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滿額折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70 元
優惠價
9033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7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第一本關於「祕密心理學」的著作,帶你一窺你從未想過的、祕密對人的影響!
★蘇益賢、幹話心理學──專文介紹
★心理學重量級作家.《逆思維》亞當.格蘭特、《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丹尼爾.吉爾伯特、《如何改變一個人》約拿.博格、《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伊森.克洛斯、《這一生的幸福計劃》索妮亞.柳波莫斯基──一致讚賞
★CNN、BBC、《科學美國人》《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經濟學人》──好評報導

你有不為人知的祕密嗎?
你知道,每個人平均竟然有13個祕密嗎?
這些祕密到底該說,還是該守口如瓶呢?
為什麼我們渴望獲得理解,
卻又與其他人保持距離、不讓人進入內心世界?

如果你好奇人為何守密,又為何透露祕密,本書就是你的解答。
──亞當.格蘭特(《給予》《逆思維》作者,華頓商學院教授)

‧「心裡有鬼」真的看得出來嗎?
‧為什麼有人在時隔多年後,才決定揭露無人知曉的往事?
‧懷有沉重祕密的人,更容易覺得世界很危險?
‧祕密之所以讓人痛苦,並非因為隱瞞不說?
‧不是所有祕密都有害,有的還能讓你過得更好?

你有任何不為人知的祕密嗎?那些你隱而不說的事,經常讓你掛心嗎?你會因此覺得歉疚、沉重、有罪惡感,還是有種「與某人同一國」的感覺,甚至有可能是……輕鬆自在?

研究顯示,不論在任何時間點,每個人平均都有13個祕密。儘管祕密如此稀鬆平常,但它對心理健康可能是個負擔:越常心繫祕密的人,越容易覺得日子不安穩。這並非因為我們「藏得很辛苦」,而是「想得很辛苦」;沒錯,光是想到自己有不可告人之事,就足以令人備感壓力、覺得自己不夠真誠──但事情未必如此,也大可不必如此。

作者從自身的經歷出發,探討眾多與祕密相關的議題,讓我們了解祕密在生活中如何舉足輕重,也提出了實用的應對策略,避免祕密可能帶來的傷害,讓我們都能運用科學方法,與祕密好好相處。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著有《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等多本大眾心理學書籍)
幹話心理學(心理學社群)

★媒體好評報導:
CNN、BBC、《科學美國人》《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經濟學人》……等。

★心理學重量級作家一致讚賞: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暢銷書《逆思維》作者
丹尼爾.吉爾伯特──哈佛大學教授,《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作者
約拿.博格──華頓商學院教授,《如何改變一個人》作者
伊森.克洛斯──《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作者
希娜.艾恩嘉──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誰在操縱我們的選擇》作者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這一生的幸福計劃》作者
法蘭克.華倫──線上計畫《寄出祕密》創辦人

如果你好奇人為何守密,又為何透露祕密,本書就是你的解答。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暢銷書《逆思維》作者)

每個人都擁有它們、保留它們、背叛它們,並對它們感到好奇。
不用懷疑了,這本令人愉快而引人入勝的新書揭示了隱藏在祕密中的心理
──丹尼爾.吉爾伯特(哈佛大學教授,《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作者)

我們都保守祕密,但事實證明,我們對如何處理祕密的直覺往往是錯誤的。
本書揭示了我們為什麼要隱瞞,以及坦白、傾訴和放下的力量。
──約拿.博格(華頓商學院教授,《如何改變一個人》作者)

身為心理學界最傑出的新星之一,
作者在這部令人大開眼界、引人入勝的處女作中,
將尖端科學與引人入勝的故事結合起來,
解釋了一個既熟悉又神祕的話題:守密。
有趣、內容豐富、科學準確,這是非小說類作品的最佳表現!
──伊森.克洛斯(《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作者)

作者揭示了祕密的普遍性,以及它們與人際關係及幸福的關係;
不但提供深刻的見解,也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希娜.艾恩嘉(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誰在操縱我們的選擇》作者)

