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老牌新潮漫步地圖:老店新情味
滿額折

老牌新潮漫步地圖:老店新情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90432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城市到鄉間,23間翻轉思維的新舊店家,走出不一樣的世代道路……

大環境變動越來越快速,老行業、老店舖的商品與服務,在劇烈競爭下,很難再千篇一律的持盈守成。然而,老店經營雖須隨時代滾動前進,卻也有不變的根本價值與傳統精神。
此即本書介紹台灣從北到南,從城市到鄉間,23家老牌新潮店,看見老字號轉身新樣貌、新情味,以及每一經營者的轉變密技與堅持的核心理念。

作者簡介

莊文松
筆名柯帕。嘉義縣六腳鄉人。
熱愛書寫有關台灣地方史的旅行散文。從地方誌到社區發展以及人情故事,都是個人書寫的材料。隨筆散見《中華日報》「副刊」。
著有《在二樓窗口讀雨》(麥田,2001);《台灣的老港口與老碼頭》(遠足,2004);《寶貝觀音》(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我與世界失去了聯繫》(晨星,2014);《圖解台灣老地名》(晨星,2017);合著《圖解台灣老行業與職人魂》(晨星,2019)等書。

林珊
過了一年閒雲野鶴的日子發現,愛的是有點意義的小珍日(小小珍惜的日子),像是在大湖公園瞭望台看著雨的傍晚,以及:吃自己做的辣椒醬、穿自己織的服飾、拿自己捏的陶杯喝咖啡,然後寫些東西,關於駱駝一些美妙的事。最喜歡的歌詞還是:「喜歡養狗,不愛洗頭」及下三句,最喜歡的書八年來依舊是《百年孤寂》。合著《圖解台灣老行業與職人魂》(晨星)。
photo credit:江島企鵝 ct_penguin

推薦序

老店存在的文化意義
文◎/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從小到大有沒有覺得在附近的老店突然消失,不然就是當你要找的時候已經不知去向,總以為這些老店可以陪伴我們一輩子,當我們的消費模式改變,老店面臨變與不變的抉擇。
大學時代認識了一位巴基斯坦的同學―羅樹德,中文說得令人十分驚訝的流利,只知道他家是賣地毯的,當時不覺得這是一項好生意,後來到伊朗(前身是波斯帝國)旅行,進入地毯博物館,才開啟了我對地毯的認識。有如天方夜譚的魔毯,除了手工地毯的美學與畫面的故事外,在地毯背後還有更多的故事,讀完「波斯洋行」這一篇,好想要去選一張可以傳家的好地毯,好好的延續世代傳承的意義。
中藥行如何傳承?小老闆後來想通了,傳統的中藥行其實跟做咖啡的精神是相同的,傳達對人的關懷,醫病需要醫心,因此轉型成為解憂咖啡館,有社工背景的小老闆保留了中藥行精神上的療癒,並跟很多單位合作舉辨各式各樣的活動,看了「養親轅咖啡」這篇,幾乎全部斷捨離掉的中藥行,保留並加強的是人情味,中藥原本只是生病才吃的,轉型為保健養生飲料,反而更擴大了市場。
曾經到澳門、香港旅行,發現紙糊藝術都沒有台灣的精緻,創意也沒有台灣來的有趣,這些原本以燒紙錢給亡者的習俗,轉變為燒信用卡、銀行,而台灣的宗教節慶五花八門,也讓這樣的紙藝百花齊放,又如王船的細緻度,彷彿真的可以在海上行船,從「左藤紙藝薪傳」看到這樣的文化傳承,可以發現各行各業只要努力,都可以擁有文化深度。
這本書雖然好像只是單純介紹老店,但綜合分析來看:
一、家庭關係良好非常重要,傳承的過程能夠互相合作共創品牌價值,而不要因分家而削弱老店的價值,世代永遠不變的是溫暖的人情味。
二、持續性的創新,隨時思考永續經營,無論是三十年才來一次的大改革,或是每年逐步些微的調整,保留重要的元素,捨棄或封存目前不重要的元素,適當的拿出舊東西發想推出新產品,越老的店反而是更有機會創新的。
你我生活周邊有跟你息息相關的老店嗎?通常老店的經營者對從小到大的生活方式要轉換成價格,都沒有自信把價格訂高一點,因此營業額多半拉不高。但是想想傳承百年以上的老店,保留的是一種文化價值,能夠演繹出舊有生活方式相關的商品,本身就非常的稀有,若從這些角度來思考,文化真的是有價值的,花一點時間好好的重新認識老店,原來文化深度離我們沒有那麼遠。

