他經常記掛,如何將數以噸計的書籍,搬回臺灣;我則正在煩惱,如何擺脫臺灣官方人士對我的干擾,俾得安心工作。

他所關心的當然是臺灣過去一百年的歷史。這一百年來,臺灣確實不幸,顛顛簸簸,從日本占領到1945年回歸中國,然後中國內戰,國家分裂,臺灣變成兩方對抗中的一方。這個時候,臺灣找不到自己在歷史上怎麼定位。猶如一個孤兒:有一段時候,寄養在別人家裡面,寄養的一段過程,總是留下許多的記憶,更留下許多傷痕。五十年了,臺灣的傷痕夠深的。

國煇關注的問題,一個是臺灣少數民族在日據時代,遭逢了怎麼樣的情景。一般來講,少數民族在日據時代,日化相當深,他們幾乎都會說日本話,這是因為移居臺灣的漢人,並沒有盡力推廣福建話、廣東話。當日本統治以後,日本殖民當局卻全力貫徹了日文教育。二戰期間,許多少數民族部落青年被調到東南亞去作戰。少數民族去南洋作戰的人數,大概比臺灣從廣東、福建兩省來的後代,在比例上更多一些,雖然人數上不一定更多。

所以這一段歷史,使得國煇相當關心,日本當局如何對待少數民族。他從日據時代官方記錄發掘出,日本當局如何從小小臨時事故,發展為全面鎮壓,竟出動正規軍,使用現代武器,甚至飛機和大炮,發射毒氣彈鎮壓少數民族。人類史上,宗主國對自己殖民的居民,以如此殘暴的方式處理,實屬罕見。

這個記憶在日本長期統治期間被蓄意掩蓋,當局卻致力於表揚少數民族軍夫出征東南亞,或少數民族少女又是如何相送日本青年軍人出征,視作非常浪漫的一段過程,譜為情歌,如“沙林之愛”等贊揚歌頌。國煇根據日本官方檔案,揭發日本殖民當局在“霧社事件”中的殘暴。他的作風,當然和許多親日的“皇民”後代,在意見上有相當大的差距。“皇民”是日本在臺灣培育的一批親日分子。他們改用日式姓名,日常使用日語,自動同化於日本—這就是“皇民”。臺灣最顯赫的是李登輝 ,所以“客家”戴國煇和“皇民”李登輝之間,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的意見非常不一樣。

第二樁國煇費心研究的歷史事件,就是我們知道1947年2月28日,發生那一段非常不幸的動亂,到今天還有許多人對此有不同的解釋,陳述其歷史上的意義。我仔細閱讀過許雪姬和賴澤涵等人受委托撰寫的一篇報告書,內容相當翔實。可是,也有人還認為當時臺灣人是反對中國人,不一定是反對當時的中國政府而已。也有人對於當時罹難人數(多少大陸人?多少臺灣人?)持不同的說法。等到臺灣當局開放,二二八不再是禁忌話題,這時候當局決定賠償二二八受損害的遺族,由當時“副總統”呂秀蓮女士主持如何發放賠償費。到現在為止,大概真正登記、取得補償的人數,也就二千多人,這和上述許、賴報告的估計其實相當吻合。當時罹難者總數並沒有三萬多人,而且有一批受到衝擊的大陸人,或已死亡,或已離開臺灣,到今天還沒有得到補償。牽涉於二二八事件的人物: 有從南洋回來的“軍夫”,也有當時中國共產黨在臺灣的人物,例如謝雪紅帶領的遊擊隊……國煇他為了尋找真相,憑著一己的努力和良心,不偏不倚,也做了相當詳盡的研究。

我佩服國煇之處:這個人對自己身處之地的過去,認真執著,不折不撓之外,還必須不受別人偏見的影響,不媚時,不曲解,以史實和史料為主。國煇有一宏大的計劃,要將臺灣的長程和今日的過去,都納入研究並有所記錄。我的專業是古代文明,方法學是社會學,對臺灣的過去和今日,也都有所接觸,這兩方面我們都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有許多的機會可以互相交流,這使得我對他非常佩服。我認識的這個人—戴國煇,正是一位認真執著的學者。

在桃園相交的時段,我們發覺彼此研究途徑頗有交集:我們都習慣於借重韋伯和雅斯貝爾斯的理論,思考自己鉆研的問題;也都習慣於文化宏觀與比較的研究。而且,我們也都重視文化傳統對於個人取舍抉擇的影響。我們在提到韋伯和雅斯貝爾斯理論時,由於我是通過英文譯文學習,他則從日文譯文研讀,彼此之間的溝通,還頗費周章,交錯交融,方能漸入佳境。我們逐漸感覺對於專題研究,對於彼此“所見略同”的愉快。

同在桃園交會時期的不同場合,我感覺,他對於自己的歸屬感頗為重視,承認文化歸屬,要比地域歸屬,更有認同功能。我自己,生於戰亂流離,不遑定居,處處是家,視家如寄,旅途暫歇,“故鄉”永遠在夢中。有一次,我對他自稱“新客”,稱他為“老客”,並且戲稱:“也許,我們更適宜在全球化的大取向做世界公民吧。”他靜默片刻回答:“我不能,我終究是客系中國人。”其實,我自己又何嘗能夠如此拋開“中國人認同”?