本書優雅地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與同樣引人入勝的科學結合起來。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這一生的幸福計劃》作者)

這是一本罕見的書,它結合了關於保守祕密的原創研究,
以及分享祕密如何能加深關係並改變生活。
──法蘭克.華倫(線上計畫《寄出祕密》創辦人)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麥可.史萊平恩(Michael Slepian)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領導與倫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祕密心理學的研究先驅。

畢業於雪城大學心理系,副修腦科學,並擁有塔夫茨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任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除了曾獲美國心理科學協會年度學術新星獎,也曾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生研究獎學金計畫。

作者研究有關祕密的心理學長達10年以上,研究內容包含祕密如何影響信任和動機、保守祕密的後果、祕密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判斷和行動,並撰寫過50多篇關於祕密的文章,其研究也曾獲《紐約時報》《大西洋》《紐約客》《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和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報導。

〔譯者簡介〕
魯宓

美國德州大學藝術系碩士,譯有「印地安巫士唐望」系列、《沒有不好的你》《人生賽局》《紅書》《道德的重量》《診療椅上的謊言》《超越心靈地圖》《日漸親近》等書。

目次

【目次】
推薦序 在「該不該說」之間,更多你沒想過、關於祕密的祕密 蘇益賢
推薦序 藏著不說的,真的最傷? 幹話心理學
前 言 為何要隱藏祕密

第一章 什麼是祕密?
守密是一種意圖,而非行為
不存在,卻感覺得到
我們守著的祕密
數字會說話
祕密?還是隱私?
你守著的祕密

第二章 祕密的誕生
守密有多普遍?
嬰兒能守密嗎?
學齡之前,正在練習守密
童年中期,難為情的祕密
青少年時期,開始隱瞞不說

第三章 心智的祕密
祕密如影隨形
處理傷痛
公園裡的祕密,心中的祕密
遊走的心智
被意念困住
從意圖到負擔

第四章 祕密的三大座標
地鐵驚魂記
為祕密定出座標
祕密的座標地圖
畫出地圖,探索三大座標
三大應對指南

第五章 隱瞞祕密
保護你的祕密
拉住自己
人們看得出來嗎?
想開口
祕密何時傷害最大?

第六章 坦白與傾訴
放下心中的石頭
我們過去的故事
為人所識
別人會怎麼想?
坦白與否
找人傾訴
尋找新觀點,挑戰你的想法

第七章 正向的祕密
打破日常,期待未來
禮物,求婚,與其他的驚喜
藏在心裡的快樂經驗

第八章 文化與應對
不能說的祕密
關係流動
處理價值
處理內心衝突

結論 祕密是要用來分享的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第一章 什麼是祕密?〉

開創電視新紀元的影集《黑道家族》的第一幕,就是以祕密開場。東尼.索波諾坐在候診室,他環顧房間,房裡安靜到聽得見時鐘滴答聲,他因此被房門突然打開的聲音驚動。梅菲醫生招呼東尼進辦公室,他跟著她進去,他們坐下來。東尼的姿態更像是一個試圖看起來很輕鬆的人,而不是真正的放鬆。他期待地看著梅菲醫生。她凝視著他。沉默有點令人尷尬,東尼敲著手指來填補。他轉移視線,往上瞄了一眼,然後又轉回來凝視她,深深吸了口氣。

東尼.索波諾在看心理治療師。他不希望任何人知道。如果他的朋友或工作上有關係的人知道了,他們會瞧不起他──他很確定會這樣。這件事會讓他顯得軟弱。身為犯罪集團的老大,他可不想要出現這種投射。東尼知道這項祕密被揭發的風險很低,畢竟在他的工作中,祕密是必要條件,這是犯罪組織數百年來遵守「緘默法則」(Oath of Omertà)的核心。儘管「你正在看心理治療師嗎?」這種問題不會出現在日常對話中,但這個祕密讓他覺得沉重。

為什麼東尼對這個祕密如此在意?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相信祕密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不良的影響,但為什麼?事實證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多年來,許多研究者假設隱瞞的行為讓祕密影響我們的健康。經典的實驗是讓參與者在與人交談的同時隱藏一個祕密,實驗也通常會指示另一人詢問那個祕密。但這種情況是否能呈現人們對自己祕密的完整經驗?


