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為什麼我們會焦慮:消除焦慮、恐懼和憂慮的大眾心理學(簡體書)
滿額折

為什麼我們會焦慮:消除焦慮、恐懼和憂慮的大眾心理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易焦慮體質的人通常被外界認為是溫柔的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自己也懷著一顆善良的心活著。而正是因為這種溫柔和善良,使得他們在現在社會承受了很多精神上的苦楚。

本書從大眾普遍的角度上,分析人類都存在了那些焦慮的事情,告訴讀者,焦慮體質都體現在哪些方面,並且會在詳細地列出表格,幫助讀者一步一步的緩解焦慮,處理問題,最後讓讀者有一個清晰的條理,在以後碰到的問題上,也能冷靜、理性的思考,並逐漸消除這種焦慮、恐懼和憂慮。

易焦慮體質,是指人常常容易陷入焦慮狀態的性格。這種體質的人無論何時心中都有擔憂的事情,甚至很多時候這些擔憂會將他們的內心填滿。
易焦慮體質的人,通常被外界認為是溫柔的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自己也懷著一顆善良的心。而正是這樣的溫柔和善良,使得他們在現代社會承受著更多的精神苦楚。
令人意外的是,易焦慮體質的人還為數不少。即便是我,性格中也有易焦慮的一面。於是,大約從40年前開始,我一邊參考羅洛·梅①、羅納德·大衛·萊恩②等人的相關理論,一邊作為副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無論如何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親子的深層心理,特別是與孩子教育相關的問題。再進一步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進行分析,很多之前被忽視的,或是被隱藏、掩蓋的問題就逐漸明朗了起來。但是,這些問題在當時的發展心理學中基本上沒有被闡述過,所以我對於自己的分析也沒有十足的信心。
但之後隨著所謂青春期綜合征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頻發,心理學家們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中也出現了與我相同的見解。又隨著愛麗絲·米勒③的一系列著作在日本翻譯出版,我得知原來有人和我的觀點相當一致。
當我試著把其中的部分觀點在課堂上講給學生們聽的時候,他們表示“雖然是有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分析,但對於了解自己確實是大有幫助”。除此之外,在面向社會人士的講座上,也有很多觀眾在講座結束後表示:“這裡面講的和孩子的狀態一模一樣,感覺掌握了理解孩子心情的關鍵所在。”有了這些經歷,我開始有了把我的觀點整理出來的想法,於是寫成了這本書。
對於想要知道輕鬆獲得克服焦慮心理的方法的人來說,本書或許會顯得理論性太強,但“好的理論才正是最具可實踐性的”。在對心理狀態的形成有一個深刻、全面的了解之後,必然會找到一個針對焦慮和易焦慮心理解決方法的明確指南。
在本書裡,大家將會進入一個我們不想承認的被隱藏的世界。同時,還能窺探到親子世界裡令人恐懼的一面。可能會有人在讀完本書後感到稍許不適,但本書確實從頭到尾都貫徹著對易焦慮體質者友好而溫暖的態度。
易焦慮體質者自不必說,對於不是易焦慮體質的人來說,應該也能從本書中收獲很多啟發,去加深對自己深層心靈的理解,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這次修訂版,距離初版發行已過去了20多年,我刪掉了初版中與現今社會不符合的觀點,也加入了這20多年間得到的新的見解。
衷心希望此書能幫助各位讀者擁有更加幸福的精神生活。
【譯者注】
①羅洛·梅(Rollo May),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有《焦慮的意義》。
②羅納德·大衛·萊恩(Ronald David Laing),通常被稱為R.D.萊恩,當代著名的生存論心理學家,代表作品《分裂的自我》。
③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瑞士人,兒童心理學家,代表作品《與原生家庭和解》。

目次

第一章 易焦慮體質者生存的世界 001
一、何為易焦慮體質? 002
二、易焦慮體質者的性格特徵 005

第二章 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會發生什麼? 029
一、感到焦慮的身體 030
二、焦慮心理引起的身體變化 035
三、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會出現哪些行為? 039

第三章 焦慮與不安,是如何產生的? 067
一、由性需求產生的焦慮與不安 068
二、扎根於自卑感的不安 073
三、無法獲得重要的人的認可而導致的焦慮與不安 077
四、可怕的世界裡孤身一人的焦慮與不安 079
五、被“不能這樣做”束縛的焦慮與不安 082

第四章 為什麼會成為易焦慮體質? 095
一、易焦慮體質的天生特質 096
二、父母在社會教養方面的影響 100
三、不以管教為借口壓抑孩子 133
四、社會經驗導致的易焦慮體質 138

第五章 應對焦慮:與易焦慮體質共生相處 143
一、接納並利用易焦慮體質 144
二、消除焦慮的三個步驟 150
三、易焦慮體質者的身體自律訓練法 162
四、活出自己的人生 165

譯後記 170

書摘/試閱

三、不以管教為借口壓抑孩子

1.站在孩子的視角

或許會有人認為我過度強調了管教的暗黑面,又或許會有人誤解為應該盡量不去管教孩子。而我的觀點如下。

管教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必要認真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大人在對孩子進行管教時,應該考慮到管教背後隱藏的意義,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要充分小心注意。

