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簡體書)
滿額折

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纏足的歷史充滿了抵觸和意料之外的轉折。纏足源於中古時期中國的宮廷舞蹈,並逐漸蔓延到士紳家族、青樓、女傭和農家。傳統的觀點總是強調纏足父權壓迫的特質,而忽視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纏足婦女本身的動機、誘因。本書書寫了不一樣的千年纏足史,作者用客觀中立、不動聲色的分析駁斥了許多迷思和錯誤認知。

作者簡介

高彥頤(Dorothy Ko)

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歷史系博士,現為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Barnard)學院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明清史、婦女性別史、科技史、視覺文化及物質文化史等。代表作有《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和《硯史:清初社會的工匠與士人》等。

 

譯者簡介

苗延威

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現任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學術專長包括歷史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性別社會學,纏足、放足史等。著有多篇關於晚清、民初、日據時期台灣纏足解放運動的學術論文。譯有《人際關係剖析》《社會互動》《社會運動概論》《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等。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文筆優美的著作對中國的人類學史作出了重要貢獻……高彥頤成功地寫出了一部無人能及的纏足史,展示了使纏足成為一種傳統實踐,進而成為一種被禁止和蔑視的習俗的強大力量,並關注其與私人歷史及社會歷史的互動。

——《明清研究》

 

高彥頤富有勇氣地選擇了“纏足”這一有難度的題材,並完成得如此出色。本書超越了民族主義、女性主義和東方主義的爭論,將纏足清晰地納入了時尚的歷史來考察。她將近現代纏足消失的故事置於開頭,這一巧妙的敘事策略將纏足前現代鼎盛時期的歷史敘述構建為一個隱藏的故事——隱藏的來源、隱藏的身體和隱藏的意義。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

 

這部作品引入了當前對身體史和時尚史的關注,但其所做的遠不止於此:它在每一個轉折點上都向我們展示了帝制晚期和共和時代中國社會和歷史的新情況。

——羅威廉(William T. Rowe)

前言

提起纏足,奚如穀(Stephen West)教授曾以他一貫的口吻,淡淡地說了兩個字:“Itwas”(英文兼有“過去了”和“這是不爭的事實”兩重含意)。對於這樣一個曾經引髮長篇大論、強烈情緒和無窮迷戀的課題,我希望在本書中效法奚教授的平常心——儘管那簡潔扼要的用詞遣字,是我所望塵莫及的。

剛開始,我的念頭很單純,就是打算撰寫一部纏足史,這件事向來乏人問津,即使有人嘗試,也是語多譏諷,百般嘲弄。以前,在標題中帶有纏足史含義的淵博論著,在我看來,盡是反纏足的史論。它們先是開宗明義地指控纏足慣習的可恥可鄙,文章最後,通常又以同樣的評語總結全文。這類著作大多集中在頌揚反纏足運動的功績,不然就是依照反纏足論述的描述,論斷傳統婦女身受的折磨,細述她們堪憐的處境。譴責,儼然成了書寫歷史的目的。

不過,都“過去了”。我的基本前提如下:纏足是一種靠身體成全的經驗,從12—20世紀的數百年之間,對於一群婦女來說,這是一項她們必鬚麵對的生活現實。我無意責難這個現實,而是想要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強大力量,使得纏腳成為她們的習俗實踐。這個實踐的真實,不僅在於女孩初纏之日的哭喊與淚水(“這是不爭的事實”),更在於此後悠悠歲月裡,對於雙腳一天也不得鬆懈的辛勤保養和照護。我不只想從遭受疼痛摧殘的世界裡,還想從後續的意義創造與開展過程之中,探求女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性:每具身體都生活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當中,而且對於每個女人來說,纏足必然是一種無止盡的過程。正因如此,我們才有書寫一部纏足身體史的可能。

纏足不只一種,而是有許多種,這是貫穿本書的主要論點。在19—20世紀裡,各地區,甚至各村落,往往都有其獨特的纏法、儀式和鞋式。遺憾的是,我們缺乏足夠的資料來記述纏足從一地傳一地的具體空間發展歷程。不過,我們將會看到,從12—19世紀連續不斷的歷史時期裡,即使當人們因襲、沿用了豐富的典故詞藻和約定俗成的套語時,他們有關纏足的書寫,仍呈現極大的差異性。文本的零散與增生——更不用說在各省各地,稱纏足、綁腳、扎腳、小腳等等,不一而足,並沒有統一的叫法——意味著纏足在每個時期裡,包含了多重而且互相競爭的意義。此外,這項實踐固然延續了將近千年之久,它的發展更跨越了階級和地理的界限,然而有關其原理以及人們對它的領會,很明顯地也隨著時空而產生出相當的變化。

