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社會性動物:進階閱讀(第12版)(簡體書)
滿額折

社會性動物:進階閱讀(第12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價
:NT$ 588 元
優惠價
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經典著作《社會性動物》的進階閱讀,內容涉及社會心理學的框架,以及從眾、偏見、社會認知、自我辯護、人類的攻擊行為、喜歡與愛、說服、大眾傳播、謊言、謠言等社會心理學主題,也可以說,這是一本研究人性的社會面的著作; 2版增加了近幾年一些研究結果,和對重大事件的心理學解釋。《社會性動物:進階閱讀》總體結構上對《社會性動物》進行了呼應,比如在第2章“社會認知”中,選取了“學生的思維定勢:起到激勵作用的信息”“努力工作的目的:通過自我來自我調整”“我們自己的陌生人:對適應性潛意識的探索”;在第6章“人類的攻擊性”中,選取了“已婚夫婦中的低血糖患者俱攻擊性”“發洩憤怒會助長還是熄滅怒火?宣洩、默想、分心、憤怒與攻擊性反應”等經典實驗;在第7章“偏見”中,選取了“社會交往中的內隱偏見”“作為自我形象維護的偏見:通過貶損他人來肯定自我”。這樣一些經典實驗的選取,有利於想要進一步理解《社會性動物》的讀者了解知識背後的實驗設計與實驗過程,是一種深度閱讀與理解。

作者簡介

邢占軍,1968年出生,山東文登人,山東大學副校長,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基地主任、 社會學所博士後,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山東省社會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 幸福指數研究組成員,《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編委。

名人/編輯推薦

《社會性動物:進階閱讀》是《社會性動物》的後台,是理解《社會性動物》的伴侶。《社會性動物》試圖清晰地描繪出人類在社會心理領域的知識積累狀況,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幫助解決當今世界困擾著我們的一些問題;《社會性動物:進階閱讀》則試圖展示支撐《社會性動物》的一些重要細節。《社會性動物:進階閱讀》所收錄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稱社會心理學的經典,其中的一些經典綜述文章,對這門學科中極其激動人心的研究領域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讓讀者能夠對相關研究領域的概貌和走勢加以精準的把握。而所精選的一些經典實證研究,則充分展示了作為一門科學的社會心理學的無限魅力和天然缺憾,從某種意義上講,可能正是這種魅力和缺憾的同時存在,推動著這門學科不斷向前,展示著這門年輕而古老的學科所具有的強勁生命力。在2版裡,編者延續了以往經典與現代、重點與全面相融合的敘事方式。同時使用《社會性動物》和《社會性動物:進階讀物》,是理解社會心理學及其相關研究的一種美妙而獨特的結合。

目次

目 錄

前言 / 1
致讀者的一封公開信 / 3

1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1. 社會心理學: 有關人類體驗的科學 /
丹尼爾·M·韋格納、丹尼爾·T·吉爾伯特
2 社會認知
2. 學生的思維模勢: 起到激勵作用的信息 /
卡羅爾·S·德韋克


3. 我們自己的陌生人: 對適應性潛意識的探索 /
蒂莫西·D·威爾遜
4. 努力工作的目的: 通過超越自我來自我調整 /
大衛·S·耶格
5. 人的自主性: 科學基礎和應用意義 /
愛德華·L·德西、理查德·M·瑞恩
6. 冥想的社會性動物 /
巴裡·科恩、喬舒亞·阿倫森
3 自我辯護
7. 失調、掩飾與自我概念 /
艾略特·阿倫森
8. 自我肯定: 對各種效應的理解 /
大衛·K·謝爾曼、傑弗裡·L·科恩
9. 情感表露與社會判斷 /
肯特·D·哈伯、克裡斯蒂安·H·威廉姆斯
10. 利用認知失調推動節約用水 /
克裡斯·安·迪克森、露絲·蒂博多、艾略特·阿倫森、戴娜·米勒
