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簡體書)
滿額折

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價
:NT$ 588 元
優惠價
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詳細梳理楊振寧的學術成就和對現代物理發展的影響與貢獻,並深入探尋其學術研究上深邃精簡風格與獨特科學品位的形成。這本傳記不僅描述了楊振寧一生的行止,也為他在物理學上的歷史地位做了一個總體評價,展示了20世紀現代物理學群星閃耀、蓬勃發展的鮮活剖面。

作者簡介

江才健

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中國時報》前科學主筆,曾前往世界多國採訪科學家、科學實驗室以及重要科學活動,深耕科學報導和論述工作二十多年。他也是《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在臺灣大學、臺灣中央大學、臺灣陽明大學、臺灣輔仁大學等高校教授《科學夢醒》(獲金鼎獎),《大師訪談錄》以及《吳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2011年榮獲第三屆“星雲真善美新聞獎傳播貢獻獎”。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Ø 楊振寧——屹立於世界物理發展史的科學巨匠

 

他是掀起革命的首位華人諾獎得主——在 “上帝怎會是左撇子”的質疑聲中,與李政道一起大膽提出“宇稱不守恆”,破除令整個物理學界一籌莫展的“θ-τ之謎”,不過而立之年便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因而感歎人類終於“走出了房門”。

 

他是為近代物理科學奠基的一代大師——“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與“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相提並論”的重要理論工作,是量子物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為重要的一個理論規範架構,其方程是近代物理科學300年來九組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楊—巴克斯特方程”被認為是影響拓撲學、量子群、代數等多個領域的基本數學結構。

CP不守恆、電弱理論、非阿貝爾規範場重整化……在楊振寧的學術貢獻基礎上,相繼產生了9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甚至還有3位菲爾茲獎(數學界諾貝爾獎)得主。

 

他是繼愛因斯坦、狄拉克之後,為20世紀物理學樹立風格的泰斗級人物。已有百年歷史的美國佛蘭克林學會在鮑爾科學獎頒獎詞中如此形容——楊振寧的貢獻“必將對未來世代有著足堪比擬的影響。”

 

Ø 讀楊振寧,體味中華傳統文化浸潤下天才的誕生與成長

 

從戰火紛飛的祖國走出的西南聯大少年,如何成長為攀登學術高峰的世界頂尖物理學家?

 

出生在動盪的五四年代,文化不高的母親讓四歲的楊振寧在戰亂頻頻的一年中,認識了3000多個方塊字;中國學習代數獲博士學位第一人的父親在與兒子下棋的同時,教授他唐詩和古籍知識,在看出其數學天賦後,又請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雷海宗的學生丁則良教授《孟子》,直至他能全篇背誦。

 

少年楊振寧進入了民氣凝聚的西南聯大,開始炮火之下的學習生涯,此時不僅他的物理老師是“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等人,他的國文老師更是朱自清、聞一多、羅常培和王力……

 

之後,這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的天才來到美國物理學頂尖重鎮的芝加哥大學,接受“原子能之父”費米與“氫彈之父”泰勒的教誨。當時,與他一同學習切磋的同窗有日後的美國核武器重要顧問、加州理工學院前校長的戈德伯格,1988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施泰因貝格爾,日後的通用原子能公司總裁阿格紐,還有後來替美國海軍設計響尾蛇導彈的威爾科克斯等等。

 

在異國之地,憑藉因對中國文化深刻認知而來的信心,這位來自戰時中國的天才少年面對不同文化和環境挑戰時,不僅以西南聯大得來的扎實的物理實力驚豔眾人,更是讓費米認可他是自己最好的學生,一步步成長為世界級的物理學頂尖學者。

 

Ø 讀楊振寧,追尋物理學與人類科學事業發展的激昂與宏偉

 

正如人類科學進步中每一個激動人心的新發現,本書跟隨楊振寧的人生軌跡,探尋充滿驚異與震盪的諾獎成果誕生錄:從“θ-τ之謎”的學界困惑與兩個年輕人的大膽假設,到慧眼識珠的女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的證實,再到楊振寧他們發表時擁擠到就差叫人爬上吊燈的學術報告廳……人類終於在摸索中走出了備受謎題困擾的黑暗房間,一連串令人驚訝的物理發展就此進發,對物質基本結構的看法步步深化。

