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滿額折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收錄電影年代從1930年代到2021年,呈現跨越近百年的華語電影流變!
★資深影評人持續50年的影評寫作,從文字中窺見影評人觀點和評論風格的演進!序
〈推薦序 影評的寶山──梁良老師50年影評精選〉

梁良老師是國內非常重要的電影評論者,這次用兩本影評書紀念自己的五十年創作生涯,饒富意義。
老師在自序中只針對影評略述,事實上,他個人除文字創作,在製作電影以及電影教學更是投注不少心力,老師好奇心強烈,也與時俱進跟著時代的腳步脈絡不斷進步!提攜後進亦不遺餘力,嘉惠眾人。
本人就是受到老師照顧的人,從電影評論的新人到成為他學生,如今有機會為老師這套書寫一點文字,真是點滴在心,無比光榮!
只要對電影發展史略有涉獵的人,看到本書的目錄就會超興奮,老師按照時序編排,使內容也變得具有工具書功能,想按圖索驥那真是挺方便。
譬如最前面第一單元「焦點時代:1930年代中國電影」,介紹了非常少見的左翼電影,網羅了當時重要的電影公司(明星公司、聯華公司……)與明星(胡蝶、阮玲玉……)導演(鄭正秋、孫瑜、吳永剛、蔡楚生、費穆……),也針對他們當時對電影的創見加以敘述,稍微列舉幾項如下:
《姊妹花》董克毅「同一畫面出現姊妹兩人表演」的特技攝影;
《小玩意》孫瑜導演擅長以完整劇本結構,道具,情感場面的調度打動人心,是一部以小喻大的傑作;
《神女》阮玲玉,為中國女性留下鮮明影像,以超越當時的自然演技表現主角「在受屈辱的生活中,仍保持有純潔的心靈,與高貴的人格」。
《大路》突破「俄式蒙太奇,使用單鏡長時間鏡頭運動」。裸露男子下體,主角茉莉與丁香具濃厚同性戀意味……,讓人窺探當時電影實驗的大膽與突破!
再來,最讓我感興趣的,莫過老師對金馬獎的評論:包括評審手記與從第六屆到第五十八屆十七部作品短評兩部分。金馬獎從充滿政治意義的強人祝壽儀式,到變成所謂的「華語」影壇奧斯卡,被稱為全世界最難拿到的電影獎,當中的變革當然是饒富意趣。
我也很喜歡老師對李行導演與張永祥編劇之間的描述,基本上讓大家知道這兩位執臺灣電影製作局面相當長時間的組合,如何改變了臺灣電影的面貌!〈悼念臺灣編劇第一人──張永祥〉,這篇大概也是臺灣寫張永祥老師最全面與最權威的側寫!大家一定要仔細欣賞。
老師也對比了第二十八屆(1991)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小時版本與四小時版本之差異與優缺點,可以看出老師對電影執迷的程度與用心,還有電影破天荒以兩種版本上映,也道出其中原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是我個人相當喜愛的作品,能跟梁良老師有一樣的看法真是與有榮焉!
最後,我必須跟大家抱歉,這套影評書內有太多值得一一轉述的金句,我很想每一篇都來分享,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還要大家購買書籍,好好地入寶山挖礦!
電影是如此迷人的東西,看梁良老師用了一生的心血努力累積這些文字,讓後輩的我肅然起敬之餘,也必須請大家重視電影評論這一行,可能在文字創作的行列裡,影評行業在臺灣不能得到太多掌聲,尤其現在網路發達,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找到平台發表,但相對地在品質上也呈現非常兩極的走向,各種媒體的評論講究快速,所謂的評論也容易被片商導引與業配化、廣告化,像老師這樣秉持評論者應有風範者已越來越少見,沒有對電影有宛如信仰般的宗教情操,實難以維持。當然不是評論者最大,觀眾、電影創作者也同時引領一定的走向。不過能「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當是我自己身為評論者,也必須要有的素養,這也是《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兩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僅與大家分享!謝謝!

