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滿額折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

定價
:NT$ 670 元
優惠價
90603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6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國史十六講》(修訂版)脫胎於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樊樹志為“國史概要”課程撰寫的講稿,作者從自己的讀史心得中提煉出十六個專題,力圖對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問題,進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讀。本書不糾纏於歷史的綫索,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擇其要點,並吸收國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用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講得深入淺出。本書甫一問世,迅即成爲暢銷書,引發讀者熱捧。而修訂版增加了插圖,增刪文字,並對部分内容進行了重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完善,力圖給讀者以歷史深邃感的啓示,激發廣大讀者重新思考中華文明史的興趣。

作者簡介

樊樹志,1957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62年留校任教。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專攻明清史、中國土地關係史、江南地區史,尤以江南市鎮研究蜚聲史壇。代表作有:《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發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年)、《萬曆傳》(1994年)、《崇禎傳》(1997年)、《國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2003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其中發表於日本四篇、韓國一篇。

修訂版引言
拙作《國史十六講》,是我為復旦大學精品課程“國史概要”撰寫的講稿。作為全校的公選課,課時有限:每週二學時,一學期講完。可以用於上課的時間,只有十六週,三十二學時。如此有限的時間,要把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講得深入淺出,講得少而精,必須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較大的變動。我的辦法是,必須大膽捨棄,不求面面俱到,每週(二學時)講一個專題,一學期講十六個專題。這就是書名“國史十六講”的由來。“十六”這個數字,並非刻意追求,也沒存其他的意思。
本書在 2006 年 4 月出版以後,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歡迎,一再名列各種暢銷書的排行榜,一度排行第一。到目前為止,已經印刷了十二次。這是當初無論如何不曾料到的,對於一本歷史讀物而言,實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2006 年 8 月 2 日,《中華讀書報》以將近一版的篇幅發表書評,題為“一部高校教材何以成為暢銷書”。該報編輯在標題上面加了這樣的引語:“沒有出版社的刻意宣傳,更沒有媒體的炒作,作者也不是央視《百家講壇》精心打造的‘學術明星’,這本普通的高校教材甫一問世,迅即成為了暢銷書,在出版後的數月裏始終位居學術類圖書銷售排行榜的前列。這其中的奧秘何在?”
這篇書評指出:“一般來說,一部書要能夠暢銷,既要‘好看’—寫法吸引人,也要讓人感到‘值得看’,即有價值和有意義。《國史十六講》一書就做到了這兩點。”作者分析了這兩點:一是“視野開闊,推陳出新”;二是“學術熱點話題引人注目”。書評的結論是:“《國史十六講》既給初學者以知識,也能給治史者以啟迪;好看又耐看,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佳作。”這位書評人看得十分仔細,比如他說,該書廣泛關注海內外學者的研究動態,對海外學者尤為重視,“據筆者初步統計,書中所引中國內地學者 18 人 23 次,海外學者 43 人 74次”,這是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事。
讀者諸君或許會問,近年來書評聲譽不佳,何必如此頂真地引用書評文字來說明書的好壞呢?確實,目前學術界存在不正之風,拉關係互相吹捧的事並不鮮見,但並非全盤如此。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各位,這篇書評的作者方曉,本人根本不認識。幾個月以後,我才知道她是一位女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方曉是她的筆名,寫過不少頗有分量的書評。各位如有興趣,不妨把這篇書評找來一讀。