 

“量子規範理論是否足夠美,以至於它是真確的?”在本書中,我們跟隨楊振寧的學術軌跡,探尋秉承這種信念架構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如何發展,成為量子物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理論規範架構之一。不止如此,還有數學界與物理學界的互相滲透,以及統計力學和量子流體理論的領域的單位圓定理、在非對角長程式和磁通量量子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理論等等……通過楊振寧,瞭解古典物理科學如何在眾多科學家的思考交織之中層層壘砌,煥然一新。

 

通過本書,理解楊振寧深邃清簡的學術風格,一同體會萬千物理學家在面對物理中精粹方程式之美時的莊嚴感、神聖感與初窺宇宙奧秘的畏懼感。物理學的榮耀,楊振寧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一個“完整的可用的理論物理系統”能夠被建構起來,“用這個系統,宇宙能夠用純粹推導的方式建造起來”。

 

Ø 讀楊振寧,感受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家國情懷與深切希冀

 

五四時代出生,七歲時在頤和園看王國維殉國處的紀念碑,少年時進入西南聯大,於民族存亡之際成長於“似無止盡的長夜”,而後考取庚款留美,前往世界的舞臺……

 

這位百歲老人,曾因背後有強大的中國文化做後盾,而在異國之地從沒有過少數民族的感覺;曾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認為自己最大的功績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曾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多方奔走,幫助大批中國高端學者赴美深造,也曾在得知中國原子彈是完全自主研發之後差點止不住淚水……他是一個年代的見證,與家國一道,從長夜步入曙光,再到“天大亮”的晨曦。

 

 

Ø 楊振寧簽字認可的權威傳記版本,新近增補特別章節,完整呈現傳奇勵志人生

 

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江才健,作為《中國時報》前科學主筆,曾前往世界多國採訪科學家、科學實驗室以及重要科學活動,深耕科學報導和論述工作二十多年,帶著撰寫《吳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的經驗,窮四年之功,跨洋親訪楊振寧以及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等地故舊,整理大量生動詳實的第一手採訪資料。眾多接收採訪的重要科學家如今已離世,使得本傳記成為無法複製的空前絕後之作

 

本書還收錄由楊振寧親自提供的近百張私家照片,其中涉及眾多科學界名留青史的重要人物,在深度刻畫這位兼具天才稟賦、謙抑修為的跨世紀人物的同時,展現了他背後整個科學時代的豐富畫卷。

 

另外,本次增訂版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特別篇章《再版後記:東籬歸根》,不僅對初次出版後楊振寧18年來的生活軌跡進行了補充,還對楊振寧在物理科學歷史上的地位給出了一個總體評價。

 

 

名人推薦

江才健先生費時多年所完成的《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是一部甚具雄心的書。透過這本傳記,我們不僅可以瞭解楊先生的學思生涯,也可以管窺中國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更可以掌握近代物理學的流變與演進。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

中國人在國際科學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績者,乃自楊振寧始。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2021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詞

我最好的學生就是一個中國人楊振寧。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原子能之父”費米

楊振寧應該再次得到諾貝爾獎。

——“氫彈之父”泰勒

在芝加哥大學和費米以及楊振寧、羅森布盧特一起學習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興奮的經驗。我從楊振寧那裡學到的跟從老師那裡學到的一樣多。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施泰因貝格爾

