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素養時代的教師專業成長(簡體書)
滿額折

素養時代的教師專業成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2 元
定價
:NT$ 312 元
優惠價
8727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從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學生發展與核心素養、立德樹人與學科教學、教師成長與專業寫作四個維度,剖析了新時代教師應具備的四方面能力與素養的提升之道,內容緊貼教師教育教學實際,直面教育真問題,所分享的成長建議和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每一輯,附有一篇訪談,從權威專家的角度解析教師的專業成長問題,還有一篇作者采寫的名校或名師的實踐案例,使思考的視角更為多元、內容更為豐富和立體,教師從中不僅可以得到思想上的啟迪,還可以獲得方式方法、實踐路徑的參考借鑒。

作者簡介

汪瑞林,編審,《中國教育報》課程週刊兼體育美育版主編。曾任中國教育報刊社首席編輯。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高考改革等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課程•教材•教法》《中小學管理》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專業論文多篇;迄今發表各類文章210余萬字,出版專著兩本、編著四本。

名人/編輯推薦

•作者以素養時代為背景、為視域,站在更高的視角剖析教師專業發展的進階之道。
•本書緊跟時代熱點和政策導向,特別是對課程教學改革、學科育人、統編教材、教師專業寫作、考試評價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思考,內容貼近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
•作者以第三隻眼看教育、研究教師成長問題,教師不僅可以從中得到教育理念上的啟迪,還可以獲得方式方法、實踐路徑的參考借鑒。

序 
譜寫教師專業成長的時代新曲
成尚榮
我與汪瑞林是好朋友,是忘年交。我稱呼他時只有“瑞林”兩個字,沒有任何其他的後綴,既乾淨,又親切。雖如此,我內心對他是充滿敬意的,他的為學為事為人的方式,透射出一種品格,值得我好好學習。
瑞林給我許多重要的幫助與支持。記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佈後,我連續寫了5篇文章,意在闡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深植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的,既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又具有歷史與文化的久遠與深厚性,是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這一命題得到瑞林的首肯,並刊發在《中國教育報·課程週刊》上。有一天他還向我轉發了教育部相關司局領導對此表示認同和感謝的信息。記得在課程改革中,我提出應將提升課程品質作為深化課改的重點之一,他將此文放在版面重要位置刊發,可見他對課改深化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與他不謀而合。也曾記得,勞動教育風生水起之後,我寫了一篇題為《價值體認:勞動教育的核心》的文章,他收到後快速刊發,不久後《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值得回憶的還有很多很多,我都將這些珍藏在內心深處。
瑞林是個優秀的編輯,他工作時專注、投入,深入思考,精益求精,心無旁騖。他有編輯特有的專業敏銳,選題深刻響應黨和國家的要求,通過標題的修改畫龍點睛地揭示文稿的深意,又以恰到好處的編輯加工彰顯文稿的亮麗。瑞林是個處處用心的“智者”。
瑞林是個優秀的讀書人。他讀書時心緒平穩,能把書讀進去,真正讀懂,從中擷取精華,豐富自己的認知框架,滋養自己的心靈。他不僅讀課程、教學方面的書,還廣泛涉獵人文學科、自然科學,對哲學、美學、教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都滿懷興趣地讀。正因為如此,對來自不同領域,有著不同見解、不同風格的稿件,他都能有準確的判斷。瑞林是一個話不多但思想活躍的“讀者”。
瑞林是個有自己風格的寫作高手。編輯工作讓他開闊眼界,增加見識;讀書讓他豐富學養,深刻思考。他內心始終充滿寫作的激情,常與我交流一些專業方面的思考,不吐不快。編者、讀者、作者多重身份、角色的疊加,產生了視域融合,開掘了思想的深度,也開拓了寫作思路。他經常到基層學校採訪調查、聽課評課、參與課程教學改革研討、與業界專家對話,對當前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難點、熱點所在和一線教師的期盼了然於胸,所以他寫的文章接地氣,選題準確、立意高遠、思路清晰,文中深蘊著新意,學術性、針對性、建設性和操作性都很強,文字功力又深,寫出的自然都是好文章。瑞林是個勤奮的“作者”。
我最想說的是,瑞林是個“誠者”。他對事業忠誠,對作者真誠,對同事、朋友摯誠,而且“修辭立其誠”,文字裡是滿滿的誠。誠是種品德,是種態度,是種情感,說到底是為人的品格。瑞林的寫作風格就是他人格的生動表現。瑞林是個具有中國文化印記的知識分子。
《素養時代的教師專業成長》是瑞林的新作。他以素養時代為背景、為視域,站在更高的視角審視教師專業成長,以敏銳的目光探尋教師專業成長的時代特點,又以準確而清新的筆觸,為教師專業成長開一扇新的門窗,辟一條新的路徑,無疑這是可期待的。我要表示衷心的祝賀。
這本書的總主題集中而鮮明,而角度又是多樣的、豐富的。所有的角度都聚焦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又通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去落實,正是這重大主題為教師專業成長指明了方向,這樣的過程也正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新路徑。教師專業成長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其中又內蘊著第四個問題——誰來培養人。這一任務歷史地落在了教師的肩頭。讀這本書,心裡是熱乎乎的,肩上的擔子是沉甸甸的。
教師專業成長也應以素養為本。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哪些具體要求呢?又如何去培養、發展呢?本書從四個方面勾勒了一個行動框架,雖是文章的彙集,但又能形成一個結構。尤其是每輯的引言,既是本輯主要內容的提示,又是核心觀點的提煉、闡釋。四個引言使內容串聯起來,形成了結構。其實,這也是教師專業素養的大體結構。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本書文章的選題,緊跟時代熱點和政策導向,特別是對課程教學改革、學科育人、統編教材、教師專業寫作、考試評價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思考,內容貼近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能引發教師心靈共鳴,產生思想共振。真問題的解決能幫助教師從熟知走向真知,從教學走向教育,從知識走向素養,從案例走向普遍意義。這一走向,讓教師專業成長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回望傳統文化,又瞭望世界,根紮得深,才可以向上更高地飛揚。
從這本書中,我再次發現,瑞林有一顆敏銳而有責任擔當的仁愛之心,這顆心與教師的心一起跳動;瑞林有一雙凝視的眼睛,緊緊盯著教育改革教學改革的實踐,發現了教師的創造和課改的真義;瑞林有兩隻有力的腳,立足中國大地,用自己的筆譜寫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時代新曲。