【作者序一】

時間留下的有情遺產
文◎/莊文松

書採寫到半途,腦際突然浮現一些這樣的問題:如何廣義定義一家老店?如何寫出一間老店的新情味?老店是否一定是可以觸摸的實體?於是,我開始邊寫邊尋找,就在寫到台中市的「酷庫」與恆春鎮的「木洛山風」時,答案緩緩浮現了。
從踏進許多傳媒報導過的「七星藥局」開始,一路書寫到「源泉文具店」止,空間、物件、情感的重新組合與堆疊,讓我嗅聞到有如刷上新漆而散發氣味的一間老店,那氣味彷彿晨光一樣新,這樣的味道傳達著濃厚、簇新之情意。一間老店的形成,可能得經過幾代人的奮鬥與付出,才能在時代浪潮中屹立難撼。但如果是老物件或手工技藝的傳遞,可以當作「老店」看待嗎?此即序言開頭提及的酷庫與木洛山風,使我重新思考「老店」的定義。如果是把一個空間擺滿老物件,或者是傳承一項老手藝給予下一代,空間與手藝都是不可觸的,但我們了然「時間」賦予了兩者相等的意義,我將之視為「一沙一世界」的老店。老物件或職人手藝就是一間看不見的「老店」,經過傳承或有心人再創造,就有了新生命的體會與情意,我喜歡這樣珍重的心意。法國史學大師皮耶‧ 諾哈(Pierre Nora)創造的「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我的採寫動機下了最佳註腳|記憶所繫之處的是一種記憶與歷史之間的遊戲1,…… 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2
當生命泅游無向時,能讓精神定錨之處的,永遠是一處如瀚海靜謐無瀾、深湛的場所,或者一件物,那裡可以安放情感、寄託記憶;那裡也必是足以收納生活苦樂與縫補靈魂裂縫;那裡也得以讓記憶延伸、賦予清新的生活氣象。桃園的豪華少爺西服,台南的左藤紙藝薪傳,萬華的老濟安草藥,鹿港的施美玉名香……,當不斷不斷地將歲月之頁翻讀,再一次翻過新頁後,終召喚我們記憶所繫之處。猶如小說家吳明益的小說《單車失竊記》,他於其後記寫及:「並不是基於懷舊的感傷,而是出自於對人生不可回復經驗的致意」。「老店新情味」亦然。

1.《記憶所繫之處》,作者: 皮耶.諾哈 等,譯者: 戴麗娟,出版社:行人,出版日期:2012/08/28,頁27。
2.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6179?soc=mail,2022 年6 月18 日瀏覽。