11. 基於心理治療的審判: 對傑裡·桑達斯基案的再審 /
弗雷德裡克·克魯斯
4 從眾
12. 意見與社會壓力 /
所羅門·E·阿希
13. 服從行為研究 /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14. “從耶路撒冷去往耶利哥”: 助人行為的情境與人格變量研究 /
約翰·M·達利、C·丹尼爾·巴特森
15. 有觀點的房間: 用社會行為規範來推動酒店環保 /
諾亞·J·戈爾茨坦、羅伯特·B·西奧迪尼、弗拉達斯·格裡斯凱維奇
5 大眾傳播、宣傳與說服
16. 作為改變行為手段的歸因與說服 /
理查德·米勒、菲利普·布裡克曼、戴安娜·博倫
17. 你即你所為: 自我暗示對行為的影響 /
克裡斯托弗·J·布萊恩
18. 無壓力條件下的順應: 登門檻技術 /
喬納森·L·弗裡德曼、斯科特·C·弗雷澤
19. 工作與動機維持的藝術 /
亞當·M·格蘭特
6 人類的攻擊性
20. 低血糖與已婚夫婦的攻擊性 /
布拉德·J·布什曼、內森·德沃爾、小理查德·S·龐德、
邁克爾·D·哈努斯
21. 去個性化和憤怒介導的種族攻擊: 倒退的種族主義 /
羅納德·W·羅傑斯、斯蒂文·普倫蒂斯-鄧恩
22. 發洩憤怒會助長還是熄滅怒火?宣洩、默念、分心、憤怒與攻擊性反應 /
布拉德·J·布什曼
23. 利用媒體減少群體間的偏見和衝突: 盧旺達的現場實驗 /
伊麗莎白·利維·帕魯克
7 偏見
24. 拼圖小組與取消種族隔離的課堂: 追求共同目標 /
艾略特·阿倫森、黛安·布裡奇曼
25. 社交互動中的內隱偏見 /
凱瑟琳·R·索爾森、泰莎·V·韋斯特
26. 偏見與自我形象維護: 通過貶損他人來肯定自我 /
史蒂芬·費恩、史蒂芬·J·斯賓塞
8 喜歡、愛與聯繫
27. 伸出援手: 對威脅神經反應的社會調節 /
詹姆斯·科恩、希拉裡·謝弗、理查德·戴維森
28. “社會性動物”社會性的延伸: 歸屬動機是成就動機的基礎 /
安德魯·艾略特
29. 社會性動物遭遇社會排斥: 受到排斥的認知、行為、情緒和人際的影響 /
羅伊·F·鮑邁斯特、黛安娜·M·提斯
30. 武斷的社會規範影響浪漫的性別差異選擇 /
伊萊·J·芬克爾、保羅·W·伊思特威克
9 作為一門科學的社會心理學
31. 對社會性動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可重複性 /
傑伊·J·范·巴維爾、威廉·A·坎甯安
32. 可重複性問題與刻板印象對研究的威脅 /
史蒂文·J·斯賓塞、克勞德·M·斯蒂爾
33. 作為信仰的社會心理學 /
艾略特·阿倫森
譯者後記 /

書摘/試閱

1. 社會心理學: 有關人類體驗的科學
丹尼爾·M·韋格納(Daniel M. Wegner)
丹尼爾·T·吉爾伯特(Daniel T. Gilbert)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相信地球恰好位於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球都圍繞著地球運轉。然而哥白尼(Copernicus)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假如這一觀點成立,那麼宇宙的其他部分便會變得不可理解,因為按此觀點所觀測到的所有星球運動都是不合理的。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哥白尼得出結論: 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當然,瞭解了這一點並沒有真正改變宇宙,但卻因此使得宇宙所有的運動一下子變得有意義起來。
社會心理學領域也有一個中心。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人都清楚: 個體之間的社會互動是其理所當然的核心,當我們向他人解釋這一點時,都會肯定性地引用奧爾波特(Allport)的這一論斷。除此之外又能是什麼呢?如果社會心理學家主要關注的不是社會性的心理問題,那麼他們的期刊、教學機構和學術團體便會被嚴重地貼上錯誤的標簽,一切都要推倒重來。雖然這可能是一個悲劇,但是我們中許多人都曾經或多或少地私下懷疑過,該領域所發生的一切並不能夠很好地得到解釋――如果社會性的確是我們科學努力的中心,那麼社會心理學這個“宇宙”的其他部分就存在問題了。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指出社會心理學“宇宙”是正常的,這裡的問題實際上是: 社會心理學的中心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糟糕。