彌勒熊
2022年7月8日





〈推薦序 回眸評影五十年華〉

在溽暑撩人、新冠疫情方興未艾的7月天,海強老弟電郵傳訊告以新書《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下冊出版在即,囑愚兄寫序以誌半世紀之回眸與追憶。
從七十年代伊始結識海強,因同為影評人協會會員。一路參與了諸多電影活動跟聚會,如辦影展、當評審、寫影評、教電影課、編雜誌(《影響》)及出書等。一晃都五十年了,昔日翩翩少年如今已奔七了。月換星移世事多變,不變的是海強那支健筆與對電影那顆熾熱的心。
在我熟識的愛影人朋友中,海強可能是唯一一直自食其力艱辛創業的影評人專業戶。他餐風飲露、自奉甚儉地從香港來臺求學打拼到成家立業,並於1977年定居臺灣。雖然其間幾番出入事業單位,最終還是選擇了專心筆耕並兼營小出版社。這些年他創作編輯及出版的電影專書逾二十多種,難怪影界黃仁老前輩生前都誇讚他勤奮無雙。
還記得2021年他才出新書《條條大路通電影》,怎麼一轉眼才一年就又孵出了一顆更大的金雞蛋。對此,他在自序中有詳細的自我剖析其心路歷程。令人震驚的是實體書版及電子書版同時上市,手筆與魄力是近年來出版界的僅見。
緣此,想起19世紀法國文豪普魯斯特的傳世鉅作《追憶逝水年華》,一部以意識流手法敘事,描繪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上流社會文人雅士情感生活的成熟剖析。全書七卷、四千多頁兩百多萬字。作者胞弟戲稱讀者要大病一場或摔斷腿時才可能有時間去一讀此書。海強大作雖難比擬,惟疫情居家期間似也不失怡情懷舊的最佳讀物。
海強這位愛影人一路走來亦非無風無雨,但他勤奮自律善溝通協調,因此雖非留洋學院派亦非影棚學徒派,但仍能靠敏銳的觀察力,領悟電影藝術的創作形式與內涵之精髓,並以文字載體訴諸影迷及大眾。
就余個人多年觀察,海強這位膽大心細的藝海弄潮兒其成長蛻變過程大致有三階段:
Film Buff(英美詞,泛指觀影人、影迷、發燒友)──
此指1970至1980年代。海強初階入此行道時對電影充滿了熱情、好奇與強烈的參與感。囿於大環境及社會風氣不開,觀影委實不易,除了靠片商試片或小眾地下片源外別無他途。當年電檢如猛虎,中外影片上映時大多不完整。因此,此時期寫影評者第一自己得先設法看懂,其次是努力幫讀者影迷去破題解惑。其他有關電影思潮、流派大師等資訊,就要靠圖書館跟幾本小眾專業雜誌了。
Cinephile(法詞、泛指愛影人、影癡、迷影人)──
大約1990年代前後,全球電影運動浪潮洶湧,國內電檢尺度鬆綁,開放外片進口配額刺激了國內觀影人口大增,國內各類大小影展林立;書報雜誌的專業影評爭豔;專業電影書籍出版蔚為風氣。此時影評不再只談好片爛片,而是直面電影審美的品味。這種力度是建立在大量觀片,重溫輝煌中外電影史的基礎上。此時海強的筆耕生涯是對電影的愛,注入了強烈的儀式感與使命感。一種帶有宗教般的信仰精神。因此,在文字中除故事地圖外還融入電影結構美學及電影語言的論述。
Aficionado(西班牙詞、泛指狂熱的愛好者、品物賞人、鑑賞家)──
1990年後兩岸交流頻仍,海強憑個人優勢,勤走兩岸三地推動華語電影交流、影人互動,並編著出版多種實務工具書,造福不少學子影人。談起華語電影,海強的權威感盡在筆底揮灑中。
綜觀海強的評論大致可以窺見其文風樸實誠懇,犀利但不潑辣。因深悉電影人創作之艱辛,筆下常留口德,不出惡言損語。他以庶民藝術筆觸向經典致敬,為潮流疏理,給觀影人指點迷津,給影迷討一個說法。
海強評影半個世紀,從實體報刊雜誌到網路時代的《醒報》,從影評的盛世到今天的式微。是時代變了還是觀影人轉向了?爾今網上油管雨後春筍地湧現大批自媒體新影評人,各據一方,以速簡餐或懶人包的形式包裝美而廉的二次創作,取巧又討喜,主客兩便皆大歡喜。想想訊息爆炸時代卻無傳統藝評人的立身之地,痛哉!
上世紀美國文壇評論界才女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95年值電影誕生百年祭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令人振聾發聵的評論文章,題目是〈電影的沒落〉(The Decay of Cinema)。其文旨並非在唱衰電影,而是在暗寓:電影存在的精神線索是愛影人,如果迷戀電影的人死亡了,那電影也就死了。(If cinephiles is dead, then movies are dead too.)
環顧今日電影仍健在,但代表電影靈魂的愛影人又有多少?有多少人真正在支撐這個偉大的第七藝術呢?期盼還在這條大道奔馳的梁良不會是愛影人的最後一代。