不少重量級的思想家都曾試圖對纏足提出解釋。其中可能以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取徑最具影響力。佛洛伊德在一篇發表於1927年的文章裡說道,戀物癖所涉及的,是一個男人將他的閹割焦慮投射到女人的身體。男孩子由於怎麼樣也找不到“母親的陰莖”,逐漸轉而將心思投注到作為替代品的身體部分——腳、鞋、發——並賦予情慾化的意義。纏足因而像徵著對女性的閹割。

同樣著名的,還有社會學家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為了考察美國有閒階級的演變,而提出的所謂“炫耀性消費”理論。他指出,在炫耀性有閒的階段裡,精緻感成為“理想女性”的標準,有閒階級的女子從而被要求擁有“嬌小的手足與纖細的腰身”。於是,“她是無用而耗費的,因此成為金錢力量極寶貴的證明。”西方文化中的“束緊腰身”,以及“中國人的毀損雙足”,即為顯著的例證。女性人力資源的閒置浪費,象徵著家庭的財富充裕;此一夸富訴求發展到極致的結果,化殘廢為美感,徹底倒轉了男人對女人的審美觀念。

近幾年來,人類學家葛希芝(Hill Gates)和寶森(Laurel Bossen),從馬克思主義取徑的女性主義觀點,提出了第三種有關纏足的解釋,可以稱之為“女性勞動的神秘化”。葛希芝根據她在四川和福建進行的大規模田野調查,發展出一項論點:在中國的“小資本主義”生產模式裡,女人對家戶經濟的貢獻儘管重要,卻不被承認。纏腳使婦女看起來沒有生產力,使家族父長順理成章地否定婦女勞動的價值。農家纏足婦女平日從事的紡紗、織布、剝牡蠣、採茶等勞務工作,需要的體力和技巧,在於她們的雙手,而非雙腳。一旦紡織工廠的機器化生產取代了家庭手工紡織作業,纏足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沿著這條思路,寶森試圖重尋女性家戶勞動的價值與身影。她考察一個雲南農村時發現,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該村每個婦女幾乎都仍保有纏足。根據寶森的精彩分析,纏足的終結,經濟變遷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假如土佈在經濟上不再具有競爭力的話,那麼,纏足存在的根本原由也就消失了。”於是,約莫在1925—1935年之間,纏足在該村悄然消逝;在當時,家庭紡織生產的形式,只剩下縫紉和刺繡作業,但即使是這種生產都已毫無利潤可言,婦女們不得不走出戶外,從事搬運、採礦、築路和種地等粗活。在葛希芝和寶森看來,開始和停止纏足的決定,純然是經濟計算的結果;葛希芝甚至更激進地認為,四川的纏足乃是一種“無文化儀禮或根源的習俗”。

還有一種民族志觀點,它的理論性雖然較低,但卻可能最具影響力。這種觀點源自對近現代纏足婦女的訪談,我們不妨稱之為“上嫁”論。就此而言,較早被聽到的民族志聲音,以蒲愛德(Ida Pruitt)對寧老太太進行的訪談錄最具代表性。寧老太太出生於1867年,父親是山東一個挑賣年糕的小販。在訪談錄裡,她說道:“媒人不問'她生得好看嗎?'而是問'她的腳多小?'平凡的臉是老天給的,但綁得差的小腳則是懶惰的跡象。”“只有僕婦才有一雙大腳”的說法,也反映了類似的邏輯。這個解釋觀點的基礎,在於承認婚姻乃是女性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徑——甚至是唯一的途徑。一雙“小腳”既然為女孩和她的家庭贏得通往更光明未來的門票,它們乃被解讀成“好命”或社會聲望的象徵。

儘管這些經濟的、社會的、符號的和心理學的解釋,都具有相當的啟發性,但終究有所不足,因為它們都將纏足預設為某種同質的、不變的,而且基於單一動機而產生的實踐。然而,纏足的發展,既是如此源遠流長,它所影響的區域,又是如此廣袤,任何一個描述性的或解釋性的框架,都無法將之完全含攝。戀物癖也許可以解釋若干中國文人——以及許多現代西方男女——如何將他們的性幻想寄託在其收藏的春宮畫或小腳鞋。可是,這個解釋卻扭曲了由地理、物事和華麗詞藻共構的金蓮世界;在纏足的全盛時期裡,精英男性的慾望,就是鋪陳在這既虛渺又具體的世界中。

