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沈從文講文物(簡體書)
滿額折

沈從文講文物(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9.9 元
定價
:NT$ 539 元
優惠價
8746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把6000年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

◆ 如何區分玉璧、玉環、玉瑗?如何判斷玉的價值?

什麼是琺瑯彩、五彩和粉彩?琉璃和玻璃有什麼區別?

◆ 國內文物研究先驅沈從文後半生心血之作,寫給所有人的文物鑑賞指南!

◆ 全彩精裝,收錄近200張文物圖片,呈現沈先生筆下的文物之美!

◆ 收錄沈從文長篇演講《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聽沈先生講述自己研究文物的方法和門道。

◆ 收錄《沈從文的後半生》作者、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的導讀,解析沈從文的文物研究方法和意義。

◆ 收錄沈從文擔任歷史博物館說明員期間所寫的文物說明詞手跡4篇,直觀感受沈先生對文物的熱愛。

◆ 去100次博物館也抵不過精讀1遍這本書!

◆ 翻開本書,看懂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背後的門道!

沈從文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更是國內文物研究的先驅,曾以《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聞名於世,並對文物研究的各個領域都做出過開創性的成果。他畢生寫過200餘篇文物相關的文章,涵蓋各類工藝、美術、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凝結了沈從文後半生在博物館的工作心得和心血。
本書是《沈從文講文物》系列的第一本,收錄了沈從文關於陶瓷、玉器、漆器、螺鈿工藝以及各類展品說明,內容嚴謹,文字樸素親切,充滿了沈從文對文物的熱情和執著。因此,有讀者評價沈從文“從文物看歷史,用推理談藝術,將前半生交給文學,後半生交給文物”。
翻開本書,跟著沈從文把6000年中華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著名作家,國內文物鑑賞與文物研究的先驅者。

沈從文的整個後半生都致力於文物研究。作為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他有著深厚的文獻功底,接觸過數十萬件珍貴文物,因而對鑑賞玉器、陶瓷、銅器、漆器、絲綢等文物的門道如數家珍;又因其與眾不同的抒情氣質,在他的筆下,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了歷史和文化的溫度。

沈從文的文物研究著作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

名人/編輯推薦

我從這方面對於這個民族在一段長長的年份中,用一片顏色,一把線,一塊青銅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種種藝術,皆得了一個初步普遍的認識。由於這點初步知識,使一個以鑑賞人類生活與自然現象為生的鄉下人,進而對於人類智慧光輝的領會,發生了寬泛而深切的興味。
—— 沈從文

有人說沈從文不寫小說,太可惜!我以為他如不寫文物考古方面,那才可惜!
—— 張兆和

從寫小說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豐碩的成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個人說,無所謂得失。就國家來說,失去一個作家,得到一個傑出的文物研究專家,也許是劃得來的……
—— 汪曾祺

沈先生搞的那些東西,陶瓷、漆器、絲綢、服飾,都是“物”,但是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聰明,人的創造,人的藝術愛美心和堅持不懈的勞動。他說起這些東西時那樣興奮激動,讚歎不已,樣子真是非常天真。他搞的文物工作,我真想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做“抒情考古學”。
—— 汪曾祺

(從文)在歷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只會提高而不會淹沒或降低他的文學成就。
—— 朱光潛

沈老在考古學方面的成就並不低於他在寫作上的成功。
—— 金介甫(《沈從文論》)

 

目次

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在湖南省博物館的講話

玉001

陶瓷與玻璃077

漆器與螺鈿229

展品說明展287

“聯接歷史溝通人我”而長久活在歷史中——門外談沈從文的雜文物研究322

編後記336

書摘/試閱

《沈從文講文物》(“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節選,有刪減)

 

我十五歲就離開了家鄉,到本地的破爛軍隊裡面當一個小兵,前前後後轉了五六年,大概屈原作品中提到的沅水流域,我差不多都來來去去經過不知道多少次,屈原還沒有到的地方,大概我也到過了,那就是鄉下。所以我對沅水的鄉情,感情是很深的。後來有機會到北京去學習的時候呢,能夠寫的多半也就是家鄉的事情。