社會心理學的中心會在哪裡呢?天文學有關中心的問題至少能夠給我們兩點啟示。首先,天文學告訴我們中心並不總是容易找到的。例如,銀河系的中心似乎存在著不可觀測的黑洞,正是由於其不可觀測性,所以很難看到。其次,找到某個中心(特別是某個看不見的中心)的一種方法,是尋找那種能夠吸引其他一切事物的東西。我們認為,現代社會心理學中心的真正轉向,是對主觀體驗的理解(understanding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有時它所關注的是與社會性相關的問題,有時卻並非如此,但會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心理學研究領域,甚至會遠遠超過其他任何科學領域。社會心理學所密切關注的,是科學理解“作為一個人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我們在某個時刻的存在從時空感覺來看是如此這般的。我們甚至可以說,社會心理學不是社會科學,而是體驗科學。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誇張,但事實的確如此。但是一旦您理解了,這種觀點也就變得顯而易見了,並且(我們希望)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以下是我們的觀點。
社會性: 主流敘事
按照一般理解,社會心理學這個概念可以用來界定心理學的某個特定分支領域,這一分支領域涉及與之相關的其他特定領域,例如發展心理學、個性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等。正如人們可以根據時間的變化,或者可以根據不同程度地列舉個別差異來分析心理現象,人們也可以根據社會性來分析這些現象。世界上並非只有個體存在,正如特裡普利特(Triplett)在他的第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中所證明的那樣,有同伴在場這一事實對幾乎所有值得研究的事物都會產生影響。按照正統說法,社會心理學通過考察社會情境如何出現、發展並影響被試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來考察人類心理學研究問題中的絕大部分差異。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說法,但其唯一的缺點是完全不符合事實。對社會心理學主要期刊進行一個小時的瀏覽便會發現,該領域的主流敘事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事實上,當翻閱瀏覽時,人們很快便會感覺到被稱之為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根本不是心理學的一特定分支領域,而是整個的心理學領域――類似于某種平行宇宙。在這個宇宙中,任何其他門類心理學家所感興趣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會得到基於社會心理學的特殊處理與解釋。儘管從某種程度上看所謂心理學的許多分支領域是正確的,但社會心理學所涉獵的範圍卻更為廣泛。社會心理學不僅擁有他們所聲稱的明確的社會話題(例如互動、關係和群體),而且也會對情緒、感知、認知、文化、態度、人格、精神障礙、發展、動機、健康、法律、記憶等話題提供解釋。主流敘事聚焦於社會性,但即使對該領域文獻進行粗略閱讀也會發現,這種主流敘事是令人遺憾的、不完整的,而且社會心理學的影響力遠超出其名稱所隱含的範圍。社會心理學曾經是一門社會科學,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它已經成為一門研究許多超越社會性問題的科學。