王曉祥 Ivan Wang
2022年7月7日
小暑日 臺北 木柵





〈自序〉

1972年2月,我的第一篇電影文章〈冬令大專青年「國片欣賞座談會」〉在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上刊登,雖然這只是一篇通訊稿,但我把它視為自己的影評人生涯的開端。之後這半個世紀,我一直看電影、寫電影、並在兩岸三地的報刊上發表文章和出書,至今未曾中斷,不經不覺已經五十年了。到今年8月,我也滿七十了。為了紀念這個比較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決定要出版這套《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
我粗略地回顧了一下,這些年來,我從電影院、電視機、錄影帶及影碟、網上串流平台等看過的各類型電影早已超過一萬部,曾經發表過的長短影評起碼有兩、三千篇,陸續出版過的各類型電影著作也有二十多本,以「量」來說,算是筆耕得還算勤奮的「寫字一族」,但「質」方面卻著實差強人意,沒什麼值得誇耀的成績。
撫今追昔,我要特別感謝那些曾經給我提供園地發表影評文章的媒體,刊登數量比較多的報刊包括: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香港時報》、《中外影畫》、《電影雙週刊》、《亞洲週刊》;大陸的《大眾電影》、《中國新聞週刊》;以及臺灣的《民族晚報》、《今日電影》、《世界電影》、《中國時報》等。其中,在香港出刊而發行至全球華人地區的《亞洲週刊》是我撰寫影評專欄時間最久的一本雜誌,自創刊不久後的1988年至今一直以「特約作者」身分負責每週一篇的臺灣影評,本書收集的近三十五年出品的中外影片,相關的影評大多來源於此。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純粹「就片論片」的影評集,本書還算是我出版過的第一冊,因過去的著作要不是專題性的電影論述結集,就是目的性明確的電影工具書,針對上映新片所寫的短評收進專書中發表的很少。因此,我在整理歷年舊稿準備出版這套精選集時,就決定只挑選那些尚未收進個人其他著作的影評(短評為主、長論為輔),而且是採用未經報刊編輯刪節過的原稿以保持「原汁原味」,這些從未面世過的原始稿件應該更能反映我的評論原意,但如此一來我也無法列出大部分文章的刊登日期,細心的讀者可以從每篇影評列出的電影出品年份以識別其新舊。
本書雖然取名《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但實際上並不是從我歷年來寫過的所有影評精選出來的,我就算想這樣做也做不到,因為很多早期的文章在發表後並沒有刻意保存剪報,如今已散佚四方難以追尋。在個人電腦已經普及的近二十多年,個人能保留的原稿較多,但也並非全部,因此這套「精選集」的內容只能說是從我手邊能夠找到的影評中費心挑選出來的部分而已。
縱然如此,當我看到按自己的初步想法整理出來的成書內容,竟然有六百多篇文章,總字數達八十多萬字,這麼龐大的出書規模讓出版社的編輯嚇了一跳。以當前的出版業景氣,想把全部文字都印刷成紙本書出售自然很不現實。經討論後,編輯讓我從其中再作篩選,可分上下兩冊,每冊以十二萬字為度,分別刊登「華語片」和「外語片」的影評,於是就有了如今這套紙本書。