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格雷

目次

再版序 ………………………………………………………………………………………… 003

以詩代序…………………………………………………………………………………………006

第一章 去來中國情……………………………………………………………………… 1

第二章 早熟的童年………………………………………………………………………15

第三章 昆明的歲月………………………………………………………………………35

第四章 紐約、普林斯頓到芝加哥………………………………………………………61

第五章 普林斯頓象牙塔…………………………………………………………………95

第六章 石溪新天地………………………………………………………………………129

第七章 分合李政道………………………………………………………………………151

第八章 宇稱不守恆的革命………………………………………………………………191

第九章 開創規範場論的大師……………………………………………………………215

第十章 統計物理集大成…………………………………………………………………237

第十一章 有生應感國恩宏…………………………………………………………………257

第十二章 每飯勿忘親愛永…………………………………………………………………287

第十三章 追求科學美感的獨行者…………………………………………………………311

第十四章 君子之交淡如水…………………………………………………………………331

第十五章 歷史價值的信仰者………………………………………………………………347

第十六章 何須惆悵近黃昏…………………………………………………………………365

後記………………………………………………………………………………………………384

再版後記 東籬歸根………………………………………………………………………… 391

附錄一……………………………………………………………………………………………413

附錄二……………………………………………………………………………………………418

附錄三……………………………………………………………………………………………420

索引………………………………………………………………………………………………425

書摘/試閱

後 記

原以為自己不會再寫一本傳記的。想不到後來開始寫《楊振寧傳》,竟有如冥冥中的一個宿命。

1996 年,我寫完了《吳健雄傳》。《吳健雄傳》是 1989 年我到紐約做一年訪談工作開始的,那是一個“初生牛犢不畏虎”的作為。紐約回來,又花了六年才完工。書寫得如此慢,難免受到許多質疑,那時在報社工作,自然不免分心,但是看在許多“下筆千言,一日數稿”的同事眼裡,多覺得我還是慢得令人狐疑。一位女同事甚至以玩笑口吻說,我寫《吳健雄傳》期間,她不但寫完兩本書,還生了兩個孩子。她說的都是事實,我聽了只能苦笑。

書寫完了,心頭落下一個重擔。有人好心、善意地給予鼓勵,年輕的學界友人,也有揄揚過甚之評。吳健雄那時八旬有四,身體日衰,1996 年她來臺北,已是媻然龍鍾了,9 月在紐約見她,未料竟是最後一別。據說她自己是喜歡那本傳記的,但是我心中明白,那些真實的生命歷程,是輕是重,都不是我真正寫得清楚的。

因為自知沒有歷史家臧否人物的本事,也逃避承受生命必然鼎盛而衰的傷感,因此在後來的一個訪問中我也說,雖然有人建議再寫楊振寧或他人的傳記,我都不願再面對這種感情的負擔。

1997 年海外華人物理學會在臺北召開,一天在臺灣“中研院”碰到新竹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他勸我寫楊振寧的傳記。當然,楊先生在近代物理科學上已有的遠超過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師地位,是理由之一。沈君山還告以一位名聞海內外的大作家也想寫楊傳,不知是不是激將之計。

那年 11 月,楊振寧在無預警情況之下,突有一次輕微心臟病發作,幸運的是他完全沒有受傷,後來就動了心導管手術。動手術之前,楊振寧太太杜致禮的妹夫鄧天才來電,告知楊先生即將動手術的消息,也同時說起楊先生對自己傳記的一些想法。

1998 年農曆年後出外休假,自己一人反復思考,決定應該進行寫作《楊振寧傳》的計畫。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楊先生,說明我的想法,由於怕再干擾報社的工作,還提出一些變通辦法,看看是否可以不像寫吳傳那樣,一定到美國做長期停留訪談。

在信上也提到,由《吳健雄傳》的經驗,我學到或許經由一些有爭議的事件入手,更可以凸顯傳主的真實個性。我會如此寫,正是因為許多年來和楊先生接觸往還,他總是說起一些傳記寫得很好,因為真實地描繪了傳主個性。不論楊先生是不是意在言外,我總是欽仰他的胸襟的。

事實上,先前使我躊躇不決是否寫楊傳記的一個原因,是楊振寧和與他共同得到諾貝爾獎的李政道的紛爭。楊、李二人的爭吵和決裂,是物理界許多人知道的事,但是對於內情如何,則傳聞紛紜,莫衷一是。我在寫《吳健雄傳》期間,曾經和李政道有過訪談,在那以前和之後,亦因工作需要,訪問過他。對於他們二人對彼此的態度,亦有認識。

1992 年李政道來台力促臺灣參與美國的一個高能物理計畫,此事我與他看法不同,在報上亦寫了許多專論。這件事到 1993 年終於演變成科學界公開的爭論事件,李政道後來還在以“中研院”署名的報紙廣告中,公開表示對我的不滿。此事曲折起伏,非此處可以說清,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和他的關係搞壞了。