社會心理學發展的一個奇特副產品是其主流敘事中的城市病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社會互動、人際關係和群體等話題(在主流敘事中,這些顯然發生在“城市中心”的社會心理現象)在迅速衰減,儘管也會出現諸如設施翻新和市區重建之類的現象,但城市並未出現真正的持續增長。隨著該領域的研究興趣從城市中心轉向郊區,社會心理學的中心也形同那些城市中心鱗次櫛比的辦公樓: 一些人會在那裡工作,但很少有人會居住在那裡。教科書中有關這類城市中心主題的章節很少,在我們最好的學術期刊上也幾乎看不到有關這類主題的成果;儘管關於這類主題的書籍數量遠遠超過了幾乎其他任何領域,然而很難看到該研究領域有走向光明未來的跡象。注意到這一區域人口結構變化的研究者們,經常會發出“重建城市”的呼籲,敦促我們所有人回到城市的正統中心居住。另一方面,我們認為,社會心理學的中心區域已經永遠失去了其大部分“居民”,而回歸主流的呼聲也不會將他們帶回原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社會心理學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國家”;它不再是一個分支,而是一個完整的領域――一種生活在馮特(Wundt)所構建的心理學之外而不是之內的全然不同的心理學領域。這種新的整體心理學的主題不再是社會性,而是對體驗的科學理解。
體驗: 真實敘事
哲學家們熱衷於探討人類意識的極度孤獨。觀察表明,一個人不可能體驗到他人的意識,其他人也不可能體驗到這個人的意識,因此,我們所有人都有理由懷疑什麼是意識,以及除了我們個人以外其他任何人是否真的擁有這種意識。其他的思想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話是什麼樣的?這類問題已經被證明靠智力是難以解決的。現代哲學家在這類問題上偶爾仍會重蹈覆轍、糾纏不休,但他們中大多數人最終的結局是鎩羽而歸而不是躊躇滿志。問題在於,他人的知識永遠不會像我們自己的知識那樣令人滿意。“我思”(Cogito)是如此無可爭議地真實存在著,以至於笛卡爾(Descartes)從中得出了其中全部的真理;但是如果“我認為”是一個公理,那麼“你認為”則僅僅是一個假設。
當人們試圖理解與我們人類不同的其他生物的體驗時,其他人思維的不可理解性便顯得尤其突出――正如納格爾(Nagel)在1974年發表的一篇著名論文《蝙蝠是什麼樣子的》中所描述的。然而,“作為人類個體我們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更容易被我們大多數人所思考,因此也更為令人費解。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投上自己的一票,但我們永遠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的想法。我們每個人都是唯一的存在,我們永遠都只是知道自己的真實存在狀態。
人本主義心理學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令人不滿的狀況給予了回應。馬斯洛(Maslow, 1966)提出,人們可以通過科學或體驗的方式被理解。科學的理解意味著把人看作是物理世界中其他三維存在物的複雜形式,仔細觀察人們的行為,詳細描述他們的屬性,然後利用這些觀察和描述來預測他們下一步會做什麼。馬斯洛認為,這種方法適合於理解風箏、沙發或熔岩流的活動,但當用以理解人類的活動時,它卻令人驚奇地失效了,因為以這種方式去理解一個人,並不能滿足我們想知道自己是怎樣一個人的願望。
馬斯洛對科學理解和體驗理解進行了比較,他敦促人本主義者設身處地地去體驗: 去感受他人的感受,去思考他人的思考,以便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更加密切,而這一點往往會受制於個體的體驗。他鼓勵人本主義者將他人的體驗轉化成自己的體驗,並與之產生共鳴,能夠融入其中,接納它們,享受它們;最為重要的,是以一種不同於科學家的方式去欣賞它們。不過,當對體驗與感受的強調達到極致時,人本主義也便被證明為心理學思想史上的一條死路,因為它通過貶低客觀來重視主觀。馬斯洛曾經強烈抱怨道,科學理解是體驗理解的敵人。這種反科學的態度導致了人本主義沒有發展出任何方法論,沒有積累起任何知識,沒有任何發現;除了羅洛(Rollo)這個名字的短暫流行,也沒有留下任何遺產。如果沒有科學的方法,我們對他人心靈的體驗性理解就如同品嘗新上市的灰皮諾(pinot grigio,一種法國品牌的葡萄酒)一樣短暫而不值一提。人本主義在很多方面只是淺嘗輒止,不會去深究細探。人本主義者認為人們的體驗是心理學研究的關鍵對象,這一點是正確的;但是他們卻錯誤地認為,人們的體驗無法通過客觀的方式加以理解。人本主義提出了問題,卻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因而導致在科學世界的核心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場。