身為筆耕大半生的影評人,眼看個人的「精選集」只能留下交出來的文稿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大部分的文章將因未獲出版機會而從此灰飛煙滅,真是情何以堪。隨後我轉念一想,找到了一個或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在紙本書之外同時製作完整版的電子書,把我選出來的八十多萬字的影評稿全部收入,並且以我原先的分類構想作電子書的編輯框架,形成獨立的「一套十冊全文版」,與紙本書同時公開發行販售,讓《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在知識的平行宇宙中以不同形式留存於世。這些影評文字當初之所以產生,很多都只是為了餬口的現實理由,不見得有什麼傳世價值,但累積多了,總還是會引起一些人一些閱讀甚至研究的興趣,譬如我的長期讀者(有多少會是「鐵粉」呢?);對中外電影文化和華語影評發展史有興趣作研究的學者;或是有需要收藏文獻資料的圖書館和學術機構等等,透過重新翻查和閱讀本書中那些橫跨五十年的影評文字,也許還能找出它可能有的一些微小價值。
為了加強書中影評文章的資料性,我頗費了一些功夫,在每篇本文之前分別列出:中英文片名(或別名)、導演、編劇、演員、製作和出品年份等重要的影片訊息,某些文章還會加上「後記」或「附註」做一些補充說明。除了某些特別有需要的文章會刊出其原來出處外,書中大部分的影評均出處從略。
如今以「華語片」和「外語片」的形式單獨成冊的紙本書,採取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內容分類和編輯架構,各自反映了我對中外電影的一些基本看法。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我的挑選原則和理由,在兩書的正文之前會先寫一篇「導讀」作概略性說明,各章節前再單獨書寫一篇「小導讀」作較詳細解釋,有勞各位朋友「按圖索驥」,更增閱讀樂趣。
最後不得不感謝秀威出版社提供給我這個出書的機會,讓我能夠在七十歲的特別日子端出一個紀念品給各位朋友和讀者分享。更特別感謝七位前輩和好友惠賜鴻文作推薦序,令拙著增色不少,他們是:華語影壇著名監製導演吳思遠、臺灣名導演李祐寧、金馬獎前主席和《影響》雜誌創辦人王曉祥、相交逾五十年的同班同學蔡國榮、香港名影評人黃國兆、臺灣名影評人彌勒熊,和我的忠實讀者史蒂夫。他們的文章長短風格不一,雖不免對本人有一些溢美之辭,但亦從多個角度提出對我們的「影評」和「影評人」的看法和切身感受,甚多真知灼見,絕非普通的捧場文章可比,識貨的讀者們可別錯過了!

梁良
謹識於2022年7月7日
疫情正在逐漸消散的臺北市書籍簡介
談及影評人生涯的開端,梁良回到了1972年2月,當他的第一篇電影文章在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上刊登。由此起算,至今半個世紀,他持續看電影、寫電影,觀影紀錄早已超過一萬部,陸續出版的電影相關著作達二十多本,而曾經發表的長短影評更累積有兩、三千篇。在影評人生涯屆滿五十年的2022年,梁良整理、精選歷年的影評原稿,首度出版純粹「就片論片」的影評集《梁良影評50年精選》上下二冊。
上冊收錄「華語片」類型,分為「焦點時代:1930年代中國電影」、「焦點話題:金馬獎作品」、「歷史三階段的華語電影」,分別關照1930年代以上海為製作中心、締造華語電影第一個黃金時代的早期中國電影,華語電影發展重要指標金馬獎得獎作品,以及以「新電影」為軸心劃分出三階段、打破出品地域和類型限制的華語電影。