【作者序二】

喜歡生活中老的出其不意
文◎/林珊

書內介紹的店家是一邊生活一邊發現的。疫情間的生活慢了許多,生活也因為腳步放慢後,放大了發現。
喜歡吃辣,想料理水煮肉片,採買乾辣椒與豆瓣醬時,發現香料體驗館;喜歡喝咖啡,懂豆子的學長介紹了家裡附近的咖啡店;喜歡熱炒、喜歡火鍋、喜歡糕點、喜歡會辣的麵,每間店家在看似百無聊賴的生活中發亮,每天的生活與周圍的人,正持續的為自己的歷史加點故事。
既平常又平凡的生活裡,總是想做些事,刻在每個時間點上,以年為單位細數生活的多采多姿。當時間拉得足夠長,一切豐功偉業以三言兩語帶過時,反覆推敲的把整張歷程再次打開,掉落的自然是些珍珠般的痕跡。
喜歡按摩,喜歡泡溫泉,老店家不著聲色的待著。躺著閉上眼睛,從按摩師傅傾訴的感恩中,了解台北按摩產業的變遷史;冬日夏日泡著熱湯,重新認識北投、礁溪早期的那卡西文化。不同產業面對時代與調整自身體質,擁有不同的作法,在稍微不穩的時代裡,也能找到方法應對。
空間裡擺放的家居物,地毯、香皂、蕾絲小物……寫著、想著有關生活中那些留在身旁的人事物,默不作聲習慣著他們的存在,不知不覺那些人事物待時間一到,便被冠上個老字,這個老說不定總是以新的樣貌出現,所以能維持的長久。
也常想起朋友們講述對於時間與生活的看法,有人覺得生活像個有機體,單純的憑著自己的力量,循著自然生長存活;有人欣然接受所有生命中的生老病死,沒有非得要保持如何的生活;有人正努力灌溉著生活,所謂青春的尾巴對於他們不存在消失的問題。
「老」與「新」不像年份一般涇渭分明,在模糊的大方向中,意料之外的事也多。我喜歡那些看上去一成不變的事物,在某個夜晚突然的轉變,像是巷口設置的 YouBike2.0 站;也喜歡總是充滿新意的一條街,永遠的待在那裡。想不起來具體是哪一天開始不那麼一樣的,生活中的「老」轉呀轉的,成了「新的」、充滿魅力的 Vintage 般的生活。

目次

推薦序 老店存在的文化意義
自序一 時間留下的有情遺產
自序二 喜歡生活中老的出其不意

番茄溫泉青旅 礁溪站前設計旅店,童年回憶成就新家園(宜蘭礁溪) 文/林珊
有多聞稻埕香料館 台灣首間匯集世界香料的烏托邦(台北市) 文/林珊
港都熱炒 水果入菜履歷溯源,科技潮流熱炒店(台北市) 文/林珊
瀧乃湯浴室 風聲水聲湯客聲,聽見北投百年溫泉(台北市) 文/林珊
波斯洋行 中山北路六段474 號,波斯地毯四十年在台史 (台北市) 文/林珊
大春煉皂 微笑喚醒人與地,友善環境的煉皂術(台北市) 文/林珊
豪門世家理容名店 熱毛巾豪邁的敷,開業至今大門從未關過 (台北市) 文/林珊
詹記麻辣火鍋 火鍋是自由的料理!心手合一的詹記宇宙(新北新莊/台北市) 文/林珊
合興糕糰 一張回不去的船票,成就南門市場點心傳奇(台北市) 文/林珊
老濟安 艋舺青草藥老字號 (台北萬華) 文/莊文松
焱馬號老虎麵 老中藥店裡嚐靈魂辣麵,三峽的江南第一好味道(新北三峽) 文/林珊
豪華少爺西服 時間裁縫師(桃園市) 文/莊文松
養親轅咖啡 祖傳五代中藥行,從賣藥郎中到療癒咖啡館(桃園中壢) 文/林珊
酷庫 收買時間的人(台中市) 文/莊文松
施美玉名香 香火裊繞百年 (彰化員林) 文/莊文松
源泉文具行 一間說不完故事的小屋(彰化二水) 文/莊文松
金茂利 在土庫邂逅鐘錶與咖啡(雲林土庫) 文/莊文松
七星藥局 民雄第一街三代藥師的故事(嘉義民雄) 文/莊文松
嘉宮旅社 一甲子風華痕跡,華麗轉身(嘉義市) 文/莊文松
東亞大旅社 登場好氣派,人稱六坎樓(嘉義朴子) 文/莊文松
左藤紙藝薪傳 老城民藝的守護者(台南市) 文/莊文松
明林蕾絲 一本本手貼樣本簿,保存著台灣蕾絲文化(台南市) 文/林珊
木洛山風 落山風中的含羞樹(屏東恆春) 文/莊文松