本書的暢銷引起了海外出版社的注意,2006 年 10 月,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國史十六講》繁體字版。2007 年 2 月,台灣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的繁體字版,書名改為《歷史長河 — 中國歷史十六講》。日本和韓國的版權轉讓也已完成,只是還未見書。
2007 年“六一”前夕,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其中“知識類”共推薦歷史圖書三種,序號 42 是《古代中國文化講義》(作者葛兆光),序號 43 是《閱讀中國.社會史卷、藝術史卷》(作者曹文柱、趙世瑜等),序號 45,就是《國史十六講》。
讀書界與出版界的好評,激勵我精益求精,想做一個修訂版,增加一些插圖,使得此書更加精美、漂亮。出版社方面也有這樣的設想,可謂一拍即合。海外出版界一向有出版插圖本著作的慣例,插圖本劍橋歷史書系列,早已名揚全球。與本書相近的《劍橋插圖中國史》便是成功的一本。該書作者是美國歷史學家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她的這本書的中譯本(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年),與 1996 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本,一樣精美、漂亮,文字與圖片所佔篇幅約略相當,閱讀起來非常愜意,輕鬆而愉快。本書的修訂本,努力
向它靠攏,是否能夠得到讀者的歡迎,我將拭目以待。
此次修訂,文字內容作了較多的修改,並且增加了不少彩色插圖。重寫的有:第一講第一節“中國人起源於非洲嗎?——‘夏娃理論’質疑”;第一講第四節“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第二講第四節“解讀‘封建’的本意”;第十二講第二節“靖難之役與建文帝生死之謎”。以下對重寫的篇章稍加說明。
第一,關於“中國人起源於非洲嗎? ——‘夏娃理論’質疑”,繼續維持原先的觀點,質疑“非洲起源說”(夏娃理論),為了寫得更加客觀,更具說服力,增加一些最新內容。在介紹“非洲起源說”時,回顧了 1970 年代中期以來西方學者的代表性觀點,並且引用美國 Newsweek(《新聞週刊》)2007 年 8 月號刊登的文章 ——《揭示人類進化的新證據》,這篇文章向公眾普及“非洲起源說”,並且畫出了遠古人類是如何“走出非洲”的路綫圖。在不明真相的讀者看來,似乎很“科學”,在圈內人士眼中,假設與想像多於實證。反駁“東亞人的祖先大約是在 6 萬年前從非洲到達東南亞”的說法,最有力的實證是考古發現,柳江人化石年代測定,直接證明在 7 — 13 萬年前,中國人已經生活在華南;被譽為 2007 年十大考古成就的許昌人化石,其年代是距今 8 — 10 萬年,無怪乎新聞媒體在報道時,要驚呼:“‘許昌人’早於山頂洞人,破‘非洲起源說’。”當然,要真正破除非洲起源說,並非易事,孰是孰非,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第二,關於“從‘公天下’到‘家天下’”,也就是從“‘大同’到‘小康’”。何謂“大同”,何謂“小康”,是先秦諸子百家,特別是孔子與儒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他們的歷史觀似乎很悲觀—— 一代不如一代。他們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最為糟糕,被稱為“亂世”,此前的夏商周三代差強人意,被稱為“小康之世”,雖不甚理想,總比“亂世”好多了。“小康”之前的黃帝堯舜時代,彷彿最為理想,被稱為“大同之世”。因此他們的政治理想就是,由“亂世”回歸到“小康之世”,進而重建“大同之世”。“大同”究竟什麼模樣,當時沒有文字,沒有留下文字記載,後人只能根據傳說來追記。《禮記.禮運》中孔子對於“大同之世”的描繪,就是如此 ——“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云云。以後的《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韓詩外傳》之類,進一步描繪“大同”社會裏面,“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助”,“其民和親而相好”的情景。進入夏朝以後,“天下為公”變成“天下為家”,“大同之世”一去不復返了,代之而起的是“小康之世”—“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社會。儘管孔子對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推崇備至,譽為“六君子”,但這畢竟是一個有等級區分、充滿暴力、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的“小康”社會,與先前的
“大同”社會不可同日而語。直至近代,康有為、孫中山還真誠地把重建“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作為奮鬥目標,可見這個話題並不迂腐,也不玄虛。
第三,關於“解讀‘封建’的本意”,無非是想提醒讀者諸君,“封建”這個詞䤈已經被說濫了,當代的人們反而對它的本意愈來愈隔膜。西周時代趨於極盛的“封建”,是當時人創造的詞䤈,本意就是“封邦建國”、“封建親戚”。1936 年出版的呂思勉《中國制度史》,將古代“國體”區分為三個階段: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他的意思是,封建時代是介於部落時代與郡縣時代之間並不漫長的一段。秦始皇廢除封建制度建立郡縣制度,標誌著從封建時代進入到郡縣時代。