作者簡介

梁良
本名梁海強,50年資歷的影視文化工作者,長期從事影評、編劇、編輯、出版、教學等文創相關工作,並推動兩岸三地之影視發展,參加多種活動,歷年出書20餘種,發表之文字作品逾300萬字,曾編撰多本中文影視工具書。電影評論風格務實,著重大眾對影片的反應,對華語電影之研究著力甚深。曾任多屆電影金馬獎、電視金鐘獎、優良電影劇本徵選、及大陸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等評審委員。現為香港《亞洲週刊》之特約作者、中國影評人協會副祕書長、中華電影製片協會常務理事、中華編劇學會及台灣電影教育學會理事。

目次

【推薦序】影評人不易為/吳思遠
【推薦序】引路的影評人梁良/李祐寧
【推薦序】回眸評影五十年華/王曉祥 Ivan Wang
【推薦序】豈止三同而已/蔡國榮
【推薦序】超過半個世紀的知交/黃國兆
【推薦序】影評的寶山──梁良老師50年影評精選/彌勒熊
【推薦序】一個忠實讀者的老實話 讀《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有感/史蒂夫

自序
導讀

【焦點時代:1930年代中國電影】
《姊妹花》
《小玩意》
《神女》
《新女性》
《漁光曲》
《人生》
《大路》
《桃李劫》
《浪淘沙》
《狼山喋血記》
《夜半歌聲》

【焦點話題:金馬獎作品】
A.評審角度
2007第四十四屆金馬獎的評審手記
2008華語電影三分天下的金馬獎
金馬獎其實是「華語日舞影展」
B.17部最佳劇情片短評
第6屆《路》
第10屆《秋決》
第16屆《汪洋中的一條船》
第26屆《三個女人的故事》
第28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第35屆《天浴》
第40屆《無間道》
第46屆《不能沒有你》
第47屆《當愛來的時候》
第51屆《推拿》
第52屆《刺客聶隱娘》
第53屆《八月》
第54屆《血觀音》
第55屆《大象席地而坐》
第56屆《陽光普照》
第57屆《消失的情人節》
第58屆《瀑布》

【歷史三階段的華語電影】
A.新電影之前
悼念臺灣編劇第一人──張永祥
《破曉時分》
《冬暖》
《再見阿郎》
《窗外》
《洪拳與詠春》
《半斤八兩》
《少林三十六房》
《大輪迴》
B.新電影時期
「第一屆電影欣賞獎」選後感言──並比較《海灘的一天》與《油麻菜籽》
李安受到好萊塢歧視嗎?
《六朝怪談》
《投奔怒海》
《國中女生》
《七匹狼》
《愛在他鄉的季節》
《滾滾紅塵》
《客途秋恨》
《明月幾時圓》
《異域》
《黃袍加身》
《推手》
《阮玲玉》
《西部來的人》
《暗戀桃花源》
《皇金稻田》
《青少年哪吒》
《飲食男女》
《活著》
《超級大國民》
《麻將》
《海上花》
《黑暗之光》
C.新電影之後
香港回歸十年的十大經典港產片
《賽德克‧巴萊》的成功之「謎」
《那些年》的新思維與市場效應
《雙瞳》
《藍色大門》
《詭絲》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最遙遠的距離》
《海角七號》
《停車》
《九降風》
《淚王子:清泉一村的故事》
《台北星期天》
《艋舺》
《父後七日》
《麵引子》
《陣頭》
《女朋友。男朋友》
《看見台灣》
《KANO》
《白米炸彈客》
《我的少女時代》
《紅衣小女孩》
《灣生回家》
《想入飛飛》
《輝煌年代》
《熱帶雨》
《返校》
《幻術》
《夕霧花園》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怪胎》
《孤味》
《削瘦的靈魂》
《當男人戀愛時》
《美國女孩》
《該死的阿修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