書摘/試閱

民雄第一街三代藥師的故事
七星藥局

日光普照,躋身市集一隅、舊裡藏新的七星藥局,令人絕難想像,它已屹立於此逾一甲子歲月。挨著知名民雄鵝肉商店街與火車站,七星藥局坐落於中樂路這頭,往下走,穿越傳統市場,銜接上大士爺廟彼端,這裡是民雄最早的街肆,俗稱頂街。七星藥局究竟有何魅力,得以讓媒體爭相報導它的三代故事?坐在窗明几淨的落地窗前,第二代店主吳嘉文與第三代吳至鎧,懇切地滔述七星藥局的來時與未來之路。

反骨吳進背對貧苦,正面迎向美好年代
吳進先生(1934~1994),七星藥局的創始人,兒子吳嘉文(1959 年生),正好趕上七星藥局創設元年的美好年代,也是七星藥局的第二代傳承者。吳嘉文回望家族過往,早年務農的吳家生活非常困苦,祖厝位在民雄鄉中樂村的保安宮騎虎王廟(騎虎王,此地原稱南路厝庄)1隔壁,是由吳進的父親掌管生計的大家族,家族耕種貧瘠田地種植甘蔗,收入十分微薄。生長在窮困家庭的吳進,很小就立定要打拚賺錢擺脫貧窮,小學畢業的第三年,就去市場的藥局門口擺攤販售小文具跟冰棒,據說他從小就有生意頭腦,所得都交予掌理家計的父親;吳進也勇於挑戰現實,孤身離開民雄遠赴台北闖蕩下天。
吳進透過民雄街上建新旅社的老闆介紹,前往在台北松山市場擺攤賣雞肉的親戚那裡,販賣北送的嘉義雞。吳進初到大城市,人生地不熟,身上帶的錢不夠,還好路程中一對老夫婦看他年幼,伸出援手,吳進才能順利抵達松山市場。當年七星醫院位在松山車站後面的饒河街上,市場賣雞肉的老闆是嘉義縣溪口鄉人,吳進工作一段時間後,老闆告訴吳進跟著他賣雞肉不會有出路,於是轉介他去七星醫院上班。也因為這段機緣,吳進從此步上人生的另一條道路。
早年醫院只有醫生、護士與包辦雜務的助手(藥局生),吳進就從助手工作做起。饒河街緊臨基隆河,醫生要出診,吳進就踩著三輪車陪醫生渡河到對岸看病,他是車夫也是助手。談起七星醫院可是名氣響亮,醫生是台灣十大名醫的張媽興。吳進跟從張媽興工作,退伍後照舊返回七星醫院學習,此時,吳進萌生強烈的創業之心,儘管張媽興慰留吳進繼續跟著他工作,然而吳進還是謝辭了老東家。二十四歲的吳進省吃儉用,攢存了五千元,懷著創業初心返鄉了。
七星藥局還不是七星藥局的時候,民生路上的一間布莊看上吳進的醫藥專業,於是雙方合夥,布莊提供地點給吳進開設西藥房。但不及一年,他們鼓勵吳進自行創業。當年購藥方式有二種形式,一是自行到藥局或西藥房購買,另一就是寄藥包(此為日本沿襲下來的制度),寄藥包係將藥品分裝後,再由業務代表配送到偏村去。