這種立論,列位看官或許會感到唐突而怪異,其實並不唐突,也不怪異。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和傅斯年也認為,“封建”與“郡縣”是兩個相互更替的不同的社會。顧頡剛 1926 年寫給傅斯年的信中說:“用唯物史觀來看孔子學說,他的思想乃是封建社會的產物。秦漢以下不是封建社會了,何以他的學說竟會支配得這樣長久?”傅斯年在回信中,對顧氏“用唯物史觀”得出的結論“秦漢以下不是封建社會”,表示贊同。他對“封建”的本意作了分析:“西周的封建,是開國殖民,所以封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西漢的封建是割裂郡縣,所以這時的封建但是一個地理上之名詞而已”;“封建之為一種社會組織,是在戰國廢的,不是在秦廢的。”
明白了這些背景,再來看黃仁宇的觀點,就不會感到突兀了。黃氏在《放寬歷史的視界》中說:“很多現代中國的作者,稱之為‘封建社會’,並且以此將它與歐洲的 feudal system 相比擬,其結果總是尷尬。歐洲之 feudal system 被稱為 feudalism 起源於法國大革命之後,當日作者以此名詞綜合敘述中世紀一般政治及社會特徵,並未賦予歷史上的意義 ⋯⋯ 徵之中國傳統文獻,‘封建’也與‘郡縣’相對,所以將漢唐宋明清的大帝國、中央集權、文人執政、土地可以買
賣、社會流動性大的郡縣制度稱為封建,更比擬為歐洲的 feudal system,就是把寫歷史的大前提弄錯了。”同樣的觀點,他在《萬曆十五年》的中文本自序中早就有所提及。
近年來,一些學者對“封建主義”這個概念進行辨析,引來相當大的反響,本是百家爭鳴題中應有之義,嗤之以鼻或者亂扣帽子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第四,關於“靖難之役與建文帝生死之謎”,原先靖難之役寫得太少,筆墨集中於建文帝生死之謎,現在作了調整,著重寫朱棣與靖難之役,和第一節“朱元璋:‘以重典馭臣下’”相呼應。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效法漢高祖劉邦,把二十三個兒子封王建藩,這就是呂思勉所謂“封建的第四次反動”。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著手“削藩”無疑是正確的,卻遭到燕王朱棣的強烈反對,打出“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美其名曰“靖難”,是仿效周公輔佐成王。朱棣攻陷南京後,公開對外宣揚,建文帝已經“闔宮自焚”,同時把建文帝貶為“建文君”,把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並非篡位,而是繼承太祖高皇帝而登上皇位的。隨後對主張“削藩”、反對“靖難”的建文朝大臣進行報復,鐵鉉、景清、方孝孺等慘遭毒手,油煎、剝皮、凌遲等酷刑都用上了,並且株連無辜,製造了歷史上駭人聽聞的“瓜蔓抄”、“誅十族”的悲劇。吳晗說朱元璋“是一
個十足自私慘刻的怪傑”,朱棣與乃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外,大約有一半左右的篇章,都作了文字的增刪、修改,不再一一說明。因為這種“校勘記”之類的文字,太枯燥乏味,會令讀者大倒胃口,而且與全書的文字風格也不協調。
提到全書的文字風格,我追求以清新流暢的文筆書寫歷史,為的是遠離往昔歷史著作那種高頭講章八股腔,改變歷史著作令人望而生畏、面目可憎的印象。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下一向認為,歷史一定要講得“好聽”,寫得“好看”,才能被大眾所認可,所接受;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引人入勝地展現歷史的魅力。不過,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非得下大工夫不可。謂予不信,請看董橋的議論。
馳名海外的作家董橋辦報之餘,寫得一手典雅雋永的文章,瀟灑的文筆,浸透了學識涵養,令人嘆服。讀他的文章,彷彿回到了半個世紀以前,無怪乎他自詡為“老派文人”。董橋那些看似閒適的散文,於不經意間談到學問之道,比如他說,學術著作要改變沉悶的面貌,應注意兩點:一是“學問深而下筆淺”;二是不要把“好玩”的東西“塞進學術的悶葫蘆裏悶死人”。他當年留學英國,特別推崇牛津大學教授 John Bayley 所寫的書,“最是貼心”,“他是學院裏老一
派的飽學之士,用練達的人情世故看文學藝術,著作裏聞不到時下博士論文那股醫院消毒藥水的味道,句句是學問不是學術,文字淡素之餘常見拙氣,漂亮極了”。
你看,既要“學問深而下筆淺”,又要“句句是學問不是學術”,還要文字“漂亮”,沒有“消毒藥水的味道”,談何容易!搞歷史的人,埋首故紙堆,成天和枯燥乏味的史料打交道,久而久之,自己也變得枯燥乏味。此中高手卻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把無趣寫得有趣。黃仁宇就是如此。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就在於他用既老辣又輕鬆的文筆,娓娓道來,有思想又有文采。
這是一個不容易達到的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樊樹志
2008 年 10 月