那麼,要具體注意哪些事情呢?因為現在的文化通常是以父母或大人的視角來構成的,所以管教經常變成強行灌輸父母的自我給孩子。因此,我們首先要徹底地重新審視管教方式,將管教

回歸到孩子的視角。

我們再來看一下那些所謂為了哄孩子開心而創作的童話故事。在日本故事《摘梨兄弟》中,母親應該能夠預想到,如果自己說想吃梨的話,孩子們會冒著危險去摘梨。可盡管如此,母親還是說了。並且,當大兒子沒有回來,二兒子也沒有回來的情況下,母親也沒有阻止三兒子去摘梨。在格林童話《漢塞爾和格蕾特爾》中,貧窮的父母為了守住自己的生活而將他們丟棄在了森林中。

可以看出在這些童話故事中,是將孩子要向父母報恩作為理所當然的前提。所以,孩子們才會明知道有危險還要去摘梨;桃太郎才會擊退了魔鬼,為爺爺奶奶拿回了寶物;輝夜姬才會在回月亮前,留下了很多寶物作為報答;就連漢塞爾和格蕾特爾也為了父母,將被魔法隱藏起來的寶石帶回了家(有的版本中這一結局被刪減)。

學校也是以大人的視角去設計的。

“第一節課上數學,做一下教科書第三十五頁的練習題,好,打鈴了。休息十分鐘。接下來是語文。嗯?剛剛的數學題呢?現在是語文課,不要想數學題了,來,朗讀一篇語文教科書課文。第三節課的社會課。是誰還在做數學題呀?現在是社會課,大家注意力集中到這上面來!”

像這樣,學校強制性地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大人們事先設定好的內容上,甚至連注意力集中多長時間都規劃好了。再者,學校當初本就是利用孩子們容易不安的性格特質而成立的制度。如果說現在變成“去不去學校完全自由,不去也不會被罵,對將來也不會有任何不利影響”,那麼誰還會每天早起,大雨天也要去學校呢?

看一看選修那些既不點名又容易拿學分的課的學生人數,立馬就能明白這一點了。因為連這些為了學習擠掉千軍萬馬上了大學的人都這樣。

2.相信成長的力量

所有的生物,只要放在適當的環境下,就會健全地成長。因為生物自身原本就有一種健全成長的能力——內在成長力。人類的孩子也是如此。相信孩子的內在成長力,在此基礎上與孩子交往,孩子便能茁壯成長為一個健全的自我。

如果不相信孩子的內在成長力,就會給孩子一個不適當的環境。過度保護、干涉就是其中表現之一。因為父母暗自認為“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他一個人應該做不了”,於是對孩子過度

保護、干涉。

所以,過度保護、干涉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深刻地意識到“自己是無能的”。因此,在被過度保護、干涉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到了該自立的青年期後,人生就開始變得艱難。

過早地開始教育或過於嚴格地進行教育,其原因有不太相信孩子的內在成長力的因素。一歲的時候不會做的事情,到了兩三歲自然就會了。相信這種成長力,不去揠苗助長地守護孩子十分

重要。

教育,是應該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進行的。以同一性理論而著名的美國精神病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Erik Erikson)曾指出,自律性是幼兒初期開始接受教育時的成長課題。但是,過分地強調自律,又會形成只知道過度壓抑自己的“早熟內心”。真正健全的自律性,不只是能夠克制自己,應該還包含有在必要的場合能夠尋求外界配合自己發生改變的能力。

在接下來的幼兒後期,克服罪惡感而獲得自主性成了新的成長課題。此時,如果教育過分嚴格,孩子就會面臨形成“過分嚴格內心”的危險。這種內心一旦形成,孩子就會對基於自己內在欲求而產生的行為抱有罪惡感,從而失去了悠然大方的自主性。

3.重回孩童時代

有句老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我認為沒有比這更能表現父母自我的諺語了。“只有等你當了父母,你才會知道,父母是多麼為子女著想, 父母都為孩子犧牲了多少”,一旦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便只能沉默地低下頭。

但是,除了一些極為不成熟的父母,一般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又為他們帶去了多少。無論是孩子的一個笑容, 還是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都帶給了父母無盡的喜悅。單純孩子誕生這件事,都讓父母的人生變得無比豐富。倒不如說“養兒方知兒女恩”或許更為貼切。

有些人無法接受自己,覺得自己無能,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或者覺得自己的存在只是給父母添麻煩。其實不然。對於父母來說,你的存在本身已經是無可替代的饋贈。聖埃克蘇佩裡曾在《小王子》中寫道:“每一個大人曾經都是孩子,只是他們忘記了。”

但至少在大人們成為父母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回憶起他們年幼時的體驗。養育孩子,同時也是一次重回童年的機會。在這次機會裡,如果自己不能變得更好的話,也就無法給孩子更好的人生吧。

愛麗絲•米勒指出,想要讓孩子實現完全的自我成長,父母需要注意如下幾點,這也是對“何為教育應有的樣子”這一提問的回答:

●與孩子交往時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權利

●寬容對待孩子的感情

●時刻準備從孩子的行為中學習如下知識:

(1)關於每一個孩子的本性;

(2)關於自己心中的孩子;

(3)關於感情生活的規則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