我前面講過,他是客家人,我也是客家人;只是,我是新的客家,他是舊的客家。臺灣的客家是從廣東遷移過來的,他們大概在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的時候,開始“永嘉南移”的長征,整族長途跋涉,從中原遷移到福建和廣東;他們幾千年來 ,離鄉背井,卻一直嚴守著故鄉的風俗習慣;他們的語言,依舊還是當年中古時期,以中原的口音為主體。這些永遠是客居的離人,對於個人的過去,總有兩個認知,兩個自己,一個是“個人自己”、生物性的“個體自己”,我們是張三、李四;另外一個自己是其所來自的族群及其文化背景,這就是臺灣人所說來自“中原的中國人”。縱然離開家鄉到外邊去,必須要自己掙扎求生存,但是不能背離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可貴的地方要繼續保守,而且要發揚光大,文化傳統中有不適宜的地方,要隨時糾正、修改,處世為人的大原則,則必須恪守不離。

這個立身的認知,我和他一樣。我於1948年離開中國大陸,今天我寄居在海外,我也真的是他鄉作客的“客人”,這是二十世紀中國內戰所造成的後果。我們彼此同意:一個人的認同感,不單自己是張三、李四,還有自身究竟是從哪裡來的認同。不一定是我的籍貫,不一定是我的姓氏,不一定是我祖先的譜系,而是貴重、真實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這份遺產,他和我所承受的有相當大的部分類似,就是中國經過不同時期的整合,終於歸納為儒家、道家、陰陽家,以這幾家為主體的綜合的思想,同時,不自覺地吸收了佛家的思想,也吸收了摩尼教、祆教,並受其影響,還吸收了後來基督教的影響,等等,各種的影響摶成了一個多元複雜的融合,一個複雜的有機體。

事實上,這一整合,乃是擷取世界上各個文化最為可貴之處,並融合在一個系統裡面。這個系統,我認為是未來世界上走向大同、走向全球化以後,取得的綜合的人類文化,其內容就和中國幾千年來,一步步整合的情形,可能是,也應當是兼容且接近的。我們既然已經在這一點工作上,在世界各國之中,在各個民族之中,這些中國的新客家、舊客家,已經走了兩千多年,我們應當自許走出了現在的成績。這些成績,得來不易,我們應當在這個時機,反饋全世界。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這全球化的趨向,不可任由一個國家獨占霸權,堅持霸權,而永遠將其作為某一家的特色,籠罩全世界。人類世界會有,也更可能有一串普世價值,但普世價值不是任何一家文化所能獨占,這些普世價值應是結合與詮釋各種情況下,尋找適應時代、適應地理情況、適應個人,所提出的解釋。國煇和我,這兩個“老客”“新客”,在這方面,我們也有相當契合的地方。

國煇未終天年,不幸早歸,我很想念這位朋友。我們年齡相當,只是我多活了二十年,使我對許多問題的想法,又和當年不太一樣。他離開太早,有許多高見猶待發揮,即已離去,令人遺憾,我們也因此更加懷念這位優秀的學者。他在舉世瘋狂時讓大家清醒,他在別人有偏見的時候,毅然廓清矯正偏見,不屈不撓,堅持守住自己的立場。一位歷史學家能做到這一點,且得到令人欽服的佳績,既是史學專業訓練使然,更在其學者的風範。我向戴國煇先生,一位史才、史德兼備的歷史學家致敬!

----------

前言

1995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第50 個年頭,也就是說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之間,世界的各個地方,均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嘗試著進行總結和反省,以資自身重新起步時,擁有充分的準備。

我是出生在臺灣的客家系中國人,作為筆者的我,要站立在自己知性所經歷的立場上,試圖把“我所體會的日本敗戰後50 年”和“臺灣所經歷的光復後50 年”的問題重疊起來,以“陷於臺日關係百年漩渦中的臺灣和臺灣人”為主題,進行思索與總結。為了仰望諸位讀者先生賜予批評,整理出這一份無足輕重的成果,重新提出自己的看法。

“臺灣”這一名詞,以種種不同的範疇及內容的形式,被思考和被議論著。而且,由於對其進行觀察的人們的立場、視角,或者所衡量的標準不同,從而對“臺灣”的印象也大相徑庭。恰似人們不能將日本和日本人等,以偏概全地同視那樣,我們也不能將臺灣和臺灣人一概而論。對此,必須首先加以確認。

我們期望能對於外國和自己無關的他人,有更加公平、客觀、正確的認識。對於站立於國際化尤為明顯的20 世紀末,並且即將迎來新世紀的當今的我們來說,創建一個良好的對外關係,是一項緊急的課題。