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如果要寫《楊振寧傳》,就碰上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本傳記中必須面對的楊、李爭吵問題,我可能無法得到李政道的看法。那時候正好香港電視臺在做楊振寧的電視專輯,他們自然也想訪問李政道,但是李政道拒絕了。這一來,我知道任何人寫楊振寧的傳記,李政道都不會接受訪問,我不是唯一例外之人,也使我覺得,寫楊傳還是可為之事。

事實上,後來我正式開始寫《楊振寧傳》以前,還是給李政道去了一信,希望他對於兩人的關係,提出他的意見。信上我還特別提到,雖然 1993 年因對 SSC 高能物理計畫看法不同,他曾經對我公開表示了意見,不過在到 1996 年才寫完的《吳健雄傳》中,他應該看得出我是秉持著客觀公正的立場。我也強調,寫這本傳記是嚴肅而有歷史意義之事,必持一個可向歷史交代的嚴正立場。當然,我並沒有得到回信。

 

後來寫楊振寧傳記的計畫,還是不能避免必須要到美國做長期的停留,原因不只楊先生自己的訪談,要訪問的他的許多親人、朋友和同儕也多住在美國,但是在美國待上一年,還要四處訪談,就必須解決經濟上的問題。

在這一方面,我要特別感謝某科學教育基金會,他們破例同意我提出的申請,給予我一筆經費,解決我在美國停留一年必然面臨的額外開支問題。

但是報社工作的問題卻令我感到不安。我自己深知,1989 年我去紐約一年的特遇,很引起一些非議,也給當時特許我成行的《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先生帶來許多困擾。1998 年 8 月 3 日我在余先生辦公室中向他談起我的計畫,這個談話最後是一個極度個人感情流露的結果;一位人生歷練圓達的長者,對於我個人生命中的情感際遇,給予了最溫暖的關懷。我成為時報派駐洛杉磯的特派記者(當時時報在洛杉磯沒有記者),利用暇時去完成寫楊傳的計畫。余先生雖已在今年4 月去世,他的關懷卻會一直留在這本完成的傳記裡。

那年 9 月 28 日開始的楊振寧傳記計畫,比起吳傳辛苦許多。楊振寧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位在美國東岸紐約的長島地區,我以每次去幾個禮拜的方式,進行和楊先生的訪談,不時地還得到美國其他一些地方訪問他的同儕、親友。

一般人知道的,楊振寧在近代科學上,是開創一個世代局面的大師,這也使得他在物理學界,已被譽為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理論物理學家。他科學工作所顯現的一種特殊數學風格的美感,也使物理學界公認,他是繼愛因斯坦、狄拉克之後,為 20 世紀物理學樹立風格的一代大師。

事實上,楊先生物理科學的品位,展現出的一種令人欣羡的優美風格,使他在物理世界裡,已然成為一個臻於藝境的創造者。我稱呼他是“追求科學美感的獨行者”,因為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可以說是沒有“同儕”的。

由於他的物理科學工作,都有很深邃的數學風格,因此不但一般人難窺其究竟,就是物理界中人,亦少有人深識其神。因此寫他傳記的科學章節,追溯闡明他的思維脈絡,就是非常困難的挑戰。相對來說,他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工作,倒是容易瞭解的工作,正如楊先生自己說的,宇稱不守恆沒什麼可說的,就是猜出來就是了。這也使我想起他的一個物理好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崔曼說的:“宇稱不守恆完全有資格得到諾貝爾獎,但是卻不能作為一篇博士論文。”

崔曼是早年和楊振寧合寫過論文的傑出物理學家。我 1998 年 10月底在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所在的傑德溫館和崔曼談話,是一次愉快的經驗。我們除了談楊先生的物理和人,也談到我們共同認識、當時已去世的《紐約時報》傑出科學記者蘇利文。我還記得那天告辭時,

看到崔曼辦公室牆上,有幾張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送給他的費曼自己畫的女性素描。後來在傑德溫館外走廊上,看到一面牆上,有許多曾經在普林斯頓待過的一流物理學家的照片,最上面第一排三人是奧本海默、費曼和楊振寧,下麵有戴森、李政道、派斯等人。