神氣之地,成就七星藥局
吳進離開民生路後,一九五八年,就在今日七星藥局後面的一樂酒家旁,租屋創立第一家藥店,店名取為「大榮藥房」。不久,吳進結婚後就跟農會借貸,買下現在的七星藥局的土地,開始建築他的藥房。這塊建地本是媽祖宮廟舊址,一九○六年梅山大地震,媽祖宮倒塌,媽祖婆被請到大士爺廟後殿暫供,後來這塊廟地轉而成為民居用地。
當時吳進的積蓄少,跟農會貸款是一樁高風險的舉動,但他儼然胸有成竹。現在七星藥局係於一九五九年動工,一九六○年完工,據說這條路商業活動非常鬧熱,藥局常營業到半夜。吳進一家四口,當年就擠在這幢屋子裡生活,一樓是店面兼廚房,二樓為住家(2001 年,七星藥局首次整修腐朽的屋頂,更建為RC 材質)。吳進為了感念栽培他的七星醫院,就將藥局命名為「七星」。大榮藥房結束,七星藥局登場。第二代傳人吳嘉文,嘉南藥專畢業後,一九八二年繼承吳進的家業,與夫人楊玉華攜手經營,西藥房更名為「七星藥局」。二○一九年以後,兒子吳至鎧返鄉,共同書寫七星藥局的歷史續集。

父子聯手經營,共寫七星續集
吳至鎧(1991 年生),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二○一九年以前,於外地工作數年後返鄉,正值吳嘉文即將改造七星藥局的門面與內部格局、陳設。吳至鎧投入七星藥局的經營,首先調整藥局商品以日本藥品為主,因為日本藥品的品質穩定,價格無從削價惡性競爭。他以營業角度重新思索藥局的定位,面對民雄鄉充斥三十多家藥局,該如何吸引高齡長者與年輕人的市占率,凸顯藥局的獨特性為至要。吳至鎧在外的工作經驗與磨練是階段性的,他言明藥局的處方與醫院彼此是競爭的,所以,要如何取得顧客對藥局配方的信任,主要取決於藥局的社區型態屬性,因此適性的用藥諮詢成為讓顧客安心的關鍵。
改造藥局有特別的涵意嗎?吳至鎧表示,純粹是為了在其間工作讓自己心情愉悅;他也與在地咖啡館合作,加入咖啡元素,但他只販售咖啡豆和濾掛包裝咖啡。七星的咖啡特別之處,在於把六十年前的藥袋重新輸出製作成咖啡包裝袋,稱為「百藥之王」。吳至鎧咸認咖啡別稱百藥之王,與藥局給予人的印象十分吻合,遂有此發想。「七星藥局」成了具名氣的「景點」,他認為是因為它的故事被閱讀了,大家透過故事線索來認識七星藥局,所以不論是消費、認識空間、想聽故事而來,他都覺得非常有意思。他說藥的文化比較鮮為人知,通常大家比較常透過比如柑仔店,進而認識台灣的文化,相對的,藥店的文化就非通俗的顯學。他希望可以藉由七星藥局建構一個藥業文化溝通與交流的場域,讓大家得以進一步認識台灣藥業文化與精神。
七星藥局的建築外觀是洗石子的立面與木窗等,都是沿用老建築的元素,內部斜梁下朝外延伸的是昔日騎樓(即亭仔腳,騎樓頂的燈座至今猶保存於室內),吳至鎧津津樂道家門口騎樓的歷史更迭,他認為這是此棟建築最饒富趣味性之處。七星藥局招牌的豆腐角形式,也是吳至鎧期冀沿襲曩昔舊招牌的一致風格,甚至將字體採用凸版,這在台灣的招牌是罕見的。從門口櫥窗展示的藥產品入門,當顧客一腳踏進藥局空間,一路認識藥業發展的脈絡, 佐以家族史,進而形成完整的藥業故事與精神。在七星藥局的二樓,吳至鎧也布置一個老照片的展覽空間,甚感可惜的是,二○二一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已暫不開放參觀。國立中正大學有一個「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重構大學路」,即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藉以重新認識在地,向鄉民學習,看見彼此,進而認同,共同解決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跟著在地居民一起做大家做的事,而七星藥局也熱情的參與其中。
這是一間傳統藥局,但它卻正在開啟與改寫藥業新時代的精神與文化!