再說到范伯倫的炫耀消費論,它根據的進化史觀,無意中把宋、元、明時期的經濟架構,跟處於工業發展階段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或美國,等同並論。這雖然是悖論,但纏足跟女孩家庭的社會身份,肯定有某些關連,所以少有讀者會深究炫耀消費論的合理性。儘管如此,對於纏足的早期歷史,它仍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因為在這個階段,小腳仍是一種特權,只屬於那些服侍男性權貴階級的歌伎和妻妾。“勞動神秘化”論和“上嫁”論卻與之剛好相反,它們主要適用於較接近現代的時期——亦即,纏足人口的社會組成發生根本變化之後——此時,絕大多數的纏足者已是廣大的農家婦女。

將纏足打造成一個同質性的課題,同時又摒棄其他競爭性的觀點,一律蔑視為“封建”,此乃現代反纏足運動最不朽的“功績”。撰寫一部真實的纏足史所遭遇的難題,部分就是源自這種現代的偏見:我們習於只從反纏足觀點來觀看纏足。為了探求那些被淹沒的聲音,為之撰寫一部另類的歷史,我就不得不抗拒一概而論的衝動、過度簡化的傾向,以及道德主義的口吻——正是這些衝動、傾向和口吻,綁架了我們當前所理解的纏足史。

Joan Scott提醒我們,歷史學者需要跟他們的研究課題保持一段“分析距離”,因為,“一部女性主義的歷史論著,若把進步的必然性,〔以及〕個體能動者的自主性,視之為理所當然的話……它將不經審查地再製女性主義運作於其中的意識形態論述詞彙。”我故意站在反纏足啟蒙論述之外的位置,因此本書既未提出巨型理論或綜論通覽,也沒有直線式的進步史觀。相反地,我努力嘗試從各種局部觀點、前後矛盾的文字、與時代脫節或被時代遺忘的人們,以及常常難以自圓其說的零碎故事中,拼湊出一部歷史。

本書原來暫定的標題——Footbinding Is History(纏足乃歷史)——具有雙重含意,分別喚起不同組合的情緒反應。“纏足乃歷史”帶著鬆了一口氣的感覺。1957年之後,不再出現女孩裹腳的記錄。這當然不是說所有纏足婦女在當時已凋零殆盡,而是說,作為一種風俗習慣的纏足,總算隨風而逝,不可能死灰復燃了。在相當程度上,本書的撰寫,反證了纏足已成歷史陳跡,因為若非如此,分析距離將無從產生,也難以鋪陳出學術研究——包括本書在內——可以盡情揮灑的空間。換言之,這過去式讓我得以無需考慮應如何致力撲滅纏足,也使我能夠將之定位為一項歷史課題,而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當代是非題。

相反的,“纏足乃歷史”述說的,是我在苦思另類歷史如何可能,以及該用什麼方法書寫這部歷史時,縈繞心頭的戒慎恐懼。像這樣一個在中國社會機制與性別關係裡扮演著核心角色的實踐,需要一部歷史,而且,忍受痛楚與不便的婦女們,也值得我們為她們書寫歷史。如今,不論怎麼片面支離,它總算出爐了。

本書的結構,一開始先鎖定在纏足這項社會實踐“行將消逝”的現代,然後才回溯到傳統時代,最後止於它在文化聲望和情慾訴求方面,都達到極盛的明清時期。我之所以採取這種歷史倒敘手法,乃是因為當前我們有關纏足的知識,就像書中第一部分所指出的,幾乎全然來自反纏足運動的觀點和文獻。從終結開始,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出一塊基地,由此開展另類的認知與感知途徑。

第一章把討論焦點放在“天足”範疇的誕生。它不僅帶來一種機械論的身體觀,而且也促進了19世紀末新興的全球視野的視覺化呈現。作為啟蒙論述的一環,“天足”有助於人們想像當時尚處於萌芽狀態的中國國族。在第二章,我們轉而考察20世紀伊始至30年代的“放足”運動期間,在地方學堂和村居民宅推行“天足”理念的情形;我們將看到,在這些地方,抽像說理如何遭遇頑強身體的抗拒。第三章的分析焦點,是暢銷於20世紀30年代通商口岸城市的《采菲錄》,我們將討論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彙編所產生的新知識和新慾望。《采菲錄》的編者和讀者對於纏足不合時宜的沉迷,其實也標誌了纏足光環在現代中國的熄滅。