社會心理學已經填補了這個空場,或許並非有意為之,它已經成為一門研究人之所以為人的科學,試圖為揭示人們的思維問題提供科學的答案。作為研究社會生活的人,我們一直在不知不覺中考察內心生活,同時卻又用盡全力地加以回避,這二者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我們對自身體驗所進行的不經意考察,可以通過我們對一些熱點或非熱點事物的看法表現出來。我們最為欣賞而且最能夠記起的社會心理學作品,是那些主體面臨某種特殊困境時能夠引起共鳴的文章。這類論文不可避免地讓我們將自己想像成主體,並體驗到會有多麼的饒有興趣、緊張不安、令人心碎或者索然無味。米爾格拉姆(Milgram)、阿希(Asch)、費斯汀格(Festinger)、沙赫特(Schacter)、拉特納(Latane)和達利(Darley)以及其他人的經典實驗,除了能夠讓我們瞭解實驗條件下人們的體驗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共同點。他們所提供的往往只是模糊的社會條件,而且從科學的角度看起來也並不完整或完美。然而,它們卻會令我們局促不安、扼腕歎息或者擔驚受怕,因為它們很快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呈現那個“被帶進實驗室”的可憐靈魂的體驗。我們在這個領域所崇尚的工作,是將客觀與主觀結合起來,為那些局外人提供圈內人的觀點和看法,而當我們在這方面做到極致時,其他一些缺陷也會被明顯忽略。
在此,我們並不是說社會心理學家對純粹的機制研究,或者對獨立個體的行為考察,缺乏合理的興趣。這類研究有時的確會吸引我們,但是它們之所以能夠吸引我們很大程度在於,它們承諾能夠解釋個體對外部世界的體驗。某個理論提供了數學模型,將宴會的規模與支付服務員小費的數額聯繫起來,該理論並不能告訴我們晚宴的真實情景。但是它的確提供了某種簡便的方法,來梳理一些複雜的關係,而且所得出結論與混亂分散的社會經驗相去不遠,單靠個人我們不可能實現對這類經驗認識上的飛躍。儘管如此,如果要在考察這類關係的正式模型和對關鍵時刻用餐者心理狀態富有洞察力的描述(這類描述可能是: 他掏出錢包,停頓了一下,然後想,“啊,別人會得到它的”)之間作出選擇時,社會心理學家往往會傾向於後者。一般來說,我們不願過多地參與那些把人類行為視為檯球運動的理論――不是因為這些理論提供了錯誤的答案,而是因為它們回答了錯誤的問題。認知心理學和腦科學常常關注的機制,從他們的立場看是正確的,但他們的立場並非我們的立場,因為他們本身不告訴我們想知道的答案。當然,我們想知道的東西很多,但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想知道在我們的頭腦裡發生了什麼。
我們對體驗的迷戀也在其他方面顯露出來。當記者打電話給一所大學的心理學系,詢問某個具體問題時,這個問題會提給誰呢?在大多數情況下,最終會轉到該校的社會心理學家那裡。在同心理學專業之外的人談論心理學領域的問題時,我們是處於學科前沿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儘管許多領域都朝著更為形式化的方向發展,社會心理學的官方語言卻仍然是日常語言,其官方衡量標準仍然是口頭報告。像小說家一樣,我們提供的理論話語,可以將聽眾帶入這些理論所描述的人們的體驗之中。與小說家們不同,我們採用客觀的方法來處理主觀問題,仔細記錄和評估人們對我們問題的回答,並通過他們對問題的回答來尋找特定的模式。當然,我們並不總是相信別人告訴我們的內容,但我們總是相信他們所告訴我們的內容中隱含的一些事情。當人們聲稱自己因為生活走投無路而感到悲傷時,我們對他們所作的因果分析的準確性表示懷疑。但我們對體驗本身的質量並不懷疑。這個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感到痛苦,但是就判斷他是否痛苦而言,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或者說是唯一的權威。最先進的神經學測量方法也無法像被試那樣告訴我們:“此時此刻,你自己有何感覺?”