【守密是一種意圖,而非行為】

●在沉默中孤單

「最困難的莫過於有一個不能說的祕密。」愛德華.史諾登擔心的不是別人詢問他的祕密,而是他該如何安全地揭露。史諾登發現,美國國安局暗地裡進行大規模的全球監視。「他們可以偷窺整個世界,不用告訴任何人。」他在自傳中這麼寫。史諾登相信,這個計畫傷害了國安局的所有宗旨,也就是保障公民自由,而不是違反自由。

史諾登決定爆料,但有兩個問題。第一,監視系統的範圍與複雜程度。為了提出可信的資訊,史諾登必須透露監視計畫如何運作。「要揭發一項祕密計畫,也許只要說出其存在;但要揭發計畫性的守密,就必須描述其運作。」他寫道。「需要有文件、國家安全局的實際檔案──越多越好,來揭發其濫用的規模。」這就涉及第二個問題:美國政府對非法洩漏機密情資毫不寬容。「我知道,只要揭露一份文件,就足以讓我入獄。」

任何動作都不能被偵測到。國安局的電腦在雲端處理與儲存資料,會留下數位足跡;後來史諾登發現某間辦公室裡有棄置的舊電腦,不容易被追蹤。但如果有人看到他使用那些古老的電腦,會顯得很可疑,所以他在下班天黑後複製重要的檔案。「我會全身冒汗,到處看到黑影,聽到腳步聲。」他把檔案下載到一張小記憶卡裡──小到不會觸發任何金屬探測器──並藏在口袋裡以帶離大樓,有次還藏在一只魔術方塊中。「我也會把卡片放在襪子裡;而在我最疑神疑鬼時,我會含在口中,以便在必要時吞下去。」

為了不留下數位足跡,史諾登會在他駐守的夏威夷歐胡島上開車繞圈子,到處攔截無線網路訊號來傳送檔案,而且每次都使用不同的網路。「我用不同的身分聯繫記者,戴著用一次就丟棄的面具……難以想像在網路上要保持匿名有多困難,直到你為了生命安全而這麼做。」

史諾登花了超過六個月時間來記錄祕密監視計畫,並偷偷與記者分享。等到寄出了最後的檔案,他的下一步就是逃亡出國。史諾登甚至無法告訴女友這件事,風險太高了。「我不希望對她造成更多我已造成的傷害,我保持沉默。我在沉默中很孤單。」

女友(現在的妻子)去露營旅行的那天,史諾登逃到了香港,他在那裡等著與兩名記者會面。幾天後,全世界將知道美國國安局的龐大全球監視計畫,史諾登的照片也將會登上所有新聞的版面。

●祕密究竟是什麼?

史諾登描述守密的經驗為孤單與無人可分享的挫折。「我不是早就習慣孤單,這麼多年來也一直在電腦螢幕前噤聲了嗎?⋯⋯但我也是人,缺少同伴很難熬。每天都被各種掙扎糾纏,我嘗試調和道德與法律、我的責任與渴望,但失敗了。」史諾登也區分了他與同事們一起守密的機密資料與他自己的祕密:他將要爆料。「至少你屬於一個團隊。也許你的工作是機密,但這是共享的祕密,因此是共享的負擔;很難熬,卻也有歡笑。不過當你有了真正的祕密、無法與任何人分享時,連歡笑都會是謊言。我可以談自己的擔憂,但絕不能談我要如何處理。」

你也許不是紐澤西州的黑道老大,或發現了政府的最高機密計畫,但東尼.索波諾與愛德華.史諾登關於祕密的掙扎仍讓你感到熟悉。在組織犯罪的戲碼之外,東尼.索波諾承受焦慮和憂鬱;除了龐大的國際監視計畫之外,史諾登與自己祕密的基本掙扎則是隔離與孤單。儘管能在對話中隱藏祕密,但東尼.索波諾與愛德華.史諾登仍感受到祕密帶來的沉重負擔。