目次

第一講 從“大同”到“小康” 001
1.中國人起源於非洲嗎?——“夏娃理論”質疑 002
2.農業革命:從食物採集到食物生產 007
3.關於炎帝、黃帝的傳說 009
4.從“公天下”到“家天下” 012

第二講 夏商周: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 017
1.青銅時代與青銅文明 018
2.殷墟與甲骨文 024
3.“制禮作樂”與禮樂文明 028
4.解讀“封建”的本意 031

第三講 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家 037
1.老子與《道德經》、道家 038
2.孔子與儒、儒家 041
3.墨家與法家 045
4.士與百家爭鳴 047

第四講 秦漢:中華帝國的初建 051
1.秦始皇:皇帝制度與帝國體制 052
2.劉邦:庶民皇帝,布衣將相 057
3.漢武帝:大漢帝國的威儀 063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中央集權的意識形態 067

第五講 經學、讖緯、清議、玄學 071
1.古文經學與王莽“託古改制” 072
2.光武中興與讖緯 075
3.東漢的清議與太學生運動 079
4.魏晉風度與玄學 083

第六講 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的時代 091
1.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漢胡互化 092
2.漢化色彩濃烈的北魏改革 094
3.門閥政治的東晉南朝 101
4.隋:統一帝國的再建 104

第七講 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 111
1.從李世民到武則天 112
2.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118
3.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 124
4.佛經的翻譯與佛教宗派的繁榮 128

第八講 帝國的衰落與分裂 139
1.開元、天寶時期的由盛轉衰 140
2.安史之亂 144
3.藩鎮、宦官、黨爭 148
4.五代更迭,十國割據 152

第九講 宋: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 157
1.官僚政治與體制內改革 159
2.傳統農業的新發展與商業革命 165
3.領先於世界的科技成就 171
4.經濟重心南移的最終完成 175

第十講 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 179
1.朱熹新儒學:從“偽學”到官學 180
2.陽明心學與異端思想 187
3.儒學熏陶下的孝義之家:“義門” 190
4.修身齊家:家訓與家規的魅力 193

第十一講 騎馬民族馳騁的時代 199
1.契丹、党項(羌)、女真在北中國的統治 200
2.混一亞歐的大蒙古國 207
3.盛極一時的東西方交往 210
4.有蒙古特色的元朝面面觀 214

第十二講 明帝國的專制政治 219
1.朱元璋:“以重典馭臣下”——胡藍黨案及其他 220
2.“靖難之役”與建文帝之謎 225
3.嚴嵩嚴世蕃父子 232
4.張居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 238

第十三講 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 245
1.東林書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 246
2.東林非黨論 249
3.魏忠賢與“閹黨”專政 254
4.徘徊於學術與政治之間——復社的興衰 258

第十四講 面向海洋的時代 263
1.輝煌與迷惘——鄭和下西洋 264
2.“海禁”與“倭寇” 271
3.晚明的歷史大變局——“全球化”貿易與白銀資本 276
4.耶穌會士與早期西學東漸 281

第十五講 清:中華帝國的末代王朝 291
1.明清鼎革之際的政局 292
2.奏銷案、科場案、哭廟案 297
3.帝國的政治體制 300
4.文化專制與文字獄 303

第十六講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313
1.康熙的文治 314
2.雍正的嗣位與政績 320
3.閉關自鎖的“天朝” 325
4.人口壓力與社會危機 330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03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