七星藥局
地址:嘉義縣民雄鄉中樂路16 號
電話:05-2261977
營業時間:08:00 ~ 22:30(平日)

落山風中的含羞樹――木洛山風

舊名「瑯嶠」的恆春,瑯嶠(又稱娘嬌、琅嶠、娘嬌、浪嶠)一詞為排灣族語的漢譯,最早見於荷蘭史料,音譯為Longkiauw-Lonckjau。清光緒元年(1875),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後於琅嶠設恆春縣,直到民國35年(1946),恆春鎮始於焉誕生。
恆春鎮德和社區,一個繁華墾丁旁的「第三世界」。根據木洛山風主人楊宗熏所描述,德和社區沒有高山,沒有河流,也不傍海,是一個貧瘠的社區,目前人口數約一千六百人。那麼,針對不利於發展觀光等事業的偏村,在生存條件罕缺的情況下,該如何尋找它的出路呢?做為一個在地子民,是否可能翻轉它的未來?

來自恆春半島的木匠
18歲之前,60餘歲的楊盛富跟著家人在恆春半島種田;18歲之後,在恆春鎮南門附近學習木工,跟著師父學習使用傳統卡榫工法,製作牛車、家具、八仙桌、菜櫥、門窗等。退伍後一年,原本欲待在故鄉做木工,但賺不了錢,他自忖這樣下去不會有出息,於是告訴母親他要到外面去找工作,母親說,若是這樣,身上也要有錢才行,就掏出100元給他。他替機車加了50元汽油,於是,就到水底寮去了。正午,他在人生地不熟的水底寮濟公廟呆坐著,睡了一頓午覺醒來後,眼前一亮,那不就是一間家具工廠?矗立眼前的是一間由二代接手的工廠。
楊盛富身上只剩下50元,他就厚著臉皮去詢問是否缺工,結果,無巧不成書,工廠老闆非常高興地說,正在煩惱不知道到哪裡找木工師傅。進入工廠後,楊盛富才刻骨感受沒有交通工具的吃力,因為工廠生產的傳統嫁妝家具,要運送到辦喜事人家,只有兩輪的犁仔卡人力車可以推載,得推到很遠的地方去。直到結婚後,太太跟著他到水底寮生活一段時間後,有一天,太太告訴他說,他有工作不會無聊,可是她自己一個人在家沒有半個朋友,遂跟他商量返回恆春鎮。楊盛富首肯後,騎著鈴木機車載一張床、一組瓦斯爐,還有衣物、被子等家當,兩人共乘一輛摩托車,就這樣騎回恆春從頭開始。他先於親戚的店裡工作,木工師傅一天工資230元,並開始轉業到室內裝潢,老闆接了裝潢的案子,但卻是門外漢,所以他也是老闆的師父,此時開始訓練徒弟。
開始創業後,楊盛富夫妻暫借住妹妹家。他首個案子位在檳榔坑,施工客戶的壁櫥,施工完畢,發現門的尺寸短少一尺而苦惱,結果是業主忘了告訴他必須留下一尺,打開櫥櫃門時才不會卡住,最後化險為夷。有一天,一位老家在北港的朋友,打算結束掉位於天后宮附近的木工廠返回老家,工廠的重機械帶不走,楊盛富剛好可以便宜接手,他自此打開自己的木工版圖。楊盛富的母親後來留下五十萬的債務給夫妻倆,他努力接案還債,有一回,於車城鄉溫泉村做一個裝潢案子,幾乎有一個月不曾闔眼。早年的裝潢使用傳統工具,必須用鐵鎚一槌一槌地釘木板。那時候,「做木」的行業已經開始式微了。
楊盛富於九年前退休,目前家中還保留一張銀合歡樹木製作的桌子。