若說第一部分的撰述,使我們不得不注視19世紀和20世紀有關纏足的文字和視覺文獻的密集轟炸,那麼,在第二部分,我們將檢視12世紀至19世紀初,構成與延續纏足光環與奧秘的各種遮蔽策略。

第四章的討論主軸,在於17—19世紀考據學家展開的纏足起源爭論,從他們欲語還休的顧忌,我們可以看出,在文章學問的大雅之堂裡,能用那些詞彙語境談纏足、能說到什麼地步,是有一定界限的。儘管這些考證論文,以客觀的口吻出現,但它們往往還是披著一層鄙夷的薄紗,對於日漸普及化的纏足實踐嗤之以鼻。然而,考據學家引述和流傳的軼聞傳說和詩歌詞藻,卻又不經意地助長纏足的文化光環。我在第五章描繪了一群清代文人的小腳慾望構圖,這並不是一幅戀腳癖的景觀,而是與“西北”的想像地理密切相關的世界。我認為,將曇花一現的愉悅感,寄附到一個“地方”之後,男性旅人(和讀者)就可以具象化他們的感受,這也是他們之所以不厭其詳撰述其幻想和經歷所產生的原動力之一。

相形之下,女性慾望的呈現,本來就是具體的,它們寄託在一個由她們製作的——以及令她們成為“女人”的——日常物品堆砌而成的世界。第六章尤其將重心放在女性物質文化里的一項關鍵物品,亦即,鞋子。我們發掘了鞋子所蘊含的種種意義:工藝作品、身體自我的延伸、時尚體制的關注焦點,以及產生視線幻覺的迷彩外裝。這一章不僅關注於足服時尚與製鞋業的歷史,而且,透過這個途徑,我們也考察了“金蓮崇拜”的興起與衰落,以此為本書的主要篇章畫下句點。

目次

新版自序

中文版序

鳴謝

凡例

圖版

前言

 

第一部分揭露的身體

第一章全球國族巨型歷史:“天足”概念的興起(1880年代至1910年代)

纏足的終結:兩種歷史,三種時間,二手聲音

“天足”:一個嶄新的基督教範疇

徐珂與湯頤瑣:天足的國族主義化

“女人好比蛋黃”:一個新的地球知識域

婦女能動性:意志克服身體

辜鴻銘:“觀於人”的屈辱

抗拒注視:理想的女性特質

第二章被掀露的身體:放足運動的實行(1900年代至1930年代)

薛紹徽:“非馬非驢”

從“天足”到“放足”

“光復故物”的蔡愛花

放腳樂

閻錫山與山西反纏足運動

纏足罪責化

國家對付父老

性別重於階級:無法同一的女界

算總賬

荒誕劇場

第三章“纏足如古董”:不合時宜的愛蓮者(1930年代至1941年)

姚靈犀與友人:收藏“凋零”

民俗新知的生產

擬仿的懷舊:舊文人、新玩家

“天足”與“纏足”的並接

方絢的發明

二手的性:小男孩、冒牌貨、收藏家

“姥”如是說:被轉述的女性慾望

繡鞋的社會史:楊鐵崖與胡雪巖

自稱女性主義者的賞玩家

疼痛的身體:女性的吶喊

 

第二部分遮蔽的身體

第四章溯古訪今:纏足源流考

界定纏足:弓足

傳說與歷史

楊慎的考證:未知的誘惑

《漢雜事秘辛》:身體部位的測量

駁斥楊慎:轉向鞋履的胡應麟

後履、婦工與女性差異

今世之潮流:纏足與時尚

趙翼與18世紀纏足極盛期

裝飾的身體以及顯露的身體

錢泳:從考據到社會批判

自在勞動的女性身體

第五章狹邪之遊:男性慾望與西北的想像地理

西北高原上的賽腳會

起源傳說

大同名妓

媚眼:李漁的功能美學

汪景祺的“西征”

紅石村:荒野人家

南情北欲:男性慾望與女性慾望的交鋒

蒲松齡的俚曲:土腔與地方失衡

兩種女性勞動

女性身體的平凡物質性

交換的信物

時尚、地位與女性焦慮

第六章灰姑娘的夢想:女體的累與用

出土文物

從“平底”到“弓彎”

金蓮崇拜

醫護的對象

悅目的都會女子:說唱詞話中的時尚與地位

頑強的身體:纏足的累與用

身體的累與用

花俏的身體:新式都會時尚體制的誕生

生產的身體:製鞋與市場

風格變遷與知識傳遞

最後的時尚圈

殘存的記憶

 

尾聲

參考文獻

譯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