被問到「你的祕密是什麼?」時,那也許會是你所能想像得到最尷尬的經驗,但這種經驗究竟有多常見?我從來沒直接問過我的朋友,甚至是好朋友,他們是否曾欺騙伴侶、墮過胎,或童年時曾經受虐之類的問題。不論在現實生活或心理學相關實驗裡,迴避關於祕密的問題,都不如我們所擔心的那樣常見。事實上,這些情況只呈現了守密經驗的一小部分。

那麼,祕密究竟是什麼?祕密不是實質的事物,你無法放在顯微鏡下,腦部也沒有存放祕密的區域。隱藏資訊是守密的一個動作,但這個動作本身不是祕密。用隱藏祕密的動作來界定守密的問題在於,我們不常需要隱藏祕密,隱藏祕密也不一定很困難。例如,被問及當天稍早的行動時,東尼.索波諾可以輕鬆想出很多回答,不用誠實說出「我去看心理治療師」。許多祕密不需要靠謊言來維護。因此,我們必須界定守密是一種意圖,而不是我們的行為:我意圖不讓人知道此事。

當我們認知到「躲避問題」與「忍住不說」只是守密的一小部分時,對於祕密的更廣泛了解──以及祕密對生活的影響──就可以進入我們的討論。


【我們守著的祕密】

花點時間想想以下的經驗,問問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經歷?如果有,那算是祕密嗎?就算你曾跟其他人談過,如果你仍想隱瞞某些人,那麼它依然算是祕密。

‧傷害另一個人(情感或肉體上)。
‧使用非法藥物或濫用合法藥物(例如酒、止痛藥)。
‧習慣或成癮行為(不涉及毒品)。
‧偷竊(任何未經許可的占有)。
‧違法行為(吸毒或偷竊除外)。
‧自殘。
‧墮胎。
‧創傷經驗(以上這些除外)。
‧說謊。
‧違背他人的信任(說謊除外)。
‧渴望愛情(單身時)。
‧對愛情不滿(交往時不快樂)。
‧外遇念頭(與人交往時,想與其他人交往)。
‧精神出軌(與其他人有不恰當的情感連結,並從事性愛以外的親密行為)。
‧實質出軌。
‧交往的對象對其伴侶不忠。
‧對社交不滿(對某位朋友不滿意,或對目前的社交生活不滿意)。
‧對身體不滿意(不喜歡自己的外表或身體)。
‧受心理問題所擾。
‧在職場或學校的不當行為(或說謊以求錄用、被接納)。
‧在職場或學校表現不佳。
‧對職業或職場不滿(對自己在職場或學校的情況不滿)。
‧計畫好的求婚。
‧計畫好的驚喜(求婚除外)。
‧隱瞞的嗜好或擁有物。
‧目前(或過去)隱瞞的交往對象。
‧家庭祕密。
‧懷孕。
‧性取向或性別認同。
‧性活動(性取向除外)。
‧無性生活。
‧隱瞞某種偏好(或無偏好)。
‧隱瞞信念(如政治、宗教、對群體的看法、偏見)。
‧財務(如開銷、擁有的資金)。
‧野心、計畫或目標。
‧異常或反規範行為(上述除外)。
‧隱瞞特定的故事(上述除外)。

這是人們的常見祕密分類──共三十八項。這些分類是來自於我對兩千位美國居民的問卷調查,裡頭只有一個問題:你目前正持守的一項祕密是什麼?

