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十二卷第一期
滿額折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十二卷第一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學會簡介】
一群對專業發展、人民幸福有抱負及實際關懷行動的志同道合者,我們的集合,乃是來自於共同的想法與理想。雖然,社會不斷的演進,對弱勢者及弱勢社區的關心與實際的行動也一直有人持續者。但是,除了熱忱之外,在助人技術與知識的累積上,特別是在以社區為對象、為單元的協助知識上,相對是被忽視及低度發展的。
我們都個別從事一些協助社區的工作,我們認為,一個開放、分享、溝通的平台,會有助於知識的累積,進而對社區居民在幸福追求上會是事半功倍的。直接對社區提供協助是值得且必要的,但如果更是立足在以知識累積及教育專業人才的結構目標中,效果將會更大的。
歡迎社區領域的教育者,研究者,實務工作者,及關心社區的人士加入我們,或鼓勵我們,支持我們。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資訊詳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會網頁
網址:http://www1.pu.edu.tw/~TACS/

作者簡介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編輯委員會
發行人 賴兩陽(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主任編輯 李易駿(台南護理專科學校老人服務事業科教授兼副校長)
執行編輯 黃志隆(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編輯助理 謝文元(社工師) 陳衍蓁(社工師)
[編輯委員]
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合聘教授)
黃建忠(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
蔡盈修(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教授)
黎德星(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洪惠芬(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王翊涵(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
陳怡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目次

◎ 研究論文
 
布農族女性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經驗之研究
/洪宏、姚卿騰
 
理想的督導活動與效用評估—社福組織工作者觀點
/鍾武中
 
保護性社工介入保護事件兒少行為人處遇服務之研究
/林淑雲、郭俊巖、楊安仁
 
居服員留任傾向之研究
/詹麗珠、陳怡靜、劉嘉雯
 
◎書評
 
評《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
/鍾怡婷
 
英文目次
 
Journal of Community Work and Community Studies
Vol.12, No.1, April 2022
 
◎ Research Articles
 
Study of the Work Experience of Female Bunun Home Care Workers
/Hong Hong, Ching-Teng Yao
 
Ideal Supervisory Activities and Utility Assessment: A Social Welfare Worker’s Perspective
/Chung Wu Chung
 
Research on the Intervention of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in the Services to juvenile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Offenders
/Shu-Yun Lin, Chun-Yen Kuo, An-Jen Yang
 
A Study on the Retention Factors of In-Home Caregivers
/Li-Chu Chan, I-Ching Chen, Jia-Wen Liou
 
◎Book Review
 
Book Review on “Is Social Enterprise Good Business?”
/Yi-ting Chung

書摘/試閱

節錄自〈保護性社工介入保護事件兒少行為人處遇服務之研究〉/林淑雲、郭俊巖、楊安仁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保護事件兒少行為人(含「未成年家暴相對人」及「未成年性侵害行為人」的成因,以及這些未成年兒少的服務需求與處遇服務之限制和因應。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焦點團體訪談法針對4位兒少保護性社工及督導進行質性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研究發現,兒少會成為保護事件行為人的原因實與家庭因素和發展議題息息相關,這類兒少的服務需求至少包括:情緒創傷修復、協助學習親子衝突因應以及理解兒少對性的好奇與需求。基於這些服務需求,保護事件兒少行為人的處遇服務應該要考量將家長或照顧者一起納入服務、善用團體工作、以兒少需求為核心、實務工作者專業知能提升及相關兒少服務資源整合等要素。本研究最後依研究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以供相關政策規劃與實務工作之參考。
 
關鍵字:保護事件兒少行為人、兒少保護、處遇服務、社會工作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children become the juvenile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offender, as well as discover these children’s service needs and the limitation and responses of intervention services. For the purposes, by adopting qualitative approach, 4 child and youth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opinions were collected from a focus group. It is found that the reasons why juveniles become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offend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or family function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ssues. These juveniles’ needs for the social services thus should include: healing emotional trauma, helping the juveniles and their parents to learn how to cope with conflicts, and understanding the juvenile s’ sex curiosity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eds. Based on these service needs, it is necessary to involve the parents or juveniles’ family caregivers in the service, make good use of group work, focus on the juveniles’ needs,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practical workers and integrate the relative service resources when planning the intervention services for the juvenile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offender.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practical works.
 
Keywords: Juvenile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Offender, Child and Youth Protection, Intervention, Social Work
 
壹、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雖然兒童少年(以下簡稱「兒少」)身心尚未成熟,不具備勞動能力,以至被劃歸為「依賴人口」,但現代文明社會中,「兒少」不僅被喻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而且身心健全發展的「兒少」更被視為未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棟梁,因此政府需要規劃相關政策方案來維護兒少的權益與福祉,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快樂的成長。在臺灣,為展現國家對兒少福利的重視,「兒童福利法」於1973 年制定,此為我國第一個針對特定人口群所制定的福利法案,繼而在1989年制定「少年福利法」。臺灣自1979年即開始參照聯合國「國際兒童年」的作法,同樣宣布「臺灣兒童年」,並於1995年向國際宣示會遵守「兒童權利公約」(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CRC)的精神,且為進一步符合「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及規範,在2003年將「兒童福利法」及「少年福利法」合併為「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雖然憲法有明定政府應保障與實施兒少福利政策,且相關福利法案也陸續頒施,不過有學者指出(曾華源、郭靜晃,2003;李孟蓉、劉燕萍,2020),無論是「兒童福利法」、「少年福利法」、或是「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這些福利法案的立法原則及條文內容仍以殘補式為主,也就是當兒少的家庭落入失功能或高風險時,國家才會介入提供服務,關於積極性及預防性的兒少福利權益保障措施則相當缺乏。陳毓文(2002)亦提到在社會福利服務面向常是因為兒少在非自願狀況下、或是問題行為發生後才開始介入。李孟蓉、劉燕萍(2020)進一步指出,當國家或是福利制度是以問題行為來界定兒少的服務條件與方案措施時,兒少的權益、優勢、甚或是日常生活處境中的需求就不易被看見。
上述兒少福利與權益不受重視的問題在21世紀後期有了明顯轉變,首先,「為促進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全發展,保障其權益,增進其福利」,我國立法院於2011年11月11日完成「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兒少權法」)的三讀,並於同月30日由總統正式公告施行。此法的通過與實施代表著臺灣對於未滿18歲之兒少福利觀的轉變,兒少不再是「保護照顧的依賴者」,而是「權益保障的需求者」,兒少權益須受到全面性的保障與維護。以兒少人身安全議題來說,臺灣需要建置責任通報機制以落實兒少保護工作,並需整合社政、衛政、教政、警政、司法、學校、社區等資源網絡,同步展開服務,盡力保護兒少免於暴力侵害,使受到暴力及性侵害對待的兒少能獲得各項保護服務,此外亦針對發生兒少虐待的家庭提供家庭處遇服務計畫,以維護兒少之人身安全與權益福祉(吳書昀、王翊涵,201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