銀合歡木,是木匠父子的交流語言
當行經恆春省北路,路邊的「木洛山風」招牌會吸引住行人的目光。
「木洛山風」的意思所指為何?手作木工創作者楊宗熏(出生於1977年)解釋,恆春是個颳落山風的地方,是風的故鄉,他說30歲回鄉後,發現半島布滿生態殺手、綠癌的銀合歡,同時它也是落山風下的產物,即落山風木。最早是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引進台灣種植,至今已有30至40年時間,為了做為他的紙廠紙漿原料,且銀合歡的特性就是生長速度快。但出意料之外,因恆春半島的落山風與颱風強勁吹拂之地理特性,銀合歡樹無法快速生長,另一方面,它的強勢威脅波及原生種,且根系會放射含羞草素,抑制鄰樹生長,這些因素終致銀合歡樹淪為不受歡迎之樹。銀合歡因為在此特殊環境下為了強化自己,所以長成獨特的紋路,在此殊異的落山風下生長,故稱之落山風木。木洛山風工坊遂以長於山和海之間的落山風木做為命名,終成「木洛山風」,至於落字去掉草字頭,是不想一直往下墜。
楊宗熏童年看著父親楊盛富製作原木家具,耳濡目染之下,高中畢業後的他進入室內裝潢業當學徒,內心一直憧憬從事原木的技術,30歲返鄉從事裝潢業,一直無法忘懷原木創作,於是取材原木做為裝潢的主要材料,裝修民宿。當時民宿業正快速崛起,有些業者需要原木裝潢高價的門、窗、家具等,他遂向父親請教材料、卡榫工法等知識。楊宗熏取材原木創作,盡量保留其自然本質,他並未沿襲父親那一代的傳統形式,但他保留住傳統工法,開發創新形式與內容。也因此,父子彼此在木工中相互切磋交流,父親遂也以銀合歡木製作純卡榫接合的辦公桌,共製作兩張,一張在客戶手中,一張於自宅自用。雖然銀合歡木沒有樟木等木材價值高,但父親對它美麗的紋路讚不絕口。
銀合歡木的運用並非楊宗熏獨創,他說恆春半島有的漁船也取材銀合歡木的根部使用製造,除此外,楊宗熏是第一人將之運用於家具製作。
瓊崖海棠木、構樹、相思木、七里香、毛柿樹等,也是楊宗熏的選項之一,他說早年恆春半島的農具多使用瓊崖海棠木製作。他盡量選用在地素材創作,例如他試驗瓊崖海棠木的特性製作家具後,發現也是不可多得的木材。楊宗熏身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原本工坊位在德和社區,後來為了銀合歡木的處理,才承租放置大型機具的現址,也是為了開發社區的產業。他崇尚在地取材的精神。

偏鄉又怎樣,木工發展更甚精彩
為什麼會接觸到銀合歡?楊宗熏返回故鄉恆春鎮德和社區後,先於福興宮中軍府當義工,他幫忙廟宇製作山門時,因緣際會下,才發現切開的銀合歡紋路是從所未見的材料,而後開始將銀合歡木運用在店面、民宿、招牌的裝潢。他開始創新研發,將銀合歡此綠癌搖身一變成椅子、桌子、月琴樂器,還創作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木平台、涼亭等,如貓鼻頭公園中貓的裝置。2019年,楊宗熏更參與了屏東燈會,利用銀合歡素材加入燈會的創作,「恆春風巢」就是一項創舉,此作品後於丹麥參展。另外,他也將銀合歡融入社區產業,增加多元就業機會,讓中老年人學習第二專長增加收入,讓社區有經濟效益。德和社區可謂是銀合歡木材料產業的原創社區,經過十幾年來的推廣,於社大、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讓大眾認識銀合歡木足以多元運用。在台灣土地上的森林,銀合歡木無天敵,所以楊宗熏鼓勵木工創作者盡量利用銀合歡木,以利減少銀合歡的生長面積,原生種樹才更有機會存活,這是他推廣銀合歡的立基,以及對土地的善意與愛。

木洛山風手作工坊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省北路439號
連絡信箱:mlsf119@yahoo.com.tw
聯絡方式:0911-886-355
(來訪請於一週前,以電話預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