我們在設計清單時,列入了參與者所關切的某些區別。例如,對守密的人而言,所謂的精神出軌與實質出軌之間的差異顯然很重要,所以在清單上做出了區分。同樣的,使用非法藥物本來會與其他違法活動歸於一類,但參與者告訴我們,重點在於使用藥物,合法與否並不重要。偷竊被我們定義為未經許可的占有,通常自成一類:也許你小時候偷過東西,或你「借用」了,而且知道自己不會歸還(我在這裡承認自己兩者皆有,曾拿了我弟弟的萬聖節糖果與一位朋友的襪子)。這些祕密有許多是關於情感關係與性愛,而我們也將一再看到這個主題。有一些是關於我們的野心、事業、財務,還有一些是我們的羞愧與難堪。

我與同事在研究中使用這份清單時,會舉例說明什麼是「違背他人的信任」(偷窺他人、未經許可透露他人訊息、毀損他人財物而不告知)。同樣的,關於「渴望愛情」,我們也會舉出例子,好讓參與者了解我們的想法(愛慕某人、愛上某人、想與某人交往)。在心理問題方面,我們舉了一些例子(恐懼、焦慮、憂鬱、心理失調、飲食失調),而我們也提供了性活動的說明範例:色情影片、自慰、幻想、怪癖等等──用「等等」來涵括人們各種祕而不宣的性癖。

我與身處美國和全球超過五萬名的研究參與者分享這份清單。平均起來,他們表示曾經驗過三十八項中的二十一項,其中有十三項會守密。九七%的參與者說,他們目前至少擁有清單上的一項祕密──這些數字主要反映出美國參與者的情況。第八章論及文化角色時,我們會看看其他區域的樣本。但不管如何,我發現祕密對我們有類似的影響,不論我們來自何處。


【數字會說話】

在超過五萬名研究參與者提供的回答中,最常見的祕密包括謊言、渴望愛情、性與財務。

此外,約有一半參與者表示自己有家庭祕密、不為人知的野心,或隱密的「外遇念頭」(定義為正與人交往時,仍想與其他人交往)。前總統卡特曾在競選總統時語驚全國,他在接受《花花公子》雜誌訪問時,承認這個祕密:「我曾經懷著欲望看過許多女人。我在心裡出軌了許多次。」

當然,必須要先有這些經驗,否則無法守密,因此我們不僅要看有多少比例的人們擁有這些祕密(擁有特定祕密的人數除以總調查人數),也要檢視有多少比例的人會守密(守密的人數除以擁有此祕密的人數)。

例如,三六%的參與者表示自己有在職場或學校作弊的祕密。但這些人之中,大多數會至少對某些人守密。

擁有外遇念頭的祕密比較常見,超過了精神出軌或實質出軌。主要是因為不論是否守密,曾產生外遇念頭的人都超過了後兩者。此外,在這些經驗中,外遇念頭更常被守密,超過了精神出軌與實質出軌。

最不常見的守密對象包括性取向、懷孕、求婚與墮胎。與清單上的其他祕密比較,目前在我的樣本中,對這些事情守密的人數最少。 墮胎是清單上最少見的經驗:在我的資料中,只有一七%的女性表示自己曾經墮胎,符合全美平均值;但在這項經驗中,至少對某些人守密的比例卻是最高的。 懷孕或計畫好的求婚也是較少見的祕密,不過理由不一樣。這些祕密(連同其他的驚喜經驗)是有期限的,所以在特定時間擁有這些祕密的人較少。這些較正面的守密理由也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祕密,我們將在第七章談到。

所有的祕密都含有意圖,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情況或個人。有些祕密完全只有自己知道,有些則至少與一人分享。因此,你可以有很多祕密,但完全守密的卻很少。平均來說,我發現人們同時有五個絕不告訴任何人的祕密(完全的祕密),有八個至少與一人談過、但不讓其他人知道的祕密(揭露的祕密)。這就是平均共十三個祕密的來由。

有些祕密比其他的更常傾吐。例如,表示有可能對財務細節守密的人之中,五三%會守密,但也會向某些人吐露;有二四%不會告訴任何人(其餘的人則不守密)。把這些數字與「外遇念頭」相比較,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愛情或性愛念頭時,只有二八%會對他人傾吐,四九%則不會告訴任何人。對其他人傾訴通常有益處,但不一定總是如此。我們將在第六章談到這一點。

當我說人們平均有清單上的十三個祕密時,你應該要知道這其實是低估了的結果,因為這個數字所反映的其實是人們所擁有祕密「類別」的數量。同一個分類可以有兩個或更多祕密,尤其是那些涉及範圍較廣泛的,例如財務、性活動、違背他人信任或違法行為。