那時我因心情不佳,只感到普林斯頓深秋的寒冷。後來整理崔曼的訪問錄音,才看出來他這個人觀察力異常敏銳,智慧很高,個性細膩有趣,聲音中也充滿了人性的溫暖感情。

2000 年 4 月,我和楊先生在香港機場會合,一起到中國內地去訪問。那一天我在機場將稍早《科學》雜誌上刊出的一篇談崔曼寫的一本量子力學的書的書評,交給楊先生,那個書評中透露,崔曼已經因癌症去世。

和楊振寧早年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另一傑出物理學家派斯,後來因寫了一本《愛因斯坦傳》享譽物理學界,楊振寧十分推崇派斯的這本傳記,認為是愛因斯坦傳記中的一個經典之作。事實上,這本傳記是愛因斯坦的科學傳記,一般人難窺其奧,後來派斯又寫了較通俗的愛因斯坦傳,以及大科學家玻爾的傳記和他自己的自傳,成為著名的科學作家。

1999 年 5 月,我在紐約市曼哈頓洛克菲勒大學的辦公室見到派斯,這個在楊振寧口中當年不好相處的猶太裔物理學家,那時已是一個戴著紅框眼鏡的和藹小老頭。他很坦率地回答了我的問題,特別是他早年就認識的楊、李二人的關係。當然,在物理科學上他推崇楊振寧的偉大貢獻,但是在對楊、李二人的爭吵立場上,他採取了等距的態度。

我還記得那時曼哈頓的春天方至,氣候宜人,派斯辦公室窗外的東河,豐沛的河水十分湍急。派斯最後以一個寫傳記的老手,給了我這個後生許多忠告。我記得他說,有的時候寫不下去,就起來出去走一走,回來就可以寫了。我後來好多次碰到寫不下去的困難,也好多次記起他出去走一走的忠告。

2000 年 8 月,海外華人物理學會在香港開會,我在楊振寧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公室裡,聽到楊先生告知派斯幾天前突發心臟病去世的消息。我的腦中記起的是,派斯站在辦公室裡矮矮的身軀,戴著一副紅框的眼鏡,窗外是紐約東河洶湧的河水。

那一天,楊先生也有點傷感,除了派斯和崔曼,他還談起另一位老友斯諾的猝逝,此外“楊—米爾斯規範場論”的米爾斯,也在早一年去世。

當然,1998 年北京中關村外街一片鼎沸商機,窄巷舊樓小屋中楊振寧西南聯大老友黃昆的恬淡自在,以及 2000 年巴黎地鐵轟隆聲中,楊振寧兒時玩伴、著名雕刻家熊秉明凝神哲思的悠然專注,也都是楊傳訪談中的難忘記憶。

 

傳記開始寫作之後,情緒慢慢沉澱下來,但有時埋在資料和訪談錄音記錄之中,卻失了感覺。我總是在閱讀中找回感情的力量,也在一再閱讀黃仁宇的回憶錄《黃河青山》中,找到給楊振寧在中國歷史中定位的指標。我常常自問,如何在反映傳主對自身生命歷程的想望,以及大眾對英雄人物想當然的認定之間,找到平衡點。我自覺像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工具,在這個時空命定的被賦予了描摹楊振寧的使命。

寫楊振寧的傳記,是一個難遇的人生機緣。楊振寧是一個精彩人物,不只在物理科學,在人生世事之上,他都用心地刻下印記。他有著天才人物的稟賦,而且他一點也不放鬆,他使你感受到他過人的才分,也使你看到他用心營造的謙抑。寫這樣的一個人,本來就是難事。

總算,我趕在他的 80 歲生日前交稿了。本來我們是預備在他的生日出版這本傳記的。

楊振寧是 1922 年農曆八月十一日出生的,那一天是陽曆的 10 月 1 日。另外楊振寧得到諾貝爾獎的論文,以及奠定他一代物理大師地位的那篇“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論文,令人難信的也都是 1956 年和1954 年的 10 月 1 日,在美國《物理評論》期刊刊出。還有什麼更大的理由,不讓我們正視這一個歷史的巧合呢?