可以預見的一些反對意見
正如哥白尼和後來的觀測者伽利略(Galileo)很快便認識到的那樣,“中心”具有很多象徵意義,因此人們自然而然會反對在未經事先批准的情況下將其改變。我們不能預料或反駁所有針對我們主張的合理反對意見,但我們可以從三種顯而易見的反對意見開始。它們是: (a)這裡遺漏了一些東西,(b)這裡沒有遺漏任何東西,以及(c)這一切權威們都已經說過了。
首先,這種對社會心理學的新描述,難道沒有為該領域留下一些最令人興奮的話題嗎?例如,我們都知道,當今社會心理學家對諸如自動化、無意識過程以及內隱性等話題非常感興趣。如果社會心理學是一門體驗科學,那麼為什麼“沒有體驗的東西”這一大類別會成為最熱門的問題呢?這裡的問題僅僅是語義上的。無意識過程是有意識體驗的另一面;實際上,只有對體驗的本質有濃厚興趣的人才會去發展無意識過程理論。例如,行為主義是心理學的一個流派,它成功地拋棄了無意識,然而它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僅僅是因為它在大約15分鐘前放棄了意識。正如我們通過研究特定現象的邊界條件來瞭解該現象一樣,我們對人類體驗的研究也是通過發現現象的起點和終點來實現的。事實上,很難想像一門體驗科學會討論事物如何以及何時出現在意識中,而不去討論事物如何以及何時不在意識中出現。
第二種反對意見是對第一種反對意見的補充。如果社會心理學是一門既研究體驗又研究非體驗的科學,那麼它不就是研究所有事物的科學了嗎?而且假如庭院裡沒人,客廳怎麼會變得更為擁擠呢?我們並不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一切事物的科學。一個人可能既研究脊椎動物也研究無脊椎動物,但仍然不會去研究爵士樂、甜甜圈或內燃機。研究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生物學家正在用骨骼的概念來解析和研究動物界。同樣地,社會心理學家可能也會探討一些問題,比如體驗的內在或外在成分是什麼,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會產生什麼影響――他們可能在研究家庭規模對學業不良的影響之前,便已經開始探討這些問題了,被忽略的是將人作為對象來研究,這些對象的屬性可以被描述、分類並用來預測人們的行為。有關智商的研究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社會心理學家通常不會參與一個同時包含社會成分和心理成分主題的研究,這難道不令人驚奇嗎?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現代智力研究通常把人看作是包含特定數量的某些屬性(智能)的對象,然後詢問他們是如何獲得這些屬性(基因和環境)的,以及具備這些屬性的程度會如何影響他們行為(可以測量)的。這項工作是無價的,但它並沒有引起社會心理學家的關注,因為它沒有告訴我們,一個充滿智慧的人或者僅僅是試圖完成某個好想法的人的體驗。它讓我們感覺不到欣喜或沮喪。簡言之,許多有用的問題和答案都不屬￿人類體驗的心理學範疇。事實上,我們所提出的觀點中最令我們感到滿意的一點是,它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名義上不屬￿社會心理學領域的問題似乎應該包含其中,而一些名義上被納入社會心理學領域的問題似乎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如果我們接受這樣的論點,即體驗科學可以有適當的邊界,而且它看起來也很像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城市邊界,我們可能仍然會擔心,所有這些關於體驗的討論不過是幾十年前討論過的認知心理學對行為主義超越的再現,這難道是認知革命熱潮的再次來襲嗎?我們認為遠非如此。認知革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便是在S和R之間插入了C。認知中介了從刺激到反應的聯繫。當然,C是一種很難加以研究的事物,認知革命的倡導者們認為,對C的探討最終會幫助我們通過S來預測R。認知心理學比行為主義心理學有所進步,因為它不僅可以做到行為主義心理學希望做到的事情,而且會做得更為有效。