在我的書架上,擺滿了日本有良知的人們以及一流智囊們對確立和創造自國的定位,以及作為日本人所應具備的自我形象所進行之智能性分析的成果。閱讀著這些著作,驅使著我去思考“臺灣的狀況”。我們這些所謂的臺灣人,是否曾經依照歷史的脈絡,從根源上對“臺灣和臺灣人的存在問題”進行過探索呢?我是心存疑念的。

圍繞“臺灣意識”和“臺灣人意識”的議論,乍看下,頗為喧喧嚷嚷。然而恕我不懼遭誤解地來談談這個問題吧。迄今,我尚未見到頗具有深邃洞察力的深刻研討及分析,實為遺憾。

本書所嘗試的一些淺陋敘述,如能成為填補其缺陷的土基,則是萬幸之至。同時,筆者也期待拙著能啟發從根源上探索“臺灣和臺灣人的存在”之作用。

我認為,對一般的日本人來說,臺灣是一個既靠近又遙遠的存在。圍繞臺灣和臺灣人的認同(identity)問題,幾乎沒有一個日本人能夠確切地抓住其本質性課題及其真正面貌。對該問題的理解之所以不易,正說明臺灣的狀況是錯綜複雜的。“臺灣的存在”在其面積及人口數來言,確實是微乎其微的,但臺灣的存在,對亞洲以及對世界和平來說,又具有重大的意義,並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對此,恐怕沒有人會懷疑的吧。如能以本書作為話引子,也能在日本廣泛地展開更加具有本質性的研討,如是對筆者來說,是無上喜悅之事。

----------

第二節 臺灣人精英的困惑


光復後曾為臺灣醫學界領袖之一的魏火曜博士(1908 年生,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1942 年曾就任博愛會的廈門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他在充分了解同一系統醫院的日帝政治意圖下,對所進行的醫療工作情況作了證言。中國有一句名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且所有的人都有“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哀、樂、愛、惡、欲等七種感情。而“六欲”則是指:由身、意、耳、目、口(舌)、鼻六處所產生的欲望。凡人則多為這“七情六欲”所困惑。故而,臺灣知識分子應該認知,在臺灣這塊日帝的殖民地上,經常處於受到壓抑,難以展現自我實現的臺灣青年本身,到處都有可能使自己陷於傀儡化的陷阱。

一、原鄉意識與祖國意識

光復前後老年、壯年一代臺灣人的中國大陸觀或大陸意識,是夠複雜的。想要探尋臺灣原原本本而又真實的歷史連續性—即自我認同性格,需要具備相當銳利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我認為,我們必須避免僅從事物的表面現象,或者想當然地做下簡單結論的蠢事。從此意義上講,日本南博教授的方法是值得參考的。南博試圖將日本人的自我意識分為表層意識(表面)、中層意識(真心)、深層意識(個人的潛藏意識)、基層意識(歷史的潛藏意識)等四種來分析。只是臺灣這個框架,歷史上就不曾存在國家這樣的體制,這值得留意。而且,由於締結了《馬關條約》,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把臺灣從大陸割離,臺灣被日本殖民地化了。早期的半個世紀,就是處在這種特殊情況之下。因此,臺灣人的意識,尤其是對大陸的意識,至少需對三種不同的立場進行推敲和研究,即對祖先故鄉的一種“原鄉意識”、體現為樸素民族主義的“祖國意識”、接受辛亥革命之後的新興近代民族主義,亦即反帝、抗拒西方列強屬性、近代民族主義洗禮的“中國民族意識”等三種意識,這是筆者所思考的分析角度。“原鄉意識”是明確易懂的,然而,從臺灣歷史形成的特殊性看,用一般性的分析是難以說明“祖國意識”的。臺灣人的祖先多數對開臺之祖鄭成功懷有強烈的尊崇之情。另外,也抱有一種被清朝拋棄的被害者意識,因而一貫流露著一種反清復明的志向意識,甚至視明朝為祖國的意識,也是大有人在的。

魏火曜與許多20年代以前誕生的臺灣人知識界精英一樣,在他的心理“基層”和“深層”存在著一定的“原鄉意識”和“祖國意識”。以此為基礎蘊涵著“中國人意識”,因而存在著上升為反日或抗日意識的可能性。然而,對讀過日本舊制高校到東京帝國大學這種培育日本超級優秀人材學校的人來說,很可能不會輕易走上(反日、抗日)這條不歸路的。

為了構筑原原本本的、真實的臺灣史圖像,展望光輝的明天,只有將我們所尊敬的前輩所留下的證言和照片提示出來,以供參考。批判本是社會科學的屬性,批判更不等同於反對,因而切望各位對筆者的評比予以海量,多加包涵。

未能將“原鄉意識”和“祖國意識”加以區別及思想化的臺灣人前輩們,在時代的激流中,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抵抗和幸活的兩端。以活出“歷史”,實踐歷史(參照第四章)為生活哲學,在時代的激流中撐船及穩住自我定位已是很不容易的。看到魏火曜的結婚紀念照片,感觸尤深。1934 年4 月,魏與臺灣屈指可數的富豪、基隆顏家的掌上明珠結婚。夫人是在日本女子大學專攻“國文學”(日本文學)的才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