這本傳記的完成,是因為得到許多人無私的奉獻和幫助,這包括了我的親人、好友,以及和寫這本傳記有關的許多不同國家的人士和機構、學校,我不在這裡一一羅列你們的名字,因為我一定會有記憶不全的疏漏,在此謹致上我最誠摯的感謝。

另外,要感謝最後協助這本書完成的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工作團隊,尤其是負責校定編輯的徐仕美小姐、林榮崧先生。

楊振寧曾經在談論物理發展時說過“當塵埃落定之後”的這麼一句話。是的,“塵埃落定,視眼清明”,像楊振寧這樣天才的創造成就,成為人類心靈知性啟蒙的明燈,人們驚歎他們超卓的心智慧力,而在評斷議論聲中,這個創作者本身的反思,是最後他自己在自我歷史評價中最真實的論斷。

正文賞讀

楊振寧記得很清楚,那是 1978 年的 8 19 日,一個星期六。那天晚上吃過晚飯以後,他由住的北京飯店走到附近天安門廣場,那時雖然是夏天,但時間有點晚了,廣場上沒有什麼人,天安門廣場北邊的紫禁城和四周巨大的建築,都沉在夜色裡,楊振寧在廣場邊上繞了一圈,心中很不痛快。

楊振寧是 1971 年最早由美國到中國去訪問的華裔科學家。當時中國還處於半封閉的狀態,那一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密訪中國之後,野心勃勃的尼克森總統正準備完成他的雄圖大略,想要打開和中國這只沉睡獅子打交道的大門。楊振寧在尼克森第二年正式訪問中國之前,率先公開訪問中國。他頂著諾貝爾獎得主的桂冠,那時候在美國物理學界,他已經被公認是頂尖的幾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回到中國,不只在華人科學界,就是在美國的科學界,也都成了一個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的行動。

1971 年以後,楊振寧差不多每一年都來中國訪問。他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座上嘉賓,中國媒體稱頌他對祖國的偉大貢獻,科學界人士也普遍對他極為敬重。

在這樣一種地位崇隆、備受禮遇的情況之下,楊振寧會有不痛快的感覺,豈不奇怪?

楊振寧在 1971 年首度訪問中國,看到離開 26 年之久的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印象非常深刻。1972 年他又再到中國訪問,一方面因為他的父親,中國有名的數學家楊武之因糖尿病常年臥病在床,楊振寧負笈在美多年,無法隨侍父母左右,為了父親的健康,也為了心所嚮往的中國的發展,他自然是非常熱心於回中國訪問的。

1971 7 月,楊振寧回到中國訪問了一個多月。在這次訪問中,他先到上海家裡探望臥病的父親以及家人,然後又訪問了中國許多的地方,行程當中的一站是他的出生之地安徽省合肥市。

楊振寧在合肥訪問時,住在專門接待外賓的稻香樓賓館,那是一個在湖邊的建築。晚上,楊振寧在所住的稻香樓賓館的房間牆上,看到毛澤東寫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詩句。楊振寧看到這兩句詩,想到他 1945 年離開昆明到美國留學,中國在這 26 年當中所發生的驚天動地的變化。當年非常破舊的合肥,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中等的工業城市。他想起幾位多年老友,在國外念書學成後回中國建設祖國的努力;想到父親幾次在國外和他見面,說起祖國發展並要他回國報效的諄諄告誡,他心中的激動之情久久難以平息,對於自己對中國沒有什麼貢獻,他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罪疚之感。

幾天之後,楊振寧到北京訪問。中國科學院在北京飯店的頂樓舉行了一個歡迎楊振寧的盛大宴會。當時中國科學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像周培源、吳有訓、竺可楨等楊振寧老師輩的人物,都等在大廳門口。楊振寧一走進大門,周培源就上前握著楊振寧的手說:“振寧啊,我們等了你好多年啦!”