這一點他們的確做到了。但在此必須注意兩個問題: 首先,C並非E。人們可以相信,將那些S轉換為R的內部機制是十分重要的,而無需研究內在感覺。的確,在S與R之間植入C,無論是對海星或泡菜切片機,還是對人類個體,這都同等重要。我們可以開發出某種對從S到R起中介作用的心理,而無需注意到介體是清醒的且頗為受用。許多著名的認知模型就是這樣做的,這些模型讓社會心理學家忽略了內在過程。社會心理學不僅應教導我們關注在人們大腦內部發生的事情,而且還應教導我們關注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大腦事件和心理事件是否有質感(即能否被感覺到),是社會心理學家關注的核心問題。
另外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是: 如果C不是E,那麼R也不是E。儘管認知革命帶來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變化,但它仍然忠實於行為主義者的使命,即將心理學研究作為預測行為的手段。無論何種心理學流派都是如此。社會心理學家有時也喜歡預測行為,但有時卻不是這樣。但是,由於社會心理學把對他人心靈的理解作為其認識目的,因此它不需要通過訴諸其作為行為預測因素的效用來證明這種理解的合理性。我們的經濟學同事們經常被我們的那些心理話題所困擾,他們很好奇為什麼我們會擔心那些雜亂無章的思想和大腦裡發生的事情,在他們看來,一個奇妙的方程式往往就能很好地對行為傾向做出預測。原因在於,社會心理學的工作不是為了說明人們能夠做什麼,而是要說明人們正在體驗什麼。這個方程式可以預測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但它不能給出我們從內部觀察到的情況,因此我們無法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我們之所以要研究體驗,是因為它恰恰是我們希望搞清楚的事情,由此而導致了一段時間裡社會心理學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領域。但事實上,各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們正朝著我們的方向前進。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出版了數百本新書,這些著述借鑒了哲學、神經科學和進化生物學,以尋求對人類內在生命的新認識。諾貝爾生物學獎得主現在宣稱意識是現代科學中最重要的未解決問題,著名物理學家與著名數學家爭論量子不確定性在產生意識中可能發揮的作用。在許多領域這種興趣都在激增並預示著,社會心理學方法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對體驗的理解,是理解人類的根本要求,因此社會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也是人學的核心問題。當然,我們歡迎來自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們,但我們應該讓他們知道是我們最先涉足這個領域。
結論
因此,這可能是您曾經有過的體驗――您向自己感興趣的同事、好奇的學生或某個迷惑不解的瀏覽者解釋您的研究,而在您說完之後,他們似乎有些困惑。他們可能說:“當然,這一切都非常好,但是這有什麼社會意義呢?在我們看來,這個問題似乎就像質疑某個名叫史密斯的人為什麼太過呆板,或者抱怨某個人的頭腦過於僵化。”社會心理學是我們所屬的這個學術共同體的稱謂。這是一個引以為傲的名稱,是一個極佳的稱謂,我們都非常喜歡它。但這並不是對這個領域的獨特描述,因為它實際上已經成為了21世紀的科學前沿。如果這個領域被重新命名,可能要考慮另外一些叫法,比如質性學(qualiology)、體驗心理學(experiential psychology),甚至實驗主體學(experimental subjectology)。但它仍被稱之為社會心理學,因此可能會出現一些身份混淆。例如,有人捧起這本書,可能會認為這裡所選編的不過是這個領域外圍出現的一些新的思想,卻沒有意識到這些思想已經存在很久並且恰恰位於這個領域的中心。能夠知道我們的中心在哪裡,對我們的思考方式、談話方式以及運作方式會有何種影響,這一點還有待觀察。就目前而言,它至少可以為那些擔心自己因發表了某種觀點而偏離了自己研究領域的人提供某種安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