你也許會想知道這些祕密如何比較?是否有哪一些更有害?我們目前還無法回答。我們需要方法來比較它們,例如某種尺規。我們將在第四章談到這個問題。

我分享的祕密清單不會涵括你的所有祕密,因為什麼都有可能成為祕密。但這份清單相當周全。當我要人們只告訴我目前的一個祕密時,有九二%會符合清單的三十八項分類之一。如同我們將在後續章節看到的,這意味著儘管守密的經驗可能非常具有獨特性,但我們在祕密這件事情上並不孤單。祕密遠非讓我們與眾不同的原因,反而是我們的共通之處。


【祕密?還是隱私?】

你看過祕密的三十八項分類後,也許會想:嗯,我有過這項經驗,我也沒告訴過任何人,但這算是祕密嗎?

我們有很多不說的事,但祕密之所以是祕密,在於意圖──尤其是讓資訊保持不為人知的意圖。為了辨識哪些經驗算是祕密,我們需要區分「守密」與「隱私」。

在畫出守密與隱私的界線時,可以把守密視為意圖保留特定資訊,而隱私是個人資訊的分享程度。對於較注重隱私的人來說,需要夠親近才會接受你;至於那些較不注重隱私的人,也許很樂於透露個人資訊──不僅對朋友家人,也對同事與不熟的人,甚至是才剛認識的人。你也許會基於隱私與禮貌而不想在職場談自己的性經驗,但這與把某些經驗當成祕密有很大的差異。這兩種情況都是控制自己的私人資訊,只是理由不一樣。

除了性愛,金錢是另一個你也許不想說,但可能不會刻意守密的例子。或許你之所以不談論自己的薪水,並非基於隱私,而是不希望別人知道;同時你可能還意圖隱藏其他事情,例如某項不明智的財務決策。這些例子讓我們看到隱私與守密可以並存,且兩者之間有著灰色地帶。所以,我們真的能把它們分得一清二楚嗎?當然可以,最清楚什麼是隱私或祕密的人,就是你自己。

我在研究中發現,人們覺得不道德的私人經驗或行為比較像是祕密,而不只是隱私。我也發現,人們若認為其他人會發現某項資訊與他們有切身關係,這項沒說出來的資訊就會更像是祕密,而非隱私。

這件事是我們從一項實驗得知的。參與者是一千名有穩定伴侶的男女,我要他們想一些未曾對伴侶透露過的事情。這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困難的,我們都有很多這種事,從重要大事到日常瑣事。其中有些是他們認為很不道德的,例如欺騙伴侶與捏造自己的過去。參與者表示,這些事感覺很像祕密。

但有些事情似乎與道德無關。例如有一位參與者告訴我,他很喜歡家裡只有他一個人,而且不介意伴侶週末外出;事實上,這讓他很高興。另一位參與者告訴我,她的伴侶不知道她花多少錢買紗線。這些事情感覺似乎沒那麼重要,所以就算不說出來,也不像是守密。

在愛情關係中,有個避而不談的話題是關於過去戀情的資訊。剛開始與別人交往時,我們當然會交換一些資訊,但也會覺得與目前的伴侶談論過去的親密事實並沒有太多價值。那些資訊並不是被隱藏,而是我們認為沒有談論的需要。

我在研究中也發現,避開談論特定話題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想避免衝突。節日餐桌上的對話可能會涉及政治,而且你的觀點為人所知,不是祕密;但你也許寧願閉口不談,以免爭執。或許你知道無法改變家人在政治問題上的看法,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呢?說不定你甚至想到了最完美的回應,但忍住不說。這種情況完全不是因為害怕遭到批評,才不希望別人知道你上次選舉投給了誰。

你在對話時忍住不說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守密只是其中之一。不管你採取什麼行動來保守祕密,也不管這項決定有什麼脈絡,所有祕密都有一項共通之處:你意圖不讓其他人得知資訊。如此才使之成為祕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33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