我對家鄉新的事情知道的還是少,比較少,知道的還是過去的。關於比較下層的生活,划船的船夫、纖手,小碼頭上的人事我比較熟悉。但是我的寫作應該說是失敗了,前前後後寫了三十年。我的思想比較落後,也許是嚴重落後吧!所以到了一九四九年以後我就離開了寫作,又不能做空頭作家呀!因為沒有生活,思想又比較保守,一下子適應不來了,就轉到歷史博物館工作。

當時歷史博物館大約有十三個教授級的,我們在一塊。我清清楚楚記得,大家談到學習時都坐下來學習,我一天就泡在陳列館,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對文物沒有一點儿知識,有興趣沒知識,我只覺得這個東西應當好好地學。因此有個很好的機會,每一次歷史博物館的展覽,我都要參加,從開始展覽一直到關門,我都參加。什麼輝縣的、鄭州二里崗的展覽,安陽的展覽,麥積山、炳靈寺的展覽,楚文物展覽,全國文物展覽,我都參加了。特別是敦煌藝術展覽,我待得特別久,前後差不多一年。我的基本常識就這麼點兒。所以剛才講我是專家,是不能相信的。我始終是一個不及格的說明員,主要原因就是東西越來越多,來不及了,人也老了,所以到了快八十歲了,又轉業了,轉到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支持,得到大家的幫忙,特別是在座的大家都知道的王?同志的幫忙,才起始把六四年著手的一本通俗性的、關於服裝發展同衍進的圖錄勉強完成。

我們這次來,主要是學習和補充我們沒有的知識。到這里以後,得到侯局長、高館長及各位領導熱心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兩位老師——高先生同熊先生十分耐心地陪著我來看,一件一件來學習,我這裡深深表示感謝。

……

單純地談服裝不容易,《輿服志》說得太簡單。《輿服志》只能解決一半的問題,就是統治者在某種技術上的事,按照圖像是看不出來的。

比如說漢石刻,現在我們一切從比較上看,才能知道東漢石刻反映的,確是東漢的。比如梁冠的問題,都是上沖後再下來兩收為止,裡面有“平巾”,沒有另一個冠。這個大家都不太注意,有的都寫到西漢去了。原來很少人注意這個問題,西漢和東漢頭上的問題完全是兩個樣子。主要是西漢時沒有這個包頭,冠就在頭上,約發而不裹頭。東漢才加巾,巾幘。記載上其實寫得很清楚:有的講漢文帝、漢成帝頭髮多,壯發,因此用巾先約發再加冠;有的說王莽沒有頭髮,是禿頭,因此加巾再加冠產生梁冠。從這個材料上看,大概在王莽時代以後,東漢才有了這種梁冠約發而加巾。

但是,是不是埋墳的問題就都能解決了?我們從大量的石刻上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墳裡頭,以為墓葬應當是很可靠的,但也是相對的。比如說西晉的—到北朝時,挖的俑,奏樂的以為是北朝的,其實北朝沒這個東西,從頭髮看沒有這東西。這個時候按政治上的情景,埋墳照例是把前一代的拿來當伎樂使用。從西晉上不大看得出來,所以我們從東晉上看,就看得出來。東晉正史提到,加假髮越來越多,後來感到頭上重量都不能戴了,平時都放在架子上,這個時候叫“解頭”。根據《晉書·輿服志》,比較有相對的可靠性。近來發現南朝的頭髮,兩邊大,甚至把耳朵都包著。

近來朱檀墓的出土,一大堆俑,大家說,這可是明朝的了,沒有什麼問題了。實際上從服飾上稍稍注意一下,才曉得主要是那個牽馬的,原來是個宋朝的樣子,還是平翅襆頭,元朝都不用了。

還有遼墓出了許多問題,寫報告的大概是願意發現眼見的情況,中間有許多穿漢人裝束的官僚在桌子邊服務的樣子,說這是民族團結。實際上雖然有些南官的製度,但這些都是當差的,在那兒侍奉統治者。正像《宣和遺事》上提到,把宋朝宗室全部擄到北京以後,平時讓他們到民政司烤火、繡花。到了他們喝酒的時候,金朝這些將帥,就叫宋朝宗室的這些婦女呀,來唱歌侍宴。這是從政治上來處理問題。所以我們搞這個東西從這方面來研究,有些頭緒就比較清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69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