在那一天的晚宴上,楊振寧也做了公開的講話。楊振寧面容上那種堅毅誠懇的神情,聲音中有些許喑啞的嗓音,使得他總是情意真切、言詞優雅的演說,更加有一種感動人的力量。楊振寧在那一次講話中,特別提到他在合肥稻香樓賓館房間牆上看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詩句時內心激動的感觸。那正是一個典型的楊振寧式的充滿感情的演講。

影響楊振寧對中國印象更為真切的,恐怕是他和一些老友見面的經驗。楊振寧在這些老友身上,看到了“為有犧牲多壯志”詩文的真實寫照。

和楊振寧在西南聯大時就相識的黃昆,是楊振寧年輕時代做學問和人生啟蒙階段最好的朋友之一,他們在昆明鐵皮屋頂的教室裡上課,在人聲嘈雜的茶館裡論學議事。後來黃昆考上庚款留英,1945 年到英國去留學。黃昆在英國書念得很好,還跟當時英國著名的量子力學大師玻恩(M. Born)合寫過一本書。1951 年黃昆學成立刻回到中國,後來成為中國半導體研究方面頂尖的代表人物之一。

黃昆在英國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元英國女孩裡斯(A. Rhys),也是念物理的,兩人還合寫過一篇論文,感情很好。1951 年黃昆回到中國以後,裡斯小姐在第二年也到中國和黃昆相聚結婚,後來就一直住在中國,也有了一個中國名字叫作李愛扶。

黃昆回到中國以後,中斷了他原本做得非常傑出的科學研究,和幾位中國的物理學家開始進行物理基礎教育的工作,培養了幾代年輕的物理學家,後來又倡議開始中國半導體的研究。

鄧稼先是楊振寧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他們的父親都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家裡人也都認識,兩人在北京念崇德中學的時候還是同學。1948 年鄧稼先比楊振寧晚三年也到美國留學。鄧稼先是自費留美,經費上十分拮据,他幾乎可以說是在枵腹向學的情況下,只花了11 個月就念完博士學位,拿到學位之後 9 天就坐上了回中國的輪船。後來鄧稼先成為中國造原子彈和氫彈計畫中幾個最重要的領導科學家之一。

楊振寧 1971 年回到中國,中國還在“文革”當中,鄧稼先這樣頂尖的核武專家,雖然受到保護,但是後來“四人幫”也開始迫害到他們頭上。楊振寧回到中國後,接待單位問他要見什麼人,他就提到了鄧稼先,這也使得鄧稼先可以說是逃過了一劫。

楊振寧在美國一直很注意中國的發展,1964 10 16 日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就提到了鄧稼先是領導工作的科學家。楊振寧回到中國,知道中國對於做原子彈是保密的,所以並沒有問鄧稼先這方面的事情。

楊振寧訪問將要結束,在由北京回上海之前,鄧稼先送他到了飛機場。楊振寧臨上飛機,突然回過頭來問鄧稼先說:“稼先,我聽說中國做原子彈計畫,有一個美國人叫寒春(Joan Hinton)的參加了,是不是真的?”

寒春是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的一個美國女同學,曾經跟隨義大利裔的著名物理學家費米(Enrico Fermi)參加過美國的原子彈計畫。她因為不滿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軍事秘密研究的狂熱發展,1948年就到中國延安等地參加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後來一直住在中國,往後大部分時間在農場從事乳牛的改良工作。但是在美國卻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寒春是出賣美國原子彈秘密給中國的間諜。

鄧稼先回到家裡跟他的太太許鹿希說:“今天在飛機場,振寧問了我一個問題,他問得真聰明,我是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中國參加原子彈工作的科學家的情況,當時還沒有解禁公開,因此楊振寧的問題確實讓鄧稼先左右為難。面對多年老友無法說出實情,鄧稼先心中甚為不安。

後來鄧稼先向上面提出報告,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讓鄧稼先如實告訴楊振寧。鄧稼先於是連夜寫了一封信,由於還得用繁體字,所以折騰了一個晚上,趕在第二天特別托人坐民航班機送到上海給楊振寧。

那封信送到上海的那天晚上,正好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給楊振寧餞行。專人把這封信送給正在吃飯的楊振寧,楊振寧看了鄧稼先的信,知道中國做原子彈的艱辛,知道中國是在完全沒有依賴外人説明情況下完成這一工作的,一時之間情緒激動難抑,熱淚盈眶,立即起身告退到廁所裡整理儀容。

楊振寧當然知道,新中國的改造,並不只是靠黃昆和鄧稼先,還靠著更多的千千萬萬個黃昆和鄧稼先,這是一個世代一個世代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所造就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