(成尚榮:著名學者,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委員會專家)

前 言
先說說我自己。
有時候,一個偶然的際遇,可能會影響一生的抉擇和發展的道路。
1994年暑假,帶著大一生活的新鮮餘味,我到北京遊玩,住在北大同學的宿舍裡。在仰慕已久的燕園逗留幾日,心有感觸,寫了一篇散文《北大印象》,發表在自己學校的校報上,沒想到引起了學生記者團團長的注意,有一天晚上他拿著校報找到我。就這樣,我成為了一名學生記者,非新聞專業的我從此“不務正業”,一發而不可收。畢業時,拿著一個鼓囊囊的牛皮紙袋,裝著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樣報,敲開了“進京”的大門,開啟了我的新聞職業生涯。
從此,寫的文章自然是更多了。此時寫文章,除了興趣愛好的驅使,還多了一份職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中國教育報》的從業人員,既是“新聞人”又是“教育人”,所以在參加一些活動時,主辦方常讓我坐在專家席而不是媒體席,這讓我有點誠惶誠恐。特別是當校長們用熱切的眼神看著我,期待我為他們的課程建設或教學改革方案提點意見的時候,當研討會上主持人遞過話筒,期望我也像其他專家一樣“講幾句”的時候,當一些專家提出某個選題想和我“探討探討”的時候,我知道,僅僅當一個客觀事實的觀察者、記錄者和傳播者是不夠的,還要成為一個有教育專業眼光的思考者。
“新聞人”與“教育人”的雙重屬性是融合統一、相輔相成的。新聞者的職業敏感和獨特視角,讓我的文章更具問題意識和現實針對性,所思所想常是“有感而發”,而思考的過程是“苦並快樂著”的。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長期思考某個問題但腦子裡一片混沌,或是想對某個問題談談看法卻苦無創新之處,但靈感又在不經意間突然降臨,或在午夜醒來,或在聽講座時,又或在開車上班的路上……其實,靈感從不會憑空產生,靈感是深深植根於實踐探索的,靈感只不過是長期觀察思考、醞釀發酵後在某個時間點的瞬間爆發。
人們都說新聞是易碎品,專業性的文章倒是不易碎,但卻容易“沉底”——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專業性文章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價值決定著它的生命力,或者反過來說,只有那種若干年後翻看還覺得不過時、有啟發意義的文章,才是具有超越時間的價值的。
這是我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

再說說教師。
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不僅要會“講”,還要會“寫”;不僅要會教學,還要會研究。教師各方面的知識、能力,光靠職前師範教育打下的底子遠遠不夠(何況還有不少教師是沒有接受過正規師範教育的),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新的時代背景和政策要求、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都需要在後天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吸收和應用,可以說,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件伴隨職業生涯全過程的事情。
最近和一位師範大學的教授聊天,他認為當下有種不好的傾向,就是把教師成長作為一個專門的領域、一門獨立的學問去研究。許多中小學老師也熱衷於閱讀一些專門指導“教師成長”的書籍,似乎從中能找到成長的“秘笈”或“快速通道”。對這位教授的批評,我深表贊同。教師的成長,一定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如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一夜之間練就蓋世神功;同時也一定是綜合化的、全方位的,應融入到課程開發、教學改革、德育實踐及日常校園生活中,把這些方面的東西研究透了、水平提升了,教師自然就成長成熟、豐富提高了,否則,教師的成長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也是本書內容涵蓋課程教學、學科德育、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等話題卻命名為《素養時代的教師專業成長》之深意。

最後說說這本書。
書中的文章,均為我擔任《中國教育報·課程週刊》主編以來,特別是近三年來關於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師成長發展的一些理性思考。其中,有9篇刊發於《中國教育報》“主編漫筆”欄目,這些文章多是針對當前課堂教學、教師成長中的一些問題或現象有感而發。還有一些文章則發表在專業的期刊雜誌上,包括《課程·教材·教法》《中小學管理》《基礎教育課程》這樣的學術性較強的中文核心期刊,還有《中國教師》《教育家》《中小學教材教學》這樣的專業性雜誌。這些文章多是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系統思考(如《改進中小學德育評價的方向性思考》《中小學“課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實現方式》),其寫作是一個較長的充滿煎熬的思索與學習的過程,“卡殼”的時候也曾茶飯不思。但當最終看到文章被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在中國知網上被廣為下載和引用,當聽到很多老師說對他們的教學有幫助、有啟發或想就此問題與我繼續探討時,就覺得所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一切的煎熬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分享自己的寫作體驗,是想告訴老師們,寫作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要想有所進步和提升,有時候是需要逼一下自己的。
除了專業性的思考分析類文章,本書每一輯還收錄了一篇本人采寫的專家訪談文章和一篇學校或地方實踐探索案例,以期從多元視角去解構某一主題,達到理實相生、互為補充、互相啟發的效果。在整理書稿的時候,在每一個實踐案例後面,我又專門寫了一篇採訪後記,主要闡述了采寫這個案例的緣由及其價值、特色所在,特別是其中有什麼是值得教師關注和學習借鑒的。
文章中涉及人物身份職務變化及機構名稱變化的,均依據最新情況作了修訂。部分文章在收錄編輯時亦略有刪改。為方便閱讀和保持簡潔流暢的風格,刊發於學術雜誌的文章,刪去了摘要、主題詞及參考文獻標注,但每篇文章均在文末注明了文章始發刊物及時間,均可依此查閱到原文。我認為這與遵循學術道德規範的要求並無衝突,造成不便之處亦請讀者諒解。

汪瑞林
2022年2月20日于清華園

目次

目 錄
序 譜寫教師專業成長的時代新曲 001
前 言 005
第一輯 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從熟知到真知
——對課堂教學中三個常見問題的反思 003
從知識走向素養
——對課堂教學改革三個發展趨向的再認識 008
從“例子”走向廣闊的語文天地 014
校本課程結構優化與品質提升之道 020

專家訪談:如何加強新時代的勞動教育 028
實踐案例:養浩然正氣,育君子之風
——清華附小構建“成志教育”育人模式紀實 036
第二輯 學生發展與核心素養
人工智能時代需要培養學生怎樣的能力 047
課堂教學改革的“原點”與“支點” 051
提升學生能力與素養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054
當課改遇上“雙減” 060
“雙減”如何與中高考改革相向而行 066

專家訪談:凝練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072
實踐案例:把時間還給學生的課堂什麼樣
——名師管建剛和他的家常課改革 077
第三輯 立德樹人與學科教學
改進中小學德育評價的方向性思考 087
中小學“課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實現方式 096
提升社會大眾對統編三科教材的認知水平 110
發揮科學教育的價值導向功能 119

專家訪談:如何發揮好統編三科教材的育人功能 128
實踐案例:良知教育,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貴州省修文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 136
第四輯 教師成長與專業寫作
“動筆寫”: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145
向名師學什麼 153
破除教師成長的“體制”依賴 156
教學反思的三個視角 160
角色轉變後,教師當于何處發力 165

專家訪談:教育需要微創新 171
實踐案例:是什麼讓他們快速出彩
——蘇州工業園區青年教師培養新探索 17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